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中国古代外交史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知识整合]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2、与朝鲜的关系3、中华文化圈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东南亚的关系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3、华侨开发南洋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与欧洲的关系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重点突破]1、外交途径:(1)政治:政府间往来(2)经济:经贸交流(3)文化:技术交流(4)军事:战争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1)政治环境:稳定(2)经济:领先(3)交通:发达(4)航海技术:进步(5)政策:开明三、闭关政策:1、含义:明后期和清前期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2、原因:(1)内因: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维护自然经济③思想自满、保守④害怕东南沿海人民与外联合生事(2)外因:殖民者入侵3、影响:积极消极↓↓一定程度上为主4、结论:开放兴,闭关亡四、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现象:1、侵略(1)日本(倭):抢劫掠夺(2)欧洲列强:资本积累(3)中国:(明中期后)日趋衰落2、反侵略:威胁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利益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及启示:1、规律:(1)以友好为主,中外交往频繁(2)发展趋势是由开放走向闭关2、启示:(1)“开放兴,闭关亡”,要加强对外开放(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要……(3)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今天中国人民更要热爱和平、崇尚友好。

[典型题例]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中国史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师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中国史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师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师版)【考纲要求】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情分析】在近几年高考中,几乎年年涉及本专题内容。

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也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中苏、中日关系;万隆会议等。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本专题的内容极具现实意义。

在综合考试形势下又极易与其他内容综合,实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综合联系,具有较多的切入点,故应特别关注。

【思维导图】【高频考点整合】考点的外交时期方针政策原则成就备注20世纪50年代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20世纪70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掀起建交热潮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不结盟政策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①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感悟高考】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特别注意】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50年代外交60年代外交70年代外交80年代以后外交政策五项原则国际会议中苏恶化中美交恶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维护和平交流合作中日建交中美正常恢复席位(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外交+朝贡外交+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外交+朝贡外交+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4.历史演变
(3)朝贡制度的鼎盛时期——明
·朝贡被当向海外诸国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载体。朝贡就是通过外夷进贡和中朝赐封等 形式让蛮夷之国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从心理上达到使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 朝上国的目的。并用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来约束蛮夷的言行,从而彻底消除蛮夷对中 国的安全威胁。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把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小琉球、安南国、 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 渤泥国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 动挑衅,不许征伐。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 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 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如外遣 何使 评国 价交与 他们之间关清朝是一种 的系什 关么 系样 ??的







对中 外 交国 往古 交 流代
基础梳理(根据涉及编目补充相关内容)
朝代 汉——交往扩大 隋唐——空前发展
对外交往
陆地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海上
①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 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东汉时期,倭国(日本)派使 臣来朝。
4.历史演变

(1)朝贡制度的初创时期———先秦到唐
·三国魏晋南北朝 虽然中国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综合国力远逊于秦汉,但各割据政 权仍然 不忘封建华夷观念,并借助外夷来朝营造封建正统气氛。如:
梁元帝萧绎亲自将当时来华朝贡的外国使者形状及各国有关情况绘成
《职贡图》一卷,这是我国最早的 《职贡图》。
4.历史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7中国古代的外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7中国古代的外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7中国古代的外交(一)明清前外交发展的原因(1)国家强盛。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

(二)概况秦汉时期: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①范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扩展,与周边亚洲国家交往为主,与欧洲国家开始有了直接的交往。

②交通:以陆路为主(“丝绸之路”),海路为辅,开始吸收外文化③内容:商品以丝绸、铁器为主,单向输出隋唐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①范围:东亚文化圈形成,与亚洲、欧洲、非洲有商贸和文化往来。

②交通: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④内容:双向交流(商贸、文化、使节往来)4、明清(鸦片战争前)频繁,走向衰落①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②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③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④开始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西方的水利方法)(三)外交政策1、汉—明:开放;2、明末—清初:“闭关政策”原因:①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影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之后。

认识: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是历史的主流。

(四)对外交往的内容(途径)1、经济:官方和民间贸易2、政治: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文化:宗教传播,文化交流4、军事:战争(具体内容详见课本)附:对外贸易(1)概况:秦汉:对外贸易的开始,以陆路为主。

(丝绸之路、与朝鲜、日本、越南、西域的交流)唐朝:对外贸易繁荣,水陆并进。

(朝鲜、印度、波斯、大食、罗马贸易频繁)明朝:海运发达,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清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对外贸易萎缩,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或外交)的五个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第二轮复习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第二轮复习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
1、安息 2、大秦 3、新罗 4、天竺 5、波斯 6、大食 7、西洋 8、南洋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特征的不同及其原因
不同特征: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 (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时使臣、商贸交往、文 化交往全面展开 (3)汉代以丝、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 张、茶叶等物品大为增加 (4)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 双向性,不仅传播唐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 济文化成果 原因:
我国的对外交往在宋元时期同汉唐时期相比 有何异同?到了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又 发生了什么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对我国的历 史进程有何影响?
同: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 异:对外交往的通道;对外交往的地区;交往者的 身份 明清新变化:郑和下西洋之壮举;西方传教士来华 传播基督教和西方科技;中国开始受殖民侵略:清 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主干知识:
中国古代秦汉到明清时期的对外 交往 中国古代各原因: (1)唐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宋元时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与中央政权对峙, 原先陆路不畅 (3)经济重心南移 (4)政治中心移至近海(如临安、大都) (5)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6)宋元统治者支持海上贸易(设市舶司)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情概览】
年份 2022
2021 2018
试卷 广东卷.5 全国甲卷.26 浙江卷.6 浙江卷.6
全国I卷.27
考查内容 清代对外贸易、对外经济交流 宋代进出口商品、对外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
宋代对外贸易管理
明代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 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 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 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与美洲之 间的交往。
A 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
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2.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 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 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 朝( )
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论题: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论述:唐代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海路丝绸之路并
例 举,在广州设有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新罗、日本的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频繁,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鼎盛 局面。
宋代海路贸易兴盛,广州、明州、泉州等成为重要港口
城市;外贸税成为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国家根本,
专题线索: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为主线,两汉积极实行对外交往,在 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向外辐射;隋唐对外 交往的繁盛,促使中国先进文化制度的对外传播,形成中华文 化圈;宋朝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传播,推动世界的发展进程; 明清闭关锁国,中国的光环黯然失色,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要认识到人类文明在发展中交流,交流中碰撞,碰撞中发展。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摘要:进入了高三的学习,便进入了紧张的阶段了,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努力学习,冲刺高考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熟悉掌握)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总结: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想要了解更多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

【相关阅读】: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 >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从中国古代外交史实与阶段特征角度复习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

)(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角度复习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汉:(1)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2)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朝:(1)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2)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3)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中国古代外交史复习指南

中国古代外交史复习指南

中国古代外交史复习指南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中国古代外交概况(一)中国古代外交史实与阶段特征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

)(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汉:(1)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2)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朝:(1)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2)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3)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2010年高考历史二轮考点梳理复习7

2010年高考历史二轮考点梳理复习7
(2)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依据: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
(2)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1.“一国两制”构想
背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形成过程:萌芽:1979《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初步形成:1981《叶九条》发表;正式提出: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含义:“一个中国“是前提—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必须完整,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新思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的繁荣与稳定。
(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考点梳理】
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历史条件:
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人心上:全国人民热烈拥护;C、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D、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知识要点回顾(42)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知识要点回顾(42)

专题42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1.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外交:近代中国的外交以屈辱为主,为了民族大义,也有几次抗争。

①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也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的开始。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②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与会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国人民的斗争,军阀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为了调整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主权的要求,中国山东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

经过会外谈判,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它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也是在这次会谈中,日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1924年冬,孙中山发表反帝反封建的北上宣言,得到中共和人民的支持。

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兴起。

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43年国政府分别与英美等签订协议,废除了这些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专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专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的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变化 ①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设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务,监 察和军事,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卿负责司法,财政等.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 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 北宋中央重要官员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 (军事)均由文官担任,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元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 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 明废除中书省,终结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其权分六部,直接听命于皇 帝;后增设内阁,备皇帝顾问,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渐成协助皇帝决策的中 央机构. 清初统治者先后设置内阁,内廷设立南书房,军机处,军机处逐步架空议 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从以上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可以看到,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 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由夏商周时期的王国体制 向秦以后的帝国体制的转变,这也可看作是从方国联盟向地域国家 的演变.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本质上也是中国历史发展 演变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的王国体制,以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为典型.为了加强 王朝的有效统治,周王朝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即一方面分封已臣 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 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封邦 建国体制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地位,使周 王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体制依靠权利义务,通过血脉亲情, 宗法观念,礼制规范加以维系,而历经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终于走 向崩溃. 秦开创的帝国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由西周的 "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型,这一体制最 后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中考历史复习专项之中国外交

中考历史复习专项之中国外交

专题中国外交史一、中国古代的外交西汉:汉武帝两次派________通西域,开通了_____________.唐朝:(唐朝是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外交总体较为活跃)______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______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医药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元朝:元世祖时意大利人_______来到中国长期居住,回国后著有《____________》,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明朝:友好交往:______下西洋对外冲突:______抗倭;_______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抗击外来侵略:1662年______收复台湾;_____皇帝两次派军队在雅克萨抗击沙俄侵略。

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特征:由对外开放逐渐走上闭关锁国。

启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衰落,对外开放带来繁荣富强二.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西方列强四次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实行妥协退让政策;雅尔塔会议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政府腐败无能。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三.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政策建交: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成就: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倡导______________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______,提出“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_____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建交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成就: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高考历史专题辅导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专题辅导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专题辅导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朝代国力政策交通范围史实形式地位原因先秦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强盛对外开放积极交往发达:陆上丝路,海上丝路亚洲欧洲影响到非洲东亚:朝鲜、日本西亚:安息中亚、南亚欧洲:大秦出:丝、铸铁凿井等技术入:特产、佛教使节往来经文交流领先:东亚文化圈,影响亚欧非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相对稳定文化领先政府重视工具先进交通发达隋唐强盛全面开放空前繁盛更发达:陆上丝路,海上丝路,海路亚洲欧洲非洲东亚:新罗、日本南亚:天竺中亚西亚:波斯、大食欧洲:东罗马还远及非洲出:制度、儒学、技术、丝瓷、文学、宗教入:特产、技术、学生、宗教使节往来留华学生技术交流艺术交流宗教往来领先:中华文化圈,促进世界进步宋元强盛继续开放陆上丝路受阻,海路进一步发展三大发明广泛传播(中学西传)经文交流外族内迁领先:为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作出贡献明清渐衰由开放到闭关锁国陆上丝路萎缩,海上交通极大发展,但最终受限郑和下西洋反侵略:日、葡、荷、俄西学东渐经文交流反击侵略航海领先逐渐落后反击外来侵略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政府保守政策封闭交通受限传统文化未向近代文化转变趋势国力:强大—衰落;经文:领先—落后;政策:开放—封闭;方向:传出—双向—传入结论要面向世界,对外开放;互相交流才能共同进步发展二、基本史实1、政治使节往来:秦汉:两汉之际,朝鲜半岛南部的________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__________,加强了双方的联系___________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时,赐倭奴国使者金印。

公元97年,班超派_________出使大秦,行至____________,未能到达大秦。

《___________》记载,大秦______________派使到达东汉,这是正史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隋唐:唐朝时,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马鞍山市红星中学吴光辉编辑整理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

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

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

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④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

郑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2)明后期—清前期(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

明中后期,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胜利。

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时,在雅克萨大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缺乏广泛的外贸需求(主要原因);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明中后期开始实行的闭关政策在清初继续实行,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公行”(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统一管理外贸事务。

2.从区位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1)古代中国与东亚的关系①与日本的关系:秦汉时期:徐福东渡的故事;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时期:遣唐使;贸易往来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

②与朝鲜关系:秦汉时期: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号;从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等;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隋唐时期: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2)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①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

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①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来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文化的外传(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①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世纪)→日本(7世纪)→阿拉伯国家(8世纪)→欧洲、非洲(12世纪)→美洲(16世纪)→大洋洲(19世纪)。

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三是指南针外传,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是火药外传,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来文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1)农作物品种: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1)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