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凤回头的故事-沈从文的名人故事
中国现代作家与小城——沈从文与凤凰
![中国现代作家与小城——沈从文与凤凰](https://img.taocdn.com/s3/m/2a71bd166edb6f1aff001f42.png)
中国现代作家与小城——沈从文与凤凰人文学院08中本4本李莲霞学号:2008014429摘要:沈从文小学还没有毕业,却成为了大文豪,中间的酸甜苦辣,旁人很难体会。
沈从文家在凤凰,就是这座小城为他成为大作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论文主要论述凤凰小城对沈从文的自然性格的塑造,以及他的童年记忆、凤凰山水人情为沈从文提供了写作素材等问题,以此来说明沈从文与凤凰的种种联系。
关键词:童年记忆;自然性格;凤凰小城;沈从文;沈从文来自凤凰小城,以小学未毕业的“乡下人”的身份涉足文坛,最终成就了他的创作事业,使他名扬中外,成为一代文豪。
这是一个传奇的人生。
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无一不与凤凰小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这样说,没有凤凰就没有作为大作家的沈从文。
所以,研究“沈从文与凤凰”这一命题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我以我浅薄孤陋的知识暂且聊聊“沈从文与凤凰”。
一、沈从文家在凤凰中国近代以来,许多文学大家都来自小城,如来自绍兴的鲁迅,来自安徽安庆城的陈独秀,来自浙江海宁的王国维,来自福建侯官的严复,来自山东聊城的傅斯年,来自凤凰的沈从文。
这是一个特殊而有意味的现象。
小城与现代作家的成长成才有必然联系吗?熊家良教授在其《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中认为“小城是现代作家的文化摇篮。
”由此可见,凤凰对于沈从文的成才具有巨大影响的。
1、凤凰地理塑造沈从文的自然性格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属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因附近有筸子溪,就地被取了一个极实在的名字,叫做镇筸;又有一个极美丽的名字,曰凤凰。
凤凰城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洼里,山上古木参天,百草丛生,为各种鸟兽虫蛇栖息之所。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
”沈从文就是出生在这一座处于苗人聚居之地的小城里。
城四周用精致的石头绣起一道城墙,沱江自贵州铜仁东北向流入湘西的武水。
可以说,凤凰有山有水,也正是这山水,才塑造了凤凰人的如山的“崇高”,如水的“柔情”。
沈从文多次谈到自己生命人格与水的关系,他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濡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
透过沈从文的文字游风凰
![透过沈从文的文字游风凰](https://img.taocdn.com/s3/m/20cbcd57336c1eb91a375dc8.png)
去凤凰的人,多少都是被沈从文所吸引。
凤凰城滋养了沈从文,沈从文成就了凤凰城。
我们是2009年元旦去的凤凰,之前先去了湖北,再从湖北折回湖南。
坐着夜行客车从湖北一路往西,天亮的时候,就进入了湖南境内,视觉从灰色渐转为绿色,空气也渐渐湿润,路边的民居也渐渐转为宽屋檐带廊檐的房子。
两边的山岭很多桔子树,每到一个小站,就会有乡民塞进来很多筐金色的桔子。
这里的乡间,现在还有背着装满桔子的背笼,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夭夭么?在怀化下了火车,转乘大巴往凤凰。
公路比较窄,在山岭间起伏婉转,车穿过一片片碧绿的山林。
望着那些山林,我寻思着里面还会不会有阿黑、五明、龙朱、黄牛寨主女儿之类的青年男女在对歌谈情,享受着这个年纪的人该享受的种种乐趣,还会不会有傩送一样的小伙子对着翠翠一样的女孩子唱歌,唱到她的心柔软起来。
到了凤凰城,在河南的停车场下了车,就看到眼前清澈的沱江穿城而过,两岸的吊脚楼笼着一层淡淡的寒烟,衬着不远处的绿色山岭,一副青绿山水画。
上游有一条水坝子,水声哗哗,形成一条小瀑布,坝子下面的河段水流平缓,绿幽幽的水草在水里飘摇。
石砌的河岸边,挤着很多吊脚楼,大都是陈旧的灰黑色,有些人叮叮当当的敲打在重新修葺木楼,新换的木板,新刷的油漆,突兀的新木的颜色,真有些不协调。
这些吊脚楼从前是住家或客栈,现在是客栈或酒吧。
空气很冷冽,特别在河边,冷风吹得一阵阵发抖。
河岸两边民居里的人们围坐在一张铺着小棉被的小桌子旁,就着火炉取暖。
他们闲散的谈着话,妇人或者一面织着毛衣,来去的游人经过他们的门口,好奇的张望,他们不为所动,自顾自的把他们原有的生活过下去。
他们和我们,好像是不同世界的人,我感觉自己突兀的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沿河是一堵城墙,把旧城区圈在里面。
墙两边都有房子,墙外临河的房子多是吊脚楼,墙里的房子多时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有着前厅,天井和后厢房。
古朴的前厅很多变成了店铺。
街道是青石板路,光滑细腻,有些路面中间被岁月磨成了凹坑。
凤凰之子沈从文
![凤凰之子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aa06e10975f46527d3e148.png)
(1902~1988)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及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笔 名休芸芸、甲辰、懋琳、璇若、上官碧等。 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 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 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 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 积淀着沉痛隐忧。
金介甫在书中说:
沈从文在离开故乡将近千年之后,曾经回 忆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 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 印象里。”*((从文自传))沈从文运用自己 的想像力,把这些印象写成小说,使我们 了解现代中国作家最偏僻的背景里种种瑰 丽多姿的场面,超过了解作者本人。沈从 文的作品取材于各种来源。
名家对沈从文的评价
中国新文艺运动中 “所出现的最好的作 家” 之一。 (鲁迅)
“杰出的作家”, “正直善良的朋友” . (巴金) “沈从文是20世纪中 国最伟大的作家。” (汉学家、瑞典 文学院院士马悦然)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主题
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不同, 沈从文却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 的人性之“常”。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总 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作的神 庙里“供奉的是‘人性’。”这种表现人性之 “常”的创作宗旨,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 亲人性,即主要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他在创 作中正是高扬着这种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 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的。这构成了沈 从文小说创作的主题。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 平衍的两岸,多米, 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 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 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 处。—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 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 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 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 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 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 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 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凤凰之子——沈从文》读后感800字
![《凤凰之子——沈从文》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4fd33fdb52acfc788ebc93d.png)
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凤凰之子——沈从文》读后感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沈从文。
——题记生平所历之困苦,千万字叙之不尽,人生历经之磨难,于其言,不过为昙花一现,转眼顷刻间便伦为过往云烟。
他曾云“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他视过许多黑暗,却总能寻得尽头繁花,他遇过许多诱惑,却总是挥挥云袖,不带走一片云朵。
他将宽容坚韧,为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浴火——坚信勤能补拙,努力终有回报沈岳焕来到预备兵技术班初期时,个子矮,步子小,总是有点跟不上,但他有一股不认输的脾气,苦练了十天之后,硬是达到了合格的标准,连陈教官看了都直点头,即使他的个头小,但他肯下功夫,就能够和别人一样做事情。
在他身上的这股韧劲,现在却极为少见,如今的孩子,遇到困难便放弃,遇到挫折就举白旗投降。
试问如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青少年也如这般,那结果可想而知,又何来今日之中国?努力可能不意味着成功,但倘若不努力,怕是机会都要对你挥手作别,成功更是遥遥无期。
今日之少年,努力不可无,坚韧不可缺,反之,成功无期。
涅槃——面对机会不犹豫,紧握己之命运从1924年来到1927年,三年间,沈从文发表了各类作品共一百七十多篇,初登文坛就显示出一个高产作家的风貌,当时,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三人埋头潜心于文学事业,并不断筹划自办杂志的美好愿望。
不久后,三个年轻人看到了办刊物的曙光,并当机立断,为刊物取名《红黑》,一段时间过后,三人又办一份报刊,名为《人间》。
他们心怀梦想,并将梦想永记于心。
看准时机,把握机遇,做出决定,最后办刊物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当下的青年,遇事总优柔寡断,踌躇不定,左盼右顾,熟不知,在他犹豫时,机会早已与其擦肩而过。
俗话说,机会不等人,机会不常有,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的抓住机会,狠狠的扼住命运的喉咙,主宰自己的人生!如今之青年,忌优柔寡断,当英勇果敢,方可快刀斩乱麻,将命运置于股掌。
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
![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01e67371fe910ef02df85e.png)
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觉,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阻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域选进大学讲义,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闻名的作家,仍是闻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衣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专门是巨著《中国古代衣饰研究》阻碍专门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早年有人劝沈从文入党,他冷笑:没爱好。
建国后一番改造,让他惶恐无地。
57年反右,他竟然诬告自己的门生萧乾是间谍。
可是萧乾不敢跟教师计较,连年后去看望沈从文,发觉他住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就出面替沈从文要屋子,不想沈从文盛怒,吼曰:我还要入党呢!从此与门生断交。
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觉,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凤凰探寻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又回来了!”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凤凰探寻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又回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53afb98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6.png)
凤凰探寻沈从文“沈从文先生又回来了!”现场沈从文原音重现故乡昨天,是我国著名作家、文物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去世16周年祭日,应其故乡凤凰县之邀,由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前往举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在嘹亮的苗家锣鼓声中开幕,沈从文之子沈龙朱、孙女沈帆出席了开幕仪式。
而当晚,由沈从文作品《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的露天放映也拉开了凤凰“沈从文影视展播周”的帷幕。
据组织这次展览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交流部主任唐文一介绍,本次展览是他们组织的第二次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首次展出时间为年12月28日,当时是为纪念沈从文诞辰一百周年而举办的。
而这次凤凰之行再一次得到了沈先生家人的大力支持,许多珍贵图片与手迹都是首次面世。
而除了二百多幅沈从文各时期生活照、与巴金、师陀、丁玲等友人的来往信件真迹、各种版本作品样本,展厅门口一侧还播放着沈从文生活片断及其夫人张兆和讲述二人生命故事的VCD。
追思“他发誓要为家乡人正名”“沈从文先生又回来了!”凤凰县县长张永忠原是湖南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专家,他主持了昨天的开幕仪式。
“我们实在是太敬重沈老了,是他使我们湘西走出了被误解的年代。
”出席开幕式的该县县委书记刘昌钢谈到沈老时也感慨万分,“早先在世人眼里湘西是荒蛮之地,是只出土匪的地方,湘西人一向被人瞧不起。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离开故乡的沈先生多次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歧视和误解,他发誓一定要为家乡人正名,并自喻为‘乡巴佬’,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文字。
也正是用一支笔,他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前一段时间出版的《中国十大才子》一书中沈从文名列第八位。
”开展不到十分钟,临时当做展馆的凤凰体育馆就站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其中多为当地居民。
一位姓洪的老人说她是从贵州调入凤凰工作的,当时之所以同意了从行政单位调入企业,和凤凰有个她从小就喜爱的作家沈从文不无关系,同去看展的还有她仅两岁的小孙子,“我们全家有七口人,其他几位也都来参观了。
沈从文先生确实是凤凰的骄傲!”老人说。
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
![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5eae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3.png)
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沈从文的故事(优秀4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语录了吧,语录是不讲求段落、内容间联系的一种文体。
第七课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第七课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c6bf404afe04a1b171de32.png)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羡慕沈从文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
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
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
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
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文坛人物——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文坛人物——沈从文的爱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96eaf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8.png)
⽂坛⼈物——沈从⽂的爱情故事
沈从⽂(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字崇⽂,湖南凤凰⼈。
代表作《边城》可谓是影响⽆数青年男⼥。
那么,沈从⽂⾃⼰的爱情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
1922年,年仅⼆⼗岁的沈从⽂,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化中⼼——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个作家。
沈从⽂初来北京的时候,⽆处谋⽣,幸好碰上了丁玲的丈夫胡也频。
他们两个⼈⼀起创办⽂学杂志,⼀起开始进⾏⽂学创作。
沈从⽂发表的⽂章在社会上有点影响后,便结交了许多⽂坛⼈物。
当时的沈从⽂,虽有⼀⼿好⽂采,但是⽣活却过的窘迫,经济收⼊不稳定。
直到胡适先⽣聘请他到上海当了⽼师。
这样,
沈从⽂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来源。
到达上海任职后,沈从⽂的第⼀堂课,便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睹他出洋相的众多学⽣中,就有他后来的夫⼈,张兆和。
张兆和出⾝于江南名门世家。
他的⽗亲,是江南有名的财主。
对于这样⼀位任性且漂亮的⼥学⽣中,沈从⽂渐渐产⽣了爱慕之⼼。
然⽽⾃卑⽊讷的沈从⽂不敢当向张兆和⾯表达⾃⼰的爱情,便悄悄的给张兆和送了第⼀封信。
有了第⼀封信的寄出,便有了后来马拉松式的求爱过程。
那时候,追慕张兆和的岂⽌沈从⽂⼀个,但唯有沈从⽂锲⽽不舍的精神打动了张兆和。
后来,便有这么⼀句话: “我⾏过许多地⽅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个正当最好年龄的⼈。
”——沈从⽂。
沈从文的命中贵人名人故事
![沈从文的命中贵人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63484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5.png)
沈从文的命中贵人名人故事沈从文的命中贵人名人故事二十岁时,沈从文决意北漂。
“我准备过北京读书,读书不成就做一个警察,做警察也不成那就认了输,不再作别的好打算了。
”在散文《一个转机》中,沈从文对读者如实相告。
殊不知,冷遇和打击正在前方等候他。
京城米珠薪桂,居大不易。
他上午去北大旁听,傍晚回到出租屋“窄而霉斋”,就着油灯,用笔墨将故土人物一一嘘活,写成小说、散文,一篇篇寄出去,却仿佛石沉大海。
生计日益艰难,他只能挨饿,挨饿,挨饿,把辘辘饥肠饿成绿绿鸡肠。
数九寒冬,无钱买炭,四壁漏风的屋子已成冰窟,他裹紧单薄的被子,不停地呵手,仿佛着了魔,在黑暗的角落进行一场“刺刀见红”的人生搏斗。
手上的冻疮溃破流脓,鼻血也很难止住,他用雾蒙蒙的眼光望向窗外,听见冰凌掉落和树枝断折的声音,心里顿时泛起颤栗,闪过惊疑:这样饥寒交迫,自己究竟还能撑多久?还是求援吧,向远方的老母幼妹开口?远水不解近渴;向近处的朋友呼救?近处又何尝有什么朋友?沈从文搜索枯肠,好歹想起了一个人,这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同道,平日里最喜欢撰文哭穷,但细读其血泪相和的文字,心地该是极善良极热诚的。
且试试看,反正无所谓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
在信封上,沈从文写好了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
过了两天,一位身着灰布长衫、面容清癯的书生敲开门扉,凉凉的镜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
他就是沈从文日等夜盼的救星。
郁达夫打量那间破庙寒窑样的空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立刻就明白了他眼下饥寒交迫的窘境,于是吃饭成为最紧要的事情。
在饭馆里,郁达夫点了几个荤菜,看着沈从文狼吞虎咽,不禁感到心酸。
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面额的'钞票付账,找回三元多,他推给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羊毛围巾,送给这位与酷寒搏斗的小兄弟。
然后两人含泪惜别。
漂母一饭救了韩信,达夫一饭也救了从文,这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一道风景。
翌日,郁达夫的心情仍无法平静,他奋笔写下满纸悲愤的散文名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凤凰古城里的沈从文
![凤凰古城里的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31bed7ad51f01dc281f163.png)
凤凰古城里的沈从文
阅读天地
0509 0704
凤凰古城里的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
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古城是沈从文的出生地,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在他的笔下,湘西是一个理想的王国,蕴涵了永恒的意象和美好的追忆。
他在作品中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满了令人陶醉的诗意,带给我们久远的感动。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老艄公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的傩送……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美好的一切最终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艄公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只留下了翠翠一个人,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沈从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灿如星斗的文学著作和弥足珍贵的考古文献,他辗转曲折的人生经历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永久地怀念他、追忆他吧!。
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的故事
![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3c7ab9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9.png)
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的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说说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的那些事儿。
你说这沈从文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就像是凤凰古城的精灵,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凤凰古城,那可是个美得让人陶醉的地方。
就好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古老的街道、古朴的建筑、悠悠的河水,一切都透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你想想看,那青石板路是不是像岁月的记忆,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沈从文就生长在这样的地方。
他对凤凰的热爱,那简直是刻到了骨子里。
他用他的笔,把凤凰的美、凤凰的故事,一点点地描绘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神奇的地方。
走在凤凰古城的街巷里,你仿佛能感觉到沈从文当年在这里穿梭的身影。
说不定你走过的某个角落,就是他曾经驻足思考的地方呢!那古老的城墙,是不是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创作?这里的人们,也都有着沈从文笔下的那种淳朴和善良。
他们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你去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讲的故事,说不定还能找到沈从文作品里的影子呢!那沱江的水啊,缓缓地流淌着,就像时间一样永不停止。
沈从文是不是也常常在江边漫步,看着江水思绪万千呢?想象一下,他坐在江边,望着远方,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和灵感?凤凰古城里的那些古建筑,也是一大特色。
它们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老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沧桑。
沈从文对这些建筑的描写,那真是细腻入微,让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你说,要是沈从文还在世,他看到现在的凤凰古城会有怎样的感慨呢?会不会又写出更多精彩的作品呢?哎呀,真的,来到凤凰古城,你就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
这里有沈从文的气息,有历史的韵味,有生活的美好。
你难道不想来感受一下吗?别犹豫啦,赶紧来吧!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地方的,就像沈从文一样!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凤凰男”沈从文
![“凤凰男”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49662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6.png)
“凤凰男”沈从文此时,沈从文虽然写小说写出了名气,但他一个小学生,突然成了大学生的老师,心中不免忐忑。
第一天上课,准备讲1小时的课程,沈从文10分钟就讲完了。
讲完以后,看着底下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男生女生,他很想再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就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学生们笑了。
一个叫张兆和的女生笑得最好看,笑得27岁的沈从文心慌意乱。
沈从文不会说话,会写。
不久,他鼓起勇气给张兆和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张兆和是大家闺秀,曾祖父做过两广总督,姐妹四个,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个个出色,人称“合肥四姐妹”。
追张兆和的男生有十多个,她给他们编了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凤凰乡下人沈从文是“癞蛤蟆十三号”,张兆和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写下的情书没有回音,没有让湘西男人沈从文沮丧,他以写小说的热情,一封接一封写起情书来。
张兆和很是烦恼,向校长胡适投诉。
胡适与张兆和的父亲是朋友,对沈从文“骚扰”张兆和早有耳闻,却并不反对,还乐呵呵表示,愿意撮合二人。
张兆和摇头表示“NO”。
胡适说:“他是顽固地爱你的。
”张兆和的回答,注定了这一段爱情的底色:“可是我顽固地不爱他。
”事后,胡适劝沈从文:“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沈从文不以为然,依然顽固地给张兆和写信。
张兆和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顽固,3年9个月之后,1933年9月9日,张兆和到底被沈从文的顽固感动,嫁给了他。
乡下人沈从文终于喝到了他渴望的甜酒。
结婚的头两年,沈从文幸福到爆棚。
1934年1月,沈从文母亲病危,他回了一趟凤凰,路上21天,他给张兆和写了39封信,信中快乐横溢,充满甜腻句子:“我心中尽喊着你,有上万句话,有无数的字眼儿,一大堆微笑,一大堆吻,皆为你而储蓄在心上!”“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也是1934年,沈从文完成了代表作《边城》,攀上了他写作生涯的顶峰。
涅盘的凤凰
![涅盘的凤凰](https://img.taocdn.com/s3/m/423a2628f705cc17542709c7.png)
大学写作之现代文学2009年8月11日8时19分56秒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 涅槃的凤凰——沈从文在生活、爱情、创作诸方面都充满着传奇色彩,这就是戴上朦胧面纱的沈从文。
这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愈加浓重,也使我们这些后人为其深深折服。
沈从文的爱情故事与他笔下的翠翠一样美丽,但比《边城》的结局更加完美。
仅一堂选修课,美丽、沉静的张兆和强烈地撼动了沈从文的心扉。
沈从文克服重重困难,经过长达四年之久的“死缠烂打”,终于使得这两个本属于不同世界的人走到了一起,并白头偕老。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更是卓尔不群,独立于当时被誉为主导文学的左翼文学和拥有众多读者的海派文学之外。
营造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成为其创作的主题内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入老态龙钟、颓废腐败中华民族的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对文学、对人生从未放弃,一个不安分的人才有可能为这世界创造出优美健康的作品。
”。
这体现出沈从文不拘与世的自信心。
这在“征服”张兆和的道路上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一点值得我辈借鉴。
只要具备这种无坚不摧的自信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沈从文的成长道路更是传奇密布。
一九〇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在风光如画的湘西,一颗星宿降生于世,一代文豪就此诞生。
随着父亲功名的断送,沈家日衰。
从14岁就入行伍担任各种职务。
就是这样一个高小毕业的他,凭着其顽强的意志,刻苦努力,借助其天才思绪,凌厉的文笔博得郁达夫等人的赞许。
获得北大旁听生的资格,少年流浪,自学成为大学教授。
这其中的心酸只有沈从文自己知晓。
这种意志、毅力正是我辈欠缺的。
这就是现代文学中的巨子沈从文——涅槃的凤凰。
沈 杰。
沈从文
![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0b801152d380eb62946d60.png)
创办文学杂志
1928年,沈从文又和丁玲、胡也频一起闯 荡上海滩,创办《红黑》杂志,但杂志没 有支撑多久就停刊了。之后,丁玲和胡也 频思想变得激进,加入了左联。
大学教师
沈从文则由徐志摩推荐,进入上海中国公 学教书。其时,胡适正担任中国公学的校 长,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讲师,主讲大 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以小 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大学的教师, 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 开明的决断。
后话
不过,丁玲在1980年春发表《也频与革 命》,称《记丁玲》是“一部编得很拙劣 的‘小说’”、“胡言乱语”、“连篇累 牍”,并斥作者沈从文为“贪生怕死的胆 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 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 贵绅士”,由此引起了一段“丁沈恩怨”。
丁沈恩怨
丁玲对沈从文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沈从文 在文中将她写成一个向往“肉体与情魔” 的女人。沈从文则推断,丁玲对他不满的 原因也有二:其一,《记丁玲》及其“续 集”对她举得不够高”;其二,书中“不 该提及对于现今还活在台湾的一个人(指冯 达)的‘怀疑’。”
弃武从文
1922年,受“五四”余波影响,沈从文脱 下军装,弃武从文。他跑到了北京,先是 不知深浅地去报考燕京大学。不料国文竟 考了零分,燕京大学把报名费也退还他, 不知是可怜他还是鄙夷他。
北漂
带来的川资很快用罄。如何在北京生活下 去,成为沈从文面临的一个难题。多年以 后,沈从文在回忆这一幕时还充满了难言 的苦涩:“不好办的还是如何应付生活, 人究竟是生物之一,每天总得有点什么消 化消化,体力才可望支持得下去。当时这 件事就毫无办法,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
文化程度
沈从文仅仅上过小学,而在上学时也并不 用功,常常逃学在外撒野,后来“从文” 时,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
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的爱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1caa0f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7.png)
沈从文的爱情故事扬州东关街冬荣园陆家,当年出了个美貌的姑娘,名叫陆英。
这位陆小姐远嫁合肥的名门望族,她与丈夫张武龄育有四女六男,其中三姑娘张兆和,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妻子。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一个普通家庭,是个地道的乡巴佬。
学历不高,却颇有文学天赋。
时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十分器重沈从文的才华,破格聘请他担任文学系教员。
沈从文下笔千言,口才却不咋的,第一次面对济济一堂的学生,紧张得站在讲坛上竟然十几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在教室中就座的有才貌出众的张兆和。
沈老师为兆和的美貌与才情打动,他大胆向姑娘射去丘比特之箭。
兆和对老师的求爱无动于衷,嘲笑这位老土是“青蛙”。
学校里有人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情书去找胡适。
胡适的答复匪夷所思,他说拒绝才子的求爱不应该,何况沈从文非常顽固地爱你。
兆和回敬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的情书非常动人,炙热的话语渐渐焐热了兆和的芳心。
1931年6月一封发自北平的信中,他表白甘当张兆和的“奴隶”:“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据说,此信沈从文错寄给了《文艺月刊》,编辑毫不犹豫地公开刊登。
信开头一段文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时成为流行的求爱宝典。
1933 年沈从文专程到苏州张家拜访,三小姐故意回避,善解人意的二姐允和请他“进去坐坐”。
沈从文回青岛后写信托张允和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父很开明,不干涉儿女婚事。
允和打电报向沈报喜,电文只有一个字:“允”,既表达婚事得到父亲同意,也是发报人的署名。
兆和心思缜密,怕沈从文看不懂,又重拍一封,电文是:“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张师生俩喜结良缘,伉俪婚后几十年,历经风雨,相濡以沫,直到1988年沈从文病故。
沈生前与冬荣园后人陆君强先生有交往,陆是兆和的表弟,沈赠送给表舅爷两本《沈从文小说选》,扉页上沈从文亲笔题写“君强表弟惠存。
沈从文出轨是怎么回事
![沈从文出轨是怎么回事](https://img.taocdn.com/s3/m/4a29d9c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2.png)
沈从文出轨是怎么回事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和张兆的爱情在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幸福的,然而沈从文出轨这件事却让二人都深受打击,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沈从文出轨,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从文出轨沈从文在1930年的时候认识了张兆和,之后就将她奉为了心中的女神,不断地在各个方面对其细致的照顾,而且还写了许多情书给她,张兆和在这种追求之下三年之后与沈从文结成了婚姻。
在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婚姻是非常幸福的,不仅有着共同的爱好还有着爱情的激情,然而沈从文出轨这件事却让二人都深受打击。
沈从文出轨的原因其实并没有人十分的了解。
首先,他们夫妻之间有着八岁的年龄差距,而另一方面,在激情退后,两个人之间因为出身、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也出现了许多性格上的冲突,甚至在政治上他们之间都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1946年之后沈从文一度出现了精神上的出轨。
而沈从文出轨的对象则是一位名为高青子的诗人,她那个时候是熊希龄的家庭老师,有一次沈从文拜访熊希龄的时候和高青子相识了,通过交谈他们对彼此都有了很好的印象。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高青子甚至还根据沈从文小说中一些对人物外形的描述来装扮自己,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沈从文出轨这件事虽然只是精神上的,但是却还是让张兆和大失所望,而沈从文也深受这份感情的困扰,他还曾经将这件事告诉了林徽因,希望她可以帮助自己。
后来沈从文的这份不正常的感情还是被及时的遏制住了,而高青子也最终退出了这份情感羁绊。
尽管沈从文的婚姻并没有因此破裂,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多了许多的不理解。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作家,生于1902年,1988年由于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他是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母分别是汉族人和苗族人,他的母亲是土家族人,照理沈从文应该是汉族人,但是由于他本人更加喜欢苗族,后来也是由于家族利益,而选择了苗族,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就能体现,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都是描述苗族的风土人情的。
不仅是位作家,同时也是位历史文物的研究者。
刚刚14岁时他便投入军队,流浪于湘川黔的交接地区,其中《边城》等小说便是取材于此。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170c5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7.png)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沈从文的故事:知错就改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
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
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
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
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
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又一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
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
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着名的作家。
沈从文:半生辉煌,半生沉寂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
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
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
1924年,已在《现代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与凤回头的故事|沈从文的名
人故事
19xx年初春,住在苏州的张兆和接到一封沈从文的信,信中写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婉转地提出请二姐张允和为他向父母提亲。
结果非常顺利,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张允和坐着人力车到阊门外的电报局,给沈从文拍了一封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字:“允”。
既表示婚事允了,又署了名,可谓精当。
张兆和有点不放心,怕沈从文看不明白。
她又一个人悄悄地再到电报局,递上她用白话文写的电报稿:“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当时的电报规定要用文言,且按字数收费,报务员看了她的电报稿,要她改写,张兆和涨红了脸,解释了半天,说这是喜事电报,报务员才勉强收下。
张兆和的白话电报里居然有个“吧”字,这在当时真算是别开生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