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学习者是情感主体
人本主义重视学习个体,尊重个人情感需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 情绪。
“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 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 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 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或看出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 分之四。” ----罗杰斯
THANKS!
概括地说,罗杰斯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 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 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 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观
01
有创造性,每时每刻都对生活有新的经验、新的意义和新的
感受,而不应当墨守成规;
02
有建设性,对社会和他人抱建设性态度,适合社会立自主,不断发现新东西,吸收新东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
为模式
04 有能力选择行为,有行为责任感.
师生关系:平等交流
罗杰斯等人主张,一个好的“促进者”必须具备四种品质: ①信任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②诚实,表里如一,真诚待人, ③尊重他人,重视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意见, ④同情心,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
罗杰斯说:“自我的构造和体制在受到威胁时,更形僵硬,一旦 从威胁下解脱出来,就会缓解这种僵硬状态”。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不足
01
片面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 者的指导性。
02
片面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认为它是唯一起作用的 因素和唯一追求的目标。
03
哲学基础是以所谓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心 理学理论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护理学中的教育理论与护理教育
护理学中的教育理论与护理教育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关注护理技术和护理实践,还包括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是培养和提升护理人员的关键环节,对于护理学的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中的教育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护理教育。
一、认知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认知学习理论是护理教育中常用且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对信息的加工来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在护理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学习理论的原理来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案例研究、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
护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护理人员。
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构建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护理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指导。
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索和应用护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
四、社会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护理教育中,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适用。
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模拟实践和师徒传承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观察和模仿专业的护理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护理学中的教育理论对护理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个理论为护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本主义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引言护理教育是培养优秀护理人才和提升护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护理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各种教育理论被逐渐引入护理教育中。
人本主义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也被应用于护理教育中。
本文将探讨人本主义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护理教育的影响。
人本主义理论概述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关怀,注重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实现。
它强调人的主观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价值。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聚焦个体的发展和满足个体需求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人本主义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1. 注重护理学生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价值,护理学生也不例外。
在护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某些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对于某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导和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2. 培养护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创造力,护理学生也应该受到鼓励和培养。
在护理教育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和规划,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3. 强调护理学生的情感与情感智力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类发展和实现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在护理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应对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将护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情商和高情感智力的护理人员。
4. 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尊重和平等,护理教育也需要倡导这种理念。
在护理教育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尊重的关系,学生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和协作。
通过实践和实例,教育学生理解和践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人本主义理论对护理教育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对护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一、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学科。
它涉及到众多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本文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需求和价值,促进其自我发展和满足。
该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决定权,鼓励个体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提供支持和资源,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实现。
三、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创造积极的环境,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提供积极的激励措施,奖励和鼓励健康的行为,并制定适当的惩罚措施,以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个体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其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训练技巧,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提升。
五、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
根据这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提供良好的角色模型和社会支持,以帮助个体学习和发展健康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并通过与他人的交互来塑造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提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支持网络。
六、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和成长。
根据这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个体的年龄和发展特点,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提供符合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其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添加标题
案例描述:在一次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表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 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理论意义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 的个性、需求、兴趣和能力,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自我实现:帮助学生发掘自 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 我实现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 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 感表达能力。
强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 通能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信任 学生
关心学生,理解 学生
平等对待,因材 施教
营造和谐、愉悦 的学习氛围
0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 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背景介绍:某城 市小学英语课堂, 学生人数为30 人
教学方法:采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 论,关注学生的 需求和兴趣,通 过游戏、角色扮 演、小组讨论等 方式,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活 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掌握自我评估 和调整的方法,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四、经验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经验学习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1. 学习是个人的全部投入,是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虽然刺激和引导来自外界,但是探 讨问题及延伸学习的范围、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则有赖于个人 内在自发的力量。 3. 学习的结果是“著乎心,布乎四肢”,造成学生行为、 态度甚至人格的改变。 4. 学习的结果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 5.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一旦发生了,教 材中对学生有意义的部分就会立即被纳入个人完整的生活经 验中。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affectiveneed),使他能在认 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 求,是指他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 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 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作为道德教学的代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 生的六种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移情(empathy)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批判(criticism)、决 策(decision)和个人一致(personal consistency)。
(三) 纽约市理性-情绪治疗的生活学校
师生的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亲善;评估;教导一些解决情绪问 题的技巧;练习解决问题的技巧;评估其改变及技巧的获得。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本章要点
1.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在当今高等教育背景下,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是重视的焦点。
然而,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这方面,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一、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概述1、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人本主义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期。
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类的本质良好,认为人类是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存在,依靠人类自身内在的动力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最高境界的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1)尊重个体(2)相信人的潜能无限(3)人类本质是良好的(4)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5)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2、人本主义方法的基本特点。
人本主义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张以人的能力和需求为导向,重视学习者的过程体验和感受,把学习者视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
人本主义方法的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主观体验(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3)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追求情感共鸣(4)重视学习过程和课程效果的评估3、人本主义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各种情感需求(2)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3)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共情关系(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注意学生与教师的好感度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难与挑战人本主义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经常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复杂多样,需要针对个人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受众范围较广,年龄、性格、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3)时间有限,教学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情感需求,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在学习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教师则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这种变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他们通过倾听、理解、鼓励和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互动和沟通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还强调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也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这一理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
第八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内容提要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康布斯学习理论 (2)马斯洛学习理论 (3)罗杰斯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1)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价值教育 (3)创造性的培养 (4)经验的学习 (5)教育实例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人本主义学习理 论的基本观点 2、掌握康布斯、马斯洛 和罗杰斯学习理论观点
二、价值教育
1、提出背景 2、价值教育增强六种能力 3、价值教育七种实施方式
性创造 2、建设性创造的先决条件:心理安全感和自 由感 3、教育创造性:特殊和自我实现创造性 4、启发创造性的两个因素 (1)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 (2)充实的学习机会
四、经验的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Combs学习理论 2、Maslow学习理论 3、Rogers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基本观点
1、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2、全人教育 3、强调自我实现
二、康布斯(Combs)学习理论
1、对“知觉”的不同解释 个人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感性的。 2、知觉与行为的关系 了解学生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某种行为,必须了解学生是 如何知觉该情境的。 3、教学观: (1)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 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获得意义。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掌握价值教育观点 3、掌握创造性培养的方法 4、掌握经验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人为中心的课程 2、价值教育目的和实施方式 3、创造性培养的两个因素 4、经验学习的基本性质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2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结合科技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元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融合: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全球化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国际化发展
评价标准的个 性化:根据学 生的个体差异 和特点,制定 个性化的评价 标准,以充分 发掘学生的潜
力和优势
0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 具体学科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的应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数学教学的应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与其他教育理论的融合与交流
融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融合,形 成更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交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需要与各种教育理论进行交流和对话,以促进教 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借鉴其他教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以弥补自 身的不足和缺陷。
创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 实践的需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在教学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具体 学科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挑战 与展望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贾志恩摘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意义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并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非指导教学;教学评价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名声大振。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倾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由学习》一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罗杰斯主张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
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
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
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
【1】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能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着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
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总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真正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存在的核心,成为更完善的人。
罗杰斯也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他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远没有对儿童的个性化重视。
他们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个人本位论的思想。
虽然在某些场合下,人本主义教育没有明确提出“自我”,而是用“个体”、“个性的人”等概念,但个体只是“自我”的客体性表达,“自我”是“个体”的主体性表现,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个体就落实、认同为“自我”。
概言之,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论思想1.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
在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材料,如果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压抑学生先天潜能的自我实现。
教师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尽可能让学生顺其天性的要求去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的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资源的环境,这样一来,教学就从“教师中心”转移到了“学生中心”。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简介
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 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运动 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 要代表,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 实现的人》、《动机与个性》、《在 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科学的心 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 3、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 我实现理论
4、自由学习的促进方法 P187
5、学生中心模式
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 教师为学生而教。 并将非指导咨询理论引进教育领域: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13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1、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肯定人的情感、情绪和感情的 重要性,坚持课程从“面向完整的学生”这一立场出 发,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 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以人为中心课程的特点: 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 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挥; 承认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成熟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 的差异; 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 起来。
5
一、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 自然地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 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看手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 信念。” 个人的学习行为与其知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布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 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 他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 格。
10
1 、教育目标
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 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2、意义学习
是一种与个人的态度、行为、个性以及未来选择 行动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个人会以积极的投 入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因而学习速度极快。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及人本主义主要思想。
2.掌握并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
4.能用人本主义的思想看待幼儿的学习需要并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反思:学生能理解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思想,并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导入:人本主义是继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简介两位重点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提问:人有哪些需要?幼儿有哪些需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2.引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后期新发展的两种需要。
(1)生理需要(我感觉很舒适)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温暖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最有力量的,是其他高级需要的基础。
【举例】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2)安全需要(我感到很安全)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受到保护,能免除疾病、痛苦和焦虑的需要。
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安定的职业,害怕资方的无理解雇;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妈妈离开婴儿的视线时婴儿会大声哭喊,出现分离焦虑。
(3)归属与爱的需要(我是团队中的一员)与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或关系的需要。
例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建立家庭、享受亲情;例如加入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需要彼此关怀、帮助和赞许。
(4)尊重的需要(我被他人了解、尊重)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求很少得到充分满足,故常常是无止境的。
(5)自我是实现的需要(我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我)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
最高层级的需要。
(6)后期新发展的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需要。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简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简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传统教育具有极大的冲动,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此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应以培养“完整儿童”为教育目标,幼儿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启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传统教育持激进的批判态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具有极大的冲动,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的心理学视角。
1、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理论中的教育思想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罗杰斯认为教学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是一种无形的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差别,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在某些教学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在学习内容、方法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正如罗杰斯认为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即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独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
幼儿的自主学习,即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选择有效的组织活动形式,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简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 二) 人本 主义 的教 学论 思想 1 . 强 调教学 应 以 “ 学 生为 中心 ” ,体 现 学 生
的 “ 主体 性 ” 人本 主义 教育 认 为 ,在教 学 过 程 中 ,应 以
姆 、库姆 斯 、奥尔 波特 等人 。人 本 主义 心理 学 是存 在主义 哲学 和人类 浪 漫思 想 、人 道主 义精
自我实现 。
人 本 主义心 理 学 的流行 引起 了人 们 对人 本
以 神结合 的产物,它被称为是心理学的 “ 第三势 主义教 育 观 的重 视 。人本 主义教 育观 倡 导 “
放 ,促进成长 ,在变化成长 中保持 自我 、完善 自我[ 3 ] 。
总 之 ,罗杰 斯 强调 ,当学 生 觉察 到 学 习 内
学生为 中心 ,这是其 自我实现 的教育 目的的必
倡 “ 非指 导性教学 ” ,即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根 本没 有 必要 向学 生灌 输 知识 材 料 ,如 果 这样
本 主 义 教 育 没 有 明 确 提 出 “自我 ” , 而 是 用 “ 个体 ” 、 “ 个 性 的人 ” 等 概 念 ,但 个 体 只是 “自我 ” 的 客 体 性 表 达 , “ 自我 ”是 “ 个体 ” 落 实 、认 同 为 “ 自我 ” 。概 言 之 ,人 本 主 义教 育 是一 种 强调 以 自我 为核 心 ,强 调人 的 自我实
标 ,不是 知识 渊博 的人 ,而 是具 有 独立 判 断 、 当学习 内容 和学 习 目的之 间 的联 系被 学 习者发
具有独特个性 的人 。他们对儿童 的社会化远没 现时,学习效果最好 ;第三 ,对学 习者 自我结 有 对儿 童 的个 性化 重 视 。他们 的教 育 目的体 现 构改变较大的学习 ,会对学 习者构成一种精神 着 个人 本 位论 的思 想 。虽 然在 某 些场 合 下 ,人 威胁 ,如高考 前 的复 习。对 学 习者 自我结 构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新 启示
• (一)教育技术的实践应是认知、情感、行 为的统一 • (二)教育技术的实践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 (三)教育技术的实践核心应是学生的全面 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的 应用
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 要表现在要求教师: 1、“抓住一个重点”、 2、“围绕一个主体”、 3、“扮演好两种角色”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对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理 论学派,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相提并论,被人 们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 2、内在学习理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 启示
• 1.重视人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人的潜能发 挥 • 2.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习过程。 • 3.重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1)全神贯注 (2)自动自发 (3)全面发展 (4) 自我评估 •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真实或真诚 (2)尊重、关注和接纳 (3)移 情性理解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以人为本”的认识 倾向性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强调个 人主义的价值观,有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 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是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我们首先看到的应是它的进步和创新,给 予认同和赞扬;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的 缺陷和不足,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加以改正 和修订,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
他们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
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及群体动力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促使教师在讲授知识中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同时,正确地理解自己。
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的“做”中学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它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对于克服我国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
5、消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习论的片面性,丰富了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理论,有力冲击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论与精神分析的悲观发展论对学习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美国当时的教育革新。
人本主义大量的教育试验和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也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作用,忽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创造性是正确的,但认为这些心理特点都是先天的潜能,忽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片面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违背人的发展的客观现实的。
现实中的学校总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方针与办学模式,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的,而学生又在家庭与社会团体中接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成为一个既具有学校社会组织特性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过分强调学生天生的潜能,只会导致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学习”。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影响了教育与教学效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对教师以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迫学生学习的美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
然而,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的自由活动为中心,这样必然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与教学质量。
我们提倡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去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
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影响自己与别人学习的的前提下,在选修课与课外兴趣小组中,体现学生的自由、学习的精神,但必须遵循学生的角色规范,遵守必要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既乐于学习又会学习,既自由又受纪律制约,以适应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
3 、过于突出学生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低估社会与教育的力量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和爱好上过于重视,忽视了良好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对他们健康发展的作用。
我们也主张教育措施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必须有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但不是迁就其原有的水平与独特性,而是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条件下,提高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独特性,促使其社会化,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4、低估了教师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型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这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教师看作尽职于学生的“侍人”、“非指导者”、“促进者”等,教师的作用只是“音叉”,应学生之声而“共鸣”,这实际上贬低了教师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合理的,但由此而让教师迁就于学生的想法,则是不可取的。
5、哲学基础与方法论的局限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猛烈地冲击当时及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教育观念,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值得深入研究。
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整个体系建立在存在主义、现象学、性善论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此外,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咨询等实际工作中引进的,一些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人本主义学习论还只是一种推理和猜想,缺乏实验和实践的验证[1]。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 .R .Rogers )。
此外,弗罗姆(E .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
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
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
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1953年由罗杰斯提出。
罗杰斯还把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迁移到教育之中,依此推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方法。
罗杰斯认为,由于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怎样学。
教师不应以“指导者”而应以“方便者”自居。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指导者,更非操纵者。
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罗杰斯看来,“以学生为中心”如同行医中的“以顾客为中心”,学生就是顾客,教师为他服务。
教师要象医生取得病人信任一样,主动取得学生的信任。
不管学生怎样想,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设身处地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之,与学生建立感情交流。
为了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发动学习动机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
如果学生不能自己发动学习其事物的动机,就不会真正学到什么东西。
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安排,教师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必要的条件。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满足”的概念,指的是“自动,独立,随遇而安,自己决定,超越环境,分离,按自身规律生活。
”所以,恰当的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不只是为了大人的方便来管束他、压制他。
(二)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储藏室,把很多知识塞进去,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加工厂,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校里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教材内容也不同,学习方法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点。
因此,学生既要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又要掌握适合于某一门学科的特殊的学习方法。
罗杰斯曾明确提出:一门课程的结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已“学到了所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不如说是“学会了他们怎样才能学到想要知道的东西”即学习方法。
(三)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自己评价是发展学习独立性的先决条件。
教师用分数或奖励等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对学生的干预,用“标准化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测验只是要求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学到的东西。
常用的闭卷测验不过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知识。
学生自己评价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而用同他人比较的方法和打分数的方法进行评价,往往使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又感到羞耻。
常常用评分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分数,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要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就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
因此,教师不仅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 Maslow)和罗杰斯(C. R. Rogers)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也具有很深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