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_偏误预治_策略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5.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形容词重叠后不能再用“很”修饰, 此处为副词“很”的泛化)
6. 他在看看电视呢。(表进行态的动词不能再重叠,此处为动词重叠 的过度泛化。)
7.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天”前边不需用量词,此处为量词的泛 化。)
文化因素 负迁移
“李!”“王?” “老小子,你还没死啊?” 走好~
谢谢大家!
偏误的类别
• 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 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 *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 *王林觉得他自己受了亲人的爱。 •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 认知偏误——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 而出现的偏误。
偏误类别
系统前偏误: 学习者无法解释、不能改正。→容忍。
教材科学性教材科学性教师的解释和引导不够科学和严密课堂训练的偏差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强对偏误要有全面的认识?首先偏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偏误研究: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 系统的研究,研究其来源, 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 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 程和规律。
•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可以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 纠正偏误的方法要科学: ✓ 语言形式练习时,可以从严纠正。 ✓ 在进行交际练习时,则应避免当面纠正,以免影响交际
活动。
• 纠正偏误时应注意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心。
偏误分析的意义
1.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弥补了对比分析的 不足。
2.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 质的认识。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偏误及其教学策略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偏误及其教学策略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教学是一个重难点,而对于补语偏误偏误的分析与讨论更是尤为重要。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受到母语的影响,会在趋向补语的学习方面出现动词错误、趋向补语错误、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错误这三种常见的错误,本文结合具体的例句对这些常见错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趋向补语偏误教学策略0导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强调教授语法的实用规则,而不是语言理论,这是为了方便留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的用法。
而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对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补语特别是趋向补语在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它与句中的谓语、宾语有着很强的联动性,因此,了解并掌握对趋向补语偏误是十分重要的。
1 趋向补语偏误分析1.1动词使用错误缺少动词就是指在句子中的动趋结构中直接省掉了最重要的动词,而以趋向补语独自出现在句式之中,承担动趋结构的功能。
例如:1)他猛的上来。
这就是直接省略了动词。
其实,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该是2)他猛地跳上来。
这种错误主要是将作为谓语的动词与趋向补语中的动词混为一谈了,认为仅仅使用趋向补语中的动词就能够代替谓语动词的作用。
实际上留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担任补语的词本身就是动词,但是并没有认识到此处的动词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动词意义,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成分,或表示方向,或表示结果,或表示时间,甚至还有的只表示引申的意义。
实际上在汉语的使用中确实也存在将趋向动词单独使用,在句中充当谓语的句式,例如“来”“上”“下”,这几个词都是能够在句中单独充当谓语的。
例如1)爸爸来了。
2)你不上,我上了。
3)水开了,我把饺子下了。
在这些句子中,这些词是将动作和方向融为一体的,在表示了具体的“来”、“上”“下”动作的实际意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动作的方向性。
1.2趋向补语使用错误趋向补语使用错误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种:动词后多带趋向补语、动词后少带趋向补语和错用趋向补语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导读:本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作者/ 王学凯摘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的学习展开讨论,并且提出了偏误分析应以本族人的标准去判断,要求汉语老师要给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解释。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判断标准一、偏误分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下面以留学生的习作为例,进行偏误分析。
中国日历可能有5000多年,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才纪年新年。
在中国有一个神话:佛到达了智慧以后要纪年新年。
他邀请的所有动物,但是只有出现的十二只动物。
对每一个动物归一年,因而这个动物将治理,形成与十二年的周期的中国日历,从鼠开始以后水牛、老虎、兔子(或猫)、龙、蛇、马、山羊、猴子、雄鸡、狗、野公猪(猪)。
首先我们要确定十二生肖与纪年的故事背景:如何挑选十二种生肖动物,这是一个人们亘古流传的话题,传说中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让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天前来祝寿,并决定按前来祝贺生日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作为通往上天之路的守卫,并按年轮流值班。
然后我们在对文章进行逐句逐字的修改。
中国历史可能有5000多年,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才开始纪年。
中国有一个传说:玉皇大帝有了智慧以后要纪年。
他邀请了所有动物,但是只来了十二种动物。
他将每一种动物归为一年,并让这种动物在这一年里值班,形成以十二年为周期的中国日历。
从鼠开始以后分别是牛、虎、兔(或猫)、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猪)。
修改原则上要尊重并符合原文的意义和用语倾向,不可将学生的文章修得“体无完肤”。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作者:刘洋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2期刘洋(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声调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同时也是他们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因此,汉语声调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一直是重难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母语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归纳总结了留学生声调偏误的主要原因。
最后针对声调偏误,提出了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声带控制练习、运用合适的教学技巧三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声调偏误;声调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1-02汉语作为有声调语言,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以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是非常陌生的,掌握起来自然会出现很多的困难。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声调学习上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始终贯穿整个汉语语音学习之中。
一、母语为声调语言的留学生的声调偏误类型目前,学者们对于母语为声调语言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出现的声调偏误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对母语为声调语言的越南学生和泰国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研究较多。
1. 越南学生的声调偏误类型。
去声其调偏低,降不到最低点或把降调念成低平调;阳平起点太高,升不上去;控制不好上声,前半部分还没有降到最低点就急于上升,曲折度不够,要么先降后升,要么只降不升,要么直接升没有先降;阴平发音较好,但调值偏低。
其中去声是越南学生声调偏误中最主要的问题[1]。
越南语有六个声调,它们的汉语名称分别为:平声即第一声、玄声即第二声、问声即第三声、跌声即第四声、锐声即第五声、重声即第六声。
越南学生大多会用母语中相近似的声调去模仿汉语声调。
越南学生发去声时不够准确,因为在自己的母语声调中找不到像去声一样全降的声调。
因此,越南学生在发汉语去声时容易发成越南语的平声。
即使越南学生知道怎么去发汉语的去声,但也会受到高点为“4”的影响,容易发成“41、42、4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一、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常见的结果补语偏误现象,探讨了造成偏误的原因和如何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一问题。
首先介绍了结果补语的定义和作用,然后分析了学习者在结果补语上的常见错误,并对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结果补语提出了建议。
通过对结果补语偏误进行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结果补语、偏误分析、定义、作用、学习者、现象、原因、帮助、教师、引导、正确使用、启示、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结构,它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的改变。
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结果补语时经常出现偏误现象,这给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带来困难。
深入研究对外汉语学习者在结果补语上的偏误现象,探讨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些偏误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偏误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探讨尚不充分。
有必要对结果补语偏误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结果补语的用法。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对外汉语学习者在结果补语上的偏误现象,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并提出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结果补语的策略。
通过对结果补语偏误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促进学习者对结果补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对外汉语学习者在结果补语上存在的偏误现象,探讨造成这些偏误的根源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些偏误的方法。
通过对结果补语偏误现象进行详细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通过分析学习者在结果补语上的偏误现象,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结果补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偏误预治”策略3焉德才(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 要] 判断话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话语偏误的多少,而话语偏误又主要表现为词汇使用的偏误,因此研究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本文从4个方面探讨了“偏误预治”策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并据此指出:应该进一步加强偏误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要把偏误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并抓紧进行学生偏误语料库的建设和分析,以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自觉。
[关键词] 词汇教学;偏误预治;策略;尝试和错误;化石化中图分类号: H1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5)06-0039-05 一、引 言任何语言习得都追求交际话语的正确、得体,没有偏误。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 A)同样如此。
长期以来,有观点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尝试和错误”的过程(桑戴克Thorndike, E.L. 1924),[1][p.217]生成语法创始者乔姆斯基(Chom2 sky)也有类似观点,[2][p.112]即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通过自己生成的话语去尝试错误。
如果说错了,马上改正,如果说对了,就坚持使用,这个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
学生是在无数次“试误”的过程中习得目的语系统的。
“尝试和错误”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很大,对语言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起到了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效率相对比较低下,不完全适合课堂第二语言教学“短期强化”的特点;二是用这种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词汇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化石化(fo ssilization)”现象。
[3][p.77]我们知道,任何目的语的习得都是学习者中介语系统(inter2 language system)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消除偏误、追求正确得体的过程(当然这里的“正确”不但包括语义的适配和语法规则的正确,同时还包括语用规则的正确)。
研究表明,中介语系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顽固性和反复性,[3][p.76-77]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化石化”现象。
严格来讲,所谓“化石化”现象,是指学生对错误的目的语规则一经内化,就很难改变的语言学习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初级汉语阶段喜欢犯的偏误,在高级阶段照样犯。
比如,一个最典型的句子“老师,明天我要去北京见面我的朋友。
”句中“见面”的偏误形态可以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典型的,可是为什么不少教师要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化石化”?可能有观点会认为,这种状况是由学生对话语表达的监控不力造成的,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话语监控不力往往是因为学生对词汇用法或者语法规则内化失败造成的。
因此,上述问题的产生只能从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中找原因。
有鉴于此,我们就想,既然学生的中介语系统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我们何不从一开始就通过某种更主动、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策略来弥补“试误”理论的不足,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本该可以避免的偏误呢?针对于此,我们提出了词汇教学的“偏误预治”策略。
所谓“偏误预治”,是指教师在课堂讲解词汇 2005年11月第3卷第6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Nov.,2005Vol.3No.6 3收稿日期:2005-03-17 作者简介:焉德才(1970-),男,山东威海人,鲁东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义和对外汉语教学。
的过程中,在教学经验、错误分析和语际对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词汇用法普遍性的偏误规律,将偏误句式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对”与“错”的思考,加深他们对词汇用法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高话语输出质量”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偏误预治”策略的课堂实践价值(一)抑制学生汉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习得语言的一个心理机制之一是“泛化”(generalization )。
[2][p.111]“泛化”是语言习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它是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问题在于学生经常发生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存在大量的偏误。
我们提出“偏误预治”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抑制留学生对汉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过度泛化”的例子非常多。
比如初级阶段的学生从“我读书”、“他吃饭”很容易泛化出这样的句子:“我见面我的朋友”、“我录音老师的话”;从“朋友们”、“亲人们”、“同学们”很容易泛化出“树上的叶子们”;从“我有很多书”、“他有很多钱”很容易泛化出“他有很多魄力”、“小王有很多才能”;从“说完,他就笑起来”、“笑完,他就吃起来”很容易泛化出“说完,他就跳舞起来”、“笑完,他又开始扫地起来”;从“来这儿”、“去那儿”很容易泛化出“我进去他的房间”、“他过来我这儿”等等。
当然,词汇运用的泛化不单单表现在语法结构方面,还包括语义过度泛化和语法语义过度泛化两种形式。
就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来说,语义过度泛化和语法语义过度泛化的现象尤其普遍。
例如:1)据说当地偷盗现象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2)他和她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随着接触机会的增多,长此以往,竟然产生了感情。
3)他长得跟他爸爸活脱脱。
4)明天你叫我帮她的忙,我肯定二话没说,说帮就帮。
5)爸爸听到那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后,眼前一黑,倒下了。
如果对以上的句子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言运用的过度泛化常常是因为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讲解不当或者过度讲解造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不把这些词汇的语义语法特点揭示出来,势必造成学生在学完生词以后错误遍地开花的现象。
如果是那样的话,不但教师被动,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语言教学的本来面目。
因此,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采取“偏误预治”的教学策略。
在实施这一策略过程中,为了克服讲解不当和过度讲解,教师不但要吃透每个词的语义语法特点,而且要多总结多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偏误句式才能抓住要点,切中要害,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抑制学生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迁移(Transfer )”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随后掌握的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4][p.3]对“迁移”的研究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极为重视的课题。
前期的研究主要针对学生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迁移(po 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negative t ransfer )”,即“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 ranfer )”。
当前研究比较多的是留学生已有的汉语言知识技能对后继汉语学习的迁移,即“语内迁移(int ra 2lingual t ransfer )”。
“为迁移而教”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一句响亮的口号。
但是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却是良莠相间,杂揉并存,这就给词汇教学设置了更大的困难。
不过,稍微研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偏误,最典型最容易找到规律和解决办法的恰恰是那些因为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而出现的偏误。
以欧美学生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来说,句子:1)We st udy Chinese in t he classroom.2)We have slept for 3hours.欧美学生往往说成“我们学习汉语在教室”,“我们睡觉了三个小时”。
再比如,韩国人的基本语法结构是:主语+宾语+谓语,而且量词位于名词后,补语位于动词前,因此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有明显的“负迁移”现象。
比如句子:3)我每个星期电影两部看。
4)他那个人的头破了打。
以上句子看起来好像是语法的问题,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词汇的讲解得到解决,这就是“语法的词汇化”问题(吴勇毅,・0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卷 2004)。
[5][p.28-35]比如,针对韩国学生结果补语前置的问题,我们只要遇到结果补语就展示错误句式,通过反复强化,学生很快就会明了结果补语的位置问题,避免了“化石化”。
再以句4)为例,表面看是“破”这个词的用法问题,但实际上它解决的是韩国人的补语负迁移问题。
不仅如此,这里面还结合了汉语自动词的语法特点问题。
可见,在词汇讲解的过程中解决学生母语的负迁移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当有效而且高效的方法。
对此,我们必须充分加以重视。
(三)减少汉语运用中的语用失误语用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语用失误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各种差错的统称。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身上产生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教师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色彩意义造成的。
说起词汇的色彩意义,概括起来起码包括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评价色彩、态度色彩等几种,[1][p.148]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比如下列句子:1)老师,他和妻子是去年结婚同居的。
2)雷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主儿!3)据报道,克林顿夫妻将对大韩民国进行一个礼拜的访问。
4)大娘,请问你配偶叫什么名字?5)他俩学习都很好,真是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6)老师,您真是个书虫子,我太佩服您了。
以句2)为例,如果教师能把“主儿”这个词讲清楚,让学生学完以后能说出地道得体的话,那么,这样的词汇教学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词汇教学”。
换句话说,只有联系词汇的色彩意义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这一教学目标才不会流于空谈。
因此,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来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是否科学,考虑一下我们是否真正洞悉汉语词汇的使用奥妙,同时要花大力气研究学生语用偏误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归纳总结,在课堂上把学生词汇运用中最典型的语用偏误形式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偏误中思索,在偏误中比较,在偏误中选择,从偏误中洞悉汉语词汇的语用特点和规律。
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只有了解了偏误,才会自觉地避免偏误。
只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表达起来才会避免“想当然”。
这一点,正是我们特别重视“偏误预治”策略的重要原因。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语感是习得目的语程度好坏的重要指标。
语感的培养有很多途径,实践证明,通过“偏误预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种效率极高的途径。
偏误的展示可以通过短句实现,也可以通过语段和语篇实现。
在初级阶段,短句展示最常见,而到了高级阶段,除了短句展示以外,通过语段和语篇展示偏误也显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