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特点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分析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分析随着中国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声唱法是指以发声技巧和音乐表现为核心的一种声乐表演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发音纯净、富有表现力与个性化,这同时也是中国艺术歌曲追求的旨意。
下文将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
一、律动感强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中,律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华夏民族音乐的特点所在。
律动感是通过在演唱中追求节奏明确、韵律流畅,使歌曲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让人们在歌曲中感受到明显的情绪波动。
在歌曲演唱中,律动感强者,往往能够让观众们沉醉于音乐氛围之中,而在歌曲风格多变,曲风极为互异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则显得更加重要。
二、明察秋毫古人云:“明察秋毫是于事无补,明察固然重要,但需要有一个度”。
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明察秋毫则是指歌唱表现得非常细腻,同时也表达了情感中的细节之处,这是一种高超的歌唱技巧,并需要唱者有良好的声控力。
在演唱过程中,唱者应将音乐的细节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体现之一。
三、音乐个性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中,音乐个性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它可以反映唱者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具有很高的人为色彩。
针对不同的类型,唱者的音乐个性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表现个人特点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合理利用音乐语言来把握曲子的整体风格。
四、技巧独特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亦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在演唱中展现出独特与创意。
唱者可以运用各种特殊的发声技巧来创造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如闭喉音、颤声、空气吹声、鼻音等,这些技巧在唱者自己的操练中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
总之,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是一门高超技艺,唱者需要不断创新并根据曲风不同而有所变化。
其核心在于,将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完美结合,使得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共鸣。
只有在种种条件下的默契配合下,唱者的歌喉,才能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发挥最大的声音和表现力。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简析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简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声乐作为表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进行简要分析。
一、汉族声乐汉族声乐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一种民族声乐演唱形式。
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口音刚劲利落、声音洪亮舒畅。
汉族声乐常常使用“大嗓门”,表现出较高亢、宽阔的气势。
2. 重视情感表达。
汉族声乐演唱以情感表达为主,歌曲表达的情感直接并深刻。
3. 旋律较为婉转。
汉族民歌旋律多为自然、柔美和优美,旋律和声音关系较为和谐自然,具有很高的音乐美感。
4. 强调节奏韵律。
汉族声乐节奏韵律非常明确,演唱者常常重复某些节奏或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少数民族声乐除了汉族声乐以外,中国还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声乐,如维吾尔族、藏族、壮族、苗族等等。
少数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声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2. 器乐伴奏丰富。
与汉族声乐不同,少数民族声乐往往会配合不同的器乐伴奏,如吉他、板胡、乌克兰等。
3. 声音特点独特。
各个民族声乐的特点非常独特,如蒙古族的“喉音”、壮族的“跳音”等等,为民族声乐演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
三、京剧演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唱腔独特、技巧繁多,为中国的声乐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1. 深情细腻,表现技巧独特。
京剧演唱通过演员变化不同的腔调,来引导观众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2. 腔调繁复,艺术值得探究。
不同的唱腔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性格,要求演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唱腔并善于运用。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各异,但它们都有着非常优美的艺术特征,代表着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
同时,民族声乐也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推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一)

声乐教学中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一)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积累,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方式,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
笔者认为,歌曲演唱的情感处理、歌曲演唱声音的变化对比处理、歌曲速度的变化对比处理、歌曲演唱韵味处理等等都是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倍重视的环节。
若能处理得当,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促使学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并受到歌曲艺术感染,进行审美教育。
一、歌曲演唱的情感处理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
因此,正确把握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歌唱艺术的重中之重。
1.创设情景,再现情感的处理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在演唱中表达情感,必须有生活体验。
例如教唱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这首歌,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作品中的情感,笔者专门从音响公司租借电视片《共和国之恋》播放给学生欣赏。
剧中科学家们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的条件,经过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这时再让她们唱这首歌,学生自然做到“传情”,歌声也动人。
2.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处理“声”是歌唱的基础,“情”是建立在物质的“声”基础之上的。
通过优美的声音,表达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掌握发声技术,从声音“库”中调动恰当的声音和歌唱方式,唱出歌曲所需要的听觉效果。
贴切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例如:表现高兴欢乐情绪,声音要有光彩、流畅生动,声音位置较高,音量不必太强,如《节日欢歌》;表现强烈悲痛情绪,可以用较少气息、较强力量加强声音力度,而不使声音全部出来,产生一种压抑、强忍的听觉效果,如《松花江上》;《草原之夜}就应在平静气息上用较高的声音位置柔和、抒情、轻松地演唱。
由此可见,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才是理想的歌唱。
声乐训练知识:如何在演唱中将自己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声乐训练知识:如何在演唱中将自己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演唱是一种非常魅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打动人的内心,传达出深层的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唱腔的丰富多彩性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听众感受到更加细腻的情感和表现力。
为了在演唱中表现出更多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音乐特点,我们需要注重声乐训练的技巧和知识。
一、胸腔共鸣胸腔位于喉咙下方,是声音产生和储存的很重要的部位。
在演唱时,如果胸腔无法很好地得到利用,那么我们的发声会比较沉闷、质感不够清晰,无法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唱腔。
因此,为了提高演唱的表现力,我们需要通过练习来开发并丰富胸腔共鸣。
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将声音质感变得更加柔和,在演唱中能够表现更多肆意的情感。
二、声音控制声音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唱时必须保持稳定的音高和音量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了解和掌握这一技能需要进行持久不断的训练和练习。
在演唱时,我们可以通过吸气的方式来增加唱腔的边缘音色,或者通过加强声音的强度来增加发音的清晰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肠道和咽喉的运用,使得声线更加自然的延伸和流动。
三、表情和情感在演唱过程中,表情和情感是同样重要的。
通过不同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我们可以让听众更容易接受和感受到唱腔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唯独在演唱时,面部、眼神和肢体的表现非常重要。
面部和眼神的表现可以让好听的歌曲更生动又富有戏剧性,而身体的动作则可以让唱腔更加饱满和富有节奏感。
四、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最后一个因素是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
演唱风格在音乐世界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代表着歌手的独特风格和音乐特点。
这一点可以通过唱腔和表现来体现出来,例如个性化的唱腔、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或是与词曲相关的奇思妙想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歌曲,我们需要掌握不同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加自然地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在演唱中要想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唱腔,需要练习和掌握大量的声乐技巧和知识。
通过胸腔共鸣、声音控制、表情和情感、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等多个方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演唱的水平和表现力。
民族声乐作品中咬字吐字的艺术表现

民族声乐作品中咬字吐字的艺术表现
民族声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咬字吐字是它的重要表现特点之一。
咬字吐字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时对音节的发音方式进行特别的处理,使其具有清晰明了的音质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第一,咬字的表达手法。
咬字是民族声乐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手法。
通过在发声时稍微咬紧嘴唇的方式,增加了声音的清晰度和明亮度,使歌曲的表达更加深刻。
例如,民间歌曲《满江红》中的“江”字,在演唱时可以加重发音,突出其凄凉悲壮的意境。
第二,吐字的表现形式。
吐字是民族声乐中另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通过在发音时将舌头拉长,让音节发出更加明亮的声音,以突出歌曲中的重点词语和情感。
例如,旦角唱腔中的“悲凉”等字眼,可以通过吐字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第三,咬字吐字的韵律效果。
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中还可以产生优美的韵律效果。
它可以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并加强歌曲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例如,蒙古族长调中的“策勒”、“嘎达”等字眼,通过咬字吐字的处理,可以更加突显其音乐特色,增强听众的听觉享受。
总之,咬字吐字是民族声乐中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可以使歌曲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内在的情感和意境。
在日常学习和演唱中,我们应该注重咬字吐字的练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己的咬字吐字水平,为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作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乐有哪些技巧范文

声乐有哪些技巧范文声乐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训练的艺术,通过技巧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声乐演唱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关于声乐技巧的一篇范文,共计1200字左右:声乐是一门需要专业技巧和长期训练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出色的天赋和音乐感知能力,还需要通过正确的声音发声和控制技巧来实现声乐作品的精妙演绎。
在声乐技巧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唱法和呼吸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下面将就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唱法是声乐基本技巧的核心。
唱法主要指的是声源的产生和共鸣原理,以及声音的发音方式和音准控制。
首先要注意的是正确的发声。
发声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喉头放松和腹式呼吸。
喉头放松是指通过正确的姿势和肌肉调整,保持喉部和颈部的放松状态,防止声带过度紧张和损伤。
腹式呼吸是指通过腹式呼吸的方式,使气流稳定、均匀地通过声带,产生富有共鸣的声音。
此外,正确的发音也是声乐演唱的关键。
发音要准确、清晰,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风格来调整声音的明暗、连音与断音等音色特点。
音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各个音阶和音程的音准,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纯正性。
其次,呼吸是声乐的基本功之一、良好的呼吸技巧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掌握气息和声音的运用。
首先要注意的是深度呼吸。
深度呼吸可以帮助演唱者获得足够的氧气和稳定的呼吸节奏,以支持长时间的演唱。
其次是控制呼吸的节奏和稳定性。
演唱过程中,呼吸的控制应该与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表达相统一,避免呼吸间隙引起的节奏断裂和情感上的不连贯。
此外,呼吸的控制要稳定,要避免过度呼吸或呼气不足的情况,以保持声音的持久力和音色的稳定性。
除了唱法和呼吸技巧,声乐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技巧。
例如,共鸣的运用和噪音的控制。
共鸣的运用是指合理利用头腔、鼻腔等共鸣腔体,增强声音的音量、明亮度和穿透力。
噪音的控制是指避免呼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干扰声音的正常发声和音准。
此外,乐感和音乐理论的掌握也是声乐技巧的重要方面,它能使演唱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节拍和音调。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浅谈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望故乡》是一首深情而激动人心的民族声乐作品。
它以追忆故乡、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深情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的成功运用,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该作品在编曲上使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与现代的编曲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
编曲中使用了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配以强烈的鼓点和管弦乐器合奏,增加了现代感和节奏感。
同时,在旋律构成上,采用了朗诵唱法与歌唱唱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情感的表现,增强了朗诵的冲击力。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在旋律构成和编曲方面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该作品在演唱技巧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声乐的特色。
演唱者要求较高的喉音技巧和呼吸控制能力,在演唱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和高度的音乐韵律感。
在演唱歌曲时,艺术家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轻柔的音乐线条、流畅的呼吸和变化的音高,表现出情感丰富、深沉的思乡之情。
特别是在演唱高潮部分时,要注重声音的层次感和表现力,通过音响效果和咬字技巧,使得歌曲表达更加深入人心,让人不由得被歌曲所震撼。
最后,该作品在歌词方面也是极具特色。
歌词中描述了远离故土的苦楚和思念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爱意表达。
歌词朴素自然,富有感染力,能够抒发出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怀念和缅怀。
同时,歌词的深情、哀愁和慷慨激昂,也对声乐创作和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是一首具有强烈情感表现力和音乐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的成功,与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的创新性和成功运用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

声乐“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浅析声乐是一门古老而美妙的艺术,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歌手可以利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音乐理念。
在声乐演唱中,有三种主要的唱法,分别是抒情唱法、技巧唱法和音乐剧唱法。
每种唱法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对这三种唱法的风格特点进行浅析。
一、抒情唱法抒情唱法是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唱法之一,它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达。
抒情唱法要求歌手在演唱时要充分表现出歌曲的内在情感和意境,将歌曲中的情感与听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抒情唱法中,歌手通常会运用一些情感细腻、柔和的声音和音色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使人感到温暖、柔情和感人。
抒情唱法要求歌手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能够用声音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进行情感共鸣。
抒情唱法的风格特点是温柔、细腻、感人和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二、技巧唱法技巧唱法是声乐演唱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唱法,它注重歌手的声音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技巧唱法要求歌手具有良好的声乐技巧和音乐才能,能够灵活运用音乐元素和技巧来表达歌曲的艺术魅力和音乐韵味。
在技巧唱法中,歌手通常会运用一些高难度的音乐技巧,如高音、滚音、颤音等,使人感到惊艳和震撼。
技巧唱法要求歌手具有丰富的音乐造诣和音乐理解能力,能够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技巧唱法的风格特点是高难度、技巧性强、音乐性强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三、音乐剧唱法音乐剧唱法是声乐演唱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唱法,它注重歌手的角色塑造和戏剧表演。
音乐剧唱法要求歌手不仅具有良好的声乐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戏剧表演能力和角色演绎能力,能够将歌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故事情节通过声音和表演来进行演绎和还原。
在音乐剧唱法中,歌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表现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戏剧化处理能力和场景还原能力,能够将歌曲中的角色和情节通过声音和表演还原出来,使人感到身临其境和震撼。
音乐剧唱法的风格特点是戏剧性强、戏剧化处理能力强、角色还原逼真和具有强烈的戏剧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声音,则是对音乐最直观的体现,最到位的诠释。
而声乐艺术又是唯一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很完美的艺术。
在声音上的表现和声音的抑扬起伏都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时而轻却有力,时而响而有力,时而轻而无力。
例如在歌曲《绒花》中结尾处“啊”那两句旋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时轻时重,柔和的、连贯的表达出一种惆怅、向往的情绪、需要气息较好的控制并不断给予。
《乐府传声》中说“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节。
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势之徐疾;摩情远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
然徐必有节,神气一贯,疾也有度,字句分明。
倘徐而散漫无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谬也”。
从声乐作品的体裁来看,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强度是不一样的。
但所有的力度、强度都是相对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现得刚强急促些,而有的则需要柔和缓慢些。
总的来说雄壮有力或情绪激烈的歌曲要以刚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刚、柔不是绝对的,而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
在声乐演唱中为了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也要借鉴文学中的停顿、转折,“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恨生”。
在作品中,一般是一句一断,但为了强调语气,分清主次,突出表情,常常在乐句中主要的词语和逻辑重音上,或者一些起烘托作用的衬词上,灵活地运用顿挫手法,让音乐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比如歌曲《我爱梅园梅》中,由于这首歌曲带有京腔、京味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的特点更为清楚明了,在结束句“我爱棋逢对手园的梅”中的“梅”,在每二小节附点十六音符的节秦处放慢速度,把京味开始融入,直到结束,那才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
而在当今,声乐演唱的唱法的主要有3大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也是各有特点,声乐演唱者只有在对作品本身内在底蕴充分透彻的把握,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使演唱富于表现力,从而更好更精准地将声乐意境诠释与表达出来,收到应有的演唱效果。
所以,音乐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正如前面说过的,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
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
美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
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
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
最初的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
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
所以说,不同时代的歌唱形式、风格、情绪、情感不同,歌唱的方法也不同。
而民族唱法则不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
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
在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种的民歌形式,这其中以汉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调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穿越时空界限之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犷质朴、直爽豪放的特点,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以及内蒙的《爬山调》等,给人以一种身居山间旷野之中,领略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爽朗舒畅之感。
而南方则以江苏的小调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而又流畅,给人以鸳鸯戏水、鸟语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
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歌
风格,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现风格,但在唱法的技能技巧方面,民族唱法还强调“字正腔圆”,注重发声的自然性和声音靠前、在行腔咬字中唇与齿的有力配合,以获得“字清”而“韵正”的最佳效果等特点。
中国民族唱法因受其民歌的影响,在唱法上曾是杂乱的繁多的。
具体地说,中国民族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上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1.形成期40年代初期,随着民族救亡运动的深入,民族音乐配合敌后抗战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了50年代的后期,一批具有跨时代水平的歌唱家先后涌现出来,他们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许多曲目至今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
这一时期的唱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
3、成熟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民族声乐带来了艺术的春天。
一批优秀的立足于民族声乐的改革与发展的耕耘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精心培育出了无数个歌坛新秀与人才。
成熟期唱法的特点,声音圆润且流畅,高音通达并带有泛音,因而更富于表现力。
可以说,成熟期的民族唱法,是一种值得继续研究和普及推广的唱法,它代表着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
通俗唱法是最贴近生活的,最自然的唱法,有着不同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点,它的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
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
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
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比如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
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
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
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音乐是一个大海洋,无限的大,今天的我们,只是领略到它的一小部分,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音乐的魅力肯定会让我们无法自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