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各有特点,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介绍四种较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第一种是乡试制度。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第一次考试,从唐
代开始逐渐发展并成为明清两代的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乡试的参加者是
通过各地县级考试选拔出来的士人,主要考察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考试成绩。乡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有文化素养和才干的人才,以培养能够为国家服务
的官员。
第三种是殿试制度。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后一次的考试,也是最高级
别的选拔考试。殿试是在皇帝的面前进行的,目的是让皇帝亲自考察选中
的士人,以确认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朝廷官员。殿试主要考察士人的思想
水平、忠诚度和为官的操守。殿试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考试形式,如作文、答辩和辨论等,以评价候选人的综合能力。
第四种是举荐制度。举荐制度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选官方式,通
过地方官或知名士人推荐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举荐制度可以充
分发挥士人自己的判断力和推荐能力,减少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举荐制
度通过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网络,推动了官员选拔的广度和深度。
这四种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非常重要,它们各自具有特点,
不仅推动了官员的选拔制度发展,也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这些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掌握行测人文常识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应对行测常识备考,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古代选官用人的制度:
1、世卿世禄制商周时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以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虽然担任大小官职的人都需要学习国学知识和相关的礼仪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垄断的官职,没有起到选贤任能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后期的选官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2、察举制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具体的形式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地方和大臣举荐人才。举荐又多数以“举孝廉”为主,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提升了人才选用的质量。成为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前期还是以人的能力和家世为主要划分依据,但到了后期,就主要看家世和门第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使得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了贵族垄断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制度又变成了贵族士大夫的工具。
4、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实行时间最长也是选人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的选官用人制度,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进一步加强,科举制考察的形式和内容都做了进一步的约束,考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约束了考生的思想,起不到选贤用能的作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存在着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以及其变迁凸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下是对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详细介绍。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有贤良制、仕官制和举贤制等。其中,贤良制是指通过品德和才能来选拔官吏,被认为是儒家的选官原则;仕官制则是指通过参加考试来选拔官吏;举贤制是指通过各类考试来选拔官吏。
2.秦汉时期:秦朝及汉朝的选官制度有一定的连续性。在秦朝初期,选官主要依据家世和功勋,后来逐渐转向以举荐为主。汉朝则加强了士人选拔制度,开创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博士等职位。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相对混乱,任人唯贤的原则逐渐减弱,世族势力增强。晋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和试贤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金榜制等。
4.隋唐时期:隋朝及唐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以贡举、明经、会试和殿试为主要选拔方式。唐朝的选官制度以科举为核心,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经典模式。唐朝还设立了宰相、尚书、御史等官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等级体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的选官制度有所变革,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进士、秀才等考试科目,并加强了考试的形式。元朝的选官制度延续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些,例如增设举人、贡生等。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变化不大,仍以进士科为核心,但明代有明经科和廷试,清代有解元科和生员解试。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选官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其独特之处。然而,这些选官制度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军功授爵制
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3、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这一制度也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贤能者可以通过考试、推举、举荐等方式进入官场,成为朝廷的官员。当时的选官制度非常重视才干和能力,强调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这种选拔制度能够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官僚体系中,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而到了汉朝,科举制度开始被广泛应用。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层次,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获得进入朝廷做官的机会。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官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提高了选拔官员的公信力。同时,为了保证选拔的公正性,考官和考生的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以避免附和和互相纵容的情况发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政府将科举考试定为国家的最高考试,以选拔人才。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设有不同的科目和级别,包括文科、法律、经济等等,考试内容的多样性让更多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最为完善和成熟的时期。宋代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参加的人数很多,通过的人数相对较少。会试是由各省的举人参加的考试,通过的人数更少。殿试是最后一级考试,是由皇帝亲自参与并决定是否通过的考试。通过殿试的人可以进入朝
廷做高级官员。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一个注重才能和能力的选拔体制。不同朝代的选拔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以科举考试为基础,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制度的实施,一方面能够保证官员的才干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种选拔制度影响深远,为后来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选官的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1. 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通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最著名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它从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直到清朝废止。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才智和治理能力。
2. 举荐推选:除了考试选拔外,古代还存在举荐推选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格的人可以向上级官员推荐合适的候选人。这些人通常是有声望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的推荐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参考。
3. 资历和经验:在一些特定职位中,官员的资历和经验也是选取的重要标准。比如,高级官员通常需要在地方任职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4. 人才选拔: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和家族背景。一些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留给民间人士,以保证人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品德和廉洁:在选官过程中,候选人的品德和廉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廉洁的人更容易被选中,并且在任职期间需要保持高尚的操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并且在选
取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考试成绩、举荐推选、资历经验、品德廉洁等。这样的选官制度旨在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道德符合治理国家的要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一、世卿世禄制
(一)开始朝代
世卿世禄制始于夏、商、西周(但夏商并无明确记载)。
(二)制度内容
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官员选拔实行“亲亲尊尊”
路线。
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相这样的高官。
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三)基础
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和井田制。
(四)废除
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
二、军功爵制
(一)产生
魏国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商鞅正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二)内容
秦国军功爵制分为20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与之在战场上所杀的人数直接挂钩,即“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三)基础
军功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四)盛行
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代时期。
三、察举制和征辟制
(一)朝代
汉朝(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二)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刘邦求贤诏开察举制先河,汉武帝达到完备。察举制标准为“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但考查名目繁多,分为岁举(常举)和特举。
岁举,即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人才,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以“贤良方正” 为最重要。
(三)征辟制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征,也称为“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
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
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
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
人担任官职。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选官时,通
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士人是指
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士人
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
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会试
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殿试由皇帝亲
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
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
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
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低级官员则较
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一品
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
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任命制阶段:在先秦时期,官员的选拔方式以任命制为主。各个封建国家的国君和王侯通过考察、礼仪、宴请等方式,任命自己认为能胜任官职的人担任官员。此阶段选拔对象主要以贵族、巨富等社会上层人士为主。
2. 考试制阶段:汉朝开始,通过考试制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极为完整的科举制度,对选官产生了深远影响。考试制度逐渐形成,不再由上层社会的人物直接被任命为官员,而是透过文化、才华和功绩等方面来选拔官员。
3. 预备役制阶段:唐朝开始实行预备役制度,即将选拔出的人员先派到地方或官署担任副职,积累一定的经验与资历。后来,还出现了以冗员为主、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预备役选官制度,延续了近300年。
4. 举荐制阶段: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由南方士人推荐人才担任官职的举荐制成为主要选拔方式。在宋代,举荐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成为宋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5. 科举制阶段:元朝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国选官的唯一方式。明清两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成为历朝历代选官制度中最为完备、最为重要的一种。科举制度主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既考察文化、才华,也注重品德、忠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得到官职。
总之,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从任命制到考试制,再到预备役制、举荐制和科举制,始终反映着时代对选官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试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
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选拔人才、推动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
一、选贤任能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
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它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中央政府担任官职。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准包括品德、才能、学识等方面。在察举制下,地方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推荐优秀人才,从而为中央政府选拔出了一批批优秀官员。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在魏晋时期实行。它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选拔标准和程序。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出身,因此也被称为“门阀制度”。在九品中正制下,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更容易被选拔为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人的晋升机会。
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起源于隋代,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知识。在科举制下,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官职,这为普通人的晋升提供了机会。科举制在历史上废除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二、官员考核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主要包括考课和监察两个方面。
考课
考课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是指官员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是指官员的能力和才干;勤是指官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绩是指官员的工作绩效和政绩。在考课中,根据官员的职位和职责不同,考核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高级官员,更注重德和能的考核;对于基层官员,更注重勤和绩的考核。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先秦时期
首先在先秦时期,这个时期主要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贵族世代继承父辈的官职,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代继承父辈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卿世禄制延续的数百年间,靠着血缘关系巩固政治,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霸,这时这种用血缘连接的政治关系显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各国也纷纷变法,于是军功爵制产生了。
军功爵制在秦应用的最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就是根据军功的大小选拔官吏。这种不再是凭借血缘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很明显的进步性。而且在动乱的时代,军功爵制能激发战场上士兵的积极性,秦能统一六国,军功爵制可谓功不可没。但战争不会一直存在,军功爵制也就不可能一直存在。
2.汉代时期
到了汉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即由官员举荐一些德行好.学问高.通法律.性坚韧的人才,再组织这些人才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做官。察举制为汉代选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但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选官标准的不确定性.考试的不严格性等弊端逐渐显露,选官制度再次变更。
3.三国时期
三国曹丕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按照九品也就是人的出身.品德.才能,由中正这一类官吏来选拔人才。三国时期,
各国都在紧张地竞争之中,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开疆扩土都急需人才,而后来魏国政权被窃取,继司马家族崛起后,很多大家族也纷纷崛起,选拔官吏不再以九品为标准,反而更多地依靠中正的主观判断,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完全违背了当初选拔官员的初心。
中国古代各朝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选官制度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中,选官是一个严谨而严格的过程,旨在确
保能够选拔出具备良好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来担任政府职务。这一制度
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延续至清朝结束。
世袭与科举制
在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分为世袭制和科举制两种。
首先是世袭制,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典型制度。按照世袭制,统治
者将政府职位世袭于高门望族。这些高门望族以血缘关系为凭据,维
持并传承着政府职位。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能力和素养并不是首要考
量因素,而是以出身和血统为基础。
然而,由于世袭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出现腐败和不称职的官员,以及社会层级固化等,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向更公平公正
的选官制度转变。
其次是科举制,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制度于
隋朝开创,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首先是乡试,也称为县试,考察的是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品德,合
格者可以参加会试。接着是会试,也称为省试,考察的是文化学问的
高深程度和辨析能力。通过会试选拔出的考生则进入最终的殿试,这
是皇帝亲自参与的考试,旨在筛选出最优秀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和透明,为广大人民
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然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
来,例如只重视文化学问而忽略实际才能和管理能力,导致选官制度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
逐渐遇到了挑战。
其他选官制度
除了世袭制和科举制,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选官制度。例如,
在唐朝时期实行的三省九部制度,将政府职位分为文官和武官,通过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讲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一批批廉能之吏共同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悠久的华夏文明永葆生机,源远流长。因此,历朝历代所推行的选官制度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概述。
第一章选官制度
一、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世,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义也。
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遭到破坏。夏商周时,世袭制,依血缘亲疏来定各级官员的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二、军功制
(一)军功制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
(二)客卿制
魏信陵君
赵平原君
楚春申君
齐孟尝君
三、察举制、征辟制盛行于两汉时期,以察举制和
征辟制为主要形式。(一)察举制
察,考察;举,选取,举荐。
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确立,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方式。
察举制的科目按举期可分为两类:
1.常科,又称为岁科,各郡每年按规定举荐人才,为主要的举荐方式。
2.特科,不常采用。
(1)岁科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b.茂才,又称秀才、茂材。茂,
美也。c.察廉,又称举廉。廉,廉吏。d.光禄四行,四行,质朴、敦
厚、逊让、有行(或节俭)四种品行。(2)特科:可分为常见特科和
一般特科,其中以贤良方正、明经为主a.贤良方正b.明经
c.贤良文学
d.
直言极谏e.
孝悌力田f.
明法g.明阴
阳灾异h.勇
猛知兵法(二)
征辟制
征,又作“徵”。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四、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由曹丕定制,至西晋时趋于完备,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质上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2.察举制 评价
➢利
(1)察举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便是乡举里选,长官 推荐。
(2)它替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 人才,扩大了统治者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 作用,
➢弊
(1)察举者以私意取人。
(2)权贵们的请托。
(3)士人的钻营。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评价
(1)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 面。
(2)“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 会,保证了他们代代矢志效忠王朝。
(3) “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人选推进了各 级统治机构中。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 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 官吏才可能富于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合适人 选。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萌芽 1.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
的禅让Leabharlann Baidu。
2.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 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 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 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三个时代
1.世官制 2.察举制 3.科举制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2.察举制
含义 (1)察举是汉代选用人才的特定名词,察举即考察
举荐之意。它是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包括中 央九卿及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或者由中 央派遣的特使访察其下属的人才,向皇帝推荐举 送的一种制度。 (2)察举根据时间、方法、对象和范围,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诏举,另一类是岁举。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2.察举制
发展
(1)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 吏道、通法、征士等。
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 显, 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
吏道即由“吏”(狭义的“吏”,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 如“佐”、 “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 考课制度实现;
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
的方式收罗人才。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2.察举制
(2)汉王朝首创察举制度。先经官吏察访,后推荐给 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 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前,是察举制产生、确立时期,后 则是此制的规范发展时期。
(3)东汉末,魏王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 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 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 定期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但不 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3)春秋时期,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 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 义。
(4)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 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 立起来, “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客”,据史家解释,就是“宾客”。战国以客 出仕的史实中,仍以秦国最为典型。到此,世官 制时代终告结束。
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 人”。 (2)科举制,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而选 取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在众 多的科目中首开“进士”一科,标志着科举制的 创立。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3.科举制
(3) 李唐王朝建立后,继续开科取士,并使之定型化。 唐初,科举考试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含义 (1)“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
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 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世官”,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 而言 ,世官并不等于世职 ,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 担任某一固定官职 ,就其主体而言 ,世族是世官的 基础 ,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 ,其成员就随时可能 有出任重要官职。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发展 (1)夏、商时期,“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
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2)西周世官制进入鼎盛时期,紧密结合宗法制、 分封制。受封的各级封君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 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含义 •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
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 大体相当。 •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 台。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 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 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和进士经常举行。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
构思,故难考。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 。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
更是趋之若鹜。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3.科举制
3.科举制
含义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公开考试 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 于宋,强化于明,至清代趋向衰落,直到1905年 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其形式 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3.科举制
发展 (1)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五品以
常举设的科目非常多,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 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
制举,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 任将率、祥明政术可以理人等。两种举制共设有90多科。
常举每年一次,由礼部主持;制举是皇帝据临时需要,不定期举
行,取士也较少,故被视为“非正途”。常举众科中,只有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