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湿法实验室浸泡工艺的浸泡效果分析
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
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
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是将新鲜的玉米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淀粉产品。下面是湿法玉米淀粉的基本生产工艺。
1. 原料准备:选择质地好、含水率适中的玉米作为生产原料。首先将玉米去壳、去芯,然后经过清洗、浸泡等处理,去除杂质和表面的污物。
2. 研磨糊化:将处理后的玉米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糊化。糊化过程中,玉米中的淀粉颗粒被破坏,使其释放出来。
3. 分离纤维:将糊化后的玉米浆经过离心机或筛网进行离心分离,将纤维成分与淀粉分离。
4. 加工精炼:将分离出的淀粉浆液经过过滤、沉淀、洗涤等多道工序,去除杂质、杂蛋白等固体颗粒,同时进行浓缩和脱水处理,使淀粉浆液的固体含量达到要求。
5. 干燥:将浓缩后的淀粉浆液送入气流干燥机进行烘干处理,使其含水率降至标准范围内。同时,通过控制烘干温度和气流速度,使淀粉颗粒达到理想的干燥程度。
6. 粉碎、筛分:将干燥后的淀粉块破碎成细小的颗粒,然后通过震动筛进行筛分,去除颗粒大小不一致的杂质。
7. 包装储存:将筛分后的玉米淀粉根据规格要求进行包装,然
后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库房中,以防止潮湿和变质。
总结: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经过原料准备、研磨糊化、分离纤维、加工精炼、干燥、粉碎筛分、包装储存等多个步骤。这些步骤通过加工和处理,最终得到优质的玉米淀粉产品。这种生产工艺可以有效地提取玉米中的淀粉,并去除杂质和纤维,使得玉米淀粉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应用价值。
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及设备[指南]
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一、生产生产工艺及流程
1.玉米贮存与净化
原料玉米(要求成熟的玉米,不能用高温干燥过热的玉米)经地秤计量后卸入玉米料斗,经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进入原料贮仓,经振动筛选、除石、磁选等工序净化,计量后去净化玉米仓。由玉米仓出来的玉米用水力或机械输送去浸泡系统。水力输送速度为0.9—1.2m/s,玉米和输送水的比例为1:2.5—3。温度为35℃—40℃,经脱水筛,脱除的水回头作输送水用,湿玉米进入浸泡罐。
2.玉米浸泡
玉米的浸泡是在亚硫酸水溶液中逆流进行的。一般采用半连续流程。浸泡罐8—12个,浸泡过程中玉米留在罐内静止,用泵将浸泡液在罐内一边自身循环一边向前一级罐内输送,始终保持新的亚硫酸溶液与浸泡时间最长(即将结束浸泡)的玉米接触,而新入罐的玉米与即将排出的浸泡液接触,从而保持最佳的浸泡效果。浸泡温度(50±20)℃,浸泡时的亚硫酸浓度为0.2%—0.25%,浸泡时间60—70h。完成浸泡的浸泡液即稀玉米浆含干物质7%—9%,pH3.9—4.1,送到蒸发工序浓缩成含干物质40%以上的玉米浆。浸泡终了的玉米含水40%—46%,含可溶物不大于2.5%,用手能挤裂,胚芽完整挤出。
其酸度为对100kg干物质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液中和,用量不超过70mL。
3.玉米的破碎
浸泡后的玉米由湿玉米输送泵经除石器进入湿玉米贮斗,再进入头道凸齿磨,将玉米破碎成4—6瓣,含整形玉米量不超过1%,并分出75%—85%的胚芽,同时释放出20%—25的淀粉。破碎后的玉米用胚芽泵送至胚芽一次旋液分离器,分离器顶部流出的胚芽去洗涤系统,底流物经曲筛滤去浆料,筛上物进入二道凸齿磨,玉米被破碎为10—12瓣。在此浆料中不应含有整粒玉米,处于结合状态的胚芽不超过0.3%。经二次破碎的浆料经胚芽泵送二次旋液分离器;顶流物与经头道磨破碎和曲筛分出的浆料混合一起,进入一次胚芽分离器,底流浆料送入细磨工序。进入一次旋流分离器的淀粉悬浮液浓度为7—9Bé,压力为
玉米湿磨生产浸泡工艺的研究进展
中 国 食 物 与 营 养
高 玉 米 浸 泡 效 果 起 协 同作 用 ,提 高 玉 米 籽 吸 水 率 ,缩
加入 E o at E 44 (0 U g ,可使总 淀粉收率增 加 c n s P 3 7P /) e 2 %,即从9 . . 1 4 %增加到9. ,而淀粉纯度不变。 4 5% 5 在证明了应用型酶E o at P 3 能提高淀粉 收 c n seE 4 4 率并能 改善 玉米浸泡液质量之后 ,研究人员 又对用这 种酶是 否 能缩短 浸泡时 间进行 了试验 ,试验 过程 中,
基 于 以上 原 因 ,有 必 要 对 浸 泡 工 艺 进 行 技 术 革 新 。
近些 年来 ,国内外的许多相 关人员在 玉米浸泡 工艺上
做 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本文就 国 内外 该技术 的发展现 状进行探讨
度 ,进 入破碎 磨前 的第 2 浸泡 罐或 浸泡段 浸泡液 中 个
S : 浓度 为各 罐 最 高浓 度 ,其 余 各 浸 泡罐 浸 泡 液 中 S O O
入破 碎磨 前 的第 2 浸 泡罐 或浸 泡段 浸泡 液 中S : 个 O浓
产效率低 ,耗 能高 ,废 水排放量 大等缺 点 ,同时释 放
的S O 气体 污染环 境 ,应用 较高 浓度亚硫 酸溶 液浸泡 玉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设备 的腐蚀 ,地 下水污染 , 产 品中亚硫酸残 留等结果 。
玉米浸泡水深度开发(第一篇)
玉米浸泡水深度开发(第一篇)一;玉米浸泡水来源:
玉米浸泡水,是指玉米在加工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工艺废水,也有资料叫做玉米浸泡液,浸渍液(稀浆)。玉米浸泡水大多来源于湿法淀粉生产线。在我国,玉米浸泡方法目前普遍采用金属罐几只或几十只用管道连接组合起来,用水泵使浸泡水在各罐之间循环流动,逆流浸泡。在浸泡水中溶加浸泡剂,经试用的结果表明,石灰水、氢氧化钠和亚硫酸氢钠都不及二氧化硫效果好,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宜太高。因为含二氧化硫的浸泡水对蛋白质网的分散作用是随着二氧化硫含量增加而增强。浸泡温度对二氧化硫的浸泡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浸泡水温度,能够促进二氧化硫的浸泡作用。但温度过高,会使淀粉糊化,造成不良后果。一般以 50~55℃为宜,不致于使淀粉颗粒产生糊化现象。需要 48 小时以上的浸泡时间。各地工厂的玉米浸泡条件不完全相同。一般操作条件如下:浸泡水的二氧化硫浓度为 0.15~0.2%,pH 值为 3.5。在浸泡过程中,二氧化硫被玉米吸收,浓度逐渐降低,最的放出的浸泡水内含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0.01~0.02%,pH值为3.9~4.1;浸泡水温度为50~55℃;浸泡时间为 40~60 小时。浸泡条件应根据玉米的品质决定。通常是贮存较久的老玉米含水分低和硬质玉米都需要较强的浸泡条件,即要求较高的二氧化硫浓度、温度和较长的浸泡时间。
二;玉米浸泡水成分分析
分析玉米浆的数据得知;乳酸含量大于 12%,蛋白质含量则大于 40%。乳酸含量为12.51%,蛋白质含量为 44.37%;乳酸含量为 13.91%,蛋白质含量为 46.65%;乳酸含量为 18.74%,蛋白质含量为 47.80%。提高玉米浆中乳酸含量的措施:适当降低浸渍亚硫酸H2SO3含量和降低浸渍温度,延长浸渍时间,坚持逆流循环,必要时将快放罐的老玉米浆少量倒至新加料的第 2—3 罐,或将培养乳酸菌加入系统等。需要玉米浆的磷含量低或高玉米浸泡液,英文件写 CSL 外观为黄色至棕色的浑浊液体,在这里分析一下,产生如图外观的原因,一是玉米浸泡过程中使得玉米表皮的色素跑到了水里,所以有色;二是在浸泡中大量泥沙,矿物质,可溶性淀粉跑到了水里,所以浑浊;三是浸泡中大量氨基酸及蛋白浸出,所以有泡沫,四是加入亚硫酸浸泡以及乳酸等有机酸浸出,所以呈酸性,五是浸泡水成分复杂且后期浸泡水易发酵,所以有味。浸泡液(CSL)成分见下表(见表 1)
玉米湿磨生产中减少浸泡时间的研究进展
中可溶性物质的浓度差逐渐缩小 ,在 浸泡后期可溶性物
质向浸泡水 中的转移速度 已经很慢 ,使得在浸泡结束达 到平衡 时,玉米籽粒 中还会有一定量 的可溶性物质未能 溶 出,浸泡水中可溶性物质 的浓度只能: % ~6 达5 %,甚
至更低。
白质转变成溶解蛋 白质 ,使半透 J 生的表皮变成通透 J表 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 国 食 物 与 营 养
20 0 7年第 5期
Fo d a dNu rt ni ia o n ti o Chn i n No. , 0 7 52 0
玉米湿磨生产中减少浸泡时间的研究进展
任 海松 ,董 海洲 ,侯 汉 学
( 山东农业 大学食品 学院 ,泰安 2 11) 7 0 8
拟 )浸泡4 h 8 的淀粉得率仅为5 .% [ 。他们认为 ,玉 41 2 1
米籽粒的皮层主要是 由纤维素构成的 ,由于半透 j皮层 生 的存在 ,阻碍 了水分进入和玉米粒 内部可溶性物质 向外 渗透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 ,它含有C 、C 酶和 B , x . 葡萄糖苷酶等三种主要组分 ,还含有一定的果胶酶 、半 纤维素酶、蛋 白酶、淀粉酶和核酸酶等 ,通过这些酶的 协 同作用 ,可 以使植物 细胞 壁很快 分解、崩 溃。 也有研究发现 ,加植酸分解酶和植物细胞壁裂解酶
不受季节限制可周年生产等优点 ,所 以它是最具备工业
玉米酶法浸泡工艺的优化
关键 词 : 米 ; 法 浸 泡 ; 玉 酶 酸性 蛋 白酶 ; 粉提 取 率 ; O 含 量 淀 S
中 图分 类 号 : 2 4 TS 3 . TS 3 ; 2 5 1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2 2 2 1 ) 2 0 4 3 1 0 —6 0 (0 2 0 —0 2 —0
日 粗 流 工良 油加及品
21 № z o 2-
搏
工
CE £ED l DUST Y 、— ‘ REAL & N' R ■’
玉 米 酶 法浸 泡 工 艺 的优 化
郜 培
( 家粮 食 储 备 局 武 汉 科 学 研 究 设 计 院 , 国 湖北 武 汉 407) 30 9
摘 要 : 米 酶 法 浸 泡是 玉 米 淀 粉 生产 中一 种 高 效 节 能 的 浸 泡 工 艺 。 以 玉 米 为 原 料 , 过 单 因素 实验 和 正 交 实 玉 通
逆流浸泡玉米浆中微生物的变化及其作用研究
逆流浸泡玉米浆中微生物的变化及其作用研究
作者:金渭武焦琳沈雪梅陈博李义陶进佟毅
来源:《当代化工》2019年第06期
摘 ;;;;;要:逆流浸泡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玉米湿法淀粉生产中。玉米逆流浸泡中微生物会不断生长、繁殖,代谢并产生活性物质作用于玉米籽粒,提高浸泡效果。但目前对玉米浸泡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研究不多。采集了中粮生化龙江工厂中两批6个不同时间段的玉米浸泡液(2、10、18、26、33和41 h)共12个样品,测定其有机酸组成、pH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浸泡液中的有机酸含量和pH都随着浸泡时间逐渐降低,乳酸含量从30 g/L左右(2 h)降低到<10 g/L(41 h),pH维持在4.0±0.2。整个浸泡过程中,乳酸杆菌属占绝对优势并在浸泡前期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从2到41 h占比分别为95.8%,89.6%,76.1%,77.9%,52.2%和 58.4%。芽孢杆菌属丰度从浸泡10 h开始上升并成为第二优势菌。
关 ;键 ;词:逆流浸泡;乳酸;乳酸菌;微生物群落结构
中图分类号:TQ 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9)06-1228-04
Abstract: The countercurrent steeping of cor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tarch. During the corn soaking, lactic acid bacteria fermentation broth was added to increase the soaking effect of corn and reduce the use of sulphur. In this paper, 12 samples of 6 batches of corn soaking liquid (2, 10, 18, 26, 33 and 41 h) were collected from COFCO biochemical Longjiang factory. The organic acid composition, pH and bacterial com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Both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acid and the pH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ime. The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from about 30 g/L (2 h) to <10 g/L (41 h), and the pH maintained at 4.0 ± 0.2. During the whole soaking process, Lactobacillus was dominant, accounting for 95.8%, 89.6%,76.1%, 77.9%, 52.2% and 58.4%, respectively, from 2 h to 41 h. The abundance of Bacillus increased from 10 h as the second dominant bacteria.
玉米浸泡工艺研究进展
标题:玉米浸泡工艺研究进展
班级:食品12401 姓名:白凤佳学号:29
1.《玉米酶法浸泡工艺的优化》
郜培
(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79)
研究背景:
湿法制备玉米淀粉工艺是玉米淀粉的传统生产工艺,该工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浸泡工序。传统工艺中采用亚硫酸或亚硫酸氢钠溶液进行玉米浸泡,亚硫酸或亚硫酸氢钠在浸泡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破坏蛋白质的—S—S—键,从而打破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网,使其包裹的淀粉颗粒释放出来。浸泡工艺条件为:的质量分数0.20%~0.25%,50~53℃条件下浸泡50~60h,浸泡结束后将SO
2
干物质质量分数6%~8%的浸泡液(玉米浆)进行蒸发浓缩。传统工艺浸泡时间长、能耗高,且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大量的亚硫酸,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由于会残留在淀粉中进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寻求一种简单有效同时SO
2
的方式降低淀粉中SO
残留成为玉米淀粉加工行业不断深入研究的方向。
2
酶法浸泡工艺采用蛋白酶替代亚硫酸或亚硫酸氢钠进行玉米浸泡,用以打破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网。蛋白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高效催化剂,其破坏蛋白质网的反
应机理与亚硫酸完全不同。由于蛋白酶全部或部分地替代了,减少了淀粉与SO
2
的残留。
的接触,可降低成品中SO
2
条件:本试验拟就玉米酶法浸泡工艺的影响因素和工艺条件做初步研究,从而确定玉米酶法浸泡的最佳工艺。
过程:以玉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玉米酶法浸泡的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加酶量和pH值对玉米浸泡效果的影响。
结果:采用玉米酶法浸泡工艺可以打破玉米籽粒结构中的蛋白质网,释放其包裹的淀粉颗粒,提高淀粉提取率。玉米酶法浸泡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4.0h、加酶量0.30ml、浸泡温度50℃、pH3.0。在该条件下,淀粉提
专题四玉米净化及浸泡
专题四⽟⽶净化及浸泡
⽟⽶净化及浸泡
——⽟⽶淀粉⽣产技术研究专题之四内容提要: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充分认识⽟⽶粒的组成及化学成分,⽟⽶粒的质量对加⼯的影响,提出⽟⽶清理的必要性。(2)针对⽬前⽟⽶清理设备状况,提出改进⽅案。(3)深⼊探讨⽟⽶浸泡机理及浸泡“三要素”的作⽤。(4)通过半连续逆流循环浸泡的原理,讨论逆流浸泡的具体操作⽅法。(5)探讨逆流浸泡⾃动化控制和多罐串联全连续逆流浸泡流程。(6)讨论亚硫酸制取⽅法。
关键词:⽟⽶清理,⽟⽶浸泡机理,半连续逆流浸泡,亚硫酸制取。以下是专题的具体内容:
⼀、⽟⽶的质量与净化
⾸先认识⽟⽶的组成及化学成分
1、⽟⽶的组分
⽟⽶粒主要有胚乳、胚芽、⽪和根帽组成。据有关资料报道,胚乳是⽟⽶粒的最主要部分,约占⽟⽶粒⼲重的82%~84%。胚乳中淀粉是主要成分占87.6%,另外有脂肪0.8%、蛋⽩质8.0%、灰分0.3%,糖0.62%,其他2.7%,胚芽约占⽟⽶粒⼲重的11.1%。胚芽成分中脂肪占33.2%,另外还有淀粉8.3%、蛋⽩质18.4%、灰分10.5%、糖10. 8%、其他8.8%。⽪约占⽟⽶粒⼲重的5.3%,⽪中纤维是主要成分约占86.7%。另外还有淀粉7.3%、脂肪1.0%、蛋⽩质3.7%、灰分0.8%、糖0.34%。根帽约占⽟⽶粒⼲重的0.8%。根帽中主要含纤维占78.6%。另外还有淀粉5.3%,脂肪3.8%,蛋⽩质9.1%,灰分1.6%,糖1.6%。从以上可以看出,胚乳主要含淀粉和蛋⽩质,胚芽主要含脂肪和可溶性物质,⽪和根帽主要含纤维和其他。对于整粒⽟⽶⽽⾔,各种组分所占⼲物⽐例为淀粉71.7%、蛋⽩质9.5%、脂肪4.3%、灰分1.4%、戊聚糖6.2%、纤维9.5%、纤维素和⽊质素3.3%、糖2.6%、各类胡萝⼘素30mg/kg。除以上成分外,还含有许多有⾼营养价值的成分,如各种矿物质,维⽣素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这些矿物质中磷是主要的,并且⼤部分以肌醇六磷酸酯的形式存在,有80%左右存在于⽟⽶胚芽中,还有以有机物存在的氨基酸。
专题八玉米湿磨生产闭环流程及生产系统物料衡算
玉米湿磨生产闭环流程及生产系统物料衡算
——玉米淀粉生产技术研讨专题之八
内容提要
本专题是在对玉米淀粉湿磨生产各工序的生产工艺、工作原理和设备操作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再来讨论湿磨生产系统的闭环流程。即讨论物环流、水环流和热环流。同时介绍目前国内外玉米淀粉湿磨工厂主要的技术经济设计指标——产品的收率和质量控制指标,以及产品的平衡计算。介绍生产系统各工序工艺控制指标,并依据技术经济设计指标和各工序工艺控制设计指标进行了物料衡算举例。希望大家参照专题中物料衡算的方法,对实际生产系统及各工序进行物料平衡分析和计算,通过平衡计算找出不平衡的原因,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以追求新的动态平衡,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闭环流程物料衡算改革创新动态平衡
具体研讨内容如下:
前面几个专题分别对玉米淀粉湿磨生产中,玉米净化和粗磨分胚、细磨分渣、淀粉分离精制以及分离出来的产品后道处理等工序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下主要讨论玉米淀粉湿磨法闭环生产流程及物料衡算。首先讨论玉米淀粉湿磨法闭环生产工艺。
一、玉米淀粉湿磨法闭环生产流程
1、玉米淀粉湿磨法生产历史
①玉米淀粉发展的世界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玉米是哥伦布早期航海把玉米样本带到西班牙传入欧洲的。也有玉米是在5000~7000年前在墨西哥中部开始发现或最早栽种玉米的是在1494年出现在欧洲及亚洲的少部分地区及远东的记载报道。美国马牙玉米及其杂交品种使玉米的种植得到快速发展。
玉米出现以后,人们逐渐发现玉米富含淀粉。石器时代在尼加拉瓜就有人们运用石头取淀粉的记载。早期在美国和意大利发现干磨,以后在古罗马出现了简单的手推磨。18世纪中叶,在美国发展到用水力磨,进而发展到用蒸汽做动力驱动磨。同时,欧洲各地都有生产淀粉的历史。19世纪初,首先发现玉米淀粉可用浸泡后磨碎的玉米来生产。从此开始了玉米淀粉的湿磨法生产工艺。
湿法生产玉米淀粉及副产品综合加工工艺技术
湿法生产玉米淀粉及副产品综合加工工艺技术采用湿磨闭路生产流程生产玉米淀粉。玉米油生产采用预榨浸出工艺。
标签:玉米淀粉;湿法工艺;胚芽油;浸出法
1.工艺技术方案分析
目前国内外玉米淀粉的生产分为干法和湿法。干法是将玉米不经过水浸泡,主要靠磨碎、筛分、风选的方法,分出胚芽和纤维,从而得到低脂肪的玉米粉。湿法是将玉米经过温水浸泡,经粗细研磨,分出胚芽、纤维和蛋白质,而得到高纯度的淀粉产品。湿法生产方法的特点是主产品淀粉质量纯净,可以满足医药和特殊发酵制品的加工需要,副产品玉米蛋白、油脂、麸质、饲料的得率较高,整体经济效益可观。缺点是湿法生产投资较高,能耗较高。干法生产的缺点是副产品回收率低,经济效益差、产品质量不纯。当生产规模较大时应采用湿法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要求不高时,可采用干法生产。本工艺采用湿法生产玉米淀粉,采用湿磨闭路生产流程。
本工艺玉米油生产采用预榨浸出工艺。预榨采用压榨制油的方法,湿法提取的胚芽进行一次压榨;浸出利用分子间相似相溶原理提油并采用负压蒸发和二次蒸汽的充分利用,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得率,充分节约能源的目的。采用此种方法保证粕中残油在1%以下。
2.玉米淀粉工艺生产流程简述
2.1玉米贮存与净化
原料玉米净地秤称量后卸入玉米料斗,经过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进入原料贮仓,经振动筛选、除石、磁选工序净化、计量后进入净化钢板仓。玉米经过玉米泵输送入浸泡系统。玉米输送和水的比例为1:2.5~3,温度为35~40℃,经脱水筛,脱出的水回头做输送水用,湿玉米进入浸泡罐。
2.2玉米的浸泡
湿法生产玉米淀粉
湿法生产玉米淀粉
湿法生产玉米淀粉
湿法生产玉米淀粉: ( 食品制造业--其它食品类--淀粉及淀粉制品业; )
玉米的贮存与净化-→浸泡-→破碎-→胚芽分离-→再粉碎-→再分离-〉细磨-->纤维分离、洗涤、干燥-→蛋白分离-→洗涤-→淀粉干燥
主要工艺参数:
(1) 浸泡: 温度为50±2℃,亚硫酸浓度0.20-0.25%,浸泡时间60-70h;
(2) 破碎: 破碎成4-6瓣,含整粒玉米不超过1%,并分离出75-85%的胚芽;
(3) 细磨: 联结淀粉不大于10%;
(4) 纤维分离、洗涤、干燥: 纤维中含游离淀粉3%、粗淀粉乳中含细渣0.1g/L;
(5) 淀粉的分离:麸质水浓度1-2%、淀粉乳浓度19-20波
(6) 洗涤:淀粉乳含水60%、蛋白质含量<0.35%;
(7) 胚芽洗涤、干燥和榨油: 干胚芽<5%、含油率>48%;
(8) 玉米浆蒸发: 浓缩到含固形物45-50%;
(9) 纤维饲料干燥造粒:添加胚芽饼、玉米浆成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
原料:
种植业--谷物--玉米;
玉米
原料品质要求:
黄玉米,贮存期不超过一年。水份:15%;淀粉:70%;蛋白质:
8-10%;脂肪:3.5-5%;灰分:1.5%;微量的粗纤维及其他成分。
产品所用的标准:
GB1353-1999 玉米 GB8885-1988 食用玉米淀粉
关键设备:
淀粉加工机械
齿盘破碎机针磨曲筛卧式螺旋沉降机碟片离心机真空转鼓过滤机气流干燥机
湿法玉米逆流浸泡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湿法玉米逆流浸泡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冯文红;周生民;史建国
【摘要】玉米淀粉工业是国内外最重要的淀粉行业.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传统的湿磨玉米逆流浸泡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对几种新型浸泡工艺做了简单的介绍.新工艺针对旧工艺的缺点做了相应的改进,在未来社会里必将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期刊名称】《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4
【总页数】3页(P29-31)
【关键词】玉米淀粉;逆流;浸泡
【作者】冯文红;周生民;史建国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2;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省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2;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省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7.3
淀粉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玉米湿磨加工早在1844年在美国就被广泛应用[1]。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湿磨工艺已经非常纯熟。湿磨工艺多种多样,其中以逆流浸泡技术最为实用,几乎可以获得全部的玉米成分。
1 玉米浸泡
玉米浸泡是玉米淀粉生产中的主要工序之一,浸泡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1.1 浸泡的目的
对玉米磨前的浸泡处理所用的浸泡剂一般为亚硫酸,利用其乳化作用来软化玉米粒的理学性能;分散玉米胚体中的蛋白质网,削弱保持淀粉的联接键;浸泡结束后,玉
米膨胀,利于玉米各组分分离;浸出玉米粒中可溶性营养物质制成玉米浆;维持一定
的酸度,有效抑制随玉米带来的微生物活动,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浸泡
上料 制酸 浸泡 蒸发 磨区 纤维洗涤、脱水及干燥 淀粉乳除砂、浓缩、淀粉麸质分离及麸质浓缩 蛋白脱水 蛋白干燥 淀粉脱水与干燥 淀粉包装 OCC
1.岗位设置的目的与范围
1.1设置的目的 对原料玉米进一步净化,然后投入到浸泡罐中。 1.2岗位范围 上料岗位。
出浆阀 液位控制对阀 入口阀 亚硫酸流量控制阀 连通阀 入口阀
1 岗位设置的目的与范围 1.1 设置的目的 为了收回从浸泡系统排出来的稀浸泡液中有价 值的成分,送至本工序进行蒸发浓缩,生产出含 干物40-45%的浓玉米浆。 1.2 岗位范围 Ⅱ线蒸发岗位
2.1工艺简述
为了回收浸泡液中的有价值成份,从浸泡罐中排出的稀浸泡液送 至蒸发工序进行浓缩。进入蒸发器的稀浸泡液含干物6-10%,经三 效蒸发后, 被浓缩至38-45%(特殊情况根据用户要求)。浓缩后玉米 浆主要是加到纤维中制成玉米麸质饲料,剩余部分送至高蛋白胚芽 粕工序。 蒸发工序采用的是四效蒸发器,玉米浆蒸发需四个工艺过程:
阀 门 名 称
泵出口自控阀 入口阀 顶流阀 排放阀 回流阀 回流进料阀
阀 门 名 称
洗水阀 进料阀 底流出料阀 底流排放阀 取样阀 新水阀
旁通阀
工艺水阀
1 岗位设置的目的与范围:
(1)再循环蒸发在降膜第三效蒸发器C3中进行。 (2) 浸泡液加热在蒸发液预热器VH1中进行。 (3) 再循环蒸发在降膜一效蒸发器C1中进行。 (4) 再循环强制传热闪蒸蒸发在二效蒸发器C2中进行。
乳酸对玉米淀粉生产中浸泡效果的影响
乳酸对玉米淀粉生产中浸泡效果的影响
姜秀娟;吴威
【摘要】本研究通过向玉米浸泡液中添加乳酸对湿法生产玉米淀粉的浸泡工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泡液中添加乳酸能够显著地缩短玉米淀粉生产的浸泡时间,降低了亚硫酸的使用浓度,在含0.2%的亚硫酸浓度的浸泡液中添加0.5%的乳酸,浸泡时间为48h,浸泡温度44℃,其淀粉得率为68.2%,而使用传统工艺(实验室模拟)浸泡48h的淀粉得率仅为54.1%.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2(011)024
【总页数】1页(P78)
【关键词】玉米淀粉;浸泡工艺;乳酸浓度
【作者】姜秀娟;吴威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在玉米提取淀粉的浸泡工艺中,国外对向浸泡液中添加乳酸的研究相对较多。其研究结果表明,乳酸对玉米浸泡过程有很大影响,它能促进玉米蛋白质软化和膨胀,乳酸还可以保持溶液中的镁离子和钙离子,从而有利于减少不溶性物质的沉积。但过量的乳酸在能增加蛋白质溶解度的同时也会促进蛋白质变性,使淀粉和蛋白质的分离更加困难。乳酸和亚硫酸联合作用,可增强对玉米的浸泡效果,加速水分进入
玉米籽粒,缩短浸泡时间,促进玉米中淀粉和蛋白质之间的彼此分离,从而提高玉米淀粉的产率和质量。因此,本试验向玉米浸泡液中添加乳酸,研究乳酸对玉米淀粉得率及质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玉米、亚硫酸溶液、乳酸。
(二)工艺流程。本文研究了玉米淀粉湿法加工的实验室方法。淀粉-麸质分离装置和淀粉加工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淀粉-麸质的分离模拟装置
玉米淀粉制作实验
以糯玉米为原料,采用湿法提取淀粉工艺,制得淀粉得率高、质量优质的纯净糯玉米淀粉.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最佳的提取方案:浸泡温度、浸泡溶液亚硫酸浓度、浸泡时间分别为5O℃、0.3%、60 h。影响淀粉
得率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浓度、温度。糯玉米淀粉较普通玉米淀粉相比具有糊化温度低、黏度高、透明度高等特点。
原料与设备
糯玉米、H2SO4 溶液、水、浸泡桶、磨浆机、烧杯、量筒、温度计、恒温箱、恒温干燥箱、离心机、粗筛、细筛、胚芽分离器、布拉班德粘度仪。
方法
糯玉米淀粉提取工艺流程原料的除杂、筛选、称重一糯玉米浸泡一粗磨一胚芽分离一细磨一淀粉筛分一蛋白质分离一离心脱水一恒温干燥一称重一分装成品。1.2.2 分析方法蛋白质测定方法;
水分测定方法;析水率测定方法;粘度测定方法;透明度的测定方法 .
1.3 提取工艺操作技术要点
1.3.1 原料的净化与称重除杂主要是一些别的植物种子、尘土、砂石、金属块、木片、废纸等杂物.玉米净化后,每组称重500 g糯玉米1.3.2 浸泡液的配制分别配得亚硫酸浓度为0.1%、0.2% 、0.3%,体积均为1 500 ml 的溶液。
1.3.3 糯玉米浸泡本实验选用48 h、60 h、72 h三个不同浸泡时间:40℃、50℃和60℃三个不同的浸泡温度及0.1%、0.2%、0.3%三种不同浓度的亚硫酸浸泡溶液对糯玉米进行浸泡.
1.3.4 粗磨先用粗磨将玉米破碎成10块左右,以便进行胚芽分离.
1.3.5 胚芽分离利用胚芽分离槽进行分离,并加水使胚芽浮在水面上,以分离出胚芽.
1.3.6 细磨用细磨进行二次磨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图 6 浸泡 60 h 的玉米角质胚乳区扫描电镜观察 Fig. 6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of corn
图 5 浸泡 24 h 后的玉米角质胚乳区扫描电镜观察 Fig. 5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of corn
horny endosperm zone after soaked 24 h
颗粒之间紧密程度也有大幅降低。未浸泡的玉米,蛋白质基 质呈一个整体,结合紧密; 浸泡 24 h 可以发现,其中的蛋白质 基质已经出现小片; 浸泡 60 h 后发现,蛋白质已经分散成小 片,此时的淀粉颗粒呈现卵石型,淀粉颗粒的离散程度逐渐 提高。在浸泡过程中,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及浸泡的深入,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1,39( 9) : 5371 - 5373
责任编辑 陈娟 责任校对 李岩
玉米湿法实验室浸泡工艺的浸泡效果分析
尚会建,允 川,蒋梁鹤,王 亮,杨立彦,郑学明,王丽梅 (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 [目的]确定实验室玉米淀粉生产的最适宜条件,并对浸泡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应用正交试验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通过光学 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浸泡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适宜的浸泡条件为: 浸泡时间 48 h,浸泡温度 55 ℃ ,SO2 浓度 0. 2% 。显微分析 结果为: 在适宜的浸泡条件下,蛋白质基质分解充分。浸泡效果的好坏与蛋白质基质的分解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实验室 玉米淀粉的浸泡工艺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浸泡工艺; 显微分析; 蛋白质分解 中图分类号 S 1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1) 09 - 05371 - 03
表 1 试验因素水平 Table 1 Test factors and levels
温度∥% Temperature
50 55 60
时间∥h Time 36 48 60
浓度∥% Concentration
0. 1 0. 2 0. 3
1. 2. 3 浸泡效果分析。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 SEM) 对浸泡效果进行分析。
在浸泡过程中,SO2 与蛋白质基质的谷蛋白作用,破坏 谷蛋白的二硫键,使蛋白质分子松懈,从有规则的紧密结构 变为开链的不规则和散漫的排列形式。反应结果导致二硫 键被还原,得到一个含有半胱氨酸上的-SH 蛋白质碎片( P’) 和其上附有半胱氨酸 S - 硫代衍生物的第 2 个蛋白质碎片 ( P″) 。
的离散程度呈正相关,蛋白质分解越充分,淀粉颗粒离散性
越好,浸泡效果好的玉米,淀粉颗粒间离散型较好,较厚的蛋
白质基质变薄,大多分散为小的碎片,游离于淀粉颗粒的间
隙及浸泡液中。这种分析为监测玉米浸泡过程提供了一种
直接的手段。试验表明,在 60 h 以内,浸泡时间越长,蛋白质
基质分解越充分,但从能耗等综合考虑建议采用 48 h 浸泡。
P’S - SP”+ HSO3- →P’SH + P”SSO3 由于阻止了二硫键的再形成和 P''蛋白质碎片的离子特 性,这个 S-硫代衍生物的生成,永久地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 度[8],促进了淀粉颗粒从蛋白质基质中释放出来。 2. 2. 2 浸泡过程的光学显微分析。分别取不同浸泡时间: 24、48、60 h 的玉米颗粒角质胚乳区进行碘液染色,对结果进 行光学显微分析。
图 1 浸泡 24 h 的玉米角质胚乳区切片 Fig. 1 The slice of corn horny endosperm zone after soaked 24 h
图 4 未浸泡的干玉米的角质胚乳区扫描电镜观察 Fig. 4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of dry corn
horny endosperm zone without soaking
图 2 浸泡 48 h 的玉米角质胚乳区切片 Fig. 2 The slice of corn horny endosperm zone after soaked 48 h
由图 1 ~ 3 可以看出,浸泡时间越长照片中的蛋白质基 质分解越充分,浸泡 24 h 时蛋白质基质包裹淀粉颗粒比较紧 密,到了 48 h 后淀粉颗粒附近的蛋白质基质变得松散,60 h 蛋白质基质已经有很多分解成较小的碎片。可见随着浸泡
2 结果与分析
2. 1 实验室提取玉米淀粉工艺适宜影响因素的确定 正交
试验结果( 表 2) 表明,3 种因素对淀粉得率的影响顺序为: 浸
泡时间 > 浸泡温度 > SO2 浓度,最优组合为浸泡时间 48 h,浸 泡温度 55 ℃ ,SO2 浓度 0. 2% 。
表 2 3 因素 3 水平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2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
SO2 浓度∥% 浸泡温度∥℃
试验号
浸泡时间∥h 淀粉得率∥%
Test number
SO2
Soaking Soaking time Starch yield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1
0. 1
50
36
64. 47
2
0. 1
55
48
70. 60
3
0. 1
60
60
70. 00
4
0. 2
在现阶段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中,浸泡是一个关键环 节,浸泡效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工段的生产及产物的产 量和质量。因此,对浸泡工艺的研究在玉米淀粉湿磨工艺中 占据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对实验室研究的最佳工艺条件的 确定,为研究实验室玉米淀粉的浸泡工艺提供基础[1 -3]。
在现有浸泡效果的分析中,工业上主要通过对玉米颗粒 的吸水情况和浸泡液中干物质的含量进行间接表征,实验室 对浸泡效果的研究主要通过最终产品的产率,纤维中的联结 淀粉含量,或淀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进行表征[4 -7]。显微镜照 片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对玉米浸泡进行监测,考虑到现阶 段对浸泡过程的监测主要是含水率和浸泡液中的干物质含 量,含水率在浸泡 20 h 左右就已达到饱和,干物质含量是浸 泡过程移罐倒罐累积所得,只有显微镜照片是直接对浸泡的 玉米进行观察,该监测手段更为直接、简便,如果能系统化该 方法必将对浸泡过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笔者通过显 微镜照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对玉米蛋白质基质的分散 情况进行直接观察,以期能更全面的表征玉米的浸泡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设备 普通马齿形玉米,亚硫酸浸泡液。电热 干燥箱( 南京实验仪器制造厂生产) ; 浸泡罐,250 ml 旋口玻 璃棕色瓶; 恒温水浴锅,江苏( 金坛市宏华仪器厂) ; JJ-2 型组 织捣碎机( 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 ; 40#、200#金属筛( 浙江 上虞市华丰五金仪器有限公司) ; 低速台式离心机( 上海安亭 科学仪器厂) ; XSZ-7G 生物显微镜( 重庆光电仪器有限公 司) ; S-4800-I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日本日立公司) 。 1. 2 研究方法 1. 2. 1 玉米淀粉提取工艺流程。原料除杂→浸泡→粗磨→ 分离胚芽→细磨→纤维分离→蛋白分离→淀粉→干燥→ 成品。
作者简介 尚会建( 1972 - ) ,男,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传质与分离研究。
收稿日期 2010-12-03
1. 2. 2 正交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浸泡温度、 浸泡时间、浸泡液 SO2 浓度 3 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其因 素水平编码表( 表 1) 如下。
水平 Level 水平 1 水平 2 水平 3
39 卷 9 期
尚会建等 玉米湿法实验室浸泡工艺的浸泡效果分析
5373
SO2 对蛋白质基质的破坏作用愈加明显,开始较厚的蛋白质 基质逐渐破碎成较小的蛋白质单元,未破碎的基质也呈分散
( 2) 通过显微镜照片及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照片对玉 米浸泡效果进行了表征,发现蛋白质基质的分解与淀粉颗粒
状态,游离出的淀粉颗粒增加。
50
48
68. 20
5
0. 2
55
60
70. 44
6
0. 2
60
36
67. 18
7
0. 3
50
60
66. 38
8
0. 3
55
36
67. 60
9
0. 3
60
48
68. 41
K1
2. 050 7
1. 990 5
1. 992 5
K2
2. 058 2
2. 086 4
2. 072 1
K3
2. 023 9
2. 055 9
图 3 浸泡 60 h 的玉米角质胚乳区切片 Fig. 3 The slice of corn horny endosperm zone after soaked 60 h
时间延长,SO2 与蛋白质基质的作用充分,蛋白质基质分解 的越充分,但综合考虑该试验选择 48 h 比较有利。 2. 2. 3 浸泡结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分析。图 4 ~ 6 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延长,淀粉颗粒间的蛋白质网逐渐分散,
2. 068 2
R
0. 011 5
0. 032 0
0. 039 2
5372
安徽农wenku.baidu.com科学
2011 年
2. 2 浸泡过程的显微镜照片分析 2. 2. 1 SO2 与蛋白质作用机理。玉米湿法浸泡工艺主要是 将深埋在玉米角质胚乳区谷蛋白基质中的淀粉颗粒释放出 来,谷蛋白是由大约 20 种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 11 000 ~ 127 000的不同蛋白质亚单元通过二硫键结合组成的巨大而 复杂的蛋白质分子。二硫键为一个半胱氨酸的-SH 与同链 或邻链的另一半胱氨酸的-SH 氧化连接而成。
Effect Analysis on the Soaking Technics of Corn Wet Milling in the Laboratory SHANG Hui-jian et al (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find the optimal condition of corn starch production in the laboratory and analyze the soaking effect. [Method] The orthogonal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itabl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By the light microscope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he soaking effect was analyzed. [Result]The suitable soaking condition was: soaking time 48 h,soaking temperature 55 ℃ and SO2 concentration 0. 2% .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result was that the protein matrix was sufficiently decomposed in the suitable soaking condition. The soaking effect ha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ecomposed degree of protein matrix. [Conclusion]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soaking technics research of corn starch in the laboratory. Key words Corn; Soaking technics; Microscopic analysis; Protein decom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