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瓜分世界,完全确 立其在世界的主导核心地位;二战后,两极格局取代传统的欧美, 成为世界的中心;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呈现除“一超多强”的局 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国)的保护。这种说法出
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 中苏恶化;不结盟运动
放取得巨大成就
兴起;两极格局中明显
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政治:
1991 现代科技发展,经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
年以 来
区域化和全球化速度 趋势加强,呈“一超多 加快,世界联系密切。 强”的格局;和平与发
展逐步成为主流,但和
平动荡并存;
P164
2、美苏冷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 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 经济措施有哪些?(3分)
(1)如何: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 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 互会。(2分。答出两条即可)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 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 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 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 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 系。(3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 (2分) (4)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 又名武家政治。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经室町幕 府,至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 治结束。
明治宪法体制 1868年,倒幕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 天皇亲掌权力的天皇政府。此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 改革措施, 1889年宪法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明治宪法:实行天皇制,一切立法、行政、司法、 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皆集中于天皇;议会的职责是协 助、赞同天皇立法;内阁国务大臣的职责是辅弼天皇,由 天皇任命,对天皇负责;枢密院的职责是“应天皇之咨询, 审议重要国务”,凌驾于议会与内阁之上,左右政务和政 局;军令机关直属天皇,内阁陆海军大臣由天皇任命;法 院必须以天皇的名义行使司法权。 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近代天皇制的确立。这是一 种典型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法案----议会至上 历次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 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 幕藩体制 ----军事专制 明治宪法体制-----天皇专制 1946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2009年4月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纪念中发 建交45周年

5、法西斯独裁政体 二战前夕及大战期间,意大利、德国的法 西斯政党凭借暴力夺取了政权,在前所未有 的规模上使国家机关警察化和军事化。两国 在名义上保留着议会,实际上国家的权力完 全被法西斯首领所掌握。同时期的日本虽然 保持着二元君主制,但是在逐步完成军国主 义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专制独裁的性质。
阿道夫· 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 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 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 成为德国元首。

第二讲 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二讲 国际格局的演变

西欧各国普遍衰 落,美国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头号 强国,苏联成为 唯一能与美国抗 衡的政治军事大 国 形成标 巴黎和会和华盛 雅尔塔会议 志 顿会议
体系/ 项目
凡尔赛—华盛顿 雅尔塔体系 体系 (1).一战改变了 帝国主义国家的 力量对比
(1).二战后,国际力量 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欧洲在战争中受到 严重削弱,美国经济 军事力量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 号强国 (3).苏联政治军事力量 壮大,成为世界上唯 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 国家 (4).美苏在实力均势的 基础上,按照雅尔塔 会议等国际会议的基 本原则,重新瓜分世 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形成雅尔塔体系
解析:判断材料中“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随之发生了剧变,人们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能力提升
10.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 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 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 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 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这种变化 反映在政治领域,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逐渐走向联合的 欧洲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经济强大的日本对自身的国际地位产生 不满。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种目标和追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 无法取得与大国平等的地位的。故选C。 答案:C
能力提升
第二讲
国际格局的演变
探究一:现代国际格局三次演变
体系/ 项目 时间 凡尔赛—华盛顿 雅尔塔体系 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 20世纪40年代 二战前 到1991年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苏联解体 美国地位实力 削弱 西欧、日本崛 起 第三世界国家 崛起 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

国家权力中心的形成——从城邦社会到帝国时代

国家权力中心的形成——从城邦社会到帝国时代
还没有形成 由几个城市 和地 区组成的领土 国家 , 而是众 多城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 希腊世界的城邦制度开始走向衰
落。在希腊世界旁边 , 马也 经历着 由城邦 向帝 国的转变 。 罗
公元 1 世纪末, 原希腊世界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这样, 在
西方政 治史上 , 西方世界 由城邦 时代 过渡到帝国时代 。
起, 探讨早期国家中是否存在形式或者事实上的权力集 中,
以及国家权力 中心出现 的时 间。

隘和有局限性的原始平等观。
正 是因为城邦社会 的这种原始 的 、 的直接“ 简单 民主制 度” 使得城邦 中所有 享有政治权利 的公 民成 为城邦权 力的 , 合法拥有 者 , , 因此 城邦的权力分散 于各个 享有政治权 利的 公 民手中 , 没有一个集 团或者个 人成 为 国家 ( 城邦 ) 力 的 权 专有 者 。因此 , 时期没有 形成 国家权利 中心 。 城邦
的平 等观 , 种真 正 的“ 民当 家作 主” 只不过 这 是狭 是一 人 ,
实上的国家权力的集 中 。 论这种 集 中是集 中于某 一 个人 无 ( 比如封建帝王 ) 或者 是一个集 团 , 家权 力集 中的 中心便 国 是国家权 力 的中心 。本 文从 国家 的最 早 形式——城 邦 谈
民权 的 自由人 ( 主要包括妇女和外邦 人) 着独立的人格 , 有 有 着 自由的身份 。 但是 。 奴隶一样没有 政治权 利。 自由公 民 与 是一种特殊团体 。 本质特 征就是享 有政 治权 利 , 权参加城 有
所谓“ 元首政治” 尽管在元首制之下 , 。 共和国的各种政治机构
和官职仍然存在, 公民大会、 元老院、 执政官、 保民官等仍按旧
维普资讯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题目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 A.公民大会由全体国民组成 B.所有官员都是由选举产生 C.官员的任期都是一年一任 D.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
题目练习
2、英国《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封建贵族的特权,保 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 下,这对《权利法案》的颁布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宪章》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
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1215年 1265年
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 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 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 了第一次国会。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 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 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
英王爱德华一世为解决各项重大问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
特点:混合政体,分权制衡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
(最高权 民全主体制成年男性公民 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
力机关)
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元老院
贵由族卸制任 高 级 官 员
组成,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 协调他们的行动
执政官 (2人 )
保民官
君由主全制体 公 民 选 举 产
议会改革
基本实现了成 年男子普选权
2、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首次在一个大国中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使美国能够 长期保持稳定;
民主制度仍不完善,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 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的公民权利等。
1775年
《独立宣言》 宣告美利坚 合众国诞生

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权力结构变迁

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权力结构变迁

摘 要 :新兴 国家 崛起 正在 打破 以西方 为 中心 的国 际等级 权力 结构 , 国 际政 治带来 了经典 的结 给 构 性张力 。但 是 , 兴 国家 崛起 又 具 有 三 个全 新 的结 构 性特 征 , 括 国 际体 系 的扩 展 、 国际 新 包 新 安全 关 系和“区域极 化 ” 。这 些特征 一 方面在 很 大程度 上 可 以避 免 激 烈 的大 国冲 突甚 至霸 权 等 战争 , 一方 面又 为新地 区国 际秩 序 的 出现注 入积 极 因素 。 另 关 键词 : 新兴 国家 崛起 ; 国际权力 结构 ; 新全 球 秩序
全球政治秩 序和“ 中心一边缘 特征” 的全球经济
秩序 。这就是几百年来 国际政治的基本 面貌 。
然 而 , 于 先 进 技 术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向外 扩 由
散, 以西方为 中心 的全球 等 级权 力结 构 实 际上
一Hale Waihona Puke 直 在 逐 步 变 迁 。如 果 对 比一 张 1 1 9 0年 和
界的主流舆论 、 学术话语权和文化价值观。 先进技术 、 富 和军 事 能力 集 中于西 方 国 财 家的不平衡权 力 结 构 , 决定 了具 有 等 级特 征 的
财富和权 力呈 现 出从 西 方 向东方 转 移 的趋 势。
在历史上 , 力转 移 常 常 带来 摩擦 和战 争。但 权 是新兴 国家崛起 所 带来 的权力 重 构 , 具有 前 所 未有 的结构 特 征和 时代 条 件 , 使得 新 兴 国家 崛 起不太 可 能 引发 激 烈 的大 国冲 突 甚 至 霸 权 战
国。欧洲 由许多 国家组成 , 它们相互竞 争激 烈。 因此 , 全球权力结 构除 了总体性 的等级特征外 ,

世界近代政治史

世界近代政治史
(劳动力、土地) 林肯当选总统(反对奴隶制) (2)时间:1861——1865 (3)口号及法律:“为联邦统一而战”、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结果: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 (5)意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
2、两党制的发展 分权制衡中重要组成部分 (1)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 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象” 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驴” (2)两党战场—政治选举
份地
资本和市场 的残酷掠夺。
组织 村社制度强化
对农民管理。
农民仍在一定程 度上受控于地主
三、评价:
进步性: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近代化效果不明显;
发展不充分; 大量封建残余 农民暴动,社会动荡;
四、性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1868
1、背景:民族危机;推翻幕府(封建割据、压迫) 2、内容: A、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 殖产兴业——利用国家力量大力发展近代化工业。 C、文教: 文明开化——利用西方近代文化改造日本传统文化
志 帝 国 宪 法
君 主 立 宪
皇帝 宰相
国家元首、军队统帅 任命官员、召集解散议会 决定对外政策、任命宰相
行政权 立法权
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 行政机构

领导联邦议会
议会
联邦议会
立法机构
帝国议会作用小
皇帝
任命
宰相
领导
联邦议会
批召 准集 法解 案散
议会
帝国议会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2、宪法性质: 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1、背景: 可能性:①1775—1783年美国独立,实现民族独立

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

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

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
以史为鉴:
一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几经曲折和反复。

从宏观角度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诞生,再到民主政治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

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斗争。

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着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表现在各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成为社会原则,但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由各具特色,呈现着多样性。

三是民主政治制度固然具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近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国际关系体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以及其演变过程。

一、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这一和约标志着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各国承认了彼此的国家主权,确立了国际行为准则,为后来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国际关系逐渐由欧洲中心向全球扩展。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掀起了浪潮,也为国际关系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

拿破仑的战争使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并加强了之间的联系。

同时,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不平等国际秩序。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体系开始逐渐趋于复杂化,国家之间的争夺和竞争加剧。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大国逐渐崛起,开始对国际事务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

同时,国际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国际关系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国际联盟并未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摧毁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得到建立,各国通过多边合作寻求和平与发展。

冷战的爆发使国际关系体系进一步分化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权力竞争、核武器的威胁等因素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紧张局势。

直到1989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体系再次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各大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加深,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中考冲刺历史专题卷07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中考冲刺历史专题卷07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中考冲刺历史专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对一战后形成的新国际秩序的评价,符合下图漫画寓意的是A.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B.抚平了战败国的创伤C.暂时确立了战后的新秩序D.有利于永久世界和平【答案】C【解析】观察漫画中英、美、法、德四个国家的主张:德国所说“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反映了德国对战败后被严重制裁不满。

由此可知,漫画反映了英、美、法三个国家在争论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理。

结合课本所学,1919年巴黎和会,英、美、法经过五个月的讨论,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这一条约和对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些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秩序,C项符合题意。

由图片中英、美、法三国代表所说的话可见,三国有矛盾,A项错误;德国扬言“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由此可知B、D两项错误。

故选C。

2.《凡尔赛条约》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条款是A领土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B军事数【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凡尔赛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军事问题、赔款问题、殖民地问题。

其中关于殖民地的条款“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由此可知,本题选D。

3.“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这一规定出自A.《权利法案》B.《九国公约》C.《凡尔赛条约》D.《雅尔塔协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机会均等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

(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

(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成因和特征。

本文将探究当前的四大国际体系,即原始国际体系、西方霸权体系、美国主导体系和多极体系的形成成因及其特征。

一、原始国际体系原始国际体系是指人类社会组织刚刚形成的时期,此时国家概念尚未形成,国际关系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的成因有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在人类社会刚刚出现的阶段,各个部落、部落联盟之间存在着争斗和竞争,这种争斗形成了原始国际体系的基础。

原始国际体系的特征是部落间的竞争和冲突,以及相对较为简单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一阶段,人类社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国际规则和秩序,国际关系主要以部落间的力量对比和贸易往来为主要特征。

二、西方霸权体系西方霸权体系是指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体系,主要成因是欧洲国家在15世纪后期开始的大规模殖民扩张。

欧洲国家在殖民扩张过程中通过武力征服和经济控制,建立了广泛而强大的殖民帝国。

这种殖民体系成为了西方霸权体系的基础。

西方霸权体系的特征是一国或少数国家的霸权地位,以及殖民扩张和经济控制的形式。

在这一阶段,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地和资源的控制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形成了世界上的核心和边缘国家的分化。

三、美国主导体系美国主导体系是指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主要成因是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和冷战的背景。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苏联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斗争。

在这个斗争中,美国逐渐形成了全球霸权地位,并主导了国际事务的发展。

美国主导体系的特征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全球规则的制定。

在这一阶段,美国通过冷战背景和经济实力来主导国际事务,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核心的军事联盟。

四、多极体系多极体系是指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均衡的中心,主要成因是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大国的崛起。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相对权力的分配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新兴大国如中国、俄罗斯等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崛起,使得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多极化。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大宪章》——评价: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被称为
②英国 :议会君主制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并未 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
议会召开 ——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既合作又斗争
1215 1265
1343
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约翰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
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
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
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
——苏格拉底
第0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奴隶社会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政治
了各级贵族的领主附庸网络。——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
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
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形成了
政教分离的二元体制。
第0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封建社会 :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
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
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
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
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
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
决策
监督
贵族制+共和制+寡头制 相互制衡
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这就是英国议会的开端。英国议会是近代代议制议会的鼻祖。

国际政治学第十章 国家政治中的权力

国际政治学第十章 国家政治中的权力


上述五种理解权力的角度各有 所长,分别涉及权力内涵的不同方 面。权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综合性 的概念。
国际政治中权力的基本含义
1.国际政治中的权力的行为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体现的是一种影响力或控制力
3.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具有相对性
4.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是能力与关系的结合 5.权力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产物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演变
表 主要国家及其实力资源(1500—2000年) 时期 国家 主要权力来源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地、雇佣军、王朝纽带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信贷、海军、 自由准则、岛屿位置 20世纪 美国 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位、地理位置、 军事力量和盟国、普及的文化和自由的国际机制 21世纪 美国 技术领先地位、军事和¾济规模、软实 力、跨国通信的中心
Page 6
国际政治中权力概念,体现的是政 治语境的互动关系,指国际行为体为 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而施加的影响 或施加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体 现为强制方式还是非强制方式,最终 都是要使他者的意志发生改变。
判断行为体互动是否是权力关 系,有两个维度,一要看行为体是否 具有政治意图,二要看互动结果是 否体现了权力的影响。由于国际关 系中的行为体可能把权力作为目的 ,也可能作为手段,因此在权力政治 中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第十章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
Framework
权力的基本含义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演变 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延伸阅读:研究国际政治中权力的不同视角
1 2
3 4
Page 2
第一节
权力的基本含义

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重点热点探究美国总统英国君主立宪不同项目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国家元首的任期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如何产国家的权力中心总统总统国王国王选民选举产生选民选举产生世袭世袭任期制任期制终身制终身制总统总统首相首相总统任命总统任命议会产生议会产生总统总统议会议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特点英国
规律认识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就是政治民主化的 过程,它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近 代社会,不仅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斗争,也 有人民群众的斗争。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 逐步壮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建立起 来。
主干知识整合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英法美的民主主义政治体制 (1)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①《权利法案》制定: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 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而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 “光荣革命”之后,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 标志。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 的作为。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 首,君主权力按法律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 式。 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 和国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主干知识整合
一、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2、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初~19世纪70 年代) (2)表现: ④俄国: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回忆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但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⑤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19世纪70年代初,两国完成统一, 加快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的国 际格局;两国都保留了封建残余,德国还继承了普鲁士的 军国主义的传统。 ⑥日本: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 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 资本主义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存在 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展的趋势是(D)
A.恐怖主义日趋泛滥
B.全球一体化持续加强
C.单极世界逐渐形成 D.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
D
(2015苏州) 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
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当今世界 形势的是( )
A
B
C
D
D
(2015包头)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② 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形成了世界力量 的均势状态,在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 发。
③ 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 的发展和胜利。
④ 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⑵消极作用:
① 划分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政 治。
② 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 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 展带来不利影响。
不同点:
(1)体现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大国的 意志;体现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 妥协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 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 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 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 度之间的矛盾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大国实力消长及大国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格局”是“世界秩序”的基
础,具有相对稳定性。当大国实力消
长及相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世界
格局必然变动。变动一般发生在一次
大规模战争或一场涉及许多重要国家
的大变革之后。
●近现代二个主要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
雅尔塔体系
(二战)DFra bibliotekC.和平与发展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长老会 仅30人,终身任职 总揽军政大权
反映斯巴达国王领兵出征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 主持公民大会、
的《列奥尼达在温泉关》
产生,一年一任, 审判国王 不得连任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疆域不断扩张,从共和国蜕变为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体制
机构
产生方式
执政官 全体公民选举产 生,一年一任
元老院 卸任高级官员组 成,终身任职
环境 影响
影响国家统一; 促进航海业及商业发展
(1)雅典的民主政治
机构 公民 大会
产生方式
职责
全体成年男性 决定城邦法律和政
公民组成

议事会 从公民中抽签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
产生
议草案,参与城邦
日常管理
左图是想象中的雅典公民大会场景, 陪审
右图是雅典普尼克斯山公民大会会 法庭
场遗址
官员
抽签产生 选举产生
结合材料,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公民主权 直接民主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至上
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 “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据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议事会)成员的任命有两大特色:村社代表制和抽签选举。村社代表制,具 体就是将议事会的500个议席按(雅典)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
(4)19 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①1832年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在议会中取得更多席位; ②1867年议会改革使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③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 选权。

板块四 第十九单元 第64讲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国际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板块四 第十九单元 第64讲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国际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第64讲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国际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状况,以及国际法的进展。

2.了解世界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状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学问点一民族主义——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专制王权国家2.民族国家针对训练1.(2024·山东名校联盟联测)16世纪,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至尊地位后,选择以英文《圣经》为载体,重塑英国社会基础上的“上帝话语”。

这反映了()A.天主教会的确定权威B.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念C.民族国家的政治特征D.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强化世俗权威,减弱人们对于天主教会的迷信,反映了16世纪英国向民族国家转型时期的政治特征,故选C项;英国通过宗教改革使天主教摆脱罗马天主教廷的把握,成为民族教会,排解A项;16世纪并未进展到理性主义时代,启蒙运动才以“理性”为核心,排解B项;16世纪英国君主专制处于鼎盛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瓦解,排解D项。

2.(2024·泉州一模)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在巴黎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

其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

这一举措旨在()A.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B.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C.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D.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化进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路易十四建立凡尔赛宫后,将各地贵族邀请来凡尔赛宫居住,这一措施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稳定,故选C项;“觉醒”一词与史实不符,排解A项;材料体现王权与贵族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罗马教廷的相关内容,排解B项;路易十四时代是君主专制政体,并不是民主政治,排解D项。

学问点二国际关系——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1)背景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期望通过建立肯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削减武力冲突。

法国近代政体演变

法国近代政体演变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 产阶级的帝制。拿破仑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革新政 治,发展经济,颁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法律体系,对外发动多次征服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和 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推动了法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 朝实行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新宪法明确限制王权, 扩大议会下院的权力,取消贵族的特权。
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1804年) 1793年1月 处死路易十六; 6月2日 雅各宾派掌权(中小资产阶级); 秋天,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推行 “恐怖政策”; 1794年7月27日 “热月革命”【意味着法国 大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1799年11月9日 “雾月政变”,拿破仑任第 一执政,颁新宪法,建立独裁统治; 1804年3月 《法兰西民法典》颁布(《拿破 仑法典》)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4年12月2 日 -1814年1月3日,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资产阶级帝制} 1804年12月2日 波拿巴·拿破仑加冕,称拿破仑一世 1814年3月31日 反法盟军、路易十八进入巴黎 1814年4月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 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1815年3月1日 拿破仑登陆法国 3月20日 拿破仑重登皇位 6月18日 滑铁卢兵败 6月22日 拿破仑退位,不久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第一 帝国最终覆灭、波旁王朝复辟】
十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现时的法兰西共和国政府,1958年9 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
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是:一、以总统为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的一般权力包括人事任免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军事权、外交权、发布咨文权等;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明 显下降,宪法规定,总统的职权和地位不再受到议会的牵制, 总理得任命和政府的组成也无需议会的批准,议会所拥有的 立法权、财政审批权和对政府监督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政府由总统所控制。法国设有以总理为首的中央政府, 拥有比较广泛的权力。在执行总统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前提下, 制定向议会提出的法律草案,并根据已颁布的法律制订具体 的法令。根据宪法规定政府对议会负责;四、政府权力的加 强和地位的稳定。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从属 于议会,行政权力受到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致使政府软弱无 能,难以有所作为。第五共和国宪法在确认政府对议会负责 的前提下,提高了政府对议会的独立性。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习近平关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内涵丰富,其核心是一个“变”字,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权力转移对象出现根本性变化。

自近代以来,世界权力首次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扩散。

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出现“东升西降”的现象。

国际权力在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之间“倒手”的局面走向终结,百年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二、国际格局剧烈动荡。

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圭臬,大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令美国与盟国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与盟国裂隙扩大,甚至出现“对着干”的现象,美国陷入了二战之后前所未有的孤立状况,与盟国关系跌入二战之后最低点。

在西方国家,国家利益至上取代意识形态的趋势上升,日益成为主导盟国关系的核心因素,美国盟国正试图走上战略自主道路。

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加深美国的危机感。

特朗普政府把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确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重点施压围堵中俄,导致中美、美俄战略博弈加剧。

美国极力拉拢和分化新兴经济体国家,企图对中俄各个击破,为美独霸世界扫清障碍。

美国在增加军费、维持军事上一超独大的同时,继续实施战略收缩,审慎对外用兵;内顾倾向上升,外交服务于国内党派斗争的意图明显;在国际关系中更多运用“制裁”、极限施压等经济手段。

第三、世界秩序出现坍塌的危险。

特朗普政府试图,以不平等的双边关系取代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美国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等国际组织和协议,这是对国际规则的严重破坏。

在贸易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无视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以“国家安全”为由征收钢铝产品进口关税;推行贸易霸凌主义挑起贸易争端;阻挠WTO上诉机构法官遴选等,致使以WTO为核心的全球贸易治理机制陷入瘫痪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随着国际体系的发展,国际权力中心也在不断进行演变。

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解体,国际权力中心先后经历了以欧洲——美国和苏联——以美国为中心并逐渐拓展至全球的演变历程。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也在又一次的发展当中。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国际权力中心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以近代以来主要国际关系体系发展为线索,讨论随着体系的变化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发展;第三部分以权力中心的发展为线索,提出有关权力转移的观点,进而为中国现阶段的崛起提供参考。

标签: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大国兴衰;中国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由此中国也不断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力的中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基于此背景,需要对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及相应的权力架构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权力转移的基本规律,对我国现阶段融入国际体系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影响。

一、国际权力中心权力是一切政治行动的要素[1],国际权力中心即国际政治的中心地带。

而国家和地区本身具有的实力是其成为中心地带的核心要素。

具体而言,世界权力中心主要包括两方面力量标准。

首先是物质性力量,在物质性力量当中经济力量是决定性的,具体体现在其对世界经济的强制控制力上,如制定贸易规则、掌握世界货币以及进行经济制裁等。

此外,军事力量也是重要表现方式。

军事力量,或“硬实力”,在实际运用当中,除战争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在军事威慑等方面。

政治权力就是根据行使这种军事力量的硬实力施加对社会的影响,如标准、信仰和价值得以确定的影响形式[2]。

与此同时,文化力量,即“软实力”,也可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软实力,即该国或地区的文化、制度以及思想内涵等在周边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软实力与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息息相关,其核心是国家通过非硬性的手段使其他国家或地区受到来自软实力输出国或地区的影响,而它可能无须以高昂的代价运用强制性权力或硬实力[3]。

软实力对于其他国家的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国际政治当中,充分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相互结合并交互发生作用的国家或地区才可被称作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中心国家或地区。

二、国际关系体系发展与权力中心变迁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包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

而国际权力中心也由起初的欧洲到二战之后的美苏两极权力中心,在苏东剧变后,国际权力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

冷战后,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围绕着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权力中心之争的讨论也此起彼伏。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与三十年战争息息相关。

三十年战争使得欧洲大陆在总体上维持了一种均势。

1648年战争结束之后,列强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条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之下的“世界主权”,欧洲国际政治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

正是“无序”欧洲的出现,现代主权国家由此诞生,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也由此形成,体系内欧洲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以及频繁变换结盟对象,其目的是获得体系内的财富和权力,此时体系内并没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体系内部国家主权平等,各派宗教享有平等权利。

此外,尽管各个国家主权在名义上是平等的,但是在体系内大国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体系内大国协调是重要手段,且其目的是实现体系内部的均势。

2.维也纳体系。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其所倡导的自由主义观念和民族主义号召震撼整个欧洲的封建专制秩序。

因此,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国家在围剿法国革命、击败拿破仑帝国和恢复欧洲旧秩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体系当中,各国秉持多极均势原则,英国等国家成为维持均势的重要平衡手。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将远东地区纳入了国际权力的争夺范围。

但由于体系内部对战败国的处罚过于严厉,且由于对美国等国的诉求并没有相应的满足,因此导致该体系缺少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支持,故其力量框架缺乏稳定性,均势体系较为脆弱。

4.体系内的权力中心及变迁。

国际关系当中,权力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即并未由某一单个国家长期把控,但总体来说自国际政治体系出现之后,从19世纪列强争夺海外殖民地到一战之前,欧洲一直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

此时的欧洲本身便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地区,世界格局也随着欧洲权力的不斷变化产生着相应的变化。

在一战之后,权力中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尽管一战最终是协约国获胜,但此时大国权力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由于美国的发展,政治权力已经开始逐渐发生转移。

同时,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得到了持续发展,但因其政治实力仍较弱,此时的国际政治话语权仍然被英法等国所把控,且主导性国际政治体系也是由传统欧洲国家所建立起来的。

故通过第一次的国际政治转移,美国获得了与欧洲大国平等的话语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力,美国开始逐渐融入并开始重新规划国际体系权力分配。

因此,第一次国际政治权力转移是由原先的欧洲逐渐转移至美国,此时的国际政治权力中心应被认为是由美国和欧洲共同掌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便是国际权力中心双中心的现实证明。

(二)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以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为中心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其最初设想是中苏美英四国组成国际关系四极从而维持国际秩序,但由于二战之后中英均无力参与到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上,而美苏实力随着战争发展不断膨胀,因此美国逐渐承担了原本属于中国和英国的警察任务,苏联仍然承担着其在东欧维持秩序的任务。

盟国的四极格局设想在实践当中逐渐演变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体系瓦解。

第二次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在二战之后开始出现,即从以欧洲为中心、一战之后美国逐渐进入中心变为以美苏为两极中心的格局。

此后,一直到冷战结束之前,美苏一直是世界上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同时,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利益因素也在体系当中不断进行着竞争。

雅尔塔体系形成初期,苏联和美国竞争的领域主要在欧洲,正如丘吉尔所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4](三)以美国为中心、多个强国共同发展的国际权力体系冷战时期,虽然两极格局是国际政治的主要格局,但与此同时世界上也存在着其他权力中心,例如77国集团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响应世界潮流,承认了“五大权力中心(即美、欧、日、俄(苏)、中)”说,提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了美国外交政策。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但是世界力量基本上还是均衡的,除美国这一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外,其他各国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第三次国际政治权力的转移是从美国和苏联转移至美国和其他各个崛起中的大国,国际政治体系也变为由美国和其他多个大国在以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制度框架內共同行使国际政治权力、履行国际政治义务的全球化体系,但在这其中美国仍然是国际政治体系当中的主要权力持有者,国际政治体系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为美国服务的。

三、现阶段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正如前文中对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条件分析所指出的,随着各国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国际体系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

就现阶段而言,美国仍然是体系当中的唯一超级大国,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主要中心地带,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如中国等新崛起国在权力转移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且其GDP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也在逐年下行,但美国在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当中依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独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匹敌。

同时也应发现,新兴大国在上述领域内的发展也使得国际政治权力走向分散化。

经济上,尽管美国仍然掌握和引领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变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美国越来越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左右国际经济体系及其发展。

具体表现为,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且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由于经济危机的持续拖累,其贸易、金融活动等占世界的份额也相应有所减少,科技领先水平已较过去相对下降[5]。

因此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权力正在发生转移。

经济上的权力下行进而会导致政治权力的式微。

正如苏联经济的崩溃导致其政治权力的解体一样,国际政治权力的变迁始终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

由于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诸如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大国也参与进了由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事务核心俱乐部。

新兴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新的国际政治体系也在逐渐形成当中,国际政治权力也日渐分散化。

四、结论与启示(一)大国的兴衰是权力转移的先决条件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往往是伴随着大国的兴衰而产生和发展的。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对于国际体系中许多成员国相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都产生了决定性的长期的影响[6]。

由此权力的转移也变得频繁和平常了。

在国家的对抗中,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长期稳定占有经济优势的一方,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基础、技术革新等等。

同样,在国际政治权力的争夺当中,以经济为指标的硬实力也是取得权力首先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评估国家的实力以及其是否具有成为国际政治权力中心的潜力时,“软实力”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成为比“硬实力”作用更明显的一种力量。

因此,在权力中心转移进程当中,软硬兼施统筹发展是大国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中国在权力转移中应获得的启示针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在中国实力不断发展、国家崛起的背景之下,中国需要在国际政治权力中心转移发展的历程当中结合自身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权力转移过程当中施加自身的影响,从而在新的转移当中把握主动,谋求新的发展。

1.在权力中心转移中认清自身地位。

中国在现阶段的国际政治权力转移当中正在发挥着其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这首先是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客观现实息息相关的。

中国在现今国际政治权力中心转移的过程当中,积极寻求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力图建设一个对各国都有利的发展环境。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均力图在和平框架之内同各国共同谋求发展;在处理地区热点问题时力图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法的框架下解决争端;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使其自身获得了迅速攀升的国际地位,在国际政治权力中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中国也同样应当努力推动这一变革,进而实现国际社会更加均衡高效的发展,以期为世界谋得更多福祉。

2.在权力中心转移中认识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