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 劳
中医内科学--虚劳笔记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炮附子
肾阳虚
腰背冷痛,遗精阳痿,宫冷不孕,多尿或不禁,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弱。
温补肾阳滋养精血
右归丸
左归二山地,牛鹿枸杞菟龟,
右归牛龟出,杜附归桂入。
44
虚劳
血虚
心血虚
心悸怔忡,眩晕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养血宁心安神定志
养心汤
养心汤用参芪草,二茯归芎柏子仁,五味酸枣志夏桂,养血宁心安神志。
肝血虚
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弦
补血养肝柔筋明目
四物汤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症,加减运用贵变通。
脾胃阴虚
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苔,脉细数
养阴和胃
益胃汤
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地合成方,玉竹冰糖同煎服,温病需虑把津伤。
肝阴虚
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养肝阴养血柔肝
补肝汤
补肝汤用木酸草,再加四物就是好。
肾阴虚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少,五心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补肾阴强壮腰膝
左归丸
左归地杞牛怀山,鹿龟胶菟山萸伴。
阳虚
心阳虚
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
温通心阳健脾益气
保元汤
保元汤方性甘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脾阳虚
腹胀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淡苔白,脉弱
益气健脾温养祛寒
阴虚:阴虚在肺沙麦擅,心亏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汤益胃,肝肾补肝左归丸。阳虚:阳虚里寒为征象,心用拯阳理劳汤,附子理中温脾土,右归丸虚
中医内科学----虚劳
(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 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 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2019/10/3
中医内科学
18
二、治疗原则
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 原则。
1.心血虚证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 华。
证机概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法:养血宁心
代表方:养心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养心安 神,适用于心血虚证。
2019/10/3
中医内科学
33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 ──益气生血;
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 养血宁心;
(4)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
气短,脱肛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陷。
2019/10/3
中医内科学
30
4.肾气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 无权
治法:益气补肾
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本方补益肾气, 适用于肾气不足之证。
中医内科学
34
2.肝血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 筋脉拘急,或惊惕肉润,妇女月经不调 甚则闭经,面色不华。
证机概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2)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
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3)若气虚卫弱,外邪入侵,寒热,
身重,头目眩晕,表现正虚感邪者,当扶正
祛邪,仿《金匱要略》薯蓣丸意,佐以防风、
中医内科学-虚劳
肾气虚 气虚+肾虚 (尿频而清)
补益肺气 益气养心 健脾益气 补益肾气
补肺汤 七福饮 加味四君子汤 大补元煎
37 (一)肺气虚证
1、辨证依据 主要症状: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
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色苍白。 2、治法:补益肺气。 3、方药: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五
20 病因病机
四、病机转化: 在其病变过程中,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
气、血、阴、阳某一方面的亏损。 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常互相影响;
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 气虚者,久则阳亦渐衰,血虚者,久则阴亦不足;阳损日久, 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形成气血阴阳皆虚的 证候。
28
阴虚与阳虚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阴 阴虚属人体形质损 阴虚久则可损及阳,阳虚
虚 伤,包括津液精血 久亦可损及阴,致阴阳两
的亏虚
虚
阳 阳虚属人体功能不
虚 足,包括气虚在内
29
阴虚与血虚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阴虚 多表现为阴虚生内热的症状, 以阴阳分,阴虚与
如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 血虚都属阴虚的范
鉴别诊断
24
二、虚劳与其他疾病的虚劳
虚劳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 面有类似之处,故需鉴别
分类 症状 特点
病程
虚劳
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一系列精气亏虚的 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
症状
现
较长
有长有短
25 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虚劳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中医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
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四)虚劳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四)虚劳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要点一概述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
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汪绮石《理虚元鉴》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虚劳的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但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主要有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及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失治误治,损耗精气五个方面。
(二)虚劳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
而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
虚劳的基本病机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虚劳的顺证:若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
虚劳的逆证:若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
辅导精华:虚劳的概述
虚劳是指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总称,亦称虚损。
虚,是指脏⽓亏虚,功能失常,⽓⾎阴阳不⾜;损,是指形体明显消瘦。
总因久虚不复⽽致虚劳。
《素问·宣明正⽓篇》认为本病因为“五劳所伤”,《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夺则虚”。
《难经》亦有损病专论,创“五损”之说。
《⾦匮要略·⾎痹》虚劳篇⾸创虚劳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兼提出了扶正祛邪,祛痰⽣新等治疗⽅法。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此后,李东垣对劳倦内伤之证从脾胃之⽓虚⽴论,着重⽤⽢温补中法。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的理论,对阴虚者从肝肾论治,善⽤滋阴降⽕。
张景岳从阴阳互根之论,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则。
汪琦在《理虚元鉴》对本病提出了“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的观点。
清吴澄的《不居集》创“外损”的论点,对因病致虚,邪⽓久羁成劳者有所阐发。
以上所述,可知历代医家对虚劳的认识已⽐较全⾯,积累了丰富的护治经验。
考试⼤站整理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乎涉及现代医学各个系统的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稳定失调,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造⾎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凡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可参照本证辨证与护理。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亏损,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
西医常常提到的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虚损症候,以及一些重病后期的恶液质状态等都可以参考虚劳的概念。
虚证意味着人体功能不足,需要有补有泻,以达到人体各方面功能平衡。
中医治疗虚劳有六法,包括平补、峻补、温补、清凉、攻下和房事疗法等。
需要明确辨证,把握尺度,盲目进补大多有害无益。
此外,虚里是一个中医名词,传说是胃之大络,位于人体中间,百汇到会阴的一条直线上,在背上也有一个穴道。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虚劳
1.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由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引发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复而致病。
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损为目。
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五脏相关,虚劳常形成五脏交亏,相互转变的情况,但皆以脾肾为主。
补益为虚劳的基本治则,根据病性的不同,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依五脏病位的不同用方遣药。
虚劳要重视调理脾胃,对于虚中夹实者,治疗当补中有泻,补泻兼施。
2.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病情持续,短期不易康复。
预后与脾肾的盛衰、致病因素的解除,以及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是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若治疗不当,气血阴阳俱虚,累及多脏,脾肾俱败,预后不良。
二、虚劳的日常防控措施
1.消除并避免诱因是预防虚劳的重要措施。
因此,须顺应四时,调节情志,不妄劳作,保养正气,以防止病邪侵袭。
2.对已病患者及早施治,防治病情传变。
治疗以固护脾肾为本,积极照顾未受邪之脏。
此外初愈之时气血未充,谨防调治不当而致反复。
3.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虚劳患者易感受外邪,应尽量
减少外邪感触。
饮食调理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佳,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厚味、滋腻、生冷之物。
起居规律,动静结合,节制房事,劳逸适度,调畅情志,均有助于虚劳的康复。
中医内科学-虚劳【70页】
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围。
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消化
系疾病、营养缺乏、新陈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系统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发展至严
重阶段,呈现慢性虚弱症状为主者,皆可参照本篇
论治。
2024/8/28
7
Team Work Time
A 虚劳的病因病机 B 虚劳的诊断 C 虚劳的鉴别诊断 D 虚劳的辨证要点 E 虚劳的治法方药与临证要点 F 虚劳的辨证论治
3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 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中医 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 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4/8/28
4
历史沿革(1)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1.肺气虚 ❖ (1)症状:主症:短气息促,声音低怯,咳嗽无力,痰液 ❖ 清稀. ❖ 兼症:时寒时热,自汗,易感受外邪,面白. ❖ 舌脉:舌淡、脉弱. ❖ (2)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 (3)治法: 补益肺气. ❖ (4)方药:补肺汤加减.
30
方药:补肺汤 ❖ 人参、黄芪:益气补肺; ❖ 熟地、五味子:益肾敛肺; ❖ 紫苑、桑白皮:肃肺止咳; 临床应用 ❖ 自汗多,加牡蛎、麻黄根; ❖ 气阴两虚、潮热盗汗:加鳖甲、地骨皮、秦
28
证治分类
1、气虚 ❖ 肺气虚 ❖ 心气虚 ❖ 脾气虚 ❖ 肾气虚 2、血虚 ❖ 心血虚 ❖ 脾血虚 ❖ 肝血虚
3、阴虚
❖ 肺阴虚
❖ 心阴虚
❖ 脾胃阴虚
❖ 肝阴虚
第七节 虚 劳
第七节虚劳[病因病机]一、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
《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说:“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烦劳过度,因劳致虚,日久成损。
尤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
忧郁思虑不解,所欲未遂等劳伤心神,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成劳。
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阴阳亏损。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积思而早婚暴饮暴食,饥饱不调,食有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晅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邪气过盛,脏气损伤,耗伤气血阴阳,正气短时难以恢复,加之病后失于调养,每易发展成劳。
久病迁延失治,日久不愈,病情传变日深,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或产后失于调理,正虚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诊断有误,或选用治法、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既延误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从而导致虚劳。
总之,幼年患虚劳者多以先天为主因,因虚而致病;成年以后患病,多厉后天失养,劳伤过度,久病体虚成劳。
二、病机虚劳虽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
由于虚损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互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
一脏受病,累及它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病变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因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五脏有相互资生和制约的整体关中医内科学系,在病理情况下可以互为影响转化。
故《难经》有“上损及下,下损及上”的沦点。
具体来说,因为虚劳的成因不一,损伤的脏器各有不同,相互之间的影响转化也因此而异,如《医宗金鉴》说:“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
7.虚 劳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肺痨及 其它病证中的虚证类型。
二、病证鉴别
1.肺痨
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 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 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 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 虫(抗结核)为主要治则;
证机概要: 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 益气养心。 代表方: 七福饮。
肾气虚证
症状: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神疲 乏力,白带清稀。舌脉:舌质淡,脉弱。
证机概要: 肾气不充,筋骨失养,膀胱 失约。
治法: 益气补肾。 代表方: 大补元煎。
证型
虚劳证治2——血虚
心血虚
肝血虚
主症
血虚的一般见症:面色淡黄或淡白无华,唇甲色 淡, 头晕眼花, 肌肤枯燥
症 状
兼症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多梦
肢体麻木,筋脉拘急, 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 闭经
苔脉
舌淡,脉细。
病机 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肝血亏虚,失于营养
治法
养心安神
补血养肝
例方
养心汤
四物汤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党参、黄芪
常用药
丹参、龙眼肉、龙齿、 磁石、远志、枣仁、五 味子
首乌、阿胶、桑椹、鸡 血藤、木瓜
病机 心阳亏虚,运血无力 脾阳亏虚,运化失司 肾阳不足,失于温煦
治法
益气温阳
温中健脾
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例方
拯阳理劳汤
附子理中丸
右归丸
常用药
人参. 黄芪. 五味子. 甘 草.肉桂.生姜.白术.陈 皮.当归.大枣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附子
附子.肉桂.杜仲.山萸 肉. 菟丝子. 鹿角胶. 熟 地.山药.枸杞.当归
虚劳(中医古籍)
虚劳(中医古籍)按虚劳一证,诸书分别五劳七伤,上损下损。
陈修园先生《三字经》、《从众录》分辩甚详,可以熟玩。
予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一点真阳耳。
真阳一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于阴,则阳气浮而不藏。
故潮热生,阴不得上交于阳,则阴气发腾,无阳以镇纳,则潮热亦生。
医者不得此中至理,一见潮热便称阴虚,用一派滋阴养阴之品,每每酿成脱绝危候,良可悲也。
自汗盗汗出。
凡自汗、盗汗皆是阳虚之征,各书具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盗汗。
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
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
咳吐白痰,真阳一衰,则阴邪上逆,逆则咳嗽作。
白痰虽非血,实亦血也,由其火衰而化行失职,精气不得真火煅炼,而色未赤也。
近来多称陈寒入肺[1],实是可笑。
腹满不实,阴气闭塞,阳微不运故也。
面黄肌瘦,真火衰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欲外亡,故面黄,土衰则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
腹时痛时止,阳衰则寒隔于中,阻其运行之机,邪正相拒,故进痛时止,大便溏泄,胃阳不足,脾湿太甚故也。
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皆气弱之征。
种种病情,不可枚举,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
[眉批]知非氏曰:虚劳之人,五神无主,四大不收。
夫五神者,五官之神也,五官不能自为用,其中有主之者,《仙经》曰:譬如弄傀儡,中有工机轴是也。
四大者,地、水、火、风也。
毛发爪指、皮肤者,地也:津、液、涎、沫者,水也:运转、运作者,风也:暖气者,火也。
然此四大全要元神、元气为主宰收摄。
虚劳之人,元神昏散,视听混淆,是五神无主宰。
元气耗散,举止疲惫,是四大[2]不收摄。
夫人身元阳为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虚劳者,真气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
钦安指出大法,惟有甘温固元,是姜、附、草,不是参,芪、术,学者不可不知也。
虚劳名词解释中医
虚劳名词解释中医
"虚劳"是中医中的一个词语,指的是由于过度劳累、损耗过度所导致的身体虚弱、疲乏无力等症状。
中医将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比作一个运转不息的机器,只有当机器内部的零件磨损、运转不良或者失去平衡时,才会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
虚劳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身体疲乏、气短咳嗽、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精神不振、容易感冒、肌肉酸痛等。
虚劳的类型繁多,可分为劳虚、血劳、气劳、膏粱之变等多种,其中劳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中医认为,虚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过度劳累、性生活过度、疾病侵袭、营养不良等。
治疗虚劳的方法包括益气固表、补血养气、调节饮食、中药调理等多种方法。
预防虚劳的发生,也需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营养的摄入,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维护。
虚 劳 PPT课件
分证论治 ---血虚
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面
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
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 远志、生姜、大枣)
分证论治 ---血虚
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胁肋隐痛,
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重视补益脾肾。 2、顾此及彼:注意气血关系、阴阳关系、五行
相生关系 3、治疗兼证:解除致虚之因。虚中夹实者,当
补中有泻,扶正祛邪。 4、合理调养:注意药疗与饮疗及生活调摄结合。
分证论治 ---气虚
肺气虚 证候:气息短促,声低语怯,动则汗出,
时寒时热,易于感冒,面色白,舌质淡, 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加减(人参、黄芪、熟地、 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分证论治 ---阳虚
心阳虚 证候: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胸闷心痛,神疲嗜
卧,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紫暗,舌淡或紫 暗,脉沉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真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赤茯 苓、五味子、当归、茯苓、生地、熟地、天冬、 麦冬、赤芍药、白芍药、柴胡、厚朴、地骨皮、 黄柏、知母、陈皮、生姜、大枣)
分证论治 ---阴虚
肝阴虚 证候:头痛,眩晕,耳鸣,眼干,视物昏
花,性急易怒,面色潮红,或肢体麻木, 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补肝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 酸枣仁、木瓜、炙甘草)
分证论治 ---阴虚
肾阴虚 证候: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
口干咽燥,颧红盗汗,男子梦遗,舌红少 津,脉细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菟 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虚劳
虚劳xūláo病名。
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
又作虚痨。
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详见虚损、劳瘵、传尸劳条。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亏损,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
西医的许多慢性疾病过程出现各种虚损症候、各种重病后期的恶液质状态等,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虚劳治疗的诊断要点病史中有生活失节,调摄不当等因素,或大病久病,产后或手术后失血过多等。
临床症状可见面色无华、发白、黯黑,消瘦,气短声低,心悸,健忘,头晕眼花,自汗盗汗,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遗精滑泄,月经不调或停闭等。
可见多个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呈慢性、难复性、进行性的演变过程。
虚劳治疗的辨证分析虚劳多因禀赋薄弱,或烦劳过度,损及五脏,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所致。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以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常是多种疾病误治失治和病后失于调理的转归,原发性者很少。
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
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但以脾、肾为主要环节。
临床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
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致多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益。
在进行补益的同时,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用方药,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
此外,由于脾为后之本,肾为先之本,故应十分重视调整脾肾。
虚劳治疗的辨证论治气虚虚劳【证见】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体倦乏力,动则汗出,易感冒,腹胀,纳差,便溏。
虚劳名词解释
虚劳名词解释虚劳是以气血阴阳虚衰,脏腑亏损,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又称虚损、虚痨。
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
临床表现临床可见消瘦憔悴,面色无华,身体羸弱,甚或形神衰败,大肉尽脱,食少便溏,心悸气促,呼多吸少,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诸多证候。
病因病机虚劳多因禀赋不足、久病积损、饮食不节、烦劳过度、误治失治所致。
以本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
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可分为以下几点。
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
血虚:心血虚、肝血虚。
阴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现代医学范畴现代医学中,各器官、各系统发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如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治,常见的如慢性疲劳综合征。
各家治法历代医家对虚劳的治法有诸多不同观点。
张仲景着重温补脾肾;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李东垣长于甘温补中,从脾胃论治。
朱丹溪重视摄养精血,从肝肾论治。
张介宾长于调治阴阳精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虚劳是以气血阴阳虚衰,脏腑亏损,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又称虚损、虚痨。
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
临床表现临床可见消瘦憔悴,面色无华,身体羸弱,甚或形神衰败,大肉尽脱,食少便溏,心悸气促,呼多吸少,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诸多证候。
病因病机虚劳多因禀赋不足、久病积损、饮食不节、烦劳过度、误治失治所致。
以本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
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可分为以下几点。
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
血虚:心血虚、肝血虚。
阴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现代医学范畴现代医学中,各器官、各系统发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如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治,常见的如慢性疲劳综合征。
虚劳
辨五脏虚候特征:
•心虚:心悸怔忡 •肺虚:自汗易感冒或咳嗽盗汗 •脾虚:纳呆,脘腹不适 •肝虚: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胁痛 •肾虚:腰酸膝软
3、辨兼夹病症的有无: 原发疾病存否? 有否因虚致实(水、瘀、痰)? 是否夹外邪?
(二)治疗原则----补益
《素问· 三部九候论篇》说:“虚则补之”、“损 者益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还具体指出:“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一)要从病理属性着眼: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 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必要 时兼顾,如阴阳并补、气血兼顾。 (二)要从病位着眼: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 用方药,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若有转化或多脏合病 者,可从整体治疗,如肺伤补脾、肝虚补肾、或肺脾 合治、肝肾并治。
•血虚证治
证类 心血虚 症状 血虚+心虚 治法 养血宁心 方药 养心汤
(健忘失眠多梦) (参芪苓草夏五味
归芎柏志枣肉桂) 脾血虚 肝血虚 血虚+脾虚 (体倦乏力) 血虚+肝虚 补血养肝 四物汤 补脾养血 归脾汤
(肢麻筋惕肉瞤)
2.肝血虚 (1)症状:主症: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瞤,月
4.肾气虚证 (1)主 症: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 兼 症:神疲乏力,白带清稀, 舌 脉:舌质淡,脉弱。 (2)症候病机: 肾气不充,筋骨失养,膀胱失约。 (3) 治法: 益气补肾。 (4) 代表方: 大补元煎。本方益气补肾,适用于肾 气不足之症。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杜仲、续 断、菟丝子、山茱萸等益气固肾(五版)。 加减: 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加菟丝子、五味子、 益智仁补肾固摄。 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去熟地、当归,加肉豆 蔻、补骨脂温补固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机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等症。
若久虚不复,则症状逐渐加重。
2 应与肺痨及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气虚
1.1 肺气虚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外感,面色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例方:补肺汤。
1.2 心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舌质淡或暗,脉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
例方:七福饮。
1.3 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四君子汤。
1.4 肾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例方:大补元煎。
2 血虚
2.1 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例方:养心汤。
2.2 脾血虚
症状: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或缓。
治法:补脾养血。
例方:归脾汤。
2.3 肝血虚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
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例方:四物汤。
3 阴虚
3.1 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例方:沙参麦冬汤。
3.2 心阴虚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阴。
例方:天王补心丹。
3.3 脾胃阴虚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例方:益胃汤。
3.4 肝阴虚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 ,
面色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例方:补肝汤。
3.5 肾阴虚
症状: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例方:左归丸。
4 阳虚
4.1 心阳虚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例方:保元汤。
4.2 脾阳虚
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泻,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附子理中汤。
4.3 肾阳虚
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尿频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
例方:右归丸。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陈夏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肾气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理中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参麦注射液2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
用于气虚证。
2.3 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阳虚证。
2 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命门、气海、关元、肾俞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除。
2 好转:症状减轻。
3 未愈:症状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