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教案及练习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桥梁的发展历程。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桥梁事业的情怀。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桥梁远景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简介桥梁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
2.课文朗读与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生字词学习(1)教师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课文解析与拓展(1)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桥梁远景图”的含义。
(2)介绍桥梁的分类、特点及作用。
(3)拓展延伸,介绍我国著名的桥梁。
5.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座桥梁,并介绍其特点、作用。
(2)各小组汇报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2)强调桥梁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3)搜集桥梁资料,了解我国桥梁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桥梁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学生对桥梁事业的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不牢固,需要加强辅导。
【初中语文】桥梁远景图教案5 语文版
2.听读课文,在文中找到未来桥的样子。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的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
(一).未来的桥梁也是不可少的。
(二).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造得很便宜;造得很美;造得很低。
5—8段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从桥梁本身的角度进行想象,
运用现代化的建桥技术和使用更新的建筑材料,可以使桥造得又快又好;造得很便宜;造得很美;造得很低;更方便。
9—12段是在突破了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的前提下,对将来的桥作了更大胆的设想,想象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桥可以弯曲的;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
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孔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2.学习本文的语言
引导品读体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简洁、生动。
除了“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和“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的语言外,还有:“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等等,分别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打比方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引导学生体会其作用: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
⑵.引用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说明桥的重要作用,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想象力,恰当而巧妙。
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教案及练习
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教案及练习二. 重点、难点剖析:«苏州园林»1. 任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1〕从一般中概括出普通〔2〕用比拟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敏多样。
«桥梁远景图»1. 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详细引见,是以迷信的态度对未来桥梁修建的开展远景做了一番描画。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迷信肉体停止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笼统描画的说明文。
2. 本文结构可分两大局部。
三. 课文解说:«苏州园林»1. 字词:〔1〕音: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琢磨、阑干〔2〕义:标本、规划、映托、败笔、嶙峋、琢磨、量体裁衣、自出心裁、别出心裁、胸中有丘壑。
2. 文章结构:总说〔图画美〕→分说〔3—9段〕→大部考究〔3—6〕→规划、配合、映托、层次→细部考究〔7—9〕→每个角落、门窗镂空、颜色淡雅3. 课文剖析〔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呢?〝务必使旅游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串全文的中心。
〔2〕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布置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情愿观摩取样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了解、欣赏、评判〕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修建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苏州园林的共同点详细表达在四个〝考究〞上〔考究亭台轩榭的规划,考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考究花草树木的映托,考究远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原那么,又从大处表达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考究〞相照应,详细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表达出来的图画美。
桥梁远景图教案(2篇)
桥梁远景图教案(2篇)桥梁远景图教案(2篇)一一、说教材:《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
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二、说学情: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良好,在学习《苏州园林》后,对说明文阅读要求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个别同学对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特点掌握不好,对桥梁知识了解比较少,学习本文的兴趣不浓厚,但是对于自由评点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能有让他们表现的机会。
三、说目标: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说明桥的重要性、桥梁的基本结构及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具体描述”的结构脉络,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为基础的。
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基础情境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师生互动,总结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桥梁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培养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桥梁远景图》教案
《桥梁远景图》教案《桥梁远景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育同学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学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将来状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1.要求同学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2.要求同学重点研读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
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同学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详细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改变?将来造桥会有哪些改变?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方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当叫它打比方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请同学们争论一下,说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详细说明。
(指导同学读文,查找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四、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认真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对将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一、诱思导学1.分析文章生动精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很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同学找出。
中班苏州的桥教案
中班苏州的桥教案教案标题:中班苏州的桥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苏州的桥梁文化,并培养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制作模型桥梁,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苏州的著名桥梁,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等。
2. 纸板、剪刀、胶水、彩色纸等制作模型桥梁所需的材料。
3. 小组活动所需的分组卡片或小旗帜。
4. 课堂展示区域准备,用于展示幼儿制作的模型桥梁。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苏州桥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幼儿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苏州桥梁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激发思考:向幼儿提问,引导他们思考桥梁的作用和不同桥梁的形状、材料等特点。
3. 制作模型桥梁: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苏州桥梁进行模型制作。
教师向幼儿介绍制作步骤,并提供必要的材料。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设计。
4. 团队合作:小组合作完成模型桥梁的制作,鼓励幼儿互相协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合作指导,如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
5. 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区域展示幼儿制作的模型桥梁,并邀请幼儿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讲述他们制作的桥梁的特点和创意。
6. 总结活动: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延伸:1. 给幼儿提供更多有关苏州传统文化的学习机会,如苏州园林、传统手工艺等。
2. 邀请家长参与,与幼儿一起制作模型桥梁,加强家校合作。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幼儿亲自参观苏州的桥梁,加深他们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制作模型桥梁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收集幼儿制作的模型桥梁,评估其创意和完成度。
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教案及练习
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教案及练习1. 导言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中的桥梁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桥梁不仅是连接各个景点的通道,更是景点间联系起来的纽带。
本教案将以苏州园林的桥梁为主题,通过远景图的教学来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以及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
2. 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苏州园林的桥梁特点;•学习如何绘制苏州园林桥梁的远景图;•掌握Markdown文本格式的基本用法;•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2.2 教学准备•PPT或教学素材;•白板、黑板或者电子白板;•学生所需的纸张、铅笔等绘图工具。
2.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展示苏州园林中的桥梁远景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桥梁形式、造型特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了解苏州园林的桥梁。
步骤二:知识讲解•介绍苏州园林的桥梁特点:曲线美、石拱桥、小型桥梁、雕花装饰等。
•介绍Markdown文本格式的基本用法,包括标题、列表、引用、链接等。
步骤三:示范练习•展示一幅简单的桥梁远景图,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来描述桥梁的特点。
•引导学生模仿示范,使用Markdown描述另外一幅桥梁远景图。
步骤四:个人练习让学生自行选择一幅苏州园林桥梁的远景图,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来描述图中的桥梁特点。
鼓励他们观察细节、思考,并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步骤五: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描述分享给同学,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苏州园林桥梁的文化内涵。
步骤六:反思总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Markdown文本格式的使用要点,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3. 教学评估本教案的教学评估采用以下方式:•观察学生对桥梁远景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收集学生描述桥梁特点的Markdown文本,并根据准确性、连贯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分;•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第18课《桥梁远景图》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8课《桥梁远景图》教案(语文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桥梁相关知识,把握打比方、作诠释及了解作比较的讲明方法,品味讲明语言的准确性及生动性,领会科学而大胆的想象。
2、过程与方法:自主收集、选择信息,合作明白得桥的差不多结构及其讲明方法,探究科学而大胆的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合作,勇于探究,主动积极;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大胆想象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打比方、作诠释、作比较的讲明方法及准确生动的讲明语言。
2、以科学为前提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三、学习难点:1、想象的科学性。
2、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学习预备:〔主动收集选择信息活动〕1、收集并选择有关文字图片信息。
2、观看各类桥梁,采访造桥人。
五、活动过程:〔一〕、认清桥梁〔比一比:谁讲得最准确、形象〕1、活动目的:认清桥梁的差不多结构,把握打比方的讲明方法,为学习描画〝桥梁远景图〞部分打好坚实基础。
2、活动方法:组内交流收集并选择后的相关信息小组派代表用一句话概述桥的差不多结构比照原文,合作探讨认清桥的差不多结构,把握打比方的讲明方法。
3、活动时刻:在教师导入后进行,约用12分钟完成。
〔二〕、畅谈远景〔试一试:谁讲得最透彻、生动〕1、活动目的:领会科学而大胆的想象及把握作诠释,了解作比较的讲明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2、活动方法:历数一样桥梁的缺点速读4~12段并为〔九个〕小组选定探究内容合作探究选定内容代表阐释〔当老师〕自由发言,归纳想象的科学与大胆及其讲明方法〔达到目标〕。
3、活动时刻:在第一次活动之后进行,约用18分钟。
六、成效测评〔评一评:谁想得最科学、大胆〕:1、为建泸州Y型大桥讲理或为在××处建桥讲理〔讲明建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好运用本文的讲明方法〕。
2、〝……远景图〞为题,讲一段话,进行某一方面科学而大胆的想象〔最好运用本文的讲明方法〕。
注:此测评在第二教时使用。
七、学习资源链接:古代桥梁建筑的奇迹——赵州桥驰名中外的赵州桥是总工程师李春带领工匠在公元591—599年间建筑的。
苏州园林中 的桥活动方案
本期园林探究性学习的话题是:苏州园林中的桥
总体目标和要求:
1、向同学或朋友介绍你所认识的苏州园林中的桥。
可对园林中的桥作总体的、或其中的一
类、或一座做介绍。
2、内容可结合桥的造型、历史、相关的古诗文等,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
3、用散文的笔调、制作精美的ppt或微视频、配以幽幽古乐和绘声绘色的解说来展示
4、上交的作品包括解说词、PPT或微视频或微电影。
5、鼓励初一、初二的学生全民参与,每班参与。
充分体现初中部“双休日不背书包回家”,学生自主支配、探究的收效。
各位语文同仁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
评奖规则:
1、每班选出一到两个优秀作品
2、汇总到张玲处进行总评。
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5个,其余优秀奖
完成并交稿日期为元旦后的第一周。
苏州园林教案及中国石拱桥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
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
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
作者叶圣陶。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中的《苏州园林》和《桥梁远景图》这两个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魅力,而《桥梁远景图》则讲述了一位工程师为了修建一座大桥而奋斗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工程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以苏州园林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构造和细腻的景观而闻名。
文章中列举了苏州园林的一些特点,如曲径通幽、虚实结合、湖石为背景等,让读者对苏州园林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苏州园林》,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桥梁远景图》《桥梁远景图》这篇课文以一位工程师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了修建一座大桥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写工程师的各种艰辛和挑战,展现了现代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通过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现代工程知识的应用和工程师的工作状态与努力。
通过学习《桥梁远景图》,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现代工程知识的应用,还可以培养对工程师职业的尊重和钦佩之情。
此外,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也可以了解到学习专业知识和不断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相关知识点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构造和细腻的景观而闻名。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倡导和谐、富有意境的庭院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苏州园林,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现代工程知识《桥梁远景图》这篇课文以现代工程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工程师修建大桥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现代工程知识的应用和工程师的工作状态与努力。
桥梁远景图教学案例
桥梁远景图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十二课《桥梁远景图》二、预习作业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利用工具书理解“胜似闲庭信步、望洋兴叹、譬如”等词的意思。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像、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能读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桥。
师: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生:赵州桥,槐安桥。
一)。
请学生描述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现实生活中的桥。
(引导学生注意对桥的轮廓、结构等的描述。
)。
请学生描述自己听过或看过的神话或传说中的桥。
(引导学生注意在描述过程中突出重点,语言生动具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1、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远景图”是人们对其中一种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设想。
)。
《苏州园林》教案与作业设计(含答案)课案
13 苏州园林叶圣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品味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
xuān xiè {轩榭) lín xún ( 嶙峋) jiàn shǎng ( 鉴赏) zhēn zhuó ( 斟酌 ) 池沼(zhǎo )丘壑(hè )镂空(lòu )阑干(lán )模样(mú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生口头作答。
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语文版)《桥梁远景图》学习活动方案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语文版)《桥梁远景图》学习活动方案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一、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言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
本文抓住景物及季节特征,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语言精练,思路清晰。
教授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学习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动静结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加强对文章的朗读、欣赏,体味,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情景导入,分三步。
(1)师:到过哪儿?给大家谈谈。
设计目的:可就班内广西或外省如湖北、湖南、四川、江苏等地的学生,让他们简单描绘家乡或到过的风景名胜,实现能力目标的听、说训练,并调动学生积极性。
(2)师:是否到过长江三峡?说说三峡是哪三峡?简介其风光。
假如末到过,背诵描写长江或三峡的诗歌。
设计目的:仍训练听、说能力。
设置“到”与“未到”,可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空间。
引导学生背诵《黄鹤楼送盂洁然之广陵》或与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关的《朝辞白帝》后,伺机介绍地理学家郦道元,引出《三峡》。
设计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美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步。
(二)播放《三峡》光盘,其间教师背诵课文,做到有感情,有节奏。
设计目的:这一步骤中,背诵结合光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增强兴趣和感性认识,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步和为培养听、读训练打下基础。
(三)抓住优美的文言写景散文以朗读为重点进行训练。
(1)听教师朗读,要求学生听出节奏。
设计目的:训练听的能力。
(2)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圈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
教师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难字:曦、虽、属等;难句:“虽乘奔欲风,不以疾也”等。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1. 通过学习《桥梁远景图》,培养学生对桥梁的兴趣,了解桥梁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用。
2. 学习描述性语言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对《桥梁远景图》进行详细讲解,介绍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 学习描述性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桥梁的创作,包括诗歌、故事或文章等形式。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20分钟)1. 准备一些桥梁图片或模型,展示给学生观看,引发他们对桥梁的兴趣。
2. 提问:你见过哪些不同种类的桥梁?你觉得桥梁有什么作用?第二步:呈现(20分钟)1. 展示《桥梁远景图》这幅画,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细节。
2. 针对画中的桥梁,介绍不同种类的桥梁,如拱桥、吊桥、斜拉桥等,并解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步:讲解(30分钟)1. 使用描述性语言和修辞手法,讲解桥梁的美丽和重要作用,如用比喻来形容桥梁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用拟人手法给桥梁赋予生命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的形式,进一步介绍世界上著名的桥梁,如伦敦塔桥、悉尼海港大桥等,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四步:创作(30分钟)1. 引导学生以《桥梁远景图》为题材进行创作,要求他们写一篇诗歌、故事或文章等形式的作品,描述自己理想中的桥梁。
2. 鼓励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描述性语言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第五步:展示与反馈(2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伴评价。
2. 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桥梁远景图》图片或海报。
2. 桥梁相关的图片、模型、视频或书籍。
3. 题材广泛的写作素材,包括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个人经历等。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对桥梁的讨论和创作,评价他们对桥梁的理解和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描述性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应用情况,以及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茅以升的有关知识和写作背景;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体会语言特点,掌握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来写的方法。
3、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4、了解桥梁的有关知识,激发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培养学生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两句词是毛泽东同志看到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畅游长江后写下的词句。
词句充分表现出词人气壮山河的豪迈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科幻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
所以,由本文题目,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
2、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桥梁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如《五桥颂》、《二十四桥》、《人间彩虹》、《中国的石桥》等。
3、背景资料:本文是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
桥梁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就是作者在总结现有的桥梁概况的基础上,以科学家的眼光和思维,对桥梁的未来发展所作的展望和畅想。
4、学习生字:喜鹊.(quâ)桥墩.(dūn)承载.(zài)便.宜(pián)缆.索(lǎn)5、理解生词。
2021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教案范文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教案范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 ___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多媒体辅助教学。
投影各种桥梁的 ___,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
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
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提升、概括的能力。
一、导语: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
(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 ___。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
(投影字词积累)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 ___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第1段:“鹊桥”——引入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A、 ___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___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譬如 ___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
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教案及练习二. 重点、难点分析:《苏州园林》1. 任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1)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2)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桥梁远景图》1. 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2. 本文结构可分两大部分。
三. 课文讲解:《苏州园林》1. 字词:(1)音: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2)义: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
2. 文章结构:总说(图画美)→分说(3—9段)→大部讲究(3—6)→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细部讲究(7—9)→每个角落、门窗镂空、色彩淡雅3. 课文分析(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2)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样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
(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7)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从全文看:整体——局部。
从部分看:主——次,大——小。
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有显示。
(8)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打比方: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
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归纳: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
(9)总结全文: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配乐欣赏课文,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
(10)比较阅读:《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假山堆叠与本文之假山的说明作比较,谈谈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
1)目的不同:本文以假山为例介绍园林的文化;《红》写景记事,显示贾宝玉的文采。
2)表达方式不同:本文概括说明;《红》生动的描述。
《桥梁远景图》1. 字词(1)音梁(liáng)墩(dūn)载(zǎi)混(hún)缆(lǎn)塑(sù)(2)义潜力——没有发挥或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某种力量拼装——拼接安装生色——增添光彩添娇——增添美丽的景致胜似闲庭信步——胜过在清静的庭院中随意散步,语出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颠簸不稳——上下震荡,不稳定。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
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 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3. 审题: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的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内容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所以,由本文题,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
4. 浏览全文,把握全文内容。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的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设想桥梁远景图。
5. 主体部分的内容:(1)对将来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
明确:将来的桥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有的没有桥墩或者桥墩浮在水面,桥是可以弯曲的,很小很轻的,或者是无梁的。
(2)启发学生弄清作者如何设想桥的“远景”从而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5—8段,侧重在现有桥的基础上,说明如何改进完善,使将来的桥造得更快、更便宜、更美、更低、更灵活。
文章由将来造桥的时间和材料,写到将来处理材料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产生的低成本和更“美”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有先后的事理逻辑联系。
严谨与大胆想象在茅以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1)作者是如何严密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1>复习全文结构思想和说明顺序。
板书:结构顺序,层层推进。
<2>学生讨论第6段中的一句话:“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这句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这样表达更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
(2)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引用活用别人的好句佳句。
不仅恰当巧妙地说明了桥的重要性,而且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样使说明语言既质朴通俗又生动形象。
<2>比方第2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朴实的语言作风。
总之,本文的说明方法多样,说明的词质朴严谨,形象生动与说明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科学家既大胆想象,而又严谨审慎的态度。
第9-13段,作者侧重于突破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表现了独特的创造力。
这里的说明顺序,先由上到下,即由桥梁的特别写到桥墩的特别(这样也照应了第2段中说明桥梁结构的顺序);最后再写弯曲桥,便携桥和无梁桥。
由此看出,本文说明的顺序是,由一般桥的改进写到特殊桥的创造,想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鲜明创造精神。
而每一种桥介绍之前,又都用“将来”的句式作段首语总领下文,这样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一目了然。
(3)作者是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现有的可能不尽如人意,对现有的不满足,所以萌出了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完善、扩展和延伸或重构和创造的想法。
这还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
6、理解写作特点作为一个科学家,茅以升固然有着大胆想象。
大胆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科学精神同样也包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1.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5分)轩榭()丘壑()嶙峋()蔷薇()颠簸()贻误()震慑()褐色()蚁穴()盘曲()2. 指出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2分)(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2)我们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曲一指的。
()(3)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或对方。
()(4)针鼹的胃表皮粗躁,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
()3. 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2分)A.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B. 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作画的布局构想)C. 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
(增添光彩)D. 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
(比喻力量达不到)4.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适当的一项是()(2分)(1)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的,实际上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4)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另外一点。
A. 鉴赏技术依傍忽视B. 鉴赏艺术依傍忽略C. 观赏艺术依赖忽略D. 观赏技术依赖忽视5.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2分)(1)针鼹的外形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
()(2)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
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6. 按原文填空。
(2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苏州园林》是一篇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
B. 《桥梁远景图》是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文章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目的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情趣,吸引读者。
C. 《洲际导弹自述》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分类,主要结构和性能以及发展过程。
D.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一篇记录澳大利亚珍稀动物针鼹的记叙文。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 他的成绩是我们年级组最好的一个人。
B. 8月至1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
C. 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学习好的关键。
是否坚持锻炼身体,是身体健壮的关键。
D. 今年的自然灾害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二.(一)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