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论课教学走出空泛说教的怪圈1

合集下载

走出备课的误区心得体会

走出备课的误区心得体会

走出备课的误区心得体会教师是一群专业的社会知识分子,他们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备课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因而,作为老师,要想做好教学,必须把备课摆在首位,以高效的精神投入到备课中,走出备课的误区,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误区,就必须克服“简单复制”的误区。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只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课件,甚至只是一味地把学校的教育课本里的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从而扼杀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此外,有些老师备课时过分依赖教科书,把教科书当做唯一的教材,完全忽视更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提高。

其次,要想走出备课的误区,还要克服“重技术轻内容”的误区。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太过于看重技术,认为只要采用新型教学技术,就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教学技术是备课的重要工具,但它仅仅是工具,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本质仍然是内容。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技术,但也要注重内容,要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要坚持“以内容为本”,让学生得到最有价值的知识。

此外,为了走出备课的误区,还要克服“过分纠结”的误区。

有些老师在备课时过分地把时间耗在细节操作上,以至于忽略重要内容,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备课一定要把握节奏,切忌过于纠结,而应该尽量提高备课的效率,及时完成备课工作,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总之,以上三点,就是走出备课的误区的途径。

要想做好备课,就必须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技术,但不可忽视内容;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可过分追求技术;要节省备课时间,不要过分纠结技术细节,并努力提高备课的效率。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走出备课的误区,才能让教学更有效、更成功。

浅谈如何走出教学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走出教学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第 5 7期 9
课 堂 经 纬
浅谈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广 春
( 盱眙县实验 小学三分校 , 江苏省 2 10 ) 17 0

要: 堂教学应 追求有效果 、 课 有效益、 有效率 文章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 阐述如何走 出 堂教学的误 区, 高课堂教 课 提
学 效 率
到 了要 称 的 东西 上 , 学 没 有 收 到应 有 效 果或许只有一个学生发表 了意见 ,
【 反思 】
有的小组还没有进入状态, 讨论 已经结束 r 难道这样的合作交 。
实践操 作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 认识的重要渠 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或者就是为了表 明教师在课堂组 『 只是形式而 已呢。 道之一。针对教学内容, 要有效的组织实践操作。准备的物品也 织学生合作交流 _,
走进课堂 , 比比皆是 的是 实践操 作 , 好像不操作 , 就不 足以 索一定能按教师预设 的方案顺利进行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 , 闹的课 堂, 热 笑盈盈 的小 脸, 似乎课堂气氛活跃 , 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符 。
误 区三 : 作 交流 合
课堂上 ,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要求学
应 以不 影 响 学 生 的思 考 为 前提 :
误 区二 : 自主 探 索
【 反思 】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须躬行” 。心中悟 出才知深 , 合
新课标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而 自主探索是有意义的学 作交流的过程 , 应该是学 生真心感悟 , 自体验 的过程 。在这一 亲 习方式 。 学生通过 自主探索 后的所得是深刻的 , 有价值的。因为 过程中得到 的东西 , 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 , 为一种能 成 并发展为思维。 自主探索的重要作用 , 导致我们 的有些老师 , 有意无意的把 自主 力 , 探索作 为重要 的教学 方式 呈现于课 堂 , 效果呢 , 自然是有效 , 也

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安徽省阜阳市插花中学阜阳__新课程改革后,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一些教师却存在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满堂问等误区。

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误区,对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课堂教学上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异化现象。

认识上、观念上、理解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中最大的误区之一,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名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

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

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这样的数学课堂要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只能是“海市蜃楼”了。

因而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的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

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地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

误区二: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过程教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抽象、概括及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

浅谈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弊端与解决

浅谈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弊端与解决

浅谈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弊端与解决1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因素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导致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时间因素这里所说的时间因素指的是同一教学内容而实训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久。

由于两门课程间隔时间太久,则直接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因此不能够学以致用。

在理论教学时,因为是纯理论的东西,所以任课教师最多也只能通过课件、挂图或者简单的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

由于过程略显单调,所以学生往往只能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机械性的笔记或者只能被动地记忆一些片断。

这时学生对知识也恰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需要实训课来对他们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性的巩固。

但是,如果实训课在时间上滞后太久,那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就会忘记的较多,再加上受实训课堂的时间所限,实训教师不能对理论知识讲得太多,因此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即没有掌握好实践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更不用说技能的掌握了。

因此,实训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久是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教学内容因素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统一或者教学内容进度不一致,也是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主要因素。

有些职业院校,理论课堂上讲的内容与实训课要操作的内容衔接不上或者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度严重落后于实训课,这样即便是理论课过后立即进行实训课也是没有太好的教学效果的。

举一个例子: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学习《PLC的基础与应用》,仅仅学习了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认识与结构,而接下来的实训课却要开始对简单的电路用PLC进行编程和运行。

这样的实训课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论基础根本达不到实训课动手实践操作的要求,因此在实训课堂上,实训教师只能大概粗略的讲解编程指令等内容,而学生只能现学现卖,最后表面上可能都运行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那只是空中楼阁,毫无基础。

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一、概述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

然而,由于理论课本身的抽象性和缺乏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在开始讨论教学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大学某商学专业的理论课教学。

在这门课程中,教师通常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将知识点一一罗列,并进行解释。

然而,学生反馈普遍不佳,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并且很难理解和记忆。

三、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在理论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增加互动性: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促进彼此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生动地呈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1. PPT演示:教师可以利用PPT演示来展示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进行辅助说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2. 视频教学: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视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视听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3. 在线学习平台:结合现代科技,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讨论区、上传资料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互动和合作。

五、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主题班会不要上成空洞无力的说教课

主题班会不要上成空洞无力的说教课

主题班会不要上成空洞无力的说教课
摘要:
一、问题背景及现象阐述
二、班会课说教无力的原因分析
三、提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四、总结班会课的实质及目标
正文:
主题班会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班会课往往容易出现说教过多、内容空洞无力的现象。

为了提高班会课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我们要正视班会课说教无力的现象。

在一些学校和班级,班会课成了教师或学生代表的演讲舞台,内容多为道德说教、批评表扬等。

这种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班会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其次,分析班会课说教无力的原因。

一方面,教师在班会课上的教育观念陈旧,过于强调灌输式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班会课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班会课缺乏期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班会课的质量和效果:
1.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2.创新组织形式:丰富班会课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结合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将班会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实际价值。

4.注重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校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到班级精神的内涵。

总之,班会课不应该成为空洞无力的说教课,而应该是一场富有教育意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新课程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_课程顾问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_课程顾问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_课程顾问工作总结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意味着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课程顾问这个岗位上工作以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误区,并通过一系列的改变和调整,走出了教学误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材选择上的误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的教材选择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少量教材,带来了教学的弊端。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比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听课效果大打折扣等等。

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普及,我逐渐认清了问题所在,开始放弃单一的教材,并选取多样化的教材,从而使课堂更有趣,更具灵活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成效。

比如,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故事、谚语、歇后语等生动形象的内容,或者加入一些小游戏、小测试等互动环节,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果。

二、教学方法上的误区在教学方法上,我曾陷入了单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消极怠工,难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互动问答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积极投入,思维更为活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课堂管理上的误区在课堂管理上,我以前往往过分强调纪律和秩序,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性关怀以及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逐渐转变了这种做法,并引入情感教育,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尽量快速地回应学生的提问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

同时,我也开始在课堂上引入趣味问答、小游戏等互动环节,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困境

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困境
教 掌 反 , 黾
走 出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误 教 育 教 学 的 困 境
郑 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禹淑莲
【 摘 要 】 了 保 证 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可 以 从 课 程 价 值 取 向 的 转 向 、课 程 内容 的 革 新 、 为 教 学 方 法 的 创 新 与 多元 评 价 的 保 证 、教 师 人 格 熏 陶 等 方 面 进 行 改 革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从
量具有 重要意义 。 ( )坚持 个人 价 值 和 社 会 价 值 的 统 一 ,体 现 一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一 种 理 想 ,也 是 一 种 价
体地 位 ,从学 生需 要 出发 ,培养 自由幸 福人 ,激发
学 生 学 习 动 机 和 兴 趣 ,从 而 走 出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活 动 的 历 程 ,课 堂 是 一 个 精 神 生 活 的空 间 ;课 堂 是

张色彩缤 纷 的画卷 。”
参 考 文 献:
会使课 堂活力 四射 、生 机无 限 ,成 为学生 永恒求 知
的乐园 。
课 堂 应 该 是 什 么 ? “ 堂 是 一 幅 社 会 存 在 的 缩 课
[ 】 成 云 . 平 衡 ” 营 造 和 谐 课 堂 fJ 代 教 育 科 1 刑 “ J当 .
学 ,0 7( 7. 2 0 ,1 )
影 ,课 堂是 一片 文化生 长 的沃土 ,课 堂是 一段 生命
赢淳箍持 屯 ・ 职业教育 I 1 3 4
200 年7 8 月 总 第12 期 0 f
勘 ‘ 撕 恕 霉旌

走出形式化教学误区

走出形式化教学误区
误 区二 : 小 组 讨 论 不 能 落 到 实 误 区三 : 一 味 追 求 多 媒 体 教 学。 教 学手段 形式 化 。
处。 师 生互 动形式 化 。 统 教 学模 式 , 课 堂 中急 于 求 成 , 忽
六 年级 下 册 《 奇妙 的人体》 单 消化 、 循 环 等 各 器 官 的形 状 、 位 置
让 学 去 动手 操 作 , 去验证结论 ; 或 周 知 的 问题 , 为 了照 顾 学 生 的 “ 主
者 老 师先 做 一遍 演 示实 验 , 学生 再 体 性 ” , 却 要 安排 小组 去 讨论 , 极 大
重 复 一遍 。从形 式 上看 , 学 生分 组
地 浪 费 了教 学资 源 。
观。
高 枕 无 忧 了? 动 物 这 样 相 生 相 克
有什 么 好处 ? ” 几个 问题层 层 深入 ,
要 走 出这 些误 区 , 还 手 。 只有 教 师 从 真 学 生 对 图 片进 行分 类 、 归纳 、 总结 , 正意义上理解和领会“ 引导者” 的 作用 与 意 义 , 才 能 在教 学 方 式方 法 上有 所 体 现 , 真 正做 到尊 重 学生 的 中得 以体 现 和发挥 , 提 升 课 堂 效
有 的 教 师 只注 重 知识 目标 的
活动 了 , 但 实 际上 只 是学 生 对教 师
学 生 处 于被 动状 态 , 并 没 有 真正 参
与到 教学 活 动 中去 发现 问题 、 分 析 问题 、 解 决 问 题 。 这 种 为 了 活 动 而
要 求 教 师 以引 导 者 的 身 份 引 导 学 讲 授 的 内容 进行 简 单机 械 的重 复 , 完成, 而 忽 略 了 对 学 生 能 力 的 培 生 去发 现 问题 、 猜想假设 、 设 计 实 验, 在 明确 实 验 目的与方 法 步 骤 的 前提下 , 让学生独立地观察思考 、 记录数据 、 分析数据 , 最 后 讨 论 归 养, 不 注 意 提 问 的技 巧 , 在 问 题 的 设置上 , 缺乏 引 导性 和启 发 性 , 经 常会 缩小 学 生 的 回答 空 间 , 甚 至只 需 学 生 回答 “ 对” 与“ 错” 或者“ 是”

走出教化误区 拓展三大视域

走出教化误区 拓展三大视域

走出教化误区拓展三大视域[摘要] 本文以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定式为切入点,以适应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为前提,以联系历史语境、理论动态、社会现实的三大视域,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深邃的底蕴与内涵,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知识趣味性、科学性、真理性与功用实效性,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时至今日,改革的成效却不容乐观。

那么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出路到底何在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以联系历史语境的视域,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趣味性对知识的渴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而日益增长的。

人们对某方面的知识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求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对象能否产生兴趣,也就是说主动接受是以兴趣为前提的,或者说是建筑在学习热情基础之上的。

那么作为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其他一些专业课相比,在相当一些高校的课堂上,学生却对其显得冷漠,甚至厌倦。

本来政府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能再高的程度,然而一边是,高校的讲坛上教师在那里用心良苦地讲,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者有之,做着与本课无关的事情者有之,答非所问者亦有之。

这样一种怪圈,既大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风景,也枉费了教师们的一片苦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知识性毋庸置疑,大学生们的求知欲亦不容怀疑。

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带有的意识形态教育特性片面强化,以单调的理论说教方式,以强制的灌输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

使得原本百科全书一样的系统知识体系遭到消解。

从而使学生生厌,甚至反感,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以若改变此局面,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定势,走出单调的教化误区,在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同时,将其博大而精深的知识特性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与之产生、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大视域当中,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动因、渊源以及在与之相对立的派别观点相比较之中,将其深邃的知识传授给接受者,寓教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使求知者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情操、净化心灵、获取智慧,如此方能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走出政治课教学的怪圈

走出政治课教学的怪圈
二、 遵循 理论 与 实 践 相 结合 的教 学 原 则
走出政治课教学的怪囤
倘若长此 以往 ,学生 的思 维将 会被 限 制 在 死记 硬 背 上 面 。 由 于 教 师 照
长期 以来 ,许多政治 课教师都 认 为政 治课 教 学 主要 是 以 理 论 教 育 为 主。因此 , 们进行政治课教 学 , 他 就 是 要 学 生 死 记 硬 背 条 款 ,就 连 回 答 问题 也 是 不 加 理 解 地 照 搬 书 本 。

I 巳
本宣科的教学和学生不加理解的死
记硬 背 , 最终 将会 造成 : 1 学 生对 () 政治课失去兴趣 ,对政治课学 习感 到 枯 燥 无 味 ;2 ( )学 生 虽 考 取 高 分 , 但 高分 低 能 。如此 一 来 , 治 课 教 学 政 就 会 造 成 理 论 和 实 践 相 脱 节 ,很 难


培 养学 生 学 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 。 政治课的理论学 习是枯燥的 , 但理论学 习又是不可缺少 的。这是因为理论是前人总结 出来 的 经典与结论 。例如 ,四项基本原则” “ 的内容 , 它是我党 在长期 的 历史过程 中, 领导全 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 、 长期斗争而总结 出来 的 ,是 具 有 重 大 深远 历 史 意 义 的 思 想理 论 。它 为 我 国 长期 的社 会发 展 指 明 了前 进 的方 向 。 国家 的一 切 实 施 方 略 ,都 要 围绕 这 个 基 本原 则来 制 定 。 因 此 , 国各 族 人 民 必须 坚 定 不 移 地 坚 持 我 这个思想理论 。作为政治理论的教学也就不能忽视 ,因为理论 学习能给学生指引方 向。 在进行这类政治理论 内容教学的同时 , 还应 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 呢? 我认 为 ,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 到理论的重要性 , 再 用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比如 , 在教学时事政 治课“ 走具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 国仍处于社会主义 的初级 阶段 ” 我 内容时 , 联系东欧剧变后 , 我们 中国为什么还能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就是因为我们 的党领导着全 国各族人民走 的是具有 中国特 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 , 以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 国情。那 么, 所 我国 目 前的实际国情又如何呢?为什么说我 国仍处于并长期处 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我 国的国情从 总体上看 : 第一 , 生产力水平还 比

走出教学误区培养语文能力

走出教学误区培养语文能力

走出教学误区培养语文能力作者:刘妍妍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7年第11期[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走出“生硬灌输”的误区,努力为学生创设感悟、交流的平台;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创设理解、表达的平台;走出“机械训练”的误区,创设实践、应用的平台。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误区;语文能力[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69-01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使之想学、爱学、会学、学好,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与自信。

为此,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思想,贯彻新课改理念,走出教学误区,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走出“生硬灌输”误区,创设感悟、交流的平台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那么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学生“噤若寒蝉”“万马齐喑”,此局面着实可悲。

所以,教师应走出“生硬灌输”的误区,努力为学生创设感悟、交流的平台,使之能够放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之后,提出了“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学生与课文对话。

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重大发现:有的说苏格拉底的教室在麦地里,上课用的课本是麦穗,这跟常规课堂不同;有的则在肯定同伴发言的基础上,发表了“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的观点;有的说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将大道理和盘托出,而是让弟子们亲自去实践、体验,进而获取实实在在的感悟。

交流过程中,教师则发挥“助推器”的作用:“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独到之处,很不简单!”“我赞同你的看法。

”“你很会概括!”……精彩的评价语言给予学生的是热情的鼓励与无穷的动力。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着积极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不断地完善着对问题的看法,并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达成了共识,最终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收获。

教学理论脱离实践(3篇)

教学理论脱离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本文将从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原因、表现以及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原因1. 教学理论的滞后性教学理论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实践,导致理论无法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2. 教学观念的偏差部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有追求理论上的完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他们过于强调理论,忽视了对实践的关注,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3. 教学评价体系的偏差目前,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关注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4. 教学资源的不足部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实验室、实践基地等资源的缺乏,使得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表现1.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理论,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降低了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灌输法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3. 教学评价不合理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4. 教学资源利用不足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利用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

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

摘要:本文从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的现象、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

本文将探讨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分析其成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现象1.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我国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3.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这种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三、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原因1. 教育观念陈旧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教育体制不完善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例如,应试教育体制使得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指导。

4.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而教育领域却未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愈发严重。

四、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问题影响1. 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3. 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如何避免素质教育的空洞化?

如何避免素质教育的空洞化?

如何避免素质教育的空洞化?如何尽量避免学校教育的空洞化:从理念到实践的双重保障素质教育理念兴起已久,然而其在实践中却独自面对着“空洞化”的困境。

该如何在理念和实践的双重保障下,真正落实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剖析全面素质教育空洞化的根源1. 理念层面: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将全面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忽视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

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存在,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会压缩或简化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导致综合素质教育内容流于形式。

2. 实践层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评价体系依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无法有效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导致学生及家长把精力集中在应试教育上,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

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目前不少教师缺乏相关培训,难以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学校教育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实际情况下,部分学校的资源配置不足,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尽量避免素质教育空洞化的策略1. 明确学科教育理念:明确培养方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重点。

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崇尚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2. 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品、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避免只看考试成绩。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评价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研究:帮助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学科教学问题与解决思路

学科教学问题与解决思路

学科教学问题与解决思路现今,学科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内容繁杂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学生兴趣不高学科教学时,学生常常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相关度不高所导致的。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如引入游戏化教学、项目学习等,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经常存在脱节现象。

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案例、实验演示,或安排实地考察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学科内容繁杂学科内容繁杂是学生学习的一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科内容进行适当的拆分和整合,提取重点知识,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四、缺乏现实应用学科教学中,缺乏现实应用导致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缺乏交叉学科的整合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是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独立教学,缺乏交叉学科的整合。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对学习价值缺乏认识学科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缺乏认识,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实例和分享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七、单一评价标准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评价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项目评估、口头报告、作品展示等。

教学改革切忌理论脱离实践,纸上谈兵

教学改革切忌理论脱离实践,纸上谈兵

教学改革切忌理论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摘要: 对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在丰富课堂理论的前提下,反复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实施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技能教学实践案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中文系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对学生既进行理论教育,又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验证所学理论,并有所突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否则教学就会走入误区,理论脱离实践,犹如纸上谈兵。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已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已有近百年历史,从理论上讲其基础构架已初具规模,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能对语文教学做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许多根本问题做出了较深的理论阐释,形成了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教师论等几大板块,并且从宏观层次和微观上建立起了学科系统体系。

宏观层次包括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原则、教材、媒体、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师修养等内容;微观层次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等内容。

二者互相渗透、纵横交错,构成了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总体构架。

可以说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主流是充满生机的,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带给人的却是极大的困惑。

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语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论研究者各执一词,另一方面是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对此难以接受且深感无所适从。

结果就很难对语文教育实践起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实践产生一种误导。

一个合格的教学法老师,面对各种版本的教材,一定要精心选择,跟上教材改革的步伐。

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中学语文教学法却忽略了本学科在语文教学应用方面所起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理论课教学走出空泛说教的怪圈
作者:古佳王忠翔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部队实际搞好理论课教学,是每个理论教育工作者应当关心的问题。

本文结合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提出了理论课教学应当紧贴学员理解能力,多管齐下,使其在教学中收到实效。

【关键词】教学;理论;研究
一直以来,我们的理论教育存在着空泛说教、方法单一,形式呆板、内容讲不透、学员接受不深刻,导致教学在低水平上徘徊的现象,如何使教育摆脱空泛的“怪圈”,把理论课上得更加扎实、有效和深入呢?是我们每一个教员和管理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理论教育工作者,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充分考虑到打牢理论基础的长期性,认为理论课教学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教学效果。

一、把握理论的先导作用,把认知目标与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统一起来
理论课,作为一种关于对问题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的知识教育,是以认识为基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的综合教育。

我们可以说,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

它是思想体系和实践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理解理论课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克服理论课简单化、模式化,也有助于克服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只重形式不重质量,抓而不紧的现象。

在理论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政治理论教育,还是军事理论教育,说到底,都是确立思想理念的教育,他有助于我们确立人生理想、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有助于我们利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把握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关注目标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达到目标的自身理想价值追求。

然而,要实现这理想目标的价值追求,仅仅空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基于思想理论体系构架下的作为自己目标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必须要有明确思想理论基础为指导,使理论与理想、现实与基础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协调一致,构建成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自身成长的有机体。

以往我们在把握理论课的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特别是用理论来解释理论,自觉不自觉地把本来联系着的不同层次的理论,由一个空泛走向另一个空泛,人为地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只注重理论的一般发展规律,忽视了理论的现实基础,甚至否认个人目标的理论基础,结果把理论理想化、抽象化。

从而,导致了理论成了空洞的口号,生活和工作的标签,学习的摆设,现实生活中人人有理论,个个谈思想,但讲台上却是冠冕堂皇,把贴金的理论挂到嘴上,把现实的问题踹到兜里。

自然理论的解释也就空洞乏味,理论的力量被淹没在无情的空泛说教之中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了。

作为一个理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应当是把科学发展与个人的世界进行有机的交融,把理想目标与个人的价值取向有机的结合,把认知目标与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统一起来。

其次,对学员的价值目标,一要肯定,承认它的合理性,承认它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如果多数人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目标相对立,那么再好的理论很难有向心力、吸引力;二要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员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三要引导,对那些脱离现实、与部队的特殊使命相抵触的不能实现的个人目标追求,要引导他们作相应调整,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理想和军队特点相适应。

使大家懂得,只有在社会需要和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才有自己成就的可能,个人的理想与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其理解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要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化教育,要用理想信念、爱国奉献、荣誉责任等教育入脑入心,要用理论的魅力培养敢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要从学员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其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用人本主义的观点,让学员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追求,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回归到科学理论的正确轨道上,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下,用自觉的信仰,去实现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

二、把握受训者的认知差异,把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实际与理论不同的起点区别开来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理论课教学时区别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层次,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