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文言文被动语态结构和例句

文言文被动语态结构和例句

文言文被动语态结构详解及例句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它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常见,其结构通常是由“为”、“所”、“见”等词来表示。

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解文言文被动语态的结构及例句。

一、为+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且强调动作本身。

常见的动词有“为”、“所”、“见”等。

1.为+动词这种结构是最常见的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兔子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但是自己的身体却被宋国人笑话。

2.所+动词这种结构与“为+动词”相似,但是所强调的是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解释: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

3.见+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被动作所影响或产生了某种结果。

例句:君之病见风雨寒露,不避烈日。

解释:您的病表现在风雨寒露之中,不避开烈日。

二、其它被动语态结构1.受+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接受到了某种动作或影响。

例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解释: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2. 蒙+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动作或影响的影响或蒙蔽。

除了上述常见的被动语态结构,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于+动词”、“见+动词+于”等。

3.于+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且强调动作发生在某种场所或情况下。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解释:晋侯和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

4. 见+动词+于这种结构表示主语被某种动作所影响或产生了某种结果,且强调动作发生在某种场所或情况下。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我常常被有见识的人所嘲笑。

总之,文言文被动语态的结构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常见的结构及用法,就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被动语态。

同时,要注意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区别,以免产生误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

区别: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
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如: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为……所……”“为所”句。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

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如: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句式-被动句 课件(共25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句式-被动句   课件(共25张ppt)

感谢观看
用“于”“受……于……”等表示被动
1.百里溪举于市——《孟子二章》 翻译: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服 。
用“被”字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贾生列传》 翻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翻译: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无标志的被动句
1.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翻译: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2.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
用“为…所”结构表被动
1.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翻译: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2.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翻译: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用“见”“见……于……”等表示被动
1.秦城恐不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传》 翻译: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
文言文-被动句
目 录
壹贰叁肆













斩动类Fra bibliotek句型


第一小节
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是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 关系的句子,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 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第二小节
被动句的类型
被动句的类型
第三小节




用“为”字表被动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翻译: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翻译: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过关斩将

文言文被动句例句翻译

文言文被动句例句翻译

一、例句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公曰:“孤不德,不能事君,而君以客礼待之。

”翻译:君曰:“孤不德,不能事君,而君以客礼待孤。

”解析:此句中,“君以客礼待之”为被动句式,主语为“君”,宾语为“客礼”,动词为“待”。

翻译时,将宾语“客礼”提到主语“君”之前,形成“君以客礼待孤”。

二、例句二:《史记·项羽本纪》原文:项王谓海青曰:“吾闻之,天下有才子,莫如吾子。

”翻译:项王谓海青曰:“吾闻之,天下有才子,莫如吾子。

”解析:此句中,“吾闻之”为被动句式,主语为“吾”,宾语为“闻”,动词为“之”。

翻译时,将宾语“之”提到主语“吾”之前,形成“吾闻之”。

三、例句三:《三国演义》原文:刘备闻曹操起兵,欲取荆州,大惊,遂率军至荆州。

翻译:刘备闻曹操起兵,欲取荆州,大惊,遂率军至荆州。

解析:此句中,“刘备闻曹操起兵”为被动句式,主语为“刘备”,宾语为“曹操起兵”,动词为“闻”。

翻译时,将宾语“曹操起兵”提到主语“刘备”之前,形成“刘备闻曹操起兵”。

四、例句四:《孟子·离娄上》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解析:此句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为被动句式,主语为“孔子”,宾语为“东山”、“泰山”,动词为“登”。

翻译时,将宾语“东山”、“泰山”提到主语“孔子”之前,形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五、例句五:《诗经·周南·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翻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析:此句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被动句式,主语为“雎鸠”,宾语为“河之洲”,动词为“在”。

翻译时,将宾语“河之洲”提到主语“雎鸠”之前,形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总之,文言文被动句式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味,通过对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使得句子结构更加丰富。

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将宾语提到主语之前,以保持句子的原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被动句知识讲解

文言文被动句知识讲解

文言文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类: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和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构成“谓语+于+宾语”式。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2.介词“为”(wéi)表示被动用“为”字表示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带上了宾语“之”。

“幸勿为过。

”《报任安书》“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的前面。

这种用“为”表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

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

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但是,在文言文中,“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记》此句中,“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3.用“见”表示被动“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幼时记趣》“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示被动:“见藐小微物”即看见微小的事物;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谓语”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见放”即被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以把“见”和“于”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者,构成“见+谓语+于”的格式。

文言被动句举例

文言被动句举例

文言被动句举例
1.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就像弱小的兔子被凶猛的老虎庇护,这就是被动呀!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哎呀呀,这不就像努力了半天却被人嘲笑一样无奈嘛!
3.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好比吴广是那磁铁,士卒们都被他吸过去被动跟随啦!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多可怜呀,就像无辜的孩子被狂风欺负!
5.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那两只小虫子可真是毫无反抗之力就被吞掉了,好惨呐!
6.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不就是说你们都要像小羊羔一样被抓走嘛!
7.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就像是我总被那些厉害的人笑话,多尴尬呀!
8. “受制于人”,这不就跟被人拿捏住了一样难受嘛!
9.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曾经的风流就这么轻易地被风雨给弄没了,多可惜呀!
10.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简直就像是被秦人那长久的威风给吓
唬住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被动句真的很有意思,通过这些例子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表达呀!。

文言文被动句式

文言文被动句式

文言文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是通过介词“于”和“为”等来表达的。

1. “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如: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②不能自保,则人弗能保也。

(《左传·桓公元年》)
2. “为”字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史记·魏公子列传》)
3. “见”字句
用“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例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被”字句
用“被”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谭嗣同》)
②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
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
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正数二山:被……所敬佩。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中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中被动:管夷吾布莱雷士“布莱雷……”即为“在……被荐举”。

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
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等于“不是……吗”研习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皈,难于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
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等于“把……当做……”基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为“把丛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
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基准:何以战。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加严谨、准确、生动,也能够表达出一些特殊的语言意义。

一、被动句的基本结构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

其中,“被”字是表示被动的助词,它的作用是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行为的执行者。

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则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如下:被+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其他成分例如:被射杀的士兵被捕获的罪犯被打败的军队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被选为班长的学生二、被动句的语法作用1、表示被动被动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被动,即动作的承受者。

在被动句中,主语不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被射杀的士兵这句话中,“被射杀的士兵”是主语,但它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射杀的对象。

2、强调动作的结果被动句还可以强调动作的结果。

在被动句中,动作的结果通常放在句首,从而突出强调。

例如: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这句话中,“被称为文学大师”是动作的结果,它放在句首,强调了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

3、表达客观事实被动句还可以用来表达客观事实,即某种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与否。

例如: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客观事实,即这个城市经历了战争的摧毁。

三、被动句的使用技巧1、注意主语的选择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主语的选择。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的对象。

因此,在选择主语时,要根据句意确定。

例如: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中,“这个城市”是主语,它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战争摧毁的对象。

2、注意动词的时态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动词的时态。

被动句的动词通常是过去分词形式,但时态要根据句子的时态和语态来确定。

例如:这个城市正在被战争摧毁。

这句话中,“正在被战争摧毁”是一个进行时,因此动词的时态为现在分词形式。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 古文中的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 古文中的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古文中的被动语态总述被动语态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中文相比,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更加普遍且灵活。

本文将介绍古文中被动语态的特点以及常见的语法结构。

特点古文中的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或强调动作自身。

它可以通过改变动词形式或增加辅助助词来实现。

语法结构1. "被"字结构古文中常使用"被"字结构来表达被动语态。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 + 被 + 动作 + (其他补充成分)"。

例如:"吾被人所指责",表示"我被人责备"。

2. "受"字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受"字相似,古文中也有以"受"字来表达被动的结构。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强调被动者受到的情感或影响。

例如:"受人爱戴",表示"受到人们的爱戴"。

3. 动词形式的转换古文中还可以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例如,将动词的主动形式改为使役或被使役形式,如"使我行"、"为妇人所笑"等。

此类结构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示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文中被动语态的示例:1. "虽穷,被之以无惧"译为:"尽管贫穷,却无所畏惧"2. "被强者之屈"译为:"屈于强者之手"3. "吾被人所陷害"译为:"我被人陷害"总结古文中的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且灵活的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被"字结构、"受"字结构以及改变动词形式,可以达到清晰表达被动意义的目的。

在翻译古文时,理解和正确运用被动语态的特点和语法结构非常重要。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被动句式-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被动句式-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被动句式
1.被动句式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2.被动句类型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
①“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②“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3)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示被动的。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3.解题方法
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被动句常用句型及特征。

【常见题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

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如:翻译句子。

1 / 1。

文言文被动句及翻译

文言文被动句及翻译

吾王被执于楚。

翻译:我的王被楚人俘虏了。

解析:此句中,“被”字用作被动语态,表示主语“吾王”受到了“楚人”的“执”(执,动词,意为俘虏)。

二、例句二:
吾友被酒所困。

翻译:我的朋友被酒困住了。

解析:此句中,“被”字同样表示被动,主语“吾友”受到了“酒”的“困”(困,动词,意为困扰)。

三、例句三:
城破,百姓被杀。

翻译:城池被攻破,百姓被杀。

解析:此句中,“被”字表示被动,主语“百姓”受到了“杀”(杀,动词,意为杀害)。

四、例句四:
吾家之宝剑被吾弟借去。

翻译:我家中的宝剑被我弟弟借走了。

解析:此句中,“被”字表示被动,主语“吾家之宝剑”受到了“借去”(借去,动词短语,意为借走)。

五、例句五:
书生被友嘲笑。

翻译:书生被朋友嘲笑。

解析:此句中,“被”字表示被动,主语“书生”受到了“嘲笑”(嘲笑,动词,意为嘲笑)。

我见吾师被囚禁。

翻译:我看到我的老师被囚禁了。

解析:此句中,“被”字表示被动,主语“吾师”受到了“囚禁”(囚禁,动词,意为囚禁)。

七、例句七:
我国被列强侵略。

翻译:我国被列强侵略。

解析:此句中,“被”字表示被动,主语“我国”受到了“侵略”(侵略,动词,意为侵略)。

通过以上七例文言文被动句的列举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被动句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在表达被动的动作、遭受的灾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这些被动句不仅展现了古汉语的丰富性,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和智慧。

(完整版)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完整版)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如: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⒅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文言文中被动用法

文言文中被动用法

文言文中被动用法
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字句式:
单纯使用“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意为“那个印章被我们这一辈人得到”。

使用“为…所…”结构,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之一,例如:“二虫尽为所吞”,意思是“两只小虫全都被吞掉了”。

2.“见”字句式:
使用“见”字来表达被动意义,如:“见笑于大方之家”,意为“被博学之士嘲笑”。

“见…于…”结构,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意思是“我将长久地被有学问的人耻笑”。

3.“于”字句式:
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受制于人”,意为“受到他人的控制”。

4.其他变体:
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被”、“遭”等词表示被动,但这些形式在较晚期的古文中更为常见。

以上各句式的共同特点是不直接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被”字来构成被动语态,而是通过特定的介词、动词或结构来表达被动意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5)何以:例:何以战。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幺办”“把……怎幺样”,例:……如太行 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幺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幺样 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 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幺要……呢”,“为什幺会……呢”,例:此何遽不 为福也即“为什幺不会变成福呢”。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不亦……乎”“有……者”“得无……乎” “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

重点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