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及童趣

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â,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â):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时习:时常的复习。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全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文言文句子积累

初中文言文句子积累七年级上册《童趣》主旨句:物外之趣《论语》十则 1.上海世博会将至,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正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论语>十则》中原句回答)2.《<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3.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句子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阐述对待事物应保持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默而识之6.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
7.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论述时间飞逝,应该好好珍惜的是:逝者如斯夫。
9.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借鉴时,我们经常引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表示多次反省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
12.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山市》《世说新语》两则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4.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木兰诗》 1.《木兰诗》中描写战事惨烈、时间漫长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西市买……,南市买……,北市买……。
3、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0论语十则

无所适从。
诲 :教导。
殆
有害
善者: 优点
齐: 相同
凋: 凋谢
说通“悦”,读yuè,意思是:愉快 女通“汝”,读rŭ ,意思是:你 知通“智”,读zhì意思是:聪明、智
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 一节借助书下注解疏 通文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由,诲女至之乎!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省也。“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文章 的内容,试着做一下归纳总 结。
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方 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展开 的。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 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哪一点?为 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方面 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表转接
人不知而不愠 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厌
yuè yùn wú
说 愠吾
xĭng
三省
Wăng dài huì
zhì
罔 殆 诲 是知也
d凋iāo s恕hù
时习: 时常地复习
朋 : 志同道合的人 愠 : 生气,发怒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谋 : 谋划 温 : 温习、复习 故 : 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罔 :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是儒家的 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的对话, 真实地反映出了孔子 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 要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孔 子 问 老 子 图
请大家自由朗读 课文,注意字的 读音。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第一篇:论语十则复习《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全书共()篇,是()体散文。
它与()()()()是合称“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人物。
2.结实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⑪学而不思则罔()⑫思而不学则殆()..⑬温故而之新()⑭择其善者而从之()......⑮学而时习之()⑯不亦君子乎()....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⑱人不知而不愠()⑲其恕乎()..⑳不亦说乎()⑴吾日三省吾身().....⑵见贤思齐焉()⑶是知也()...⑷松柏之后凋也()⑸勿施于人()..⑹吾日三省()⑺必有我师焉()..3.找出文总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⑪()通(),()⑫()通(),()4.用原文语句回答;⑪孔子讲述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是:⑫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句子是:⑬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⑭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⑮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是:⑯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老师的句子是:⑰文中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⑱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七年级上语文需要背诵的课文

七年级上语文需要背诵的课文七年级上册语文需要背诵的课文包括:
1. 《童趣》
2. 《论语十则》
3. 《山市》
4. 《世说新语》两则(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
5. 后面的十首古诗:
- 《龟虽寿》
- 《过故人庄》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夜雨寄北》
- 《泊秦淮》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观书有感》
此外,还有以下内容是初一上册语文必背的:
- 第一课《春》
-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 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
- 第十五课《诫子书》
- 第二十课《天上的街市》
- 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或者针对特定教材的要求,请提供更多的信息,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1、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
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
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
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
”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
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
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
2、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出游,中午做饭时,在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他,说到:“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老师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得知真相的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3、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
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4、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
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
”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六年级上册必背内容

六年级上册必背的古文
1、《童趣》。
描写了作者儿时观察虫飞,观察花草树木。
表现了作者好奇心强和充满童趣的特点。
2、《论语十则》。
其记载了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为儒家经典著作。
3、《古代诗歌四首》。
分别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钱塘湖春行》。
4、《山市》。
山市指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
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
5、《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其为我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6、《寓言四则》的塞翁失马。
表达了人生中的事情不一定是福还是祸,应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和《〈论语〉十则》练习一、重点词语解释余.忆童稚..时余:我童稚:童年能张目对日....张目:睁开眼睛对日:直视太阳明察秋毫..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事物见藐小之.物之:的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其:它的故.时有物外之情故;所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私下拟:比于:在则或..千或百则:就或:有时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为:因为之:代词这(指观蚊)强:通“僵”,僵硬。
有留蚊于素帐...中于:在素帐:白色的帐子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使之.冲烟而飞鸣之:它们作.青云白鹤观.作:当做观:景象,景观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然。
唳:鸟鸣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之:这(指戏蚊)怡然:愉快的样子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的以.从草为.林以:把为:当作凹者为壑.壑:山沟,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观之,兴.正浓兴:兴趣兴味盖.一癞蛤蟆盖:原来(是)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余年幼,方.出神方:正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二、一词多义归纳①之:见藐小之.物/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它们;代夏蚊项为之.强这,代词,代“昂首观之”这件事为之.怡然称快代词,代“果如鹤唳云端”观之.,兴正浓代词,代“二虫斗草间”驱之.别院它,代词,代癞虾蟆心之.所向舒缓语气,不译②为:为.之怡然称快/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当作)③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把)④观: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昂首观.之(看)⑤而:使之冲烟而飞鸣/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童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
本文依次写了①观蚊戏蚊②神游“山林”③鞭逐虾蟆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其中“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有想象之趣,比如:“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有细察之趣,比如:“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等句;有童稚之趣,比如:蟆……别院”。
2、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①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②点明文章的主旨3、“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4、作者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物外之趣”指的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5、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你认为怎样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情趣的人。
①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②要善于观察事物③要富于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6、“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比喻、夸张;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⑴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⑷夏蚊成雷:形容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然到来,自然就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了。
一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 _,____ _,____ _合称“四书”.二、注音。
愠()论()诲()柏()殆()弘(罔()三按原文填空:1 学而时习之,______ 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 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 _______ _?_ ______ _?3____________ 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 _,_________ 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 _,不亦乐乎? ________ ,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8其恕乎!_________ _ ,_________ _.四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 _,_________ __.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__.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 , 并阐述为_______ _,_________ _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 解释加点的字:时.习不亦说.乎不愠.温故.罔.殆.诲女.是知.弘毅..后凋.其恕.乎2 译句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 _ ________ _ _________ _ 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答案: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三 1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理解填空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 三人行必有我师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 1 按一定时间“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每天反省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旧的知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有害通“汝”你通“智”聪明刚毅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择善而从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5 略(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