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整本书阅读——《蒲柳人家》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一、设疑导入留悬念

二、出示目标明重点

三、细读文本赏人物

四、讨论探究说特色

五、未完待续引兴趣

本堂课作为《蒲柳人家》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最根本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小说《蒲柳人家》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无论哪个环节我都会留下疑问,引导学生以语言为抓手,细读文本,赏析人物,讨论探究,品评特色,体会作者情怀。期望能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对小说《蒲柳人家》的阅读兴趣,走入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世界。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留悬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蒲柳人家》。《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中篇小说,课本节选了前两章。这节课就让我们以这两章为起点,看看能不能走进京东北运河畔的蒲柳人家,能不能走进作家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世界。

二、出示目标明重点

1、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探究,了解特色,体会作者情怀

三、细读文本赏人物

(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哪几个重要人物?

明确: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人称“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人送外号“何大学问”)

(二)朗读赏析——一丈青大娘

1、评书形式示范朗读一丈青大娘出场,品析评书式语言特色

2、细读文本,品析语言,把握一丈青大娘人物形象

明确:1、语言特色:评书式语言,短句、讲究对仗、有节奏感;运用口语、俗语,充满乡土气息;动作、语言生动传神,修辞手法更添神韵。

2、人物形象:既是大胆泼辣、豪气冲天、热情善良、勤劳能干的女中豪杰,也是宠溺孙子、爱孙如命的平凡农家老奶奶。(三)默读批注——何大学问

浏览第二部分,选择精彩段落,抓住外貌、行为、外号等信息,精读批注,把握何大学问人物形象。

明确:既是一位拥有关公相貌、关公脾性(多情重义、爽朗豪放、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的传奇英雄人物,也是疼爱孙子的平凡爷爷。

总结:通过分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我们感受到了北运河畔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同时我们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会借助传奇故事,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传奇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但刘绍棠的传奇又

与我们的民族传统略有不同,是一种平凡中的传奇,展现了京东北运河畔人民质朴的人情美,赋予了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地里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四)跳读分析——何满子

何满子虽着墨不多,却必不可少,跳读文章分析何满子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选文核心事件“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反复出现三次,贯穿全文。第一次出现,引出对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描写;第二次出现,引出对爷爷何大学问的描写;第三次出现即将引出他的“救命星”——望日莲。何满子在整部小说中作为线索人物串起小说情节,引出章节人物,沿袭了传统小说“单线贯穿”的结构方式,还能帮助学生代入角色,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四、讨论探究说特色

出示改写片段,与原文比较,讨论作品特色。

片段一:

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宴请乡亲,还为孙子做了许多事。(第9段)片段二:

那就是儿媳妇不能把何满子带走。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何满子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后来,还是请来邻居,进行了一番说和。婆媳才算讲定。(第11段)

明确:“洗三”“小宴”“满月大宴”“百家衣”等乡土风俗、习俗;“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等乡下特有的职业和名字;还有,“天灵盖上的木梳背儿”“花红兜肚”“阎王爷勾魂索命”“赤身露体的纤夫”以及运河畔的秀丽风光、农家小院的瓜果飘香……全都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这也是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又一特色。

五、未完待续引兴趣

1、总结刘绍棠乡土文学特色(人情美、乡土气、语言妙、结构巧),完善板书。

2、留下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布置任务,课下阅读小说《蒲柳人家》。

附板书:

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对小说这一文体有一定的认识,脑海中也有学习思路——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构思的特色。但故事的时间是抗日战争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故事的地点在京东北运河畔,很多风俗习惯、乡土语言学生未必了解,年代距离、地域跨度、迥异的乡土风格语言特色

和民族风格特色体味都是学生读文章、读懂文章的拦路虎。

不过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从一个六岁男孩的眼睛来看世界,教学时多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很多场景和故事应该不难理解;小说本身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传统,人物、故事情节都深具传奇色彩,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押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中加强诵读,适当提示,做好问题设计和语言引导,这些难点也可突破。

效果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一个方向,包括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策略方法的确定,媒体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而课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表明教学目标应该是生成的,它应该随教师和学生课堂信息交流的内容而变化。比如: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是由表及里,课上对刘绍棠乡土文学特色的鉴赏就成了一个动态目标。

二、教学环节

课堂板块设计清晰,课堂活动的设计层次分明,环节紧凑,层层深入。

三、教学组织形式

本节课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朗诵、默读、浏览、跳读、精读各种方式相结合,批注、评析、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把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独立探究。

四、学生参与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五、信息技术应用

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开始的引入到结束语,多媒体技术运用熟练。教师板书重点内容,也起到了提示性作用。本课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教态、课堂语言

教师教态亲切和蔼,课堂语言简洁。教学方法多样,教法自然,但课堂上的激情投入不足,应该从文章的诵读、理解、感悟等方面调整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

七、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