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收”与“放”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收”与“放”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收”与“放”作者:刘奎来源:《成功密码》2023年第03期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又要求教师发挥自身引导职能,为学生指明思路与方向,这与“收放自如”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收”与“放”,不仅要求教师“放”,给予学生自由思考、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还要求教师“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进而在教学课堂中发挥自身引导职能与激励效能,提高师生交互的有效性,构建高质量数学教学课堂。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提出初中数学课堂应用“收”与“放”的策略,在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成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收”与“放”的优势(一)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提供学习平台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落实“收放自如”理念,辩证把握教师“教”、学生“学”与课堂“评”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差异需求,发挥“放”的效能,既能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弱化教师的过度干预,促使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验证数学概念与定理,避免思维固化,又能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学习他人思路、方法、态度的平台。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數学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与经验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二)发挥教师引导职能,提高教学质效“收放自如”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放”,还要求教师“收”,科学指引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认知自我、寻求帮助,以打破学生固化思维,转变学生错误行为,提高数学教学质效与学生学习成效。

教师在“放”中掌握恰当的时机“收”,既能迎合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避免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出现偏离主题、课堂走神等低效行为,保证课堂纪律,又能根据教师观察、掌握的学生学情,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思路,避免学生在“放”中无所获,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度”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度”

问题的策略( 不 同年级 的策略不 同 ) 等课例均需提
炼 出课题 的核心 内容。 因此, 以儿童 已有的知识经 验和思维 水平为依 据, 灵活地 驾驭教材 、 创造性地 运用教材显得 尤为必要。 这里 创造的前提 是用好教
材、 科学合理 , 避免 出现知识性 的错误。 在某县 的小
学数学教师招聘中 , 一位应聘教师在引导儿童学 习
标 多本 “ , 给数学教材 的选 择和 运用提供 了较 大
的空 间, 对数学教 师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 比如 天 平 中的游戏 、 爬 行最 慢的哺乳动物、 数学与体育 、 探
的研究 对象是脱离 了具体 内容 的表示形式 的思想 材 料。口 数 学 中虽然也 需要 实验 , 如实 物实验 、 模
的物体 。 整堂课在 忙碌的观察 活动 中进 行 , 虽 然儿 童 的外在行 为积极但 抽象思维层次较低 , 缺 乏对观
童的需要及 认知特点 对教材 内容做适度 的延伸或 适 当的调整。 比如天平 中的游戏 ( 核心 内容 为等式
J I AO XUE Y UE K AN XI AO
鉴 于此 , 教 师需 把握教材 运 用与 加工 的度 , 避
堂 气氛 非常活跃和 热 闹, 注重儿 童观察 、 操作和 交
流 的过程。 教师呈 现了诸 多实物和模型 , 全班 超过 半数 的儿童都 到讲 台上对物体 进行 了观察 , 回答对 了, 教师就把模 型奖励 给儿童。 随后 同学之间利 用
免走极端。 极端之 ~是把教材视 为范本 , 对教材缺
乏一定 的认识 力、 判 断力和鉴赏 力 ; 极端 之二是脱 离教材编 写题海式 的导学案。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 的基 本材料 , 是师生学 习活动的载体 和资源。 教师 可 在理解和 把握教材 的基础上 , 根据 教学 目标 、 儿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教师 在 “ ” 过 程 中 , 时 时 留 意 学 放 的 要 生的情 况 , 握他 们的思 维脉搏 。“ 得 把 收” 及时, 对于那些 在学 习过程 中能力较 强的 学生是一种及时 的肯定 、 鼓励 , 而对于那些 学 习过 程 中 出现 偏 差 或 有 疑 难 问题 的学 生 是一种及时地解惑 。 第二 ,收” “ 要照顾 到全体学生 。 教 师 把 预 定 的 学 习 目 标 “ ” 去 以 放 下 后 , 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 对实 要 针 际情况个 别指导矫正 。若是普遍存在的 问 题 要 统 一 点 拨 , 导 到 位 , 过 个 别 指 导 和 指 通 统一点拨 , 让全体学生人人感 兴趣 , 个个有 收获。 还 以“ 类 项 ” 教 学 为 例 , 手 让 学 同 的 放 生 自己确定依据 , 自己对 “ 的认识 把 用 类” 单项式进行分类 , 于是 出现 了不 同的依据 , 不同的分类结果。接着笔者就给学生提供 了合 作 学 习 的机 会 : 织 学 生 以 小 组 形 式 组

“ ”பைடு நூலகம்放
要 激 活 学 生 的思 维 , 高 探 究 意 识 , 提 课 堂教学必须“ ” 放” 放 。“ 不是指教师放手 不 管 , 其 自流 。“ 要 “ 而有 度。那 么 任 放” 放” 如何才能把握好“ ” 放 的度 呢?笔者认为应 从两方 面来考 虑 : 一是 教 材 的重 点 、 第 难 点; 第二是学生 的认知水平。 首 先 , 师 在 备 课 时要 吃 透教 材 , 分 教 充 而 深刻 地 把 握 教 材 的 重 点 、 点 。课 堂 上 难 涉及 教 学 重 点 、 点 的 问题 , 的 程度 可稍 难 放 长一些 , 学生展开 充分 的思考与探讨 , 让 深 入 而透 彻 地 理 解 有 关 重 点 难 点 的 知识 。对 那些非重点难点 的知识 , 生容易 理解 的 学 知识放 的程度要小些 , 甚至可 以直接得 出。 比如 : 位 老 师 在 授 “ 一 同类 项 ” 一课 时 , 弃 放 了同 类项 概 念 的形 成 过 程 这 一 重 点 , 接 直 板 书 同类 项 的 概 念 , 后 把 大 量 的 时 间 放 然 在了实例 强化上 , 结果学 生没有 经历概 念 的形 成 过 程 , 同类 项 这 一 概 念 没 有 深 刻 对 的认 识 , 果并 不理 想 。 效 其次 , 师在安 排“ ” 教 放 的环节 的过程 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 还 即充 分 细致地把握学 生原有 知识 基础 、 思维 能力 等方面的水平 与特点 。课堂上设计的问题 必须恰到好处 , 能让学生 “ 跳起来摘 果子 ” 才能实 现学 生积 极 主 动地 获取 知识 的 目 的 。 比如 , 教学 “ 在 同类 项 ” , 者 先 让 学 时 笔 生从熟悉 的生活 中 , 探索 获得 “ 同类 ” 的含义 , 体验 “ 类” 过 程 , 着让 学 生思 考 : 项式 5 , 归 的 接 单 ab 一 6a 3 b 3,一 4a0 8b c 2a ’ 9 一7 0 , 0 b 0 b , bc ba中 你 认 为哪 些 项 可 以 归 为 一类 ?放 手 让 学 生 讨 论 。 有 的这 样 分类 : 一3和 9归 为 一 类 , 为 一3 把 因 和 9是 数 ; 5 , a 一4 0 , a bn归 为 把 n b 一6 b , a b 2 b, 3 类 因为都 含有 字母 。 b 把 5 , ; a b和 一4 0 为 a b归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很多教师感到课堂上难以驾驭,“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

放的多了,课讲不完;放的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

凡此种种,一堂课究竟要怎样才能上好?“放”不是指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放”,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的运算,其符号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收拾并整理课桌里的书籍,并说出分类的目地与依据。

有的学生会这样整理:“先按书和本整理,再按大小整理”。

这种整理渗透了“二级”分类的思想。

第一级分类:按“书”与“本”分类,分类对象是书本,分类的依据是书或本,分类的结果是书和本。

第二级分类:先对书分类,分类的对象是书,分类的依据是大小,分类的结果是大、中、小书。

再对本分类。

学生中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按学科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获得“同类”的含义,体验“归类”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思考:单项式:3x2y,-4xy2,-2,5x2y,3y2z,6xy2,7,-5y2z中你认为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先放手让学生分类。

-27-27-27-27 222222222222222222第一:“收”学习过程中能力较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第二:“收”要照顾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

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

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各自分类的结果和依据,不断修正,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不难得出: 把-2和7为一类,3x2y和5x2y为一类,-4xy2和 6xy2为一类,3y2z和-5y2z为一类。

教师指出:以上四组,他们都分别是同一类单项式,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观察出同类项的特征,:把握好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放”与“收”的度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例,指导。

“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

“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

“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最近,教学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对于这节课,我经历了两上两改的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入的研讨和不断的自我反思,对怎样构建有效课堂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下面就选取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展开论述。

【片段一】[引导观察猜想]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贴在黑板上)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贴在黑板上)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哦,你都知道对边相等了,看来你回家已经认真预习了。

师:谁再来说说长方形的边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

(贴在黑板上)[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

凡是与教师课前预设一致的,老师就相机把它贴在了黑板上。

第三个学生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

这里,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相机教学“对边”的概念。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个环节的教学进行了重建: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藏着什么特征?把你的猜想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主观察、猜想、交流。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都已经知道对边了,真了不起!那请你在图上指一指,和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对边?生3:上下两条边是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对边。

师追问:长方形有几组对边?生3:两组。

师:他说的你们听懂了吗?谁再来指一指,说一说。

这样的调整,教师基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主动认识了“对边”的概念。

【片段二】[组织操作验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是不是真的藏着小朋友刚才猜的这些小秘密,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

师出示活动要求:1.可以利用尺子,有困难可以同桌共同想办法;2.先研究长方形,再研究正方形;3.研究好后和同桌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收放有度:数学教学的“写意”与“工笔”之美

收放有度:数学教学的“写意”与“工笔”之美

生的思维能够在数学课堂 j + 自南驰骋得到最大限度 的发展 , 无异1 “ 写意教法” ;为了} E 学生 掌握 缜密 的数 学思维而精 心设 计 、精 雕细琢 ,无异于 “【 笔教法” ; “ 收放 有度”是
数学 课 堂 的最 高 境 界 . .


“ 写意教 法” :尽展 数学 课堂 的舒 缓美
方 面 获 得 尽 可 能 多 地 发 展 。 面 对 无 限 多 样 且 以 几 何 级 剧 增
的人类 知识 ,对 知识 的理解 、选择 、组织 和控 制 ,成 为课
二、 “ 工笔教 法 ” :力 显数 学课 堂 的缜密 美
数 学课 堂的 “ 写 意”是教师 的一种 教学理 念 、一 种教
方法 的信念和不 怕 出错不怕 失败 的精 神 . “ . 写意 ”的数学 课堂 .教师 的参与线条 是在满足 功能 的基础 上的最 大 限度
的 简 洁 ,学 牛 在 无 声 无 息 、无 缝 无 形 、有 情 有 理 、有 法 有
0 0 0 0 0
度 中获 得 数 学 知 识 和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一 I l 0一 四年 1 ) 月 上 辈月
0 0 0 0 0
收放 有 度 ● 数 学教 学 的 “ 写意 ”与 “ 工 笔’ ’之 美
张桂 琴
[ 摘
要 ]文章借 国画技 法 “ 写意”与 “ 工笔’ ’之喻 ,阐述 了数 学课 堂教学 中的 “ 放”与 “ 收” 的
学 生 提 一个 个 与之 相 关 或 者 问 接 相 关 的 问 题 ,教 师 逐 一 产以板 书 考 虑 。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任 务便 是 讨 论解 决 孩 子 们 自 己提 出 的 一 个个 倒 数 方 面 的 小 问 题 问 题 是 自 己提 的 , 方

把握数学教学中的“度”

把握数学教学中的“度”
就是 2 0÷25 2 52 5 ( 米) 1= 0× /= 0千 。
活 动 体 验 1 。 ( 师 把 学 生 分 成 四 组 同 时 开 始 活 动 。结 分 教 果 数 数 组 有 的数 得 很 快 有 的数 得 很 慢 互相 干扰 ,测 脉 搏 组
生拿 出各式各样 的钟 表 ,有像 小猫、小狗 、小熊的 ,有的

按按 钮就发 出鸡叫、狗叫 的 ,还有的放在 桌上就 不停地
( 3)巩 固钟 面 知 识 ,让 学 生 画 钟 面 。 ( 于 学 生 刚 由
算?
生 1 可 以 把 25 成 小 数 来 计 算 : 2 : /化 O÷25 2 ÷ /= 0
辆 汽 车25J时 行 驶 2 千 米 , 1 时 行 驶 多 少 千 米 ? 引 导 学 //, ' O 小 生 根 据 “ 度 = 程 ÷时 间 ” ,列 出 算 式 :2 25 速 路 0÷ / 师 :这 是 整 数 除 以分 数 ,请 同 学 们 想 一 想 ,该 怎 样 计
( )认 识 钟 面 ,观 察 小组 内 自带 的 各 式 钟 表 。 ( 2 学


预 设 与 生 成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正 在 强 力 推 进 。 由此 注 重 生 成 资 源 的 呼 声 1益 高 涨 ,课 堂 教 学也 创 造 出许 多 “ 曾预 约 3 未
的精 彩” 。但是 , “ 未曾预约 的精 彩”被过 度渲染 ,渲染 声 中预设一再 遭到贬损 。如何 正确看待 这一倾 向并适 当引
( )引 入 新 课 ,猜 谜 语 。 (录 音播 放 了4 有 关 时 间 1 个 和 钟 表 的 谜 语 , 虽 然 学 生 经 过 思 考 最 终 都 猜 出 来 了 ,但 是

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收与放

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收与放

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收与放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合作探究,收集学生的意见、问题、错误等多种真实的资源,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莫大的益处,也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逻辑且抽象的科目,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式地学习,应摒弃灌输教学的思想,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的放手,及时地收手,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细致、严谨的探索活动,构建开放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机调控课堂节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收与放教学就像是放风筝,线拉得过紧,对学生的掌控过于严格,只会让学生按照特定的路线发展,不能让他们自由飞扬,无法张扬他们优良的个性,创新能力无法获得良好的培养,就只能进入到机械化学习的模式,如果适当地放松,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质疑、想象、验证,反而能释放他们的潜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课,而是真正地让他们学,适当地放权给学生,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该收紧时就要抓住生成资源,实施高质量地教学。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适当地放权(一)让学生大胆地问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获得自主提问的机会,以回答教师的提问为主,及时有疑问,也找不到机会,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提问或者自己消化,长时间下去,他们想要提问的主动性越来越低,等到了允许他们提问时,却想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思维退化的一种表现。

而这便与教师在课堂上收得过紧有关,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影响课堂秩序,直接过滤掉了学生发问的时间,只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模式学习,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那么要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大胆提问的机会和时间,保护学生爱问的天性,让学生在问中学。

人教版四年级《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中,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思考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两位小数,要精确到哪一位,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值?提示学生将思考后的答案写在练习册上,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查看学生是否在认真地解读内容,一段时间后板书几道练习题,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有些学生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丢弃了末尾的0,当发现被判错误时,他们提出疑问:保留一位小数后刚好是整数,这个0还有必要写么?提示他们认真审题,把重点放在“保留一位小数”上,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不写小数点后的0,还能称为小数吗?快速地解除了他们的疑惑,之后课堂便在学生质疑和深度探析的过程中有序地进行。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放”与“收”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放”与“收”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放”与“收”【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放”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放”是一条必要的途径,“放”是一种大胆的手段。

“放”就要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放”就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学会欣赏。

但会“放”就要会收,而且还要收好。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放”与“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实施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经常会为寻找不同答案或解题思路积极交换意见,老师因此把握不住课堂时间。

通过近几年教学观察与研究,我认为要让孩子发表“不同想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放”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放”是一条必要的途径,“放”是一种大胆的手段。

“放”就要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放”就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学会欣赏。

但会“放”就要会收,而且还要收好。

1.如何“放”。

1.1放得真心。

教师要真心地相信学生,真心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而不是定好框框备好材料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思去做。

如“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关键是想出如何利用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我是这样处理这个知识点的:①学生画圆。

学生以一点为圆心,用圆规画出从小到大的三个圆(师CAI演示画图),三个圆是如何变化的?圆的周长随着(直径)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直径)半径的的减少而减少。

②探究规律。

在数学中,应该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在数学中,应该从数量上的变化去研究。

各组汇报测量的圆的直径,教师随机录入计算机。

收集了10组数据用图表演示出来,这十组数据有什么规律呢?在数学中,研究几组数的特点,通常是从它们的和、差、积、商的结果去发现规律。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方雪锋
【期刊名称】《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 在越来越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新课程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许多参与课改的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面对主体性强的学生,教师到底要不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才不妨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放得多了,课讲不完;放得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很多老师感到有时课堂难以驾驭.本文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谈一谈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总页数】1页(P24)
【作者】方雪锋
【作者单位】河南省临颍县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把握好“收与放”“进与退” [J], 群仲平
2.课堂在动态中推进,思维在互动中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J], 文彦平
3.课堂在动态中推进,思维在互动中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J], 文彦平
4.课堂在动态中推进,思维在互动中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J], 葛聪聪
5.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 [J], 周静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

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

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合作探究,收集学生的意见、问题、错误等多种真实的资源,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莫大的益处,也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逻辑且抽象的科目,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式地学习,应摒弃灌输教学的思想,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的放手,及时地收手,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细致、严谨的探索活动,构建开放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机调控课堂节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时机;分寸;灵活自如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数学课堂已由原来的形式而变得更加丰富宽泛。

一堂数学课下来,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点的链接,更可以进行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得教师做到教学中收放自如,学生受益于收获最大化。

那么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呢?这一问题就成为了数学老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放与收要掌握好时机。

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

由于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他们在理解题型的时候,有着明显的不足。

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掌握好时机进行放。

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简单、透彻。

如在讲解低年级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

其中有一道题是车上原来有8人,在第一站下去5人,在第二站又上来3人。

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人?很多学生平时都是坐私家车,根本没有机会坐公交车,所以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在这个时候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示,找出几名同学模拟场景进行上车,下车的演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容易了。

当学生完全理解题以后,做起题来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快速准确。

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收,让学生的思路由刚才的发散再集中起来。

这一放一收之间,让学生既进行了亲身实践,也进行了知识的梳理。

在头脑当中形成了知识框架与体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模式,培养了数学能力。

(二)放与收要掌握好分寸。

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好“度”

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好“度”

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好“度”作者:李清泰来源:《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新旧课程、新旧理念的冲突引起过很多的讨论与争鸣。

作为一个一线数学教师,我也用观察、对比、实验、总结与反思的方法学习和思索新课程理念,践行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的结论是:新课程理念并不是完全开创性观念,它是对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提炼,很多理念是一种继承和更新,是让我们把一些最符合教与学的自然的、本质的规律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所以那些过于激进、偏执、一知半解的教学行为是肤浅的,恰恰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只有把握好“度”的教学才是理性地践行新课程理念。

一、探究深浅之度“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新课程主张不要将数学定理、公式、法则、规律过早的告诉学生,因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新知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自主建构知识。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远不能达到理想中的课堂效果,反而出现课堂效率低下,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数学课堂更多的成为优生发展的舞台,后进生一节课下来所得甚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有这两方面的问题:1.走入了每节课都必组织学生探究的极端。

有人认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课堂,所以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不管学生有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这样势必会处处受阻,节奏缓慢,效率低下。

2.一味追求深度和创新,没有把握好探究的尺度。

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而很多老师不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而是求新、奇、险、博,甚至也不给学生铺路搭桥,而把学生当作数学家。

为了让他们体验发现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重现当年数学家们发现新知识一样去探索、发现新知。

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体验到的是挫折感、失败感。

放得精彩 收得完美——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放得精彩  收得完美——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课改论坛2013-02一、创设问题情境,在类比中“放”与“收”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气氛。

其目的是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

比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一节内容时,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只是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

我设计了这样的加法题:(1)3+4=?(2)3a+4a=?(3)3只羊+4只羊=?(4)3只羊+4头牛=?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类比知识,很快解决(1)(2)(3)题,但(4)题却得不到答案,顿时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起来,最后教师指点(4)题为什么不能做相加运算,因为单位不同,不能做类比,所以不是同类项不能相加(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合并同类项的内涵。

这样看似没有精心的讲解,却在不经意的一点一拨中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二、设计探究活动,在合作中“放”与“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进入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舞台上尽展身手。

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一课时,设计如下探究活动: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边平行且相等,即有:①AB∥CD;②AD∥BC;③AB=CD;④AD=BC.1.在以上4个条件中,若只有1个条件成立,能得到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2.那至少需要几个条件?3.在以上4个条件中,两两组合为已知条件,一共有几种组合?在这些组合中,有几种组合可以推出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若不能推出的,请举出反例。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更有效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更有效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更有效
第一,把握好难度度。

数学课堂中的难度度要适中,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于困难。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过于简单的题目,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认为数学很简单,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过于困难的题目,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对数学学习的恐惧。

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度度,让学生既能够挑战自己,又能够感到有所收获。

第二,把握好深度度。

数学课堂中的深度度同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深度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知识,更要深入理解数学的内涵和本质。

为了把握好深度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逐渐理解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四,把握好节奏度。

数学课堂的节奏度同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节奏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乏味,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了把握好节奏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就会更加有效。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希望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够把握好四个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在生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点拔者,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生本课堂中,能否“收放自如”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收”与“放”都是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收”是为了更好的“放”,换句话说,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教学中的“放”和“收”就好像放风筝一样,放线太多,易失控,要适时收一收,放线太少,则无法飞向蓝天,必须大胆地放一放,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

怎样把握“放”与“收”的“度”是检验教师课堂操控能力的标准,也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我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收、放”的一些感受及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下。

一、生本实验初期课堂中在“放”中如何为“收”做铺垫。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成课堂教学收放自如的前提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给予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产生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即使是教师的批评也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课堂上多用表扬、鼓励的语气;对学生另辟蹊径的独到见解,应加以鼓励、表扬;对于可能出现的某些学生发言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如乱发言,不能切中要点),要学会分析,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因势利导,适当铺路搭桥,既而转向要点。

但对于调皮捣乱的孩子可用严肃的眼光给予提示。

2、课堂常规的培养平时注意课堂常规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明确上课时有哪些规矩,知道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含义,要让他们能够看懂老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等。

其次,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讨论,在分组活动前对学生讲清活动规则,明确学习任务与活动要求,知道必须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让学生有序而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收”与“放”作者:梁巧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7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该学会“放风筝”:既要有目的、有指导的放,又要在放的基础上合理地收。

数学课堂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学生的思维就象那五彩斑斓的风筝。

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数学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善于借风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

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风。

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一直是数学教师苦苦求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也要善于“借风”。

1.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学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

教学时,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让学生思维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2.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

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

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

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能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提问,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的“收”与“放”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的“收”与“放”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的“收”与“放”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教学中逐渐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更是要做到收放有度,正确处理好在教学中的收与放问题,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本文将从收与放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应怎样做好收放有序。

关键词:初中数学收放教学环节设置学生主体性引言:初中数学属于过渡时期的数学阶段,既不像小学只是单纯的了解,也不像高中和大学大量的运算与深究,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学生们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们的这些能力,老师想要在讲课的期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与开放性,这就需要老师们做到教学中的“收”与“放”。

老师如果能够做到教学中的“收”与“放”,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能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牢固。

[1]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的把控“收”与“放”的力度,那么就有可能让学生们更加厌恶数学的学习,这样会失去学习数学的意义价值。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收”与“放”之间的关系由于初中生的年龄限制,导致他们对于数学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每个学生因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不同,阅历不同,性格差异,这就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也不同。

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学习效果,同时,老师应该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的思维紧跟老师,这样也才能够体现初中教学中的“收”,但是也要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思维思考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最大可能的发散自己的学习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主要体现在教师传达教学目标后,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课堂教学的“放”与“收”“放“与“收”,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点,有效和高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

课堂教学中的“放”,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激情,营造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的课堂,不“死气沉沉”,让师生绽放生命的华彩;课堂教学中的“收”,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本色,构建真实、自然、互动的生态和谐课堂,不“哗众取宠”,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魅力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完美统一体。

—题记几个同轨的数学老师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发出感慨:现在的课是越来越难上了,平均分较高的班级,学生总是说老师的课堂不够活跃,上课认真听只是因为害怕老师的严厉;而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往往在统考中考不出比较理想的成绩。

这究竟是怎么了?教师怎样才能做到“魅力课堂”与高效课堂“两者兼顾、一举双得呢?我陷入了沉思……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当然,教师也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希望他们能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越好,因此,课堂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听课常规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建设越来越注重人的能力。

家长、社会都希望孩子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渴望有一个快乐的少年时期。

因此,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谈就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也就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渐渐的向“放”的方向发展了。

然而,要希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就不能太“乱”,而太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实现目前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这一主题。

因此,“放”与“收”是课堂教学中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基本点”。

如何科学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把握好恰当的分寸,将成功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指向有效与高效,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探索。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放”,意在打破教师的过度控制,改变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师“牵着走”的封闭格局,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堂提问中“度”把握文论文

数学课堂提问中“度”把握文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摘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联想,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本文就课堂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角度的把握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学习问题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问题过深,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

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下面这个例题: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分别作两腰的平行线,所成的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已知等腰△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任一点,de//ac,df//ab。

问题1:如图1,这个图形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增强他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找到等腰△ebd,等腰△fdc,平行四边形aedf,这样也为解决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作好铺垫。

问题2:若点d在bc边上移动,请问图中有哪些量是不变的?这也是一个开放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有信心继续参与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在等腰△abc固定的情况下,图形中的各个角都没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牛山一中实验学校——.孙银彦(原创)
[疑难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开放式的新局面,学生的合作交流多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多了,与此同时教师也感到放开容易收起来难。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很多教师感到课堂上难以驾驭,“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

放的多了,课讲不完;放的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

凡此种种,一堂课究竟要怎样才能上好?
[解决策略]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索意识,课堂教学必须"放"。

“放”不是指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放”,要“放”而有度。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放”的度呢?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教材的重难点,第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教材的难点,重点。

课堂上对涉及到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与探讨,深入而透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

对那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放得程度要小些,甚至可以直接引导得出。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同类项》一课时,放弃了同类项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由教师引出同类项的概念,用了大量时间放在实例强化上,结果学生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真正理解好同类项的概念中“同类”的含义这个教学难点。

学生对同类项这一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安排“放”的环节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要充分细致地把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特点。

设计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才能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同类项》,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的运算,其符号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同类项概念不难,难在理解其中“同类”的含义。

因此,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先让学生收拾并整理课桌里的书籍,并说出分类的目地与依据。

有的学生会这样整理:“先按书和本整理,再按大小整理”。

这种整理渗透了“二级”分类的思想。

第一级分类:按“书”与“本”分类,分类对象是书本,分类的依据是书或本,分类的结果是书和本。

第二级分类:先对书分类,分类的对象是书,分类的依据是大小,分类的结果是大、中、小书。

再对本分类。

学生中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按学科进行分类……
从而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获得“同类”的含义,体验“归类”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思考:单项式:3x2y,-4xy2,-2,5x2y,3y2z,6xy2,7,-5y2z中你认为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先放手让学生分类。

有的学生是这分类的:把-2与7为一类,因为-2与7是数;其它的单项式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含有字母。

也有一些学生这样分类:把-2与7为一类,因为-2与7是数;3x2y,-4xy2,5x2y, 6xy2为一类,因为都含有字母x,y;3x2y,-4xy2,5x2y,6xy2,3y2z, -5y2z为一类,因为都含有字母y;-4xy2, 6xy2,3y2z,-5y2z为一类,因为都含有y2;3x2y,5x2y为一类,因为都含有x2等。

有“放”必有“收”,“放”是手段,“收”是目的;“放”是基础,“收”是升华。

那么,“收”又要注意哪能些问题呢?
第一:“收”得要及时。

教师在放的过程中,要时时留意学生的情况,把握他们的思维脉搏。

收得如果及时,
对于那些学习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种及时的肯定、鼓励,而对于那些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及时的解惑。

第二:“收”要照顾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

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

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

例如,在《同类项》的教学中,在放手让学生给一些单项式分类的过程中,教师由学生自己确定依据,用自己对“类”的认识把单项式进行分类,于是出现了不同的依据,不同的分类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各自分类的结果和依据,不断修正,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注意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

例如:当有学生回答可以把单项式按有字母和没字母进行分类时,教师可以追问:“含字母的单项式是否还能分类?”有的学生会回答:“能,把含有相同字母的单项式归为一类。

”教师可以再追问:“有相同字母的单项式还能分类吗?”……学生不难得出: 把-2和7为一类,3x2y和5x2y为一类,-4xy2和 6xy2为一类,3y2z和-5y2z为一类。

教师指出:以上四组,他们都分别是同一类单项式,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观察出同类项的特征,由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修改、补充后得到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为了使学生掌握同类项概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参与到数学游戏中:以组为单位,从第一组开始每组出一个人在黑板上各写出一个单项式,要求每个组写的都不相同,其他组员根据同组同学写的单项式依次到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同类项,如果同学写错了,其他的组员可以帮助其修改,时间短、正确率最高的组为获胜组.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通过每组书写的同类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判断同类项的标准是什么?同类项与哪些因素无关?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掌握同类项概念的本质。

[专家点评]
把握好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也就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放”与“收”的度,理论上容易说,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

本文以同类项类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例,指导教师通过有度的“放”和适时的“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了观察、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解决策略”充分地展示了这样地几个特色:
其一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创设一个“放”的空间
先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分类过程,从而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获得同类的含义,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便于学生探索。

为放手让学生对一些单项式进行生分类做好了铺垫。

其二是精心设计各个环节,通过及时地“收”进行升华
同类项类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由几个活动连结形成的,而每个活动又是过程的一部分。

每个活动,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

通过“收”在认识层次上又不断地深化与提升。

其三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在“放”和“收”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