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误区

合集下载

中医保健养生注意事项

中医保健养生注意事项

中医保健养生注意事项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无论身体那个关键地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体有所影响的,所以,这里提示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疾病,就要做好防范的措施,人的一辈子不可能都是那么顺利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毛病,所以,首先做好养生的准备,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人的养生,不是从一个方面方面的开始,这需要根据全身的情况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了解下中医养生要注意的三大事项吧。

1、养宜适度
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

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

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

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

2、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

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

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
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

3、审因施养
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也强调养宜有针对性。

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

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

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

2022.0618祝您健康郭广宇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滞动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协会理事。

擅长应用各类中医技术及方药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小儿腹泻、肥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变态反应性鼻炎、痤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抑郁性神经症等疾病。

专家介绍◎ 陈彦西 武汉市中医医院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养生”,这个曾经“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俨然成为全民现象。

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参与其中,立志成为一个“养生达人”。

各大媒体社交平台、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甚至健身房里,随处可见他们养生、锻炼的身影。

人们说起养生理论都停不下来,各种养生方式层出不穷。

猛锻炼、狂走路,勤灌水、狠排毒……都成了常见的养生选择。

殊不知,某些被封为“真理”的养生常识,其实可能是在“养病”。

2022.0619祝您健康〇 什么是养生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郭广宇解释,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

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和活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〇 盲目养生反伤身误区一:吃补品养生郭广宇医师表示,说起养生,很多人会以为一定要吃名贵补品才能达到目的。

其实不然,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如果能根据四季和昼夜的变化,顺时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养生的目的便已达到一半。

吃补药要辨清体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

有的人本身就存在“三高”问题,平时吃得太油腻,如果再进食滋补品,就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所以并不需要“补”。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误区一:食物相克要留神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

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复原反响,形成砒霜。

但真相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响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忧。

误区二:晚餐最丰富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富。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无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那么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

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均占30%~40%。

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

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

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确实更招人喜欢。

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

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

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见的三个误区。

误解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

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

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

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

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

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

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中医食疗的五大可怕误区

中医食疗的五大可怕误区

中医食疗的五大可怕误区中医食疗是我们最健康的去病方式,所谓病从口入,病也可以从口出。

最近,“食疗”受到全民的热烈欢迎,因此还造就了几个以食疗而著称的“大师”。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于食疗的理解实在不太到位,因此才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

我这两天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老百姓会这样相信“食疗”说法呢?为什么有一些中医和西医甚至也为“大师”们抱不平,觉得他们所提出的“食疗方子”是值得提倡的呢?想来想去,有关食疗的事情,有几个可怕的误区蒙住了人们的眼睛。

如果不把这些根本的误区弄清楚,恐怕以后再有大师们出山,还会有无数的人为“食疗”而付出代价。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

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吃错了体质。

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

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而很少是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就会强一些,而且不能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

如果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用错了,也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

比如说,豆腐含大豆异黄酮,但它男女老少皆宜,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

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

中医古典养生有10忌

中医古典养生有10忌

中医古典养生有10忌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

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

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

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3.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

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4.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

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5.忌热着晒衣。

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

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6.忌汗出扇风。

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

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

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湿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7.忌灯烛照睡。

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

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三七养生吃三七要避开的误区

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三七养生吃三七要避开的误区

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三七养生吃三七要避开的误区三七我们是知道的,但是我也只知道它是一种中药,对于三七的具体功效与作用我们并不是很了解的,那么对于利用三七养生的人群来说三七有什么样的功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七养生的功效吧!中医中药的作用非常大,应用也非常的广泛,而三七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有很好的帮助。

三七养生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

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叶、三七花药理作用广泛,有与根相似的作用,因所含成分有所侧重,而功效也有差别。

三七对三高人群管用每个人都对三高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可是又没办法,因为自己的身边一定会有三高人群,家人或是朋友,因为三高人群太多了。

三高人群的饮食也成了关注的焦点,三七是适合三高人群的,长期服用三七粉,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三高人群是很有帮助的。

久坐的人可以适当的服用三七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久坐的人,但是工作的关系又不得不坐,长期久坐,会让的体型变得特别不好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些感受。

久坐会让人的血液流通的不是那么顺畅,所以服用三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跌打扭伤之后可以服用三七现代人不喜欢运动是一个事实,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喜欢运动。

现在的老年人比较喜欢运动,也难免会有些跌打扭伤,尤其是那些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人。

这个时候及时的内服三七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爱美的女性女性天生爱美,可是女性也有很多的烦恼,各种压力之后的内分泌失调、痛经、生完小孩之后脸上长的种种斑、还有贫血,总之问题还是挺多的,并且非常的影响自己的形象。

中医养生健康教育

中医养生健康教育

02
中医饮食养生
食物的五味
甘味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如红枣、蜂蜜、饴糖等。
苦味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等作用 ,如苦瓜、茶叶等。
辛味
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 等。
酸味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山楂 、乌梅等。
咸味
具有软坚、散结、润下等作用 ,如海带、海藻等。
食物的五色
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指通过修养身心、培养品 德、提高素质,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 的。
修身养性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 动、志愿服务等手段进行,以达到更 好的效果。
修身养性的方法包括学习传统文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礼仪等,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 信心和人际关系。
05
中医四季养生
春季养生
中医养生健康教育
汇报人:XXX 202X-XX-XX
• 中医养生理论 • 中医饮食养生 • 中医运动养生 • 中医精神养生 • 中医四季养生 • 中医养生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的概念
总结词
中医养生的概念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延年益寿的目的。
详细描述
保持心理平衡。
情志调理还可以通过中医心理治 疗、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手段
进行,以达到好的效果。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是指保持内心的平静 、稳定和安宁,以达到身心健 康的目的。
精神内守的方法包括静坐、冥 想、瑜伽等,可以帮助人们放 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提 高睡眠质量。
精神内守还可以通过培养正念 、关注当下、减少欲望等手段 进行,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温,避免中暑。

【优选】养生误区-食疗真的能消除百病吗

【优选】养生误区-食疗真的能消除百病吗

与营养共同存在着的,这些毒素就是人体健康的最大威胁者之一,例如:自由基的形成,
就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现在养生知识的普及,人们也掌握了很多的排毒的方法,也有很多的食物拥有排
毒养颜的功能,但是它们在排毒的过程中又会不断的制造毒素,这是一种循环的过程,
也是一种规律,不是人为轻易就能改变的。
所以在认识食物具有那么重要的营养价值的同时,不要忽略了食物中的一些糟粕,就
力发育的最佳时期,所以饮食的均衡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期吃法也就成
为了一件头等大事,只有吃好了,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面对疾病的威胁,所以食物对于
预防和治疗儿童方面的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正方观点认为食物能够消除百病。
反方观点:食疗并不能消除百病
精 品 文 档 Professional documents
如若有用请下载收藏以便备查
首先反方肯定了正方所说的一些观点,那就是食物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作用,没有了
食物的供给,人体就会因为营养的匮乏而枯竭,所以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食
物就能治疗各种疾病。
其实食物的供给是一些营养成分,但是人体之所以能够长久的繁衍,不断的壮大都是
依靠食物,但是食物在带来这些营养成分的同时,还会有很多的毒素产生,这些毒素是
充足的气血,对于女人来说就是衰老的容颜,还会每月忍受经期的刺痛,甚至是更严重
的妇科疾病,而气血的来源就是食物,在很多养生文章中都会讲述补气血的食物,例如
木耳、红枣、枸杞、山药等食物,能够让女性拥有美丽的容颜,也能预防各种疾病。
对于男性而言,肾虚或者是肾功能不全、以及一些男科疾病都是近年来比较青睐男性
算一些疾病是因为食物的营养供给导致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食物就能够治好所有的

从中医看养生误区

从中医看养生误区

第四:夏天用空调。 第四:夏天用空调。 夏天用空调,一来污染环境, 夏天用空调,一来污染环境,二来对健康不 所以现在有很多空调病。 黄帝内经》 利。所以现在有很多空调病。《黄帝内经》 夏三月...万物华实...无厌于日,使气得泄, ...万物华实...无厌于日 “夏三月...万物华实...无厌于日,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所以夏天不要怕太阳, 若所爱在外。”所以夏天不要怕太阳,不要 怕出汗,要使阳气能够向外疏泄, 怕出汗,要使阳气能够向外疏泄,才合乎自 合乎养生。当然不要过度,以防中暑。 然,合乎养生。当然不要过度,以防中暑。
中医治病和养生都强调“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中医治病和养生都强调“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即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 即老子说的“道法自然” 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变化相一致。 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变化相一致。如果人体 与自然界不能和谐一致地相处,就会发生疾病, 与自然界不能和谐一致地相处,就会发生疾病,同 样人体也是一个整体, 样人体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不和谐也会发生 疾病。 疾病。 从中医理论看,人们的生活或养生中有不少的误区: 从中医理论看,人们的生活或养生中有不少的误区:
第一:夏天饮凉茶,平时煲汤也用寒凉之药。 第一:夏天饮凉茶,平时煲汤也用寒凉之药。 很多人认为,甚至不少中医都认为夏天天气酷热,应该饮凉茶消暑降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医经 典《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呢?因为夏天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体内阳气不 黄帝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足,所以夏天容易疲倦、乏力、腹泻、胃口差,再加上夏天因为出汗多,容易口渴,人们就喝大量的水 补充体液,有的甚至喝冰镇冷饮、凉茶,那么这些喝进去的水,怎样才能分布全身,为身体所用呢?因 为水是静的,是不能动的,所以就需要体内的阳气去分布,体内阳气本来就不足,再喝大量的冰镇冷饮 和凉茶,不是更加消耗阳气吗?阳气是人体的根本 可以说阳气就是寿命,消耗阳气就是消耗寿命, 和凉茶,不是更加消耗阳气吗?阳气是人体的根本,可以说阳气就是寿命,消耗阳气就是消耗寿命,是 阳气是人体的根本, 在折寿啊! 在折寿啊!为什么人死后身体会冰冷?因为尸体已没有阳气的温煦了。 民间也有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大家都知道,姜是热的,萝卜是凉的,夏天吃 姜就是为了养阳。那么,是不是夏天就绝对不能饮凉茶了?也不是的,要根据个人体质而定。顾名思义, 凉茶是性寒凉的,所以体质属寒的人就不能饮了,饮了就会雪上加霜。只有体质属热的人才能适量饮用, 具体还要根据各人哪个脏腑有热,用相应的凉茶才更有效。但我临床所见,现在的人属寒的十有八九, 属热的只有十之一二,可以说大部分的人不适宜喝凉茶。冷饮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既然属热的人只有十之一二,为什么那么多人,甚至医生都说病人是热气呢?因为他们不懂分清阴阳 既然属热的人只有十之一二,为什么那么多人,甚至医生都说病人是热气呢?因为他们不懂分清阴阳, 因为他们不懂分清阴阳, 不知阴阳之真谛也! 不知阴阳之真谛也!很多人一有发热、咽痛、咳嗽、头痛、牙痛、便秘、高血压等症状时都说自己热气, 其实寒也可以引起上述症状。有一人咽痛,不要说吃油炸等热气食品,就是闻到也会咽痛,用抗生素和 服寒凉中药不效。后来用北芪、附子、干姜等药治愈,这些都是很热的药啊。还有一位便秘患者,每次 都要用泻药才能大便,停用就不行,后来我用了北芪、党参这些补药就慢慢正常,不用泻药也能大便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是虚秘寒秘啊! 还有现在普遍认为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这对寒湿体质的人也是不适合的. 还有现在普遍认为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这对寒湿体质的人也是不适合的.

中医养生有讲究听你好名老中医堂专家讲中医养生的误区

中医养生有讲究听你好名老中医堂专家讲中医养生的误区

中医养生有讲究,听你好名老中医堂专家讲中医养生的误区中医说吃什么补什么,像这类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那么究竟该如何养生才是最健康的呢?听听你好名老中医堂的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食疗能“百病皆除”中医养生我们老是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它的意思就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是要五谷杂粮来维持,蔬菜是用来补充人体其他的营养。

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

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

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是无稽之谈。

“依葫芦画瓢”养生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养生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中医养生很讲究辩证治疗,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

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保健药物就会不同。

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进行体质评判,再养生。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保健选择休闲场所近年来,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技法成为很多休闲会所、美容院、洗浴中心、减肥机构的推崇亮点。

医生是治疗很重要的一环,好的医生能很轻松的诊断出病症,但是如果有些私人单位的医生不懂医理,只是掌握了部分穴位和按摩手法,不可能检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统性疾病。

病了再养生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

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

其实不然。

首先中医讲究调理,养生重在生活方式。

人要恬淡虚无,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起居有时。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第三,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或胡乱节食,不偏食、营养均衡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最后是运动有度。

中医很早就有运动养生说,但强调“不可使之过极尔”。

“本草”说养生——千万不要陷入补气血的误区

“本草”说养生——千万不要陷入补气血的误区

“本草”说养生——千万不要陷入补气血的误区养生保健,是当今社会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医养生的知识,其中补气血就成为了许多人不可或缺的保健方法之一。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在补气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困惑。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补气血的误区,告诉大家千万不要陷入其中。

误区一:认为只有补气血才是养生的王道很多人认为,只有补气血才是养生的王道,因此在养生过程中过分追求补气血,而忽视了中医养生“平衡”和“调理”的重要性。

实际上,补气血固然重要,但是过分补气血反而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造成脾虚湿重或痰湿内生,进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养生应该是在保持气血平衡的基础上,通过食疗、运动等方式来促进气血的流动和运化,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补气血。

误区二:认为一味补气血就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很多人在养生过程中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补足了气血,就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片面和错误的观念。

因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调理和治疗。

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并非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是由于气血不足而引起的,有时候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寻求全面的治疗,避免一味地追求补气血。

误区三:盲目追求补气血而忽视身体的调理很多人在追求补气血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身体的调理。

事实上,中医养生强调的是“平衡”和“调理”,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调理的效果。

在养生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顾一味地追求补气血,而要注重对身体整体功能的调理,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方法来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误区四:补气血就要靠吃中药,忽视了食物的作用在追求补气血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的是吃中药。

我们不能忽视食物对补气血的作用。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而很多补气血的食物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黄芪、枸杞、菠菜等等。

通过正确的饮食搭配和调理,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气血作用。

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

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

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作者:陈彦西来源:《祝您健康》2022年第06期郭广宇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滞动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协会理事。

擅长应用各类中医技术及方药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小儿腹泻、肥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变态反应性鼻炎、痤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抑郁性神经症等疾病。

“养生”,这个曾经“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俨然成为全民现象。

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参与其中,立志成为一个“养生达人”。

各大媒体社交平台、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甚至健身房里,随处可见他们养生、锻炼的身影。

人们说起养生理论都停不下来,各种养生方式层出不穷。

猛锻炼、狂走路,勤灌水、狠排毒……都成了常见的养生选择。

殊不知,某些被封為“真理”的养生常识,其实可能是在“养病”。

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郭广宇解释,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

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和活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郭广宇医师表示,说起养生,很多人会以为一定要吃名贵补品才能达到目的。

其实不然,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如果能根据四季和昼夜的变化,顺时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养生的目的便已达到一半。

吃补药要辨清体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

有的人本身就存在“三高”问题,平时吃得太油腻,如果再进食滋补品,就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所以并不需要“补”。

还有的人脾胃比较虚弱,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强,过量服用保健品会给肝脏、肾脏带来负担,甚至可能越补越病。

中医保健的误区

中医保健的误区
求得一身轻,健康有保证!
误区六:大便秘结,上火困扰
临床上经常碰到便秘的患者,就诊时直言不讳的告诉医生,“我上火了,便秘!”很多中医听完这句话,心中也就有了第一印象,患者上火了!
其实并非如此。
很多便秘的患者,总认为大便秘结,属上火困扰,于是吃下火药,吃大黄,有没有效呢?当时有点效,便秘会好些,但药力过后反而加重,有的患者天天吃香蕉,大便还是干结如羊粪,数天不解。
其实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是很容易犯错误,尤其在医学上,他带着经验主义色彩,跳过了辨证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性功能减退”绝对不能和“肾虚”划等号!
性,形声字,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性欲是人的一种本能,从心,也就是说性欲这种冲动,是从心发出的,如果心的功能出现问题,自然性欲就会减退。
看起来,上网、应酬、社交、娱乐……
这些都比健康重要,他们的计划是等闲下来,再考虑锻炼身体的问题,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不管什么人,生命过程大致都是相同的:总是从健康变成亚健康,然后出现躯体的功能紊乱,再变成器质性病变,最后发生脏器损害、脏器衰竭,最终走向死亡……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往往是一去不复返的:一个是青春,一个是健康。一个没有时间锻炼,或者不注意养生保健的人,终有一天要躺下来,动不了的时候,也许那时候才是真正的闲下来了,但为时已晚!
因此,锻炼应该从没有病的时候开始,从现在开始,有了病再养生就来不及了。
没时间可以创造时间,没机会可以创造机会,只要想锻炼,总是有时间的。
比如:每天上班不太远,就不要开车,可以骑单车或者坐公交车,坐公交车可以先步行一站再等车,或者提前一站下车,这样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上下班过程中,上下楼梯时,如果时间不紧,可以考虑不乘坐电梯,步行上下楼梯,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

中医养生保健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医养生保健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当代价值:对现代健康生 活方式的启示和指导
中医养生保健的文化价值
强调整体观 念:注重人 体内外环境 的和谐统一
注重预防: 强调预防为 主,防患于 未然
强调个体差 异:注重因 人而异,因 时因地因人 制宜
强调自然疗 法:提倡使 用自然疗法 ,减少药物 副作用
强调精神调 养:注重精 神调养,保 持心态平和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 经》等经典著作
传承: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保健得 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阴阳五行:中医 理论的基础,认 为人体是一个有 机整体,阴阳五 行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通过宣传和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生 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作者:
饮食清淡, 避免油腻、 辛辣等刺激 性食物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并 治疗疾病
中医养生保健的误区与纠正
误区:认为中医养生保健就是吃中药
纠正:中医养生保健可以作为辅助治疗, 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纠正:中医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运动、心 理等多方面
误区:认为中医养生保健没有科学依据
误区:认为中医养生保健可以代替药物治 疗
纠正:中医养生保健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 实践基础,具有科学性
中医养生保健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中医养生保健的文化传承
起源:《黄帝内经》等古 代医学典籍
发展历程:历代医家的贡 献和传承
核心理念:阴阳平衡、五 行相生相克、气血津液等
实践方法:针灸、按摩、 拔罐、食疗等

八个常见的错误养生观

八个常见的错误养生观

八个常见的错误养生观1、“每天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睡眠能延长寿命。

”正确答案:错!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睡眠5-7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眠超过8个小时或者不足4个小时的人更加长寿。

太多的睡眠可能是抑郁症或其他健康问题的诱因。

2、“一个人越瘦,寿命越长。

”正确答案:错!过胖过瘦都不好,过瘦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寿命短,当然,肥胖的人寿命会更短。

长寿的状态是:保持合理的BMI指数。

3、“不吃肉,不摄入任何动物蛋白就能延长寿命。

”正确答案:错!不要放弃低脂的奶制品以及鱼肉蛋白。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合理的半素食(摄入鱼)往往比完全素食(不吃任何奶制品和鱼类)更可能延长你的寿命。

4、“早点辞去工作能让你避免工作压力,从而避免压力可能导致的早夭。

”正确答案:错!有点事干通常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开心。

有研究发现,在65岁退休的人比55岁退休的人更加长寿。

5、“不吃糖的人比吃糖的人更加长寿。

”正确答案:错!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乐于每个月都享受一点甜蜜的人比那些压抑自己,完全不吃糖的人活得更长。

建议多吃一些黑巧克力,因为它富含保护心脏的物质多酚。

6、“跑步和走路相比,跑步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更大,更可能缩短寿命。

”正确答案:错!根据一项丹麦研究表明,合理运动的人们(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走路)比不锻炼的人能多活一年半。

但是,如果同样运动频率的话,半个小时的跑步能增加人们4年的寿命。

7、“单身的女人,往往定期做瑜伽和普拉提等,因此会比已婚女人的寿命更长。

”正确答案:错!根据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婚女性比单身女性的寿命长4年。

事实上,快乐、互相支持的两性关系能提高女性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况。

8、“是否参与社团活动、慈善活动与延长寿命无关。

”正确答案:错!多多参与有建设性的社会活动,例如兴趣社团、野餐会、体育团体以及慈善活动都可能延长人们的寿命。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活跃的人能增加4年的寿命。

中医谈养生讲座心得体会

中医谈养生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养生保健。

在我国,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知识,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我参加了由某知名中医专家主讲的养生讲座。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中医养生讲座首先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使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饮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的合理搭配,以及避免过量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2. 起居养生专家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养生至关重要。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3. 精神养生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讲座中,专家强调了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情绪、培养兴趣爱好等精神养生方法。

4. 中药养生中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中,专家介绍了常见的中药及其功效,如枸杞、红枣、黄芪等,并指导大家如何合理使用中药进行养生。

三、中医养生误区解析在讲座过程中,专家还针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进行了详细解析,如“晚上喝牛奶有助于睡眠”、“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这些误区虽然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并不科学。

四、讲座心得体会1. 提高养生意识通过参加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

2. 学以致用讲座中,专家介绍的养生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养生保健。

3.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此次讲座,我更加了解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实用方法,为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中医:养生的几个认知误区

老中医:养生的几个认知误区

错误的理念,不仅不能养生,还会“养”出病。

五谷杂粮粉:吃出糖尿病
吃五谷杂粮之所以有助于健康,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另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但把杂粮磨成粉后,膳食纤维没了,剩下的只有淀粉和糖类。

近些年,市面上流行起了“五谷杂粮粉”,很多市民觉得吃起来很方便。

常吃五谷杂粮粉使血糖的提升速度更快,对身体不利。

“天天这么吃,很有可能吃出糖尿病。

无论有没有糖尿病,都不建议多吃五谷杂粮粉。

“辟谷养生”:毁了肠胃
“辟谷养生”越来越受追捧。

其理念为:不吃谷物、肉、蛋等,仅依靠喝水、打葡萄糖来代替三餐,称能“清理肠胃”。

“辟谷养生”并没有中医的理论基础,而“断食辟谷”的方法也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

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辟谷对身体有好处。

辟谷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运行规律,甚至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导致身体的代谢紊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乱补维生素:吃出结石
有些人夸大了维生素的作用,把维生素当作万能补品。

其实,如果人的机体不缺乏维生素,过量补充反而会加重病情。

例如,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

平时有人把维C泡腾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药品,但其实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正常人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还会导致尿路结石,加速动脉硬化。

中医养生保健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的来源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

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少腹泻、久病体虚等症。
湿热质
体质特征
形体特征 :形体偏胖或苍瘦 常见表现 :平素面垢油光,容易口苦口干,
身重困倦,易生痤疮,体偏胖或
苍瘦,心烦懈怠,眼目红赤,大 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 心理特征 :性情多急躁易怒
调养方式——中药调理
多食清利湿热的药物
如:金银花、荷叶、菊花、莲子心、藿香等。
面色萎黄,时有汗出等
推荐食疗
2.黄芪汽锅鸡块
原料:黄芪15克、鸡一只、葱姜
蒜盐适量
做法:将黄芪洗净后用纱布包好待
用;把鸡切块,用开水焯一下去血沫,捞出后放入 汽锅内,将黄芪、葱姜蒜盐放入,大火烧开后改文 火焖三个小时,直到肉烂为止。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适应人群:气虚系、心脾两虚,出现少气懒言、气短无力、
健康、长寿、养生与幸福
康寿是幸福之基
乃康寿之 请问您幸福吗? 如何才能幸福?
信仰-敬畏之心 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贤人之言
养生?
养生可称谓: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
养生:所谓的养,是指保养,调养,补养
所谓的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即为调摄生命,保持健康并达到长寿。
中医药养生学
茯苓、白术、山药、灵芝、大枣等。平时也可以适当服用 一些有补气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
按摩足三里—取穴方法
推荐食疗
1.小米山药粥
原料:小米100克、山药50克。 做法:将小米洗净,山药洗净
刮皮切成丁,加水同煮 粥。
功效:补益心肾、健脾和胃。 适应人群:气虚质、脾肾两虚,出现食少乏力,
色潮红、有烘热感,皮肤偏 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 睡眠差 心理特征 :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调养方式——中药调理
药物调养:多吃甘凉滋润的中药,如:生地、枸杞、沙参、
百合、女贞子等。常见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
生地
枸杞 沙参
百合 女贞子
推荐食疗
百合鸡子黄汤
原料:百合7枚,鸡子黄1枚,
为什么是养生而不是养身?
养生是大众的事,还是专家的事?
养生是用特效法,还是用综合法?
主要内容
解读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方法
体质辨识与养生
养生目的:健康、长寿


健康观
21世纪
大健康:建,康、智、乐、美、德 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我国古人
长寿
古代:“享天年”、“
度百岁”、“考终命”
现代:达到生命个体的自然年限
古代:汉代哲学家王
充提出“百岁之寿, 盖人年之整数也”; 魏晋时代著名养生家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则认为上手可以达到 120岁,
现代:
研究表明:细胞 分裂的次数和周 期相乘就是人的 自然寿命。美国 学者海尔.福利推 算,细胞分50代, 周期2.4年, 50乘 以2.4即为120
八、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
九、药圣:李时珍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 吴谦,字文吉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
长寿的秘诀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的 第一段谈到了长寿的秘诀:
乃问于天师曰 :余闻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 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 乐观,意志坚定,感情丰富
正确认识自我, 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清心静神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不能害”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解读:静心养神可以使正气充聚而不散乱,维持机
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即使有
很强的致病因素,也不易罹患疾病
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方法
体质辨识与养生
中医体质九分发
您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体质吗?
气虚者
体质特征
形体特征 :肌肉不健壮 常见表现 :平常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面色偏黄, 目光少神,容易头晕,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
调养方式——中药调理
常用的补气药物:人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党参、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以法,长有天命。”
吃的要慢:
“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四季有别,男女有别
天人相应——因时施膳:四季有别

春季—气候温暖,万物生发—五脏属肝—疏肝气
如:萝卜、山楂、玫瑰花、月季花等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五脏属心—清心火 如:芹菜、生菜、苦瓜、莲心等 长夏—气候湿热,万物生长—五脏属脾,运脾湿, 如:竹笋、茯苓、 薏米、赤豆等 秋季—气候凉爽,万物收获—五脏属肺,润肺燥, 如:百合,梨子、芝麻,蜂蜜柚子茶等 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潜藏—五脏属肾,温肾阳, 如:木耳,栗子,核桃,山药等
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
胞泡微浮,容易困倦喜食肥甘 甜黏,平素舌体胖大 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 豁达,多善于忍耐
推荐食疗
珍珠薏米丸子
原料:瘦猪肉200克,
薏米150克,
盐,味精,蛋清,淀粉,白糖,油适量。
做法:将猪肉剁成陷,做成直径 2cm 大小的丸子备用,
将薏米洗净,备用的丸子裹上生薏米,放在笼
胡少红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探究青春不老之秘方


秦始皇(49岁)寻找不老仙;
魏晋时代贵族们争相服用的“长生不老丸”; 雍正(57岁)服食丹药;
武则天(82岁)养生方:人参、当归、石斛
乾隆(89岁)养生方:人生、麦冬、五味子

由此见证了中国古代炼丹服石(仙丹)
以祈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

养生误区:养生真的能找到“仙丹”吗?
运动养生—动静结合
千古不衰的五禽戏 广为流传的八段锦
穴位按摩的养生手法
规律: 40~60min/次 3~5次/周 持之以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简便易行的固护正气的方法
灸足三里
每天灸灸足三里,胜吃一只老母鸡
10 ~15min/次, 3~5次/周,1个月为1疗程
主要内容
解读中医养生学
白糖适量。
做法:百合脱瓣,清水浸泡一宿,
待白沫出,去其水。放入锅中,加清水,旺火烧沸 后再改用小火煮约半小时,然后加入鸡子黄搅匀, 再沸,调以白糖(或冰糖)进食。
功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 适宜人群:阴虚质出现神情不宁,沉默少言,口苦、尿黄
等症。
痰湿质
体质特征
形体特征 :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
养身之道贵在“静”
清心静神
有赖于
德行的修养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清心静神—心肾共养
穴位按摩:
肾藏精,心藏神,修炼心肾,达到心肾相交
按摩心包经和肾经上的两个重要穴位
劳宫穴和涌泉穴:左右交叉,相互按摩,直至发热
藿香 莲 子 心 菊花
荷叶
金 银 花
气郁质
体质特征
形体特征 :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 :神情多烦闷不乐,胸胁胀满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
调养方式——中药调理
可选用疏肝理气的中药
如:柴胡、枳壳、佛手等。中成药,如:加味消遥丸。
柴 胡
佛 手
枳 壳
推荐食疗
干贝萝卜汤 原料:白萝卜1根(约400g),干 贝2~4个,高汤5碗、陈酒、 盐、白糖各适量。 做法:前一天晚上将干贝泡入水中, 第二天早上洗净后用手撕开。 白萝卜洗净去皮,切成块,锅 里放入高汤、白萝卜、干贝,用 旺火煮开后改为文火煮20分钟, 然后用陈酒、糖调味后再煮20分钟, 待白萝卜变软后、搅均匀后即成。 功效:此汤可起到滋阴益气、和胃调中之功。 适宜人群:气郁质的乳腺增生、惊恐等病症。




因人施膳:男女有别
女性养阴养血 红糖 蜂蜜 红枣 阿胶 枸杞 当归 首乌 黑五类:黑豆、黑米、
黑芝麻、黑木耳、黑枣
因人施膳:男女有别


男性养阳养气
姜 桂圆
核桃
鹿角胶 冬虫夏草
少量白酒(30~50ml)
适量红酒(50~100ml) 啤酒(300ml)
情志所伤与五脏
怡养情志
怒胜思疗法:宋代名医文挚治齐王忧郁症
以身殉职的故事
据《吕氏春秋 . 至忠篇》文挚失约三次激怒齐王,失礼看
病找骂,一怒一骂治疗齐王忧郁症 思胜恐疗法 恐胜喜疗法 喜胜忧疗法 忧胜怒疗法
饮食养生四大原则
吃得要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吃的要少:“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吃的要淡:“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养 生 三 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气—生命的能量-氧气,养生的途径
生 命 活 动
神—生命的主宰-养神,养生的关键
外在表现
首重养神,形神共养
精充、气足、神全
健康
精亏、气虚、神耗
衰老
养 神
修养德行
注意精神卫生调摄
清心静神
怡养情志
修养德行
德 高 者 三 大 特 征
良好的人际关系
身心健康的重 要标志之一
善良的个性人格
良好的处事能力
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
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食盐,旺火烧沸
后去浮沫,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适宜人群:阳虚质、腹中冷痛以及虚劳不足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