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66dee9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a.png)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与课程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获得新的结论。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将知识付诸实践。
联想:通过新旧词语的比较,建立知识的联系;
赫尔巴特简介
01
教育思想简介
02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03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运用及其发展
04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一、赫尔巴特简介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教育思想简介
01
02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新知识的强化;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7816e63b84ae45c3b358ca6.png)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78ce3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d.png)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德国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等方面。
首先,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个性和自由。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公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而不是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他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强调学生应当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他强调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他还主张教育应当是学生主体的过程,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和自由,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教育的方式应当以个体为中心。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发扬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而努力。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https://img.taocdn.com/s3/m/88b7803d7375a417866f8f94.png)
• 1800—1802 年,赫巴特在不来梅主要从 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 验,从而逐渐走上了形成自己的理论的道 路。
•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 • 1802 年,赫尔巴特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 他先后写了《论裴斯泰 》《裴斯泰洛齐直 观初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洛齐的近着 步》《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之批评》《世 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等著作, 在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广 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较为详尽地阐述自 己的思想主张,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 理论体系。
• 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 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 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 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 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 • 赫尔巴特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 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养成德行) • 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 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 趣”。 • 所谓兴趣,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而“对 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 起的智力活动” 。
•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 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 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 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三)哲学思想:实在论 (四)心理学:主知主义观念论 • 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 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之所以系统研 究心理学,除了建立其教育学体系的需要, 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的。
• 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又抛弃了莱布尼兹和 康德所强调的统觉的自发性和先验性,因为 这与他的心灵白板论是相背离的。 • 赫尔巴特的统觉学说还从以洛克为代表的英 国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那里吸取了一些思想。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48b8e91eefdc8d377ee3257.png)
第12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答案】B2.“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这是()对教育的论述。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斯宾塞【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他将道德的养成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并依此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3.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A.注意、期待、相关、集中B.注意、期待、要求、行动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①明了(清楚):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的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②联合(联想):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③系统: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④方法:主要是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A.分而治之B.教育先于教学C.教学先于教育D.教育性教学【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d3edb7a8e9951e79b89275f.png)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设计、选择的基础。 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感觉、想象和理性曾分别在 人的认识中起主导作用。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 发展的过程。 课程程序:
五、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教学阶段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 要理解他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 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这是儿童在学习活动 中的两种思维状态。 他把兴趣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 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教学。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 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教育的目的,心 理学指出教育的途径ຫໍສະໝຸດ 手段。(一)赫尔巴特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五种道德 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 五种道德观念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它们是维持现 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和认 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2.统觉与课程
他从统觉原理出发,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学生能 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 的材料。为此,赫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 程设计原则,以保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 系统性。 “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 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 习和理解它的手段。他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 的中心。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性教学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 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 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511b31f650e52ea55189857.png)
在用权威对儿童进行管理时,赫尔巴特还提
出了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的主
张。
赫尔巴特关于管理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提出了
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
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赫尔巴特首先认为,教学活动是人类特 有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 设的过程。 2.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 想,认为这种教学思想主张“把人交给自然,或 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练,那是愚蠢 的。
二、教学论 (一)教学方法理论
1.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方法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与方法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 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 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 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 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 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
第一节 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 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少年的赫尔巴特 就比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 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 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 两年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 学位。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 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4.在训育方法上: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
要的观点。
关于训育的方法学论
一、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1.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 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另一方面,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生的观 念,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 个体对观念加以体验的过程。 那么,如何使知识具有“兴趣”,或者说使 知识与兴趣保持密切联系呢?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438df9469eae009591bec0d.png)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以及“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
其主要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实践活动①1797年-1799年在不来梅担任家庭教师;②1800-1802年从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③1802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完成普通教育学;④1809-1833年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将5种道德观念作为其伦理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如下:①内心自由。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原则。
②完善。
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③仁慈。
绝对的善。
④正义。
守法的观念。
⑤公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统觉理论,即新的刺激在头脑中发生作用后,表象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能够唤醒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就结合起来,形成统觉团,进而知识获得。
3.道德教育理论(1)道德教育的目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和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具体如下:①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之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②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2)教育性教学原则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是通过教学进行教育的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②赫尔巴特清楚地揭示了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创性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教学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32e8113cf84b9d528ea7a8b.png)
第12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赫尔巴特心理学与其教育思想的关系是什么?答:赫尔巴特心理学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二者密切联系。
其实质关系表现在:(1)教育学以心理学为基础①赫尔巴特心理学一开始就与教育和教学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学是一种教育化了的心理学。
所以,赫尔巴特通常还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如果脱离了他的心理学,人们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他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科学心理学应以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为基础。
通过经验,心理学得到它的材料,但心理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收集这些材料,而应使内心成为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用数学公式表示心灵活动的法则。
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心理学思想的,他最初也是从研究心理学入手,在心理学上有很高的造就。
他的心理学又称观念心理学,主要观点包括观念、意识阈和统觉,在观念上,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机能只是观念的活动,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活动的科学,观念的相互联合与斗争是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意识阈上,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个界限便为意识阈。
在统觉上,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观念团”。
赫尔巴特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如何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识的。
(2)教育理论是对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赫尔巴特在其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中很多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并且将其灵活运用。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教学过程主要有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代表一个心理的过程。
这是对统觉理论的应用。
人的统觉团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反应就是教学的四个阶段。
这刚好反映赫尔巴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结合的特点。
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还有很多,其教育理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1f9b2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8.png)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其著名的教育思想以“科学的教育”为核心,深受后世教育者的研究及借鉴。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激发被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力求把知识融入思想和行事之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应该坚持三种原则:有效性、有趣性和持久性。
有效性原则认为,教学内容和方式应针对学习者的兴趣和潜能,将学习者从实际感受中引导出来。
有趣性原则认为,学习内容和方式应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且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持久性原则认为,学习应该由浅入深,从基础性知识开始,然后转入更深的概念,而不是只记住事物的表面,而真正活学活用,深刻理解学习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思想、艺术、实践和社会角色组成。
其中,思想是教育的最基本元素,是教育的根本,艺术是教育的次要元素,实践是教育的延伸,而社会角色是教育的最高指标。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可以独立思考的社会公民。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因特殊的独立性质而被赋予具有建设性意义,并且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赫尔巴特还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有益的老师-学生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接受有效的教育。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提出了“五个教育中心”,其中“信仰中心”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学生应具备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信仰的能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是“认知中心”,它强调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接着是“情感中心”,它指的是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最后是“行为中心”和“社会中心”,它们主要关注建立友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行为表现等方面。
总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是一种认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之间关系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1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15b980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d.png)
1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二)观念赫尔巴特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个“实在”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一种“实在”。
心灵的活动,便是观念(英文为idea,德文为Vorsteilung)。
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各种观念的活动。
观念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核心概念。
它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机能只是观念的活动,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活动的科学。
因此,他的心理学又称观念心理学。
赫尔巴特对观念的阐述受洛克、莱布尼茨等的影响。
他把观念的相互联合与斗争看作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他反对官能心理学将灵魂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官能,认为灵魂是统一的。
他指出,旧心理学用“官能”来解释一切,新心理学必须以“观念的运动”来解释一切。
赫尔巴特认为,不同观念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性质都是不变的。
这样,一个观念不至于变成另一观念,以保持观念的清晰性(clearness)。
观念的清晰性体现了观念自我保存的趋势。
他试图用力学来解释观念活动。
他的心理学包含了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根据他的动力学观点,观念在不同时间有强弱的差异,彼此互相吸引或排斥。
由于不同的观念有强度上的差异,每一观念与其他观念发生关系时,努力实现自我保护。
观念的每一运动都限于两个定点之间:即完全受制止的状态和完全自由的状态。
然而,观念不会因相互抑制而完全消失。
当观念产生对抗时,弱的观念只是作必要的“退让”,减弱其强度或清晰性,由一种现实的状态,退为一种潜在的状态。
因此,受压抑的观念仍然存在,它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三)意识阈赫尔巴特认为,由于观念具有引力和斥力,人们只能意识一定的对象或注意有限的范围,不能同时注意两个观念,除非它们联成一个复杂的观念。
他由此提出了“意识闽”的概念。
他说:“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强有力的观念处于阈限之上,为“意识的”;本质微弱或因受抑制而变得微弱的观念,处于阈限之下,是“无意识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baa63c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1.png)
一、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7e514355727a5e9856a61b6.png)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讲稿1、生平及经历人物生平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对黑格尔(Hegel)的思想非常崇敬。
他曾感到不能亲自听到黑格尔的演说,是很大的遗憾。
当黑格尔去世的时候,他希望能到柏林大学担任讲座,接任其位置,可惜没有成功。
2年之后,他回到格廷根大学教书,一直到1841年去世,这时期作品比较少;他写了一本最实用的书称为“教育学纲要”(The Outline of Educatoinal Doctrine)。
2、《普通教育学》•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1806年出版。
赫尔巴特在书中企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明教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论方面的问题。
他在绪论中提出,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同时指出教师需要教育学这门科学,更要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是继夸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对教学论进行全面综述的一部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赫尔巴特所论述的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阶段论等,都是他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既反映了他长期对教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心血所在,又反映了西方教学论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进展。
《普通教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第一次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严密的教育、教学理论,完成了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
它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内容简介:普通教育学是有关教育一般问题的知识体系,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养成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管理与研究能力等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41a364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8.png)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赫尔巴特被西方世界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上是“教育科学之父”,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四段教学法。
他认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应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明了,也就是给学生教授新知识的阶段。
第二步:联想,也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阶段。
第三步: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第四步:方法,也就是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比如习题解答或者是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性教育。
这种教育学思想是说要将教学当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老师应该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生的品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三;训育,是指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进行的心理状态。
训育一般包括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的生活制度等五个方面,同时赫尔巴特还指出了训育与管理所存在着的区别,赫尔巴特认为管理一般都是关注的当前的作用,而训育是关注儿童未来,训育是持续的、不断的、慢慢的深入人心和渐渐的停止的,能够使人感觉到一宗陶冶的力量。
赫尔巴特生平经历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赫尔巴特相比肩。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以后进入了拉丁学校学习。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上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大大的影响了赫尔巴特。
1797年初,他在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的时候,就去瑞士做了一贵族的家庭教师;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引起的。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be91b4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b.png)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01
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0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2022黑龙江教招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22黑龙江教招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755192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9.png)
2022黑龙江教招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_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招考试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在学习中需要重点关注,关于其重点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知识点的串联进行识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考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师招聘的考查中可以以客观题及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其中多以识记型的知识点为主,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下总结。
二、知识点讲解:(一)地位:赫尔巴特的地位可以与夸美纽斯以及杜威的思想进行串联。
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近代教育科学之父VS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VS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表人(二)著作:《大教学论》VS《普通教育学》-刚刚开始独立的标志VS规范、正式、科学的标志(三)主要思想:1.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引入伦理学基础,指明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从事职业有关,而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有多种可能,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从事多种职业因此需要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由此也可进一步延伸出赫尔巴特的经验、兴趣与课程理论。
必要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最高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我们不管进行什么课程,发展儿童哪一方面的兴趣都必须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由此又可联想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知识串联:伦理学-指明教育目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从事职业有关-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必要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发展德育-表现为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教育性教学原则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指明了教育的途径手段,赫尔巴特引入心理学中统觉的概念,统觉意思为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由此又可联想到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四阶段理论,一步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运用。
知识串联:心理学基础-统觉-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教学过程四阶段理论3.传统教育三中心VS现代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VS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VS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三、小试牛刀:1.(单选题)关于教育家赫尔巴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0143bd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6.png)
1.地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2.教育观点: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由此可见,赫尔巴特的思想可以分解为: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他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该话揭示了教育和教学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心理学和伦理学。
四个阶段。
伦理学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
心理学说明教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教学阶段理论。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是新知识已经成体系;“方法”指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这四个教学过程分别对应四种心理状态,分别是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非常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因此被誉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外国教育史赫尔巴特考点(一)
![外国教育史赫尔巴特考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76f5f84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3.png)
外国教育史赫尔巴特考点(一)
外国教育史赫尔巴特考点详解
1. 赫尔巴特的生平和背景
•赫尔巴特的家庭背景
•赫尔巴特的教育经历
•赫尔巴特的工作经历
2.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和贡献
•赫尔巴特的终身教育观点
•赫尔巴特对教育目的的论述
•赫尔巴特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贡献
3. 赫尔巴特对教育体系的改革
•赫尔巴特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思想
•赫尔巴特对教育评估和测量的影响
•赫尔巴特对教师培训的贡献
4. 赫尔巴特的国际教育影响力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传播和影响范围
•赫尔巴特对国际教育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赫尔巴特的作品在国际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5. 赫尔巴特及其教育思想的评价
•赫尔巴特的贡献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当代是否仍具有现实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的比较评价
通过上述考点的详细解析,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外国教育史赫尔
巴特的生平、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改革及其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为他们的教育实践提供
借鉴和启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
育思想
(四)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内心自由是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是自己行为符合理性原则;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绝对的善”;正义就是守法的观念;公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他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他的关于统觉的概念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3.道德教育理论
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五种道德观念。
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4.课程理论
他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统觉理论是他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他为课程设计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此外,他还讲课程与儿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他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善和系统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5.教学理论
根据他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
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
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和审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
有以下四个阶段: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联合(或联想),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他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但也因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批评。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