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蜗牛》教学设计.doc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通过猜谜语,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产生研究蜗牛的兴趣,明确研究主题,从而更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环节二: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蜗牛生活在哪里?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班内交流、汇报捉蜗牛的地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3.教师出示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提出问题:蜗牛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4.学生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
5.班内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二)观察蜗牛的反应,你有什么发现?
1.蜗牛喜欢吃什么?
(1)师生谈话: 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怎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它喜欢吃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围绕用什么材料、观察到什么现象等问题来设计活动方案。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科学思维:
1.探究蜗牛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2.探究蜗牛如何利用嗅觉、味觉等器官感知食物,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探究实践: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环节三 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
教师提示蜗牛的饲养方法。
1.师生谈话:今天我们对蜗牛的观察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能把蜗牛带回家,想方设法养好蜗牛,并用课余时间观察蜗牛吃什么,怎么排泄,怎么运动等等,并用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
2.把蜗牛带回家饲养,继续观察并记录。
学生自由交流
生:我还想仔细看一看蜗牛是如何爬行的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4.《观察蜗牛》 青岛版
14.《观察蜗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观察蜗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课以动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线索,通过探究蜗牛的外形特征,进而将动物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让学生寻找蜗牛的活动,观察蜗牛的生长环境。
通过图示的形式呈现了白醋、蜂蜜、树枝等研究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两个大活动,活动一是“蜗牛生活在哪里?”通过对比观察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大都是阴暗潮湿的;活动二是“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通过实验分别从蜗牛遇到食物、不同的气味、味道、光线等做出的反应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知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蜗牛,并通过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旨在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初步描述。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
学生乐于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探究,从而建立蜗牛的身体特点与感知环境的联系。
虽然经常接触,但是科学的观察和描述蜗牛的身体特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期,通过思维导航或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知道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蜗牛的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
2.学生能够简单演示蜗牛的运动方式。
3.学生能够发现动物体内的器官,结合蜗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知识,合理分析蜗牛摄食过程。
4.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认识其运动方式和习性。
2.探究蜗牛的摄食过程和生长发育规律。
3.引导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1.如何让学生注意到蜗牛身上的细节。
2.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和思考。
3.如何营造良好的观察环境,保证课堂安全。
教学准备:1.干净整洁的观察环境。
2.有关蜗牛的素材图片和影像资料。
3.蜗牛、盐水、萝卜、白薯等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蜗牛与图片、影像资料,介绍蜗牛的基本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步:外部特征观察让学生通过手抓蜗牛,用触摸和观察的方式识别蜗牛的体表特征,包括壳体、眼睛、触角、身体等。
第三步:蜗牛运动特点探究通过展示蜗牛运动的图片或小视频,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爬行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其爬行速度、移动轨迹及爬行时的策略。
第四步:摄食过程观察让学生观察现场喂食的蜗牛,并进行观察记录,了解非脊椎动物的摄食方式。
第五步:内部解剖探究通过展示标本,让学生观察蜗牛体内的器官和解剖功能,探索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态地位。
第六步:生态环保意识通过讲述蜗牛的生态地位和生存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保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七步:板书总结总结蜗牛的外部、内部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态地位,引导学生归纳演示蜗牛的运动方式。
教学反思:本课程在教学目标落实及教学步骤安排中达到了预期目的。
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蜗牛的外部、内部特征,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保证课堂安全,和学生互动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回答。
湘科版科学二上《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5
湘科版科学二上《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观察蜗牛的反应》是湘科版科学二上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反应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观察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引导学生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动物知识,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反应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蜗牛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反应,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观察法:指导学生正确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反应特点。
3.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蜗牛反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活的蜗牛和相关的观察工具。
3.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
4.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蜗牛的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反应特点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呈现,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蜗牛的特点。
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观察蜗牛|教科版
-观察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包括日期、时间、地点、观察到的现象等。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安静、避免干扰蜗牛等。
5.蜗牛的保护与关爱:
-蜗牛生存面临的威胁,如人类活动、环境污染等。
-保护蜗牛的措施,如减少农药使用、保护湿地等。
-学生如何参与蜗牛保护,如宣传环保、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实验法:在观察蜗牛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设备: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蜗牛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总结环节,展示蜗牛生态图片,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软件:利用互动白板,展示蜗牛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运用虚拟实验室,模拟观察过程,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过观察类活动,但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仍需加强。
2.能力层面:
-学生观察力和注意力有限,观察过程中可能难以全面、细致地捕捉到蜗牛的特点。
-学生在表达和描述观察结果时,可能存在词汇量不足、语句组织能力较弱等问题。
-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观察训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同时,我还会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训练,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我还计划加强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素质层面:
-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欲较强,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
4.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其注意力。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1. 引言1.1 教学意义蜗牛作为生物,是一种常见且神奇的生物,它们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观察蜗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结构、生活习性以及运动方式,从而增加对生物的兴趣和了解。
通过观察蜗牛,学生可以感受到生物的奇妙之处,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观察蜗牛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细致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致性。
通过观察蜗牛,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蜗牛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和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细致性和耐心。
在科学课中,观察蜗牛是一种非常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活动。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教学意义】结束。
1.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3.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技巧。
5.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观察、分析、判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观察蜗牛展开。
通过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运动方式,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态习性和生存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 蜗牛的外部特征:介绍蜗牛的壳、触角、眼睛等外部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类的蜗牛。
《观察蜗牛作业设计方案》
《观察蜗牛》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观察蜗牛的方法和技巧。
3.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准备好放大镜、玻璃容器、土壤、草叶等观察蜗牛所需的材料。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观察任务。
(3)向学生介绍蜗牛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对蜗牛产生兴趣。
2. 观察过程:
(1)学生根据分配的观察任务,应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行为等特点。
(2)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包括蜗牛的大小、颜色、壳的形状等。
(3)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分析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结果分析:
(1)每组学生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观察到的内容、分析结果和结论。
(2)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效果,分享观察心得。
四、评判方式
1. 观察记录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2. 报告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五、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探索更多有关蜗牛的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和探索。
六、总结
通过本次观察蜗牛的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结构特征和生活环境,理解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细致和耐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身边生物的观察和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征2. 了解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在实验室或者教室里准备好蜗牛,并在学生聚集后,引入话题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可以拿一只蜗牛作为引子,向学生们展示蜗牛的壳、触角等部位,并向学生们提问:“你们见过蜗牛吗?它是什么动物?它在哪里生活?我们要来仔细地观察一下蜗牛,看看它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2.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们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征,让学生们对蜗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生实际操作给学生们准备好放大镜、玻璃盒、植物叶片、水源和干净的小笔等实践工具,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每只蜗牛提供一个生活环境,如干燥的环境、潮湿的环境等,并观察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并记录下来。
4. 实验总结学生们结合实验结果,对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状态进行总结,观察蜗牛的生活环境对其生活状态的影响,如潮湿的环境对蜗牛的生活状态有何影响等。
5. 知识梳理教师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总结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并对蜗牛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强调蜗牛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6.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蜗牛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作用等。
七、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学生们对蜗牛的观察与实验有个全面的了解,强调蜗牛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观察蜗牛作业设计方案》
《观察蜗牛》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记录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蜗牛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2. 蜗牛的饲养方法和环境要求;3. 如何观察蜗牛并记录观察结果。
三、教学准备:1. 蜗牛(每组3-5只);2. 放大镜;3. 纸笔;4. 观察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蜗牛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发学生对蜗牛的兴趣。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观察蜗牛,记录蜗牛的外部特征、行动习性和发展变化。
3. 分析讨论: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探讨蜗牛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写出观察报告。
5. 展示效果:学生展示观察报告,并互相交流分享。
五、作业要求:1. 每组完成观察报告一份,包括蜗牛的外部特征、行动习性和发展变化;2. 观察报告需包含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的观察效果;3.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六、评判方式:1. 观察报告的内容丰富水平;2.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水平;3. 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表现。
七、延伸拓展:1. 让学生尝试设计蜗牛的饲养箱,并观察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表现;2. 组织学生进行蜗牛的繁殖实验,探讨蜗牛的生命周期和繁殖特点。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不息探索和发现生命的奥秘。
用科学方法观察蜗牛教案
观察蜗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观察蜗牛,学生不仅能够认识蜗牛的生态环境、生命特征、日常行为等各方面内容,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科学实验分析能力。
本文将通过科学方法来观察蜗牛,并设计一张蜗牛观察的教案,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
一、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一种通过实验与观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方法。
科学方法具有目的性、系统性、严谨性等特点,包括以下步骤:1.观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获取数据,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
2.问题提出:基于对观察结果的认识和理解,提出科学问题,并且明确问题的具体要素和范围。
3.假设: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可能存在的假设,明确假设是否能够被实验进行验证。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所需的条件,以及实验中所需要考虑的各个因素。
5.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中,所需重点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实验环境稳定性等各个因素。
6.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验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据可靠性分析。
7.结论: 对实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科学结论,以及相应的建议或推论。
二、蜗牛观察教学1.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出、实验设计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路。
比如,在观察蜗牛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蜗牛的外形特征是什么?蜗牛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蜗牛如何运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进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
2.观察方法(1)观察工具的准备在观察教学中需要准备一些工具,如:镜头放大、实验试验箱等。
(2)蜗牛生命周期的分析在观察蜗牛生命周期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比如,先观察蜗牛的卵形,再是幼虫,当幼虫发育成大的蝸牛时,学生可以观察蜗牛的产卵和生长情况。
(3)蜗牛的环境要素的观察在观察蜗牛环境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地方放置蜗牛并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下出现的反应。
(4)蜗牛消化系统的观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蜗牛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和实验。
观察蜗牛-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蜗牛——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小组合作,交互合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沟通的能力。
3.学生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教学准备1.蜗牛(教师自备);2.显微镜、PPT等辅助工具;3.观察工具:放大镜、卡尺、标签等;4.展示图片等。
5.面包屑等蜗牛食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朗读《蜗牛与黄鹂鸟》,引导学生产生对蜗牛概念的初步认识;2.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观察环节1.学生观察蜗牛的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足等部位,辨认蜗牛的特征之一:两只触角和身体的纹理;2.学生观察蜗牛的行动路程,测量蜗牛的体长,点名任意两个学生说其测量结果,并口头表达出每个学生的简单的分析思路.3. 实践环节1.配合教师,自组或教师组织小组合作,使用标签和卡尺等测量工具, 记录蜗牛在指定时间内的运动轨迹和活动量;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并讨论可能的原因和结论.4. 总结和评价环节1.教师与学生回顾整个观察活动,总结学生对于蜗牛的了解.2.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环境观察并寻找常见的蜗牛.四、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观察工具学习蜗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提升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2.以小组形式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卡尺等测量工具记录蜗牛活动轨迹,获取蜗牛的生活习性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思维。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次的观察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蜗牛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也提升了小组合作和团队精神,从而对学生的情感、认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
湘科版科学二上《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二上《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观察蜗牛的反应》是湘科版科学二上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观察蜗牛的反应,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基本知识、蜗牛的观察实验和蜗牛的反应。
在教材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以及蜗牛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二年级的学生对蜗牛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对蜗牛的反应可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学会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基本知识、蜗牛的观察实验和蜗牛的反应。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反应,以及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
2.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蜗牛的反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2.学生准备:了解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准备记录实验结果的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吗?蜗牛有什么特点?”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或实物,介绍蜗牛的基本知识,如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图片或实物,了解蜗牛的外观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的反应实验。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科学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观察蜗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蜗牛的生长、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蜗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爱护小动物,培养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详细观察蜗牛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引入活动(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蜗牛的外貌特征,激发学生对蜗牛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蜗牛为什么有这样的外貌特征?生长规律是怎样的?2.实验活动(30分钟):教师告诉学生要进行一个观察蜗牛的实验,将蜗牛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蜗牛的活动和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蜗牛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情况。
3.实验数据分析(10分钟):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填写到表格中,课堂上一起分析蜗牛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情况,看看有没有规律。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蜗牛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实验结果和体会。
5.归纳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蜗牛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的知识点,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手段1. 实物展示:准备蜗牛样本供学生观察。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容器、土壤等器材。
4. 教学板书: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等内容。
七、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记录:学生填写实验观察记录表。
《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观察蜗牛》教学设计《观察蜗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观察蜗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学会合作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知道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它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它爬行留下的黏液有什么用处等。
课前准备:1、学生5或6人为一个小组(桌子抽屉里事先放好放大镜、一块玻璃片、一块木板、小刀、钢丝、滑板、树皮)2、学生自带铅笔、直尺等各种文具。
3、用纸盒装若干蜗牛,塑料杯若干只,用报纸盖好。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大家快看屏幕,这些是什么?”老师边展示几组漂亮的蜗牛图片边问。
生:“蜗牛!”“蜗牛!”学生已陶醉在精美的画面中,脱口说道。
师:“仔细想想,你在哪里见到过或捉到过蜗牛?”生:“夏天,下过雨后的墙上,墙角边。
”“路旁的草丛里。
”“草地里。
”“树下。
”“砖缝里。
”……学生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断地相互补充着。
师:“这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学生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结论。
师:“那我也想请大家说说就目前你对蜗牛的认识有哪些?”生:“有壳!”“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身上有粘液!”“头上有四条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触角,两条长,两条短!”“没有脚,但它却能爬行!”……看来学生已对蜗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师:“真不错,今天啊,老师已经把蜗牛请进了我们的课堂,等一下我们再一起来观察蜗牛,但为了使我们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蜗牛,我们还得使用一件工具,这是什么?”“放大镜!”“以前用过吗?”“用过的!”学生非常自信的回答着。
“请大家用放大镜先观察一下放在桌子的纸片上写了什么字?”老师用2号字在每张纸片上印上了“观察蜗牛的运动”四个字,大约过了10秒钟左右,“观察蜗牛的运动!”“观察蜗牛的运动!”回答声此起彼伏。
小学科学《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观察蜗牛的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通过研究蜗牛有无嗅觉,发现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并能结合观察对蜗牛嗅觉器官在哪里做进一步的推测。
2、通过研究蜗牛能否听到声音,发现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并能结合观察对蜗牛是否具备听觉器官作进一步判断。
(二)科学探究3、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如何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三)科学态度、STSE4、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研究,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蜗牛有嗅觉,发现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并能结合观察能推测蜗牛嗅觉器官在触角。
让学生了解蜗牛不能听到声音,发现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并能结合观察知道蜗牛不具备听觉器官。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如何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蜗牛、苹果、葱、糖水、白醋、棉签、发声罐【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了解学生假期观察蜗牛的情况,从学生反馈中顺势提出:蜗牛喜欢吃什么?遇见喜欢吃的食物时是什么样的?老师今天准备了两样食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反应。
2、师生合作演示:蜗牛对苹果和香葱的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展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材料不可以触碰蜗牛,且材料应该逐个靠近,不可一起靠近蜗牛;在演示实验后,可引发矛盾:蜗牛真的是通过闻选择食物的?而不是用眼睛看?)二、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1、明确问题:蜗牛对苹果和香葱不同的反应是因为它闻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2、学生讨论。
3、如何瞒过蜗牛的眼睛,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出示PPT:白醋和糖水,提问:怎么获得证据?4、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靠近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
第六课时 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设计
二年级班(学科)教学设计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课题第六课时观察蜗牛的反应授课课时第 6 课时总课时共1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学生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二、新课学习1.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3)完善实验方案。
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
(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
4.观察蜗牛的爬行(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
(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
《观察蜗牛导学案》
《观察蜗牛》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掌握观察蜗牛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导学内容:
1. 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观察蜗牛的方法和技巧
3. 如何珍爱蜗牛及其生态环境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蜗牛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蜗牛的兴趣。
2. 进修: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态环境和行为习惯。
3. 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家庭附近的草地或花园里观察蜗牛,指导他们应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蜗牛的外观和行为。
4. 总结:让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蜗牛特点,并分享观察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蜗牛及其生态环境,提倡环保认识和爱护自然生物。
四、导学设计:
1. 导入环节:播放蜗牛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进修环节: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图文资料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学生对蜗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指导他们如何观察蜗牛并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环节: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蜗牛特点,并对观察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5. 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蜗牛及其生态环境,增进环保认识和生物多样性珍爱认识的培养。
五、导学评判:
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提高对自然生物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增进他们对环境珍爱和生物多样性珍爱的理解和行动。
《观察蜗牛》导学案
《观察蜗牛》导学案一、作品简介《观察蜗牛》是一部由中国当代作家矛盾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女孩观察家庭中的蜗牛,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缺陷和道德困境。
二、导学目标1. 了解《观察蜗牛》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结构;4. 感悟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道德反思。
三、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矛盾,原名卢福顺,生于湖南益阳,曾在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和大专院校工作。
其作品《观察蜗牛》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不仅探讨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2. 作品背景小说《观察蜗牛》以寓言的方式展示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
通过蜗牛这一小动物的观察,揭示了人类的贪婪、虚伪和自私。
作品以一种温情和幽默的笔调呈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主题思想《观察蜗牛》主要围绕人性、道德和家庭这些主题展开。
小女孩通过观察蜗牛,发现了家庭中成年人的种种欺诈、勾心斗角和暴力,最终感叹人类的卑劣和虚伪。
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道德观念。
四、导学步骤1. 阅读分析阅读《观察蜗牛》,分析作者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表达,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研究讨论围绕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展开研究讨论,探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3. 思考反思思考作品对于自身的启示和影响,反思自己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态度和行为,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觉悟。
五、导学总结通过学习《观察蜗牛》,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也深入思考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家庭的意义以及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阅读中找到共鸣,感悟人生的真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愿我们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相,让文学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1年级科学教案《观察一种动物(蜗牛)》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趣味放大镜你的桌子上有一个放大镜和一张小纸条请你用放大镜看看这张小纸条上写了什么字。
看好后举手告诉老师。
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老师姓什么了,咱们来打个招呼吧,小朋友们,你们好。
《观察蜗牛》优秀教学设计
《观察蜗牛》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饿行为特征。
2.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3.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4.愿意和他人合作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画蜗牛,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知道蜗牛有不同种类。
难点:描述蜗牛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具准备:(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西红柿、苹果皮等。
板书设计:第一课观察蜗牛1.外形: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壳内有柔软的身体,头部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短,后面一对长,顶端有眼睛.2.不同种类:不同的栖息地有不同的颜色、不同习性的蜗牛.3.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教学活动:1.同学们都应该很熟悉蜗牛这种动物,虽然蜗牛属于夜间活动的动物,但有时在白天饿某个时候也很可能变的非常活跃,你也可以通过提高栖息地湿润度或在栖息地制造水坑等刺激蜗牛的出现,有时也可以用布或盒子把栖息地包起来,增加黑暗度也非常有效。
如果采取了这些方法,蜗牛仍然不出来,可以试着改变它的生活周期。
学生活动: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具体方法。
2.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的设计:以蜗牛为圆心作圆后,在圆上等距离的地方放置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食物,观察蜗牛会朝哪个方向爬行。
至于用几只蜗牛、几种食物做这项实验,各组可不相同,但请注意,对于小小的蜗牛来说,实际观察活动之中只需要一片嫩菜叶、一小块苹果、一小片肉类,其他食物也只需少量。
进行蜗牛吃食物的观察,最好用饿了一段时间的.蜗牛,喂饱了的蜗牛食物的反应会是消极的。
同时,应及时记录观察、统计结果。
学生活动:设计统计表、记录观察、汇报结果。
3.下面我们来设计一下怎么样给蜗牛安家:(1)找一个大木匣或大口瓶等容器,在容器内放上两节手指厚的沙土,往沙土中洒一些水,使沙土潮湿;(2)把蜗牛放进瓶里,在瓶里放一些蜗牛喜欢吃的菜叶、黄瓜之类的食物,在瓶口扎一块纱布,把瓶子放在遮阳处;(3)经常给沙喷水,保持暖瓶内湿润;经常喂食;经常清除蜗牛吃剩下的食物和它的粪便,过1-2周换一次沙,以保持蜗牛生活环境的清洁;(4)让室温保持在21摄适度左右,蜗牛将最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1、猜谜: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是什么小动物?(蜗牛)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蜗牛。
【评析】研究对象的突然出现,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
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
1、谈话:通过观察,你们对蜗牛有了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
3、谈话:对蜗牛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你们能不能把观察到的蜗牛外形画出来?
4、学生画画。
〖说明〗教师适时发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展评时,适时介绍不同种类的蜗牛,也可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演示。
三、了解蜗牛的行为特征
1、提问:刚才的画图说明同学们对蜗牛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关于蜗牛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提问: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4、学生讨论。
5、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①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材料是一块玻璃、放大镜。
②蜗牛怎样吃食?
材料是盘子和若干食物。
③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材料是干土、湿土,或干布、湿布。
6、学生分组研究并作记录。
【评析】我们的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增加自由度并非放任自流,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有选择地研究几个问题,是在学生思维充分发散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重要项目。
7、组织研讨。
①谈话:刚才的活动,大家表现都很好,每个同学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
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通过这次观察研究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②学生汇报。
◇关于蜗牛的爬行;
◇关于蜗牛的吃食;
◇关于蜗牛喜欢的环境。
8、提问:如果要给蜗牛重新安一个舒适的家,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评析】研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经验,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所以孩子们都会大道理思考,如何给蜗牛安家。
9、提问:有同学发现蜗牛躲在壳中不出来,假如蜗牛一直躲在壳中,你有什么办法让它爬出来吗?又有什么办法让蜗牛缩回去呢?
【评析】此处调整了一下教材的顺序,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再提出研究项目,而且这个研究项目可以说是本课的高潮部分,相信学生对这项研究会有极大的兴趣和收获。
10、学生研究。
11、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12、谈话:你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蜗牛究竟是靠什么来对外界作出怎样的反应的。
四、巩固、延伸。
教学片断赏析
师:用什么方法让蜗牛从壳里爬出来?又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蜗牛从壳外缩回去?
(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后汇报)
生:用针刺它的壳,蜗牛没有反应。
生:用针刺它的触角,蜗牛动了一下,但没有出来。
生:用针刺它的头,蜗牛的身体缩到壳里去了。
生:用针筒吸水后注入蜗牛壳里,蜗牛慢慢爬了出来!生:我们小组没有碰它,蜗牛也自己爬了出来。
生:它先伸出头部,再慢慢地把身体探了出来。
生:用针刺它的头部,他又缩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