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语法与外语习得

合集下载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作者:居晓红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18期摘要:文章对母语、外语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区别,并对母语、外语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由于母语的影响,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也存在中国的皮软语。

外语学习的途径应该是读、听、说、写、译。

充足的学习时间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母语;外语;中国英语;外语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183-02一、母语与外语认知是思维、记忆、熟知、识别、归类与各种心理过程。

语言的认知是通过听和读来理解和摄取,然后通过说和写进行运用。

语言习惯的过程是被动的,下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听的过程。

而语言习得的过程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即读、说、写的过程。

母语是人进入人类社会所掌握的第一种语言,就其认知过程来说,母语的习得主要是指通过听这种下意识的摄取过程。

文字符号是要经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才能学得的,所以读和写的能力是有文化的象征。

二、语言与思维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可能都趋向这种认识;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

(孙晓青,2002:17)思维先于语言,创造语言,同时语言又协助思维,局限思维。

由于外语学习的过程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听和读都是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读(包括朗读)应该放在听之前,因为读是语料采集的主要方式。

读的时候,如果借鉴目的语母语双语词典,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必须依靠母语。

如果母语中没有这个词或表达方式,学习者可以依靠语境,目的语教师的讲解或目的语词典去理解,利用目的语直接思维。

有些概念受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母语中有某种方式表达,但在目的语中根本就不存在,例如汉语中的“工夫”、“八卦”、“二胡”、“乡镇企业”、“一国二制”、“三个代表”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词汇需要用目的语来创造表达方式。

试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试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试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田式国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有着许多联系和类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掌握外语学习的特点,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很有必要。

一、母语习得理论简介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该过程称为“母语习得”。

母语习得包括获得母语听和说的能力和掌握母语中若干相当复杂程度的句子结构,并较为自由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

母语习得的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the babbling stage);独词话语阶段(the holophrastic stage);联词成句阶段(the word-combining stage);语法形成阶段(the grammar stage)。

母语习得理论主要有三种,它们是:行为主义理论;“天性”论;认知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其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 Bloomfield)和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等。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作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

儿童学话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步骤。

他们模仿周围的语言,对环境和成人的话语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给予赞扬或物质鼓励等,这就是强化,即肯定了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儿童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便会重复说过的话。

这样,就逐步形成习惯,并将其巩固下来。

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直到其习惯与成人说话的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虽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但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反映了母语习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 Chomsky)和马克奈尔(D. McNeill)。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不同方式分析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不同方式分析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不同方式分析梁 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507)摘要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它有自己的学习规律,但又受母语学习的影响和支配,从二者的差异角度进行分析,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外语 母语 学习方式 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 G424 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学生由于受最具东方语言特性的母语的影响和支配,对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特别是西方语言)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许多学生不掌握外语的特殊规律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碰到各种学习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事倍功半。

笔者就两者的差异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引起同行的关注及学习者的兴趣。

1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差异分析1.1 习得者本身接受能力的不同一个人的学习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习得者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不一样,掌握新内容的速度不一样,性格特征不一样,认知方式不一样,年龄大小不一样,接受能力更不一样。

因此,学习效果就不同。

其中习得者的年龄差异及接受能力占主要地位。

幼儿时期的初级语言习得与对世界的认识和生理的发育几乎同步。

不管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第二语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在生理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对外界的认知、认同方式,对自己的情感、动机、心理和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和对学习策略、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是完全不同的情形[1]。

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清楚地看到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最终就越成功。

成人和少年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同样进步很快,甚至大孩子会比小孩子进步更快。

但从长远来看,儿童在成长期间,会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

随着词汇量的不断扩大,交际技巧的不断熟练,加上惊人的模仿能力及接受能力,儿童认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口语方面的熟练程度,终会超越成人,所以早学优于晚学。

但人们普遍认为并非任何人都适合学外语,外语学得好的学生似乎有一些特殊的素质。

这些特殊的、适合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就叫做语言学习能力[2]。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作者:邓琛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母语一直都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障碍之一。

但近来的研究表明,母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语习得。

本文从各方面分析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指出母语的作用应该得到重新认识。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促进一提起母语,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迁移和干扰,认为母语阻碍了外语学习,因此很多教师都要求在学习中应摒弃母语,而只使用外语。

诚然,学习者的一些错误,确实与母语的影响有关。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母语干扰而导致的错误在学习者全部外语错误中的比例并不高,通常的看法是只有33%。

虽然主张摈弃母语的观念一直在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相反,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母语对二语习得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一直都被人们低估或忽视。

一、语言普遍性促进外语学习世界上的语言共有数千种之多,各种语言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但经过仔细分析,各种语言又有着普遍的特征。

语言的普遍性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到语义再到语法,构成了普遍语法。

每个说话者都掌握一套原理和参量,这些原理适用于所有语言,参量则因语言而异,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

两种语言之间又有着相对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能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

当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他原有的母语知识就会提供普遍语法所包含的原理,缩短外语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母语作为一种学习者内在的知识体系,当他和外语类似的时候,学习者在这些方面可以学得更快。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语言基础。

因此这些绝对的和相对的语言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学习。

以中国学生为例,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英语语音就比较容易掌握;掌握了汉语句法,就能更好的理解英语句法。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但它的起点是母语。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外语的相关知识,对现有中介语系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重组,逐渐向外语正确形式靠拢。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习者会尽 力将新 的第 二语言 的概念 与 已知 的母语语 言知识
联 系 起来 。正 如认 知 心 理学 家Au u e所 说 : “f a sb l I I dt h o
r d c l o u ain l s c oo yt s o ep i cpe e u eal f d c t a p y h lg j l n rn i l ,1 e o ou
完成 交际任务 ,在 二语 习得过 程 中起 着积极 作 用 ,应 当有 效 的利 用而 不是 刻意 的忽略 。 【 词】 语 二语 习得 普遍 语 法 交 际任 务 关键 母
中 国近 十多年来 的英语 教学 法一直 提倡全英 语授 课 的 方 式 ,避开 母语对二 语学 习的影 响 ,认 为母语 对二语 学 习 的负面影 响是二语 学习 中表 达错 误的 主要原 因 ,严重 干扰 了成功 的外语 学习 。
模 式 ; 要 引 导 建 立 企 业 接 收 高 职 学 生 实 习 的 制 度 ,加 强 学
业 分类标 准及 对学生 就业有 实际帮 助 的相 关职业证 书 的要
求 ,调 整教学 内容 和课 程体 系 ,把 职业 资格证 书课 程纳 入 教 学计 划之 中 ,将证 书课 程考试 大纲与 专业教学 大纲相 衔 接 ,改 进人才 培养 方案 ,创 新人 才培养模 式 ,强化学生 技 能训练 。使学 生在 内成绩 考核与企 业实践 考核相 结合 ,探索课 堂 与实习地
校 必须 把培养 学生 动手能 力 、实践 能力 和可持续 发展能 力 放 在突 出的地 位 ,促 进学 生技 能 的培养 。”要依 照 国家 职
点 的一体 化 ;要积 极推行 订单 培养 ,探 索工 学交替 、任务
驱动 、项 目导 向 、顶 岗实习等有 利 于增 强学 生能力 的教学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与外语交换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与外语交换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与外语交换一、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语言习得是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掌握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能力。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语言技能的运用。

语言习得可以分为自然习得和有意识学习两种方式。

自然习得通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学会使用一种语言。

而有意识学习则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有目的地掌握语言知识。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和外语的交换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现象。

1.1 母语与外语的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从小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自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第一语言。

母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身份的载体。

外语则是指除了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

学习外语的目的多种多样,包括职业发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

1.2 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母语和外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母语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母语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能力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外语学习也会对母语产生影响,可能会改变母语的使用习惯,甚至影响母语的语法结构。

二、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语不仅是学习外语的起点,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参照物。

母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母语的正迁移母语的正迁移是指母语的知识和技能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例如,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可以为外语学习提供参考,帮助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外语。

母语的发音习惯也会影响外语的发音,有时甚至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模仿外语的语音。

2.2 母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指母语的知识和技能在外语学习中的消极作用。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母语的一些特点可能会干扰外语的学习。

例如,母语的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外语的语法理解,母语的发音习惯也可能导致外语发音的错误。

2.3 母语与外语的互动母语和外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母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外语学习提供支持,而外语的学习也会反过来影响母语的使用。

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

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 做人教育。
盲目追求知识造成了学 知识和学做人的脱节。
“幼儿园上小学的课,小 学上初中的课,初中上高 中的课,高中上大学的课, 大学生回过头来补幼儿园 的课。”
(三) 语文课是工具课
语文课作为工具课,是从整 个课程体系来看的,它是学 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 语文课学不好,所有课程都 受影响。在启蒙阶段是如此, 在提高阶段也是如此。
五、学好母语是学习外语的起点
“智力发育好”的标志 就是母语能力。
在母语能力不足的前提下, 任意提前学习外语的时间, 实际上只能拔苗助长。
中国人的“外文比中 文还好”可能吗?
“外文比中文还好”往往 是不懂外文的人对懂外语 的人的羡慕之辞,是个 “美丽的谎言”。
六、语文课的定位
对语文课的误解: (1)语文课就是语言课,说话 不学就会。 (2)语言只是“交际工具”。
怎样给语文课定位?
(一)
语文课是影响世界观 形成的基础课
母语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不是技艺教育,首先是文 化认同教育。
一个没有母语认同的人 是一个没有家园的人, 一个没有母语认同的国 家是一个没有凝聚力和 向心力的国家。
(二)
语文课是最基本的 素质教育课
什么是素质?素质就 是人作为一个人的基 本品质。
光学口语可叫做“学说 话”,口语和书面语都 学叫做“学语言”。
“学说话”和“学语言” 是两回事。而“学外国 说话”和“学外国语言” 更是两回事。
母语的“说话”是在自然而 然的状态下自然学会的,语 言教育学上叫做“习得” (acquisition)。
“外国的说话”没法 “习
得”,只有通过有意组织 的教学才能学会。这叫做 “学习”(learning)

从母语和外语习得的差异探索有效听说教学策略

从母语和外语习得的差异探索有效听说教学策略
21 0 0年 1月 ( 总第 19期 ) 0
大 众 商 务
P p l rBu i e s o u a sn s
No 1 2 1 . ,0 0
( u uai l, O.0 ) C m l v yN 1 9 te
从 母 语 和 外 语 习得 的 差 异 探 索 有 效 听 说 教 学 策 略

2策 略
2. 1听 说 领 先 , 养 学 生 的 兴 趣 , 发 内 在 动 力 培 激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第二语 言 习得 实质 上是 对语 法规 则 系统 的 习 得。教师要根据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语言习得规律 , 听说人手 , 从 创设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 。可以首 先为班 里的学 生起 英文 名字 , 造一 营
1 3认 知 和 发 展 水 平 上 的差 异 .
种和谐的英语氛 围, 为培 养学生 的学 习兴 趣奠 定基 础。在 向学 生传授 新 知识时 , 坚持以听 说领 先 。通过 放 录音 磁带 、 幻灯 片 、 像 、 影 或 图片 录 投 等, 引导学生边看边听录音 。生动 的画 面 , 优美的 朗读 , 抑扬 的语 流 , 直观 的交际情景 , 画面和 声音有机结合 , 感染学生 , 能 诱发学 习的欲望 , 激发学 习的兴趣 。教师 因势 利导 , 根据情 节有 针对性地给学生设置 一些问题 , 启
马 青
( 陕西师 范大学 , 西西安 7 0 6 ) 陕 1 0 2
【 摘
要】 由于文化的不同, 在母语( 第一语言) 和外语( 第二语言 ) 习得中有很多差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找到有效的听
说教 学策略。这对 第二外语 的 习得有 很大的帮助 。 【 关键词 】 第一言习得 ; 第二语言习得; 差异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有何区别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有何区别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有何区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语言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母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首先,学习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

母语的学习是在一个自然且全方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身边的父母、亲人就用母语与我们交流,周围的社会环境也充满了母语的声音、文字和文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观察、模仿,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小孩子可能不需要刻意去学习“妈妈”这个词怎么说,仅仅是通过无数次听到别人这样称呼,就能模仿着叫出来。

而外语学习的环境通常是有限的、刻意营造的。

我们可能在课堂上、学习资料中接触外语,缺乏像母语那样随时随地的沉浸式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外语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特定的需求,而不是像母语那样出于生存和交流的本能。

其次,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也大不相同。

母语学习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和交流需求,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们需要用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他人建立联系,融入社会。

这种学习动机是内在的、强烈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而外语学习的动机则更加多样化。

有的人是为了升学、就业,有的人是出于兴趣爱好,还有的人是为了旅游、文化交流等。

相比之下,外语学习的动机可能没有母语学习那么迫切和内在。

再者,学习的难度和挑战也有所区别。

母语学习通常相对轻松和顺利,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运用中逐渐掌握。

而且,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我们接受和理解。

比如,我们很少会去思考汉语中为什么“我吃饭”是正确的语序,而“饭吃我”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表达。

然而,外语学习往往需要我们去刻意学习语法规则、词汇、发音等,并且要克服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对于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和发音,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练习。

在语言输入的方式和数量上,母语和外语也存在差异。

母语的输入是大量的、持续的、全方位的。

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及其启示

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及其启示

一、研究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推动,近年来外语学习不断掀起热潮。

在国内,旨在提高外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教改近年来也在不断进行,然而收效甚微。

无论是强调结构的语法翻译法,还是关注交际能力的交际外语教学法都不能解决外语学习中的普遍失败问题。

但是儿童似乎非常轻松地就可以在几年之内掌握成人不可能掌握的语言技能(董燕萍,2005)。

为什么母语学习一般都是成功的,而外语学习却普遍以失败告终?语言学习到底在学什么?母语学习在学习什么?外语学习的实质又是什么?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之间有什么差异?又存在何种关系?外语学习的苦恼和困惑迫使许多教师和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母语学习(本文将母语习得与母语学习这两个概念等同)。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心智属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揭示了人类语言与人类心理、智力和认知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

基于这些成果,我们不妨进一步假设,语言除了其外部表征或结构和交际功能之外,还可能同时具备与之对应的内部单位或内部运行机制,而语言思维可能就是语言符号的内部运行机制。

语言思维有两种含义,一是凭借语言进行思维,如平常所说到收稿日期:2007-06-13作者简介:梁春梅,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5级英语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论。

张巧娟,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5级英语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论.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及其启示梁春梅;张巧娟(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外语学习投入时间多,往往以失败告终。

外语教学改革力度大,但收效甚微。

比较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外语与母语自身差异、母语学习者与外语学习者的差异,分析得出两种语言学习的实质。

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得出结论:尽管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外语学习还是要以母语学习,母语思维为辅助手段,尤其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对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的依赖更是不可避免的。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外语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理解儿童母语习得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更加自然而流畅。

儿童通过接触母语的环境,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融入到语言中。

相比之下,成人学习外语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和学习技巧。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然融入到外语环境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其次,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更加灵活多样。

儿童在母语习得中经常尝试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尝试和错误来调整语言。

成人学习外语时,经常会受到自我意识和拘束的影响,害怕犯错。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尝试,放下心理负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只有通过多次的尝试和错误,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外语。

再次,儿童母语习得更加注重交际意义。

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始终与实际生活体验和情境相关,他们通过语言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成人学习外语时,经常会受到语法规则和课本知识的束缚,忽视了语言的真正交际功能。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用外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交流。

通过真实的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

最后,儿童母语习得强调的是整体语言的习得。

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很少关注语言的细节和笔画。

相反,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而成人学习外语时,常常会陷入对语法规则和单词拼写的苛求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外语整体结构的敏感度,让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外语,而不是过于纠结于语言的细节。

综上所述,理解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异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该提供自然的环境和丰富的输入,鼓励学生尝试和交流,培养他们整体语言的习得能力。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1. 引言1.1 概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母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语言,是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基石。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基础语言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知识,并加速了词汇习得的过程。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更是帮助避免学习者犯下语法错误,提高了学习效率。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支撑作用,为学习者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使其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的积极影响,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标语言环境中。

母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日常交流中,在学术领域、商务领域、文化领域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和善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2. 正文2.1 提供基础语言能力提供基础语言能力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之一。

母语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也是最熟悉和熟练的语言。

通过母语的学习和使用,我们建立了语言基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知识、语音能力等。

这些基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

母语对于理解第二语言的语言文化背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都会对我们理解并学习新语言的文化知识起到帮助作用。

母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连接我们与文化传承的纽带。

提供基础语言能力是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更加自信和得心应手。

母语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新语言时的得力助手。

2.2 促进认知发展促进认知发展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母语的积极影响,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

母语是学习者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第一种语言,是他们思维活动的基础。

英语习得理论:母语与外语关系

英语习得理论:母语与外语关系

英语习得理论研究了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外语。

母语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早学会的语言,它是我们思维、交流和表达的基础。

然而,学习外语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了解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地学习外语至关重要。

首先,母语对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母语是我们习得外语的基础。

母语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桥梁,它为我们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认知结构。

通过母语,我们能够了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语音发音等。

母语还使我们熟悉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外语。

其次,母语和外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许多外语与母语有着相似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这使得我们在习得外语时能够更容易地借鉴母语的知识。

例如,英语和法语都属于印欧语系,因此它们在词汇、产品和语法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母语和外语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出现困难。

例如,中文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序和发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最后,了解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母语可以成为我们习得外语的资源和工具。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母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则来推测和理解外语。

例如,通过比较英语和法语中的名词性和形容词性词尾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语的语法。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母语来记忆和联系新的外语单词和表达方式。

通过将新学到的外语词汇与母语中的相关词汇进行联系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快地记忆和应用新的词汇。

然而,母语也可能成为外语学习中的障碍。

我们可能会将母语的习惯和表达方式直接应用到外语中,导致语法错误和表达不准确。

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母语干扰,并根据外语的特点和规则来学习和使用。

总结起来,母语与外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基础和桥梁,它为我们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认知结构。

了解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外语。

同时,我们可以将母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但也需要避免母语的干扰。

论儿童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论儿童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语 习得 。对 两者 差异 的研究 能 了解母 语 习得 对外 语 学 习的影 响 , 同时 , 过对母 语 习得 的研究 也 能 通
语 习 得 的延续 。但 随 着 心 理语 言学 的发 展 , 家 大 发 现 这两 者之 间有 着 很 大 差 异 , 仅 简 单 地将 母 仅 语 习 得 的教 学 方 法 应 用 于 外 语 学 习 中是 不 科 学 的 。然而 , 从母 语 习得 当 中可 以获得 很 多关 于外
文敏 琳
( 西华 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川 南充 6 70 ) 四 302
摘 要 : 多数人认为 , 大 外语 学 习和母语 习得的过程 一样。然 而, 一语 习得和 外语 学习却 是 两个截 然不 同
的 概 念 。 在 讨 论 儿 童 母 语 习得 与 外语 学 习之 间 的 相 同点 及 差 异 的 基 础 之 上 , 讨 了如 何 通 过 母 语 习得 来 使 儿 探
语 学 习 的有用 信 息 , 通 过 母 语 习得 能 促 进外 语 且
学 习 和教学 。


习得 与 学 习
式 言语 , 再到 两 、 个词 的简 单 句 子 , 最 后 他 们 三 到
K ah n在 2 rse 0世 纪 8 0年 代 早 期 提 出 了监 控 理论 , “ 把 习得 ” “ 习 ” 与 学 当作 一 对 对 立 的概 念 。
“ 习得 ” 是发 展语 言 能力 的潜 意 识 过程 , 有在 自 只
能够 使用 丰 富的词 汇 、 杂 的句子 熟练使 用 母语 , 复 并且 随 意和人 交 流 。统 计 显 示 , 儿 童 出 生 到 他 从 们成 长 到 1 5岁 , 均 每 年约 有 1 0 平 0 0小 时 接触 本 国语 。无 须上学 , 须任何 教 师 , 无须任 何 正式 无 也

谈母语的习得对英语学习的启发

谈母语的习得对英语学习的启发

谈母语的习得对英语学习的启发闫村小学王云内容摘要:学习语言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交际,不管是学习母语还是外来语(英语),比如婴幼儿学习母语,有真实自然的环境,不用讲解操练就能掌握本民族语言,这种在使用中习得语言的方式,值得英语课堂借鉴.。

关键字:母语婴儿真实自然情境倾听激励如何更好的学习英语呢?在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首先,婴儿在咿呀学语的最初阶段,从说简单的字到简单的句子,没有一个父母对其进行讲解或是机械的操练,他们的学习完全是无意识的,是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使用习得的,从单句到整句直至完全掌握本民族语言。

由此可见,相对于儿童来说,真实、自然的语用环境是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条件。

语言学家Little wood 也说过:“课堂中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

”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融入到语言使用的活动中。

怎样来创设这样的环境呢?1.实物教学借助身边的实物、实际场景来学习英语,像学习有关颜色的单词,可直接用学生的学习用品、墙壁上的画、衣服上的颜色来进行指认教学,既方便又真实。

再比如介绍有关学校的一些情况的句型:This is my school\teacher\classroom\book等等,不妨让学生做做小导游。

这些有实际场景的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记忆,并形成条件反射,看到这些事物就联想到了所学的内容。

2.创设交际情景教学中,教师利用购物、打电话、野餐等话题,创造模拟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对再认能力(第二次辨认能力)和再现能力(回忆能力)的发展。

比如三年级起点,第八册Module 1 Unit 1 I want a hot dog.我让学生一个扮演waiter ,一个扮演顾客,模拟用餐练习。

还有第四册Module 3 Unit 1 Will you take your ball? 我事先对学生说,I’m going to visit Dongchang Lake. You guess. What will I take?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把所学内容呈现了出来。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2011级俄语二班Лена 叶彬母语的产生母语,或第一语言,有三种解释。

一者为: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

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另一个解释则是一个人的民族语,并不一定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语言”,例如“母岛”、“母国”等,仅仅表示“根源”的意思,母语不仅仅表示为母亲对某个人说的语言,而是他认定的民族语。

为了避免对多母语者的母语定义产生歧义,产生出的第三种解释为不借用其他语言进行学习而学会的语言。

母语是我们进行思考的时候头脑中下意识反应出来的语音发音,是我们每个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练习说讲的语言。

当我们再去学习另一种外语的时候,一般很难达到母语级别的掌握程度。

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学生和老师都要把握好外语和母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不要把外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应该认识到外语和母语都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渠道。

对于学生来说,在外语学习中,母语在外语学习中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就更是如此。

初学外语者,对外语的规则了解不多,且由于语言较浅显,但由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便希望能使用已具备的母语知识去解释外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样学习起来效果更佳,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教师来说,在外语教学中,对待外语和母语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过多地或一味地只图方便,较多地使用母语,必然会影响外语教学质量。

外语课时本来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把时间都花在外语操练上还不够。

如果再让母语占去不少时间,就不能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外语了。

而且,把很多时间用在翻译上,容易养成学生在理解和表达外语时,脑子里都要经过一道翻译程序;在听说时反应迟钝,跟不上正常的语速;在读写时,总要把外语和母语对上号,才觉得真正理解了,否则就不放心。

这样,阅读速度提不高,写出来的句子也不怎么地道。

母语学习过程与外语学习过程的差异分析

母语学习过程与外语学习过程的差异分析

1962020年31期总第523期ENGLISH ON CAMPUS母语学习过程与外语学习过程的差异分析文/张举红体对人体所产生的那种感觉所需要的声音符号。

第二种现象是学校里的学科学习过程。

我们在学习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时候,学科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把这个过程视为语言学习过程,而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化学课上知道了元素和化合的概念,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力学定律和电的正负两极,在生物课上学会了动植物的分类等。

平时,我们都觉得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程,实际上,我们使用的许多词汇和特殊表达在语文课中从来都不会出现。

人类主要通过语言传播知识;一个人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学会了母语(第一语言)。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对于事物个体的认识和对于事物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把这类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

张承芬(123)对陈述性知识的总结是:“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依据其概括和复杂的程度把陈述性知识分为:(1)符号;(2)具体事实(非概括性命题及其网络组织);(3)概念和抽象事实(概括性命题);(4)有联系的论述组成的事实集合等类型。

前两类可称为简单陈述性知识,后两类称为复杂陈述性知识。

如果一个概括性命题反映了两类或两类以上的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就可以称作原理或规则。

概念、规则的学习是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们的获得可以为学习各种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提供建构和解释的基本框架,同时又是有联系的论述组成的事实集合的基础。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学习事物的名称、掌握各种概念,以及了解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这些知识主要依靠一定的语言来表示,即是以言语为表征的陈述性知识。

所谓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就是我们最初或者主要认识世界的媒介,并且是用以储存和建立知识体系的那种语言。

我们关于母语的知识和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同时获得的,所以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所了解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事物的逻辑关系。

王心一浅谈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及学习策略

王心一浅谈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及学习策略

浅谈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及学习策略王心一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乔姆斯基60年代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后来发展成普遍语法(UG)。

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分别从横断面和纵深面克里奥语输入与输出、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普通语法等一一进行研究,并提出各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模式。

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各种有关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对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探讨提高中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条件,并进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习得差异学习策略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而语言是人类大脑的科学,以此类推,对语言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心理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神经、认知科学的出现,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乐可以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入手。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都是针对语言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动机效果因素或教学法的(吴潜龙2000:290),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心理语言学的作用,特别是没有从当代认知心理学所重视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P、Skehan1998:197)。

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各种有关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对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探讨提高中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条件,并进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有一些相识之处,青少年或承认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则是儿童在第一语言学习过程所不存在的。

人们认识到,当成人过了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正如某些语言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某语言官能已失去了灵活性,以至于难于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特征,因而,无论习得环境多么优越,没有多少成人似乎能在第二语言的各个方面达到本族语的精通程度,尤其是语言方面,因此,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程度,以次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明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如何掌握一门或者多门第二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切实需求。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的习得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之上,且在二语习得时其母语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已较为完善。

由此可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应重视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有效影响发挥至最大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迁移理论、图式理论及语言习得机制中语言普遍性理论的分析与讨论,并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

二、语言迁移、图式理论“迁移”(transfer)原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上世纪中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Charles Fries和Robert Lado 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

20世纪40至60年代,众多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最大限度地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至此语言迁移理论兴起。

Ellis 认为:“一个关于迁移的理论很可能就是一个关于外语习得的一般理论,因为母语的作用很难与影响外语发展的其他因素分割开来”。

(EllisR,1994)[2]。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般有两种情况,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997)[3]。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2011级俄语二班Лена 叶彬母语的产生母语,或第一语言,有三种解释。

一者为: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

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另一个解释则是一个人的民族语,并不一定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语言”,例如“母岛”、“母国”等,仅仅表示“根源”的意思,母语不仅仅表示为母亲对某个人说的语言,而是他认定的民族语。

为了避免对多母语者的母语定义产生歧义,产生出的第三种解释为不借用其他语言进行学习而学会的语言。

母语是我们进行思考的时候头脑中下意识反应出来的语音发音,是我们每个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练习说讲的语言。

当我们再去学习另一种外语的时候,一般很难达到母语级别的掌握程度。

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学生和老师都要把握好外语和母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不要把外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应该认识到外语和母语都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渠道。

对于学生来说,在外语学习中,母语在外语学习中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就更是如此。

初学外语者,对外语的规则了解不多,且由于语言较浅显,但由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便希望能使用已具备的母语知识去解释外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样学习起来效果更佳,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教师来说,在外语教学中,对待外语和母语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过多地或一味地只图方便,较多地使用母语,必然会影响外语教学质量。

外语课时本来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把时间都花在外语操练上还不够。

如果再让母语占去不少时间,就不能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外语了。

而且,把很多时间用在翻译上,容易养成学生在理解和表达外语时,脑子里都要经过一道翻译程序;在听说时反应迟钝,跟不上正常的语速;在读写时,总要把外语和母语对上号,才觉得真正理解了,否则就不放心。

这样,阅读速度提不高,写出来的句子也不怎么地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2期( 总第114期)
( 1) 中, “w ho ”从 句 尾移 至 句 首, 这是 一 种 w h-移位现象, 而“w ho ”移位时, 只经过一个 限 界 节点 IP ( Chomsky 把句 子 称为 IP, 即 Inf lect ional Phrase, 英语的限界节点是名词 词组 NP 及句子 IP ) , 因此这问句合语法。
b. 有很多游客离开机场。 学习外语时, 必须领会母语和外语选取 的参数值是否相同。由于母语和外语所选取 的参数值有同有异, 因此,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也 有 差 异。下 面 我 们 参 照
White( 1988) 的观点, 讨论一 下在不同 情况 下母语语法对学习者设定外语参数值会产生
Schacht er ( 1989) 进行过类似的研究, 对 61名学习英语的学生进行测试, 当中有20名 中国学生, 21名韩国学生, 20名印度尼西亚学 生, 所有受试者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汉、韩 两种语言都没有 w h-移位, 不涉及承接原则, 而印尼语却有 w h-移位, 但只局部地在主语 位置出现, 承接原则只在有限情况中产生作 用。在测试中, 一半测试句合语法, 另一半违 反承接原则不合语法。测试的句子结构包括
不同影响的问题, 并介绍有关研究结果。 第一种情况是: 母语和外语的主语省略
参数值相同, 母语 便会促成( facilit at e) 外语 习得。譬如中国学生学习日语, 由于汉语和日 语 都可省略主语, 这样母语参 数值“正 面转 移”( po sit ive t ransfer) 至所学外语中, 中国学 生便能在运 用日语时, 恰 当地省略主语。同 样, 由于英语和法语都不可省略主语, 英国学 生学习法语, 便很容易分辨出省略主语的法 语语句是不合语法的。
母语语法与外语习得
香港城市大学 陈月红
提 要: 本 文根据“原则与参 数理论”为基础的 外语习得 研究结果, 从两方 面分析母语 语法对外 语习得的影响, 即: ( 1) 母语语法对学习者 习得外语语法原则 的影响, ( 2) 母语语法 对学习者设定外 语参数值的影响。
关键词: 外语习得、原则与参数理论
( 3) 那个男人打伤了谁? ( 4) 警察有证据证明那个男人打伤了谁?
很多研究集中探讨的一个问题是: 如果 承接原则在母语语法中不起作用, 那么学习 者能否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习得承接原则。以 下我们讨论这类研究结果, 以分析母语语法
·53 ·
对外语语法原则的习得是否产生重要作用。
Bley -Vrom an, Felix & Ioup ( 1988) 曾进 行过一项大规模研究, 目的是探讨韩国学生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能否习得与其母语语 法 不 相关 的 承 接原 则 。测 试 对 象是 92 名 具 有 高级英语程度的韩国学生, 他们在美国生活 多年, 学习英语。测试采用语法判断的形式进 行, 受试者要判断哪些英语问句不合语法。研 究结果显示, 大约超过一半的受试者, 在机会 水平( chance level) 以上, 能正确判断出那些 违反承接原则的问句不合语法, 但是, 他们的 测试表现却远远比不上控制组内母语为英语 的受试者。根据这项研究结果, Bley -Vrom an 等指出, 即使母语不涉及某语法原则, 外语学 生也能习得它, 习得“普遍语法”。换句话说, 学习者能否习得外语的语法原则, 母语语法 并不会对此产生重要作用。
Chan ( 1995) 进行了另一项研究, 指出外 语学习者能否习得承接原则, 与他们能否真 正设定外语的移位参数有关。研究中有两个 实验组, 一组包括54名中国学生, 另一组有40 名法国学生, 两组学生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 另外一组是控制组, 包括32名英国学生。这项 研究也采用语法判断的测试方式, 每一个测 试句都包含一个涉及 w h-移位的关系从句, 而大约有一半的测试句不合语法, 由于句中 的 w h-移位违反了承接原则。测试结果显示: 中国学生虽然和法、英两组学生一样, 对各类 型的英语关系从句有一定认识, 但他们较容 易错误接受那些不合语法的关系从句, 测试 中的表现远不及法、英学生。相反, 法国学生 在整个测试中表现良好, 与英国学生没有差 别。Chan 指出, 由于汉语没有 w h-移位, 移位 参数采用负值, 中国学生一方面受母语语法 干扰, 另一方面错误分析语料, 故在学习英语 时, 未能成功设定英语的移位参数值, 没有正 确了解英语关系从句是一种涉及 w h-移位的 结构, 正因如此, 他们无法领会承接原则的功 能。相反, 由于法语和英语同样有 w h-移位,
二、母语语法会否影响学习者 习得外语的语法原则
母语语法会否影响学习者习得外语的语 法原则, 这是外语习得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外 语 中 承接 原 则( Subjacency P rinciple) 的 习 得, 是其中的一个研究焦点。承接原则是一种 语 言的 共同原 则, 管 辖语 法移位 ( synt act ic mov em ent ) 。根据这一原则, 任何一个语法成 分 移 位, 都 不 能 跨 越 多 于 一 个 限 界 节 点 ( bo unding node) 。例如, 在以下的英语 问句
dr op langauge) , 而英语和法语则选取这个参 数的负值, 是主语不可省的语言( - pr o-dro p languag e) 。因此, 下面的汉语语句, 即使省去 主语代词也合语法, 而相应的英语语句, 省去 主语代词则不合语法。
( 5) 大卫吃完晚饭后, p r o 便离开了。 ( 6) * A fter Dav id had finished his dinner, p r o left . ( p r o 空代词, 即句中所省略的主语代词)
陈述句、关系从句、名词补语和内嵌问句。结 果表明, 受试者虽然认识各类型的句子结构, 但并没有真正习得承接原则, 他们的测试成 绩, 与控制组内母语为英语的受试者有明显 差别。另外, 印度尼西亚学生的测试表现, 也 没有胜过中国和韩国学生。Schacht er 提出与 Bl ey -V roman 等相反的意见, 即: 当母语不涉 及某个语法原则, 或某个语法原则只在非常 有限的情况下才发生作用, 那么, 学习者在外 语学习过程中, 也不能真正习得该语法原则。 换句话说, 母语语法对学习者能否习得外语 的语法原则, 产生重要作用。
( 1) W ho did [ the man hit t?] IP ( t -w h-t race w h -痕迹)
试看另一个例子:
( 2) * Who did t he po lice ha ve [ the ev idence that [ t he ma n hit t?] ] N P
一、导言
外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探讨 母语语法如何影响学习者习得外语。有关这 个课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即已展开。到了 八十年代, 随着乔姆斯基“原则与参数理论”1 ( Chomsky 1981, 1982) 的诞生, 很多学者把这 一新的理论应用到外语习得研究中, 从而把 母语语法对外语习得影响的研究推向新的高 潮。当中的研究可分两大类, 一类主要分析母 语语法会否影响 学习者习得外语的语 法原 则, 另一类则探讨母语语法如何影响学习者 设定外语参数值。本文就这两类研究的结果, 综合分析母语语法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Johnso n and New port ( 1991) 进一步 探
·54 ·
究不同年龄的中国学生, 对违反承接原则的 英语语句作出判断时, 是否会有不同表现。整 个研究包括两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 共有23名 中国学生参加, 他们都是在成年阶段才到美 国学习英语。结果显示, 中国学生的成绩低于 控制组内英语为母语的受试者。第二次实验 包括21名中国学生, 他们分别在4至16岁间到 美国生活, 学习英语, 在美国平均居住了9年。 他们与参加第一次实验的受试者一样, 接受 同一个判断测试。对两次实验结果加以比较, 发现在年纪越 小时到美国学习英语的 受试 者, 测试的成绩就越好; 相反, 年纪更大时才 到美国的, 成绩就越差。这个结果表明, 开始 学习外语时年纪越小, 便越能习得外语的语 法原则, 受母语语法影响也就较小。相反, 成 年时期才开始学习外语, 受母语语法影响就 相对较大, 就较难习得外语语法原则。
第二种情况是: 母语选取主语省略参数 负值, 而外语则采用正值, 这样, 母语参数值 会“负面转移”( negat ive transf er) 到外语中, 但这负面影响是短暂的, 学习者很容易成功 设定外语参数值。如英国学生学习汉语, 由于 英语中主语不可省, 学生运用汉语时会受母
·55 ·
语影响, 在主语可省略的汉语语句中多加主 语, 当给 他们正面语据 ( po sit ive evidence ) , 即省略主语的汉语语句, 便能使他们领会到 汉语可以省略主语, 重新设定外语的参数值, 由母语的负值重新设定为外语的正值。
三、母语语法会否影响学习者 设定外语参数值?
原则与参数理论中, 将各语言间的语法 差异, 用参数概念来分析。不同的语言, 在同 一个参数上, 选取不同的参数值, 因而产生不 同的语法结构。以下我们从参数角度出发, 对 母语语法会不会影响学习者设定外语参数值 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国外在外语参数设定的研究中, 有关设 定主语省略参数的研究十分活跃。首先介绍 甚么是主语省略参数( pro -drop paramet er ) 。 语言可分为主语可省( + pro -drop) 和主语不 可省( -pro -drop) 两类。主语省略参数能显示 出主语可省和主语不可省这种语法差异。这 个 参 数 有 正负 两 值 ( posit ive and neg ative value) , 例如, 汉语、日语和西班牙 语选取这 个 参数的 正值, 是 主语可省 的语言( + pro-
IP
在问句( 2) 中,承接原 则, 因此不合语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