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老师导学卡)

合集下载

1《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

XXX中学语文科“334”动态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学习时间:课题:《新闻两则》课型:预习课课时: 2 审核人:XXX主备:XX集备成员:XXXXXXXXXXXXXX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知识链接: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达标检测阅读选文,完成1-5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入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②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④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重点字词检测。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文体把握,结构把握。

2 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课文内容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参考课后习题一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学习活动三:问题的探究4、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习题二5、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新闻两则》导学单

《新闻两则》导学单

教师寄语:学习如行舟,不进则退。

1、《新闻两则》导学单年级:姓名:组名:时间: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新闻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消息;2、具有概括文章的能力;3、掌握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4、品味课文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5、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难点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自主学习;2、仔细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文字,了解新闻的结构;3、搜集作者及其作品;4、搜集1948年秋发起的"三大战役"及继"三大战役"后的"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

课前预习单预习检测一、给字注音。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当()真二、理解下列词语。

不含:业已: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三、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记叙的六要素是: 、、、、、。

2、新闻的结构:、、、、。

其中和有时可以暗含在中。

3、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经过与结果: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课文,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3、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课堂探究合作探究一、问题讨论1、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2、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2、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1《新闻两则》第1课时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见学生案)【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yú)顽抗撰.( zhuàn)写区域.( yù) 芜.(wú)湖锐不可当(dāng)歼.( jiān )灭要塞.( sài ) 溃.( kuì)退荻.( dí)港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凭借险阻,顽固抵抗。

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绥靖:安抚,评定。

3、填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内容:新闻结构包括(标题)、( 导语 )、( 主体 )、( 背景)和( 结语 )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

B、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4.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或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5.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引言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动态、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以两则新闻为例,通过分析新闻的要点和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读者培养新闻阅读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一则新闻: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新闻概述某科技公司近期发布了一款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更高清晰度的屏幕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等各种先进的功能。

要点分析•最新款智能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手机长时间使用的需求,可以减少因频繁充电导致的不便。

•更高清晰度的屏幕:高清晰度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观看图片和视频等内容。

•更快的处理速度:快速的处理速度可以提高手机的运行效率,让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更加流畅和高效。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展示了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手机作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功能的不断升级和改善有助于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这也反映了科技行业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都在不断努力推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则新闻:环境保护组织发起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新闻概述一家环境保护组织日前发起了一项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要点分析•全球树木种植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通过种植树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树木的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稳定气候系统,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反映了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积极行动。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举也呼吁全球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新闻两则》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新闻两则》

三角中学八年级(上)语文导学稿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结合平时读报、看新闻了解新闻特点。

新闻六要素:新闻五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3、给加线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管辖()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逃窜()二、整体把握课文。

1、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课堂展示: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三、合作探究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3)用波浪线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议论性的语句,探究议论的表达作用。

四、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归纳总结: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第二课时一、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探究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学习重点:1、了解何为新闻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及特点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高屋建瓴荻..港溃.退锐不可当.某某歼..断古宛.县...灭要塞切二十八宿绥靖..乡潢.川...区阻遏阌皖.西区宋希濂.杜聿.明2、新词理解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业已:绥靖: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3)新闻结构的5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b、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实验中学:杜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及新闻的六要素。

2、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3、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第1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1、加点字注音:荻.港溃.退要塞.阻遏.杜聿.明锐不可当.2、填空: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

三、依案自学,小组研学1、朗读课文,理清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4、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西路军?5、品味语言。

八年级上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学生导学稿人教版

八年级上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学生导学稿人教版

课题: 1、新闻两则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1、关于新闻体裁的结构:消息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关于新闻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也是新闻的要素3、关于新闻有三个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四、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⑴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标题:导语:主体: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2)、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扎实记忆溃退、歼灭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以及新闻的文体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能够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3.激情展示,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二、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

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识记生词,初步理解两则新闻的内容。

第二步:再读文本,循序渐进: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资料助读,试着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

2、再次默读课文,试着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消息五部分)。

3、试着找出文中的用词精炼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用得好,赏析一下。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锐不可当、阻遏”等重点词语,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等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筛选要点、概括内容的能力,品味本文准确精炼的语言。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二、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要求和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5、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1、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2、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经过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是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三、练习·运用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
课时
第二课时
姓名
班级组
主备
兼馨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进一步明确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有的放矢。
二、自学研讨
1.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如何把握全文内容?
2.如何把握本文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学习过程:一、导学,了解文体知识
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简介“新闻”
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的特点:⑴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⑵及时(时间性强)⑶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3、整体感知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新闻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要牢记)
体会本文语言特色:要从词语的准确、简明、和富有感情色彩入手,细细体会其特色。
学以致用。当成练笔的方法。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问题:你从小说中读出了什么?
一、基础知识
1、读课文,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阌乡wén襄阳xiāng绥靖suíjìng鄂豫区è高屋建瓴líng二十八宿xiǜ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杜聿明yù宋希濂lián
新闻有要素、有结构,你能区分开并能从文中列出吗?试着画一画。
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把它们整理出来。
提示:可用不同的标记在文中标出来。
我们已经知道,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一部分,并思考右侧里的的5个问题。
建议:再次阅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对照一下,你是否达到了目标。
学会分析前因后果,多想一想为什么。思考要做到有理有据。
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夯实基础知识,日积月累,才能不断进步。
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会把握全文的方法,或从结构,或从思想上把握。
理清了六要素,也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
学会从层次入手,感悟文章的内涵。
从战争的意义和作用入手去体会。
从原因入手体会。
检查自己,查缺补漏,做到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2、了解解放南阳的背景请查阅资料,课堂上口述此则新闻背景。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第二层,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例:“不含”、“较为”、“很”、
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二、学习·研讨,小组合作。
1、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渡江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
2、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中路军(时间上的衔接,议论句:分析原因)--西路军----(承上启下句)-----东路军
3、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
①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②阅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全文内容。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这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习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课前预习:
⑴预习(正音、解词)
荻港锐不可当溃退
要塞歼灭芜湖阻遏
⑵了解作者和有关背景资料
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课前背诵*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学习过程:
*课前阅读*微型小说阅读: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三、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和书写的错误,并改正。
A阌乡mén襄阳xiāng监督回胀荡气________
B荻港dí歼灭qiān阻遏气式磅礴________
C绥靖suíjìng宋希濂qián消耗锐不可挡________
D溃退kuì杜聿明lù逃窜高屋建领________
2、如何阅读新闻,把握主要内容?
(1)分析本新闻的结构:(结合课文理解新闻的文体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1、2两句。
其余部分:主体部分。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