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c9a9d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3.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华.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402640eb6137ee06eff91853.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â: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98783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fd2526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9.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
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3.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
〔二〕古今异义1.常沉着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2.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
〕。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古义:指官职名称;今义:中医医生〕。
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
5.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
6.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冲动昂扬或鼓励使振作起来。
〕。
7.寻其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
8.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
9.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非常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
10.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音dōu〕。
〕。
11.不好交接俗人〔古义:结交;今义:移交和接替〕。
〔三〕词类活用1.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
2.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擅长。
〕。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形容词作动词,擅长,擅长。
〕。
4.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
〔四〕一词多义1、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
此指鲁庄公。
〕。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
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
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词,公开。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c1acd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8.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a43f4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3.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abf07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1.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52b36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d.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特点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字表达工具。
2.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为古代汉字和汉字组合而成,使用繁体字。
3.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等。
4.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常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抽象名词、“之”字书写的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实义动词、虚词、转成概念词等。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有形容词、副词、动补结构、偏正式、修饰语等。
4.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
5. 词组和短语:文言文的词组和短语有成语、俚语等。
6.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
三、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1.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或缩小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句:“神奇的力量点石成金,百折不挠者千里挑一。
”2. 对偶:通过对事物的表述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例句:“鬼夜哭竟成泣,天亮笑终无言。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语言上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比喻:通过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使句子更有情感色彩。
例句:“月儿像一只银盘,悬在黑色的天幕上。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方法1. 比兴:通过借用一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写另一种事物。
例句:“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物其分已。
”(比喻人的品德)2. 暗喻:通过隐晦的比喻或暗示,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意图。
例句:“冰壶雪窗,纸迟照人,落之既往,心之平易。
”(暗指失去信任)3.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语序调换,使句子结构更加鲜明生动。
例句:“寒衣不重,惟所以寒者。
”4. 省略:在句子中省去一些明确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省略了“者”字)五、文言文的常见阅读方法1. 理解词义:仔细研读古文词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1f946c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3.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汇总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注:黄色字为难写易错字,需特别关注其写法。
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句)(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例论证)(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2.《送东阳马生序》(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3.《曹刿论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统领全文)(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jiàn),门庭若市。
5.《出师表》(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9d574b99ec3d5bbfc0a7455.png)
一、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三、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16、施:加。
一、通假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豆类名称三、重点实词1.欲:想要,喜欢。
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的办法。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9623966a76e58fafbb00317.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汇总马说韩愈一、通假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露。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本领。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二、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辱没,形容词用作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完,形容词用作动词。
3、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策(用鞭子打),驱使,名词用作动词。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数词用作动词。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三、重点实词1、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7、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8、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9、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0、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3、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4、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10小石潭记柳宗元一、词类活用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3、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动词的意动用法。
4、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
下,向下,名词用作状语。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1、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5c121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7.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文言文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总。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例如:“走”,在古代指“跑”,如“夸父与日逐走”;“汤”,古义为“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就是这个意思;“去”,古义是“离开”,“太丘舍去”中的“去”便是如此。
再比如,“亡”有“逃跑”“丢失”“灭亡”等意思;“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原因”等含义;“或”可以表示“有的人”“有时”。
对于实词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多阅读、多积累来不断提高。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等。
“之”的用法多样,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意为“去、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之”就是这个意思;作助词,有“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用法。
“其”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语气副词,表推测、反问等。
“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于”常用来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虚词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对具体例句的分析和总结,逐步积累经验。
三、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https://img.taocdn.com/s3/m/484a594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c.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以下是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知其所亡。
(《论语十则》)“亡”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中断。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春秋》)“道”通“导”,引导。
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65af213856a561253d36f7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一)《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二)《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444d0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a.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250aa2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6.png)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七年级上册学问点】1、龟虽寿东汉• 曹操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5、如梦令宋•李清照6、观书有感南宋•朱熹7、《论语》十那么春秋• 孔子8、观沧海汉• 曹操9、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10、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11、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13、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14、泊秦淮唐• 杜牧15、浣溪沙宋• 晏殊【七年级下册学问点】16、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17、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18、山中杂诗南朝•吴均19、竹里馆唐•王维20、峨眉山月歌唐•李白2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22、逢入京使唐•岑参2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2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25、送灵澈上人唐•刘禹锡26、约客南宋•赵师秀27、论诗清•赵翼【八年级上册学问点】28、石壕吏唐•杜甫29、归园田居晋•陶渊明30、渡荆门送别唐•李白31、登岳阳楼宋•陈与义32、长歌行选自《汉乐府》33、野望唐•王绩34、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3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6、黄鹤楼唐•崔颢37、送友人唐•李白38、答谢中书书(古文) 陶弘景39、秋词唐•刘禹锡40、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41、浣溪沙宋•苏轼4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43、陋室铭唐• 刘禹锡44、爱莲说宋• 周敦颐45、望岳唐• 杜甫46、使至塞上唐• 王维47、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48、三峡北魏• 郦道元49、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50、春望唐• 杜甫【八年级下册学问点】50、赠从弟汉•刘祯5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52、终南别业唐•王维5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4、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北宋• 范仲淹55、满井游记(古文) 明袁宏道5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57、赤壁唐• 杜牧58、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5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60、山坡羊•潼关心古元• 张养浩61、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62、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6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6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6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6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68、无题唐• 李商隐69、相见欢南唐• 李煜70、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71、杂说四•马说唐• 韩愈73、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73、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74、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75、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76.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77.五柳先生传晋• 陶渊明【九年级上册学问点】76、隆中对(古文) 陈寿77、陈涉世家(古文) 司马迁79、唐雎不辱使命(古文) 选自《战国策》79、望江南(梳洗罢) 唐• 温庭筠80、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81、月夜唐• 刘方平82、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83、卜算子•咏梅南宋• 陆游84、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北宋•晏殊8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8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8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88、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89、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90、出师表三国• 诸葛亮91、渔家傲宋• 范仲淹9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93、破阵子宋• 辛弃疾94、观刈麦唐• 白居易【九年级下册学问点】9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96、参军行唐•杨炯97、月下独酌唐•李白101、羌村三首唐•杜甫101、登楼唐• 杜甫10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10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102、望月有感唐•白居易10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104、别云间夏完淳105、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10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107、蒹葭选自《诗经》108、关雎选自《诗经》109、雁门太守行唐•李贺110、曹刿论战选自《左传》11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112、公输选自《墨子》113、惠子相梁选自《庄子》1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115、愚公移山选自《列子》看了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学问还看:1.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人教版语文初中古文学问点复习资料3.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4.人教版语文古文总复习资料5.初中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ccdfca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5.png)
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常见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手册之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台多的内容,而且比较繁琐,下面老师简单概括了一些知识点,比较调理清晰。
文言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的特点(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二、文言虚词(一)之(二)其(三)以(四)而(五)何(六)于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四)省略句四、文言固定句式(一)表陈述语气(二)表疑问语气(三)表反问语气(四)表感叹语气(五)表揣测语气五、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最高标准:信、达、雅(二)文言翻译的一般原则:逐字对照,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文言翻译的常用方法:留、换、删、补、调等总结: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虚词等等内容,在这里老师就不多介绍了,请看上面讲解的吧。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
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
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
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 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 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
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二)文言虚词的作用(具体见初中文言常用的10个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
(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
(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文言文断句的复习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3、发语词后停顿。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介词前停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
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二)答题方法1、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
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一)复习内容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
(二)答题方法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
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