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作业本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答案,供参考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答案,供参考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答案,供参考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及答案供参考一.判断题1.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 )2.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 )3.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 )4.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5.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7.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 )8.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 )9.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 )10.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 )11.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 )12.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13.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 )14.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性状。

(√ )15.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16.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连在一起传递,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会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 )17.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 )18.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 )19.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 )20.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 课后练习答案与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  课后练习答案与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七)第一小节练习基础题 1.(1)√(2)×(3)×(4)× 2.B 3.D。

4.(1)①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因为该细胞中出现了四分体。

②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③该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

其中染色体A与C,A与D,B与C,B与D是非同源染色体。

④细胞中a与a′,b与b′,c与c′,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

⑤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

⑥参见教科书图2 2。

(2)① 4条。

② B,D;B,C。

拓展题提示:不一定。

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比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有一对或几对没有分别移向两极而是集中到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正常的多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再如减数分裂过程(无论第一次分裂还是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但因某种原因细胞未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可能出现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现象。

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不正常。

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体的性状又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时,该个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

例如,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遗传病患者就是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后发育成的。

(八)第二小节练习基础题 1.(1)√(2)√(3)√2.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遗传物质;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侧,导致了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是多样的。

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多样的。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作业本:第3章 基因的本质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作业本:第3章 基因的本质答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B[[解析]]该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相对自然界所有生物来说的,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A项错误。

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才能知道到底是DNA进入细胞,还是蛋白质进入细胞,所以B项正确,D项错误。

培养噬菌体应该用活细胞,所以C项错误。

2.B[[解析]]格里菲思并未把S型细菌中的成分分离开来,所以不能说明S型细菌中的哪种成分使得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只能说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故B项符合题意。

3.C[[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所以该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

4.D[[解析]]重组病毒丙的核酸来自乙病毒,则新一代病毒的性状与乙病毒相同。

5.C[[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项错误。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项错误。

艾弗里实验中,单独用蛋白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项正确。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对其是否能起到遗传作用,不确定,故D项错误。

6.C[[解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①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错误;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③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④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⑤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2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习题及参考答案必修二1、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_相对_性状。

2、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__性状分离_ 。

3、F1(杂合子)与_隐性纯合子__进行的杂交,叫测交。

4、在_一_对_同源_染色体的_同一_位置上的,控制_相对_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一对等位基因通常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D与__d__可看作一对等位基因。

5、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基因分离_定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自由组合_定律。

6、生物的表现型是_基因型_和__环境_ 共同作用的结果。

7、减数分裂进行_有性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有性生殖细胞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减半_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一_次,而细胞分裂_两_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_一半_ 。

8、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__四_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__一_个卵细胞。

9、一对同源染色体的_形状_和_大小__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_父__方,一条来自__母__方。

10、一个四分体包含__一__对同源染色体,__四__条染色单体,__四___个DNA分子。

11、_减数_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__联会__。

12、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减数分裂__和_受精作用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3、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XY型__。

正常色觉男性的基因型写作:__X B Y__,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写作:__Xb Y__;正常色觉女性的基因型写作:__X B X B或 X B X b_____;红绿色盲女性的基因型写作:__Xb X b___。

14、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患者中__男__性多于__女___性;多有__交叉遗传__现象。

女性若患病,其__父亲__、__儿子__必患病。

生物浙教版必修二作业本答案扫描版

生物浙教版必修二作业本答案扫描版
参团油湫



仉 屿
尔镆 兹
鸠扉节 1. c 2. D

萋离镆兹 7. B 8. A 9. D 国尢国国 哂 哂 l
3. D
4. A
」 ” !
5. c

6. A

10 ” 0 、
号 Ľ ÝŹ
鏖 狮 国祉 鑫 羽 鵚 ━ 鏖狮国
12. c
欤 憝 盂
国国园国团 国国园国 团
2 1. ( 1 ) A b . A B . AB (2 ) 耍 X 豚 ( 3 ) A A B B 22. ( 1 ) 2 a a b b ( 2 ) 3 ( 3 ) 8 耍 缪馨 、 豚 X 馨 、 豚 X 锼
AaB b a a B B .
23. ( 1 ) A A m a a (2 ) 骧 咪 体 荧芜换
1・ t、 ( 1) 荇 砸 钴 哂 对 圊 状 (
( 15. c 20. ) 2 ( 1 ( 2 ) 4 (3 ) 萋 离 砘毽组
减 数 萋之 耖砸旯骧 咪体 钴 萋离
旭 熳 16 . A
蕺 砸 旯 骧 咪体 钴 砘毽组

引样
17 . 13 18 . r) 19. A
2 :1 杂
p
该 种县 耖匍 a 旭 熳
' x Y ŢŞ ÖŽăÇ îŚ
x
ÖŽăÇ Ťí
ŰŐí-
X
Ą°
Fl
x !
Y ŢŞ ÖŽăÇ 9 ŢŞ ÖŽăÇ îŚ
之闱 搓 之闱 ď (3 ) 蕺 之闱 之闱
30、 荇姻
' d ' ’ 该 实验动讵 耖 , 戛 圊 颃牦 煊 Y 个体 , 砹圊牦 X X y 钴戛 圊 个体 盂耖谐会 躞现 x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详细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详细参考答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 1 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问题探讨 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高中生物必修 2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2页
(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二)旁栏思考题 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 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 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
(三)想像空间
不一样。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核外,只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 少量 DNA(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 DNA),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
(四)实验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 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 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 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 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 DD∶Dd∶dd=1∶2∶1,彩球 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 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 10 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 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 10 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 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 3∶1 的结果。但证明某一 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 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 1.B。 2.B。 3.(1)在 F1 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 F1 形成配子时, 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 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 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 F1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 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 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 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 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 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 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 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创新设计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本答案

创新设计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本答案

创新设计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本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共32小题,1-14小题每题1分;15-32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选择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B.含有染色单体的细胞也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C.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D.所观察细胞染色体数量不可能为精子的4倍(正确答案)2.下列有关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①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四分体时期“互换”④细胞质分裂⑤联会⑥DNA复制⑦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⑧着丝粒分裂⑨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单选题] *A.⑥⑤①③②⑨④⑧⑦④(正确答案)B.④⑥③②⑨⑧⑤⑦①④C.⑥⑤③⑧④⑦②⑨①③D.②⑨①③④⑤⑧⑥⑦④3.如图所示为正在进行正常减数分裂的某细胞,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1∶4B.1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只有3和4C.图中颜色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正确答案)D.该生物的体细胞也含有4条染色体,两个四分体4.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6条,下列细胞中,肯定和可能存在两条X染色体的是( )①精原细胞②卵原细胞③初级精母细胞④初级卵母细胞⑤次级精母细胞⑥次级卵母细胞 [单选题]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②④⑤⑥(正确答案)5.下列关于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数目相等B.卵细胞形成过程发生了2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C.精细胞需要经过变形形成精子D.卵细胞含有的四分体数目是卵原细胞的一半(正确答案)6.某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豚鼠,其卵巢中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四个子细胞,已知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 [单选题] *A.AB、Ab、abB.aB、Ab、Ab(正确答案)C.Ab、aB、aBD.Ab、Ab、Ab7.下列为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图像及相关物质变化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子染色体A和B相同位置基因可能不同(正确答案)B.甲图仅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的图像C.乙图中fg段的变化与着丝粒分裂有关D.乙图中kl段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无关8.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C.患者男性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D.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正确答案)9.下列有关红绿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红绿色盲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红绿色盲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红绿色盲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D.男性红绿色盲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正确答案)10.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对d为完全显性)。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答案,供参考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答案,供参考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答案,供参考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及答案供参考一、判断问题1.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2.D和D,D和D,D和D是等位基因。

(×)3.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4.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达的性状。

(×)5.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

(√)7.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8.减数分裂后,每个原始生殖细胞形成四个成熟生殖细胞。

(×)9.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10.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间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通常是相同的。

(√)11.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12.一个卵细胞只能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13.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14.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着相同的性状。

(√)15.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6.所有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一起传递,它们相应的性状总是与某一性别有关。

(√)17.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18.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19.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20.遗传信息指DNA中碱基的序列。

(√)21.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二)技能训练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三)练习基础题:1.D。

2.B。

拓展题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

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问题探讨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三)练习基础题:1.C。

2.B。

3.C。

4.(1)AaX B X b(妇),AaX B Y(夫)。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Y,AAX B Y。

拓展题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

如果含X w X w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 w X w 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 w的精子受精,产生OX 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作业本:第4章 基因的表达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作业本:第4章 基因的表达答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B[[解析]] A表示mRNA。

B具有“三叶草”结构,为tRNA。

C具有双螺旋结构,应为DNA。

D中RNA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应为rRNA。

2.B[[解析]]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由DNA传递给RNA。

3.C[[解析]]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模板是DNA分子中的一条链,需要ATP供能,需要RNA聚合酶催化等,产物是3类RNA,但以密码子形式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

4.C[[解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而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一共有20种,因此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A项正确。

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因此不含T,B项正确。

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项错误。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项正确。

5.A[[解析]]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A项符合题意。

在翻译时需要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B、C项不符合题意。

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D项不符合题意。

6.C[[解析]]核糖体的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A项正确。

翻译时以mRNA为模板,B项正确。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经转录形成的,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作密码子,C项错误。

tRNA上存在反密码子,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并将氨基酸转运到相应的位置,D项正确。

7.D[[解析]]转录过程中DNA和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翻译过程中mRNA和t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转录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翻译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需要的酶是蛋白质合成酶,场所主要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8.D[[解析]]甘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有四个,如果直接按题干说明的思路去推,难度较大。

可以从甲硫氨酸开始向前推理,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只可能由缬氨酸对应的密码子GUG通过替换一个碱基而来,缬氨酸的密码子GUG只可能由甘氨酸的密码子GGG通过替换一个碱基而来。

第二册生物练习册答案

第二册生物练习册答案

第二册生物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生物练习册答案【篇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五)练习基础题 1.b 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