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课后答案讲解学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第一篇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经济活动区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为论(中心地理论)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响因素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3.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4. 试述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因 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5.试述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6.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8. 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 第四节 行为主义区位论
2021年2月16日12时37分
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与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指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和各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及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农业布局的区位因子:自然因子、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抽象法
本 书 框 架 体 系(P24图)
绪论(1章)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2-6章)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7-9章)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10-12章)
特点:全书结构体系独特——微观-中观-宏观 注意反映新成果——经济活动全球化 注意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 注意科学严谨地对待他人成果 适用性理论为主并反映中国特色
表示。 n n
D Dij i 1 j 1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图4.10 廖什中心地系统(1~9)的最小市场圈
图4.11 10种商品的市场圈
表4.2 10种商品市场圈之间的关系
3、廖什中心地系统模型
图4.12 完全系统下的各中心点的位置
(数字表示i个市场圈的中心点)
图4.13 廖什的经济景观
(a)城市密集区(阴影区)与稀疏区交替分布的扇形图 ; (b) 一个扇形区内所有中心的分布 ;(c)大城市的分布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 1986.461 )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 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 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 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图4.2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4.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 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 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 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 B,K,A,M)。
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 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 km,高 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 离的31/2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绪论1、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P2-3(一)史志描绘( 二 ) 商业地理研究1 .期间 :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要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系统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说;3.瓦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手册》( 三 ) 经济地理学研究附: 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P6)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7( 一 ) 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见解(1)经济活动包含生产、互换、花费等各有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3)空间方面包含经济活动的区位和散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空间尺度,包含各样不一样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 二 ) 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见解( 1)地区学派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看法:以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区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构造、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门路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看法:以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一致的生产的配置。
苏联学者主张的看法增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自己的空间构造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P15经济学研究资源怎样配置才能知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追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类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要点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所以,掌握经济学有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拥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关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拥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剖析4、区位与区位理论P34(一)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据有的场所。
(二 ) 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差异:在于立论依照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一样(1)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现代区位理论还要考虑非金钱利润和“知足”的需要;(2)在详细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少或小看区位选择的详细目标,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据有率、吸引与稳固人材、形象、名望、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采集信息、防止贸易摩擦等多种详细目标;(3)在区位选择基准上:古典区位理论是成本最小,现代区位理论要考虑前述详细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立性。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 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 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 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 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五、杜能理论的修正与其他缺陷
(一)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和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一) 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与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 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 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 和土质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 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 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 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 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 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 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二)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2、在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二)经济学上的意义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一)首先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到工业区位研究中(二)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后人奠定了基础(三)提出了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四)对其他产业的布局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的局限性(一)假设的完全竞争条件不现实(二)就工厂经营而言可以分为生计形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三)工业区位很大程度上取决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四)即使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业不同(五)技术进步等可以导致区位发生变化(六)交通发达程度使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七)其他如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零售业间的竞争(四)地价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企业增长动因1. 实现规模效益2. 实现交易内部化3. 技术优势的发挥4. 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 横向一体化2. 纵向一体化3. 多样化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一)功能部结构(二)产品部结构(三)区域部结构(四)顾客部结构(五)矩阵结构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一)产品周期理论(二)折衷理论1.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 内部化优势3. 区位优势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二)集中于边界地区(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二)市场地生产型(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一体化生产型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1. 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2. 所有权关系系统3. 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一)广泛性(二)层次性(三)区域性(四)多面性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五)差异性(六)时间性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1. 互补性2. 竞争性3. 变化性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1. 社会政治背景2. 结构状况3. 相对地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雁行形态说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一)区位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2.扩散机制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导论《李小建》王俊伟整理(三)空间近邻效应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四、区域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一)资源禀赋(二)资源配置能力(三)区位条件(四)外部环境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一)区域增长极理论(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经济区与区域管制一、经济区(一)经济区的概念(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三)经济区的类型1.经济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3.综合经济区二、区域管制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二)相互依赖理论区际经济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二、区域分工理论(一)成本学说(二)要素禀赋学说(三)新贸易理论(四)竞争优势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二)区域合作的类型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1.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科学技术进步(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二)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三)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一)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二)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1.生产网络2.生产网络管制3.生产网络空间4.生产网络的地域根植性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一、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一)地域范围(二)产业范围二、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一)制造业生产与贸易1.制造业生产2.制造业贸易(二)服务业(三)外国直接投资三、经济全球化多极格局形成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物流业(一)组织形式的变化(二)贸易公司的职能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服务形式不断拓展(四)跨国零售业不断发展1.跨国零售商跨国经营的动机和进入市场的方式2.世界上主要的跨国零售商3.发展中的电子零售业(e-tailing)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1、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深刻的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2、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封闭将进一步远离世界经济体系3、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开放就将面临着高悬的双刃剑4、发展中国家脆弱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1、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2、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国内改革重新获得竞争力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前景黯淡4、北非和西亚内部分异明显5、南亚各国不断从发展中受益6、东亚和东南亚获益匪浅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一)对策1、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的促进整体经济竞争力2、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是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较效益3、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5、另外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靠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来解决(二)原则1、全球化制度在安排应该以世界各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为前提2、发达国家应该在治理环境提供资金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努力3、任何制度创新都必须付出代价,但必须使全球技术创新的代价降低到最小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技术创新的速度,在急进式与渐进式之间寻求平衡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1、各国希望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以便保留为应对通货膨胀而降低利率的灵活性2、保持汇率的稳定,给商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3、保持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为企业对钱款的汇入和汇出创造条件达到吸引国外投资的目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思考1、国家经济主权2、经济安全3、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1、如果东南亚国际经济对市场的依存度不高泰国金融危机就不会蔓延到整个东南亚地区,香港股市波动就不会导致全球股的振荡2、如果没有景荣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资本的国际流动就不会如此的快捷防范金融危机具体的对策思路1、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2、引进外资时应该寻求建立保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合理措施3、在引进外资时注意是长期资本多于短期资本4、激励蹦过银行系统监管制度,加强银行立法,以避免失误5、慎重参与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增长的三要素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三大内容(可以理解为三要素):(1)生产要素分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 复习笔记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①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②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③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2)目的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地域一般配置原则。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④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⑦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根据以上假设前提,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该地租收入公式:①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②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③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④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⑤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依据杜能理论,农业生产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六个农业带,即杜能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 第12章
(二) 全球化中的制度作用
所谓制度就是世界经济体系运行的规 则和秩序。在全球化制度安排时必须兼顾 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应该体现以 下原则:
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带来了与 贸易、技术、技能和市场相关联的大量外国直接 投资。全面加入全球经济能使国家、企业和其它 经济部门抓住新的机会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全球化可能会威胁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 前景。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一) 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二) 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三)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1.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 2.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1)国家经济主权转移; (2)经济安全问题突出; (3)金融风险提高。
3.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1)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 (2)引进外资时应该寻求建立保 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合理措施;
(3)在引进外资时注意使长期资本多 于短期资本;
(一) 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工业化国家正 在丧失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正在转向 通过高新技术、服务的输出和制度供给 来谋求新的全球化竞争优势。
(二) 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 方面取得了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 份额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发展中国家 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
(三)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表面上是矛盾 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 本土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 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 本土化(民族化)也并非一定有悖于全 球化。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分类 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 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
3.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 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
6
MADE BY CS
地信二班 非同一般
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 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经济区位:土地地利用 的可行性 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 业空间或活动场所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 区位的影响 (一) 分类 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 (二)影响机制 原材料的运费、可运性、 可替代性、使用价值(产 品成本中的比重);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开采成本的差异; (三) 影响机制的变化(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 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 物;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 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 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 则为无人荒地。 (重要)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 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例如:举例说明上海周边地区的„„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3.案例
图6.2 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集中地
(资料来源:教材本章参考文献[1],198页)
图6.4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宝马公司总部
研制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所获信息,对 拟开发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
生产阶段:先对研制的产品进行样本生 产;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修改,并进行大 规模生产,大规模的营销。
图6.7 研究与开发(R&D)的过程
(资料来源:教材本章参考文献[37])
(二)R&D 的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 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资料来源: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ople,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72 )
(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 的地理扩张及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 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 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在宏观 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 国移往它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 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
(六) 时间性
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 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直接影 响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
广泛性来自于跨国投资企业的错综复 杂联系,层次性与生产链有关,区域性和 差异性为区域系统(区域条件)与生产系 统、组织系统相互迭置的产物,多面性则 是跨国公司与区域目标利益不一致而又相 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 势。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将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 ① 原因是,北方的发展会出现城市拥挤等环境同题,南方的
落后则从国内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北方的经济扩张。 ② 同时,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因南方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受到损害,而且还会伴生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将干预南 北发展的不平衡。 ③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就将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促进南方 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 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 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 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 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 理论。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 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 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 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 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 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 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重要性
加强联系,互通有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3.1 复习笔记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公司(企业)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问卷调查、公司案例调查。
1.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1)公司调查的定义公司调查是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的真伪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的同样的调查。
(2)公司调查的特征①所调查的样本公司应具有一定代表性;②调查获取的数据应有一定规范性。
(3)公司问卷调查方法①问卷的设计原则:a.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b.问题数量应该适中;c.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d.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②问卷的对象选择在公司调查中,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方法选择样本公司。
a.抽样方法从企业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
该选取方法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非全面调查中用来推断总体的最完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b.典型调查方法在企业总体中,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分层次选择法、中等选择法和主要企业选择法③问卷的发放a.试填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一般要在同类公司中请人试填。
通过试填,了解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可能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所需时间等。
根据反馈意见,可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行发放。
b.发放方式根据公司地理研究的实际,一般采用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等方式发放问卷。
c.发放原则发放问卷时,一般均附一封说明信函,说明该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其成果的应用方式、保密措施,请求对方在某一时间内(一般2周至1个月)寄还等。
问卷发放的数量应多于所要研究的问卷数量。
④问卷的回收a.审查问卷回收问卷中总会有一些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问卷。
通过审查淘汰无效的问卷,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b.编码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数据要为统计分析所用,必须对各种非数据型回答进行统一编码。
最后,与调查表相对应,应列出一份完善的编码表。
c.输入计算机MINITAB和SPSS软件均具有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功能。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概念题1.区域经济结构答: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2.区域产业结构答: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3.主导产业答: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4.支柱产业答: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大规模产出;②强调现在;③强调发展;④强调扩大就业;⑤强调带动作用;⑥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5.潜导产业答: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结合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6.资源密集型产业答:资源密集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
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跨国公司区位)
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6.1 复习笔记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①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②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这使得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关注生产成本,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③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2)折衷理论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按照邓宁的观点,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①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②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所有权优势条件,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
b.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
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③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
最小成本可在一国之内找到,也可发生于多国之间。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3)根据工业区位论,生产原料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8.1 复习笔记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劳动力和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a.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
b.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②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a.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b.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
c.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③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④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着上升趋势。
a.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b.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
(2)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构成。
①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②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③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2015年整理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课后答案要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2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整理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课后答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2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4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 、试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材料。
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型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材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
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6 、试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
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
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
因而,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开始成为当今能源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7 、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
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不同的企业资本需求不同。
一般性金融资本往往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就会受到成熟型产业或大型企业的关注;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则更关注风险资本的获得。
因此,地区资本的差异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8 、试述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可能不同。
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度就很高;相反,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影响则相对较小。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
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劳动力的质、量都会比其他地区体现出优势,因而对劳动力需求较高的企业或者产业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9 、试述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具有“黏性”,即使在全球化经济下也仍然是地方性的。
这种知上有趋于集中的倾向,从而形成产业的集聚区。
10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活动有制约作用。
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现代社会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
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逃避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满足经济利润的需求,一些传统污染型企业出现了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集中的趋势。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考察区位的影响力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地域范围大的城市具有较全面的商业活动;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具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有利于裴峪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消费者市场意识强的地区,容易形成挑剔性需求,也有利于激励相关新产品的出现。
市场需求的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不同区域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的不同因素,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
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业集聚,特别是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在这些拥有特殊政策环境的区域对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容易成为企业集聚的核心区域。
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因此,政府也会制定一些相应政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或者限制经济活动类型。
从经验来看,政策环境无疑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导因素,因而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重要因素之一。
11 、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
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
就不同运输方式而言,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
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