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推动,近年来外语学习不断掀起热潮。
在国内,旨在提高外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教改近年来也在不断进行,然而收效甚微。
无论是强调结构的语法翻译法,还是关注交际能力的交际外语教学法都不能解决外语学习中的普遍失败问题。
但是儿童似乎非常轻松地就可以在几年之内掌握成人不可能掌握的语言技能(董燕萍,2005)。
为什么母语学习一般都是成功的,而外语学习却普遍以失败告终?语言学习到底在学什么?母语学习在学习什么?外语学习的实质又是什么?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之
间有什么差异?又存在何种关系?外语学习的苦恼和困惑迫使许多教师和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母语学习(本文将母语习得与母语学习这两个概念等同)。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心智属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揭示了人类语言与人类心理、智力和认知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
基于这些成果,我们不妨进一步假设,语言除了其外部表征或结构和交际功能之外,还可能同时具备与之对应的内部单位或内部运行机制,而语言思维可能就是语言符号的内部运行机制。
语言思维有两种含义,一是凭借语言进行思维,如平常所说到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梁春梅,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5级英语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论。
张巧娟,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5级英语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论.
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及其启示
梁春梅;张巧娟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外语学习投入时间多,往往以失败告终。
外语教学改革力度大,但收效甚微。
比较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
外语与母语自身差异、母语学习者与外语学习者的差异,分析得出两种语言学习的实质。
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得出结论:尽管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外语学习还是要以母语学习,母语思维为辅助手段,尤其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对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的依赖更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利用母语的迁移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母语学习;外语学习;差异;启示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2007)05-0065-04
TheDifferencesbetween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FirstLanguageLearningandTheirInspirations
LIANGChun-mei;ZHANGQiao-jua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Foreignlanguagelearningalwaysendsupwithfailureinspiteofplentyoftimeandenergydevotedtoit.Moreover,thereform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hasyieldedalittle.Byconstrastingthedifferencesbetween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firstlanguagelearning,thedifferencesbetweenfirstlanguageandforeignlanguage,thedifferencesbetweenfirstlanguagelearnersandforeignlanguagelearners,theessenceofthetwolanguageisanalysed.Andaconclusionisdrawnthatalthough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languagesexist,firstlanguagelanguageandfirstlangagethinkingstillplayanessentialpartinforeignlanguagelearning,especiallyintheelementarylevel,andforeignlanguagelearners'dependenceonfirstlanguagecannotbeavoided.Howtoutilizefirstlanguageisaproblemtobesolved.Keywords:Firstlanguagelearning;foreignlanguagelearning;diffrence;inspiration
第19卷第5期2007年10月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LiupanshuiTeachersCollege
Vol.19NO.5Dec.2007
65--
的汉语思维、英语思维;二是语言思维好比是语言符号的运行系统,在人的大脑中始终处于自主的运行状态,使语符的音、形、义三者之间,以及语符与语符之间产生关联,组成词(字)、词语、语段和语篇,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得以体现(杨敏,2004)。
那么,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背后的认知系统是什么样的?
二、母语学习
学习语言时,学习者不仅仅在学习那些符号,还在学习符号的同时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一定的知识,也可以认为是对于世界的认识。
Pinker说过“如果只是为了达到语言使用的目的,那么学习一种语言就涉及到学习一些特定的区分世界的范畴”。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学习者也在学习一些概念和命题。
母语是人进入人类社会所掌握的第一种语言。
就其认知过程来讲,母语的习得主要指通过听这种下意识的摄取过程,通过听的途径所感知的语言材料记忆在大脑的语料库中,为日后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字符号是随后经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才能学得的。
那么,人类的认知结构就在母语——
—人类掌握的第一种语言的框架下进行建构。
人类一边学习母语,一边学习认识世界、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在学习母语时,注意力主要放在内容以及意义上。
例如,当大人要教一个一两岁的小孩学会说“灯”这个词的时候,他(她)会一边说这个词,一边指着“灯”这个实物。
那么,这个孩子就通过听的途径获取“灯”的发音,同时看到的实物就会在他的大脑中形成关于灯的概念——
—亮、晚上打开、有一根线连着它,等等。
语言和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获得。
母语学习和知识获得又是相辅相成的。
母语学习的同时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知识的获得同时也能促进母语学习。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符号及其组合(语法)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认知制约的,即语言所临摹的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图景和认知特点;认知的本质是利用知识来指导当前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信息的获取、表征并转化为知识,知识的记忆(存贮和提取)和调用知识进行推理等心理过程。
语言表达反映语言学习者的认识水平,什么样的认知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例如,语文课上,老师拿来一幅画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有人会说:“生动,逼真”,有的会说:“感觉能进到画里一样”,等等,这时老师引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早已对画已有了认识,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应用这两个成语(先前学生未接触过这两个成语)。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学母语时语言与思想、智力、知识水平基本一致;母语的语言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储存的;语言表达了学习者已经获取和掌握了的知识;知识和语言处于同一个水平上,或者说思维和语言的水平相当。
三、外语学习
(一)外语学习的本质
学习外语起始阶段主要学形式,即符号及符号连接方式,很少涉及到概念以及新的命题,这一阶段的学习与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无关,基本归于记忆。
学习外语时,注意力放在语言本身,即对符号的学习上。
学习外语以学习语言符号这种形式为主,内容少一些。
学习者的思维和语言未必在同一水平。
例如,相当一部分外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被要求在给定话题下进行口头表达时,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母语思维组织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将这些内容用流利、得体的外语表达出来却很困难。
语言学习中也要用到问题解决;在外语课上学习的是将一种语言(以母语居多)的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或者是把已经用母语学习、掌握了的知识用外语表达出来。
(二)外语学习过程分析
1、输入过程:听和读
外语学习的过程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听和读都是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读(包括朗读)应该放在听之前,因为如果学习者大脑的目的语语料库中没有这些语料或这些语料的读音方式和所听的语料不一样,学习者是听不懂的,他也就没有思维的载体。
读是语料采集的主要方式,听则是附属方式,并且是对所读材料的复习和印证的方式读的时候,如果借鉴目的语母语双语词典,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必然依靠母语,即
目的语→母语→思维(概念)
如果母语中没有这个词或表达方式,学习者可以依靠语境、目的语教师的讲解或目的语词典去理解,利用目的语直接思维,即
目的语→思维(概念)
66--
我们学习外语似乎只是在学习语言形式;以母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外语学习过程中最初运用的思维方式通常是母语思维。
例如英语词汇“measles”,当学习者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时,只有通过非母语手段来理解他们的意义(例如,smallredspotsontheskin),非母语手段的释义对于学习者仍然很模糊,然后再从母语中寻找合适的词来代表他们的意义,即“麻疹”,过程如图所示:
目的语→思维(概念)→母语
奥苏贝尔就学生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外语学习以符号学习居多,命题学习少。
根据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外语学习者在母语认知体系已经建构、甚至完善的情况下学习外语的,其对于世界的概念、命题都已建立;而且其思维方式也是基于母语思维。
学外语时,当学到陌生的概念时,如果离开母语的基础,我们怎么理解?没有母语就没有外语,学习一门外语时,原有的语言基础确实在起作用,
2、输出过程:说和写
用外语说和写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
说和写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先有思维,然后到目的语语料库中寻找合适的语料来表达思维:母语﹢思维(概念)→目的语
也可以不借助母语,即
思维(概念)→目的语
总之,外语学习是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外语学习的过程免不了依靠、借鉴母语学习(赵忠德,2003)。
四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异同
(一)语言的差异
世界上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具有共性(因为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同时每种语言之间又具有差异性及特殊性(这是语言之间的本质区别)。
就英汉语来分析,二者之间差异性大于共同性。
作为语言的分支,英汉两种语言符合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特点,它们之间具有一些相似性。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拼音文字,语言表达中注重形式上的一致性(主谓一致、单复数一致、时态与时间状语一致等);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语素——
—音节文字,语言表达中注重意义的表达而不看重形式(如形式上可以省略主语,充当主语的成分比较宽松,谓语可以不是动词)。
(二)学习者的差异
首先,学习者学习英语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汉语(学习者能自由运用汉语来熟练表达思想),汉语已成为英语学习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关母语知识的认知结构已根深蒂固。
其次,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无法从英语新知识中寻找规律(李成军,李祖明,2002)。
其次,在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比较中,争论最多的是关键期假设(criticalperiodhypothe-sis)。
关键期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它指的是在某段之前语言学习相对容易,在该段时间之后语言学习越来越困难。
关键期应为词汇学习爆炸期,大量获取知识的阶段。
母语学习者在母语学习过程中大都经过关键期,都能取得成功。
“狼孩”、“猪孩”在重返人类社会后,学习母语存在困难,或者只是学会简单的词就可以说明关键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
最后,母语学习者一般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习得本族语,不会对本国语带有任何影响习得的感情色彩。
外语学习者对于要学习的外语会表现出好恶、偏见、抵制等感情,因而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另外,两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不同。
母语学习者是沉浸在自然、真实的母语之中,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非常有限,或者是人工创设和虚拟的。
以上这些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但是,从心理学、学习者的学习角度出发,内部因素,即学习者的认知体系及其建构,起着关键作用。
(三)两种语言学习的本质差异
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差异关键在于内在因素,而非环境因素;在于质的因素,而非量的因素。
母语学习帮助建构学习者的认知体系,母语学习重在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意义、命题以及知识。
外语学习通常是在母语的稳定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者对于世界的知识也是以母语的形式存储、提取、加工。
另外,学习者外语知识有限,很难直接建立另一套认知体系来进行推理和概括。
在这一前提下,外语学习只是在学习外语符号或者是形式而已。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对于语言习得毫无意义。
因此,理解才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
67
--
来自于母语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对成年学习者而言,母语为他们学习外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想要完成这些是不可能的。
此外,学习者已经习惯的母语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影响。
五、启示
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本质和内容不同,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效果的不同是由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决定的。
在外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母语总是在已有知识体系和目的语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一种辅助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他要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他的母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合理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1994)。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在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与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学习的迁移”。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促进的,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
尽管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它又摆脱不了对母语学习和母语思维的依赖。
学习和使用外语就是为了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力图等值地进行语码的转换(孙晓青,2002)。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母语、外语与所指称或涉及事物的联系,如何利用二者的相似和差异。
参考文献:
[1]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Pinker,TheLanguageInstinct[M],1994.
[3]彭聃龄,谭力海.语言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76-195
[5]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18-24.
[6]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16-20.
[7]李成军,李祖明.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78-82.[8]杨敏.英语语言思维的特性[J].外语研究,2004(4):26.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