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意识形态:西方中心主义视域下的编者意识——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者散文为例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价值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想象和表达,更隐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价值。
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无法避免地接触到并受到这些意识形态与思想价值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价值,分析其传达方式和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体现在创作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作家通过选取和表达特定的主题,传达自己对社会、人性和命运的看法。
例如,《1984》这部乔治·奥威尔的作品,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暗示了作者对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受限的担忧。
同样,《洛丽塔》这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以一个中年男子沉溺于对少女的欲望为主题,探讨了道德、人性和爱情之间的关系。
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意识形态问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观点。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话来传达。
作家通过创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
例如,《红与黑》这部斯特恩德尔的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对立与碰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的批评。
在小说中,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饱含着革命理想和追求社会公正的意愿,而贵族绅士则代表了保守的阶级力量。
作者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和人类命运的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还通过情节和故事结构的安排来传达。
作家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故事,将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融入其中。
例如,《老人与海》这部海明威的作品,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孤身对抗巨型鱼的艰辛和坚持,传达了对人生意义和尊严的思考。
作品中的故事结构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对追求个人价值和战胜挑战的理解和追求。
对我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它们提供了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和认识。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困境,以及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
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新法的意志。
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名词解释简介意识形态是指一系列信仰、价值观和理念的总和,它构成了一个人、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不仅是个人或群体的思想支撑,也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社会运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作用进行解释和探讨。
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复杂概念。
从字面上看,意识形态可以分解为“意识”和“形态”两个部分。
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思维和理解;形态则是指意识通过各种方式的表达和呈现。
因此,意识形态即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价值观念等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
意识形态通常包括一些具体的信仰、价值观、理念和思想体系,如宗教、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或群体对于世界的态度和行动。
特征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理论性:意识形态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论认识。
它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认知的产物。
2.伦理性:意识形态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规范具有指导性作用。
3.指导性: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认识,还具有指导行动的功能。
它能够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判断和选择。
4.对立性: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对立。
不同的意识形态常常在思想观念、理论阐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着分歧。
5.历史性:意识形态是与历史发展相联系的。
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意识形态在社会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运动通常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理念和追求,而这种理念和追求往往源于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社会运动的动力源泉,激发人们的集体行动,并推动社会变革的实现。
在社会运动中,意识形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凝聚力: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将不同的个体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
论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
论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第一章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文学与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互关联的必然结果。
文学作品不仅是写作者个人思想和意识的反映,也是群体思想和文化共识的体现。
一些学者认为,艺术在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并且引领和改变现实。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是表现性质,更是创造性质,是人们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媒介。
作品中正面或反面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代表了作品的精神内核,形成了对于读者的思想暗示和文化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不同人物社会地位和生活面貌。
生活在不同地区、身份不同、阶层不同的人生活状态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
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在作品中,成为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章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意识形态反映方式有很多种。
其一是通过人格塑造表现。
文学创作中最为直观的意识形态反映方式是透过人物形象来揭示,这些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思考力、行动力和表达力等特征。
其二是通过社会现实反映。
文学作品亦可通过拓宽社会现实视野表现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会通过书写社会现实来反映一系列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来自于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其三是通过象征表现。
文学作品会大量使用各种象征手法。
作者通过各种细节和描写手法,传达出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误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使得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加深远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含义。
第三章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的应用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明晰该关系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文化、艺术既有的创新工作。
其一是具有思想指导意义。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观念和思想,毋庸置疑地影响着相关读者的想法和行为。
因此,在文学教育中,应该特别注意引导读者准确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内容,确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其二是有助于塑造文艺创作的正面形象。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其中承载着各种意识形态,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性质及学习活动的一个推动力与支撑力。
本文通过分析教材构成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教材的意识形态构成教材的意识形态是由不同性质的内容组成的,它可以从社会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政治层面进行分析。
1.会文化性质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性质的意识形态一般是指从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套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法律规定等。
通过教材所传播的文化观念,可以帮助教学者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及其文化特征,从而对学生进行较好的教育与引导。
2.治性质的意识形态政治性质的意识形态则是指从政治立场出发,从政府的政策框架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及价值观。
政治性质的意识形态是形成政府政策的重要基础,它属于一种政策性质的思想体系,其内容也是构成教材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教材意识形态的理解教材的意识形态表达了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其理解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所以,学习者应该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意识形态,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1.视教材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需要重视教材的文化背景,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理念,正确把握教材中所传播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教材中提出的具体历史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视野,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揭示的文化理念。
2.强对政治性质的理解政治性质的意识形态是形成政府政策的基础,它涉及到政府政策的纲领及其涵义,教学者需要加强对教材中政治性质意识形态的理解,以此来正确传播政府的政策,让学生正确认识政府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三、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学习者应该正确理解,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此,教学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意识形态,采取适当的辅导措施,从而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文学与意识形态-5页文档资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文学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本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现象,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方法论。
但是,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涵盖文学的本性,它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现象的唯一审视角度。
而遗憾的是后来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误读,片面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性和反映特性,注重文学对一定经济基础的服务功能,重视对文学的社会政治内容的探讨,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和形式特性。
更有“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意识形态等同于世界观、阶级意识、政治路线,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等同于创作者世界观的反映和表达,并推出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简单化结论。
在我国十年“文革”时期,这种理论倾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得文学渐渐蜕去了诗性的绚烂,甚至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庸,文学艺术的发展遭受了粗暴的压制和摧残。
进入新时期,文学理论亟待纠正的就是这种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国后形成,文化大革命中泛滥的文艺庸俗社会学弊病。
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这一问题的艰苦、细致的探索工作,产生了内涵各异的众多理论观点。
有的学者肯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而对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表示质疑;有的学者肯定文学对现实的反映而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表示质疑;还有的肯定文学的审美性,修正传统的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又有一些学者主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肯定文学是意识形态,具有某种隐秘的“权力”……可以说,这些理论都在努力摆脱文学的实用的功利命运,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和独特规律。
这种探究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为文艺理论的发展指明正确的路途,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文学诗性本质的认识仍然是有所缺失的,人们依然更注重从“外部”研究文学。
文学批评与鲁迅的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与鲁迅的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既关乎文学的审美价值,又涉及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特定的思想体系或信仰体系,它包括了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
在文学批评中,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批评家对作品的评价和解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而闻名。
鲁迅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于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
鲁迅的批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对封建社会进行尖锐批判的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不合理之处。
他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
这种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反映了鲁迅的意识形态中对于社会不公和不合理的强烈关注。
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鲁迅的意识形态还包括了对于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在他的批评作品中,鲁迅经常强调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人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主张人民应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同时,鲁迅也非常注重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此外,鲁迅的意识形态还包括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
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他强调人类应该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境。
在他的批评作品中,鲁迅经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他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表示强烈的愤怒和关切。
他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境,以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鲁迅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批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轰动,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意识形态中的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于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都为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高中政治 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与意识形态素材
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与意识形态华世平,美国路易威尔大学Calvin and Helen Lang亚洲研究杰出讲席教授、终身教授,亚洲研究部主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东南地区分会副主席。
他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战略中心兼职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特邀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亚洲与21世纪》系列丛书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世界名著:政治学系列》主编。
他曾任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理事会主席〔2006—2009〕、全美中国政治学会会长〔2004—2006)、中国中央电视台“时事评论员〞〔201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在北大〞项目访问学者〔2010〕及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政策研究员〞〔2004—2005〕。
华世平教授已出版8部英文学术著作,其中包括《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同日本、俄国改革思想比较 (1898—1997)》〔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9部英文著作《中国的法律思想与文化》将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华世平教授是当代著名学者,在西方政治学、中国政治、中美关系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
此外,他还长期担任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全美中国政治学会等重要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对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
近日,记者就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与意识形态、科学主义与自由主义、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等话题采访了华世平教授。
1 没有完全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很多学者主张做学问要价值中立,似乎学术一沾上意识形态的边,便减弱了其科学性。
而您在多次演讲中都讲到,任何理论都有意识形态内涵,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您的观点?华世平:西方的社会科学家一般都不愿意被人贴上某意识形态的标签,但完全脱离意识形态以及特定政治文化环境很难。
从严格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来看这个世界的,学者也不例外。
一个社会的科学领域和规范受这个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材总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一堆书本、一套课程,而是在教育环境中代表着一定的意识形态。
有较为公认的教育观念,它赋予教材以特定的功能及关注的方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和个性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
意识形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政治与社会学中,它是指一种意识形态下的世界观以及一种价值观念所构建的固有结构。
它不仅包括了人们在有意义的概念、观念乃至文化中接受的思想,还包括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知识、艺术以及教育等。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传统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以及新社会意识形态等,并且一般会把当前获得最多关注的意识形态包括在其内。
教材的意识形态体现在教材的选择、排版以及讨论的问题等层面。
因此,教材的选择和排版必须受到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当前社会的思想、价值以及文化的特点。
尤其是在宗教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意识形态等,教材选择和排版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同时,教材中讨论的话题也必须更多地着重在某个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上,使之成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否则学生便无法真正理解这种意识形态。
理解教材的意识形态,必须从教材的内容以及教育目标上去把握整体的意识形态。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宗教、政治、科学以及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即使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也不能违背整体的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此外,科学也是衡量教材意识形态的重要指标,教材若是将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作为教学基础,那么就会降低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同时,理解教材的意识形态要求我们要能够分析不同观点的关联,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展示主流观点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其他的观点,以及其他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使学生能够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材的意识形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教材是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目标为宗旨,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主体,按照一定学习方法,反映一定教学内容的文本性教学材料,是一篇联系现实需求的教学文本,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即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在认识论、学习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对人的学习活动和思维进行积极的指导与约束,必然地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学习提供基础。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其出现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并且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它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性,必然地对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材中的意识形态,不仅影响了教育系统和学习者的行为,而且还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变革以及文化的发展。
教材的意识形态是作为教育的历史性的思想系统运用到教材中的,可以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思想,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要综合考虑其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于实施教材的意识形态的教学。
首先,实施教材的意识形态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实践,培养自主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意识形态,而不是把教材中的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死板的知识考试内容。
其次,实施教材的意识形态教学,要注重直接的学习环境,要从教学环境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同步信息处理思维,让学生把意识形态运用到教学当中,来达到实际实践的效果。
最后,实施教材的意识形态教学,要结合实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意识形态,从多元角度思考实际,不仅看到表面现象,而且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通过归纳分析内化意识形态。
教材的意识形态无疑是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意的是,健全的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在实施教材的意识形态教学时,注重以上三个方面,这些方面能够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意识形态,从而接受更多的实验教育,把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起来,真正地实现更高的学习效率。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
教材的意识形态及其理解教材是用来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文化产物,可以演化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性。
它能够起到宣传某一意识形态的作用,对促进对当今社会文化、精神文明、政治结构和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当今的文化变革背景下,教材制定应当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协助人们熟悉各个意识形态,合理诠释它们,并且运用于实践。
一般来说,教材制定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是学校教科书,或者是由家长或社区组织出版的非官方类型的教材,或者是在网络上由个人或组织发布的网络教材。
这些形式有时也可能结合使用,以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进行宣传。
传播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教材的内容。
一般来说,思考的基本方法包括客观性分析、符合性判断、角色发掘以及语法性推断,等等。
首先,读者应该以客观性的态度去欣赏其内容,理清文本结构,尽可能地弄清文本的内涵。
其次,读者应该仔细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从而更全面地审视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意义。
第三,读者应该尝试发掘作者的角色和价值观,探究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期发现潜在的主张。
最后,读者应该充分利用其洞察力,从语法角度思考文本的内涵。
以上这些步骤,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作者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另外,在面对教材的意识形态时,需要理智地进行思考,尊重对方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当提出完整的观点时,应当根据当前政治、社会等状况,加以理解,从而将意识形态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出实际的结论,而不是仅限于把意识形态知识置于理论的范畴之内。
若把意识形态理论当作“绝对真理”,会导致人们对理解教材产生较大的困惑,甚至会限制自己的实践能力,乃至破坏社会结构。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教材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在教材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变革的背景,努力实现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同时,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思考方法,对作者角色和价值观进行探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教材的意识形态内涵,最终实现从教材的理解和落实到对社会的推动。
2021文艺的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及其话语分析范文1
2021文艺的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及其话语分析范文 一 自从"意识形态"概念在法国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中出现以来,它很快就渗透至人文社会诸学科中,成为其理论工具箱中的显赫成员.就意识形态话题,齐泽克、阿多诺、拉康、阿尔都塞、伊格尔顿、布迪厄等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议论纷纷.的确,男男女女不单生活于较为实在的物质环境之中,还被相对虚拟的意识形态环境重重包围."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有意义:它代表、表现、替代着在它之外存在着的某个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符号.哪里没有符号,哪里就没有意识形态."[1]341换言之,意识形态领域与符号领域相互吻合,正是各种不同符号系统的意义生产营造出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氛围.无论是语言科学中的个人主观主义还是抽象的客观主义,都回避了意识形态符号的社会属性---在解释意识形态现象时,前者个人心理至上,而后者则囿于抽象的概念法则.如果把社会性搁置一旁,那么,意识形态的理解就十分容易流于狭隘化、简单化.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统治阶级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 因为"统治阶级总是力图赋予意识形态符号超阶级的永恒特征,扑灭它内部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评价的斗争,使它成为单一的重音符号."[1]358也就是说,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统治阶级总是绞尽脑汁,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来进行自我神化,以图一元独尊.针对上述偏颇,巴赫金强调:"在每一种意识形态符号中都交织着不同倾向的重音强调.符号是阶级斗争的舞台."[1] 357符号的不同使用必然意味着各异的生活方式,其中必然蕴含着身份、等级与权力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也暗示还有占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它们之间既可能相互印证或款曲暗通,也可能相互竞争、相互矛盾乃至激烈冲突.不管怎样,符号的生命在于社会生活中永不停歇的人际交流,在于社会生活中众多关系项的复杂互动.这也保证了意识形态可以查漏补缺、吐故纳新,不断调适、更新自我;保证了意识形态足以有效规避独白性,始终处于开放的对话状态,而不致渐成死水一潭.归根结底,意识形态的多重声音代表了多重的社会力量对过往历史、当下现实的褒贬臧否,以及它们对未来愿景的期待与想象.在意识形态家族的意义生产中,无论是"理想国"式的严词贬斥文艺,还是"文以载道"传统对文艺的勉力引导,都凸显出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米肖在考察当代艺术时指出:"纳粹主义通过揭示事物的英雄性质,在艺术中投射理想化的生活价值.而苏联的做法则更加脚踏实地、现实主义,或者说实用主义:艺术应该展现未来的光辉,掩盖当下的不足."[2]97尽管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它们都促成了政治的美学化,都成功地使异己的文艺流派大规模销声匿迹.从封建时代绵延不绝的"文字狱",到现代集权主义对文艺的极力掌控,都在证明统治权力对文艺的恐惧与垂涎,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抗衡、批判、斗争、清除---不仅是针对文艺作品,有时也针对文艺家自身---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不管文艺家多么努力避开所谓文艺之外的东西,都难免与意识形态---譬如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之间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勾连.因此,文艺也经常被视为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或消息树.正如《礼记·乐记》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即是说,审美谐和与政通人和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反之,审美失调自然暗示着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权力危机.从古至今,政治秩序的维系从来并非仅靠强硬的法律、军队与监狱等,还必须依靠较为软性的文艺、风俗、习惯等审美力量.或者说,必须经由后者将前者予以审美化,把僵硬的律令融化至男男女女切身的审美体验之中.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是肉体的生动经验,当"权力被镌刻在主观经验的细节里,因而抽象的责任和快乐的倾向之间的鸿沟也就相应地得以弥合"[3]8时,男男女女便从意识形态的询唤机制中获得想象性的自我认同,从而成为现行制度的自觉维护者,这当然是统治秩序所梦寐以求的局面.然而,在服从权力的同时,肉体中还会不断滋生出反抗权力的事物. 沿着同样的路线,审美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冲击、摇撼既有的政治秩序.所以,"审美从一开始就是个矛盾而且意义双关的概念"[3]16,审美是一种危险的愉悦,它扮演着解放与压抑的双面角色.文艺的审美特征必须在文化系统中确立:"为了取得可信而精确的自我界定,审美必须与人类文化整体中的其他领域进行相互的界定","只有系统哲学以其自身的方法才能科学地理解审美的特殊性、审美同伦理和知识的关系,审美在文化整体中的地位,最后还有它的适用范围"[4]317.换句话说,应该放弃形而上学的艺术观,不再把审美视为文艺亘古不变的本质,而将其看作与其他意识形态成员之间相互区别的结果. 惟有在多重的关系网络中去把握文艺与审美,才可能摆脱文艺外部与文艺内部的二元对立,摆脱过度贬低或抬高文艺审美特点的习见窠臼---两者经常是相伴而生,一个高涨过后带来的是另一个的激烈反弹.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路线前前后后施行了几十年,直至文艺丧失了自己意识形态的独特性,沦为其他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的传声筒,表现在文学批评中则是政治标准吞噬了美学标准.这一极端化、教条化的状况最终难以为继,随之迎来的是对政治的厌弃与逃离,回归文学本身、回到"纯文学"一时间蔚然成风,但不免渐渐堕入狭小的个人天地里自娱自乐.其实,文艺简单地规避意识形态的其他成分无济于事,因为一方面,文艺不可能完全脱离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络,冶炼出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艺".另一方面,所有的事物都能够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些事物必须被置于审美的视野下,必须经由审美主体体验的过滤,必须建构出富有活力的艺术空间. 二 虽然文艺与审美深深植根于红尘俗世,但它们经常被寄予超尘脱俗的厚望,浪漫主义与康德美学是其两个大宗.浪漫主义视文学为有机体,它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内在的目的---"排除了所有过渡性的、外在的因果关系;有机体发展的终极性与其本质的自我展开相同,有机体只能变成它在萌芽时期就已经是的那个样子,没有经受任何哪怕是轻微的外在影响"[5]1.除了文艺自身的固有演绎,其他一切犹如不在.显然,这种本质主义的观点把艺术神圣化了.有意思的是,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路径也达到了同样的目的.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其时的社会本质,部分马克思主义美学由此推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艺术是唯一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由马克思主义规定,因而也受哲学规定---不异化地看待任何阶级社会都离不开的现实"[5]427. 换言之,伟大的艺术可以居高临下、拨云现日、醍醐灌顶,令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览无余.然而,当这种现实主义成为独一无二的至高法则时,却导致了文艺界的百花凋零而非百花齐放.还有一种神圣化艺术的路径是认为艺术具有揭露、颠覆人类社会异化的重大责任与巨大力量,它不愿做社会水泥而热心于社会批判,也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都持类似见解.不言而喻,在他们眼里,文学、文化的商品化、产业化有百害而无一利.众所周知,康德美学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卡西尔指出:"直到康德的时代,一种美的哲学总是意味着试图把我们的审美经验归结为一个相异的原则,并且使艺术隶属于一个相异的裁判权.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6]175康德首次将美学从政治学中解放出来,开辟了美学的新时代.这一无功利的美学理念经由王国维等人的引介与宣扬,成为中国美学、中国文艺走上现代性道路的重要动力,并且同浪漫主义一道深刻地形塑了此后的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它始终坚守文艺自律的阵地,以审美体验抗衡着政治、道德、经济等力量的过度他律. "人类所有的感受、行为模式、外表和排泄行为都在美感的控制中进行"[7]33.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早已成为历史,审美体验的极端政治化、道德化的情况也随之消歇.当整个社会卯足了劲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时,审美与经济的密切联动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商品循环过程中,审美因素的重要性趋于稳步上升.物质匮乏的时候,对芸芸众生而言,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绝对优势.而经济繁荣、商品极大丰富的年代,商品的使用价值固然重要,但它必须给美学价值出让足够的空间.不然的话,在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中,就会不得不向对手出让市场份额.以汽车的历史为例,福特汽车最初集中关注的是汽车的功能,它对愉悦消费者感官的东西丝毫不放在心上,因为整个汽车几乎没有任何审美性的修饰,而且它竟然可以连续20 年生产同一款汽车---尽管取得了市场的成功.耐人寻味的是,恰恰依靠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的美感期望这一点,其竞争对手通用汽车打破了福特汽车的垄断地位,获得了大众的青睐,分得了市场.美学因素可以让商品的外观形象光彩照人,凭借其美学造型的诱惑力牢牢抓住男男女女的感官.至少,面对使用价值相当的商品,美感的诱惑将是制胜的法宝.所以,设计或创意在商品的链条上所占的地位举足轻重. 审美刺激与审美期待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衣食住所、交通与传播工具等都为此提供了丰富而有说服力的证据.毫无疑问,美学因素不能一成不变,而要不断革新,保持崭新的形象---美学革新"对于工业社会中的资本组织有着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8]40.另外,精明的商家从来不会忘记开展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把革新后的商品跟特定的身份进行绑定,制造出流行时尚,企图使男男女女对新商品形成下意识的身份认同感. 美学革新在满足整个社会需求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需求来诱惑大众.美学革新一旦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携手同行,经济、消费的审美化或审美的资本主义化就是既成事实.在阿苏利看来,这首先是文明进步的一个症候,因为消费的审美化意味着商品需求的个性化与复杂化,意味着经济模式从外向型到内向型的转换---前者意在市场的对外扩张,而后者旨在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这一审美化"是更深层的对社会伦理的更大进步的表达"[9]79.换言之,消费的审美化向全世界呈现出琳琅满目的商品,男男女女在购买、使用这些物品过程中获得了使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独特的需求也得以实现.从整齐划一到丰富多彩,从一元独尊到多元同在,如果说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在艺术维度张扬个性,那么,审美资本主义则是在经济维度迎合个性;如果说浪漫主义的个性是对既有意义陈规的巨大挑战,那么,审美资本主义也蕴含着不可小觑的解放能量.毕竟,很多时候,经济的扩张都需要冲破意义秩序的屏障,需要与现有的意义传统、意义禁忌进行决裂.这也暗示商品的美学革新含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它会反过来影响男男女女对世界的感知,甚至重塑他们的感觉结构.显而易见的是,审美化解构了流传甚久的工作伦理、节俭观念,享乐迅速变成天经地义的信条,成为"正常生活"、"快乐生活"的标杆.达不到这一标准的男男女女,就是鲍曼所说的有缺陷的或失败的消费者,就沦为消费社会里的"新穷人"[10]85.于是,在一个由光芒耀眼的商品所组成的审美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个人都成为自己的享乐主体、自己的奴隶,并由同样的原因鼓动自我解放".在一个个商品走马灯式的不停追逐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被品牌的象征价值、符号价值快速淹没.在看似自主的选择中,应予思考的是这种选择跟资本驯化之间的关系.假如"感觉战胜了道理、情感战胜了理智","愉悦变得比功效更重要"[9]136,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是:如何避免成为资本随意摆布的棋子,在非理性主义消费的泥潭中自矜其成、自得其乐? 三 意识形态是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社会的创造性认识与想象.这是一个不断运动、辩证生成的过程,各式各样的符号同台竞技,而语言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意识形态分析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分析,分析语言如何构筑意义,分析不同意识形态成员在意义建构方面的异同.众所周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区分了语言与言语,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它有着强烈的纸上谈兵色彩---钟情于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把具体语境对语言的形塑晾在一旁. 这对分析藏龙卧虎的意识形态明显还不够,于是,"话语"概念应运而生,它不再是静态的或抽象的言语行为,而是动态的、具体的言语交往.在解释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方面,巴赫金既有较早的理论阐述,又有较多的案例分析,因而被伊格尔顿誉为"话语分析之父"[11]365.在他看来,话语是"最敏感的社会变化的标志","能够记录下社会变化的一切转折的最微妙和短暂的阶段"[1]352. 从风起于青萍之末,到狂风大作,再到尘埃落定;从萌芽到形成再到成熟及衰微;从缓慢的量变到瞬间的质变,凡此等等,所有大大小小的社会动态无不在话语上刻下印痕.话语是一种媒介,其中渗透着纵横交错的无数意识形态关系.凭借"纯符号性、意识形态的普遍适应性、生活交际的参与性、成为内部话语的功能性,以及最终作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行为的伴随现象的必然现存性"等特点,话语成为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客体[1]349.具体而言,意识形态的现实即是符号的现实,所有的意识形态符号都是符号交往的物质化,而话语携带的全部意识形态要素或密码都融化在符号功能中.每一意识形态部门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符号,独特的一套表意方式,而话语则足以承担任何意识形态功能.话语是活生生的言语流,没有了社会交往,话语就不成其为话语.话语是个体意识的重要媒介,甚至成为个体的内部生活.任何的意义理解、意义剖析都离不开话语,离不开话语对意识形态或隐或显的折射. 男男女女的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多种话语,它们组成了驳杂多变的话语光谱.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政治话语都对文学话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近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革命、民族解放、民族建设浪潮风起云涌,文学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多数时候,文学积极投身其中,或被理所当然地征用,成为革命的武器.必须补充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围绕文学如何成为合格的武器、如何保留文学自身特征等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思想斗争的结果既深刻形塑了文艺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文艺家的人生命运.以苏联为例,日丹诺夫们打着"斯大林主义的美学幌子,颐指气使,装腔作势.正是他们,借助政权发起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运动,争取或摧毁了文学想像的中坚力量,造成了最可悲的后果.只有那些出于职业利益进入斯大林时代官方批评刊物和国家出版物之人,才能完全意识到纯文学和批判艺术堕落到多么不人道的空洞程度.这是绝望的单一模式:无休止地讨论这篇小说或那首诗歌是否符合党的路线;作家不断地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没有认清形势,在社会现实主义方面立场'错误';小说、诗歌和戏剧不断接到要求,应该铸造成'无产阶级的武器';作家的任务就是歌颂'正面英雄',作品中容不得一丝色情或风格的暧昧,有时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洁癖程度.确切地说,日丹诺夫主义的理想是将文学退化为集权主义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12]354-355随着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结束,国家步入正常的经济建设轨道,上述文学跪伏于政治的态势也迅速终结.文学界开始致力于久违的形式探索,在去政治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然而,纯文学的实践好景不长,一是易于陷入狭小的天地,二是很难抵御商业大潮、娱乐之风、视觉影像等接二连三的冲击.如果说,之前面对强力的政治话语,作家是被迫臣服的话,那么,现在则是如果作家不主动迎合它们,就很难赢得市场的认可,很难获得不菲的收益.以文学的方式触碰僵化的政治禁忌而有所为,体现出作家的勇气与良知,尽管在其时会有不测之祸,但他代表着那一时代的精神高度与量级,哪怕这在时过境迁之后看起来平淡无奇.在商业、娱乐、影像等的诱惑与冲击之下,以文学的方式思考关系男男女女自身重大社会问题,不随波逐流,有所不为才是坚守良心的作家,虽然可能会有名利上的损失,但他同样堪称时代的标杆.纷纷扰扰的话语地带中,各种话语相互影响、相互博弈.它们根据世事变化调整发言的方式,调整各自在意识形态整体中所占据的分量,话语的窗口可以让人们一窥个中究竟. 事实上,话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因为话语之外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霍尔提醒人们注意,这并不是说话语之外不存在任何事物,而是说要想有意义就离不开话语.于是,话语分析顺理成章地打开了文化研究的广阔空间."文化是由观念地图、理解框架以及所有使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东西构成的.这个世界确实存在,但其意义在我们弄明白前却是含混不清的","我们需要借助文化研究去发现意义是怎样进入事情本身的,它是怎样构成事件的"[13]223.换言之,文化研究通过话语分析告知男男女女,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如何把意义植入其中,其间又蕴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意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等.既然把目光转向了文化,研究的范围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学.那些之前根本上不了台面的话题就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成为学者讨论的对象,譬如,电视连续剧、洗衣粉广告、拳击比赛、地摊读物,甚至屎的历史等等.如此的意义分析可以使男男女女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晓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男男女女对具体事情的认知,如何形塑他们的感觉结构;知晓意识形态如何通过美感体验加固意义,而美感体验又是如何刺破意义的惯习;知晓意义并不拥有不变的本质,而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因此,可以不断地参与其中进行改进,而这种意义改进反过来又可以重塑他们所身临其境的物质世界.。
浅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浅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复合结构论文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有机的整体,是有着丰富的完整内涵的复合结构。
从其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功能上看,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目的上看,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文学的审美性中,而文学的审美性又总是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它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不是把文学看成“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
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的存在。
我们须要注意的是:第一,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没有一种超越于这些具体形态的所谓一般的意识形态。
第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
意识形态对象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
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
例如,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的来说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于在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悲惨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的生活环境等,进行“诗意的裁判”。
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它的整体性也就充分的显现出来。
浅谈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浅谈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指的是人对事物的感官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一说出自德·特拉西,意识形态随着历史长河而从边缘抽象的概念提升到与经济、政治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的产物,也证明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从1840年中国被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从冷冰冰的船枪弹药的被侵略史到主动学习吸收的近现代史,中华民主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从粗茶淡饭到膳食养生,从裹足缠辩到断发易服,从四合院到洋房别墅,从马拉火车到轻轨高铁等等,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摆脱不了西方的影子生活。
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让中国年轻一代荼毒不浅。
好莱坞、百老汇、香奈儿、LV、土豪、白富美、富二代、干爹等等,这些被层层包装、所谓的标榜着潮流时尚高端的奢侈,这些都让我们沉沦和埋没的海洛因,90后、00后说:“我们需要自由,我们是张扬个性的一代,我们是不羁的一代,我们有青春,我们不怕挥霍,我们想要的很简单,就是金钱、权力和地位。
”记得有个女生曾说过:“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这一句话让许多网友竭力指责和反对,但扪心自问,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了这些诱惑?有人曾说这是“拼爹”的时代,也许这只是一个“坑爹”的时代,把我们的青春“坑”了。
埋没在腐朽的西方价值观中挥霍青春、燃烧流年,蓦然回首,多少人追悔莫及、黯然神伤,又有多少人能在青春的赌局中稳操胜券?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尊师重道的美好品德都去哪了?儒家思想哪里去了?就连“老子”也变成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第一人称。
西方思想文化数不胜数,并不是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一定就是罪无可恕、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自由进化论、相对论、恩格斯主义经济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可以吸收学习,发展本民族文化。
意识形态研究——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语篇为例
( 3 )结合 上下文 具体环境 消除歧义 。句 子之所 以会 产 生不 同的意义 ,重 要的原 因在于没有放 在具体 的环境 中。结合 上下 文将孤立 的句 子放在具体 的语境 中是消除
【 关键词】 情态意义;意识形态;文学作 品;语篇分析 【 中图分类号1 H 0 。 0 【 文献标识码1 A f 文章 编号】 1 0 0 9 6 1 6 7 ( 2 0 1 5 ) 1 0 — 0 0 4 8 — 0 2
( 口 J 吴 以 秀 1 臣 玲 辽 , 2 歧 0 0 义 4 ) 侧 如 、 在 非 T 歧 h e 义 t r 蒯 a i n 的 w 句 a s 法 l o n j F g Ⅱ 语 中 义 , t r a 限 i n 制 一 采 词 捎 多 除 义 。 , 由于 找不到合 适的搭配 ,因而其 意义很难确 定 。通过 搭 配 达 能 t y p 够 e 有 o f 效 k n 消 o t 的 除 词 意 思 汇 歧 义 , 如 歧 义 o w 常 与 t i e 搭 与 a r r o w搭 配词 表b 达 we a p o n 的 意配 思表 ;
歧义 的重要 方法 ,也是 人们有 意无 意都会 使用的 一种 方
T h e r e c o me s t h e r t a i n 。如果单看这一句我们无法对句 意做 出确切 的判 断 但如果 将其放在特 定的语境 中 ,加入 更 多的信息,则语 意十分 明确 ,前面一句加上 A l l he t s o l d i e r s r u s h e d a h e a d w h e n h t e y s a wt he l i g h t ,具有 “ 熄灭 ”或 “ 放 出” 意思 的p u t o u t 就可 以固定为 “ 放 出”; 后一句放在 具体 语 境中,意思也十分明确 : 在铁轨旁玩耍时,这句话可以理 解为 “ 小心 ! 火车来了”; 站在窗边 时,这句话可 以理解 为 “ 看 ,火车来 了” 。另外 ,不 同社会 文化 背景对词汇意义理 解 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如 I ' m a ma t e r i a l i s t 中的ma t e r i a l i s t 在 汉语 中可 以译为 “ 唯物主义者 ” ,但在英美 国家 ,译 为
意识形态——精选推荐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英⽂: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种观看事物的⽅法,⼀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命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研究意识形态的成果,在总结和概括了⽆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命⽃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创⽴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
随着以后的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形式的构成。
它具体表现为: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以资产阶级思想为代表的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构成的重要⽅⾯,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精神障碍。
它包括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部分。
尽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本⾝存在着⽭盾,甚⾄具有相对抗性,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产⽣破坏作⽤却是共同的。
就⽬前来看,由于西⽅资本主义发达⼯业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实⾏“和平演变”战略,⽤各种途径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输⼊颇具迷惑⾊彩⽽表⾯上令⼈神往的西⽅资本主义的个⼈主义、⾃由主义、民主⼈权等价值观及其⽣活⽅式,因此,相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
对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作者必须⽤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深刻的批判揭露。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作者:王天保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既是一种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1]之所以采用“生产”的概念来言说文学的生成首先是为了强调了文本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表明其观点的“唯物主义美学”特征。
对于伊格尔顿来说,文学生产最直观的形式是一种物质生产,把语言(语言的声音和符号都是物质性的)加工成文本,而文本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形式存在并且还可以被制造成商品。
但是由于语言材料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因而文学文本在话语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生产,文本的消费也伴随着文本意识形态对接受者的塑造。
因此,文学文本的生产又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
从生产材料来看,文本生产的主要材料是话语,包括其物质形式的语言和非物质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
从生产过程来看,文本生产包括对语言材料的加工和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撞。
从生产结果来看,文本生产既有物质形态的语言产品又有非物质产品(意识形态效果)。
在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美学的视野下,文学既具有意识形态性,也具有意识形态批判性,它一方面有维护一般意识形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展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起到了批判意识形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依据伊格尔顿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作为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是使占有经济生产资料的社会阶级的权力合法化”,而上层建筑除了包括法律、政治、国家之外,还包括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职能也是“使社会统治阶级的权力合法化;归根结底,一个社会的统治意识即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
”[2]而艺术则属于意识形态,因此艺术必然也具有使统治权力合法化的功能。
伊格尔顿还结合文学批评史和英国文学史论证了这一观点。
他考察了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概念的界定,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
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而不是判定所写事物之本质的问题。
批评语言学意识形态观的理论分析
究 和语 言研 究 关 系 更 加 紧 密 。 本 文 将 从 批 评 语 言 学 的 角 度, 浅析 批 评 语 言 学 的 意 识 形 态 观 。
意 识 形 态 的 理 论 概 述
似乌托邦的社会 。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观所构建 的话语 ,
第一 , 唯心 主义的意识 形态观——反对青 年黑 格尔派 哲学 。黑格尔在 《 精神现象 学》 中提 出了“ 意识形态 ” “ 或 意
识 诸 形 态 ” 一 概 念 。黑 格 尔用 意 识 形 态 来 表 示 意识 发 展 这 过 程 中 的各 个 形 态 、 个 阶 段 。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把 这 些 黑 各 格 尔 派 哲 学 家 的观 点 称 为 “ 意识 形 态 ” 。 第 二 , 意识 形 态 ” “ 的概 念 被 用 来 表 示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统
否 定 意 识 形 态 , 以 领 导 支 配 其 他 阶级 的话 语 权 力 。两 个 可
的统治思想相违背的 , 是片面的政治思想体系 ,这 种思想 “ 体系通常是歪曲现实 的错误 的认识 ” 。批评语 言学家 普遍
认为 ,意识形态就是文化 、 知感系统 中体现 出来 的信 仰 “ 认
和态度” 是话语事件的一个独特属性 。费尔克劳夫认为 , ,
态》 这本 书里 集 中体现 了他们的 “ 意识形 态观 ” 。该书是马
克 思 和 恩格 斯 有 关 意 识 形 态 研 究 的代 表 作 。 由此 , 识 形 意
态研究 和意形态批判 流行起来 。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 念是一个描 述性 的否定概念 。马 克思 和恩格斯主要将 “ 意
识形态 ” 概念应用于三个方面 。 的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解读意识形态是指一个社会集团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观念体系,是指导人们思考、行动的主导思想。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情节、语言等多种方式,传达出自己对于意识形态和思想的理解。
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家的立场、观念以及思考方式。
一、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 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展现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
作者通过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传达自己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或反思。
例如,《红与黑》中的朱丽安·索雷尔和尚维尔等形象,传递了法国19世纪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与斗争。
2. 主题与情节构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也承载着作者对于意识形态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主题设定,作者可以呈现出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如,《1984》中的剧情设置和主题,揭示了对权力和极权主义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3. 文字与语言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和语言也是传达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文字和语言的选择、运用,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和思想内涵。
比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的批判。
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解读1. 思想解读的多元性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中思想的解读都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的阅读者有不同的背景和观点,导致了对同一作品的解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红楼梦》可以被解读为一部关于人性的宏大叙事,也可以被解读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衰落的社会小说。
2. 时代因素与思想反映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思想也会在其中得到表达和反映。
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例如,《呐喊》是鲁迅一系列现代小说之一,通过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旧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
3. 情感与认同的思想诠释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认同也是思想表达的重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高 中语 文教 材 中的 学者散 文为例
汤天 勇
( 黄冈师范学院文教材编选 了大量的学者散文 。笔者将课 本 中的学 者散文作为 一个 类型进行集 中考察 ,
可以得知 : 的编者深受西方 中心主义影响 , 课文 将学者散文的本质特性与 国家意识形态有效融合 , 反叛诗性的
第3 0卷第 1 期 21 0 0年 2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J3 o 1 o . 0 N .
J u a fHu n g n oma iest o r lo a ga g N r lUnvri n y
F b2 0 e . 01
一
种意识形态 : 西方中心主义视域下 的编者意识
符号 , 掉书袋子” “ 也就成了 自觉的无须言说的写
收稿 日期 :0 90 -7 20 -90
作者简介 : 汤天勇( 99一) 男 , 17 , 湖北 襄樊 人,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
第 1 期
汤天 勇: 一种意识形态 : 西方 中心主义视域 下的编者 意识
・ 9・ 6
的器 官 ” 向“ 指 意义 、 想 、 物 的普遍 性 ” 也就 思 事 。 是说 , 没有 具象 的状写 , 没有从 具 象 向抽 象延 既 也 伸 , 粹 的是 从 理 性 到理 性 的科 学 分 析 。其 旨在 纯
文化传统 , 彰显理性与启蒙的西方价值观。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材 ; ; ; 理性 启蒙 意识形态 ; 西方中心主义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87 ( 0 0 0 -6 -4 10 -0 8 2 1 ) 10 8 . 0
者。它包括抒情小品、 幽默小 品、 游记、 传记、 序 文、 书评、 论文等等 , 以融合情趣 、 尤 智慧和学问的
文章为 主 。它 反 映 一 个 有 深厚 的 文化 背 景 的 心 灵, 往往 令读 者心 旷神 怡 , 羡且 敬 。 l 嘲’ 既 ” 学者
散文是作者学养 、 才情、 胆识与辞采的完美融合 ,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学术涵养和文化品味, 其作 者主要是在各 自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具有深 厚专业 素质 的知 识 分 子 。学 者散 文 的勃 兴 , 是 应 “ 文纲解纽” 时代精神 自由的表征 , 是对滥情 与泛 情、 虚假 与 空 洞 的 有 效 的 药 剂 。 高 中语 文 课 本 ( 教 20 人 0 2年 版 ) 选 了大 量 的 学者 散 文 , 编 与古
学者 散 文 , 这 一 型 的散 文 限 于较 少 数 的学 “
作走向。学者作为思考者或说思想者 的代言人 ,
在其 擅 长 的说理 性 较强 的随笔 、 杂文 、 话 、 书 序跋 中, 一反 审美 、 抒情 和感性 的路 数 , 以智取胜 , 以理 性思 考 和知性 判断 为写作 圭臬 。即使 如此 , 感性 、
诗词 、 古文促 成 三 足鼎 立 之 势 。我 们撇 开 单 独 的
知性与理性有效融合 , 理中情与趣的灌注, 始终是 学者散 文 创 作 的理 想 追 求 。正 如 董 桥 所 说 : 散 “ 文须学 、 须识 、 须情, 合之乃得 Af dN r i— le o hWhe r t t
的论 文题 目。其 文 , 一方 面有 条 不 紊 地 逐 层 论 述 中国古 代小 说 的 演化 发 展 轨 迹 , 方 面 总 结 小 说 一
通 过 对人 生境 界 由低 到高 的论 述 , 阐释 人 生 哲 去
性 思辨意 味浓 厚 的 学 者 散 文 , 目的是 为 了反拨 其
中国一 以贯之 的 感 性 审 美 传统 , 而倡 导 西 方理 转
性意 识 。
学的任务和意义在于“ 觉解” 。吴组缃的《 国古 我 代 小说 的发展 及其 规 律》, 题 目上看 , 是 典 型 从 就
的思辨 意识 。这 类 倾 向 的 文章 , 高 中课 本 中 比 在
文本阐释, 而将其作为一种类型进行集纳思考 , 就
能发现 一种新 的 文化 视 域 : 文 教 材编 者 的价 值 语 取 向和情 志判 断有 意 迎 合 国家 意 识 形态 , 诠 释 在
新 型的人才 培养 内涵 的 同时 , 出现 了西 方 中心 主
比皆是 , 其中不乏大家之作。 课 文《 生 的境界》 冯友 兰 ) 深入 地 剖析 了 . 人 ( ,
人生 的境 界层 次 : 自然境 界 、 利境 界 、 德境 界 功 道
和天 地境界 。读 这篇 文 章 , 你似 乎 会 觉 得不 像 散
义倾 向 , 体体现 为反 叛诗性 的 文化传统 , 具 高扬理 性 与启 蒙意识 。
文, 缺乏散 文应 有 的文体 感觉 上 “ 感 ” 敏 。黑格 尔 认 为 “ 敏感 ’ 个 词是 很 奇 妙 的 , ‘ 这 它用 作 两 种 相 反 的意 义 。第一 , 指 直 接感 受 的器 官 ; 二 , 它 第 它 也 指意义 、 想 、 物 的普 遍 性 。所 以 ‘ 感 一 思 事 敏
ha 所 谓 ‘ 远 如 哲学 之天 地 , 华 如 艺 术 之境 ed 深 高 界 ’”2 ’ 。 [ 可是 , 有些 学 者 为 了构 建 自己的 知识
体系, 行使传播者角色及理性理性色彩的彰显, 用
专业写论文的笔法和逻辑思维行文 , 有意剔除鲜
活的 生活美 感 与灵 肉的震 撼 , 突显 自我 的形 而 上
学者散 文 , 既然走 的是 散文 的路 子 , 理应具 备 散 文 的美学 特征 。但 是 , 旦 背 负 “ 者 ” 一 学 的身 份
方面涉及存在的直接的外在的方面 , 另一方面也 涉 及存在 的 内在 本 质 。 [(6 ”3P6 冯 文 中 , 人 生 ]1 “
的境 界 ” 既不 指 向“ 受 的器 官 ” 也 不通 过 “ 受 感 ,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