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三 讲义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

合集下载

褶皱实习

褶皱实习
构 造 地 质 学 实 习 六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 绘地质剖面图
目的要求:
2、学会从地质图上分析褶皱构造要素、认识褶 皱构造形态和组合形式、形成时代;文字描
1、掌握阅读褶皱岩层地形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述。
3、学会编制褶皱岩层(铅直)图切地质剖面图
4、学会编制褶皱横截面图
一、知识回顾
1、地质图概念:
转折端的形态相似;
b.根据枢纽的倾伏角作纵向切面,求出剖面经过处的褶皱枢 纽深度
c.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五、正交剖面图编制


1、原理:
原理;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侧瞰,产生缩短视线 的效应——“侧瞰构造”效应。
2、方法: 正投影绘制,要求褶皱形态完整,枢纽产状 良好,当枢纽有变化时,应分段作图。 3、步骤: 1)在地质图上画方格; 在地质图上画等间距方格,纵坐标线平行枢 纽β倾伏方向,横坐标线垂直枢纽β倾伏方向。
三、读褶皱地形地质图
1.
步骤:整体分析
1) 图框外内容:图名、图例、比例尺
2) 地形地貌分析,结合比例尺分析露头形
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3) 分析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
暮 云 岭地 形 地 质图
比 例 尺 1 :2 5 0 0 0
A
1 20 00 0
100 200
100
20
0
200
30
0
地 形 地 貌 分 析
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等斜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是大于缓翼
倾角,而小于陡翼倾角。
– 4) 确定枢纽产状 – ●水平-两翼
确定轴迹和枢纽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 弯曲点的连线;

g实习四 褶皱实习标准版文档

g实习四  褶皱实习标准版文档
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中侏罗 世之前。
四、绘制褶皱区剖面图
(一)选择剖面线 (二)标出剖面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三)绘出地形剖面 (四)绘出褶皱形态 (五)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六)整饰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234 分核转布部折地 及端点两形及翼态范地围层、 、延 两伸 翼方 产向 状及变化 81两( 实7实3825核枢25核522 褶褶与核褶分枢分分如翼二习习部纽如部如皱 皱 周 部 皱 布 纽 布 布 何由 )四 四 由 向 何 由 何的名围及的地、地地确中标 ::下N确下确E组称其两组点轴点点定、出 读读石定石定、合:它翼合及面及及两上剖 褶褶炭褶炭褶S类褶构地类范产范范翼W石面 皱皱统皱统皱型皱造层型围状围围的两炭县 地地组的组的识的的、识、及、、产端统所 区区成转成转别地关两别延位延延状倾及通 地地,折,折?名系翼?伸态伸伸?伏二过质质宽端宽端以产方分方方+,叠的 图图约形约形褶及状向类向向中纪褶 并并态态55皱00褶及部地皱 作作产产00类皱变mm隆层位 剖剖状状型,,形化起组置 面面??长长成,成图图约约时背,22代斜两7755为翼00 mm转产, ,折状平平端是面面圆:呈呈滑北不不的西规规斜翼则则歪是的的倾N长长W伏椭椭3褶1圆圆5皱状状。,,5长长5 宽宽—比比6约约0 为为,55,,南为为东短短翼轴 轴为背背SE斜斜13。。5
3 如何确定轴面产状产状? 1 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
7 如何确定轴迹和பைடு நூலகம்面轮廓?
4 如何确定枢纽的产状?
5 如何确定褶皱的转折端形态产状? 6 如何判断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 7 如何确定轴迹和平面轮廓? 8 褶皱的组合类型识别?

实习7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实习7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50
D3 上泥盆统砂岩
八、绘制褶皱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3. 绘制地形剖面线 4. 投影地质界线。 5. 整饰图件,完成
地质剖面图。
田坝地1形00地m质图
51 48 1000
A C1
T2
T3
49
C2 900 C1
D3 C2
C1
800
B
70
600 P1
C2
J1
72
48
700
800 T2
P1 50
50
田坝
P1
P2
20
P3 21
T1
刘家沟 37
59 51
58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8
T1 28
P3 高台
P2
蒋家湾 J1 5
A
P3
P2 39 P1
P1
35
B
T1 34
30 T2
五、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轴面特点
两条基本原则:
(1)如果褶皱两翼的倾角基本相等,则轴面近直
立(倒转的等斜褶皱例外);
(2)如果褶皱两翼的倾角相差较大,则轴面倾向
(2)背斜两翼倾向相背,向斜两翼倾向相对。倒 转褶皱两翼的倾向相同。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P1 18
P2
20
P3 21
T1
刘家沟 37
P3
P2 39 P1
A
59 51
58
P1 B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8
T1 28
高台 P2
35
P3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四、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枢纽特点

06褶皱地区剖面图

06褶皱地区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一、目的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的分布特征,学会作褶皱区地质剖面图,并用文字描述褶皱。

二、内容(一)读褶皱区地质图1.本区地形地貌特征:图区范围,东西长XX公里,南北宽XX公里。

面积为XX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2.图区地层发育特点:区内区内发育地层为Q4、J3、J2、P2、P1、C3、C2、C1、S1、O2地层。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S1与C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P1与J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C3 与J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Q4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层分布特点:Q4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J3分布于图区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

J2分布于图区的北西部与南部倾向X度,倾角X度。

其他(略)。

3.图区褶皱构造特征: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各褶皱的要素(略)。

(二)绘制褶皱区剖面图1.剖面线的选择:选择区内垂直于主要褶皱的轴线延伸方向(构造线方向)。

2.地形曲线的绘制(同前)特别注意微地形的影响。

3.投影地质界线(同前),一定要准确。

4.Q4界线的处理与下伏地层界线的勾绘。

5.先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与褶皱核部的地层,在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褶皱翼部的地层。

特别注意褶皱两翼的次级变化。

6.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见书)与剖面深部褶皱转折端位置的确定。

7.褶皱翼部地层产状不一致时,地层界线的勾绘(利用等厚原则)。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弯 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 曲点的连线. 曲点的连线.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北美
Axial Trace of Plunging Anticline
* Note Landers Oil Field on crest of anticline
倒转褶皱
倾伏端
倒转翼岩层从翼部向倾伏 端方向, 端方向,倾角由缓变陡
4.判断轴面产状 4.判断轴面产状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基
E
褶皱A 褶皱A:A末~C初; 单斜C: C末 单斜C: C末~D初; 不整合面E E先于 先于B. 不整合面E和B, E先于B.
确定褶皱的 形成时代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中泥盆世之前
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二)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a ●b ●c ●d ●e ●f ●g
3.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3.倒转翼的确定——符号、新老岩层的位置 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从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 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 渐转为正常.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渐转为正常. 产状直立,

实习三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

实习三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

(一)褶皱形态的分析
区分背斜 核部老、翼部新)、 背斜( 1、区分背斜(核部老、翼部新)、 向斜(核部新、翼部老); 向斜(核部新、翼部老);
区分背斜和向斜 首先根据地层的对 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 斜和向斜。若核部为老地层, 斜和向斜。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 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 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 若核部为新地层, 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 层者,为向斜。 层者,为向斜。
8、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根据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在 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排列特征 确定。 确定。 如:平行式、雁列式、穹盆式、 平行式、雁列式、穹盆式、 隔档式、隔槽式、复背斜、 隔档式、隔槽式、复背斜、复向 斜等。 斜等。
平行线状褶皱-阿帕拉契山脉
(二)褶皱时代的确定
介于不整合面之上相对最老的岩层形成之 后与不整合之下相对最新的地层形成之前。
褶皱A:A末~C初;单斜C: C末~D初;不整合面C 和B, C先于B.
褶皱时代的确定

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 主要根 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 系来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不 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最新地层 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 地层时代之前的褶皱形成时代。
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 选择剖面线 • 标出剖面线所经过的褶皱位置 • 绘制地形剖面 • 绘制褶皱形态

5.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将褶皱各 5.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相邻岩层的倾伏端点(或扬起端点) 相邻岩层的倾伏端点(或扬起端点)连 线,即是轴迹。轴迹所示方向表示褶 皱的延伸方向,轴迹的长短表示褶皱 在平面上的大小。褶皱两翼同一岩层 在平面上的大小。褶皱两翼同一岩层 的出露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轴 迹方向的宽度之比即褶皱的长、宽比。 按长、宽比可将褶皱分为线型、短轴 和等轴三种类型。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0
青岩顶向斜
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暮云岭南侧的青岩顶及其附近,呈NE-
SW向延伸(约50°)。宽约1000 m,长约2500 m,长宽之比约为
2.5∶1,为短轴向斜褶皱。核部为上二叠统(P2)硅质页岩,两 翼由内向外依次为下二叠统(P1)灰岩、上石炭统(C3)砂岩和中 石炭统(C2)灰岩。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5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C
E
B
D
τ
τ
A
S1 S1
B 三、分析褶皱特征:A.青岩顶向斜,B.暮云岭背斜,C.向斜,D.向斜,E.背斜。
共同特征:轴面向南东陡倾斜,枢纽倾伏角较小,均为短轴褶皱。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6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1
学生作业样例
A
B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2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3
投影地形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4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5
投影地层分界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3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B
一、分析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NE)呈斜交关系,本区最高点为青岩顶 (海拔为400米)。图中南、北各有一条河,水流方向自西向东。

实习五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实习五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C1

C2
Q 50
200
20 0
150
50
0 25

李家村
150
水 21
J2C2C1 150J220C2S1 J2 B
地层产状
70 倒转地层产状
1.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存在
高台地质图
① 地层沿某一方
1∶20000
39 41
T2 T1
8
向重复,需要排除
由于断层造成的地 层重复; ② 地层的倾向相 反或相对
蒋家湾
28
J1
5
38
高台 P2
P3
30
P1
35 34
T1 T2
地质图上地层产状表示方法
倾角 倾向线
(注意:没有 “ ”)
39
倒转地层的 倾向线
P3
50
(2)标注地层时代、地层产状、剖面方位、图名、 P 页岩 比例尺、图例、特征地形地物、责任表,擦去中 P P 间过程的所有标记 P P 砂岩
100
T1
灰岩
150
2
150
3
2
3
2
尖峰地形地质图上 —B地质剖面图 A—BA 地质剖面图
海拔(m) A 200 150 K 100 T2 T1 50 0 尖峰 T2 P3 P2 P3 T1 P3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2 50 0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39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T1
P1
18
8
20
41
蒋家湾
28
P2 P3
21
J1
5
刘家沟

实习三:阅读褶皱岩层地质图和编绘图切地质剖面图

实习三:阅读褶皱岩层地质图和编绘图切地质剖面图

3)确定轴面产状 根据两翼产状来确定。
如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则轴面直立;
如果倾角不等,则轴面的倾向与较缓的一翼 相同,且轴面倾角大于它的倾角。
4)确定枢纽产状 根据两翼产状来确定。
如果两翼走向线平行,枢纽水平。
如果两翼走向线向同一方向收敛闭合,则枢 纽倾伏或扬起。
如果地面平坦或在小比例尺地质图上,褶曲 核部沿轴迹延伸方向宽窄变化比较明显,反映枢 纽在空间呈波状起伏。
3 绘制基线、图框、地形线 (同前)
4 标绘地质界线点 在剖面图地形线上标出各 个地层分界点,并按地层倾角或视倾角画一小段 地层分界线。并在其上方分别用“∧”、“∨” 符号表明背斜和向斜,待剖面图画好后再擦掉。
5 编连地层界线
1)先核部 后两翼 参考褶皱的平面形态
2)保持两翼厚度基本相同 有时需适当调整下 部产状
根据褶曲轴的长度和排列特征、褶曲翼间角 大小及褶曲转折端形态,确定褶曲的组合型式。 如平行褶皱、分枝状褶皱,斜列式褶皱,隔档式 和隔槽式褶皱、复背斜和复向斜等。
3.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根据区域性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确定褶皱形 成时代。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 之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
3)地层厚度 有时需参照该地层在地质图上的 最小露头宽度
6 整饰图件 标明图名、比例尺、图向、地名、 图例和责任表
三、实习作业
1 1 作业资料
葫芦岭地区地形地质图,区内为褶皱构造, 志留系的厚度为150m,下伏奥陶系的厚度不详。
2.阅读葫芦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1) 自选色谱进行着色。
2) 分析区内主要褶曲构造的形态特征、类型, 确定形成的相对时代。
7)确定轴迹 (若地面近水平)
直立水平褶曲;轴迹为两翼地质界线的平分线

12褶皱实习

12褶皱实习
实习四:读褶皱地区地质 图并作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一)读褶皱发育区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二)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剖面图
实习一: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什么是地质图?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 纹将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 现象,按一定的比例概括地投影到 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水平岩层的特点
实习三: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地质图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
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 米,长约275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 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 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 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40°;南 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80°, 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 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 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 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 后,早侏罗世之前.
倾斜岩层的 特点 角度不整合的 识别
实习四: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二,褶皱形态分析
1 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
2 如何确定两翼的产状?
3 如何确定轴面产状?
4 如何确定枢纽的产状?(扬起端?倾伏端?)
5 如何确定褶皱的转折端形态?
6 如何判断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
7 如何确定轴迹和平面轮廓?
8 褶皱的组合类型识别?
9 褶皱形成时代确定?主要依据角度不整合\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 褶皱形成时代确定?主要依据角度不整合\
三,褶皱描述
褶皱描述内容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褶皱基本特征
6、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根据两翼的倾角可估算出翼间 角的大小。
7、轴迹:褶皱各岩层的倾伏端或扬起端的连线。
8、平面形态:同一岩层长宽之比。
9、褶皱组合:根据图内所有背、向斜排列规律判断。
10、褶皱形成时代:根据角度不整合判断。
11、褶皱描述:包括褶皱名称、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轴 面产状、枢纽产状、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褶皱与 周围其他构造的关系、褶皱形成时代。
此处加标题
实习三 读褶皱区地质 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 图
眼镜小生制作
孤山口火车站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分析褶皱区地质图的方法。 2、在地质图中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特
征及形成时代。 3、掌握编制褶皱区地质剖面的方法。
本次作业描述内容
1、地形地貌
(1)图内地形总的分布特征;
(2)水系的分布特征。
2、地质内容
背斜的轴面与缓翼倾向一致 向斜的轴面与陡翼倾向一致
根据轴面分类
直立
斜歪
倒转
平卧
分析褶皱基本特征
4、确定枢纽产状:根据两翼地层的地质界线或核部 宽窄变化判断
两翼平行延伸——枢纽水平 两翼交汇或呈弧形弯曲——枢纽倾伏
背斜枢纽倾伏方向为倾伏端 向斜枢纽倾伏方向为扬起端
5、转折端形态:在图中褶皱倾伏端或扬起端的轮廓 大致反映转折端形态。
编制褶皱剖面的注意事项
1、剖面切过不整合面时,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 和构造。
2、剖面切过褶皱时,先画核部,逐次向翼部进行, 并画出次级褶皱。
3、褶皱同一翼的岩层倾角相差较大、且为整合接触 时,按照同一岩层厚度基本相等的原则绘制。
4、褶皱转折端的剖面形态应与图中转折端的平面形 态一致。
A B
(1)各时代地层的分布特征及产状;
(2)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3、褶皱描述
包括褶皱名称、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和翼部 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轴面产状、枢纽 产状、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褶皱与周围其他构造的 关系、褶皱形成时代。
分析褶皱基本特征
1、区分背、向斜:可根据地层新老关系。 2、确定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中直接读出或求出。 3、判断轴面产状:根据两翼的产状判断。 a.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轴面直立 b.两翼倾角不等——轴面倾斜
图名:暮云岭地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数字和线条比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种1:25 000 剖面方向:SE或者131° 岩层产状、标志性地名、图例:1.2*0.8cm





线
投影地形线








线
投影地层分界线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