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云斌 《众数》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2(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2(新版)北师大版

6.2 中位数与众数一、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在小学学生已经对中位数和众数有所了解,上节课又学习了平均数,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组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学生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决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下一课时《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在小学学生已初步了解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也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年龄特点方面:八年级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我意思和表现欲望,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数学思考: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合理决策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3、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根据具体问题情景作出合理决策。

五、教法学法:教法:情景——问题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视频片段,展示学生自主收集驻马店市七座名山高度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七座山的平均海拔高度吗?小明认为金顶山的海拔在七座山中处于中上水平。

你认为小明说的情况属实吗?设计意图: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某人根据某公司的《招聘启事》想应聘该公司,在应聘之前,对该公司的工资水平进行了调查: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700元.有意者请于8月20日到我公司面试.公司人事部2014年8月16日请根据以上问题情境,回答下面问题:1900和1800分别在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由具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交流后得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上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众数的定义,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分析、统计调查等,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掌握众数与其他统计学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等)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指标进行分,并计算这组数据的众数。思考众数与家庭人数的关系,以及可能反映出的季节性规律。
2.让学生从报纸、网络等渠道获取一组数据,如某商品的销售量、某城市的气温等,运用众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3.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众数解决。例如:某公司计划推出一款新产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后计算各年龄段对产品的喜好众数,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
c.拓展题: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共同探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众数的性质和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结构化思维。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众数”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众数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4.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阐述众数在其中的作用。

《众数》教学设计_

《众数》教学设计_

《众数》教学设计_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找出给定数据集合的众数。

3.掌握众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1.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找出给定数据集合的众数。

教学难点:1.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熟练运用众数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稿。

2.计算器。

3.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众数吗?”2.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并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Step 2:引入众数概念1. 使用PowerPoint展示众数的定义:“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众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趋势。

Step 3:计算众数1. 使用PowerPoint演示众数计算的步骤:a.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b.计算每个数出现的次数。

c.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2.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数据集合,引导他们一起计算众数,并解释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在每组内互相计算给定的数据集合的众数。

2.每组选择一位学生将他们的计算结果报告给全班,教师和其他组进行核对。

Step 5:展示应用场景1. 使用PowerPoint展示众数的应用场景,如市场调研、商品销售、社会调查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场景中使用众数会比较有用,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6:总结和归纳1.回顾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强调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Step 7: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一组数据并计算众数。

2.提醒学生注意众数的意义和计算过程。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实际应用众数的场景,并分享给全班。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众数的局限性,并思考其他衡量数据中心趋势的方法。

板书设计:众数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计算方法:1.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2.计算每个数出现的次数3.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应用场景:1.市场调研2.商品销售3.社会调查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我采用了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众数教学设计方案

众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计算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2)掌握求众数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和频数分布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例子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2)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众数的概念。

(2)灵活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选举、购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概念。

(2)提出问题:如何找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2.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众数的概念,教师引导总结: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接观察法和频数分布表法,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3)教师总结求众数的方法,强调注意观察和记录。

3. 应用新知(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众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2)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寻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众数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情况。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评价其对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众数概念的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年级数学下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众数的性质和求解方法。
2.针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调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师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众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众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活动设计:
a.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引出众数的概念。
b.讲解众数的性质,如唯一性、稳定性等。
c.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关注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众数的概念,提高求解众数的能力。
2.教学活动设计:
a.设计基础题,让学生求解一组数据的众数。
b.设计提高题,让学生求解多组数据的众数,并比较众数与其他统计量(如平均数、中位数)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总结众数求解的一般步骤,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统计软件、在线教育资源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众数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统计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数据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交流、分享。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在求解众数过程中,遵循数据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c.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数据,运用众数进行分析,提高其数据分析能力。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1. 文档介绍本文档旨在设计一节关于《众数》的教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

2. 教学目标- 理解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如何应用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 教学内容3.1 众数的概念-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特点- 与其他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3.2 众数的计算方法- 详细说明如何计算众数- 演示实际案例以及计算过程3.3 众数的应用场景- 呈现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众数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数据中的众数并解读意义4.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示范:向学生介绍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演示计算步骤,并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引导与讨论。

- 分组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若干练题,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 案例分析:提供真实案例,鼓励学生运用众数进行数据分析和思考,并进行小组展示与讨论。

5. 研究评估- 课堂练:提供一些简单的众数计算题目,检验学生对众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实际数据,并计算其中的众数,并写出分析报告。

6. 教学资源-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或课件,供学生参考。

- 练题:准备一些众数计算的练题,供学生课后巩固和实践。

-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真实案例数据,供学生分析与应用。

7. 教学时长本节课的教学时间预计为2学时。

8. 教学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练、小组讨论以及个人作业的评估,获取学生的研究反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和个别辅导。

以上是关于《众数》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通过对众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众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数据表格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例如,某班级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90分的有15人,80分的有20人,70分的有10人,60分的有5人。

问: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组数据中,80分的人数最多,有20人。

因此,众数是80分。

然后,让学生思考:众数有什么特点?与平均数、中位数等其他统计量相比,众数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明确众数的特点: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比,众数更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2.新课讲授(1)定义众数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给众数下一个定义。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众数的概念: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求众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众数。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求众数的方法:通过统计图表或数据表格,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也可以通过计算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作为众数。

(3)众数的实际应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选举中,人们会根据候选人的得票情况计算众数来确定获胜者;在市场调研中,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计算商品的众数来确定销售策略。

让学生明确众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3.巩固练习(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众数。

《众数(2)》教学案

《众数(2)》教学案

众数(2)学习目标:1理解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2体会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它们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以解释数据的集中程度学习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习难点:区别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选择它们解释不同的具体情境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是三种从不同途径获得的刻画数据________的统计量。

(2)区别:①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它的大小由这组数据中_______决定,能刻画一组数据的________和_________。

平均数应用最广泛,它的值容易受到___________的影响。

②中位数是由这组数据处于_________的数据决定的,当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时,个别极端数据只能排在这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不容易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③众数是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_________的数据,也不容易受________的影响。

2、某次度数演讲比赛中,7名评委对4名参赛选手(1~4号)的打分情况(单位:分)如下表所示。

求评委对每位选手打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填写下表:二、问题导学、合作探究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关心中位数或众数举例说明。

〖温馨提示〗一般来说,当需要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人们最关心__________;当需要表示“中等水平”时,人们最关心________;当需要表示“多数水平”时,人们最关心_________.2、一组数据出现了个别差异较大的数据,为确保评分的合理性,可以制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计分规则。

3、某鞋厂为了了解初中男生穿鞋的鞋号,从时代中学在校生中随机抽取了60名男生,对他们所穿的鞋号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1)这60名学生所穿的鞋号是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什么(2)在问题(1)求出的三个数据中,鞋厂最关心的数据是什么?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认真学习P127的例2并完成下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了检测甲、乙、丙三个日光灯管厂家生产的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从三个厂各抽取11只日光灯管进行检测结果公布(单位:月)如下:(1)将甲、乙、丙三个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适当进行分组整理,并列成统计表;(2)分别求出甲、乙、丙三个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根据检测结果,三家厂家均在广告中宣称,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灯管的使用寿命都为12个月。

众数三步导学教学设计2次修改稿

众数三步导学教学设计2次修改稿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知道众数和中位数、 平均数三者的区别 。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1. 导入课题观察这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来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揭示众数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 出现几个相同的数据, 且出现的次数最多 的一个数,在统计学上,我们称之为众数。

(板书: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 多、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量?它们分别是怎样求呢?2. 导出目标众数》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 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 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1.32 1.48 1.52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班身高情况:1.33 1.44 1.45 1.46 1.49 1.50 1.51 1.52 1.52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老师调查了一下我们五1.46 1.52 1.47 1.47 1.52 1.521.48 1.52我们给 1.52 这样的数起个名字叫众数。

那么谁看来,对于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大家已经十分熟悉, 本节课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 ( 1)认识众数 ( 2)知道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 ( 3)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3. 效果预期 既然平均数和中位数大家能够学好,老师相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一定会很好的掌握! 、民主导学 任务一 找众数1. 任务呈现 你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吗?2. 自主学习吗? 什么是众数呢 ?请大家齐读一遍。

那么根据定义你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1.52) 1.47 (1)如果把所有的 1.52 去掉,你还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吗?( 1.46 1.48 )你发现了什么?(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呢? (2)如果把所有的 1.46 1.47 和 1.48 也去掉,这组数据的众数又是多少 没有)你又发现了什么?(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众数) 3)如果一组数据很多,为了确保准确,我们可采用什么办法找众数? 3. 展示交流 说说你对众数的认识 任务二 通过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理解众数。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众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

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

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众数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材料和案例。

2. 提前准备好计算众数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案例,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众数:
教师向学生介绍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3. 实例演示: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如何计算众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众数的步骤和技巧。

4. 练习与讨论:
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众数,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2. 部分学生在计算众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错误,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众数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改进
1. 在导入环节,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数据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在实例演示环节,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众数的步骤和技巧。

3. 在练习与讨论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众数的求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众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众数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如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数据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个数据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 教师引出课题:众数。

2. 讲授新课 -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的概念,如班级中同学的年龄、鞋子的尺码等。

-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让学生找出这些数据的众数。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众数与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众数有什么特点? - 教师总结众数的特点:众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不一定是唯一的,可能有多个;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 课堂练习 -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 教师让学生分组完成练习题,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众数的概念、求法、特点等。

-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做得不够好的学生。

5. 布置作业 -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 教师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并用众数来描述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知道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学生能够掌握求众数的方法,能够在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

学生能够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众数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数学活动的参与,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众数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为学习众数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讲解众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众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计算众数;2. 学生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在小组内共同进行众数计算和讨论。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众数的概念解释、计算方法和实例;2. 实物或图片:用于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并加深他们的理解;3. 练习题:包含不同难度的计算众数的题目,以及涉及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一组数据的柱状图来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柱状图,讨论柱状图反映了哪些信息,并引导他们猜测众数的含义。

探究:3. 解释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给出一个简单的数据集,引导学生计算众数。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众数。

5.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众数。

6.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计算众数,并核对答案。

拓展:7. 提供更复杂的数据集,让学生进一步应用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8.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协作探究众数的计算,并帮助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解决思路。

9. 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众数的步骤和技巧,并提供一些注意事项。

实践:10.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决涉及众数的应用问题,并回答相关问题。

11. 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相互学习和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

总结:12. 概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3. 给学生提供一份练习题和问题,作为课后巩固和复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来拓展和应用众数的知识。

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众数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众数的概念
2. 掌握计算众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计算众数的方法:先将数据按大小排序,然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众数的应用:例如在选举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是众数;在商业领域,最畅销的产品数量就是众数等。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例如班级同学的年龄分布等。

2. 讲解新知:讲解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众数,以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众数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家庭作业: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以检验他们对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众数。

2021年《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1年《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1年《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众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二、教学新课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课前思考: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

《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众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实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投影。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理解。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相关知识。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实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实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实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能够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初中数学众数教案

初中数学众数教案

初中数学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难点: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以及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如:3, 5, 7, 7, 9, 11, 11, 13)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中哪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什么特殊意义?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众数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求众数的方法,以及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讲解与示范:讲解众数的定义,以及求众数的方法。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

5. 练习与反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众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众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生活实例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掌握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体会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众数的求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众数的概念和求法,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众数的求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众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些数据,如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

(2)提问学生: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 (3)引出课题:众数。

讲授新课 (1)讲解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讲解众数的求法:找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

(3)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

课堂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众数的求法。

(2)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众数的概念、求法和意义。

(2)让学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题,加深对众数的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并求出这些数据的众数,体会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2. 3. 1. 2. 1. 2. 3. 4. 1. 2. 3. 4. 5.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众数的概念和求法,掌握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众数》教学设计
高良乡鲁古完小柏云斌
2011年5月11日【教材分析】众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新增的教学内容,它和平均数、中位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如何根据身高选拔参加集体舞比赛的队员”“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的视力水平比较合适”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

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准备排练一个由10名身高均匀的同学参加的舞蹈节目,现在从班上选出了20名舞姿较好的同学。

我们要怎样从这20名同学中选出10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众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P122例1
五(2)班要选10名身高均匀的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
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讨论)
(2)汇报情况(可能出现的情况):
A、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
B、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C、身高是1.52米的人数最多,1.52米左右的比较合适;
(3)师强调:第三种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均匀,因为身高是1.52米的人数最多。

2、引入众数的概念
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我们就把这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学生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3、通过练习找众数。

(1)练习
数据组:2、4、4、5、3、9、4、5、1、8中,众数是(4)。

数据组:7、6、6、5、5、6、5、5、4、4中,众数是( 5)。

数据组:2、4、4、3、5、4、5、1、5、7中,众数是( 4和5 )。

数据组:7、1、6、5,8、3、4、9中,众数是()。

(2)通过这几道题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想:我们今天学习的众数和以前学习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
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中位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众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4)思考并填空:
平均数的大小与这一组数据里每个数据的大小有关系。

中位数处于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
众数只关注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
(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评委一般用平均分作为评判标准;
中位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公司员工的月收入水平一般以中位数作为判断标准;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鞋店老板一般最关注众数
三、生小组合作做练习
1、五年级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5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练习: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让学生分小组填空)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0,那么它的众数是多少呢?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4)视力在4.9以下为近视,五(3)班同学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强调学生要学会保护视力)
2、小明的妈妈开了一家服装店。

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200件某种品牌的服装,其中各种型号服装的销售量如下表:
服装的型号(厘米)85 90 95 100 105
销售量(件)35 35 35 85 10
小明算出平均数为95 (厘米),建议他妈妈下次进货时型号为95 (厘米)的多进些。

想: 1、你知道小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吗?
2、你认为他妈妈会采纳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四、总结今天的收获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回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吧!
【教学反思】
相对于上一节课,通过各教师的点评以及自我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下了功夫,在对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之后,效果比较的好:
1、教学程序设计更加精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我以“六一”快到了各班要选舞蹈演员为引子,引导问题,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克服困难→在“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的问题探究中发现众数的意义→找众数的热身练习→在寻找几组数据的众数中因矛盾冲突发现众数个数的特点→学生质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时候用众数,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来解决问题?→在练习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三个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应用选择→欣赏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自由畅谈、一起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教学学生能准确地找到众数,特别是第三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能准确地找到众数为: 4和5,第四组数据的众数学生大部分能说出没有众数。

3、练习的设计比较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讲解得清楚。

特别是在设计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的练习时,联系生活实际,有代表性,通过练习把它们三者的区别与练习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4、在数学的教学中涉及到了保护眼睛的思想品德教育。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任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会通过各种学习而努力改进,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