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沈从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标

男:从心开始、全心启航,大家好,这里是FM100.0

合:“虎溪之声”

“人物社区”节目版头乐曲《A place nearly》″减弱

男:精彩不断,尽在人物社区。

女:大家好,我是杨琳。

男:我是蒋岷均。祝大家周末愉快!

女:这里是为您精心打造的“ 人物社区”栏目,我们这个栏目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以分享人物故事作为主打。

男:请记住我们的播出时间:周日晚五点四十五到六点半。每个周末,我们都将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四十五分钟。

音乐- 《a place nearly》放完

男: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社区——名人故事。

女:今天我们人物社区栏目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行散记》等都出自他的笔下。对了,说起来,他和你还是老乡呢。

男:是啊,他就是中国文坛巨人沈从文先生。美国历史学家金介甫先生曾赞他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家,仅次于鲁迅”,这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很高评价。女: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男:名人光环背后总有很多特殊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从文先生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VIP大视野”节目版头

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让我们先来大致地了解一下他的坎坷经历。

男: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出生于1902年12月28日。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

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在1987、1988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音乐《烟花易冷》

背景音乐《风的色彩》

男:沈从文童年时十分顽劣,经常逃课四处玩耍,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女:沈从文出身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洪富是汉族,清朝末年是湘军中的军官,曾作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时作过贵州总督。祖父的一生以及祖父给家庭带来的荣耀,影响着后人的人生选择。当地的崇武风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乡的人们。沈从文说:“在我生长那个地方,当兵不是耻辱。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至于武人,随同曾国荃打入南京城的就出了四名提督军门;后来从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朱湘溪,还作蔡锷的参谋长;出身保定军官团的,且有一大堆,在湘西十三县似占第一位。本地的光荣本是从过去无数男子的勇敢流血博来的。谁都希望当兵,因为这是年轻人一条出路,也正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从文少年时颇为顽劣,经常逃学,这固然是少年天性使然,但与此种风尚似不无关系。1914年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1915年他进了新式小学。半年后母亲相信了一个亲戚的建议,将他由城内的第二初级小学,转到城外的第一小学。沈从文说,“这件事实行以后更使我方便快乐”——

新学校临近高山,校屋前后各处是大树,同学又多,当然十分有趣。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不学得,生字也没认识多少,可是我倒学会了爬树。几个人一下课就在校后山边各自拣选一株合抱大梧桐树,看谁先爬到顶。我从这方面便认识约三十种树木的名称。因为爬树有时跌下或扭伤了脚,刺破了手,就跟同学去采药,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我开始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我学会了采笋子,采蕨菜。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各处是可以充饥解渴的刺莓,在竹篁里且有无数雀鸟,我便跟他们认识了许多雀鸟,且认识许多果树。去后山约一里左右,又有一个制瓷器的大窑,我们便常常到那里去看人制造一切瓷器,看一块白泥在各样手续下如何就变成为一个饭碗,或一件别种用具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被沈从文称之为他读的“那一本大书”。沈从文是这样评价这本大书的: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音乐《醉清风》

背景音乐《天空之城》

女: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转折,奠定他文学成就的转折点便是他在经历了5年军旅生涯后做出了弃武从文的人生选择。

男:沈从文“转入高小那年,正是民国五年”即公历1916年,从“吃月饼的八月”开始,到“次年开桃花的三月”,他接受了长达八个月的预备役军训。在1917年“七月十六那天早上”,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正式投身军旅——“在沅水流域十三县开始过流荡生活,接受另外一种人生教育了”——他怀抱着当将军的憧憬,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长达五年。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生活的素材。《边城》即由此写成,就是证明。

没有生活写不出文学作品,这应该是一个真理。但是,《边城》故事发生地的山民比沈从文更有生活,他们为什么写不出边城?这是因为写作需要文字这个载体;另外,还需要建筑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技巧。不然的话,为什么文学评论家并不人人都是小说家呢!

这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思潮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于新书投了降,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却喜欢看《新潮》、《改造》了。”《新潮》是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创办的综合性刊物;《改造》似应为《创造》,即郭沫若等人的创造社所办刊物。新思潮的冲击力促使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是这样叙述当时那艰难选择的——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闷闷沉沉的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的想了四天。到后得到一个结论了,那么打量着:“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到后,我便这样决定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从文自转》)这是自己掌握命运抑或让命运支配自己的较量。千万不能小看这个较量——如果没有这个较量,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沈从文的默默无闻的小兵,而不会出现后来的沈从文这个文学大师。

沈从文是幸运的。当他把自己的决定怯怯地向上司说及时,没想到上司额外给他三个月薪水——二十七元钱,而且还得到坚定的鼓励。就这样,他辗转到了北京。当时,他提了一卷行李,在北京前门车站下车后,呆头呆脑地在车站广场站了一会,然后被一辆拉货的排车,拉到近在咫尺的前门西河沿一家小客店。他在旅客登记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此时应是1922年岁末。从此开始了他孤立无援的“北漂”生涯。

音乐《燃烧翅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