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感知和认知基础
2第二章认知过程

单选: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 单词只能在他头脑中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单选: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这种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感性记忆 C、整体记忆 D、程序性记忆
2、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
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特征,而 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豪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做
相似的判断。 如“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掩蔽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感觉的( )现象。 A、疲劳 B、对比 C、融合 D、适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 1、影响: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冒的人 味觉不灵敏。
2、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其他感觉系统的 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以耳代目”。
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 色给人以热烈、温暖;蓝色给人以安静;绿色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感觉。
单选: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 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概念(选择、判断)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3、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5、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发应。
五、简答题1、简析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像过程。
(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4)人有意识性,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要特征。
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生物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知观点、精神分析观点、人本主义观点、现象学观点3、如何理解“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早在古希腊时期,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已经脱离哲学母体而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六、论述题1、论述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
(1)心理的物质载体[1]心理现象的产生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2]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2)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离开了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3)人的心理的主体性[1]表现为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3]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4]人的心理的主体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的意识性。
人机交互知识点总结

⼈机交互知识点总结第⼀章绪论1、什么是⼈机交互所谓的⼈机交互是指关于如何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们使⽤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并围绕相关现象进⾏研究的⼀门学科。
⼈机交互是⼀门综合性的学科,他与认知⼼理学、⼈机⼯程学、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其中,认知⼼理学和⼈机⼯程学是⼈机交互的理论基础,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与⼈机交互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2、⼈机交互的研究内容⼈机交互界⾯的表⽰模型与⽅法可⽤性分析与评价多通道交互技术认知与智能⽤户界⾯群件web设计移动界⾯设计3、⼈机交互的发展历史命令⾏界⾯交互阶段、图形⽤户界⾯交互阶段、⾃然和谐的⼈机交互阶段(情感计算、多通道交互、虚拟现实、只能⽤户界⾯)4、⼈机交互的发展趋势智能化、集成化、⽹络化、标准化第⼆章感知和认知基础1、⼈的感知视觉、触觉、听觉,其中⼈类从周围世界获取的信息80%都来源于视觉。
2、颜⾊通常⽤三种属性表⽰:强度、饱和度、⾊度颜⾊模型就是某个空间中的⼀个可见光⼦集,主要有RGB,CMYK,HSV,CIE四种颜⾊模型3、认知过程与交互设计原则(1)认知分为经验认知和思维认知,经验认知是指有效、轻松的观察、操作和响应周围的事件,他要求具备某些专业的知识并达到⼀定的熟练程度。
思维认知是它涉及思考、⽐较和决策,是发明创造的来源。
(2)常见的认知过程:感知和识别、注意、记忆、问题解决、语⾔处理。
许多认知过程是相互依赖的,⼀个认知过程往往同时涉及多个不同的过程。
(3)影响认知的因素:1、情感 2、个体差异 3、动机和兴趣4、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指⼀种⽤户可以理解的关于系统的描述,他使⽤⼀组构思和概念,描述了系统做什么,如何运作,外观如何等第三章交互设备1、输⼊设备⽂本输⼊设备:键盘、⼿写输⼊设备图像输⼊设备:⼆维扫描仪、数字摄像头三维信息输⼊设备:三维扫描仪、动作捕捉设备、体感输⼊设备指点输⼊设备:⿏标及控制杆、触摸屏2、输出设备光栅显⽰器、投影仪、打印机、语⾳交互设备虚拟现实交互设备:空间跟踪定位器、数据⼿套、触觉和⼒反馈器三维显⽰设备:⽴体视觉(头盔显⽰器)第四章交互技术1、⼈机交互的输⼊模式请求模式:在请求模式下,输⼊设备的启动是在应⽤程序中设置的。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事物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50年代以来,由于感受野的研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以视觉系统为例,外侧膝状体细胞在网膜上的感受野为“中心周围”对抗的圆形感受野,它接受来自网膜感觉器和视神经节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对细小的光点敏感。
当一系列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同一“皮层简单细胞”上,并和这个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时,便形成了皮层细胞左一右排列的感受野,它对光棒或直线敏感。
在这里,皮层细胞又整合了外侧膝状体输入的信息,并对直线作出反应。
在皮层细胞更高的层次(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上,由于皮层细胞的整合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刺激特征的分析也变得更概括、更一般化了。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
旅游地形象感知重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介绍

第二章重要概念界定及理论根底介绍一、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概念国内外至今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做出如下定义:它是游客(含潜在游客)根据主观判断(个人因素)结合各类外部信息(刺激因素)所形成的对目的地各类特征(旅游吸引物、效劳设施等)的总体评价,且对旅游目的地的这种印象最终会影响其满意度及游后行为。
为了简化研究,本文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重心放在游客实地游览所产生的感知上。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认知-情感〞模型心理学中的“认知-情感〞论认为,人们首先接触到具体环境下的事物、行为,然后才由此引发相应的情感,认知是产生情感的根底,情感是认知的延伸。
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中,有学者对这种理论予以引申,如Baloglu &McCleary (1999)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复合形象三局部组成,即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认知-情感〞模型。
在此模型中,认知形象属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的认知,情感形象可理解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投射,复合形象那么是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相互作用、协调影响的结果,是游客实地游览后对旅游地所持有的整体印象[“]。
基于此模型,本文关注的国内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形象感知,既包括对吸引物、接待设施与效劳等的认知形象及相关的情感形象,又涵盖两者共同构成的复合形象。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规律旅游地理学指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感知过程中,游客最先感知的便是目的地的地理位置,这种位置(关系)构成了游客心中关于该旅游地的最原始、最根本、最核心的形象[^。
旅游地理学归纳了地域分异规律、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等级层次规律,地域分异规律阐释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产生的根源,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等级层次规律那么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层次的形成及目的地形象的推广,这些为本文展开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感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AI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与技术

AI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与技术人工智能(AI)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创新。
它们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执行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AI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涉及的技术。
一、感知和认知AI机器人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这是其工作的基础。
它们通过传感器,如摄像头、声音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收集信息。
然后,利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触觉技术分析这些信息。
1. 计算机视觉AI机器人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处理图像和视频数据。
它们能够识别和理解物体、人脸、表情和动作。
计算机视觉技术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等。
2.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使AI机器人能够分析和理解语言。
它们可以识别不同的语音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指令。
这种技术涉及语音信号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
3. 触觉技术AI机器人使用触摸传感器和力传感器来感知物体的质地、形状和位置。
这些传感器能够模拟人类触摸感觉,并将其转化为数据供机器人分析。
二、决策和规划AI机器人在感知和认知基础上,通过决策和规划来执行任务。
它们利用学习算法和逻辑推理,评估收集到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1. 学习算法AI机器人使用各种学习算法,如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和获取知识。
这些算法可以使机器人不断改进和适应不同的情境。
2.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AI机器人利用逻辑和推理技术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它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规则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执行和交互AI机器人在决策和规划的基础上,执行任务并与人类进行有效的交互。
它们可以通过执行动作来实现特定的目标,并能够与人类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互。
1. 运动控制AI机器人通过运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自身的运动。
这包括轮式机器人、多足机器人和机械臂等。
它们能够精确地执行动作,实现各种任务。
2. 语言交互AI机器人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类进行交流。
它们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 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 )不同刺激物作用 ( 2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 )年龄
影响对他人知觉选择的因素(社会知觉的错觉): (1)第一印象效应(First impression)或(首因效 应)(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所获得的 印象。 主要是根据对方的仪表、表情、姿态、言谈、举止、 年龄、身材、相貌、服饰、打扮等印象而形成的。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 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 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 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 交友:朋友、一见钟情 求职 招聘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 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E = 1 / R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因刺激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 有所不同。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咖啡墙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左 氏 错 觉
Back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图 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组同心圆构成。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 图 图 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二章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心理认知基础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的分类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比较、序列化与对应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学前儿童的表征与模式认知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的守恒能力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的分类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进行分类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分类能够帮助儿童感知集合。
第二,分类活动是儿童进行计数活动的必要前提。
第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也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什么是分类?(一)分类的含义类是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在一起,即它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
分类是带有结构性的,每一种分类都有特定的标准或依据。
(二)分类的形式1.按物体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特征分类。
4.按物体用途分类。
5.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
6.按物体制作的材料分类。
7.按数量分类。
8.按时间分类。
9.按空间方位分类。
10.按所属关系分类。
此外,还可以按事物的包含关系进行分类。
最为重要的分类形式或是概念为类包含。
所谓类包含是指子类形成总类,总类划分成子类的过程。
它也是整体与部分的表现形式,几个部分组成整体,这个整体还可以分成这些部分。
二、学前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1.皮亚杰研究发现,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1-4个月)就能够对不同的物体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通过味觉、嗅觉以及触觉等对食物的不同特点做出区分。
2.3-4岁幼儿的求同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
3-4岁幼儿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
3.4-5岁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1)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
(2)在比较直观的条件下,这个阶段的幼儿能对类(集)和子类( 子集)作比较,也能很初步地理解总类与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4.5-6岁幼儿的分类能力发展具体表现为:(1)能对事物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2)对类与子类的理解,表现在5-6岁幼儿对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中总数群与子群关系初步理解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
视觉感知
◦ 视敏度,又称为视力
最佳视力是6m处辨认出20mm高的字母 平均视力是6m处辨认出40mm高的字母 多数人能在2m处辨认2mm的间距
◦ 深度和相对距离
重叠的部分会当做背景,自然离得远 一个人如果对物体的实际大小有预先判断,那么视觉上的 大小就可以作为距离的依据 聚焦的对象清楚,近处或远处的对象模糊
视觉感知
◦ HSV模型(面向用户的)
角度代表色调 半径代表饱和度 高度代表亮度
视觉感知
◦ 其它模型(CIE) ◦ 模型转换
听觉
◦ 听觉感知传递的信息仅次于视觉,可人们一般都低估了这 些信息。人的听觉可以感知大量的信息,但被视觉关注掩 盖了许多。 ◦ 听觉所涉及的问题和视觉一样,即接受刺激,把它的特性 转化为神经兴奋,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然后传递到大脑。 ◦ 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的解释可帮助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中的 语音界面。
概念模型:
◦ 一种用户能够理解的系统描述,它使用一组集成的构思和 概念,描述系统做什么、如何运作、外观如何等。
设计概念模型的关键过程应包括如下两个阶段:
◦ 了解用户在执行日常任务时做什么; ◦ 选择交互方式,菜单系统、语音输入或是命令行。
有关交互方式的决策与有关交互形式的决策是不相同的。前者 是更高层次的抽象,它关心的是要支持的用户活动的本质,而 后者关心的是特殊的界面类型。
让用户感到满意的系统
◦ 除了在设计开始阶段建立一个好的概念模型以外 ◦ 还应该考虑如何根据人的认知特点,提供多种手段,使用 户能尽快理解关于系统外观及行为,即概念模型的构思。
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 设计模型 设计模型——设计师设想的模型,说明系统如何运作。 ◦ 系统映像 系统映像——系统实际上如何运作。 ◦ 用户模型 用户模型——用户如何理解系统的运作。
广度:一般成人能同时把握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个体的情绪对广度有影响 稳定性:个体的需求和兴趣是稳定性的内部条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外部条件 分配:一心二用 有关
目标:有目标与无目标 信息表示:如资源管理器的排版
◦ 根据注意的特点,设计时应注意
信息要醒目 避免界面上有过多的信息、慎用过多的多媒体效果 朴实的界面更容易使用
记忆
◦ ◦ ◦ ◦ ◦ ◦ ◦ 记忆就是回忆各种知识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 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记忆会过滤,编码越完善、组织越有序、提取也越容易。 记忆曲线(人脑中的回路) 记忆的技巧:建立联系(房子、太阳;beer、beef)、星火字典、世界记忆大赛 Dove与 金帝 记忆与感知:某些感知信息比另外一些信息容易记忆,命令行与可视化 综上,进行设计时应注意:
输 入 或 刺 激 输 出 或 响 应
编 码
比 较
响应 选择
响应 执行
“信息处理模型”是不是正确地反应了人们日常的认 知活动呢? 它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的认知现象,又 能否解释人们与计算机交互时的认知活动呢?
◦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信息处理”方法没有说服力,因为 这种方法只是考虑纯粹的智能活动,把这种活动同外界的 干扰源以及人工辅助物隔离开来。
情感
◦ 情感因素会影响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积极的情感会使人的思考更有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 力更强 消极的情感使人的思考更加片面,还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感 知和认知能力。
人的个性差异
◦ 个性差异可能是长期的,如性别、体力和智力水平; ◦ 也可能是短期的,如压力和情感因素对人的影响; ◦ 还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如人的年龄等。
考虑记忆能力,勿使用过于复杂的任务执行步骤 用户长于识别短于回忆,所以界面设计风格要保持一致 提供多种方式帮助记忆,如颜色、标志、时间戳、图标
问题解决
◦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 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 得以解决的过程。
语言处理
◦ 语言处理分三种形式:阅读、说话和聆听 ◦ 三种形式的区别:
◦ 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正确的信息类型:
有条理的、易于理解的说明 合适的在线帮助和自学教程 上下文相关的用户指南,即,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解释在不 同的任务阶段应如何处理各种情况
人们把大脑视为一个信息处理机,信息通过一系列 有序的处理阶段进、出大脑。在这些阶段中,大脑 需要对思维表示(包括映像、思维模式、规则和其 他形式的知识)进行各种处理(如比较和匹配)。 信息处理模型的步骤
听觉
◦ 耳蜗中的纤毛的弯曲刺激听觉神经(年龄因素) ◦ 声音由音调、响度、音色三个属性描述
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 1000~4000Hz感受性最高 ◦ 人体的平衡器(旋转停止后依然感觉旋转) ◦ 噪声、有意义的非语言声音、有意义的声音 ◦ 声音信号也会被人脑加工
触觉
◦ Touch 或者 Haptic perception ◦ 触觉在交互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对有能力缺陷的人, 如盲人,是至关重要的 ◦ 触觉的感知机理与视觉和听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非局部性
◦ 人机交互过程中人们经常利用的感知有哪几种?每种感知 有什么特点? ◦ 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哪几类? ◦ 什么是概念模型和分布式认知模型?举例说明分布式认知 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从人们不同的认知特点,讨论用户如何理解系统概 念模型,它们是:
◦ 思维模型 ◦ 信息处理模型 ◦ 外部认知模型
用户思维模型:
◦ 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系统的过程中,积累了有关如何使用系 统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有关系统如何工 作的知识。 ◦ 在认知心理学中,思维模型被认为是外部世界的某些因素 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推测和推理的基础。
便于交互的学习系统
分布式认知是描述多位人员与物品及工作环境之间的 交互。如,驾驶飞机这个活动:
◦ 驾驶员、副驾驶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的交互; ◦ 驾驶员、副驾驶员与驾驶舱内各种仪表的交互; ◦ 驾驶员、副驾驶员与飞机所处环境的交互,如空中航线、跑 道。
表示 处理 输入 (感官) 表示 表示 输出 (动作) 传统模型 输入
视觉感知
◦ 颜色模型
任何一个颜色模型都无法包含所有的可见光 常见的颜色模型是RGB(红、绿、蓝)三原色模型,但是它使用 不太方便,它与直观的颜色概念如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等没 有直接联系,也不能很好的反应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差别。
视觉感知
◦ RGB模型(常用于电子显示设备,颜色相加)
视觉感知
◦ CMYK模型(常用于印刷设备)
第2章 感知和认知基础
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
人的感知 认知过程与交互设计原则 概念模型及对概念模型的认知 分布式认知
视觉感知
◦ 视觉是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的最重要的感觉通道。外界 80%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因此视觉显示是人机交 互系统中用的最多的人机界面。
锥状细胞(光线足够的情况下对波长敏感) 杆状细胞(只对亮度敏感)
思维模型牵涉到两个过程—“构建”、“运用”
◦ 这个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在理想情况下,用户形成的思维模型应与设计人员开 发的概念模型相符。
如何帮助用户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 应该开发一个易于用户理解的系统映像
应该做到及时响应用户的输入并给出有用的反馈; 提供易于理解的、直观的反馈信息。
感知和识别
◦ 人们可以使用感官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把它转变为对物 品、事件、声音和味觉的体验。 ◦ 重要程度:视觉>听觉>触觉 ◦ 不同的认知应该协调(即使画音微小的不同步都让人难以忍受)
注意
◦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 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 注意的品质:
温度感受器-冷热 伤害感受器-疼痛 机械刺激感受器-压力
◦ 实验表明,人的手指的触觉敏感度是前臂的触觉敏感度的10倍 。对人身体各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了解有助于基于触觉的交互 设备的设计。
动觉(对躯干和四肢的位置的感觉)
◦ 快速适应感受器:感受某个方向的运动 ◦ 慢速适应感受器:感受身体的移动和静态的位置 ◦ 位置感受器:感受身体的某个部分的静止位置
书面是永久的,而聆听是暂时的 阅读比听、说更快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听比读和说容易(小孩),学外语例外 书面语合乎语法,而口头语不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阅读困难”的人也很难写 有听觉和视觉障碍的人在语言处理方面有很大的限制
◦ 设计注意
尽量减少语音菜单或命令数 重视合成语音,因为合成语言更难理解 允许字体大小、语音大小、和语速快慢的调整
认知是人们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发生于头脑中的事情 ,它涉及认知处理,如思维、记忆、学习、幻想、 决策、看、读、写和交谈等。 Norman把认知划分为两个模式
◦ 经验认知:有效、轻松地观察、操作和响应周围的事件, 它要求具备某些专门知识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如使用 Word字处理系统编辑文档等。 ◦ 思维认知:涉及思考、比较和决策,是发明创造的来源, 如设计创作等。
视觉感知
◦ 视错觉
眼睛不一定为实,人脑会加工采集到的视觉信号 人们会夸大水平线而缩短垂直线(正方形不方) 人们会把对称中心看的稍微偏上(中心点不准) 其它
视觉感知
◦ 阅读
成年人每分钟平均阅读250个字 改变字的显示方式(大小写、字体、大小)都会影响阅读的 速度和准确度 9~12号标准字体(英文)更容易辨识 9~12 页面的宽度在58~132mm之间阅读效果最佳 明亮的背景下显示灰暗的文字比反过来更能提高视敏度
视觉感知
◦ 视觉感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受到外部刺激接收信息阶段 和解释信息阶段。 ◦ 视觉感知特点
眼睛和视觉系统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人类无法看到某些事物 视觉系统进行解释处理信息时可对不完全信息发挥一定的 想象力。进行人机交互设计需要清楚这两个阶段及其影响,了解人类真正能够看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