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平掌铜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探讨
云南元阳大坪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云南元阳大坪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李兴俭;张达;张垚垚;狄永军;刘军;卜星辰【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6(000)003【摘要】大坪金矿床为哀牢山金矿带的典型矿床之一,被视为产于碰撞造山环境下的金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查明矿床成因类型,结合区域成矿背景,以云南省元阳县大坪金矿床地质勘查成果为依据,深入分析了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组合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划分了成矿期次,并对成矿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和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①矿床主要受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张扭性-压扭性空间过渡部位.②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多样,受多期次构造成矿作用、多成因热流体综合作用叠加改造,属中温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床.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进行了讨论,认为区内找矿工作应在富碱斑岩发育和构造活动叠加的地区进行,重点找矿部位为煌斑岩和花岗斑岩出露地带,另外应注意多金属硫化物的富集部位.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矿区深部找矿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页数】6页(P113-118)【作者】李兴俭;张达;张垚垚;狄永军;刘军;卜星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元阳县华西黄金有限公司,云南红河 6624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相关文献】1.云南省元阳县大坪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时代 [J], 赵疆;马楠2.云南元阳县大坪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 [J], 李勇兵;普仲琪;普家聪3.探讨云南元阳大坪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J], 谭帅4.云南省元阳县大坪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 [J], 窦世荣5.云南元阳大坪改造型金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地球化学 [J], 韩润生;金世昌;雷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1 区域地质背景银子山铜金矿位于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与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的接合部,属于澜沧江火山岩带中南段,处于官房—橄榄坝复式背斜西部。
该区域发育一套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南北向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还有变质作用叠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成矿作用复杂多样。
尤其是酸性岩浆的侵入,既带来了丰富的铅、锌、铜、银、金等成矿物质,又由于其强烈的气液活动使原地层中稀散的铅、锌、银、铜等金属元素活化,转移在断裂带、层间破碎带、挠曲、褶皱等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或将贫矿进行改造为富矿。
区域内的凉水箐、银子山、田房等铜、铅锌矿(床)点,分布于酒房断裂附近,集中分布于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区及其附近,与火山岩浆活动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具有复合成因的特点。
这些矿(床)点数量多,分布面积广,显示出该区是一个铜、铅、锌、银、金资源富集区,且有很好的铅、锌、银、铜综合异常。
2 矿体特征银子山铜金矿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凹子组(DCd)火山岩内。
岩石组合以英安岩为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零星薄层产出于英安岩中。
矿体共有2个,上部Ⅰ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内,成矿元素以铜、锌为主局部含金、银,受岩性、层位控制。
矿石类型有浸染状铜矿石和块状硫化物,主要以浸染状铜矿石为主,块状硫化物主要呈团块状、赋存在具弱硅化碎裂火山岩中。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构造总体产状一致,总体倾向东至北东,走向北西,倾角63—73°。
矿体控制长260米,厚3.78—7.02米,平均5.37米,铜品位0.21—1.80%,平均0.40%。
下部Ⅱ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火山岩的蚀变带内,成矿元素以金为主,矿体受蚀变带控制。
矿体产状55-65°∠70-85°,目前有走向控制间距约300米,倾向控制间距约50米,控制矿体长500米,最大控制标高800米,最低控制标高400米,垂高400米。
云南某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云南某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云南铜矿区地质结构复杂,且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致使成矿地质条件极其优越,本文基于找矿实践和长期野外工作,对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矿床成因进行探讨,为今后铜矿勘查工作奠定基础。
标签:云南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云南的中甸地区是著名的铜矿发育基地,矿种包括钼矿、银矿、金矿、锌矿、铅矿、铜矿等,其中以普朗铜矿最为著名,在中甸地区,由于构造背景独特,致使成矿条件极为优越,是探寻斑岩型铜钼矿和斑岩型铜金矿的重点区域。
一直以来斑岩型铜矿的分布特点表现为易采易选、埋藏浅、规模大等,是获取铜矿资源的主要来源,社会各界对此极其重视。
1铜矿矿床地质特征针对矿床地质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矿体地质特征:在此矿区共有共有矿体群10个,矿体41个,其中低品位矿体有32个,工业矿体有9个,矿体的总体走向为NNW,倾角约为450,倾向NE,垂直分布标高为3189-3888m。
矿体形态表现为透镜状、似层状,从倾向和走向来看,其特点表现为尖灭再现、复合、分枝等。
(2)岩石特征:在此矿石矿物中以黄铁矿和黄铜矿居多,而方铅矿、斑铜矿及磁铁矿含量比较少,其中辉钼矿和闪锌矿更是少见;脉石矿物主要包括绿帘石、黑云母、石英、碳酸盐、钾长石、绿泥石、绢云母、斜长石等。
而矿石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浸染状、细脉状等。
在方解石和石英中细脉状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分布的比较多,在蚀变岩中浸染状的矿石分布的比较多,在黄铁矿的裂隙中常常分布有黄铜矿,因此,从形成时间来看,黄铁矿早于黄铜矿。
一是矿物特征:不同的矿物所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比如黄铜矿,主要存在于硫化物矿石中,在蚀变岩中的分布呈现浸染状,在碳酸盐脉和硅酸盐卖中呈细脉状分布,伴随黄铜矿共同存在的矿石还有方铅矿、黄铁矿、镜铁矿等;在矿石含量中,斑铜矿极少,呈现兰-黄红色,通常与黄铜矿共生,在黄铜矿的边缘分布的比较多。
二是脉石矿物特征:长石:其中比较多见的就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在基质呵呵斑晶中钾长石存在的比较多,形态为半自形-它形;斜长石的形态为半自形-它形,存在形式为斑晶式,具有环带结构;石英:产出形态为半自形-它形,包裹有金属硫化物,少数存在黑云母和斜长石假象。
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地球物理特征及异常模型

碎屑岩、 碳 酸盐 岩 建 造 。思 茅 盆地 西部 的银 子 山 一 大平 掌一昔 本 大 山一 带 出露 一 套 以流 纹 岩 、 英 安 岩 为主 , 夹基 性火 山岩 、 凝灰 岩及 碳酸盐 的海相火 山沉 积岩 系 , 称 大 凹子 组 ( s + , d ) , 大 凹子 组 是 矿 区 内 主
同位 素测 年数 据也 在 4 1 0 . 9± 6 . 0~ 4 4 2 . 4±5 . 6 Ma
l 地 质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地处普洱市竹林乡。矿床构 造上位于兰坪一思茅微板块西缘的古生代岛弧火 山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9—3 0
之间, 与火 山岩的年龄值范围大致相同, 也能较好地
“ 三江 ” 地 区找 铜 的一 大 突破 , 倍 受 关 注 。矿 区是 以 铜为主, 共( 伴) 生锌 、 铅、 金、 银、 硫 的多 金 属 矿 床 。 截至 2 0 0 9年 6月 底 , 矿 区范 围 内探 明 的资 源 储 量
带中, 西 与澜 沧 江结 合 带 相 邻 。兰 坪一 思 茅微 板 块 是古 特提斯 东 缘 的构 造 单 元 , 位 于 澜 沧江 断 裂 带 与 金沙 江一哀 牢 山 断裂 带 之 间 , 大 体 与 兰 坪一 思 茅 盆
及 电性 特 征及 E H4 工 作 , 深 部 研 究薄 弱 。2 0 1 0年 ,
云南 铜 业 ( 集团) 有 限 公 司 设 立 重 点 科 技 计 划 项
试论云南东川滥泥坪铜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试论云南东川滥泥坪铜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摘要:云南的东川矿区属于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因其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且构造运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这些因素均为良好的成矿条件。
为了保障找矿作业的效率,本文重点分析该矿区的地质特点,从地层构造和围岩蚀变两个层面入手,总结矿区地质特点,并且对矿床成因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矿床成因与地层、褶皱构造、环形断裂构和侵入岩层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找矿作业时也可将上述因素作为主要参考项目,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矿区找矿标志,以期能够为今后的找矿作业提供可靠的参考。
关键词:铜矿;矿床成因;找矿标志云南东川矿区具有十分悠久的开采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相关学者便围绕岩浆活动对矿床的影响展开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火山活动与矿床存在密切联系。
此后,又通过对裂谷演化过程的研究,将原有的四层楼矿床结构划分为五层楼矿床结构,对铜矿层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相对来说找矿效率明显提升。
但在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已经探明的资源被消耗殆尽。
因此,极为有必要探索更深层的矿床,对找矿标志的明确是保障找矿效率的重要基础。
1.矿区地质特点1.1地层构造该矿区出露的地层包括前震旦系混阳群因民组、落雪组和黑山组等,上覆震旦系陡山沱组与灯影组之间以角度不整合形式接触,陡山沱组根据岩性特点可被分为4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灰白色砂泥质、黑色泥质、黄灰色泥质和灰黑色白云岩,底部属于滥泥坪铜矿的集中分布区。
因民组的岩性特点决定了其与落雪组交汇的位置形成了工业矿体的赋存区,其中落雪组为矿产主要分布区。
在矿区之内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断层有纵向和横向两组,这两组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岩体和矿体产生了切错影响。
在纵向结构中有一处主要断裂,下盘属辉绿岩侵入界面。
横向结构与矿体相交,致使矿体被形成斜角走向,产生破矿构造。
虽然,目前已经查明的因民组以及落雪组的断层均被判定为破矿构造,但其中的矿体交汇位置有变富的趋势,且在落雪组的二段构造破碎带中分布有铜矿矿体群。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王 成(鞍钢集团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鞍山 114004)摘 要:我国不同区域地质背景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这种地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矿。
在所有的铜矿中,斑岩型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矽卡岩型、和海相砂页岩型。
本文接下来将围绕我国的主要铜矿类型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铜矿的特点对找矿技术进行深入的挖掘。
关键词:铜矿类型;地质特征;找矿技术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22-0073-2Geological Type Features of Copper Deposit Genesis and Analysis of Prospecting TechnologyWANG Cheng(Ansteel Group Mi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nshan 114004,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nd this geological difference forms different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Among all copper deposits, porphyry type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karn type and marine sand shale type. N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prospect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deposits.Keywords: copper deposit typ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technology我国的铜矿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火山岩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证据

角斑 岩 、 细碧岩 、 山碎 屑熔岩 、 山角砾 岩 、 火 火 角砾 凝 灰岩、 沉凝 灰岩 等 。大 平 掌 铜 多金 属 矿 体 主要 产 在
沉凝 灰岩 、 石英 角斑 岩 以及 角砾 状流纹 质熔 岩之 中 。
第一作者简介 : 李进宝 (9 7 ), 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 学系矿产 18 一 男,
⑥
2 1 SiT e. nr. 0 2 c. eh E gg
地球 科 学
滇 西 大 平 掌铜 多金 属 矿床 火 山岩 构 造 环 境 的地 球 化学 证 据
李进 宝 吴 静 李 峰 肖浩飞 汝珊珊
( 明 理 工 大学 地 球 科 学 系 , 明 60 9 ) 昆 昆 50 3
第1 2卷
第1 7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02年 6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o. 2 No 1 J n 0 2 11 .7 u .2 1
17 — 1 1 02 1—0 30 6 1 85 2 1 ) 74 7 —7 f
SineT cnl yadE  ̄ ef g c c eho g n n ne n e o i
都一 兰坪一 思茅 褶皱 系两个 I 大地 构造单 元 的接 级
合部 , 于澜沧 江复 杂火 山岩带 中南段 火 山岩 岛弧 。 属 澜沧 江带 火 山岩是 分布 在 澜 沧 江两 侧 的火 山岩 , 北
对矿 区火 山岩地球化学数 据的整理和 分析 , 为大平 认 掌火 山 岩 应 属 钙 碱 性 系 列 , 亏 损 T ( i < 均 i T, O 1t ) , w% J显示与消 减作 用 有关 ; 相对 富集 轻 稀 土元 素 和 T ,h N hT/ b比值 较 高在 04 .1~15之 间 , . 暗示 大 平掌火 山岩形成 于 岛弧环 境 。鉴 于大 平掌 火 山岩 的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刘 良,韩 东,秦升强,于 洋摘要: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与使用有效性对一个国家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金矿,有着极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和一般矿产相比,金矿床的开采难度相对要更高,要想对金矿床进行开采,就必须充分研究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
本文将在概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金矿床类型的前提下,分析金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而探讨金矿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床;类型划分;成矿规律;找矿方向1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概述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非稳定型古陆是较为明显的大地构造性质,属于复合型大陆,由诸多小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构成的,主体归属于藏滇、塔里木、华北华南和印度板块,另外北部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台湾东南部归属于菲律宾板块。
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华北、塔里木、扬子小陆块等几大陆块和诸多微陆块通过演化、拼接、改造后形成了中国现代大陆。
晚元古代早期之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陆核与陆块,从后期开始历经的多个陆核发展阶段,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神代、早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受到了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分别是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并相应的经历了特定活动阶段。
地球动力学的环境有着较高的复杂性,先发生了陆块裂解,后形成了大洋,在此过程中反反复复经历;大洋与陆地、陆地与陆地、大陆边缘增生、各板块碰撞、大陆聚合等多种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域,大致有喜马拉雅构造域、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与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中生代和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
中国目前的构造轮廓、环境、资源和地质背景就是多板块之间剧烈碰撞和复杂的体系活动所形成的结果,主要位于华南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藏滇板块之间,板块碰撞力量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和华北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
特殊且复杂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赋予了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化,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沉积类型,岩浆活动十分频繁,有非常强的变质作用,这些都属于优越的金矿成矿必备地质条件,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是中国和相应邻区的地球多层物质相互作用、相对运动剧烈程度最高的时期,因此中国和相应邻区最为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阶段就锁定在了中生代和新生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平掌铜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探讨
作者:朱悦彰
来源:《硅谷》2015年第01期
摘要为了尽快使云南大平掌铜矿区的多金属矿(铜、锌、铅及金与银)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其采矿权范围内进行加密勘探。
基本查清云南大平掌铜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及矿床类型、矿体特征,下面将对云南大平掌铜矿区矿床成因以及找矿的方向进行讨论,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和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矿产资料。
关键词云南大平掌铜矿区;矿床;成因;找矿方向;探讨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1-0239-02
1 矿区的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凹子组(DCd)、中三叠统下坡头组(T2x)、大水井山组(T2d)、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凹子组(DCd):是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深海相火山岩,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等组成其基本构造。
地层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北东,倾角小于50°。
其东、西两侧分别由F2、F4 断裂夹持,南北两端被中三叠统下坡头组覆盖,出露不全。
根据矿区4 条实测剖面观察,按岩石组合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岩性段。
2)中三叠统:根据层序、岩石组合及古生物面貌,从下往上划分为下坡头组、大水井山组。
①下坡头组(T2x):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
岩性为灰紫、灰绿色岩屑砂岩、粉砂岩、泥岩与泥灰岩、灰岩互层,底部为复成份砾岩,厚113~374 m。
②大水井山组(T2d):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为浅灰色灰岩夹泥岩,上部含白云石团块,下部含硅质结核及条带,厚472~893 m,与下伏中三叠统下坡头组为整合接触。
3)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红色碎屑岩,在下部的岩多为紫灰色,也有少量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部为砂砾岩或砾岩。
上部岩性为紫红、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灰色泥灰岩、介壳灰岩。
厚887~1465 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四系(Q):为残坡积堆积;为泥土、砂、岩石碎块混合物,厚1~6 m。
2 矿石特征
主要包括矿石种类、组构特征、矿物成分及含量、矿石化学成分以及主要有用组份、伴生有用有益和有害组份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
对于存在“三带”的,应对各带的矿石特征分别予以描述;对于选冶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的矿石,应说明各类型矿石的所占比例及空间分布规律。
1)矿物成分。
脉石,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集合体。
其组成的矿物被称为脉石矿物,脉石矿物一般是非金属矿物,也可能是一些些金属矿物,如黄铁矿。
最常见的脉石为矿石的原岩的成份,还有后期蚀变充填的石英、碳酸岩脉等矿物。
其中,V2矿体的构成部分比较简单,黄铁矿和黄铜矿是主要的金属矿物,它的含量大概是36%;石英、隐晶长英质,绢云母等是主要的脉石矿物,大概是64%。
由于V2矿体的矿石成分简单,黄铁矿、黄铜矿粒度较粗,选矿易于分离。
从化学组分来看V1块状硫化物矿石与V2浸染状矿石相比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V1块状硫化物矿石当中氧化亚铁、烧失来量含量较高,同时矿石当中含有大量的铜、锌元素,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处于较低水平;V2浸染状矿石当中氧化亚、烧失量较低,另外铜、锌元素含量也不高,但是其中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硅。
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颗粒特点直接决定了矿石结构,对于矿石结构而言无论是颗粒大小、形状还是空间等都会对其特征带来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体现了一定的综性,换句话说矿石结构并不是由某一项矿石颗粒特征所决定,是由各项因素共同决定。
除了矿石颗粒影响外,矿石结构与地质环境以及相关物化条件都有着密切关系。
矿石当中的组分分布,矿石颗粒形态等均是研究矿石结构的有效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方能让矿石加工及矿石开采顺利进行,从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赋存状态。
Cu、Pb、Zn是V1块状硫化物矿石中的共生有益组分,在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中比较常见;而Au、Ag为伴生有益组分。
在矿石中可以发现自然银四种金银矿物,其中包括银金矿、银黝铜矿、辉银矿,并且银金矿主要为载金矿物。
在黄铜矿、银矿及金矿当中金含量较高,另外在闪锌矿中也存在部分金。
银黝铜矿、辉银矿等矿中则含有大量银,另外存在部分伴生金、银矿,其主要形式为包裹状,分布并不是很广泛。
金主要分布于黄铜矿、银金矿中,在闪锌矿中也有少量分布,银主要存在于银黝铜矿、辉银矿、自然银、方铅矿中。
伴生金、银多以包裹状为主,在矿物颗粒间分布极少。
3 矿体特征
1)矿体分布。
矿区内的矿体分别由V1、V2矿体群构成,并根据矿体的出露范围、组成矿体的矿石矿物成分的差异,将矿区划分为大凹子矿段和大平掌矿段,以13~21 号勘探线之间的矿体划分为大凹子矿段,主要包含V1-600、V1-700 等两个矿体,为高锌低铜矿石组成的铜矿体;以13~20号勘探线之间的矿体划分为大平掌矿段,主要包含V1-100、V1-800、V2-1000、V2-2000等4个主矿体,为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石组成及细脉浸染状矿石组成的铜矿体,同时,按照矿石品级和矿体的空间位置进行编号,V1矿体群各矿体编号统一采用在矿体后加三位数字(V1-100)。
其中,大平掌矿段编号范围为100-500,大凹子矿段编号范围为600-700;V2矿体群各矿体编号统一采用四位数字(V2-1000)。
2)矿体特征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发现在矿区当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矿体,这两种矿体在从表现上来看差异并不大,但从组分来看则显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地质特征有所不同。
例如
V1矿其以硫化物为主,其构型一般为不规则透镜状,它形成于V2矿体之上,另外在流纹岩当中也较为常见,与V2矿体部分重叠。
在最新的探测结果中发现大平掌区域存在丰富的硫化物,一般表现为块状形式,呈现为串珠状分布,一处位于大平掌村附近的4-8号勘探线之间,另一处位于位于厡矿山营地西北侧的2-4号勘探线之间。
这两个块状硫化物矿体的位置都接近于露天矿场附近4-8勘探线之间,并且这两个矿体都存在向北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出现了部分向东延展,大多数矿体处于地表100 m至200 m深度段,另外K3矿体朝正北方向以及正西方向继续延展,其延展范围还需进一步确定。
在K1、K2及K3块状硫化物矿体中可以发现有高品位的铜及锌存在,这一现象显示出在矿化过程中,中心部位的高品位铜与边缘或着是末梢部位的高品位锌之间的金属具有分带富集的特征。
4 矿床的形成成因
1)成矿规律。
初步的总结得到本区成矿规律有以下特点:①在空间分布上,块状硫化矿化物与凝灰岩和毕胜标志层紧密伴生。
②蚀变特征上,含铜蚀变带具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
③含矿岩性上,铜矿体主要赋存在凝灰岩和流纹岩中。
④品位变化特征:金属分带现象是块状硫化物具有的明显特征,同时多富含Cu,Pb,Zn,Au和Ag,这与细脉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不同,其一般含Cu但不含Pb,Zn,Au和Ag。
⑤块状硫化矿化物的厚度和成矿时的古海底地形有关;而细脉浸染状的硫化物的厚度则和成矿时围岩的可渗透性有关。
2)矿床成因。
云南大平掌多金属矿具备了与火山成因有关块状硫化矿化物(火山块状硫化矿化物)矿床的所有典型特色﹕长英质火山岩、地层标志单位、块状硫化物矿体以及下伏的细脉浸染状硫化物蚀变通道。
5 找矿的方向浅析
为了顺利快捷的找到矿石,必须熟悉一些找矿的标志。
根据这些标志可以初步判定是否存在矿石以及可能是何种矿石。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找矿的标志:1)火山岩、次火山岩,尤其是凝灰岩和毕胜标志层;2)Cu、Pb、Zn、Ag、Au元素化探异常和物探激电异常;3)强热液蚀变,特别是绿泥石化;4)铁帽及地表褐铁矿化带。
6 结束语
文章分析总结矿床的形成原因,再结合云南本地特别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得到找矿的方向,为寻找矿藏资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下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矿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峰,张富良.滇西大平掌铜金多金属矿床火山喷流沉积成因[J].地质与勘探,2001.
[2]杨贵来,胡光道.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J].云南地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