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方法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探针( EPMA)是在扫描电镜的基础上 配上波谱仪或能谱仪的显微分析仪器,它 可以对微米数量级侧向和深度范围内的材 料微区进行相当灵敏和精确的化学成份分 析,基本上解决了鉴定元素分布不均匀的 困难。
电子与材料试样作用可以产生各种讯号。 电子显微镜主要原理就是在收集、分辨各种 讯号的基础上,经过相应处理,得到能够反 映所分析试样的晶体结构、微细组织、化学 成份、化学键类型和电子分布情况的有效信 息。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一种能够以原子 尺度的分辨能力,同时提供物理分析和化 学分析所需全部功能的仪器。特别是选区 电子衍射技术的应用,使得微区形貌与微 区晶体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再配以能谱或 波谱进行微区成份分析,可以得到材料微 观全面的信息。
扫 描 式 电 子 显 微 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原理的提出与发展, 约与TEM 同时;但直到1965年,第一部商 售 SEM 才问世。由于 SEM 是研究物体表面 结构及成份的有效手段,试样制作较容易, 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具有较高的分辩 率和很大的景深,可清晰地显示粗糙样品 的表面形貌,并以多种方式给出微区成份 等信息,用来观察断口表面微观形态,分 析研究断裂的原因和机理,以及其它方面 的应用。
用电子光学仪器研究物质组织、结构、成份的技术称为电 子显微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材料科学工作 者能够及时提供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结构材料及具有各种 物理化学性能的功能材料。而材料的性能往往取决于它的 微观结构及成分分布。因此,为了研究新的材料或改善传 统材料,必须以尽可能高的分辨能力观测和分析材料在制 备、加工及使用条件下(包括相变过程中,外加应力及各 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等)的微观结构和微区成分的变化,进 而揭示材料成分—工艺—微观结构—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 建立和发展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
电子显微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897年,英国科学家J.J. Thomson发 现了电子;到了 1912 年,发现 X 光衍射现象,经 Bragg 的深入研究, 一举奠定了X光的波性和利用电磁波衍射决定晶体结构的方法。1924 年, De Broglie发表了质波说;1926年Heisenberg等发展和丰富了 量子力学,创立了电子波质二元论源自文库理论基础。电子既然具有波性, 则也应该有衍射现象; 1927 年美国 Davisson以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 子的波性。
在SEM方面,一方面提高分辨率,同时在SEM 上附加上诸如 X射线探测微分析仪等分析仪器,以 辨别物质表面的结构及化学成分等。 近年来,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将 TEM 与 SEM结合为一,取二者之长制成扫描穿透式电子显 微 镜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TEM) ,其分析功能更加强大,可 全面的得到各种有效信息,这种仪器也被称为分析 电子显微镜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的主要发展
(l) 试片的研磨。 (2) TEM一般的分辨率由2.5nm提高到数埃。 (3) 双聚光镜的应用可获得漫散射程度小、强度高、 直径在微米左右的电子束,增 加了 TEM 微区域观 察的能力。 (4) 晶体中缺陷电子衍射成像对比理论的发展。 (5)试样在TEM中的处理,如倾斜、旋转等装置得 到实际化应用,克服了制样存在的困难。
绪
论
电子显微镜 (electron microscope,EM) 一般是指利用电磁场偏折、聚焦电子及电子与物 质作用所产生散射 的 原理来研究物质构造及微细 结构的精密仪器。近年来,由 于 电子光学的理论 及应用发展迅速, 这一 定义已 显示出其局限性, 目前 重新定义电子显微镜为一项利用电子与物质 作用所产生 的 讯号来 鉴定微区域晶体结构、微细 组织、化学成份、化学键结合和电子分布情况 的 电子光学装置。
X射线衍射仪
X射线
电子探针仪
扫描电镜
二次电子
荧光辐射
阴极荧光
入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
吸收电子
俄歇电子
试 样
透射电子 衍射电子
俄歇电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电子衍射仪
图1 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及相应仪器
电子显微技术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TEM及SEM的功能日新月异,TEM主要发展方向为: 1.高电压:增加电子穿透试样的能力,可观察较厚、较具代表 性的试样; 减少波长散布像差; 增加分辨率等。 2.高分辨率:已发展到厂家保证最佳解像能力为点与点间 0.18 nm 、线与线间 0.14nm 。美国于 1983 年成立国家电子显微镜 中心,其中,1000 keV的原子分辨电子显微镜其点与点间的分 辨率达0. 17nm,可直接观察晶体中的原子。 3.分析装置:如附加电子能量分析仪 , 可鉴定微区域的化学 组成。 4.场发射电子光源 : 具有高亮度及契合性,电子束可小至 1nm 。除适用于微区域成份分析外,更有潜力发展三度空间全像术 。
在电子显微镜结构方面,最主要的电磁透镜源自J.J. Thomson作阴极 射线管实验时观察到电场及磁场可偏折电子束。后人进一步发现可借 助电磁场聚焦电子,产生放大作用。电磁场对电子的的作用与光学透 镜对光波的作用非常相似,因而发展出电磁透镜。
1934 年 , Ruska 在实验室制作第一部穿透式电 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1938 年,第一部商售电子显微镜问世。20世纪 40年代,常用的TEM的分辨率约在l0nm左右,而最 佳分辨率在2至3nm之间。当时由于试样制备的困难 及缺乏应用的动机,所以很少被物理科学研究者使 用。直到 1949 年,Heidenreich 制成适于 TEM观察的 铝及铝合金薄膜,观察到因厚度及晶体面不同所引 起的像对比效应,并成功的利用电子衍射理论加以 解释。由此获得一些与材料性质有关的重要结果, 才使材料界人士对TEM看法有所改变。但因为观察 用试样制备困难,因此该技术发展缓慢。直到20世 纪50年代中期,由于成功地采用TEM观察到不锈钢 中的位错,再加上制样方法的改进,TEM技术才得 以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分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