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九年级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2. 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2. 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

3. 化学实验的准确操作和数据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举例说明。

- 介绍化学反应的分类,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2. 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变化。

- 分析化学反应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加热等。

- 强调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数据记录等。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化学反应的实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强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布置作业环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实用性。

3. 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章:空气的组成1.1 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掌握氧气和氮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2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3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应用。

1.4 教学准备:PPT课件:空气的组成。

教学视频:空气的组成实验。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

1.5.2 讲解:使用PPT课件介绍空气的组成,包括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

讲解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1.5.3 实验:观看教学视频中的空气组成实验,如氧气和氮气的燃烧实验。

1.5.4 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空气组成及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6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复习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章:大气压强2.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2.2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难点: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2.4 教学准备:PPT课件:大气压强及气压计。

教学视频: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气压计实物。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压强知识。

2.5.2 讲解:使用PPT课件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气压计实物,讲解其使用方法。

让学生分组进行气压计的使用实验,观察气压的变化。

2.5.4 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气压值。

2.5.5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大气压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6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复习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空气质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掌握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重点: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3.3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石蕊是一种植物色素,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 成蓝色。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和说明,试分析这 4 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 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师生分析】稀盐酸、稀硫酸是常见的酸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常见的 碱溶液,水和乙醇不是酸和碱溶液。除了石蕊外,还有什么物质可用于指示酸或 碱呢? 【探究实验】分别在六支试管中(或点滴板)装入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 氧化钠溶液、水、乙醇,分别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并填写表格。 【师生归纳】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和水、乙醇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酚酞 溶液可用于指示哪一种物质是碱溶液。植物色素除了石蕊和酚酞外,还有什么物 质可用于指示酸或碱呢? 【学生探究】根据课本 P49 页内容进行探究,为了节省时间,每小组用红萝卜, 或牵牛花自制一种指示剂,并对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水、 乙醇进行试验,师生归纳并填写表格。
一、根据实验探究填写表格
加 入 紫 色 加 入 无 牵 牛 红 萝 导 电 性 电离方程式
石蕊溶液 色 酚 酞 花 汁 卜 汁 情况
溶液 液

稀盐酸 变红色 不变色

导电
HCl=H+ + Cl-
稀硫酸 变红色 不变色
导电
H2SO4=2H+ + SO42-
石灰水 变蓝色 变红色
导电
Ca(OH)2=Ca2+ + 2OH-
蚀性是结合具体物质来介绍的。最后,在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以后, 通过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对课题进行重组,由于第一部分的内容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
性作为一课时内容的容量不足,故把酸碱溶液的导电性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并 通过酸溶液为什么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碱溶液为什么都能使紫色石蕊溶 液变蓝色呢这一问题来体现出来。通过酸溶液含有相同的氢离子和碱溶液含有相 同的氢氧根离子来说明原因,为学生后续学习归纳酸和碱的相似化学性质提供了 基础。这样,本课题变为适合分为三课时的内容,分别为:课题 1、认识溶液的 酸碱性,课题 2、常见的酸,课题 3、常见的碱。

2024-2025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2024-2025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课时教案(4课时):一、第一课时教案课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

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o展示一些化学在生活中神奇应用的图片,如变色玻璃、自热火锅等,引发学生好奇。

2.讲解化学的研究对象(10 分钟)o提问学生对化学的初步印象。

o讲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o举例说明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如空气的组成、水的性质等。

3.化学的作用(15 分钟)o展示化学在材料、医药、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图片。

o分别阐述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o让学生讨论化学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4.总结与作业布置(7 分钟)o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o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二、第二课时教案课题: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能区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

难点: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o回顾上节课收集的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引出物质的变化。

2.实验演示(15 分钟)o进行水的蒸发、胆矾的研碎、蜡烛燃烧、镁条燃烧等实验。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等。

3.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5 分钟)o依据实验现象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o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o组织学生讨论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4.总结与作业布置(7 分钟)o总结本节课重点。

o作业:判断课后给出的一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三、第三课时教案课题: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

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路教案

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路教案

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九年级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的分类、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等。

2.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备与分离、物质的鉴别等。

3. 化学与生活: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环境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

2. 难点:化学反应原理、物质鉴别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化学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等。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神奇和有趣。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或考试成绩: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全套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全套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全套
一、知识梳理
1. 分子与晶体的区别及共性
2. 离子间的作用力
3. 离子间的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晶体的结构特点
5. 晶体的分类及应用
二、学习目标
1. 理解分子与晶体的区别及共性
2. 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3. 能够分析离子间的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掌握晶体的结构特点
5. 了解晶体的分类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分子与晶体的区别,并引出学习内容
2. 授课:介绍离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影响
3. 演示:展示晶体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观察
4.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晶体的分类及应用
5. 总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晶体的分类及应用
3. 准备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工作
五、反馈与评估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3.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六、延伸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3. 导入相关实验,深化学生对晶体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全套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第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 第

化学反应的表示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凭化学方程式;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关知识1.化学反应的实质;2.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关系;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配平化学方程式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三个“不变”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观察法、设“1”法都要注意检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配、改、注思维误区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容易和反应物混淆。

一定要弄清所给反应物是否已完全参加反应。

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一、质量守恒定律1.实验探究2.内容3.微观解释4.应用二、化学方程式1.含义2.书写原则3.配平4.书写步骤教学过程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质量守恒定律1.实验探究2.内容3.微观解释4.应用根据已学的化学反应,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方案,证实自己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推测。

P93活动天地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实验探究练习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并自主设计和填写实验报告。

理解并记忆质量守恒定律P95交流共享联系P93活动天地,从微观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在线测试定性与定量多识一点定性与定量理解定性与定量的区别,学会全面看待分析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在教化学的时候,你肯定会发现其中很多的知识内容需要用实践来印证,那么不妨写一份教案吧,这样更能让学生们看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化学教案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2、教学步骤:3、活动与作业: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⑥其它(自拟)【点评】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2. 掌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氧气制备实验。

二、教学重点
1. 空气中氧气的比例。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1. 氧气的制备实验。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空气中不同气体占比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2. 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在生活中的用途。

3. 氧气制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氧气制备实验,让他们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化对氧气的理解。

五、课堂反馈
1.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氧气的理解程度。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

2. 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写一篇短文。

七、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态度。

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注:教案中的实验可根据学校实验条件进行调整和替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分类(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见板书设计)(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

(口述)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2)Fe+HCl(3)Ag+H2SO4(稀)(4)Zn+HNO3(5)Zn+CuSO4(6)Ag+ZnSO4(7)Cu+AgCl(8)Cu+Hg(NO3)2(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1.金属跟酸:(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九年级化学上册《4.5化学方程式》(第五课时)教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4.5化学方程式》(第五课时)教案粤教版

4.5 化学方程式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4.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5.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6.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及解题格式。

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有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1.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教学课时七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砝码、锥形瓶、小试管、橡皮塞。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过程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实际意义。

2.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

3.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有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听写化学方程式。

[讲述]化学方程式既定性地表明反应物的种类,也定量地表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据此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板书]12 ∶16×2 ∶ 12+16×212 ∶32 ∶ 44表示:(1)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反应物碳和氧气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

(3)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讨论]1.要生成44克二氧化碳需要多少克碳与多少克氧气充分反应?2. 3克碳完全燃烧时,需要多少氧气?生成多少二氧化碳?3. 16克氧气可以与多少克碳充分反应?[讲 述]根据化学方式可进行一系列化学计算,使我们从定量方面去深入研究化学变化。

例如,计算投入一定质量的原料(反应物),可以生产多少产品(生成物),或反过来计算要生产一定质量的产品,应投放多少原料。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四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化学反应与反应速率
3.化学实验技术
三、教学重点: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技术。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技术。

五、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实验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解实验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3. 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

七、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
八、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等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技术和团队合作意识。

希望学生能继续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

化学:4.5《化学方程式》集体备课教案(粤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4.5《化学方程式》集体备课教案(粤教版九年级上)

4.5 化学方程式(3课时)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一、主要内容①质量守恒定律;②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用)。

2.能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过程,能设计实验,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活动,发展学生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是永恒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点。

3.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探究难点: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关键: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本课时是本节的第一课时,需要导出节课题。

可采取复习导入法,提问学生写出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让学生说出由文字表达式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出文字表达式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微观情况和物质的质量关系,导出课题。

也可采取直接导入法。

导出课题后,教师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有什么变化没有?教师演示点燃一张白纸,放在石棉网上,观察最后只剩少量灰烬。

让学生说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作出猜想或假设。

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可以小组为单位。

教材提供两个反应,也可不提供反应),学生相互交流方案,相互评价。

学生按自己的方案进行试验,条件不具备的,可选择一、两个好的方案进行由学生演示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课题 4.5 化学方程式主备课人宋建强课时 5 时间2011.11.10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用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

个性化增补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情感目标1. 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及解题格式。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定律的含义教学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教具学具课型探究式课时 5情景导入教学过程【复习】: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反应式:(1)红磷的燃烧P+ O2点燃P2O5(2)水的电解H2O 通电H2 + O2【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中类发生的变化,那么,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探究活动】:1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1 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讲解并板书】:* a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指所有在反应过程中已经消耗了的物质,如果某些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有剩余,则剩余的部分质量不能计入守恒关系中。

b “生成物”仅指在该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那一部分质量,与此物质在反应之前就存在的量无关。

c 在化学反应中只要式设计的量,不论是哪一种物理形态,在探究守恒定律时都应当纳入其中。

d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e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但不一定遵循体积守恒。

【思考】:小明在做氯酸钾分解实验时,发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减少了,由此他认为质量守恒定律有例外?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分析:水的电解化学反应微观模型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际认识化学反应前后守恒定律的原因。

【板书】: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各个原子的质量均不变(三个不变)【思考】:化学变化前后肯定会发生改变的是什么?(1)反应前后物质后总质量不变宏观(2)元素的种类不变(3)元素的质量不变六个不变(1)原子种类不变微观(2)原子数目不变小结:(3) 原子质量不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变两个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一个可能变:分子个数可能变eg :CH4 + 2O2点燃CO2 + 2H2O第二课时【复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说明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2)13g碳与32g氧气充分反应后,只能生成44g二氧化碳,说明这个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总体积,等于各生成物的总体积。

【问题引入】有没有一个式子既能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又能在该式子中反映出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当然有,这就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化学方程式【板书】二什么是化学式1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又称反应方程式,简称“反应式”2 参加反应的物质(指在反应中消耗的物质)叫做反应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即反应前本身存在的除外)叫做生成物。

【问题讨论】:化学方程式还能体现哪些信息?他与文字表达式有何不同?【板书】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明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2)量的方面:表明个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理论上的质量比的质量比,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化学计量数×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eg CH4 + 2O2点燃CO2 + 2H2O质量比 1×16 : 2×32 : 1×44 : 2×18 【结论】:上式的含义:a 质的方面:表明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量的方面:表明每16份的甲烷和64份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44份的二氧化碳和32份的水。

练习:请说出2KMnO4Δ K2MnO4 + MnO2 + O2↑的含义【讲解】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反应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第三课时【板书】三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以红磷燃烧反应为例: P+ O2点燃P2O5【步骤】:a 根据实验事实,在左,右两边分别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示例:P + O2 →P2O5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配平,即在有关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示例:4P + 5O2 =2P2O5c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示例:4P + 5O2 点燃2P2O5【配平的方法】:a 基数配偶数法 b 待定系数法* 【方程式书写口诀】: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系数来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在书写条件时a 若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种有气体,则要在相应气体生成物的化学式后面标“↑”b 若反应物中没有难溶性的物质,而生成物中有沉淀,则后者用“↓”号标明。

【练习】:(1) 请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2)请写出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课时【讲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其各物质的质量比值都是固定的,那么, 若我们知道某个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或该反应中所生成的物质的量,我们是不是就能计算出该反应中其他各物质实际的量呢?【板书】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eg 在实验中,将含有15.8g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求分解后,生成的氧气质量是多少?【步骤】解:a 设未知量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b 确定根据,即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c 找相关的量,即算出2KMnO4Δ K2MnO4+ MnO2+ O2↑跟计算相关的量。

理论:2×158 1×32实际:15.8g Xd 列比利式:2×158 1×3215.8g Xe 求未知量:X =1.6gf 回答问题:可生成氧气1.6g【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运算:①理论依据: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②数学方法:正比例法。

即分别根据理论和实际的质量比值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题步骤:设写找列解答练习:用加热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得氧气6.0g ,求被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板书设计一质量守恒定律1 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 a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指所有在反应过程中已经消耗了的物质,如果某些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有剩余,则剩余的部分质量不能计入守恒关系中。

b “生成物”仅指在该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那一部分质量,与此物质在反应之前就存在的量无关。

c 在化学反应中只要式设计的量,不论是哪一种物理形态,在探究守恒定律时都应当纳入其中。

d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e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但不一定遵循体积守恒。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各个原子的质量均不变(三个不变)(1)反应前后物质后总质量不变宏观(2)元素的种类不变(3)元素的质量不变六个不变(1)原子种类不变微观(2)原子数目不变小结:(3) 原子质量不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变两个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一个可能变:分子个数可能变eg :CH4 + 2O2点燃CO2 + 2H2O二什么是化学式1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又称反应方程式,简称“反应式”2 参加反应的物质(指在反应中消耗的物质)叫做反应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即反应前本身存在的除外)叫做生成物。

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明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2)量的方面:表明个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理论上的质量比的质量比,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化学计量数×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eg CH4 + 2O2点燃CO2 + 2H2O质量比 1×16 : 2×32 : 1×44 : 2×18【结论】:上式的含义:a 质的方面:表明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量的方面:表明每16份的甲烷和64份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44份的二氧化碳和32份的水。

【练习】:请说出2KMnO4Δ K2MnO4 + MnO2 + O2↑的含义三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以红磷燃烧反应为例:P+ O2点燃P2O5【步骤】:a 根据实验事实,在左,右两边分别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示例:P + O2 →P2O5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配平,即在有关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示例:4P + 5O2 =2P2O5c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示例:4P + 5O2 点燃2P2O5【配平的方法】:a 基数配偶数法 b 待定系数法*【方程式书写口诀】: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系数来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在书写条件时a 若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种有气体,则要在相应气体生成物的化学式后面标“↑”b 若反应物中没有难溶性的物质,而生成物中有沉淀,则后者用“↓”号标明。

【练习】:(1) 请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2)请写出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eg 在实验中,将含有15.8g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求分解后,生成的氧气质量是多少?【步骤】解:a 设未知量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b 确定根据,即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2KMnO4Δ K2MnO4 + MnO2 + O2↑c 找相关的量,即算出2KMnO4Δ K2MnO4 + MnO2 + O2↑跟计算相关的量。

理论:2×158 1×32实际:15.8g Xd 列比利式:2×158 1×3215.8g Xe 求未知量:X =1.6gf 回答问题:可生成氧气1.6g【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运算:a理论依据: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b数学方法:正比例法。

即分别根据理论和实际的质量比值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c解题步骤:设写找列解答【练习】:用加热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得氧气6.0g ,求被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拓展与提高教学反思作业反馈及处处理方案教学设计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