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word导学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习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合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PPT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域地图问题1:西域到底在哪儿?问题2:结合图片,说说西域的特点(荒凉、人迹罕至)。
2、张骞出使西域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问题1:“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问题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1:张骞西行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问题2: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一组物品展示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物产交换,从而得出结论:张骞的西域之行,使得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西汉疆域图》二、丝绸之路问题:为什么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2、海上丝绸之路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创设情境三:放视频《中华历史五千年》(三分钟左右)补充两组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商人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往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主,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和地区,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叫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张骞通西域:[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投影)[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课件
第 一 部 分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1.西域(The Western Regions)的地理位置 P67
玉门关 阳关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也就是今天
新疆地区 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域(The Western Regions)的情况
西域的地理环境情况 。春 ,羌
新课导入
这些你都认识吗?你知道他们都是从哪来 的吗?
胡瓜——黄瓜
葡萄
胡豆——蚕豆
胡萝卜
丝绸之路
第一部分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第二部分 文明之途——海陆达四方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
古道新途——“一带一路 ”
壹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走访了许多西域国家,也使西域各 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 与往来。
动物品种为
主
造纸术、印刷术、凿井技术、铸铁技术…技…术
西
歌舞、乐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方
……
罗马文明 波斯文明
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 与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叁
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西域各 国纷纷归附汉朝。面对疆域版图的扩大,当时的西汉政府设置了 什么地方机构去有效管理西域的呢?
第二幕:力劝大月氏(ròu zhī)终无果 (月氏女王帐内)
张骞力劝大月氏女王结 盟 女王婉拒:大月氏人西迁已久过 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不想再看到 战争。 张骞力劝大月氏女王无果,逗留1 年多后,踏上返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宋代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通过了解宋朝传统节庆习俗,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
【重点难点】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西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第一篇章: 通丝路
•凿空西域第一人•
3、过程
qiān
张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欧洲 西亚 中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第二篇章: 探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欧洲
⑥
西亚
中亚
④
⑤
河西
走廊
②
③
①
今新疆地区
长
安
欧洲
西亚
中亚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第一篇章: 通丝路
张骞通西域之路
4、意义
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37张PPT)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分为三个部分:X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既有历史人物、故事的趣味性,又蕴含着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性,因此,对历史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与《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相互照应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了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于历史事件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尚停留在表面,因此,老师通过史料的铺设,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们认识历史,感知历史人物等方法,去推开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流的大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X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通过地图去解读文字之外的历史;分析史料,感悟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分析,感悟X骞为完成历史使命的坚毅精神;通过西域都护的设置,感悟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X骞出使西域与西域都护的设置。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汉代人们将阳关、玉门关以西,即今天的某某、中亚地权称作西域。
2、前138年,汉武帝派遣 X骞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前126年,X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人情。
3、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X骞通西域后,形成的亚欧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而西域的良种马、核桃、石榴、葡萄传入中国。
5、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同东南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孟加拉湾、印度。
二、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欣赏敦煌壁画《X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派遣X骞出使西域?学什们阅读课文并思考:X骞拜别汉武帝,跪着的是X骞,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
初中历史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情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情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人民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通过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远古的传说,夏商西周的更迭,百家争鸣,秦统一全国,东汉的兴衰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学生已经知道学习历史,要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及意义。
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西汉的强盛,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准备了雄厚的财力。
汉武帝才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陆路丝绸之路。
自学本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电视等,对丝绸之路问题很感兴趣,这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效果分析总的来说,效果较好。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运用课件和视频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学——组内交流——以小组形式回答”的方式进行。
把课题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我不参与,此时我只是个引导者,引领学生完成各环节的任务。
在解决问题环节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把问题交给他们解决,同样会非常精彩。
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渲染中受到熏陶;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提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改精神。
新课标倡导我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图文并茂,构思精妙,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统编版七上整本教材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课件
公元前119年
7、你认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加强对西域的了解
8、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建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价值和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 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 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 以利用。
现 代 丝 绸 之 亚欧大陆桥:今天的第二亚欧大 路 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
全长10900公里,被誉为“现代丝绸 之路”。
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广东广州)
身 边 历 史
汉代有个商队,想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 到欧洲的大秦去,假如你是这个商队的领队, 你会如何策划这次行商之旅。 (提示:交通路线、贸易商品、人员配备等)
欧洲 西 亚
yu
中
ān
西
亚
tiá域n
长安
长安
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线路图
西域
中亚西亚
欧洲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西域
丝绸和漆器、茶叶等物品;开渠、凿井 、铸铁等技术;(之后还有四大发明等 )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管理西域
投笔从戎
班超曾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
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
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
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甘英
班勇
班超
时间— 公元73年
原因—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 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答案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 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所以称为“凿空”。
材料研读
二 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欧洲
中亚 西亚
今新疆地 区(西域)
玉门关 阳关
河西走廊 长安
二 丝绸之路
2.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三 对西域的管理
2.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时间: 东汉明帝时 成果: ①使西域各国重新建立与汉朝的联系。
②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延续: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
使西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东南沿海港口 ——中南半岛——马 来半岛——马六甲海 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和锡兰
广东沿海港口
印度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 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
三 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背景: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时间: 公元前60年 职权: 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意义:西域(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这这多是是一种这这这条文条条个连化路世路接在又界走欧这此走上过亚就最交过的多长是汇多长少的路,少胡丝一,无弘见商绸条证数法贩道之了活僧客路两路剧侣,,千在,驿年独这求马历一里道史戍无上信的卒二沧演徒的桑骞通西域
西域
葱岭
玉门关 阳关
西汉时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狭义), 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广义),称为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作用及从那时起中国就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使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张骞通西域。
第二子目,丝绸之路。
第三子目,对西域的管理。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还不高,学生只听说过丝绸之路和西域,但不知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西域包括哪些地方。
所以在授课时可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同时通过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拓展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导人法:创设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课堂。
问题设置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史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分析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图片的欣赏,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这是一条连贯欧亚的长路,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的话剧在此上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
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知识模块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自主阅读课本P65内容,完成第4题。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张骞通西域概况,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2.话说丝绸之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B)
A.大秦B.西域
C.安息D.新疆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D)
A.引进果树品种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和纽带。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C)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B)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元朝
6.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B)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7.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A) A.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昭君出塞之后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C)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族
C.促进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立西域都护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骞”指的是谁?受谁的指示前往西域?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2)材料一中“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3)材料二所展示的这条路线的即“西域道”,是哪一条路?起点是?这条路线有何作用?
丝绸之路;长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骞”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然矢志不渝等。
(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时间影响西域都护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