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校正前
C
P
T h1
h2
K
J
T
P h1
C h2
校正后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两翼岩层的产状
(5)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a、应考虑褶皱是平行褶皱还是相似褶皱。在平行褶皱中, 岩层厚度在整个褶皱中保持不变,而在相似褶皱中转折端处岩 层应有所加厚。
b、至于转折端是圆滑或尖棱,应根据其地质图上表现的形 态近似地确定。
得地形线
A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地形线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图例 K 砾岩
T3 泥岩 P3
T2 泥灰岩
B
T1 灰岩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按实际资料绘制构造横剖面
6、绘出褶皱形态
将剖面线上的地质界线和褶皱轴迹的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并按各点
已被剥蚀的褶皱转折端用虚线画出来,但虚线部分只画地层界
线,不填充岩性花纹符号A。—B地质剖面图
海拔(m) A
200
虚线
尖峰
海拔(m)
E
B 200
150 K
100 T2 50
T1
P3
0
P2
P3
T2 T1
150 100 P3 P2 50 0
作业
1、绘制图中A-B剖面图。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1∶25000
300
26
250 C3
200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6、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根据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在平面上 和剖面上的组合排列特征确定。
如:平行式、雁列式、穹盆式、隔档式、 隔槽式、复背斜、复向斜等。
平行线状褶皱-阿帕拉契山脉
(二)褶皱时代的确定
介于不整合面之上相对最老的岩层形成之后与 不整合之下相对最新的地层形成之前。
褶皱A:A末~C初;单斜C: C末~D初;不整合面C 和B, C先,向斜(V)的位置,对于 剖面附近可能隐伏的次级褶皱的轴迹 应延伸至剖面上来。
5、绘出并恢复褶皱形态。
两翼同一岩层产状不一致的调整
褶皱转折端形态恢复
作业:
1、分析暮云岭地区褶皱的形态和形成 时代。 2、过AB切制一条褶皱构造剖面图。
褶皱时代的确定
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选择剖面线 标出剖面线所经过的褶皱位置 绘制地形剖面 绘制褶皱形态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 图步骤: 1、分析图区褶皱特 征及地形,注意是 否有次级褶皱?如 果有次级褶皱,在 剖面图上应反映出 来; 2、选定剖面位置并 绘在地质图上; 3、绘制地形剖面;
●水平-两翼平行延伸; ●倾伏-两翼同一岩层交 会(弧形) ●复杂-核部宽窄变化
5、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弯 曲点的连线;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北美
②轴面中等倾斜或缓倾斜,或地形起 伏情况,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 岩层弯曲转折端点的联线既不代表枢纽倾 伏方向,也不一定是轴迹,须根据赤平投 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确定的枢纽和轴面产 状是可靠的方法。
(一)褶皱形态的分析
1、区分背斜(核部老、翼部新)、向斜(核部新、翼部老);
2、确定两翼产状;
①图上标出的产状:正常

实习九(作褶皱断层区图切剖面)

实习九(作褶皱断层区图切剖面)
实习: 实习: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图切剖面图
一、实习目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初步掌握阅读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2)学会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学会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 (3)掌握绘制褶皱断层地区图切剖面图的方法 掌握绘制褶皱断层地区图切剖面图的方法。 (3)掌握绘制褶皱断层地区图切剖面图的方法。
5.绘出褶皱形态 .
(5)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 (5)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上下岩层又是整合 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 接触关系,这可能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变缓的表现, 接触关系,这可能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变缓的表现,可按两翼 同一岩层厚度基本不变的前提, 同一岩层厚度基本不变的前提,在地表处的岩层倾角可按所测量 值绘,向深处则加以适当修正,使之逐渐与产状协调一致( 17); 值绘,向深处则加以适当修正,使之逐渐与产状协调一致(图17);
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褶皱构造图切剖面有两种:一种是铅直剖面, 褶皱构造图切剖面有两种:一种是铅直剖面,一 般横切褶皱延伸方向,这是常用的剖面图。 般横切褶皱延伸方向,这是常用的剖面图。 另一种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剖面, 另一种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剖面,称为横截面图 或正交剖面图。 或正交剖面图。这种横截面图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褶皱 在剖面上的形态。 在剖面上的形态。横截面图通常是在比例尺较大的地 质图上绘制。 质图上绘制。皱横截面图是在垂直于褶皱枢纽的截面 上投影而成的。 上投影而成的。 一张反映褶皱构造形态出霹较完整、 一张反映褶皱构造形态出霹较完整、标明有枢纽 产状的良好的地质图是绘制横截面图的基础。 产状的良好的地质图是绘制横截面图的基础。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在地质图上认识分析褶皱,先要根据新、老地层分布是否有 对称重复现象,并结合地层产状分辨出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 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 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分 析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
1、区分背斜和向斜:横过褶皱核部,注意两侧岩层分布情 况,在老岩层两侧依次对称地排列着较新岩层者为背斜;在新 岩层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老岩层者为向斜。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2、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背斜用“∧”表示,向斜用“∨”符号表示。要把次一级
褶皱轴延长与剖面相交,用同样方法标出次一级褶皱位置。
35
200
25 400
350 70
P2
300 250
150 P1
200
85
C2
Q
C2 300
75
C1 50 C2

C2 50
C1 150
250
150 Q
J2
20 200
B
30
C2 C1
48
70

李家村
S1 J2
150
C2
51
S1
88
O3
75 水
21
Q
65
Q S1
图例
Q 第四系砂、砾石
J3 上侏罗统粉砂岩

实习二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

实习二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
○ 两翼平行延伸——枢纽水平 ○ 两翼交汇或呈弧形弯曲——枢纽倾伏 ○ 背斜枢纽倾伏方向为倾伏端 ○ 向斜枢纽倾伏方向为扬起端
转折端形态:在图中褶皱倾伏端或扬起 角和褶皱紧闭程度:根据两翼的倾角可估算出翼间角的大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 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 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 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 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 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 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本次作业描述内容
地形地貌
地质内容
褶皱描述
一. 图内地形总的分布特 征;
二. 水系的分布特征。
一. 各时代地层的分布特 征及产状;
二.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包括褶皱名称、分布地点 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 和翼部地层、两翼产状及 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轴 面产状、枢纽产状、位态 分类、次级褶皱特征、褶 皱与周围其他构造的关系、 褶皱形成时代。
轴迹:褶皱各岩层的倾伏端或扬起端的连线。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 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 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 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 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 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 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06褶皱地区剖面图

06褶皱地区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一、目的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的分布特征,学会作褶皱区地质剖面图,并用文字描述褶皱。

二、内容(一)读褶皱区地质图1.本区地形地貌特征:图区范围,东西长XX公里,南北宽XX公里。

面积为XX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2.图区地层发育特点:区内区内发育地层为Q4、J3、J2、P2、P1、C3、C2、C1、S1、O2地层。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S1与C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P1与J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C3 与J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Q4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层分布特点:Q4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J3分布于图区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

J2分布于图区的北西部与南部倾向X度,倾角X度。

其他(略)。

3.图区褶皱构造特征: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各褶皱的要素(略)。

(二)绘制褶皱区剖面图1.剖面线的选择:选择区内垂直于主要褶皱的轴线延伸方向(构造线方向)。

2.地形曲线的绘制(同前)特别注意微地形的影响。

3.投影地质界线(同前),一定要准确。

4.Q4界线的处理与下伏地层界线的勾绘。

5.先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与褶皱核部的地层,在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褶皱翼部的地层。

特别注意褶皱两翼的次级变化。

6.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见书)与剖面深部褶皱转折端位置的确定。

7.褶皱翼部地层产状不一致时,地层界线的勾绘(利用等厚原则)。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50
如果剖面线与地 层走向斜交,则 层走向斜交,
A
T3
T2
100
T2 T1
砾岩
K 10
T1 50 P3
泥岩
T2
泥灰岩
B
35 尖峰
100
应按照剖面方向
150
T1 P3 P3 P2 P2
灰岩
的视倾角画地层 界线
P2
150
页岩
砂岩
A—B地质剖面图
海拔(m) A 200 150 K 100 T2 T1 50 0 尖峰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2 50 0
Q 50
P1
150 流 李家村 水 21
O3
上奥陶统灰岩
200
P1
C1 150 J2
20
S1 J2
200
地层产状
150
J2
70 倒转地层产状
B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 比例尺 图例→责任 比例尺→图例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比例尺 图例 责任 综合地层柱状图、 表→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剖面图 地形特点 综合地层柱状图 图切剖面图→地形特点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 图的正文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图的正文
1.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存在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39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T1
8
P1
20 18
41
蒋家湾
28
P2 P3
21
J1
5
刘家沟
P3
T1
37
38
高台 P2
30
P3
P2
P1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地质剖面图

3、褶皱组合类型识别
依据:轴的长度和排列特征、褶皱翼间 角大小(紧闭程度)、转折端形态等。
常见类型:平行褶皱、分枝褶皱、雁列 式褶皱、穹盆、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 斜和复向斜等
4、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5、褶皱的描述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三、编绘褶皱区地质剖面图
反映褶皱的剖面类型: 1)直立(铅垂)剖面 2)横截面(正交) 3)水平剖面
1、作图步骤:
1)选线; 2)作地形线; 3)画地层线; 4)上岩性花纹; 5)标注剖面:
地名、剖面名称、 方位、比例尺等。
2、注意问题:
1)剖面切过不整合 面时先画不整合面 以上地层和构造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 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米,长约2750米,平 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 北西翼是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 -40;南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 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 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 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后,早侏罗 世前。
1)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 2)分析地形特征。 3)分析地质内容。
4、褶皱的一些常识
知 识 回 顾褶皱 圆柱状褶皱较少见,多为双倾伏褶皱
二、读褶皱地形地质图
1. 步骤:整体分析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做图切剖面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做图切剖面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 一致。
一、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5.枢纽的延伸方向

两翼走向平行,枢纽水平。
两翼交会或呈弧形弯曲,枢纽倾伏。两翼同一 地层地质界线交汇弯曲的尖端为背斜枢纽的倾伏方 向,向斜枢纽的扬起方向。
直立剖面 正交剖面(垂 直枢纽方向) 水平剖面
5.枢纽的延伸方向
一、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6.转折端的形态
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 折端的形态。

一、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7.褶皱的紧闭程度

转折端部位反映,弯曲程度。 两翼地层距离越近越紧闭,反之越宽缓。
一、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8.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三、绘制图切剖面
5.绘出褶皱形态 应注意下几点: ①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 ②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两侧的地层和构造。 ③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将岩层倾角换算成视 倾角。 ④作图顺序应从褶皱核部开始,依次绘出两翼上各层。 地层厚度协调。 ⑤转折端的形态参考平面
地层厚度协调
转折端的形态
实习五 读褶皱地区地质 图并做图切剖面
目的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认识和分析
褶皱

编制褶皱地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一、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1. 读地形地质图,并识别褶皱
先从地质图的图例了解图区出露地层的时代、 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地质图,概略认识图区 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 。

地层沿某方向对称重复,说明有褶皱,但要排 除断层因素。

一、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2.区分背斜和向斜

实习九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实习九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实习九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一、褶皱分析
先分析单个褶皱的形态特征,进一步分析剖面上及平面上的组合形态。

卷入地层、枢纽方向、褶皱类型等。

二、断层分析
断层的延伸方向、断层性质、断层发育区的地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关系等。

注意:1. 断层符号的意义
表示正断层,箭头指向断面倾向;
表示逆断层,箭头指向断面倾向;
表示平移断层,箭头指示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2.飞来峰与构造窗
在地质图上被断层圈闭。

三、划分构造层
构造层: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其中常包含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它在地层组合、沉积岩相建造、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带,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四、根据高程控制点和水系作地形剖面图。

作业
分析金山镇地质图(附图11),简述其构造发展史,并作A-B剖面图。

1。

综合地质学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综合地质学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编制褶皱构造剖面图
1. 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2. 剖面位置选定 3. 绘制地形剖面图 4. 绘制地质内容 5. 整饰剖面 • 图名、图例、比例尺(数字、线长) • 编制责任表
• 作地形剖面
• 地质内容
• 将地质界线按产状投影在地形剖面上 • 确定地层界线及其倾向和倾角
• 用圆滑曲线(基本保持地层厚度不变)将背 斜、向斜转折端勾绘出来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等斜褶皱——两翼倾向、倾角大致相等 若两翼产状不等——轴面与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方向一致
枢纽产状的确定
枢纽水平——两翼倾角变化不大、且地层界线平行 枢纽侧伏——两翼地层界线不平行、交汇呈“V”形;
背斜“V”尖端指向倾伏方向 向斜反之
转折端形态
地形平缓、轴面直立(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地质图上 褶皱倾伏界限的弯曲形态与转折端形态相似
侏罗山式(隔档式、隔槽式) 阿尔卑斯式(复背斜、复向斜)
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不整合关系
褶皱的描述
褶皱描述:
• 名称=地名+褶皱名称 • 分布范围与展布方向 • 核部及两翼地层 • 两翼产状及沿走向上的变化 • 转折端形态,轴面产状,枢纽产状,翼间角 • 次级褶皱及其特征 • 褶皱组合型式 • 褶皱形成时代
向斜——对称向两侧变老
背斜和向斜相间出现
两翼产状确定
绝对产状——地层产状符号
相对产状——露头宽度较小一倾角大
露头宽度较大一倾角小(岩层厚度稳定、地形相似)
倒转翼的确定
褶皱在倾伏端的层序总是正常的
倒转翼的地层倾角由翼部 度确定倒转翼
转折端变陡-直立,因此可根据岩层出露宽
地质图上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实习2褶皱读图.

实习2褶皱读图.

(4)确定枢纽产状 若枢纽水平,则两翼地 层走向近于平行;若两翼走向不平行且同一层 界线在平面上交合或呈弧形弯曲则可认为枢纽 是倾伏的,视为背斜的倾伏端或向斜的扬起端, 有时在此处有产状标出。 (5)确定轴迹 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 联线即为轴迹。 (6)认识转折端形态 轴面直立或陡斜的倾 伏褶皱,平面图及剖面图上转折端形态近似一 致。 (7)分析褶皱平面形态 褶皱两翼同一岩层 出露线地质界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迹线 的宽度之比来确定线型、短轴等三种类型。
协调一致。
10. 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褶皱,
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亦可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 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 度,然后再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演示(郭图3—50): A点——剖面通过处转折端顶点(中点) ⅡⅡ1——横剖面。 ⅠⅠ1——纵切面。】
2. 褶皱的组合型式 结合平面及 剖面的组合型式进行分析:断续褶 皱—穹盆构造、雁列式(暮云岭 为雁列式)等;过渡型褶皱—隔 档式、隔槽式等;全形褶皱—复 背斜、复向斜等。
3.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依据角度不整合,下伏最新褶皱 层之后,上覆最老覆盖层之前。
(二) 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绘制 (参图16—30)
三. 实习步骤
(一) 读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之: 1. 单个褶皱 (1)区分背、向斜,横过地层总体延伸方向观 察地层新老对称排列关系,老地层两侧依次对 称地出现新地层,则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图上标有产状可以读出, 若无则求出。 (3)判断轴面产状,直立褶皱其轴面亦直立, 斜歪或倒转者,轴面向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 一般轴面倾角大于缓翼。


实 习
褶 皱 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台地质图
1∶ 20000
T2
8
T1
28
蒋家湾 J1
高台背斜形成 于中三叠世之 后、早侏罗世 之前
P3
38
高台
5
P2
P1
35
T1
34
30
T2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4.褶皱形态描述 名称(地名+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
造部位;分布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
两翼地层产状及转折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
刘家沟地质图
1∶ 20000
P1
20
18
P2
P3
21
刘家沟
T1
37
P3
P2
39
P1
39 41
38
P1
高台地质图
1∶ 20000
T2
8
T1
28
P3 高台
P2
35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3.判断褶皱的形成时代 褶皱形成于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之后,
覆盖褶皱的
最老地层之
39
前。
41
T2
8
T1
28
P3 高台
P2
35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褶皱枢纽的特点
①如果褶皱的转折端没有出露,两翼地质界线基本平 行,则褶皱的枢纽基本水平;
②如果褶皱的转折端出露,则枢纽一般是倾斜的。 背斜的枢纽向转折端凸出方向倾伏,向斜的枢纽 向转折端凹进方向倾伏。
刘家沟地质图
1∶ 20000
二、绘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剖面图
从褶皱核部开始,依次绘出两翼地层。 如果某一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应根据同一
岩层厚度不变的原则进行调整,使之与主 要产状协调一致。
C
PTJKJ
TPC h 1 h 2
校正前
K CPh 1T J Th P 1 h C 2
h 2
校正后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两翼岩层的产状
二、绘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剖面图
1.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存在
高台地质图
① 地层沿某一方
1∶ 20000
39
T2
8
向对称重复,需要 4 1
T1
蒋家湾
排除由于断层造成
28
J1
的地层重复; ② 地层的倾向相 反或相对
P3
38
高台
5
P2
P1
35
T1
34
30
T2
地质图上地层产状表示方法
倾向线
倾角
(注意:没有 “ ”)
39
倒转地层的 倾向线
次级褶皱分布特征等。
39 41
38
P1
高台地质图
1∶ 20000
T2
8
T1
28
P3 高台
P2
35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高台背斜:位于高台东南侧,呈NESW向延伸。核部出露下二叠统,翼部 依次出露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 叠统和中三叠统。两翼地层的倾角大 致相当(30º~41º),褶皱的枢纽向NE 方向倾伏,轴面近直立。背斜在图区 东北部的蒋家湾一带被下侏罗统近水 平的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该背斜形 成于中三叠世之后、早侏罗世之前。
Ⅰa
Ⅱb
Ⅲc
横剖面图
M
b ac
N
1∶ 10000
图例
100 50
二、绘制T 3 褶T 2 皱发育区地质T 2 剖面T 3 图T 2
K 砾岩
4(.1)整按饰1岩0K图性件画T 1 5岩0 性P 3 花纹T 1 符号,岩性花7T4纹1 符P号3 的长TT 32 度泥泥
岩 灰

(应2)该A标短注于地不层同时时代代、的地地3层5 层产界尖 状峰 线、;剖面方位、图B 名T 1 、灰 岩
二、绘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剖面图
1. 选择剖面线:
①尽可能垂直图区主要构造线; ②尽可能多地切过图区主要地层
2. 建立“基线—海拔柱”投影系,投影地形剖面线
①确定剖面基线,基线海拔一般比剖面切过的最低点再低 2~3个间距,以基线海拔为起点,在基线两端建立海拔 柱,形成“基线-海拔柱”投影系;
②把剖面线与所有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投影到“基线-海拔 柱”投影系中,用圆滑的曲线连接各投影点,得地形 线
绘制褶皱转折端
如果轴面直立,先作平行枢纽方向的纵向剖面,求 出剖面线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结合两翼 枢纽位置绘出转折端。
一般情况下,转折端的深部位置可以根据两翼产状
和褶皱形态作合理推测。
绘制褶皱 Ⅱ
转折端深 平面图

部位置的
方法

A


剖面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z
S
ⅡA

z
平面图 M
Ⅰ ⅡⅢ
a
b

c
Ⅱ Ⅲ
N
Ⅰ ⅡⅢ
0
如果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则应按照剖面 方向的视倾角画地层界线。
tan tansin 垂直比例尺与水尺 平相 比同 例时的视倾角 -平面上的真倾角 -剖面线与岩层走夹 向锐 线角 所
当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不同时,岩层的视
倾角
tan ntan
β-́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不同时的视倾角 n-垂直比例尺的放大倍数 β-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相同时的视倾角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并作地质剖面图
实操目的
1. 进一步掌握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2. 认识褶皱构造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3. 了解褶皱构造的描述内容; 4. 了解褶皱转折端在剖面图上的画法; 5. 进一步巩固作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 表→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剖面图→地形特点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图的正文
P1
20
18
P2
P3
21
刘家沟
T1
37
P3
P2
39 P 1
39 41
38
P1
高台地质图
1∶ 20000
T2
8
T1
28
P3 高台
P2
35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褶皱轴面的特点
①如果褶皱两翼的倾角基本一样,则轴面近直立(倒 转的等斜褶皱例外);
②如果褶皱两翼的倾角相差较大,则轴面向较缓的 一翼倾斜
二、绘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剖面图
3. 投影地质界线,绘出褶皱形态
把剖面线与所有地质界线的交点投影到地形线上, 并按各点附近的地层倾向和倾角画分层界线。
如果剖面线与地 层走向斜交,则 应按照剖面方向
T3
T2
K
T1
10
50
A
100 50
尖峰地区地形地质图
1∶ 10000
T2
T1 P3
T3
T2
T1
74
35 尖 峰
图例 K 砾岩
T3 泥 岩 P3
T2 泥 灰 岩
B
T1 灰 岩
150
100 50
的视倾角画地层 界线
150
海 拔 ( m) A
200
150 K
100 50
T2
T1
0
P2 P3
A— B地 质 剖 面 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P3 页 岩
P2
P2 砂 岩
海 拔 ( 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走向线
39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2. 向斜与背斜的判定 ①背斜从核部向两翼地层时代变新,向斜从核部向
两翼地层时代变老;
②背斜两翼倾向相背,向斜两翼倾向相对。倒转褶
皱两翼的倾向是相同的。
刘家沟地质图
1∶ 20000
P1
20
18
P2
P3
21
刘家沟
T1
37
P3
P2
39
P1
39 41
38
P1
高台地质图
1∶ 2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