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作品赏析 山长水远尽在心头 赏析余光中《沙田山居》
2020年高中语文 作品赏析 山长水远尽在心头 赏析余光中《沙田山居》
山长水远尽在心头把玩《沙田山居》,青山绿水扑入眼帘,几近收篇也不见大义徽言,只觉得笔意古朴,轻灵洒脱,颇有几分晚明小品的风格。
作者的心境似乎恬淡到了极点,倘若不是“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一句透露了他仍需为生计从教的信息,怕会让人误觉此文是游僧的行记或隐儒的闲笔。
你看,山海相依,鸢飞帆移,多开阔,多豁朗;结庐山坳,松风鸟啼,幽僻中雅趣自生。
作者生怕杂念俗尘玷染了他的仙界,有意写下一段空灵缥缈的“道家”自白:“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难道那位曾卓立在盖提斯堡高塔上呼喊过大陆母亲的赤子,那位嗅着台北冷雨的潮腥回味过东坡诗韵的学者,真要遁入空门吗?一代俊才的余公呵,你真会在香岛沙田的别业里断绝那“金瓯重圆”的魂梦吗? “疑幻疑真”的虑念,竟使人觉得灵山秀水于此公笔下不免“焚琴煮鹤”了。
待读到这一句时,人们愈加迷惘:“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哦,哦,我们的诗人真要羽化登仙了!”突然,峰回路转,山风骤起,“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隆隆车声“敲轨而来”。
文章结尾处,震颤人心的情景出现了:“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
禅机深藏的大山终于开口了,不是偈语而是呐喊,声声回荡直上云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好一个“卒章显志”! 璀璨的主旨突兀而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诗人引着他的万千读者重新走到喧嚣的生活中来了。
不落俗套的构思,超逾常矩的谋篇给人以新鲜的艺术感受。
“卒章显志”的笔法早已为古代散文大家采用,为何说《沙田山居》的谋篇有“新鲜”的特点呢? 这里不妨作个比较。
【课外阅读】读美文,滋润心田余光中《沙田山居》赏析
【课外阅读】读美文,滋润心田余光中《沙田山居》赏析【课外阅读】读美文,滋润心田——余光中《沙田山居》赏析文章开头借景抒情,淡淡地透露出一丝乡愁。
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含蓄地表达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
”这是作者真性情的表露,那“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怎能不思念故乡呢。
接下来,作者描写了“海天相对”,“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这个贴切的比喻,把“海与山绸缪”在一起的迷人景象跃然纸上。
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
作者对自己的山居是非常满意的,试看那对海天相对、中间是山的山色的描写,看那山替“我”答、鸟代山言的自然情态等等,无一不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也许是大自然特有的造化,海与山便成了不可分割的缘分,“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而“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尤其是“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对渔火的描写生动传神。
“远远近近”、“零零落落”写出“千亩蓝田”之大海的浩淼与夜晚的宁静。
“一丛灿灿的金莲”则写出了点点渔火在夜海上放出的黄晕的光亮的美妙的景致。
再就是作者变换一个角度写山之美“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
”先写入夜后山的沉默不语,天籁低沉,只听到唧唧的虫叫声,而后描写“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
技巧不很高明。
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也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将自然人化,富有艺术魅力。
以唧唧虫声、阵阵松风、鸟鸣犬吠与山谷回音衬托“沙田山居”的宁静、幽美。
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一篇饱含诗意的散文——《沙田山居》
一篇饱含诗意的散文——《沙田山居》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它饱含着诗意,就象新鲜的苹果饱含浓郁的津液,让人回味无穷。
作品写得很美,情与景相融相溢,共同挥洒着甜美的芬芳。
在作者的笔下,碧海青山、云烟雾气、晨光夜色、帆影渔火、虫鸣鸟叫、风声涛吼,乃至于火车的轰鸣,无不奇丽美妙、令人神往。
全文虽然只有两千字左右,但是写得委婉、细致、有情思、有层次,结构精美,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文章一开头就充满了诗情画意:“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
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
”这是一段象诗一样动听的文字,读了以后,海阔天空、碧波荡漾的海滨景象,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叹美不止的同时,不禁让读者自然地咀嚼起其间的韵味来,毫无疑问,在这里,作者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接触到了他作品里所蕴藏着的深层内涵。
隔海相望的“莽莽苍苍”的大陆,一下子就启发了读者的感知与想象,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着读者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境界,我以为这就是作者余光中呈现给读者的最富有诗意的东西。
清人周济论创作时说:“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我想,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必须得处理好这一“入”和这一“出”两点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作者面对笔下的景物自己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而且也要有很好的笔力来架设他和读者思想上的“入”和“出”的渠道。
这一段文字,作者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环节。
于此,通篇地读下去,美不胜收,情思缭绕,读者对作品感觉、理解、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对作家某种情怀的沉浸、渗透和陶醉。
沙田山居是独特的,是饱满着诗意的,是令人憧憬的,是作者精神世界芬芳的后庭,是读者驰骋想象的落英缤纷的林岸。
这一意象的完美,如果没有作家余光中对景物细致的情感接触,没有真正对眼中景物艺术的感受和理解,没有蘸着心血,而只是用墨水来写作的话,就很难呈现给读者这座具有鲜明艺术特质的“沙田山居”,当然也就没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了。
高中语文作品赏析山长水远尽在心头赏析余光中《沙田山居》
山长水远尽在心头把玩《沙田山居》,青山绿水扑入眼帘,几近收篇也不见大义徽言,只觉得笔意古朴,轻灵洒脱,颇有几分晚明小品的风格。
作者的心境似乎恬淡到了极点,倘若不是“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一句透露了他仍需为生计从教的信息,怕会让人误觉此文是游僧的行记或隐儒的闲笔。
你看,山海相依,鸢飞帆移,多开阔,多豁朗;结庐山坳,松风鸟啼,幽僻中雅趣自生。
作者生怕杂念俗尘玷染了他的仙界,有意写下一段空灵缥缈的“道家”自白:“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难道那位曾卓立在盖提斯堡高塔上呼喊过大陆母亲的赤子,那位嗅着台北冷雨的潮腥回味过东坡诗韵的学者,真要遁入空门吗?一代俊才的余公呵,你真会在香岛沙田的别业里断绝那“金瓯重圆”的魂梦吗? “疑幻疑真”的虑念,竟使人觉得灵山秀水于此公笔下不免“焚琴煮鹤”了。
待读到这一句时,人们愈加迷惘:“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哦,哦,我们的诗人真要羽化登仙了!”突然,峰回路转,山风骤起,“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隆隆车声“敲轨而来”。
文章结尾处,震颤人心的情景出现了:“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
禅机深藏的大山终于开口了,不是偈语而是呐喊,声声回荡直上云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好一个“卒章显志”! 璀璨的主旨突兀而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诗人引着他的万千读者重新走到喧嚣的生活中来了。
不落俗套的构思,超逾常矩的谋篇给人以新鲜的艺术感受。
“卒章显志”的笔法早已为古代散文大家采用,为何说《沙田山居》的谋篇有“新鲜”的特点呢? 这里不妨作个比较。
我读余光中《沙田山居》
我读余光中《沙田山居》作者:孙丽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6期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
《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通过听觉的世界,感受浓烈的乡愁;那么,《沙田山居》如何呢?许是《乡愁》的名气太大、印记太深吧,令我们一提及余光中,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位游子伫立海峡对岸,愁眉不展,愁情深重,翘首遥望大陆故土的场景。
读《沙田山居》,笔者的“第一感觉”是:沙田景色很美,作者心情很好;山居之人以闲适的心情观沙田海、天、山、人,用华丽的文字描写景色之美,表达“心动”与“神往”之情。
仅在篇末引用作者自己的诗作《北望》中“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一句有一“愁”字,联系上下文,这个“愁”字显然不是本文抒情的重点。
然而,为什么遍搜网上网下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本文抒发的情感定位在“乡愁”,完全无视作者闲适地欣赏沙田美景的愉悦心情呢?甚至,作者已经在文末十分直白地点出“情”“趣”“心动而神往”等词句,以至于激动得“不能不下楼去”!为了寻找答案,我开始查找“乡愁”的定义,希望得到印证。
首先,笔者查阅了手头的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吕叔湘曾主持第一版),它的表述是这样的:“乡愁: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例句:离家多年,乡愁与日俱增。
”如果按照这个版本《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沙田山居》表达了作者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即“乡愁”)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我在为自己对“乡愁”一词的误解感到汗颜的同时却产生了疑问:“乡愁”一词中明明有个语素“愁”字,解释时为什么避开其意呢?可以这样理解吗?于是,怀着好奇与不解,我再查阅了李行健老师赠送的2005年第8次印刷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中将“愁”字明确解释为“忧伤”;因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笔者再查最近版本的解释,发现其2005年第5版对“乡愁”的词意做了专门的修正,增加了“忧伤”的词意。
【范文】高一语文《沙田山居》知识点
高一语文《沙田山居》知识点【原文欣赏】《沙田山居》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唿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
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
〖2021年整理〗《沙田山居》课文简析完整教学课件PPT
3.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首先,开头一段提到“马远夏圭”“重九” “中秋”,这一切都与最后的诗句“五千载”的文 化相照应。 其次,开头作者在阳台上看到“大陆的莽莽苍苍” 与结尾部分“不能不下楼去”意为回归祖国相照应。
退出
[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提示:一个“困”字,不但写出了山的环抱之态,而 且引出读者对南海浩荡烟波的无尽联想。
5.作者在第3段化用了前人哪些诗句?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提示:“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都是李白 的诗句,作者在这里拈来自用,除了体现出作者扎实的 文学功底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诗句都和作者的心情、所 看到的景色相吻合,言简意赅又有诗味。
[对应考点:分析写景的特点] 提示:云雾中的山、人、居的形态。忽隐忽现,虚无 缥缈,恍若仙境。
3.“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
“缺口”?
[对应考点:理解文意]
提示:这是实写,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因为这 “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 口。
4.第2段中“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中“困”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很重要》课文简析
《沙田山居》 课文简析
阅读课文第2~6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海天相对,中间是山……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 海湾。”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对应考点:分析写景的特点] 提示:将山当人写,把景物写活了。山具有了人的 情感,让人感到自然亲切。
粤教版-语文-高一-3.13 沙田山居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13沙田山居扬子江船夫曲余光中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
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呦,嗨呦,初生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顺风时扯一张白帆,把风儿装得满满;上水来拉一根铁链,把船儿背上青天!嗨呦,嗨呦,把船儿背上青天!微笑的水面像一床摇篮,水面的和风是母亲的手。
疯狂的浪头是一群野兽,拿船儿驮起就走!嗨呦,嗨呦,拿船儿驮起就走!一辈子在水上流浪,我的家就是宽广:早饭在叙府吃过,晚饭到巴县再讲!嗨呦,嗨呦,晚饭到巴县再讲!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
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呦,嗨呦,初生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碧湛湛.(zhàn)莽.莽苍苍(mǎnɡ)(miǎo)赫.然(hè)B.绸缪..(chóu móu)阒.黑(qù)(qī)天籁.(lài)C.姗姗.(shān)谐.趣(xié)(pó)肘腋..(zhōu yè)D.衣袂.(mèi)蹂躏..(róu lìn)(qú)聒.噪(ɡuō)解析:C.磅礴bó,肘zhǒu腋yè。
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外面出现了第一片接近南方的________,如同水墨画,一片模糊。
(2)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心胸就________起来。
(3)地皮________,这是通达公司在市中心建造摩天大楼的重要原因。
A.景点开阔紧缺B.景色开朗紧缺C.景色开阔紧俏 D.景点开朗紧俏解析:(1)景点:供游览的风景点。
景色:景致。
(2)开阔:(思想、心胸)宽阔。
开朗:(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紧缺:因短缺而供应紧张。
紧俏:(商品)销路好,供不应求。
余光中《沙田山居》课文详解
余光中《沙田山居》课文详解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湛湛zhànzhàn:深而清澈)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
’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
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
以山水画著称。
与夏圭同时,号称“马夏”)夏圭(字禹玉。
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
以山水画著称)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远望的样子)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
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即菊花。
东晋诗人陶渊明性喜菊花,后人遂称菊花为陶菊、渊明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即月亮。
宋朝文人苏东坡在其诗文中对月亮有许多传神描绘,后人遂将月亮称为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这句中,写菊和月,是最坦白的明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写,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
抒发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深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大海碧蓝,疑幻疑真,如在仙境,此中之人不是神仙是什么?如果说是人,与语境就不符)海与山绸缪(chóumóu缠绵。
“绸缪”是缠绵的意思,有难舍难分、如漆似胶之意)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淼miǎo,又作“渺”。
水大的样子))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沙田山居》的课文解读
《沙⽥⼭居》的课⽂解读《沙⽥⼭居》的课⽂解读 ⑴作者简介 余光中,福建永春⼈, 1928 年⽣于南京。
1952 年台湾⼤学外⽂系毕业。
1985 年迄今,在⾼雄市中⼭⼤学外⽂系任教,并担任⽂学院长 6 年。
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内地出版的诗选、散⽂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 20 种。
他的《乡愁》⼀诗传遍华⼈世界,他的《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
散⽂如《听听那冷⾬》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⑵基本解读 全⽂以“站在阳台上看⼭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群⼭变幻莫测的景⾊,突出“好景虽美⽽乡愁难遣”的主题。
阅读课⽂时要细细体味作者对⼭⽔的光影、声⾳、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揣摩⽂章⽤词造句的匠⼼独具。
在⽂章深厚的⽂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化的热爱,从中可以去体会作者⼼中深深的乡愁。
⽂章先写了晴朗⽇⼦⾥的海与⼭,写了它们的⾊、光、神态、形态。
接着,笔锋⼀转,“但是云烟⼀起,庄重的⼭态便改了。
”⼜写了风起云涌的⽇⼦⾥的海与⼭。
最后⼀段,笔锋再转,从⾃然的⼭光海⾊转到了⼈类活动,然⽽落笔处却并不在⼈,⽽在“最令⼈⼼动⽽神往的”——“⼈为的骚⾳”,不但将⼈类的.活⼒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且也暗⽰了⾃⼰做不得⼭⼈,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章最后,作者以⼀⾸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与作者产⽣感情共鸣。
⑶精华鉴赏 ⽂章的第⼆、第三⾃然段对海、⼭的描绘极为传神精到,建议仔细品读。
第⼆⾃然段中,有许多精彩的⽐喻和独到的⽤词。
“⼭⾊如环,困不住浩淼南海”,⼀个“困”,不但写尽了⼭的环抱之态,⽽且还带出读者对南海浩荡烟波的⽆尽联想。
“起风的⽇⼦,海吹成了千亩蓝⽥,⽆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 运⽤了⽐喻(暗喻和借喻)的⼿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指下的⼤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状观景象。
“到了深夜,所有的⼭影⿊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的节奏撼我的⼼⾎来潮。
次北固山下古诗每句赏析
次北固山下古诗每句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名句解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
取象宏大。
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高考古诗词鉴赏·江湜的《山寺夜起》
高考古诗词鉴赏·江湜的《山寺夜起》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试题】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作者简介】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
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
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
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注释】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恐怕。
惊:惊吓。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鉴赏一】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浓墨重彩描美景,含蓄之笔蕴乡愁--余光中《沙田山居》一文赏析
浓墨重彩描美景,含蓄之笔蕴乡愁--余光中《沙田山居》一文
赏析
王姣
【期刊名称】《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王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思乡曲--余光中《乡愁》一诗赏析 [J], 王姣
2.“乡愁”与“国殇”——余光中《乡愁》与于佑任《望大陆》解读与赏析 [J], 田大璜
3.乡愁:永远不会老去—余光中、席慕容《乡愁》比较赏析 [J], 龚建新
4.浅析余光中《沙田山居》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 [J], 杨敏
5.浅析余光中《沙田山居》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 [J], 杨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田山居
《沙田山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沙田山居》选自语文必修一,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还是文,都充满了乡愁之味。
《沙田山居》,更是通过在形象的比喻,和缓的语气,压韵的音调,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含蓄的思乡情感。
文章表达的思乡感情学生从总体上能够了解,但是本文文字艰涩,情思隐寄,具体是如何表现思乡感情的,却是教学难点,需要认真揣摩阅读才可以真正理解。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理解文意,体悟作者的思乡感情。
【教学目标及重点】1、美读。
通过自读、齐读、示范读等形式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美文须要美读。
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
朗诵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而美读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
2、美赏。
通过揣摩精警词句来赏读。
在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3、体验乡愁情结。
通过阅读本文和余光中的其他散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乡愁。
【设计思想】“美文需要美教”(韦志成语)。
我们在这里不妨变化一下“美文需要美学”。
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甚至辞采华丽。
而且多用典,多用修辞,善用动词,可谓一字传神。
《乡愁》通过几个特定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明显。
语言也通俗易懂,读一两遍就能会背诵。
而《沙田山居》语言含蓄,意象也有难以理解之处,情思隐寄写景之中。
而且本文有许多字词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给阅读带来了极大障碍。
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美文美赏。
包括鉴赏性阅读、体验性阅读。
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
从景到境,从境到情。
抓住几个重要语段,把握“兴寄”过程。
《沙田山居》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方式;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美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精辟词句理解作者笔下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乡愁。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检测:第三单元13沙田山居+Word版含解析
13沙田山居如花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
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
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
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
一切如花、花如一切。
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
这都很正常。
【课内挖掘】余光中的乡土情结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长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沙田山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余光中先生的故土情思:“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这些是一个游子的呢喃,也是五千年血脉的颤音。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故园情结、思乡、爱国、乡恋、乡怨等话题中。
2.有人问余光中,“李敖天天在不同场合找您的茬儿,您从不回应,何故?”余光中答曰,“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而我从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记者于是问余老,如此不回应,是不是受南京人温和的“大萝卜”性格的影响?余光中马上表示,“其实萝卜也会有辣的时候,我对辩论没什么兴趣。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一君木子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这是初中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的开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注释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风正,风顺;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韵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之外,行船泛着在湛蓝江水上向前。
潮水大涨江的两岸更显宽阔,顺风行船恰似把那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了残夜从海上升起,春风拂面江上春早进入底年。
寄回的家书不向知何处送达,告诉归雁快点飞到洛阳那边。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长水远尽在心头
把玩《沙田山居》,青山绿水扑入眼帘,几近收篇也不见大义徽言,只觉得笔意古朴,轻灵洒脱,颇有几分晚明小品的风格。
作者的心境似乎恬淡到了极点,倘若不是“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一句透露了他仍需为生计从教的信息,怕会让人误觉此文是游僧的行记或隐儒的闲笔。
你看,山海相依,鸢飞帆移,多开阔,多豁朗;结庐山坳,松风鸟啼,幽僻中雅趣自生。
作者生怕杂念俗尘玷染了他的仙界,有意写下一段空灵缥缈的“道家”自白:“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难道那位曾卓立在盖提斯堡高塔上呼喊过大陆母亲的赤子,那位嗅着台北冷雨的潮腥回味过东坡诗韵的学者,真要遁入空门吗?一代俊才的余公呵,你真会在香岛沙田的别业里断绝那“金瓯重圆”的魂梦吗? “疑幻疑真”的虑念,竟使人觉得灵山秀水于此公笔下不免“焚琴煮鹤”了。
待读到这一句时,人们愈加迷惘:“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哦,哦,我们的诗人真要羽化登仙了!”
突然,峰回路转,山风骤起,“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隆隆车声“敲轨而来”。
文章结尾处,震颤人心的情景出现了:“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
禅机深藏的大山终于开口了,不是偈语而是呐喊,声声回荡直上云端:
………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好一个“卒章显志”! 璀璨的主旨突兀而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诗人引着他的万千读者重新走到喧嚣的生活中来了。
不落俗套的构思,超逾常矩的谋篇给人以新鲜的艺术感受。
“卒章显志”的笔法早已为古代散文大家采用,为何说《沙田山居》的谋篇有“新鲜”的特点呢? 这里不妨作个比较。
汉贾谊写《过秦论》通篇排铺记叙秦王六世的伟业与赢政一统六合的实迹,不加褒贬;只结尾一笔道出“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不施”的大理。
这“点晴”诚属高明,但就全文而言不过顺理成章罢了。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则不讲铺垫,而是“心随物役”,有感即发,大折大宕,毫无斧凿与造作。
唐宋的散文家们提倡寄情山水,观必有得,这毕竟只是文章一法。
不幸的是后人将此视为“成法”,宗古不变形成了僵化的“思维定势”。
于是乎,谢眺的“清发”,鲍照的“俊逸”渐渐被沉重的道义所排挤。
明袁氏弟兄推崇“性灵”,遂有不少清新之作问世;竟陵派小品虽有冷峻僻奥的倾向,但无虚矫的情态。
尽管清人主宗桐城,“义理”之说横槛文苑,还是衍生了阳湖文人恽敬之辈的山水名篇。
总之,散文的生命在于自然与真诚,大千世界的风物情采涵养了作者的性灵,为此,“五四”以来的文坛巨擘也一再呼唤“回归自然”。
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对《沙田山居》中的偌多“闲笔”和“逸情”感到奇怪了。
相反更赞赏作者写真写美而不虚拟伪纂的文品了。
《沙田山居》的文字优美,意境涵远,十分显见,本文不拟赘述。
作者古学功底深厚善于推陈出新,这个特点倒是值得赏家领略,笔者仅举化骈入散一例抛砖:“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这两句不拘泥字数的对仗,写起来更自由些,后句以“已经完成时”的助词收束,含有叹惋。
在意趣上则两句相关,有骈对之工。
“陶菊”、“苏
月”典故双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作者究竟是沉醉于陶令东篱下的“悠然”,还是牵萦着苏子月明“千里共婵娟”的梦幻?那韵味的确绵长。
【附】余光中《沙田山居》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
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
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姗姗其来迟。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
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
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
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
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
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
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
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
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
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远的人间。
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
原来对岸
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
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
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
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