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 日期:
ﻩ
后出师表赏析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8d158aeeff234b162df534d8后出师表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虽然他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是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而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高祖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祖,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将领,以及部曲中的、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叟、青羌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然而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及注释
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原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后出师表》诸葛亮(三国)
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
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 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 “宜速不宜久”
第四部分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文中"鞠躬 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 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 辉之所在。
四
诵
诵读《后出师表》中最精彩的部分: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 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实力对比: 蜀汉——“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曹魏——“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 的错误:
(一)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 明决不能坐定待胜; (二)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 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 (三)从足智多谋的曹操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 定; (四)从才能过人的曹操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 胜; (五)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 今后更是难以图敌; (六)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 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 主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本文主要论述该 不该进行第二次北伐以及该如何进行,表达 出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气节。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翻译注释:1.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在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家人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平安,即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
2.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这句话中,诸葛亮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出兵南征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自己要冲破南山,旗帜飘扬,战无不胜,向前进军,不畏艰险。
3.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贵族、官员和百姓的祝福和期望。
他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分析:《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表文,大约写于公元234年。
诸葛亮在南征期间,为了向朝廷和民众申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特意写下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不仅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措辞婉丽、深沉含蓄,而且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政治理念和家国情怀。
下面对表文进行内容分析:1.表文开篇,诸葛亮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和意志。
他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效力,以至于让父母安居乐业,他愿意割断自己的手臂,以示忠诚。
2.接着,诸葛亮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出征的雄心壮志。
他用“剑指南山气如虹”来形容自己决心冲破南方的障碍,以继续向南方进军。
3.在表中,诸葛亮还祝愿王公、郡主、诸侯和官妓能够立功劳。
这是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导人和全体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的主题和价值:《后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表文。
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用诗意语言表达豪情壮志的艺术魅力。
这篇表文的主题是忠诚、豪情和祝愿。
诸葛亮在表文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豪情,展现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后出师表》的注音版及译文:先xi ān 帝d ì深sh ēn 虑l ǜ汉h àn、贼z éi 不b ù两li ǎn ɡ立l ì,王w án ɡ业y è不b ù偏pi ān 安ān ,故ɡù托tu ō臣ch én 以y ǐ讨t ǎo 贼z éi 也y ě。
以y ǐ先xi ān 帝d ì之zh ī明m ín ɡ,量li àn ɡ臣ch én 之zh ī才c ái ,固ɡù知zh ī臣ch én 伐f á贼z éi ,才c ái 弱ru ò敌d í强qi án ɡ也y ě。
然r án 不b ù伐f á贼z éi ,王w án ɡ业y è亦y ì亡w án ɡ。
惟w éi 坐zu ò而ér 待d ài 亡w án ɡ,孰sh ú与y ǔ伐f á之zh ī?是sh ì故ɡù托tu ō臣ch én 而ér 弗f ú疑y í也y ě。
臣ch én 受sh òu 命m ìn ɡ之zh ī日r ì,寝q ǐn 不b ù安ān 席x í,食sh í不b ù甘ɡān 味w èi 。
思s ī惟w éi 北b ěi 征zh ēn ɡ。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作者:————————————————————————————————日期:《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摘要:一、引言二、后出师表注音版1.解释后出师表2.列出注音版全文三、后出师表译文1.介绍后出师表的作者及背景2.详细翻译全文四、结论正文:【引言】后出师表,是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篇辞表。
这篇文章是在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中原的前夜,为向刘备请战和表达自己忠诚报国的决心而写的。
它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对先帝刘备的忠诚。
【后出师表注音版】注音版全文如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治典,崇隆帝室,光大君道,此先帝遗诏,是臣所希阐,敢托方任,尚希陛下之明识。
诸葛亮其犹未尝恪勤忠顺,以致先帝薨崩,今陛下亲征,臣诸葛亮又何敢坐功希宠,因故奉献严志,恐和光日月,使四海无吾识也。
【后出师表译文】【介绍后出师表的作者及背景】后出师表的作者是东汉末年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他是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这篇文章是在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中原的前夜,为向刘备请战和表达自己忠诚报国的决心而写的。
【详细翻译全文】先帝刘备开始的事业还未完成,就在中途英年早逝。
如今天下分裂为三个势力,我们蜀汉的益州疲惫不堪,这真是一个存亡紧要的时刻。
然而,守护皇室的大臣们在内部不懈努力;忠诚勇敢的士人们在外面忘我奋战,都是因为他们想追随先帝刘备的恩典,愿意为陛下您效忠报答。
陛下您应该开展一系列政治改革,尊崇皇室,发扬君主之道,这是先帝刘备的遗诏,也是我诸葛亮所期望的,我斗胆承担这个重任,希望陛下您能明察。
虽然我诸葛亮未曾谨慎忠诚地侍奉先帝,导致先帝的离世,但如今陛下您亲自出征,我诸葛亮又怎敢贪功求赏,故意表现自己的忠诚。
我献上这篇诚挚的志向,只希望为陛下您带来一点光亮,使四海之内都知道有您的存在。
【结论】后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对先帝刘备的忠诚。
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请战出征,以报答先帝的殊遇,并表达了他的忠诚和决心。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完整翻译
•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1],曹丕称帝 [2]。凡事如是,难可逆见[3]。臣鞠躬尽力[4], 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5],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6]。
•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 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 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 也。
•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2]偏 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 者。
宜先入南[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2];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3],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4]。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5]。谨陈其事如左:
• [1]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2]并日:两天合 作一天。[3]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4]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5]进趋: 快速前进。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 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 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 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 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 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1],四越巢湖不成[2],任
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4],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出师表原文翻译
出师表原文翻译出师表原文翻译《出师表》文言文选入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是即将开学的九年级的同学们要学习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出师表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诸葛亮《后出师表》带拼音全文
后h òu 出c h ū 师s h ī 表bi ǎo诸z h ū 葛g ě 亮li àng先xi ān 帝d ì 虑l ǜ 汉h àn 、 贼z éi 不b ù 两li ǎng 立l ì , 王w áng业y è 不b ù 偏pi ān 安ān , 故g ù 托t u ō 臣ch én 以y ǐ 讨t ǎo 贼z éi 也y ě。
以y ǐ 先xi ān 帝d ì 之z h ī 明m íng , 量li àng 臣ch én 之z h ī 才c ái , 固g ù 知z h ī 臣ch én 伐f á 贼z éi , 才c ái 弱r u ò 敌d í 强qi áng 也y ě 。
然r án 不b ù 伐f á 贼z éi , 王w áng 业y è 亦y ì 亡w áng 。
惟w éi 坐z u ò 而ér 待d ài 亡w áng, 孰s h ú 与y ǔ 伐f á 之z h ī ? 是s h ì 故g ù 托t u ō 臣ch én 而ér 弗f ú 疑y í 也y ě 。
臣ch én 受sh òu 命m ìng 之z h ī 日r ì , 寝q ǐn 不b ù 安ān 席x í, 食s h í 不b ù 甘g ān 味w èi 。
思s ī 惟w éi 北b ěi 征zh ēng 。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后出师表》翻译注释: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汉献帝的一封表文。
原文中,“先帝”指蜀汉建兴皇帝刘备,“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献帝刘协陈述国家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治国方针的表章。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在统一天下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由于突然逝世而导致中途失败。
“今天下三分”指的是天下被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所分割,“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作为益州的状况非常糟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指出现了危机存亡之秋。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这段文字讲述了诸葛亮及其部下奋不顾身,不幸遭遇险境。
他们奉献心脏和鲜血,穷尽所能,力求完成先帝的遗愿,复兴汉室。
但是,却面临着形势的逆境,无法承担责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仗义执言,是考虑事业之全局。
因此将智谋融入其中。
没有采纳忠义之言的,却为异心。
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请陛下为天下安稳,应尽心竭力,爱国平民,何愁没有人才?我们已经到了顺乎天命的时候了,不能在这时候才表现出心志。
《后出师表》全文言辞华丽,意义深刻。
这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切调情,宏大振奋的情感以及婉转曲折的文辞风格而蜚声海内外。
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精深,被誉为史家之冠。
出师表全文完整版打印版
出师表全文完整版打印版题记:《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原文: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原文及课文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课文翻译《出师表》原文及课文翻译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下面是《出师表》原文和课文翻译,欢迎阅读!《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所以读yòu】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后出师表全文翻译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一:[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二:[后出师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欣赏《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者十余年,负债累累,金钱耗尽;曾想过行医、捕鱼,以维持生计,但皆不胜繁忙之事,且药医存在风险,鱼若不上钩则无所获益。
雄心壮志,岂可埋没于此?后悔不已!当今之世,事或可求于君,便请尊召于边,不求周全之富贵,只愿生死与共之忠义。
至亮之任,愿尽力于三秦之地,竭忠尽力于事之宜,庶可报内外恩泽,逍遥于天地之间,不负时俗、不负我辈之期望。
至于成敗利鈞,非亮之所能为也。
亮言:三年之勤王之役,劳心劳力,为的是达到既定目标。
今日臣亮凭借忍辱负重的努力,终于渡过了危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刻,心中再无怨尤,更希望着能够报答您的恩情。
对待臣亮的任命,臣亮深感荣幸,同时也十分清楚应尽的责任。
臣亮自知才疏学浅,文采不佳,难以尽忠报国之事,但臣亮希望能够凭借心中的忠诚与坚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点微薄之力。
谨以臣之肺腑之言,报告陛下:陛下之前任命臣为军师,备受荣幸。
然而,臣亮自知才疏学浅,未能完成陛下之托付。
才疏学浅如臣能够更好地报效陛下,臣亮当作马上就去做的。
如今天下大乱,豪强割据,我军虽有一方之力,却难以抵挡诸侯的联合进攻之势。
故臣亮深知边地的重要性,臣亮愿意放下一切,奔赴前线,为陛下守卫疆土。
臣亮切切盼望着陛下能够给予臣这个机会,让臣能够为国家尽忠。
臣岂敢言辞迂腐,只愿尽忠职守,竭尽全力。
臣昔日虽赡养难继,今得一展长才之机,愿将一身诚心敬献于陛下,效忠之心始终如一,岂敢改变。
愿陛下把握时机,命臣入秦,尽忠职守。
臣以肝脑涂地,不辞劳苦,始终为陛下效忠,不违军法。
若可得效,身死十之八九;而若陛下不用臣之言,臣请奉巾帼,自归田里,终身不再担任如此重要之职务。
愿陛下慎重考虑,看似臣亮之措辞如此,但实则对陛下赞誉有加,并不敢负责,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接纳臣的建议。
臣冯谨献上恳切之言,愿陛下鉴识,斟酌后再定。
望陛下思之。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失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