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题---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2. 学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每人一份分数卡片、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蛋糕被分成了几份,每份的大小是否相等。

2. 分数的比较: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蛋糕的每一份,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分数卡片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4.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分数卡片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分数的加减法题目,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比较2.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5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数的比较方法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分数来表示,并和家长一起讨论。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数概念、掌握分数运算法则的基础,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量校园”2. 案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案例内容:(1)准备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中,我们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量对象。

(2)实施阶段1)测量长度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物体,如树木、操场、教室等,确定测量长度。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2)测量面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面图形,如花坛、操场等,确定测量面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测量体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立体物体,如花坛、垃圾桶等,确定测量体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总结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成果的展示,分享测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案例实施1. 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案标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2.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计算、旅行路程计算等,激发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讨论其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如建立数学模型、使用图表、运用数学运算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案例,如购物清单、旅行路线规划等。

2. 分组让学生共同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鼓励他们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3.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并共享解决思路和成果。

步骤四:活动设计与实施(30分钟)1. 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购物、旅行、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活动设计,并准备相关材料和展示方式。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设计,并进行互动讨论与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对学生的活动设计进行评价,包括问题的设置、解决思路的合理性、展示方式等。

3.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组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赛或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案例。

2.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的材料和展示方式。

以上是一个关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数学(3篇)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数学(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教学内容:(1)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2)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建模;(3)数学知识的拓展与探究。

2. 实践教学环节:(1)数学实验;(2)数学探究;(3)数学竞赛;(4)数学课程设计。

三、教学策略1. 实践教学策略:(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3)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数学实验(1)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2)实施阶段: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3)总结阶段: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分享经验。

2. 数学探究(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3)实施探究:学生按照方案进行探究,收集数据;(4)总结与交流: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分享经验,进行交流。

3. 数学竞赛(1)选题:教师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学生进行选题;(2)准备:学生查阅资料,制定解题策略;(3)比赛: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题目,教师批改;(4)总结:学生总结解题过程,分析错误,提高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3篇)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实物教具(如:正方体、长方体、圆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烹饪、旅游等,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学实践活动课。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介绍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测量、计算、归纳、推理等。

3. 举例说明实践活动课的具体操作步骤,如:分组、分工、记录、交流等。

(三)实践活动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分工: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其他成员分别负责测量、计算、归纳、推理等任务。

3. 实践活动内容:a. 测量: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面积、体积等。

b. 计算: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相关数据,如:周长、面积、体积等。

c. 归纳:总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找出规律。

d. 推理:根据归纳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活动成果,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5. 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活动课的收获,如: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高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高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高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1.实际问题分析和建模2.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数学软件的运用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并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2.问题描述和分析(15分钟)老师提供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明确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3.建模和解决问题(3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建模,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结果分析和展示(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给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进。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讨论。

2.启发式教学:老师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

3.课堂互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

教学资源:1.实际问题材料2.数学软件评价方式:1.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程度。

2.成果质量:学生完成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表达能力: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清晰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得到了促进。

下节课可以加强对数学软件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标题】: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1.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纸张、铅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二、讲解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关于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践任务,例如测量教室的面积和周长。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利用尺子和纸张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3.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教室的面积和周长,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活动一:测量与估算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材料:米尺、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测量对象(如桌子、椅子、窗户等)。

步骤:(1)教师讲解测量和估算的基本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记录结果。

(3)学生汇报测量和估算的结果,教师点评。

2.活动二:几何图形的制作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步骤:(1)教师讲解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制作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3)学生展示制作的几何图形,教师点评。

3.活动三:数学游戏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材料:数学游戏卡片、计时器等。

步骤:(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速算比赛、数学接龙等。

(3)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教师点评。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2.导入: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主题。

3.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活动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测量和估算的准确性、几何图形的制作精美程度、数学游戏的完成情况等。

3.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内容和难度,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综合实践《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综合实践《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综合实践《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发现并掌握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与皮筋长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发现并掌握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与皮筋长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与皮筋长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钉子板、皮筋、直尺、圆规等。

2. 学具:每组一个钉子板、皮筋、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钉子板吗?钉子板上可以画出很多有趣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b.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多边形有哪些特点吗?c. 学生回答:多边形是由直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每个角都是小于180度的。

2. 探究a.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呢?b. 学生猜想:可能与多边形的边长、角度、周长等有关。

c. 分组实验:每组一个钉子板,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成一个多边形,测量并记录多边形的边长、角度、周长等数据。

d. 观察数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e. 学生发现:多边形的面积与皮筋的长度成正比。

3. 验证a.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证明这个规律吗?b. 学生证明:设多边形的边长为a,皮筋的长度为L,则有L = na(n为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面积为S,则有S = (a^2 n) / 4 tan(π/n),将L代入得S = (L^2 tan(π/n)) / 4n,即S与L^2成正比。

4. 应用a.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吗?b. 学生举例:比如,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多边形图案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奇妙的零》教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奇妙的零》教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奇妙的零》教案设计第一章:奇妙的零的认识1.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零的概念,掌握零的运算规律。

1.2 教学内容:介绍零的起源,讲解零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1.3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故事引入零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零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零的运算规律。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零的运算规律,并进行讲解。

1.4 作业设计:(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零的例子。

(2) 请学生完成一些关于零的运算题目。

第二章:零的奇妙性质2.1 学习目标:让学生探究零的奇妙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零的奇妙性质,如零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

2.3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零的奇妙性质。

(2) 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零的奇妙性质的过程和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并讲解零的奇妙性质。

2.4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零的奇妙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零的奇妙性质,并写一篇短文。

第三章:零在生活中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货币、温度等。

3.3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3)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3.4 作业设计:(1) 请学生举例说明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零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零的奇思妙想4.1 学习目标: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有趣的零的相关故事或作品。

4.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发挥想象,创作与零相关的作品。

4.3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零相关的作品。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4 作业设计:(1) 请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个与零相关的有趣故事。

小学综合实践数学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数学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和比较数字的大小
学习目标:
1. 能够认识和掌握数字0-100之间的大小关系;
2. 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3. 能够运用数字大小比较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0-100;
2. 比较符号卡片“>”、“<”、“=”;
3. 尺子、秤、计时器等实物用品;
4.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5分钟)
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将数字按大小顺序排列。

二、导入新知识(10分钟)
1. 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连接起来。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字表示不同物品的大小。

三、学习活动(20分钟)
1. 让学生根据实物用品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2. 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能最快正确比较出几组数字的大小。

四、巩固提高(10分钟)
1. 老师让学生用计时器比较两个不同时间的长短;
2. 学生互相交换作业本,互相比较练习题答案,找出错误并更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强化数字大小比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练习册中有关数字大小比较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及时交回。

七、板书设计
数字大小比较
>、<、=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字大小比较的概念理解得还不够深入,下节课我会设计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他们的认知。

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案例(3篇)

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数学素养。

本案例以“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掌握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学生自信、勇敢面对挑战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数学建模等。

2. 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实验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图片,如:超市购物找零、计算房屋面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数学问题,并简要介绍解决方法。

(二)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策略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3. 教师讲解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实验等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

2. 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总结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活动,总结教学效果。

3.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是否能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通用4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通用4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通用4篇)数学综合实践篇1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学习目标: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

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⑵小组内交流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

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学习目标: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引入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

《数学综合实践--节约用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综合实践--节约用水》(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综合实践节约用水》(教案)一、教学内容《数学综合实践节约用水》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旨在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水资源分布图、节水宣传资料、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水杯、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展示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2 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节约用水?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节约用水的方法和措施。

2.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家是如何节约用水的?3. 合作探究3.1 教师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成果展示4.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节约用水方案。

4.2 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5.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学综合实践节约用水》一、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节约用水的方法和措施七、作业设计1. 列举自己在家节约用水的方法,并计算每周可以节约多少水。

2. 调查学校或社区的节水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3. 写一篇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书,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节水行动中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今后,教师还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多边形的性质1. 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多边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活动内容:(1)观察和描述多边形的边数、角数和内角和。

(2)探索多边形的对角线数量关系。

(3)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二、活动主题:几何图形的拼接与变换1. 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拼接和变换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 活动内容:(1)利用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进行拼接,创作出不同的图案。

(2)学习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

(3)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几何图形的变换规律。

三、活动主题:生活中的数学1. 活动目标:(1)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活动内容:(1)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面积计算、长度测量等。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的优惠计算、路线规划等。

(3)分享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四、活动主题:数学游戏设计与挑战1. 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设计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 活动内容:(1)设计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数学接龙等。

(2)进行数学游戏挑战,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速度。

(3)团队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难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活动主题:数学故事分享与创作1. 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分享和创作数学故事,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数学与生活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认识数字4 和5,学会数数和写数。

2. 学习加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3. 探索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数量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数字4 和5 的来历,引导学生关注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数字4 和5 的写法和数数方法,进行实际的数数练习。

3. 学习加减法运算,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加减法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数量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活动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数字4 和5,掌握数数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运算。

3. 学生能够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数字卡片、计算器、生活物品图片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投影仪连接正常。

七、活动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数字4 和5 的来历,引导学生关注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数字4 和5 的写法和数数方法,进行实际的数数练习。

3. 学习加减法运算,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加减法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数量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数字的应用,如时间、价格、数量等。

2. 家长协助孩子记录发现的数字应用,并拍照留念。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引入活动:通过讲解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解决与数学相关的实际
问题。

3. 讲解和总结:针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答案进行讲解和总结,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活动:
- 提出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实践活动: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3. 讲解和总结:
- 指导学生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

- 通过讲解,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
1. 实际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购物计算、旅行路线规划等。

2. 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研究进度选择适当的数学教材。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针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答案,进行个别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及时反思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的反馈和意见是教师反思的重要依据,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综合实践小学数学教案

综合实践小学数学教案

综合实践小学数学教案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运算技巧
2. 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准备:实际问题解决示例、计算练习题等。

2.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讲解实际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并举例引导学生思考。

2. 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合作解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讨论和分享思路。

4. 整理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5. 知识总结: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类似的综合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综合实践
黄智慧
一、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有关立体形体的知识整理成表格或图。

现在,请小组讨论推荐一张表格或图,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各小组纷纷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自己组整理的表格并向同学介绍。

有出现下列图表等情况。

二、贴进生活,模拟应用
1、购买鱼缸的数学问题
师:昨天,老师想去买一个鱼缸,发现有以下几种型号。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老师看到的三种鱼缸的形状大致是怎样的?
生:1号鱼缸看起来像一个正方体……
(众生抢着补充:没有上底面。


生:2号鱼缸像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没有上底面。

生:3号鱼缸是一个高高的长方体,有点像柱子,也没有上底面。

(众生抢着补充: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这样吧,每个小组选画一个鱼缸,然后展示给其他小组看看。

师:工人叔叔在做鱼缸时该如何割玻璃,各种方案需怎样的玻璃?选择一种鱼缸,想一想。

生1:我选1号鱼缸,它只要割5块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就可以。

生2:2号鱼缸需要的玻璃是:一块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玻璃,二块长9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和二块长6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生3:3号鱼缸要二种形状的玻璃: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和4块长7.7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师:观察三个鱼缸,你想知道什么?
生:哪个体积最大?
师:鱼缸装水量是它的容积,如果不计玻璃的厚度,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生:哪个鱼缸用料最少?
师:那就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容积和用料面积吧,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反馈如下:
用料面积(平方分米) 鱼缸容积(立方分米)
1号鱼缸:6×6×5=180 6×6×6=216
2号鱼缸:9×6+(9×4.2+6×4.2)×2=180 9×6×4.2=226.8
3号鱼缸:5×5+5×7.75×4=180 5×5×7.75=193.75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问:老师,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时,正方体的体积大。

而这里为什么不是这样?哪里不对?
生答: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是在所有面都计算的,今天计算的鱼缸只需计算5个面就不一样了。

师:你认为老师应购买几号鱼缸?
生1:我认为选2号鱼缸好,因为它底面比较大适合鱼游玩。

生2:我觉得你选3号比较好,因为它占地面积小。

生3:3号好,因为3号鱼缸比较深,适合习性不同的各种鱼,深水与浅水可养不同的鱼。

生4:1号好,因为它方方正正,既宽阔又比较深,鱼比较容易找到喜欢的深浅之处,那里又相对较宽大。

生5:我劝你不要买3号鱼缸,因为它比较窄小,鱼不好向前游。

生3(迫不及待地说):鱼可以绕着游。

师:大家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都很好,购买时还要考虑房子大小等因素。

2、沙坑用沙中的数学问题
学校在操场边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上沙作为沙坑使用。

它的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5米。

这堆沙够用吗?(∏的值取3.14)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
生1:这堆沙不够用。

因为沙坑的体积是6×3×0.4=7.2(立方米),而这堆沙的半径只有12.56÷3.14÷2=2(米),沙的体积是×3.14×2×2×1.5≈6.28(立方米)。

沙不够用。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堆沙够用了。

因为已经有6.28立方米沙,而沙坑装满沙也仅需7.2立方米,不用装满就可以了。

生1:不装满一些会不安全。

生2:不对,6.28÷(6×3)≈0.35,可见,用6.28立方米沙来装这个沙坑可以装0.35米深了,应该是安全的。

而且,在使用中,沙不容易溢到操场上去。

生1:我接受你的意见。

三、综合实践,升华知识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几个题目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问题。

老师这儿有一个铅球,怎样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可以先在鱼缸里放一部分水,不能太多,量出水的高度;再将铅球放进水中,再量出水的高度,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

生2:我们组的方法与他们不同,我们决定用一个大口杯,装满水,再将铅球放进水中,收集溢出的水,用量筒一量就知道铅球的体积。

生3:如果鱼缸很大,这个铅球又这么小,放到水里水面上升很少,会很难测量,就不容易求出铅球的体积了。

生1:对,我们会选择一个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玻璃口杯也行,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生4: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设法找到球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公式计算。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棒,下面就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实践,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

老师这里为同学准备了一些工具,可以来借用。

(用公式计算球的体积的那组同学用的是由老师提供的球体积公式:老师建议他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搞清球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

) (学生实践后反馈,老师说明测量中有误差,数据略有不同是正常的。

)
课后反思: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努力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复习课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复习的每一过程能否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教学的过程,可以肯定教学是成功的:做到系统整理知识、综合应用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落实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自主整理,提高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必须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本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让学生
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按立体图形的种类和按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等不同方法来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

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课前完成整理和建构,增大了建构的空间,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交流中调整,为全班交流推荐优秀作品时,体验和感悟了建构知识网的方法。

这样,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把知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二、改变机械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如果学生只会对一般参数作简单代入或将习题套入一般模式,那么学生的素质并不会提高多少。

只有经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一次次的重新创造,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再者,《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纵观整个案例,改变原来那种学生纯粹的代公式等练习。

“购买鱼缸问题”、“沙坑装沙问题”、“测量铅球的体积”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室内的生物角就有鱼缸养有鱼),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同时,也将有助于理解“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代数据计算。

三、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实验操作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案例中设计由看立体图猜测是几号鱼缸?由数据分析所需要的玻璃形状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形体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有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看到这几号鱼缸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学生提出计算用料情况和体积大小,再计算用料情况和体积大小。

对购买几号鱼缸、沙坑装沙情况,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而引起学生间的争辩,使课堂上学生间的争辩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

特别是“求球的体积”这一环节,把动手实验搬进数学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