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能较熟练地使用比喻修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三、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尝试改写比喻句。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讨论法2、生生互助答疑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对爱情诗意的追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对真理诗意的呐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蓬勃的诗性中孕育哲理。

诗人们开心时不忘作诗,忧伤时不忘作诗,困厄时不忘作诗,得意时亦不忘作诗……留给了我们灿若星辰的诗篇。

倘若要让我们品味其中某一诗篇,尚有可能浅谈一二,但若高屋建瓴地谈及中国诗的特点,则非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不可。

钱先生的才华之高,我们已有所领略,而这篇面向美国人的演讲,更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中外诗歌的异同。

(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请大家来谈一谈中外诗歌有哪些异同,并分析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1)、诗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中国诗所呈现的特点是——早熟、早衰(板书)(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中国诗歌的第二个特点:篇幅短小(板书)。

(3)、韵味外国诗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中国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富于暗示(板书)。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钱钟书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学术思想。

2.从段落布局出发,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大意。

3.品析钱钟书涉笔成趣的精妙比喻之文字特点。

4.掌握中国诗歌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下比较中西方诗歌异同。

5.体味文章论证方式中的对比论证与例证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将文章划分层级段落,整体把握作者观点与主张。

2.通过布置课堂任务,检验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程度。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章的论证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及例证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中国经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书中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此文章前,已经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出并复习已学课文(例如《归园田居》、《登高》)等篇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

此外,《谈中国诗》所属教学单元是以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为主,其内容多为理论阐述与论证,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在课堂中除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观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对已学课文进行分析与论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文艺评论能力。

【教学重点】1.由全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论证构思之巧妙与语言之精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征并将其与西方诗歌特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领略中国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比喻手法等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品味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2.作者行文时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诗歌及文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冷僻且理解难度大,因此较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文学观点。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0、《谈中国诗》说课稿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人教版必修五 谈中国诗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 谈中国诗 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

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

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二、自查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那么,你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哪些作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识记,思考课文的行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2、识记字词精髓(suǐ)轻鸢(yuān)剪掠一蹴(cù)而至数(shuò)见不鲜眉眼颦蹙(pín)撩(liáo)人门槛(kǎn)槛外(jiàn)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作品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学习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三、教学难点1.意境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内心体验,把握其意境;2.表达方式分析:如何发现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体会言简意赅的美感。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试探论述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展示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通过讲解、解读和欣赏,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投影或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与雅;2.课堂展示:老师介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并展示其诗歌形式、特点、意境及表达方式;3.欣赏活动:课堂开展《静夜思》等代表作品的欣赏活动,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4.实践活动:学生使用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或仿写,领略诗歌的魅力;5.课堂小结:老师通过反思课程内容和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中的知识和诗歌的美。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阅读《草》等诗歌作品,通过对作者的运用恰当的诗歌手法帮助理解和认知作者的代表作;2.请同学们仿写或创作一篇古代诗歌,通过自主欣赏和反思完成作品,体会学习到的诗歌技巧和美感。

七、教学评价1.检测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掌握程度;2.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3.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品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结】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2.多变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一方面使文章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法:文章中将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喻证法: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得淋漓尽致。

比喻论证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例证法: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二、素材挖掘国学大师:钱钟书钱钟书:国学大师,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版必修五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版必修五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目标·重点】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意。

1.读准字音(1)羡妒..(xiàn dù)(2)精髓.(suǐ)(3)颦蹙..(pín cù) (4)无垠.(yín)(5)饶恕.(shù) (6)一蹴.而至(cù)(7)轻鸢.(yuān) (8)叫嚣.(xiāo)(9)数.见不鲜.(shuò xiān)2.理解词义(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2)居高临远:站得高,看得远。

(3)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一蹴而至:踏一步就达到,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蹴,踏。

(5)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数,屡次。

(6)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7)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8)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9)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10)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

第二部分(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三部分(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2.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目标】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

【核心素养与价值观】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掌握中国诗歌特点,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诗歌语言。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法、引导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长篇小说《围城》独有成就,被译为多国文字。

文学评论集《谈艺录》融中西学为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

他的文章善用比喻,他以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

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310—1998),字默成(存),一字中书。

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学术著作《管锥篇》。

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学生勾画文章,把握文章关键要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对精彩语段语句进行赏析。

能力目标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提高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0课谈中国诗-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0课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课目的】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并认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掌握文章粗心。

认识本文作者构想的奇妙之处。

3.经过本文的学习,提升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生发对我国优异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课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剖析文章构造,认识作者构想之机巧。

2.认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培育学生崇高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从前学过许多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你读这些诗歌有如何的感觉呢?对你所熟知的诗有如何的感觉呢?(学生自由讲话)假如要更进一步认识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二、自主学习1.认识作者钱钟书 (1910 . 11. 21— 1998.12.19) ,现代有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从前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彩大学任教。

1935 年与杨绛成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室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 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期间又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外国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双方面均做出了优异成绩。

解放前第一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人教版必修五 谈中国诗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 谈中国诗 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知识目标】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用丰富具体的例证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外国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发展是抒情诗出现异常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结论——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缺乏坚实厚重的生活基础【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4、5段——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6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谈中国诗》教案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 《谈中国诗》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 《谈中国诗》 教案

谈中国诗钱钟书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学术性的演讲稿,专业性较强,对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演讲稿的体裁来解读它,即用议论文的体裁来解读它,指导学生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其次,本文的论述对象是中国诗歌,讲解时要适当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而且本单元三篇文章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暗示性。

本课教学准备把它作为教学重点,为诗歌鉴赏作好进一步的准备。

再次,本文生动的比喻是一大亮点,可指导学生抓住本体、喻体,利用上下文的喻义线索,体会这些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以提高学生阐释议论文中形象语言的能力。

此外,作为迁移性练习,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比较古典诗歌和新诗或中外诗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风格,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4、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试着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找到作者思路;2、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3、细细品味文章中有丰富内涵的句子特别是精妙的比喻句。

课时安排:三课时(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㈠关于钱钟书㈡著作书目㈢钱钟书与《围城》1、《围城》简介2、《围城》妙句二、背景资料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根据文题,推测内容2、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3、细读课文第二段,说出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4、阅读课文第3—7段,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出和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所具有的具体特点是什么?⑴中国诗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用时]二课时一、导入你喜欢读诗吗?“诗〞其实是“干〞的,是干练的。

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比较鉴赏以下几首爱情诗的特点:题都城南庄唐·X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爱过你俄·普希金我爱过你,也许,爱情还没有完全从我的心灵中熄灭,但愿它不再扰乱你的心,我一点也不想使你悲切。

我默默地无望地爱过你,为胆怯和嫉妒而暗暗伤悲,我爱你是如此真挚缠绵,但愿别人也能象我一样爱你。

赏析:诗的前两句追忆去年的光景。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地点,这是诗人决不会忘怀的,出语平淡,但是暗含幸福的情愫。

接着写到那时“此门中〞的人。

桃花,热烈、艳丽、烂漫,引人爱恋,可是这美丽的桃花只有与姑娘的面孔“相映〞,才显出它的明艳来。

“相映〞下,更见出人的青春神采和她那动人的美丽。

诗人的深深爱恋和思慕之情,流漾在这字里行间。

诗的后两句从回忆转到眼前:如今不知那位姑娘哪儿去了,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热烈地开着。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人物,而是从桃花的盛开来“暗传〞出姑娘的美丽和含情脉脉;也没有正面写相思爱慕之情,而是用时过境迁,满怀惆怅来表示。

清隽雅致,含蕴宛转,节奏鲜明地奏出一曲意味深长的“爱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简介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某某某某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钱钟书: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今古,匠心独运,自成一家。

渊博和睿智是他成功的秘诀。

评价:有麝自然香,何须春风忙;大智如海默,小溪爱喧嚷。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逝世。

当晚,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2.创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某某文艺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某某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补充注释〕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3.研读课文①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②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③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找寻关键句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某某诗几乎没有。

总结: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某某诗几乎没有。

④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明确:第11段中“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⑤文章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总结]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板书]发展: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形式:篇幅短小〔韵味悠长〕比较文学之观点技巧: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外国诗会回到本国诗语言:笔力清淡、词气平和内容:中外诗无甚两样四、探究论证方法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1.举例论证:第10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某某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2.引用论证:第5、6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及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3.对比论证:第2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第5、6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

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

第11段“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10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

4.比喻论证〔重点〕第3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第5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第9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更多例子参见教参P98〕补充:《围城》中的妙喻①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②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③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④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总结]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

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五、品味文章的语言本文除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轻松、幽默,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那么深刻,看似轻淡而实那么味厚,下面我们就品味一下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

请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或质疑问难。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提示: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他们叫它‘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提示:巧用比喻,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

先用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