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综述

合集下载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

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

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

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

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

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

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是一种庄稼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非。

其主要成分是甜菜碱、黄酮类、甘草皂苷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和抗溃疡等。

其中,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甘草可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次,甘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喉咙和气管的炎症症状,改善呼吸道状况。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来,甘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抗癌活性。

甘草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改善肝损伤。

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甘草中的甜菜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总结起来,甘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中的甘草皂苷、黄酮类和甜菜碱等成分对抗炎、抗氧化、降压和抗癌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甘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明确、药效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探明甘草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在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与中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相信天然植物药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全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加。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含甘草酸、甘草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的传统珍贵中药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紧对甘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甘草多糖;含量测定一、甘草的本草学研究甘草(GlycyrhizauralensisFisch) 属豆科草本植物,在古代是一味特别重要的民间常用中药,又被称为美草、蜜草、路草、粉草、甜草等称呼,其主要药用部分都是直接取植株的全部地下部分,比如嫩茎根叶及部分肉质根茎。

我们根据科学数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甘草科属的本科植物约有20种,其中中国的分布区域范围内有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又称念珠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云南甘草共8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被收入记载的甘草中药材有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这3种,这三种甘草均是具有相当高价值的中药材品种,且具有较好的地方传统和药用历史价值。

根据内蒙古生产实践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呼和浩特市巴盟及包头市阿拉善、察哈尔右翼左旗牧区,这几个地区出产的甘草品质较高,具有十分有效药用价值[2]。

甘草因性味苦涩而得名,远在原始社会东周及战国两汉南北朝时期,就曾记载,人们用生甘草汁入药来治病强身的最早确切应用实例,距今也已经有了将近2500多年[3]。

远在我国的晋代时期及两汉以前,我们在中国各地的中医药祖先们就已经有人发现并记载了,甘草确实是一种天然的解毒强身的一味良药,可以被称誉之为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的中药。

东汉建安末年南北朝时期,中医第一部实用之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上就曾首次明确提出把中药甘草列为一种滋补上品[4]。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一、内容综述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在中医药中广泛使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对甘草研究的深入,其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及评判指标体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在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方面,科研人员主要关注甘草中的化学成分。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多种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等。

这些成分不仅是甘草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同时也是评价甘草道地性的重要指标。

不同产地甘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甘草道地性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甘草道地性的评判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包括性状观察、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评价等多个方面。

性状观察是最基本的评价方法,通过对甘草的外观、质地、颜色等进行详细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道地性。

化学成分分析则是通过仪器手段对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

药理活性评价则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观察甘草不同组分对疾病模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价其道地性。

目前对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甘草道地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现有的评判指标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部分指标主观性较强,制约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索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建立更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判指标体系,为甘草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1. 甘草的背景与重要性甘草,学名Glycyrrhiza glabr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暖和亚热带地区。

即我们常见的“甘草”,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甘草常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用以和中益气、止咳化痰、解毒及缓急止痛等。

现代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等。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香料百科丨甘草

香料百科丨甘草

香料百科丨甘草
1甘草简介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毛,花紫色,荚果褐色。

干甘草是甘草树根,切片后为中药材,俗谚有“甘草和百药”之说。

甘草性温,味甘甜,常与其他香料配合,如“美味熏香鸡”,使用甘草与八角、桂皮、川椒等作为配料。

2甘草原产地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

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朔州野生为主。

人工种植甘草主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

3甘草的功效:从食疗上说,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心悸气短,脏躁证,腹痛泻痢,四肢挛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小便淋痛,痈疮肿毒等症状均有疗效。

4甘草的作用: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和味、解腻、增甜、增香的作用。

5甘草的选用:甘草应选色泽金黄,香气浓郁,质干个大,回味略甜,无杂质的为佳。

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研究综述中国药科大学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甘草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成药使用情况;专利状况。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学、临床研究、专利1.概述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根及根茎。

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因该药能调和诸药性而广泛配入复方,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以从属地位出现,因而容易被医生忽略,妄加取舍,结果常影响临床疗效。

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

但近年来,我国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全地区甘草场面积为13.74万hm2,但到2007年,由于滥挖、滥采、滥开等原因,甘草面积减少到9.33万hm2,已减少的甘草面积占总甘草面积的47.62%。

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2.化学成分研究2.1化学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还有甘草多糖,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部位上。

甘草黄酮类物质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妥糖苷(Licurazid)等。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效,如止咳祛痰、抗炎、促进消化等。

本篇研究报告论文将对甘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这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甘草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它可以抑制白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具有抗肿瘤活性。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具有抗氧化活性。

除了甘草酸外,甘草还含有甘草苷、异甘草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保护肝脏、促进胃肠道健康、抗过敏等作用。

甘草苷主要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发挥抗过敏作用。

异甘草苷可以增加胃黏膜的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

临床上,甘草被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甘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止嗽、抗溃疡、抗菌等作用。

它可以缓解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喘症状。

此外,甘草还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减少消化道感染的发生。

因此,在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甘草常常被用作辅助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甘草的使用方法有多种。

一种常见的应用方式是制成甘草煎剂或颗粒剂,然后口服。

此外,甘草还可以制成外用制剂,如甘草酸乳膏或甘草酸软膏,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烫伤等。

甘草酸口服液也是常用的甘草制剂之一,用于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尽管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但其使用仍需谨慎。

甘草的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甘草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过敏、保护胃肠道健康等。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草的使用仍需谨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材介绍甘草

中药材介绍甘草

中药材介绍甘草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是由甘草科植物甘草根和根茎制成的,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一、甘草的基本概述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棕黄色,有分枝。

甘草的主要生长地区包括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和甘草皂苷等。

它有着独特的甜味,因此在中药制剂中常被用作调味剂。

二、甘草的药理作用及功效1. 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消除各种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清热解毒:甘草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减轻发热、喉咙痛等症状。

3. 止咳化痰:甘草具有很好的止咳化痰作用,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4. 养胃止呕:甘草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胃黏膜的作用,能够缓解胃部不适、胃痛、呕吐等症状。

5. 促进生津:甘草能够促进唾液分泌,改善口干口渴等症状。

三、甘草的应用领域1. 中药制剂:甘草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常作为辅料或调味剂使用,如丸剂、口服液、颗粒剂等。

2. 中医方剂:甘草在许多中医方剂中都有应用,起到辅助药效、增强疗效的作用。

3. 化妆品:甘草具有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抗氧化的特性,因此常被添加到化妆品中,具有美白、祛斑等作用。

4. 食品工业:甘草具有很好的甜味,能够被用作天然甜味剂,广泛添加于糕点、饮料等食品中,提供甜味的同时还具有保健作用。

四、甘草的注意事项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甘草在一定剂量下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重使用。

2.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甘草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甘草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3. 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甘草中的甘草酸会增加尿液中的钠排泄,导致体内钠钾平衡紊乱,引发低钾血症。

以上就是对甘草的介绍,它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着多种药理作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甘草的商品概况—综述

甘草的商品概况—综述

甘草的商品概况【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国老草、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历史】本草沿革(1)《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

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

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

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于此可见调和之意。

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

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2)《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

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

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

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

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

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2)《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

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

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

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

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

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

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

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

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

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

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

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

甘草的中日美三国药典比较综述

甘草的中日美三国药典比较综述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P59)日本药局方(第14版P839)美国药典(第25版P2571)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Radix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er, GlycyrrhizaglabraLinne(Leguminosae)的干燥根Glycyrrhiza glabra L.和G.Uralensis Fischer的根、根茎及匍匐枝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圆柱形,长1m以上,直径0.5~3.0cm。

表面暗棕色或红棕色,断面略呈纤维性,横切面皮部与木质部界面分明,呈放射状。

气微,味甜呈圆柱形,长约1m,直径0.5~3.0cm,外表深棕色至红棕色,有皮孔。

断面呈放射状,形成层明显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

栓内层较窄。

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

束内形成层明显。

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

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黄色。

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甘草简介-精品文档

甘草简介-精品文档
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作 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 扩散,同时能够抵抗细菌和病毒
的感染。
甘草醇
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抑郁等作 用,能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 解过敏症状,同时能够调节神经
系统的功能,缓解抑郁情绪。
04
甘草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甘草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甘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和重要的药理作用。由于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甘草的资源日 益稀缺,因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甘草的研究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深入挖掘药理作用
尽管甘草在医药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药理作用尚未完全 清楚,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更多潜力。
提高产品质量
目前市场上的甘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来需要加强质量监管,提 高产品标准,以确保甘草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人们对甘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未 来可以探索将甘草应用于更多领域,如环保、农业等。
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肿 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肿瘤
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甘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现状
食品添加剂
甘草具有天然的甜味和香气,常被用作食品添加 剂,如糖果、饮料、调味品等。
化妆品
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保湿、美白、抗衰老等作 用,常被用于制作化妆品。
中药材
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 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甘草简介
汇报人: 日期:
• 甘草的植物学信息 • 甘草的药理学信息 • 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 • 甘草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甘草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01
甘草的植物学信息
甘草的植物学特点

甘草的相关论述

甘草的相关论述

甘草的相关论述甘草的相关论述如下:1.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之一,其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2.甘草可归纳为总治各种病症。

首先可除诸药中腥臭、邪恶之气。

可食用以解百毒,熬制以解诸药之毒。

其甜味足可治诸疮,用于狂犬咬毒以及调和饮食滋味等。

生草则利肺。

且能解食物中毒。

3.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定痛的功效。

4.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调和诸药等功效。

其甘味入脾胃经,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病症;其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治疗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其止咳化痰作用可以治疗咳嗽痰多等病症;其调和诸药作用可以治疗脘腹疼痛等病症。

5.甘草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6.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

7.甘草常用于治疗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并能安魂定魄及止惊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及解药毒;用于治疗痰多咳嗽及缓解咽痛嘶哑;用于治疗热毒疮疡及小儿胎毒。

8.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和解毒等作用,具有调和药性、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9.甘草是传统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和生活方面。

甘草自古被称为国老,因其甘和、解百毒且治百病而得名。

10.甘草具有解毒功能,可以解除食物或药物中的毒素,如狂犬咬伤后用甘草汤灌服可解毒。

此外,甘草还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11.在中药中,甘草是一个多面手,“可解百毒”,“利国本”,现代研究还发现甘草有缓解胃溃疡的作用,食用一些甘草产品还能够缓解胃肠不适、皮肤疾病、更年期症状等。

中药材介绍甘草

中药材介绍甘草

中药材介绍甘草甘草,学名为甘草酸草,属于豆科植物的一种。

甘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学中应用广泛。

甘草有多种功效,包括调和药性、解毒、止咳平喘、养心安神、消炎等。

在本文中,将对甘草的产地、药用部位、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地甘草是我国的特产药材,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其中,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是甘草的主要产区。

这些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甘草的生长,因此甘草的品质也非常优良。

二、药用部位甘草的药用部位主要是其根和根茎。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甘草的根茎制成药材进行使用。

这些根茎可以鲜用、鲜炙用或炙干用,具有不同的功效和用途。

三、药理作用甘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草酸、甘草苷和甘草皂苷。

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许多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平衡药性的能力,可以调和药物的副作用,增加药物的疗效。

此外,甘草还具有解毒、消炎、止咳平喘、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由于甘草的药理作用,甘草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甘草的几个主要临床应用。

1. 解毒作用:甘草具有排毒作用,可以中和多种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因此,在蛇咬伤、食物中毒等情况下,甘草被用作解毒药物。

2. 缓解咳嗽症状:甘草具有平喘、止咳的作用,对于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常见的甘草制剂包括川贝枇杷膏、甘草冰糖炖梨等。

3. 抗炎作用:甘草含有甘草酸和甘草皂苷,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因此,甘草被广泛用于消炎药物中,如一些皮肤炎症的治疗药物。

4. 养心安神:甘草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平抑情绪,缓解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症状。

在中医药学中,甘草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临床应用。

无论是调和药性、解毒、止咳平喘,还是养心安神、消炎等方面,甘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珍贵的中药材,造福人类的健康。

药草之先——甘草

药草之先——甘草

VSLeabharlann 鉴别特征甘草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其根部的甜味和独 特的药用价值。其根部呈圆柱形,表面为 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纵皱纹和横疤痕。断 面呈黄白色,中心有红棕色小点。
甘草的生长环境与分布
生长环境
甘草喜欢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或砾质土壤中,特别是盐碱地和河流冲 积物上。它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盐碱的植物,适应力较强。
甘草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抗肿瘤作用
01
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和扩散。
抗炎作用
02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症状,如喉咙痛、口腔溃疡
等。
抗菌作用
03
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03
甘草的生态价值与保护
甘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修复
甘草具有生态修复功能,能够治理荒漠化土地,改善土壤质量, 增加植被覆盖率。
04
甘草的应用与文化传承
甘草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
甘草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甘草具有甘缓补益、和中缓急、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挛 急、肺燥咳嗽等多种病症,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甘草在藏医中的应用
藏医认为甘草具有补益脾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等作用,常与其他药材配伍用 于治疗慢性咳嗽、慢性胃炎、失眠等多种病症。
传说
在古代,人们相信甘草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甚至可以赋予人们长寿。一些传说中,甘草是由一位名叫 “甘”的王子发现的,因此得名“甘草”。
甘草的植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
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一般在 30-120厘米之间。其茎直立,多分枝, 表面有白色短毛和刺。叶子为羽状复叶, 有小叶3-11片,上面有短毛。花为腋生 或顶生的短总状花序,花冠为紫色或白色 。果实为荚果,成熟后为褐色或黑色。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甘草综述1

甘草综述1

甘草综述1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甘草不仅具有镇咳、抗炎、抗溃疡、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防治病毒性肝炎、抗癌、抗艾滋病等作用。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

甘草入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称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现对有关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1.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根据文献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属中分离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包括苷元45个、香豆素类、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

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其苷元均为3β-羟基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衍生物;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酸或D-葡萄糖。

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glcyrrhizin),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glcyrrhizin- acid),由于有甜味,又称为甘草甜素,甘草皂苷一直被认为是甘草中最重要的三萜类化合物[3]。

2010版《中国药典》也把甘草酸的量作为评价甘草药材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甘草皂苷是由甘元18-β-甘草次酸及两分子葡萄糖醛酸所组成,甘草皂苷水解后可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β-甘草次酸。

刘育辰等[4]人在甘草化学成分研究中运用醇提得到甘草浸膏后运用现代的分离鉴定技术,鉴定得到甘草酸、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33个化合物。

张慧[5]在对乌拉尔甘草成分进行研究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理化鉴别,确定其结构为3β-D-glucuronnopyranosyl-(1→2)-β-D-glu-curonnopyranosy1]-22β-aeetoxy-30-aldehyde(s3),并命名为22β-乙酰基甘草醛。

总结甘草范文

总结甘草范文

总结甘草甘草,又称为甘草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主要生长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甘草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本文将对甘草的来源、药理作用和应用进行总结。

来源甘草的主要来源是甘草植物,科学名称为甘草(Glycyrrhiza),属于豆科植物。

甘草植物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区,例如山坡、河岸和草地等。

甘草的根部是其药用部位,其外观呈棕黑色,具有弯曲的形状。

中国是甘草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有着悠久的甘草种植历史。

甘草主要产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北等地区。

此外,日本和韩国也有一定数量的甘草生产。

这些产地的甘草具有高质量和特殊的药用功效。

药理作用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抗炎作用甘草含有多种抗炎成分,如甘草酸等。

这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导致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甘草还能促进炎症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愈合过程。

抗菌作用甘草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它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或阻断其代谢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这使得甘草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具有一定的效果。

抗病毒作用甘草对多种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它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带来的伤害。

这使得甘草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甘草还可以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和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发热和疼痛症状。

这使得甘草在退烧和缓解疼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应用甘草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甘草在一些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咳嗽和咽喉痛甘草有镇咳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咳嗽和咽喉痛。

一般可以将甘草用于煎剂或冲剂中,或者直接嚼食甘草片剂。

消化不良甘草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胃液和胆汁分泌,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可以将甘草用于煎剂或冲剂中,或者使用甘草提取物。

病毒感染甘草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

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

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
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

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

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

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

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

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

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

此外。

尚含7一甲氧基香豆索,伞形花内酯.阿魏酸。

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

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甘草次酸及其盐,多种黄酮化合物。

如山奈索,紫云荚苷,异牡荆索。

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芫花索等;有报道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到光果甘草宁索,松属索和李属异黄酮。

3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黄酮、生物碱等,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解毒、保肝等作用。

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3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

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

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

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

艾滋病
病毒HIV感染者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毒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实验证明GA可明显抑制HIV增殖,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1.23 mg·ml-1浓度下即可对HIV增殖抑制率达到50%,但抑制HIV感染的有效浓度高,范围狭窄,若要维持其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须持续大量给药 .GA临床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已收到一定效果,虽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甘草已被称为战胜AIDS病的“仙草”【3】GA 以其显著的抗病毒效果,将在抗病毒的临床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抗肿瘤作用甘草甜素(GL)对黄曲霉素和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GL在抑制DEN致肝癌前病变过程中对DEN损伤修复有明显保护作用,GL使DNA修复功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了DEN的致癌性,同时GL还可使肝癌前病变r谷氨酸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减少,GL还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GL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酸甙(MGGR),其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

体外人体肿瘤实验证明,GL,18a-甘草次酸.(18a-GA) 和甘草次酸.(18a-GA)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G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现18a-GA相似。

GL和18a-GA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不同形成来源有关,并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类似五环三萜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4】.我国学者傅乃武等报道了1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和3种三萜类化物对4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5】.
抗炎症及抗过敏作用
甘草甜索具有保泰松与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甘草次酸盐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肿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鼠静脉注射甘草甜索,可明显抑制天花粉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甘草还能促进咽部和支气管粘膜分泌。

使痰易于咳出。

呈现祛痰镇咳作用。

【6】对大鼠棉球性肉芽肿、甲醛性足肿胀、角叉莱胶性关节炎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

甘草甜素能明显抑制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和慢反应物质对兔离体回肠和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收缩.
4其他药理作用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
有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老年性疾病,如腰背痛,腰椎压迫性和疲劳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给予甘草附子汤有较好疗效。

因疼痛而卧床不能翻身,服用甘草附子汤数日后可自行或借助于外力活动,2周左右疼痛消失,多数病例可简单料理日常生活。

同西医疗程(3~5周)相比,可缩短治疗时间,且效果良好。

心血管方面作用
GA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通过动物模型证实,灌胃给予GA,对实验性小鼠、大鼠血脂增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家鸽血清胆固醇升高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离体及在体研究表明:GA可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潜伏期,减少室颤率,增加哇巴因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阈值,推测GA可能具有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其对L型钙通道电流(IL)的影响,对探讨GA对心肌细胞电生理作用机制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指导。

【8】
止咳平喘作用
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其胆碱盐皮下注射或氢琥珀酸双胆碱盐口服,止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大剂量的甘草次酸(1250mg·kg.1)可使小鼠呼吸抑制;甘草次酸对5一羟色胺等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较弱的保护作用。

小结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甘草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9】。

因此,国内外对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源开发方面。

开发甘草新的药用部位,提取甘草新的有效成分及药理药效研究,使之临床应用范围得到扩展,由传统应用向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抗寄生虫、抗癌、抗病毒等新领域拓展但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研究仍是今后的重点。

甘草毒性小,副作用少,应加强对其从药源开发到临床应用的一系列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

此外.用于治疗HIV/AIDS的中药复方如理中汤【10】“中研”系列、“艾泰定”等,都含有中药甘草。

在拮抗HIV病毒增殖、恢复和增强免疫功能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11】。

综上所述.中药甘草在抗病毒、调节免疫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大有开发前景的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中药【12】。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甘草及其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甘草的研究一步步走向成熟.但由于甘草化学成分和复方药味间的作用不明确,因此,应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从微观上进行研究【13】。

参考文献
【1】赵越.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8-370 【2】惠寿年,等、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中草药,1999,30(4):313~315
【3】史桂兰,胡志浩.甘草酸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1,13(1):10-12.
【4】严瑞琪,黄小延,李俊丽,等. 甘草甜素抑制致癌过程中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J]. 癌症,1995;14(4)245-248
【5】傅乃武,刘朝阳,张如意,等. 甘草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中药理与临床1994,5,26’2
【6】李仪奎,刘青云,沈映君,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9
【7】朱任之.甘草次酸钠口服给药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6.1z(6): 121—123.
【8】仰礼真,姚望,祁小燕,等.甘草次酸对豚鼠心室肌单个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61-163.
【9】吴蓬,药事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9.
【10】王健.许建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前景[J].武警医学,2003,14(i0):285-288
【11】黄正明.崔祝梅.中药药理[M].兰州:甘肃科学投术出版社.1990.214 【12】王访.苏耀海.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2.1 3(5)l 304
【13】硅一按.中药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