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分析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分析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分析作者:石昊侯倩文来源:《卷宗》2013年第09期摘要:地下水资源数量计算与评价,包括补给量计算、排泄量计算和允许开采量(亦称可开采量)计算三个方面。

其中允许开采量计算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地下水资源数量计算与评价的目的所在。

允许开采量要求在整个开采期限内出水量不减少,动水位变化不超过设计要求。

就是说,当枯水期补给量不足时,可以使用储存量。

但是,必须从丰水期得到补给加以偿还。

否则,开采量就得不到保证。

如果技术经济上允许动用储存量的一部分,则可抽用。

允许开采量还规定不影响邻近已有水源地的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工程地质现象,这是对允许开采量的限制条件。

即要在各种允许条件下水量有保证,又要达到充分利用水源的目的。

关键词:水量均衡法;开采试验法;相关分析法1 评价方法——水量均衡法水量均衡法是研究评价区在一定时段内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与排泄量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定影响地下水动态各要素及规律,从而评价水源地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一种方法。

1.1 基本原理对于一个均衡区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排泄过程中任一时段的补给量和排泄量之差,永远等于含水层中储存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均衡的基本原理。

1.2 适用条件该法适用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易于查清楚的地区。

对于干旱或班干山前洪积平原和喀斯特地区,某些河谷地区以及封闭的自流盆地,使用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对深层承压含水层或山区基岩裂隙含水层,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不易查清或条件复杂时,不易使用该法。

1.3 开采条件下的均衡天然状态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依靠自然条件相互转化,在一定周期内,多年调节,天然补给量与天然消耗量近似相等,维持动态平衡。

开采条件下,打破天然状态下的动态平衡,在天然渗流场的基础上叠加了开采渗流场即降落漏斗。

由于人工开采,使得天然补给量增加,天然消耗量减少。

在一个均衡期内,合理的开采会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否则地下水不断消耗,水位持续下降,不存在平衡。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一、水量均衡法
基本原理: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水量的一种方
公式: Q ∆t − Q ∆t = +µF∆h


Q 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补给量 补
Q 单位时间的平均排泄量 排
∆t 时间段的长度
µ 均衡区内含介质的给水度,或饱和差的平均值水
F 均衡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h 时间段的始末均衡区内平均水位的变动值
输入、输出信息分析与系统特征判断
输入
系统
L
参数 n
h
m
输出 Q
系统的模型化、参数化 模型优化
信息分析系统的思路
系统模型评价 系统分析
八、水文地质模型法
基本原理: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建立水文地质模 型,以模拟的模型确定允许开采量或预测其他参数的方法。各种水文地质模型 都是模拟地下水在渗流场中的运动规律,以达到确定参数和预测地下水资源的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xxx
(中国地质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北京 100083)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用水需求不断上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地下 水因其水质优水量稳定等优点为越来越多的地区所开发利用并作为重要供给水源,其重要性 越发凸显。地下水使用过程中如何做到合理开采对保障地下水持续稳定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地下水开采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本文对当前地下 水资源评价中重要方法进行整合、对比,探讨各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优缺点,从而为实践 中最佳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 评价方法 综述
(二)有限单元法
基本原理:有限单元法是求解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一种有效地数值方法。 把偏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化为求等价问题的泛函的极值问题。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根据《水资源评价导则》、《河北省市级水资源评价技术细则》(河北省水资源评价总体工作组,2002年3月)并参考《水资源调查评价培训教材(试用)》(水利部水文局,2021年11月)的规定,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准年取2021年。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根据各评价分区的地下水补排特点、资料条件,确定各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滦河平原区(n;)采用地下水均衡法和数值法计算,青龙河平原区(Bz).滦河青龙河三角洲平原区(ll3)、西沙河平原区(Bn)采用补给量法计算。

山丘区则采用排泄量法计算。

第二节滦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滦河常年有水,贯穿整个滦河平原区,滦河河道渗漏补给是滦河平原区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现有的首钢张官营水源地、迁安市区水源地、造纸厂水源地及首钢拟投人使用的西里铺水源地均位于滦河平原区内,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对迁安市平原区甚至整个迁安市域的地下水资源量均影响较大。

因此,本次首先计算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迁安市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结合迁安市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市的地下水资源。

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采用均衡法与数值法分别计算。

一、均衡法计算(一)滦河平原区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滦河平原区北起桑园,南至山东庄,面积254km2,其中工级阶地面积168km ,II级阶地面积86kmz。

根据滦河平原区地貌分区、水文地质分区及包气带岩性分区,将均衡区分为7个计算区,见图12一1。

各评价分区特征见表12一1。

根据多年的地下水流场情况及地质勘探成果,滦河平原东西两侧为地下水分水岭,分水岭的位置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北部及南部边界大部分为山区、平原界线,地下水流向滦河平原内部,为侧向径流补给边界;北部滦河桑园断面河床基岩裸露,视为隔水边界;南部滦河山东庄断面河床岩性以全新统砂砾石为主,厚度l0m,为侧向径流排泄边界;平原底部为太古界变质岩,为隔水边界。

对河北省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的水资源评价

对河北省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的水资源评价

对河北省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的水资源评价【摘要】通过分析邢台市区域地质构造、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均衡,得出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为邢台市水源地保护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地下水均衡;地下水动态;越流系数;给水度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通过对监测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及对监测区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的分析研究,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经握其综合因素和地下水的形成、变化、发展规律,为更好的进行水资源评价和计算,进而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保证人类活动的正常用水的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邢台监测区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受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以及人为开采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1.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水位五年动态变化特征2006~2010年降雨量不大,水位呈波状下降状态,五年各年份平均水位埋深分别为19.91m、19.33m、20.81m、21.87m、22.27m,五年平均水位埋深20.84m。

五年累计下降2.92m,平均年下降0.59m。

水位埋深最高点为2007年9月5日(巨21-1)0.98m,水位埋深最低点为2010年6月30日(柏2-2)99.40m,年变幅最大为2010年(柏2-2)32.10m。

2.平原区深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水位五年动态变化特征2006~2010年水位动态变化受年际间开采量控制,五年内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因此,五年水位动态呈波状下降,各年平均水位埋深分别为56.30m、56.79m、56.59m、56.41m、58.65m,全区五年平均水位埋深56.95m。

水位埋深最高点为2007年10月30日22.14m;水位埋深最低点为2010年7月10日111.25m;年变幅最大为49.25m。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人口密集区,其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分析污染成因,探讨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华北平原的地理、水文地质背景,以及地下水污染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随后,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污染范围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等,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程度。

进一步地,本文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策略。

这些策略涵盖了污染源控制、污染途径阻断、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

本文对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持续监测、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在地下水污染防控中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系统评价和成因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控措施,对于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华北平原区域概况华北平原位于中国东部,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短暂。

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是其重要的淡水资源,对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都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资源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下水资源的概念、特点、评估方法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地下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体,包括自然形成的地下水和经人改造后形成的深部水井、水库及城市地下水等。

地下水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巨大,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分散性、不均衡性;保水能力强,水质相对较好。

二、地下水资源评估方法地下水资源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定量评估、定性评估、水文地质探测和水文监测。

其中,定量评估是最重要的一种评估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测量获取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信息,以评估储量和利用潜力;定性评估则主要是对地下水水质作出初步评估,以确定地下水是否可以安全使用。

水文地质探测主要是通过取样、测试、分析等手段来获取地下水储量及其分布情况;水文监测主要是评估地下水的长期变化情况。

三、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调查、规划和开发。

调查是指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监测来获取相关信息,以便规划和开发;规划则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开发强度、保护措施等方面做出计划和安排,以保障地下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开发是指在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开发地下水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四、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过度开采、水质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等。

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地下水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将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难题。

五、结论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开发利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只有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在保障水源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单位储存量,—时段的水位降,—平均抽水量-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由此得出: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μF?S=(Q抽−Q补)tμF—单位储存量,m3S—t时段的水位降,mQ抽—平均抽水量m3d⁄Q补—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m3d⁄由此得出:Q 抽=Q补+μFSt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在抽水过程中,如果抽水量小于补给量,则水位应发生等幅回升,这时St应取负号,故,Q 补=Q抽+μFSt其中μF取已求的平均值;St为等幅回升速度;停抽时,Q抽=0,由此得Q 补=μFSt根据以上所求的Q补,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即可评价开采量,但由此求得的Q补评价是偏保守的,因为,旱季抽水只能确定一年中最小的补给量,所以Q补用年平均补给量或多年平均补给量进行评价;1、3 实例某水源地位于基岩裂隙水的富水地段,在面积内打了12个钻孔,最大孔距不超过300m;在其中的三个孔中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开采抽水试验,观测数据见表1—1;表1—1这些数据表明,在水位急速下降阶段结束后,开始等幅持续下降,停抽或暂时中断抽水以及抽水量减少时,都发现水位有等幅回升现象;这说明抽水量大于补给量;利用表1中的资料可列出五个方程式:①3169=Q+μF补+μF②2773=Q补+μF③3262=Q补+μF④3071=Q补+μF⑤2804=Q补和μF值,结果见表1—2;为了全面考虑,把五个方程搭配联解,求出Q补表1—2从计算结果看,由不同时段组合所求出的补给量相差不大,但μF值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裂隙发育不均,降落漏斗扩展速度不匀所致;,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3;再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进行复核Q补表1—3从以上计算结果看,该水源地旱季的补给量在~m3/d之间,以此作为开采量是完全有保证的;若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年内暂时储存量,适当增大允许开采量;但还应考虑总的降深大小及评价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2、补给疏干法根据水均衡的原理和以丰补欠的原则,把丰水期多余的地下水补给量即大于开采量的那一部分补给量平均分配到枯水期进行开采的资源评价方法;2、1适用条件补偿疏干法适用于蓄水范围不大,仅有季节性补给,且有一定储存量,能够其调节作用的季节性的调节水源地;在半干旱地区,降雨季节性分布极不均匀,雨季时间短、降雨集中,地下水开采在旱季以来于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而在雨季以回填被疏干的地下库容的形式进行补给;开采量多少取决于允许降深范围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储存量的调节库容;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它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的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补给必须在平衡当时开采的同时,保证能全部补偿借用的储存量而非部分补偿;2、2计算方法用补偿疏干法评价,要进行抽水试验,要求有两点:抽水量大小,必须造成动水位等幅下降,以便观测代表整个漏斗的下降值;抽水时间,应包括观测到整个漏斗的等幅上升值;在旱季漏斗斗幅下降过程中,任意时间段内储存量的变化值,应该等于该时段抽出的水体积,即:μFS=QtS—时段t内漏斗的等幅下降值;Q—为抽水量m3/dμF—单位储存量;μ—给水度;F—漏斗面积;当漏斗扩展全区时,μF值接近常量,则:μF=Q1ts=Q1(t1−t0)s1−s0Q1—旱季的定量抽水量;s0—水位急速下降结束时刻t0的水位降;s1—旱季末时刻的水位降;见下图—抽水试验过程图根据求出的μF值,分两步对开采量进行评价;1计算开采量,旱季可能借用的储存量,必须保证整个旱季连续开采,所以旱季末期形成的最大水位降深不得超过设计的允许降深;设允许降深为S max,s=S max−S0;旱季开采时间设为t开,则t=t开−t0;由此可以得出开采量:Q开=μF S max−S0t开−t0≈μF S max−S0t开因为t开t0,略去t0更安全些;用上式求出的Q开,可保证旱季连续开采,不会中断,但不一定有补给保证;2计算补给量和评价,等幅回升时的单位补偿量和水位下降时的单位储存量相等;设雨季抽水过程中测得水位回升值为S,经过时间为t,则单位时间内补偿的水体积为μF st ;如用t补表示雨季的总补给时间,则雨季补给的水体积为(μF st+Q2)t补;把这个体积分配为全年开采时:即得年平均补给量:Q 补=t补365(μFst+Q2)Q2—雨季开采量,为了供水安全,考虑到可能出现旱年系列时,应从多年气象周期出发,采用安全系数r=~;这时t补=rT补,T补为勘察年的时间补给时间;2、3实例某新建水源地,据勘探查明:含水层为厚层灰岩,呈条带状分布,面积约10km2;灰岩分布区有间歇性河,故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季节性河水渗漏和降水渗入;为了评价开采量,在整个旱季做了长期抽水试验,试验资料归纳如图1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t开=253天,两季补给时间为T补=112天,允许降深规定为S max=23m;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μF值,μF=Q1(t1−t0)s1−s0=1761.7(150−10)14.53−5=25880m3d⁄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t开=253天,则Q 开=μFS max−S0t开=2588023−5253=1841.2m3d⁄取安全系数r=,t补=rT补=0.7×112=88.6天,得出Q 补=t补365(μFst+Q2)=88.6365(25880×11.549+1900)=1963.32m3d⁄由此可得,Q补>Q开,故Q开=1841m3d⁄,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采量;3、水文分析法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3、1 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需查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采用研究地表径流的水文分析发比较成功;尤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岩溶水或裂隙水分布区,用这种方法评价比较简单有效;3、2 计算方法根据地下径流模数,可以间接推算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Q=M?FQ—地下径流量,m3s⁄M—地下径流模数,m3s?km2⁄F—含水层面积,km2由此可知,地下径流模数是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它受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所控制;因此结合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1、地下河系发育的岩溶区根据这种水文地质特征,可选择有控制性的暗河出口或泉群,测定其枯水期流量,同时圈定对应的地下流域面积,取流量和地下流域面积之比,就是要求的地下径流模数;2、地表河系发育的非岩溶区对于裂隙水或岩溶裂隙水和积极交替带的孔隙水,补给量形成地下径流后,直接排入河谷变成河水流量的组成部分,故可充分利用水文站现成的河流水文图来确定地下径流模数;河水通常是由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在枯水期,河水流量几乎全由地下水维持,而洪水期河水流量的大部分为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相对减少,甚至河水倒流补给地下水,因此,利用河流水文图时,必须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将地下径流量分割出来;目前,分割界限常由经验确定;①对岩性单一,集水面积较小的水文站,在流量过程图上涨部分的起涨点至退水部分的退水转折点之间连线,把该线以下部分作为基流量;②对岩性非均一,集水面积大的水文站,以枯水期平均流量代表基流量;③在没有水文站时,也可沿河流上下游断面布置简易测流法,由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可求的控制区的地下径流量和相应的地下径流模数;④当一个含水层和另一个模数已知的含水层一起被河流排泄时,可按下式计算未知含水层的模数,M2=Q−M1F1F2M2—未知含水层的径流模数,m3s?km2⁄;F2—对应M2的含水层面积,km2;Q—含水综合体排泄地段上的基流量,m3s⁄;M1和F1—已知的含水层面积和径流模数;3、3实例我国广西水文地质队,在地苏、大化等岩溶地区采用水文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同时用实测流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平均准确度达86%;具体见表3—1;表3—14、开采强度法:在大范围的平原开采区,可将井位分布较均匀、水井流量相差不大的区域概化成一个或几个规则形状的开采区,将分散井群的总流量概化为开采强度;然后按非稳定流的面积井公式去推算设计水位降深条件下的开采量或给定开采量条件下某一时刻开采区中心的水位降深;这种方法即为开采强度法; 4、1 适用条件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的地区这是农业供水的特点,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开采量比较方便; 4、2 计算方法以无界承压含水层中的矩形开采区为例,在矩形开采区内,以ξη点为中心,取一微面积dF=d ξd η,并把它看成开采量为dQ 的一个井点,在此点井作用下,开采区内外将形成水位降深的非稳定场,对任一点Ax 、y 引起的水位降ds,用点函数表示:ds =dQ 4πT ∫e τ−r 24aτt 0dτT —导水系数; A —导压系数; t —时间;r —点井到A 点的距离; A 点的总水位降:S (x,y,t )=ε4μ∗a ∫(∫e −(x−ξ)24aτ√πτl xl x∮e −(y−π)24aτ√πτl x−l y)t0dτ开采强度公式:S (x ,y ,t )=εt 4μ∗[S ∗(α1,β1)+S x (α1,β2)+S x (α2,β1)+S x (α2,β2)] α1=x 2√at , α2=x 2√at , β1=2√at ,β2=2√atS x(α,β)=∫φ(√τ̅)φ(√τ̅)1dτ̅,φ(z)=√xe z2dzz——几分概率S∗(α,β )的数值查表;在资源评价中,人们最关心的地方时开采区的中心降深最大的部位,这里最易超过允许降深引起掉泵停产,故令x=y=0,=S x(α,β),则S(t)=εtμ∗S x(α,β)其中α=x2√at,β=y2√at,如果浅水层厚度H过大,而水位将S相对较小,即SH<时,则可以直接近似用于无界含水层,计算结果不会过分歪曲实际;如果<SH <时,要用12h c(H2−h2)代替S,用给水度μ代替μ∗,结果得:H2−h2=εt2μh c[S x(α1,β1)+S x(α1,β3)+S x(α2,β1)+S x(α2,β2)]H2−h02=εt2μh c S x(α,β)其中的h c=12(H−h),表示开采漏斗内浅水层的平均厚度;h表示任一点的动水位;h代表开采区中心的动水位;4、3 实例河北省冀县、枣强、衡水地区,位于河北平原中部,有巨厚的第四纪沉积层,形成良好的储水条件;其中有两个承压水含水组,是目前工农业供水的主要开采层;上部含水组在地表下150—250m,下部含水组在250—350m之间;二含水组均为中细砂组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开采量逐年扩大,已经形成以衡水为中心的巨大开采漏斗;实践证明,由于距补给区很远,主要消耗弹性储存量,所以形成非稳定开采动态:历年水位下降大于水位回升,每年平均下降,开采量已经失去补给保证;同时,下部含水组的水位下降快而回升慢,水位高于上部含水组,两组的开采漏斗也不重合;所以,两个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并不明显,而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化20—30%的规划要求,应对两个含水组中的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为了简单起见,本例仅摘录上部含水组的计算结果,说明计算和评价方法;上部含水组的历年开采资料统计在表4—1中;表4—1在边界条件没有完全查清以前,现有开采面积虽已超过1000km2以上,但同河北平原面积相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离补给区很远,含水层可视为无限大;所以,仍属局部开采区,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比较合适;1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把表4—1中第一和第二两行中的数据带入公式得: 6.7=0.000212×222μ∗S x2×√a×2222×√×2227.05=0.000212×505μ∗S x(2×√a×5052×√×505)+(0.000132−0.000212)×283μ∗S2×√a×2832×√×283可得上部含水组的参数:α=7.5×104m2d⁄,μ∗=2,计算1986—1973年的开采量,验证所求参数的可靠性;分两种情况计算:①开采区有同一开采强度的1986—1970年;开采面积为44km2;见表4—1中的图示1;1968年,t=222日,a=×104m2d,lx=5500m,ly=2000m;求得公式中的α=2√αt =2×√7.5×222×104=0.372β=l2√at=0.2362查的S x(α,β)=0.272由此可得6.7=ε68×2220.00258×0.272ε68=0.0002该年总开采量为ε68×t×F=0.0002×222×44=196.33万m2y⁄;当年的统计开采量为×a;二者相比,计算的比实际的偏小%;同理,可求得1969年和1970年的开采量,列入表4—2中;②开采区有不同开采强度的1971—1973年;开采面积为1316km2,见表4—1中2所示;这时开采强度不但历年不同,不同地段也不一样;所以对1971年来说,虚线地段的中心水位降,按迭加原理为:S71=ε68t1194μ∗S x(x′2×√atl′2×√at+(ε69−ε68)(t1194−t222)μ∗S x(x′2×√atl′2×√at)+(ε70−ε69)(t1194−t505)μ∗S x(x′2×√atl′2×√at)+(ε71−ε70)(t1194−t890)2μ∗[S x(x′2×√a(t1194−t890)l′−y2×√a(t1194−t890))+S x(x′2×√a(t−t)l′+y2×√a(t−t))]由此式可求出εη1;同理也可求出εη2和εη3;换成年总开采量后,结果也列入表4—2中;表中数字比较证明,计算结果和统计结果资料很相近,最大误差均在10%以内;可见,所求参数和采用的公式基本上符合本区的实际情况;3,按规划的需水量预测漏斗中心水位降深,根据规划要求,水利化程度为20%,灌溉标准为200-300m3/y 亩时,需水量和预测的水位降深,列入表4—3中;表4—3目前采用的取水工具,主要是吸程60m 的深井泵,去掉平均埋深后,允许降深以50m 左右为宜;从表中数字可见,从1977年开始以后的水位降深均以超过允许降深,部分井将发生抽空吊泵,除非更换设备,否则不可能保持正常开采;4,按控制降深50m 计算开采量和回灌量;为了保持正常开采,要用人工补给法控制水位降深;按规划要求,在1980年前,漏斗中心水位应当控制在50m 以内;因此,每年平均允许下降约3m;计算结果列入表4—4中;表4—4从历年规划的需水量中减去上表中的开采量,即得历年缺少的水量,这就是应当进行的回灌量;计算结果列入表4—5中;表4—5结果表明,1980年前必需的回灌量占需水量的31—64%;按这个比例进行回灌,才能保证规划的需水量;否则,就要中断开采;但是,按这个比例回灌能否成功,还有待实践研究;。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基丁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一一水量平■衡法。

基丁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基丁实际试验的方法一一开采试验法。

基丁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活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

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 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对丁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丁该时段内单元含水层储存水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若把地下水的开采量作为消耗量考虑,便可建立开采条件下的水平衡方程:(Q k-Q c)+(W-Q)= 土 "△ H/ △ t式中:(Q k-Q 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nVa(W-Q)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3/aW=P+Q f+Q-E g式中:P r ------------ 降水人渗补给量,nn/aQf ——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n/aQ ------ 越流补给量,ni/aE g——潜水蒸发量,n3/aQ ---- 地下水开采量,nl/aIl F^A H/ △ t ——单位时间内单元含水层(平衡区)中储存量的变化量,nVa V——含水层的给水度F——平衡区的面积,nAt ——平衡时段,a△ H——时段内的水位变幅,m利用该水量平衡方程既可以根据已知的均衡要素计算开采量或水位变幅,也可以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o若在均衡期确定了允许的地下水位变幅值后,均衡方程(8 一1)便可写成预测开采量的公式(若在开采过程中,△ H为负值)。

地下水数量评价总结

地下水数量评价总结

E潜 E 0 1 0
n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2)回归分析法确定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根据降水量和地下水的排泄量系列资料,可用逐步回归分析 法估算降水入渗补给量,从而确定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3)水文分割法确定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该方法适用于无地下水动态资料,而有河流水文站流量资料 的山丘区。
• 按区域植被、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分布特征,将区域划分为若 干均衡区;
• 每个均衡计算区选择一个或几个分割基流的代表站。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5)区域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 计算区域内各代表站的多年平均河川基流模数。
W基 M基 = f
式中:M基为代表站多年平均河川基流模数;W基为代表站多年 平均河川基流量;f为代表站流域面积。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一)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入渗到包气带后在重力作用下渗透 补给潜水的水量,它是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其计算公 式为:
U p = PF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包气带石性、降水量有关。 α可采用地下水动态资料计算。在地下水侧向径流较弱、地下水埋深较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六)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 指山丘区山前地下径流补给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水量,估算方 法见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的计算。 (七)越流补给量 深层地下水水头高于浅层地下水不头的情况下,深层地下水通过 弱透水层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 (八)人工回灌补给量 指通过井孔、河渠、坑塘或田面,人为地将地表水灌入地下,补 给浅层地下水的水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在一定的天然和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质和量在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论证。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可分为:(1)水量均衡法(2)水文分析法(3)开采试验法(4)解析法(5)数值法一、水量均衡法原理:任一时间段的补给两盒消耗之差,等于西下水系统中水体积的变化量。

适用条件:理论上,可适用于任何地下水系统的水资源评价。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它方法难以应用。

优点: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

缺点:①某些均衡要素和求取均衡要素的水文地质参数难以确定或不准确,造成计算误差较大。

②是一种集中参数方法,难以精确给出地下水各要素随空间的变化。

③不能准确确定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

④很难给出具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评价步骤过程①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确定均衡要素②划分均衡计算区③确定水文地质参数④确定均衡期,分项计算各补给量和排泄量⑤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计算储存量的变化量⑥利用储存量的变化值,检验计算年的地下水补给量⑦确定和计算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二、水文分析法基本原理:地下水径流是水循环的一部分,无论补给形式多么复杂,地下水补给量总要转化为地下水径流,而一部分地下水径流在适当的位置溢出,转化为地表径流。

运用陆地水文学的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文测流方法直接观测这种地表径流,作为地下水系统的补给资源量.适用条件:①全排型流域,均衡区内其他排泄量占比例较小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地下水系统。

基岩山区,岩溶水系统、裂隙水系统。

③具有较长系列的测流资料(泉流量、地表径流量)。

优点:可以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缺点:①实质上是属于水量均衡法②集中参数方法(黑箱),不能详细描述系统状态随空间变化情况③无法准确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④评价精度取决于测流和基流分割的精度。

评价步骤过程:①地下径流模数:流域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地下水径流量。

M=Q/F②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点控制区的汇水面积,直接求取地下径流模数,即而后根据这个参数间接推算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资源量,即:Q=M*F三、开采试验法基本原理:开采抽水法是按实际抽水量进行抽水试验,并对地下水进行可开采资源量评价的一种方法。

简述地下水调查评价主要的方法技术

简述地下水调查评价主要的方法技术

简述地下水调查评价主要的方法技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下水调查评价主要的方法技术地下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是深层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水源。

因此,准确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非常重要,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水平积分法、垂直积分法和水力地质参数法。

水平积分法通过采集地下水位点的水位数据,利用“裂隙扩散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实体的含水量和含水层面积,进而推算地下水资源量。

垂直积分法则通过采集地下水位点的水位和泵水后的水位数据,运用“压水法”计算含水层单位面积的蓄水量,进而推算地下水资源量。

水力地质参数法则通过测定含水层储水系数、有效含水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结合地下水位变化数据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时,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资源埋深、抽水速率和地下水位变化等。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与可用地下水资源量之比,反映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

地下水资源埋深是指水文地质实体下地下水位的深度,可用来判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难度和成本。

抽水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地下水位点抽取的水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可以反映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下水位变化是指地下水位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情况,通过监测和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可以推断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衰退情况。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还需要考虑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点的地下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和裂隙发育情况等,地下水位点的地下岩石类型不同,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利用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气候条件包括地下水位点所在地区的降水和蒸发等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充沛程度和补给速率有直接影响。

总之,地下水资源量的科学计算与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需要运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并结合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吉林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成因分析

吉林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成因分析

吉林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成因分析姜兴明;肖长来;梁秀娟;顾学志;陈伟;刘佳【摘要】为进行吉林市平原区水质评价和水质成因分析,从该市平原区34个水质监测井的监测数据中选取铰、锰、氨氮等8项指标,运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加附注评分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BP神经网络方法的评价结果可信,能够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该评价方法不需要确定权值,避免了赋予权值时主观误差的产生.所绘制的吉林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分区图表明,平原区地下水Ⅳ、Ⅴ级别水质区占较大面积,而Ⅱ、Ⅲ级别水质区分布较少.公因子空间分布图表明,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人为影响因素是化工企业的工业废水、烟尘等的不当排放,排污管道的渗漏,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堆放以及农业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等.【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6(047)018【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水质评价;BP神经网络;主因子分析;水质成因;地下水【作者】姜兴明;肖长来;梁秀娟;顾学志;陈伟;刘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3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加上城市周围农业活动的影响,地下水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故对地下水水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水质成因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概况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概况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概况一、总体目标在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健全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体系,完善地下水动态评价模型,实现华北平原地下水年度评价与预测预报,为监测监督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技术支持,为实施含水层科学管理、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支持。

图1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总体任务二、主要内容本项目突出地下水监测类项目的特点,主要在监测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动态评价、动态预测和综合研究五个方面开展研究。

通过资料收集、地下水位统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同位素分析、水文地质综合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数值模拟、GIS成图技术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统测网、骨干剖面自动化监测网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专门监测网,初步尝试了地下水开采量的遥感监测,建立了地下水快速评价平台,完善了地下水数值模型,进一步评价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量,预测了不同条件下地下水动态状况,进一步阐明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特征,提出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表1 2006-2012年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三、主要成果(一)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统测网利用基于GIS技术的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图层叠加方法,在分析评价区内国家级、省级、大调查时期监测点质量及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别对深浅层地下水监测网进行优化,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统测网,并在工作期间的每年6、12月份进行水位统测,掌握了大量统测数据,并编制动态图件,突出了本项目属于地下水监测类项目的特点。

(二)建立了华北平原骨干剖面自动化监测网在确定了华北平原“五纵三横”监测骨干剖面的基础上,建设了华北平原骨干剖面的自动化监测网,及时获取了动态监测数据,提升了区内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水平。

图2 地下水自动监测点分布图(三)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专门监测网在初步调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已有地下水监测井的基础上,新建了28个地下水监测井,并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为掌握中线工程通水前的地下水背景状况及通水后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刘予伟金栋梁(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

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

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

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

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

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

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

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

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

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1.1.2 包气带剖面含水率法设有一均质土层,其颗粒组成较粗,颗粒之间的孔隙排水滞后作用时间短,假设在无蒸发的条件下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值为 ΔH 。

在水位变化前后分别测定水层剖面的土壤面含水率曲线如图2;图中横座标代表土壤含水率,纵座标代表埋深,纵横座标所夹的面积即代表含水量(以mm 计)。

由于是均质土,无土壤水蒸发,又不考虑滞后作用,因此在水位变化前后的土壤含水率剖面线应是平行的,即 AB 平行 CD ,W r 值是田间持水率, W n 是饱和含水率。

A ′AB ′B 间C ′CD ′D 形状完全一样,面积相等。

即水量相等。

因此,不难得出 ABDC 的面积等于 BDFE 。

根据实测资料作出图2后,在图上便可量出 ABCD 的面积即含水量(以 mm 计),设其含水量为 H ABCD ,则有给水度:∆H =∆H =ABCDBDFEH H μ (1)由上述可知,本方法原理十分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困难,因为自然界非常复 杂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经过适当处理求得满意结果。

1.1.3 回归分析法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潜水或浅层地下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收入与支出量的差值、水量变化反映在水位变幅上。

收入: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降水量×面积=αPF侧向径流补给量=渗透系数×水力坡降×时段长×横断面=K 1I 1A 1Δt支出:人工开采量=区域开采地下水体积=V 开潜水蒸发量=给水度×地下水位降深×面积=μΔHF侧向径流排泄量=渗透系数×水力坡降×横断面×时段长=K 2I 2A 2Δt故有:水量变化=收入-支出μΔHF=αPF+K 1I 1A 1Δt- V 开-μΔHF-K 2I 2A 2Δt (2)式中 μ为区域地下水变幅带平均给水度; ΔH 为 Δt 时段内,区域平均地下水变幅; F 为计算区域面积; α为降水入渗系数; P 为 Δt 时段内区域平均降水量; K 1、K 2为入流断面和出流断面的渗透系数; A 1、A 2为入流和出流断面面积; I 1、I 2为 Δt 时段内,入流和出流断面平均水力坡降; Δt 为计算时段长; V 开为 F 区域内在 Δt 时段中地下水开采体积; Δh 为 Δt 时段内潜水蒸发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值。

将式(2)除以( μF )得:))(1)(2111μμμμαK h F V F t I A K P -∆--∆+=∆H 开 (3) 令:μμμμ2413211K K =∂=∂=∂∂=∂ 又令:F V h F t I A h F t I A h 开开出入=∆=∆=,,2211将上述各式代入式(3)得:h h h h P H ∆-∂-∂+∂-∂=∆出入开4321 (4)式中 开h 称为开采模数, 入h 、出h 分别为地下水流进流出的单位渗透模数,都以mm 计。

各变量 ΔH 、P 、入开h h 、出h 、Δh 之间为相关关系,故可将此式视为多元回归方程:04321∂+∆-∂-∂+∂-∂=∆h h h h P H 出入开 (5)式中 a 0为常数项; a 1、a 2、a 3、a 4为待定回归系数,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利用 a 1、a 2、a 3、a 4与 μ、α、K 1、K 2 的关系式,就可获得 α、μ、K 1、K 2了。

在具体计算中,如果知道某些因素影响小可以忽略时,则计算工作大为简化。

如地下径流微弱时, h 入和h 出可略而不计,则上式变为:021∂+∂-∂=∆+∆H 开h P h (6)由于 Δh 系数为1,故可移至左端,这样式(5)成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了。

当埋深较大时,潜水蒸发可略而不计,则式(6)为:021∂+∂-∂=∆H 开h P (7)当时段内无降水、地下径流微弱、地下水埋深大,无潜水蒸发时,回归方程为:02∂+-∂=∆H 开h (8)式(8)成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但必须注意的是开采量一项是不能缺少的,有了开采项,才能算得 21∂=μ 。

由此也可了解到通过抽水可以求得给水度 μ 值。

推求给水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坑测法、入渗差值法、潜水位增幅法、优选法等。

由于参数给水度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极其重要,它的精度直接影响资源估算的数量,所以水文地质工作者投入试验研究的时间也是很多的,取得很多成果,根据淮委的研究,现在应用的给水度 μ 是地下水变幅带的平均给水度,实际上给水度是随地下水埋深而变的,在埋深0.2 m 以内为最大值。

大于1.0 m 基本稳定不变。

如图3所示。

我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全国各流域对各种岩性的给水度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经综合归纳后的给水度如表1。

(略)1.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系统管理中常用的重要参数,是地区水资源主要补给来源,降水入渗系数选用是否准确合理对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 (P r ) 与降水总量(P)的比值,即:P h P P r /)(/∆⋅∆==∂μ (9)式中α 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P r 为时段降水入渗补给量,(mm);P 为时段降水总量,(mm);Δh 为时段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升幅,(mm);μ(Δ) 为随埋深(Δ)而变的地下水位变幅带含水层的变给水度。

影响α值的因素很多:时段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分布、地下水埋深、时段初包气带含水量大小,土壤类别、结构、地表植被等。

因此,α 值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但对某一特定地区,由于土壤岩性和气候条件变化不大。

影响 α 值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地下水埋深和时段初包气带含水量大小。

α 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法和含水层参数率 定模型法等。

含水层参数率定模型是建立在地下水长观资料基础上的,对资料要求较高,一 般难以应用。

小型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代表性不尽人意,一般只作验证性试验。

目前确定 α 值的主要方法还是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等法。

兹分述如下:1.2.1 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根据长观井的地下水动态资料,用如下的水均衡公式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FP PQ Q Q ∆H ±--=∂μ側河开 (10)式中 α 为时段降水入渗补给系数;Q 开为地下水开采量; Q 河为河道渗漏补给量;Q 側为侧向补给量;μ 为给水度; ΔH 为时段地下水位升幅; F 为流域面积; P 为时段降水总量。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见给水度分析确定部分)可以求降水入渗系数。

当流域内无开采、无灌溉、无侧向补给、无河道渗漏时,仅根据地下水位的升幅及给水度数据,便可计算出降水入渗系数 α 。

1.2.2 补偿疏干法在开采条件下,在雨季所得到的补给量除满足当时开采外,并用以补偿地下水储存量,因之,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其计算式为:V 补=V 开-V 河-V 側+μΔHFV 年=∑V 补α年=V 年/FP 年式中V 补为时段降水入渗补给量;V 年为年降水入渗补给量;V 河为时段河道渗漏补给量;V 側为时段侧向补给量;ΔH 为时段地下水位升幅;F 为流域面积。

1.2.3 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推求据邵正介绍,选择岩溶区内枯季断流的泉,并确定其泉域(面积),并查清泉域内的厚度较大的由粘土亚粘土覆盖的非岩溶区面积。

待雨季来临时,泉水涌流,在测定泉域内平均降雨量外,还要测出泉的涌水量及泉域内人畜饮水、灌溉水量消耗、可算出降水入渗系数。

例如:山东东平县中套泉,泉域面积11.875 km\+2.泉域北部有洪坡积粘土和亚粘土覆盖厚度达4 m 以上的非岩溶区。

1983年5月至7月29日,泉水断流。

7月27日及29日分别降雨 53.1 、148.5 mm 。

7月30日泉水开始外流。

至1984年4月17日止,泉域总降水量471.5 mm 。

测得泉水溢出量为48.62万m 3。

在此期间,调查到引用泉水灌溉及人畜饮用共耗水42.11万m 3,因此泉水总溢出量为90.73万m 3。

由此计算得:16.010875.11471.01073.9064=⨯⨯⨯=∂ 覆盖土层厚度大于4 m 的面积2.7 km 2(根据当地土层确定 α′=0.13),则张夏灰岩区α值如下:17.010)7.2875.11(471.013.0107.2471.090730066=⨯-⨯⨯⨯⨯-=∂1.2.4 降水入渗系数的修正降水入渗系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某时段的 α次值,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一般仅采用其均值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