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 读褶皱区地质图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校正前
C
P
T h1
h2
K
J
T
P h1
C h2
校正后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两翼岩层的产状
(5)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a、应考虑褶皱是平行褶皱还是相似褶皱。在平行褶皱中, 岩层厚度在整个褶皱中保持不变,而在相似褶皱中转折端处岩 层应有所加厚。
b、至于转折端是圆滑或尖棱,应根据其地质图上表现的形 态近似地确定。
得地形线
A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地形线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图例 K 砾岩
T3 泥岩 P3
T2 泥灰岩
B
T1 灰岩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按实际资料绘制构造横剖面
6、绘出褶皱形态
将剖面线上的地质界线和褶皱轴迹的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并按各点
已被剥蚀的褶皱转折端用虚线画出来,但虚线部分只画地层界
线,不填充岩性花纹符号A。—B地质剖面图
海拔(m) A
200
虚线
尖峰
海拔(m)
E
B 200
150 K
100 T2 50
T1
P3
0
P2
P3
T2 T1
150 100 P3 P2 50 0
作业
1、绘制图中A-B剖面图。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1∶25000
300
26
250 C3
200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褶皱转折端形态恢复
弧线法作褶皱剖面
转折端的近似作图法
两法线近乎平行时的近似作图法
150 150
100 50
K
1
1
7、整1饰0 图件 50 P3
P3 74
T2 泥
(1A)按岩性画岩性花纹符号,岩性花纹符号的长度B应
该短于不同时代的地层3界5 线尖;峰
T1 灰
(2)标注地层时代、地层产状、剖面方位、图名、比P3 页
100 P3 P2 50
0
150 100 50
150 100 50
5.绘出地形剖面 绘制方法见实习五。
把剖面 线与所有地 形等高线的 交点投影到 “基线-海
T3
T2
K 10
A
T1 50
尖峰地区地形地质图
1∶10000
T2
T1 P3
T3
T2
T1
74
35 尖峰
拔柱”投影
系中,用圆
滑的曲线连
接各投影点,海拔(m)
S1 下志留统板岩
O3 上奥陶统灰岩
30 地层产状
70 倒转地层产状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3、用铅笔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在剖面线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斜(如“∨”)的位置。
对剖面附近的次级褶皱沿其轴迹线(褶皱轴)与剖面相交处,用同样方法标出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在地质图上认识分析褶皱,先要根据新、老地层分布是否有 对称重复现象,并结合地层产状分辨出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 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 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分 析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
1、区分背斜和向斜:横过褶皱核部,注意两侧岩层分布情 况,在老岩层两侧依次对称地排列着较新岩层者为背斜;在新 岩层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老岩层者为向斜。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2、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背斜用“∧”表示,向斜用“∨”符号表示。要把次一级
褶皱轴延长与剖面相交,用同样方法标出次一级褶皱位置。
35
200
25 400
350 70
P2
300 250
150 P1
200
85
C2
Q
C2 300
75
C1 50 C2

C2 50
C1 150
250
150 Q
J2
20 200
B
30
C2 C1
48
70

李家村
S1 J2
150
C2
51
S1
88
O3
75 水
21
Q
65
Q S1
图例
Q 第四系砂、砾石
J3 上侏罗统粉砂岩

构造地质实训5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构造地质实训5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实训5 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7)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通常褶皱各相邻岩层的倾伏端点(或扬起
端点)连线,即是轴迹。
实训5 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4.褶皱组合类型的识别
在逐个分析区内背斜、向斜之后,按轴迹 排列规律,确定褶皱组合类型:平行线列褶皱、 雁列褶皱或其他类型褶皱。
实训5 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5. 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
构造地质学
实训五、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实训5 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1.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分析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
及形成时代。
实训5 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2.分析步骤
(1)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 关系;
(2)了解地形地貌; (3)了解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 (4)识别出背斜和向斜,分析褶皱的形态和组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 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皱倾伏处(扬
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在大、中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地形起伏较
大时,地质界线的弯曲现象不可当作褶皱的转 折端来分析。
(6)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的判定 根据两翼岩层的倾向与倾角,可大致地估
测出翼间角的大小,再据其翼间角的大小范围 对褶皱紧闭程度做出定性描述。
实训5 褶皱区地质图分析
褶皱的描述实例: 大两会背斜位于汉王山复式向斜南侧,西起于彭 家沟,往东经大两会,于王家坪倾伏,长约49KM;背 斜走向近东-西,开阔对称,两翼地层倾角约50°60°;枢纽具波状起伏,倾伏角约3°-15°。 核部在大两会一带出露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 系至三叠系岩层。 在东、西两端枢纽倾伏处,次级褶皱发育,成指 状分支,延伸不远,一般达8-9KM,随主褶皱一起逐 渐倾伏消失。

实习4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4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四读褶皱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步骤2、学习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二、说明与一般读地质图的方法一样,首先了解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露头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先看地层分布是否对称重复出现特征,并结合新老关系,确定背、向斜,其次根据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分析褶皱的形态特征和组合特征。

首先从地质图及其图例或所附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所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概略地认识一下图上新老地层分布和总体延伸情况。

了解一下地形特征,结合比例尺了解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及出露宽度的影响。

从地质图上认识分析摺皱,先要从地层分布是否有对称重复,并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出背斜和向斜,再进而分析褶皱的形态和组合特征。

认识摺皱形态的关键是确定摺皱的两翼、轴面和枢组的产状。

(一)单个褶皱的认识和分析1、区分背、向斜先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分布着新的地层者为背斜,反之,在新地层两侧对称地分布着老的地层则为向斜。

通常是一个背斜两侧毗邻着向斜,一个向斜的两侧则发育着背斜。

2、确定两翼产状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主要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地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

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两翼露头宽度的差异,定性地对比两翼的大小。

这种分析是从岩层厚度基本稳定,地形起伏不大或褶皱两翼的地面坡度相似为前提,而岩层露头宽度只与岩层倾角大小有关,露头宽度窄的一翼倾角大,宽的一翼倾角小。

3、判断轴面产状①赤平投影要较准确地确定褶皱轴面的产状,可以通过系统地测量两翼同一岩层产状,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来确定。

②地质图上判断在地质图上,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面产状。

如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则轴面直立;如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状基本一致(即为等斜褶皱)。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4褶皱时代的确定
褶皱时代的确定主要依据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 触关系,即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相对时代 来确定,不整合面以下一组岩层中最新的地层 时代与不整合面以上一组岩层中最老的地层时 代之间的时期,为下伏不整合岩层形成褶皱的 时代。实习指导书图中为:不整合面以下岩层 中最新的地层时代为C,不整合面以上岩层中 最老地层时代为T,故不整合面以下一组岩层 的褶皱时代应在C之后,T之前。
实习六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 发生的时代。包括二层含义(二种计时方 法):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 (相对先后关系)
2.绝对年龄---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 生距今有多少年。 (确切年龄)
一、 相对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在地质 Nhomakorabea上的基本特征
二、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 背斜和向斜 2两翼产状 3褶曲轴 4枢纽产状
1.背斜和向斜
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 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若核部为 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 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
2.两翼产状情况
两翼倾角大致相等,倾向相反,为直立 褶曲;倾角不等,倾向相反,为倾斜褶 曲,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为倒转褶曲。
1).地层: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
层状岩石(岩层组合、沉积层组合)即一定 时代的岩层组合.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老的先形成, 在下面; 新的后形成,叠置在上。因构造运动 而倾斜,泥裂等可判断顶面。
2).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原始产出
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规律。它是确定地层相 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基础上,对每个局部构造进行 分析,这个分析应该从图中的老岩层开始,逐步向外扩 展。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50
如果剖面线与地 层走向斜交,则 层走向斜交,
A
T3
T2
100
T2 T1
砾岩
K 10
T1 50 P3
泥岩
T2
泥灰岩
B
35 尖峰
100
应按照剖面方向
150
T1 P3 P3 P2 P2
灰岩
的视倾角画地层 界线
P2
150
页岩
砂岩
A—B地质剖面图
海拔(m) A 200 150 K 100 T2 T1 50 0 尖峰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2 50 0
Q 50
P1
150 流 李家村 水 21
O3
上奥陶统灰岩
200
P1
C1 150 J2
20
S1 J2
200
地层产状
150
J2
70 倒转地层产状
B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 比例尺 图例→责任 比例尺→图例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比例尺 图例 责任 综合地层柱状图、 表→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剖面图 地形特点 综合地层柱状图 图切剖面图→地形特点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 图的正文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图的正文
1.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存在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39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T1
8
P1
20 18
41
蒋家湾
28
P2 P3
21
J1
5
刘家沟
P3
T1
37
38
高台 P2
30
P3
P2
P1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地质剖面图

3、褶皱组合类型识别
依据:轴的长度和排列特征、褶皱翼间 角大小(紧闭程度)、转折端形态等。
常见类型:平行褶皱、分枝褶皱、雁列 式褶皱、穹盆、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 斜和复向斜等
4、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5、褶皱的描述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三、编绘褶皱区地质剖面图
反映褶皱的剖面类型: 1)直立(铅垂)剖面 2)横截面(正交) 3)水平剖面
1、作图步骤:
1)选线; 2)作地形线; 3)画地层线; 4)上岩性花纹; 5)标注剖面:
地名、剖面名称、 方位、比例尺等。
2、注意问题:
1)剖面切过不整合 面时先画不整合面 以上地层和构造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 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米,长约2750米,平 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 北西翼是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 -40;南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 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 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 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后,早侏罗 世前。
1)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 2)分析地形特征。 3)分析地质内容。
4、褶皱的一些常识
知 识 回 顾褶皱 圆柱状褶皱较少见,多为双倾伏褶皱
二、读褶皱地形地质图
1. 步骤:整体分析

实习二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

实习二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
目的和要求
• 1、掌握分析褶皱区地质图的方法。 • 2、在地质图中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
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 3、掌握编制褶皱区地质剖面的方法。
本次作业描述内容
1、地形地貌 (1)图内地形(1)各时代地层的分布特征及产状; (2)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3、褶皱描述
分析褶皱基本特征
6、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根据两翼的倾角可估算出翼间角的大小。 7、轴迹:褶皱各岩层的倾伏端或扬起端的连线。 8、平面形态:同一岩层长宽之比。 9、褶皱组合:根据图内所有背、向斜排列规律判断。 10、褶皱形成时代:根据角度不整合判断。 11、褶皱描述:包括褶皱名称、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和翼部地 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位态分类、次 级褶皱特征、褶皱与周围其他构造的关系、褶皱形成时代。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轴面直立 两翼倾角不等——轴面倾斜 背斜的轴面与缓翼倾向一致 向斜的轴面与陡翼倾向一致
分析褶皱基本特征
4、确定枢纽产状:根据两翼地层的地质界线或核部宽窄变 化判断
两翼平行延伸——枢纽水平 两翼交汇或呈弧形弯曲——枢纽倾伏 背斜枢纽倾伏方向为倾伏端 向斜枢纽倾伏方向为扬起端 5、转折端形态:在图中褶皱倾伏端或扬起端的轮廓大致反 映转折端形态。
编制褶皱剖面的注意事项
1、剖面切过不整合面时,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 2、剖面切过褶皱时,先画核部,逐次向翼部进行,并画出次级褶皱。 3、褶皱同一翼的岩层倾角相差较大、且为整合接触时,按照同一岩层 厚度基本相等的原则绘制。 4、褶皱转折端的剖面形态应与图中转折端的平面形态一致。
两翼交汇或呈弧形弯曲——枢纽倾伏 1、区分背、向斜:可根据地层新老关系。 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1、区分背、向斜:可根据地层新老关系。 (1)图内地形总的分布特征;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轴面直立 两翼平行延伸——枢纽水平 背斜枢纽倾伏方向为倾伏端 3、判断轴面产状:根据两翼的产状判断。 1、掌握分析褶皱区地质图的方法。 向斜枢纽倾伏方向为扬起端 背斜的轴面与缓翼倾向一致 两翼倾角不等——轴面倾斜 背斜的轴面与缓翼倾向一致 7、轴迹:褶皱各岩层的倾伏端或扬起端的连线。 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1、区分背、向斜:可根据地层新老关系。 1、区分背、向斜:可根据地层新老关系。 背斜的轴面与缓翼倾向一致 背斜的轴面与缓翼倾向一致 2、剖面切过褶皱时,先画核部,逐次向翼部进行,并画出次级褶皱。 (1)图内地形总的分布特征; (1)图内地形总的分布特征; 2、确定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中直接读出或求出。 两翼倾角不等——轴面倾斜 8、平面形态:同一岩层长宽之比。 两翼交汇或呈弧形弯曲——枢纽倾伏 1、区分背、向斜:可根据地层新老关系。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轴面直立 4、确定枢纽产状:根据两翼地层的地质界线或核部宽窄变化判断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弯 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 曲点的连线. 曲点的连线.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北美
Axial Trace of Plunging Anticline
* Note Landers Oil Field on crest of anticline
倒转褶皱
倾伏端
倒转翼岩层从翼部向倾伏 端方向, 端方向,倾角由缓变陡
4.判断轴面产状 4.判断轴面产状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基
E
褶皱A 褶皱A:A末~C初; 单斜C: C末 单斜C: C末~D初; 不整合面E E先于 先于B. 不整合面E和B, E先于B.
确定褶皱的 形成时代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中泥盆世之前
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二)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a ●b ●c ●d ●e ●f ●g
3.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3.倒转翼的确定——符号、新老岩层的位置 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从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 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 渐转为正常.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渐转为正常. 产状直立,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0
青岩顶向斜
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暮云岭南侧的青岩顶及其附近,呈NE-
SW向延伸(约50°)。宽约1000 m,长约2500 m,长宽之比约为
2.5∶1,为短轴向斜褶皱。核部为上二叠统(P2)硅质页岩,两 翼由内向外依次为下二叠统(P1)灰岩、上石炭统(C3)砂岩和中 石炭统(C2)灰岩。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5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C
E
B
D
τ
τ
A
S1 S1
B 三、分析褶皱特征:A.青岩顶向斜,B.暮云岭背斜,C.向斜,D.向斜,E.背斜。
共同特征:轴面向南东陡倾斜,枢纽倾伏角较小,均为短轴褶皱。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6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1
学生作业样例
A
B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2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3
投影地形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4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5
投影地层分界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3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B
一、分析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NE)呈斜交关系,本区最高点为青岩顶 (海拔为400米)。图中南、北各有一条河,水流方向自西向东。

构造地质学-读褶皱区地质图

构造地质学-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五读褶皱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读褶皱发育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图切剖面。

二、说明(一)褶皱形态分析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1.区分背斜和向斜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

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分析两翼产状是认识褶皱形态的关键。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

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上直接读出。

在大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上,两翼产状也可根据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岩层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根据两翼的倾向、倾角大致判断轴面产状。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如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一致。

4.枢纽产状的确定当地形近平坦褶皱两翼平行延伸,表示两翼岩层走向平行一致,则褶皱枢纽是水平的;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交会或呈弧形弯曲,说明该被皱枢纽是倾伏的;背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扬起方向(图24)。

另外。

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为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受“V”字型法则的影响,岩层界线弯曲不一定反映枢纽起伏。

枢纽水平的褶皱,会因地形起伏的影响,表现出两翼交会。

此时,从褶皱两翼产状、褶皱岩层界线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认识枢纽产状。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综合地质学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综合地质学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编制褶皱构造剖面图
1. 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2. 剖面位置选定 3. 绘制地形剖面图 4. 绘制地质内容 5. 整饰剖面 • 图名、图例、比例尺(数字、线长) • 编制责任表
• 作地形剖面
• 地质内容
• 将地质界线按产状投影在地形剖面上 • 确定地层界线及其倾向和倾角
• 用圆滑曲线(基本保持地层厚度不变)将背 斜、向斜转折端勾绘出来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等斜褶皱——两翼倾向、倾角大致相等 若两翼产状不等——轴面与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方向一致
枢纽产状的确定
枢纽水平——两翼倾角变化不大、且地层界线平行 枢纽侧伏——两翼地层界线不平行、交汇呈“V”形;
背斜“V”尖端指向倾伏方向 向斜反之
转折端形态
地形平缓、轴面直立(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地质图上 褶皱倾伏界限的弯曲形态与转折端形态相似
侏罗山式(隔档式、隔槽式) 阿尔卑斯式(复背斜、复向斜)
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不整合关系
褶皱的描述
褶皱描述:
• 名称=地名+褶皱名称 • 分布范围与展布方向 • 核部及两翼地层 • 两翼产状及沿走向上的变化 • 转折端形态,轴面产状,枢纽产状,翼间角 • 次级褶皱及其特征 • 褶皱组合型式 • 褶皱形成时代
向斜——对称向两侧变老
背斜和向斜相间出现
两翼产状确定
绝对产状——地层产状符号
相对产状——露头宽度较小一倾角大
露头宽度较大一倾角小(岩层厚度稳定、地形相似)
倒转翼的确定
褶皱在倾伏端的层序总是正常的
倒转翼的地层倾角由翼部 度确定倒转翼
转折端变陡-直立,因此可根据岩层出露宽
地质图上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实验读褶皱和断层地区地质图

实验读褶皱和断层地区地质图
同一岩 层走向 不平行 , 呈“V”相交或弧形转折, 背斜:“V”形尖端或弧 形凸向为枢纽倾伏向, 向斜:相反;
各 层 界 线 转 折 端 点 连 线为轴迹。
4、转折端形态
地形平缓,轴面直立 或陡倾斜旳倾伏褶皱, 褶皱倾伏端旳地层界 线形态,大致反应褶 皱在剖面上旳转折端 形态。
5、形态描述
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位置(地理位置和 所在构造部位)、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构成 地层、产状、转折端形态、轴面、枢纽产状、 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断层及侵入岩体
2、轴面大致产状
➢ 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同—轴面直立 ➢ 倾向,倾角基本相同—轴面与两翼产状基
本一致(等斜褶皱) ➢ 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轴面倾向与倾
角小旳一翼产状一致,倾角不小于缓翼, 不不小于陡翼(平卧和等斜褶皱除外)
3、枢纽大致产状、轴迹位置
➢轴面直立、地形平坦、两翼倾角变化不大,地层 界线平行延伸—枢纽水平
试验十三 读褶皱断层区地质图
一、目旳要求
学会从地质图上分析褶皱和断裂旳形 态、组合特征、形成时代
(一)读褶皱区地质图
根据地层对称情况、新老关系及产状辨别背斜、向 斜,褶皱旳平面、剖面形态和组合特征
1、倒转翼旳拟定
1)主要根据地层产状; 2)倾伏端地层层序、产 状正常(图a),倒转翼 岩层 从翼部向倾伏端, 倾角变陡,露头宽度变大 (图从C到A)
➢ 角度不整合:被错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上覆最 老新地层之前
➢ 被切割旳岩体时代
5、描述
名称、位置、延伸方向、 主要经过地点、长度、 断层面产状、出露地层、 反复缺失、相对位移、 断距、形成时代、与其他 构造旳关系
作业
P242 第一题
求: 1、断层产状 2、断层性质 3、不整合面之下断距(铅直和水平) 4、不整合面之上断距(铅直和水平) 5、断层活动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五读褶皱区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读褶皱发育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图切剖面。

二、说明
(一)褶皱形态分析
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1.区分背斜和向斜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

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分析两翼产状是认识褶皱形态的关键。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

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上直接读出。

在大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上,两翼产状也可根据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岩层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根据两翼的倾向、倾角大致判断轴面产状。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如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一致。

4.枢纽产状的确定当地形近平坦褶皱两翼平行延伸,表示两翼岩层走向平行一致,则褶皱枢纽是水平的;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交会或呈弧形弯曲,说明该被皱枢纽是倾伏的;背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扬起方向(图24)。

另外。

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为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受“V”字型法则的影响,岩层界线弯曲不一定反映枢纽起伏。

枢纽水平的褶皱,会因地形起伏的影响,表现出两翼交会。

此时,从褶皱两翼产状、褶皱岩层界线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认识枢纽产状。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6.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的判定根据两翼岩层的倾向与倾角,可大致地估测出翼间角的大小,再据其翼间角的大小范围对褶皱紧闭程度作出定性描述(见第九章第一节)。

7.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将褶皱各相邻岩层的倾伏端点(或扬起端点)连线,即是轴迹。

轴迹所示方向表示褶皱的伸方向,轴迹的长短表示褶皱在平面上的大小。

褶皱两翼同一岩层的出露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轴迹方向的宽度之比即褶皱的长、宽比。

按长、宽比可将褶皱分为线型、短轴和等轴三种类型。

8.褶皱组合类型的识别在逐个分析区内背斜、向斜之后,按轴迹排列规律,确定褶皱组合类型:平行线列、雁列褶皱或其它类型。

9.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不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的褶皱形成时代。

(二)褶皱描述
图24 倾伏背斜和向斜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
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三)褶皱剖面的编制
褶皱剖面有横剖面(铅直剖面)和正交剖面(横截面)。

以下说明横剖面的编制方法。

1.选择剖面线剖面线应尽量垂直褶皱走向。

并通过全区主要构造。

2.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背斜用“∧”、向斜用“∨”符号表示。

要把次一级褶皱轴延长与剖面相交,用同样方法算出次一级褶皱位置(图25)。

3.绘出地形剖面
4.绘出褶皱形态将剖面线上的地质界线和褶皱轴迹的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投地质界线点和画褶皱构造时应注意下几点:①剖面切过不整合面和第四系时,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不整合以下地质界线。

其画法:在地质图上把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分界线按其延伸趋势延至剖面线上相交于某点(图25中的m点),将此点投影于不整合面得一交点,从此点绘出不整合以下地层的界线和构造。

②剖面线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两侧的地层和构造。

③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将岩层倾角换算成视倾角。

④作图顺序应从褶皱核部开始,依次绘出两翼上各层,如各层倾角相差较大时,应使岩层厚度保持不变而调整局部产状,使之逐渐过渡与主要产状协调一致(图26)。

图25 褶皱构造剖面图的绘制
图26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同翼岩层产状
A-校正前 B-校正后
5.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应考虑褶皱是平和褶皱还是相似褶皱。

在平行褶皱中,岩层厚度在整个褶皱中保持不变,而在相似褶皱中转折端处岩层应有所加厚。

至于转折端是圆滑或尖楞,应根据其地质图上表现的形态近似地确定。

至于转折端深部的位置,如为轴面直立褶皱,根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切面,求出到所作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结合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出转折端(图27)。

在一般情况下。

转折端深部位置可根据两翼产状和褶皱形态,作合理的推测。

6.按剖面规格加以整饰。

三、作业
1、分析暮云岭地质图(附图3)中的褶皱形态、组合型式和形成时代;描述青岩顶向斜定两翼产状和背向斜;将该区地层时代注在背向斜的相应部分。

2、绘制A-B剖面。

3、图28为平面地质图。

图区的褶皱枢纽向正北倾伏。

其倾伏角为30°。

试绘制该图的正交剖面。

具体步骤见朱志澄等编著的“构造地质学”第九章第六节。

图27 绘制褶皱转折端深部位置的方法
图28 某地地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