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071e706b52acfc789ebc9b8.png)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
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种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声场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作者的这些差别与各自作品在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差别息息相关。
作者差别的最显著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
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黄昏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
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影响。
首先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远古时期,在以书面语言创作为标志的作家文学出现以前,文学的形式只有群体性的口头创作即民间文学。
也就是说,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a762d4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7.png)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人生充满辉煌,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下面就来谈谈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屈原提倡“明政”,认为君主必须以仁爱为心,贯穿于管理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始能保持国家的稳固。
他主张“充耳以听民声,满目以观民利”,强调君主要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得到民心,为了祖国的前途,一直奋斗不止。
屈原还提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思想突出了珍视细节,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至死不渝”来形容。
在战国时期,楚国曾遭遇周边强国的侵略,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痛心疾首,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不行,国君对于君臣关系的忽视,致使天下人民得不到政治保障。
因此,他决定奔赴郢都,劝楚王改邪归正,扶正impeach 参差,建设新楚。
但是,他的忠告不被楚王接受,屈原很快被楚国废黜出逐,并最终赴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的文化贡献屈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离骚》是一部充满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广阔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界。
《离骚》基本上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述屈原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他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悲欢的深思熟虑。
在屈原的文化著作中,人性、人伦、思想、情感,作为文化价值的主要元素,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
他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是“爱国志士、政治家、杰出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屈原依然充满着神秘感,成为能够改变人们命运和契机的传奇人物。
浅谈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浅谈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a916a7bcd126fff7050bae.png)
浅谈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其作品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
楚辞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人士以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自觉运用,“楚辞”的参差灵活的体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散文和诗歌创作。
从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开始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楚辞》作为第一部个人创作的诗歌集,对后世文人心态的确定与赋的形式都有重要影响。
它那恢宏瑰丽的锦绣文章,像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超千年时空,涌动在代代文人心中。
怀才不遇的贾谊、“发愤著书”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旷世独立的李白、描摹社会百态的曹雪芹,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无不受屈原的作品精神的浸润。
李白曾吟诗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关键词:楚辞;后世文学;浪漫主义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在文学方面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时的《诗经》、秦汉时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
这说明它们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
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与楚辞的出现,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屈原以前的文学作品,譬如《诗经》在流传过程中虽然经过诸多修订,但大体上仍保留着纯朴、自然的本来面目,从中可以看出集体生活的情景,群众创作的智慧。
而楚辞则基本上是由屈原一个人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并把楚地原有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提高了一步,创造出一种崭新文学体裁——骚体。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7026df34b35eefdc9d333af.png)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摘要:同属于文学范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种文学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从借鉴中融合,从融合中发展,从发展中相互依存,二者密不可分。
关键字: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影响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作家文学是个体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独立创作,最后以文本作品形式出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个体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文字出现前,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几乎没有联系,彼此像两条平行线,并无交集。
从出现文字起,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就相连不断,二者像两条河流一样汇集交融,不可分割。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范围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
(一)创作主体的不同民间文学是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土壤中的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以口头非文字形式出现,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以集体创作,是一种全民性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强调群众性。
不同于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一旦开始写作,便以文字文本出现,以个体为单位,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作家文学强调独创性。
(二)流传方式不同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记,代代相传。
因此,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较之于民间文学更为广大,受地域局限也较小。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民间故事家,他们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却可以口述很多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https://img.taocdn.com/s3/m/20066f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c.png)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第一篇: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屈原与李白——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
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
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
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一、屈原——浪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屈原是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创者。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1、楚辞《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楚辞体特征: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离骚》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
![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66a5d1c6c175f0e7cd137f0.png)
E T H N I C A R T S Q U A R T E R L Y●76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有许多国际学者在研究,如在俄罗斯有无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与文章,西方主要研究偏重在民间文学(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即作家怎么利用民间文学写自己的作品。
在中国这类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是分析民歌对诗人的影响,如汉代乐府,或民歌与词的关系,至于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研究的极少。
笔者大概只看过一本《蒲松龄与民间文学》而已,但是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与西方的迥异。
谈到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要注意两个特点:一、民间文学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作家怎么利用民间文学的作品,母题,形象,语言(这方面与西方文学同)。
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作家文长期以来,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存在着如下关系:一是民间文学通过作品、母体、形象和语言等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一是作家的创作对民间文学产生影响。
于是,就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即:民间文学经过作家改写成为文人作品,文人作品又回归到民间文学之中。
中国小说民间文学相互影响I206李福清,著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关系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B.Riftin.(李福清)提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作者:E T H N I C A R T S Q U A R T E R L Y ●77学怎么回归到民间,怎么在民间流行,怎么改编,在作家作品基础上怎么产生新的民间口传的作品。
当然要注意散文(小说)与诗词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不同,据笔者所知中国诗词很少回归到民间,这方面的情况与西方不同:西方诗人写的作品可以流传在民间被编成民歌,与民歌一起流行;中国古典诗词因语言的差别不容易流传到民间,变成民歌也很难。
但小说却相反。
中国小说通过说书又流入民间,并且不只是通俗小说,一些文言小说亦然,如唐传奇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故事。
民间文艺可分为aktiv e -collectiv e (积极的集体创作)与p assiv e -collectiv e (消极的集体创作),这是30年代世界有名的语言学家R om an Jak obs on 与P eter Bo g at y rev 教授提出的论点,简单的说民间文学可分为非专业的,如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谜语、笑话等作品,及专业的,不是每个人可以讲或讲唱的,如说书、各种曲艺、皮影戏等等。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f3d31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e.png)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传承、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民间小说等。
而作家文学则是指由专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书面传承,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1. 传承关系民间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灵感,充分展现了人民裙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作家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2.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通常会根据民间文学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更加贴合民众的口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元素,作家文学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文学传播民间文学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而作家文学则通过出版、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
作家们在创作中也会借鉴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以期作品能够更好地触及大众,促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融合发展1. 创作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融合发展愈发密切。
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是积极吸收民间文学中的多种语言形式和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创新性。
2. 文学题材作家们在选择作品题材时,更加倾向于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故事,这与民间文学所描绘的内容高度契合。
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作家们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营造生动的环境,使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3. 文学情感作家文学在借鉴民间文学的也对情感的表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民间文学中蕴含的朴实情感与作家文学的深刻情感得以完美融合,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时代性。
四、总结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但二者之间并非割裂关系,相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家们在创作中积极吸收民间文学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民众、更丰富多彩。
屈原对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
![屈原对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cc0e14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1.png)
屈原对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对今天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影响: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这部诗歌以其华丽的辞藻、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范本之一。
2. 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被广为吟诵,被视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端午节的传统:屈原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密切联系。
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以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纪念屈原,将其作为纪念和怀念这位爱国诗人的日子。
4. 爱国情怀的激发:屈原以其忠诚爱国的精神和为国捐躯的事迹,激发了后人对于爱国、忠诚、坚韧不拔的崇敬和追求。
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对于塑造中国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激励后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9fe909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5.png)
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的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屈原的形象和作品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人们心中的典范和楷模。
本文将从屈原的作品内涵、文化认同、精神价值和文化延续等方面,探讨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屈原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文学、战争策略等领域。
他的作品《离骚》、《天问》等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
这些作品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在面对悲苦和艰难时的乐观精神和挣扎意志。
传统文化中对于屈原作品的研究和推崇,不仅是为了传承他的创作传统,更是为了挖掘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人性。
其次,屈原作为一个形象符号,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爱国心、忠诚与忧患的精神。
这种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后来的诸多文化符号,例如端午节、龙舟竞渡等。
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在端午节期间除了品尝粽子、赛龙舟,更是通过这些习俗保留了对于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再次,屈原的精神价值在于其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幸福。
他的作品描绘了尊重自然、坚守信仰、追求自由等正面的品质和价值观,从而激发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理性思考和个人尊严的追求。
屈原的精神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古代,也深深影响了现代社会。
他的作品中对于权力的批判、对于自由的追求等思想,无疑是对当代世界的启迪和引导。
最后,屈原的作品和形象的广泛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持续发展和演变。
屈原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激发了后来的文人学士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探索和创造。
屈原丰富多样的作品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性和鲜活性。
综上所述,屈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人们追捧和崇敬的对象。
民间传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民间传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b3ff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e.png)
民间传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长期以来传承的口头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智慧。
而文学创作则是通过艺术手法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传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化。
因此,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民间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许多文学作品都源自于民间传说,将其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情感渲染。
例如,《红楼梦》中的许多传说元素,如石头记、荣府女儿和莫逆之交等,都与民间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传说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和角色,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其次,民间传说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众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和传说。
文学作家通过深入研究民间传说,把其中的精华和韵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神仙形象孙猴子而诞生的。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传统的民间传说,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传说故事,为文学作品注入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民间传说通过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文学作品以其形象生动、情感真实的特点,在传播中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对民间传说的兴趣和认同。
通过文学的渠道,许多民间传说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从而促使传说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丰富了民间传说的内涵,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互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然而,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之间并非一味的相互扶持。
在创作中,文学家往往会对民间传说进行改编和艺术处理,增加故事的想象和艺术性。
这就使得作品与原始的民间传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可能引发争论和争议。
但这并不妨碍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反而使得作品更具个性和时代感。
综上所述,民间传说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民间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来源,而文学创作则为民间传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台。
通过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学术公案:屈原从“文学弄臣”到“人民的诗人”
![学术公案:屈原从“文学弄臣”到“人民的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45e9b6f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4.png)
学术公案:屈原从“文学弄臣”到“人民的诗人”第一篇:学术公案:屈原从“文学弄臣”到“人民的诗人”学术公案:屈原从“文学弄臣”到“人民的诗人”编者按:1944年,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屈原为弄臣”(今人进一步衍生为“同性恋”说),引起学术界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质疑。
孙次舟随后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
彼时,朱自清非常认同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参与讨论。
闻一多于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文中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桩历史事实”。
闻一多在后来撰文中,进一步阐释“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
”此处,转载叶罕云先生《闻一多论屈原:从“文学弄臣”到“人民的诗人”》(原载于《名作欣赏》2012年32期)一文,以全景展现六十年余年前民国学术界的这场大争论。
一、屈原是“文学弄臣”1939年寒假后闻一多“对于诗人屈原其人类似当代名伶的看法也提出来了,但未详细论述”,详细的论述在写于1944年12月、原载于1945年10月郭沫若主编的《中原》第2卷第2期的《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文中。
事情的起因是孙次舟于1944年9月在成都《中央日报》的《中央副刊》上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一文,12月前后又发表《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一文,并在附白中转录了李长之给他信中的一句“昔闻一多先生亦有类似之说,以屈原与梅兰芳相比”,且在《申辩》中说道“闻一多先生大作如写成,定胜拙文远甚”。
于是,闻一多不得不开口了,“孙先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的指出了一桩历史事实,不幸的是,他没有将这事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意义,充分的予以说明,这,便是误会之所由发生吧”,并说,“我以为在传统来源问题的探究上……此外便要数孙先生这次的‘发疑’,贡献最大”,但是,闻一多没有以“同盟军”的姿态出马,而是冒险做个“调人”。
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组诗
![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组诗](https://img.taocdn.com/s3/m/2694843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2.png)
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组诗
屈原,古代中国的一名杰出作家,他的组诗《九歌》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佳作。
《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组诗,从其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繁荣程度。
从《九歌》的内容来看,主要内容集中在社会生活、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
《九歌》反映了古代中国当时社会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民众的繁荣富足等政治性的话题和思想,还有对社会不公正的忧虑。
其中涉及的内容既有社会性的,也有宗教性的,从而可以看出古代民间文化的繁荣程度,古代中国人民情感上的苦难、乐观主义、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等。
古代中国文学影响深远,《九歌》是其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把
民间祭歌的内容和形式加工成一个有完整情节的作品,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和社会性内容以及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所在。
《九歌》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屈原杰出的文学成就的象征,可以说,它把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融为一体,为中国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文学精神传承的开端。
从历史角度来看,屈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九歌》不仅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拓性的精神和活跃的灵性,在当代诗歌创
作中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力。
关于《九歌》,我们可以从历史变迁中借鉴一些宝贵的经验,使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认识,进而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创新发展和更新发展。
两座文学高峰间的相通——从《离骚》到《聊斋》
![两座文学高峰间的相通——从《离骚》到《聊斋》](https://img.taocdn.com/s3/m/0ee8d57b964bcf84b8d57b0d.png)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8)01⁃0037⁃07收稿日期:2017⁃02⁃07作者简介:张崇琛(1943-),男,山东诸城人。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
两座文学高峰间的相通———从《离骚》到《聊斋》张崇琛(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聊斋志异》与《离骚》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两者的写作动因都源于一个“愤”字,两部作品都在女性身上寄托了美好的理想,都使用了大量的自然物以为象征。
在结构上,都呈现出立体化特征,并有着多重文化蕴涵。
这是两座文学高峰间的相通,更是蒲松龄与屈原两位文学巨匠在心灵上的相通。
关键词:聊斋志异;离骚;写作动因;表现手法;文化蕴涵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余读聊斋诗,常见柳泉借鉴三闾之处。
如“须发难留真面目,芰荷无改旧衣裳”[1]461,句本《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伤美人之迟暮兮,怅秋江之已晚”[2]30,句本《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愿在荷而为盖兮,受金茎之一点”[2]30,句本《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涉江何处采芙蓉”“楚陂犹然策良马”[3]484,句本《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及《湘夫人》“朝驰余马兮江皋”,不胜枚举。
至于直言追随屈宋传统者,其诗句也不少。
如“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辞”[4]484、“《九辩》临江怀屈父,一尊击筑吊荆卿”[5]507、“狂吟楚些惟酾酒,龟策何须问卜居”[6]507、“鬼狐事业属他辈,屈宋文章自我曹”[7]514,“敢向谪仙称弟子,倘容名士读《离骚》”[8]563。
因思聊斋之诗,其受屈原影响可谓大矣。
37然细思之,其实何止是诗,就是蒲氏的《聊斋志异》,所受屈原辞赋的影响也是显见的。
当然,这种影响已不单是词句的化用或描写的相类,而是更高层次上的的相通了。
例如,无论就写作的动因,还是作品的表现手法抑或文化蕴涵而言,《聊斋》与《离骚》间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而其间又可见留仙对屈原之继承。
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e9011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0.png)
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概述民间传说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或书面故事、传说,通常以表达特定文化群体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为主要内容。
而文学作品则是经过创作加工和艺术化处理的文字材料,通过语言、叙事手法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民间传说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和创作源泉。
影响与启发1. 文学作品中融入民间传说元素许多文学作品都借鉴了民间传说中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神话故事、鬼怪传说、英雄传奇等。
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还能够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情节发展。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取经西天、与妖魔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就源自于民间传说中关于孙悟空的传说。
2. 民间传说作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时代氛围民间传说往往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文学作品可以借助这些传说来构建故事背景和展示时代氛围,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
如《红楼梦》中描绘了清代贵族世家的衰败与兴盛,其中许多情节源于当时流传的各种传说故事。
3. 民间传说作为文学创作灵感的源泉民间传说中所延伸出来的故事、人物形象、动画场景等都能够成为文学创作者的灵感之源。
通过重新诠释、改编或演绎这些民间传说,文学作品能够在保持原始故事核心的基础上注入新意,并且对当代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者J.K.罗琳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英国神秘魔法世界与现实社会巧妙地结合起来。
结语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
民间传说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同时文学作品也将这些民间传说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艺术化加工,使其得以永久流传,并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厚度。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屈原文化心理试探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屈原文化心理试探](https://img.taocdn.com/s3/m/19cfbee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9.png)
屈原文化心理试探本文的研究不属单纯类型,也就是说,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探讨有着直接的、实证的目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屈骚的文化基础、文化背景、文化倾向争论不休,南方为主说,南北结合说,形南实北说,各执一端,无法统一。
笔者认为,这些探讨固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若始终停留在语义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层面上,问题将难以解决。
因为我们不能仅凭屈骚中是否有体现中原文化思想之处,是否引用了与中原的典籍相同的语句等来判定它的文化属性。
这正如现在我国许多学术著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中大量引用马列原句,却不能说这些著作属于西方文化一样。
我们还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作品透视屈原的文化心理,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文化属性。
古人云:“言为心声”———任何作品都是作家心理的外化物,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了解了一位作家的文化心理,当然也就基本了解了其作品的文化属性。
下面,我们首先考察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和情绪常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二者颇有区别。
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情感和情绪有不同的解释,但有几点是共同的。
一般说来,情绪是下位的概念,而情感处于上位;情绪相对较宜波动,而情感较为稳定;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主要属于生理方面;而情感是人类独有的,主要属于心理方面。
具体地说,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地态度。
而由于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教育的等等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事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态度,由此反映出其文化心理状况。
例如,对于楚国的服饰,屈原便有一种超乎常人的特殊爱好: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这固然是诗人表达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一种方式,但也真实地传达了他对楚之“奇服”的爱好之情。
同时,在《离骚》和《招魂》中,也有赞美楚国服饰的诗句。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01872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f.png)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独特心灵信息的民间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诞生最早,生命最活跃,内涵最丰厚,影响也最久远的一支。
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是人类生命过程中吟唱的第一首心灵之歌,是人类精神心理审美潜能的第一次外射,虽然还显得幼稚,粗糙,但天籁自鸣,自然质朴,与人的本性灵犀相通,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悠悠历史中奔流飞扬的文学长河的源头。
在人类初期尚无文字的久远年代,民间文学曾经长期占据着“文学”的全部空间。
同时它又是一种最年轻的文学,由于它以最自然朴素的口头语言形式同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最切近的生活和最真实的心理愿望相联系,成为他们最可靠的精神伴侣,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人民大众“相依为命”,不仅古老的作品世代相传,同时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又不断地创造出大量新作品。
时至今日,依然活生生地在人民大众中自然而然地生存着,流传着,发展着。
著名作家、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学是山野文化的精灵,更是作家们的一座语言富矿,值得那些勤奋而独具慧眼的作家开采利用,并受用终身。
民间文学,无论其传统形态还是现实形态,都更多地浸润着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的源汁源味,包蕴着真实而丰厚的社会内涵,既是民族文学自然质朴的一支,又是民族文学发展演化的源头、土壤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历史地看,民间文学的诞生,从内容、形式、审美经验及艺术创造上为作家文学准备了必要的文化前提;后者或直接从民间文学的内容形式转化而来,或在借鉴民间文学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新的生活发展创造而成。
可以说,作家文学的血肉神韵之中都活跃着民间文学的因子,没有民间文学的奠基,便没有整个文学的大厦。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五个层次:首先,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哺育了作家文学。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01e7166561252d381eb6e01.png)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点: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2.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与俗文学、作家文学的区别(另外参考教材第十一章):第一,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作家文学也是个人创作,通称为“精英文学”,代表主流文学成就。
第二,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作家文学主要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现在也可以改编为电视、电影,有更广阔的流传渠道。
第三,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的创作,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与商业因素有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作家文学主要以启迪思想为主,承担批判社会的功能,不追求商业利益。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后文再深入论述)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影响(见本人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恩施方言与民族文学——以恩施州方言小说为例》1、播撒语言文化巴尔特认为:“文化,就其各个方面来说,是一种语言。
”嫁人莫嫁驼背腰//一世难睡安逸觉//两头压得梆梆紧//中间翘起尺把高[gāo]//好像河里架拱桥天上一群雁,地上一群鹅,鹅寻雁,雁寻鹅。
红莲藕,白莲藕,藕红藕白藕连藕。
——来凤民歌1)碓窝子里搁鸡蛋——跑不了!2)火炉靠水缸——一边热3)水过三丘——迟了4)懒婆娘喂鸭子——不捡蛋(简单)5.男子的头女子的腰,只准看不准捞。
分析下面两段对话,看描述了什么人物性格特点:“……那时节伢儿爹还在,他也是个老实坨子,比国智还老实一大截,除了挑水弄柴和上山挖草药,其他百事不管,做也做不周正,我瞧不上眼睛角儿。
那时节,也不懂什么计划生育……”,“鸡下蛋一般,一连就屙下八个,八个哇!想不着胎也没法儿。
”——李传峰《灵屋》“啊,您老的伢们才大有出息哩!大大小小的官儿一大群,您看如今这方圆几十里地,哪个有您老享福?吃的罐罐饭,喝的腊肉汤,还穿皮袍子哩!”“这算么子,去(引注:方言念qiè)!人家城里,不吃米饭,吃的什么巧克力,不喝腊肉汤,娘儿母子喝什么牛奶子青春宝。
以文学史为例,论述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以文学史为例,论述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ac6db60b84ae45c3b358ce5.png)
以文学史为例,论述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答: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再创作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
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吸收了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成果,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民间艺人的话本加以提炼、充实、完善,扩大了篇幅,丰富了内容,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使原作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国演义》较之三国传说与《三国志评话》《水浒传》较之水浒故事与《大宋宣和遗事》《西游记》较之取经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无论就典型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或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比较,作家创作都远远超过了民间口头创作。
二、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民族文化统一体中分化出附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形成与民间文化迥然相异的精致华丽文化风格。
这些文人、作家一方面不断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往往损害了民间文学的原貌。
这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影响的另一方面。
神话是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那时还没有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作为原始民族集体无意识之投射的神话,其原始形貌必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非逻辑性的,常常只是一个观念原型,是赤裸裸的文化因子,而无情节的连贯,形象的完满和内在的逻辑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
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1《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
《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大司命》中描写到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
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示对大司命的怀念。
其中的忧愁怨恨跃然纸上,令人伤感。
,《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
向神巫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
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他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
这不仅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
所以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中的神话和民俗风情对其影响深远。
2屈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
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
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
3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等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产生及其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当时楚地乐曲的影响。
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
“”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承袭和取鉴了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孺子歌》、《徐人歌》等楚地民歌的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都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歌
“”“诗的密切联系。
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并且还举些、只、
”“” 羌、谇、謇、纷、侘、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
《离
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
“” 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
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增加了生活气息。
4 《离骚》的艺术世界: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骚》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世界。
首先,《离骚》中出现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
屈原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它们结撰成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使它们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取得了极强的抒情达意效果,如诗人的三次升天遨游。
其次,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往古世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为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理性光辉。
屈原借对往古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榜样;借对历史兴亡的反思,表达对楚国前途的担忧;借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话,鼓舞激励自己奋进不止、探索不息。
再次,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
诗人构思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意象,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
又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失望与希望、坚贞与被
嫉、苦恋与追求,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