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学科性质:沈政: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近年来认为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2.生理心理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1)与生理学、神经生理学:都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都是以生理活动的控制为自变量,以心理和行为反应为因变量;(2)与普通心理学:都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问题。
(3)与神经心理学:都要了解心理活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4)与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是在生理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对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复杂认知活动的研究。
3.相关概念:(1)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几乎可以等同。
心理生理学更加注重生理变化。
(2)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精神病是一些心理活动障碍或疾病的总称;神经病指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都与脑或神经系统障碍的问题有关,可以丰富、补充生理心理学的知识。
4.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细胞的有组织的整体活动;不忽视整个神经系统的组织等级(或水平)关系。
5.传统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途径(研究途径的融合):(1)临床病理的研究:Phineas.Gage(铁棍、额叶损伤--性情大变);前额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病);(2)动物实验的研究:对动物的脑或整体施加干涉;控制动物的行为(PPT1-29)6.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干预与测量技术,现代认知成像技术)(PPT1-30~42):(1)传统的干预与测量技术有脑实体定位技术、神经解剖技术、脑损伤技术、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技术、电记录技术、脑成像技术(传统的三大脑造影技)、行为测量技术;(2)现代认知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构像技术(CT)、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构像技术(PET)。
7.脑损伤技术:通过破坏脑皮层或其他结构(尤其高等动物脑深部结构)来研究其机能。
(PPT1-32)(1)横断损伤:在中脑水平上(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孤立大脑动物。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生理心理学的概念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3.电记录法4.生物化学分析法5.分子遗传学技术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
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
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
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裂脑手术:为治疗一种癫痫偶尔进行的脑手术,医生切开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
切开胼胝体的病人就是裂脑人。
2.杏仁核:颞叶嘴端内部的结构,包括一系列的核,是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
恐惧中枢——杏仁核实验证据:杏仁核毁损可阻断大鼠对天敌和新异事物的恐惧。
刺激杏仁核可引起类似恐惧样的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和记忆中枢——杏仁基底外侧核条件恐惧表达中枢——杏仁中央核海马:海马:学习和记忆的重要脑区双侧海马受损会导致空间记忆严重破坏海马损伤导致的顺行性遗忘症3. 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科学。
拮抗剂:能对抗和抑制特定神经递质的突触后效应的药物。
安慰剂:给予有机体的一种替代生理活性药物的无活性物质,可用于控制实验中的给药效应。
4. 实验毁损法:实验动物脑组织的部分移除或毁损;可以推测,动物丧失的功能即是被毁损脑区的功能。
脑毁损研究是实验毁损法的同义词。
5. 光感受器:三原色编码我们的眼睛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对三种不同的色调敏感。
人们能够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通过混合光谱上的三种颜色获得。
三种视锥细胞:红,绿,蓝。
色觉就是由这三种视锥细胞负责的三种色觉缺陷:(1)红色盲:患者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他们的视敏度是正常的,说明视网膜上不缺乏红绿视锥。
他们的红视锥细胞中填充的是绿视锥细胞的视蛋白。
(2)绿色盲,也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
他们的绿视锥里填充的是红视锥细胞的视蛋白。
(3)蓝色盲,他们的视网膜上缺乏蓝视锥,视敏度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视网膜节细胞:对立加工编码红色和绿色为一对,黄色和蓝色为一对。
于是,视网膜上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
部分颜色敏感节细胞以中心-外周的方式进行反应。
对颜色不敏感的节细胞也接收视锥细胞的传入信息,但不同波长的光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只是简单地在其感受野的中心部和外周部编码视觉信息的相对亮度,这些细胞的作用相当于“黑-白-探测器”。
视网膜节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特征取决于三种视锥细胞与两种节细胞之间的神经回路的特点。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一、大脑的基本结构大脑是生理心理学的核心,了解其基本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至关重要。
大脑可以分为两个半球,每个半球负责不同的功能。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部分,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和决策。
脑干和下丘脑是大脑的其他重要部分,负责基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体温调节。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感觉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知觉是指我们如何解释和处理这些感觉信息。
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
四、记忆记忆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我们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是指我们长期存储信息的能力。
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学习和记忆信息。
五、情绪和动机情绪和动机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情绪是指我们对特定事件的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
动机是指我们追求特定目标的原因。
了解情绪和动机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感受和行动。
六、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了解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七、药物和心理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药物可以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了解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治疗心理障碍。
八、跨学科研究生理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理⼼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理⼼理学是⼼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脑关系是⽣理⼼理学研究的核⼼命题,该命题的研究进展不仅对⼼理学其他分⽀学科的发展产⽣重⼤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论发展也具有重⼤意义。
(⼀)⼼-⾝关系⼼⾝关系的科学命题不仅是⼼理⽣理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早期⾃然哲学式的⼼-⾝关系理论研究⽐较肤浅。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系的探讨逐渐为⼼-脑关系的命题所取代。
(⼆)⼼-物关系⼼⼀物关系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既是⼼理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第⼀命题。
⼼理学从具体的外界物质刺激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制约关系中,探讨个体⼼理活动的规律。
随着新⽅法和新理论的产⽣,研究表明⼈类的意识活动是外界物质过程与脑这⼀特殊物质相互作⽤的产物。
(三)⼼-脑关系神经科学是近四⼗多年来形成的⼀门综合科学,它囊括了脑研究的许多理论和技术。
信息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综合科学,它的⼀些理论概念对现代脑研究产⽣了巨⼤启发作⽤。
⽣理⼼理学必须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吸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新成果。
⼆、⽣理⼼理学的基本理论(⼀)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性原理1.脑机能定位理论(1)1811年,贝尔根据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脑和⼩脑。
这⼀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2)1861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感觉区。
临床观察法、⼿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法;(3)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关于⼤脑⽪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赖以形成基础的观点、现代神经⽣理学关于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中枢的理论以及60年代根据割裂脑研究提出的⼤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理论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脑机能定位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生理心理学主要考点

生理心理学的主要考点第一张:导论1、生理心理学定义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3、近代生理机制的研究4、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脑电记录技术的比较6、脑电的划分第二章: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结构2、神经元的定义3、神经元的结构4、神经元内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5、动作电位在轴突中传递6、7、突触以及突触的组成8、脑结构9、神经系统的功能10、去极化11、超极化12、4个脑叶第三章:感知觉1、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2、视差3、视觉联合皮层两条视觉加工通道4、5、开反应和闭反应6、视觉文状皮层各种神经元细胞功能7、负责面孔识别的脑区8、大脑对声源空间定位依靠的两个生理机制9、音高编码形式10、声音的三种直觉特征11、不同味道的识别部位12、颞叶和顶叶在视觉中的作用13、阻断猴子的ON细胞传导,猴子能够看到:A:浅色背景上的深点B:深色背景上的浅点第四章:睡眠1、两种睡眠的区别2、控制觉醒神经回路的神经递质3、控制生物钟的脑区第五章:情绪1、情绪的主要理论2、假怒3、控制愤怒和攻击行为的脑区4、恐惧的脑机制5、低级通路的意义第六章:语言和思维1、大脑中对语言很重要的两个脑区2、布洛卡失语、威尔尼克失语3、常见的集中失语症状4、什么叫纯耳聋第七章:学习与记忆1、经典条件反射2、赫布法则3、与记忆有关的脑区4、脑的学习记忆特征5、海马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第八章:摄食行为饥饿和饱足的两个脑区第九章:生殖行为1、对雌性行为棋主要作用的脑区2、亲子行为受哪三种激素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生物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正常和一些病理状态下心理过程的生理学机制的科学,着重探讨神经系统的作用及其与内分泌等其他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要求考生对生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内容、主要技术和方法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行为调控的过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考试内容及要求: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熟悉脑的外观、脑平面和方向的术语2、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结构及功能3、了解脑的发育与分化4、熟悉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与成年期的神经元再生5、了解脑损伤的可塑性二、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熟悉神经系统细胞的组成和功能2、了解神经元内信息传递的过程及神经冲动产生的机制3、熟悉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途径(1)掌握突触的结构和化学传递过程(2)了解非突触化学传递三、精神药理学1、了解给药途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物作用方式2、熟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组成和来源3、掌握脑内单胺能神经通路和影响药物4、掌握脑内乙酰胆碱能神经通路和影响药物四、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1、熟悉实验脑损毁模型建构的原理、方法和评估2、熟悉研究脑区间神经联系的方法3、熟悉活体人脑的研究方法4、熟悉如何应用电生理学和化学方法诱发或记录脑神经活动5、掌握神经化学研究的方法和作用6、熟悉常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五、感觉系统1、了解视觉系统的结构2、了解视觉信息的编码与分析过程3、了解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了解躯体感觉系统的构成和感觉通道5、了解味觉与嗅觉系统的构成六、睡眠与生理节律1、了解睡眠的阶段性及其脑机制2、了解睡眠生理节律及其神经基础七、生殖行为1、了解雌性生殖周期和雌雄性行为的激素控制和神经控制作用2、了解母性行为和父性行为的激素与神经控制机制八、情绪行为1、熟悉恐惧和愤怒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模式2、掌握恐惧和愤怒的神经和激素控制基础3、了解情绪交流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九、摄食行为1、了解渴的心理和生理基础2、了解饥饱调节的脑机制十、学习和记忆1、熟悉学习记忆的类型2、了解记忆的脑结构基础以及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3、掌握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的建立及其生理基础4、熟悉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及其脑机制5、掌握海马结构及其在关系学习中的作用十一、言语的产生和理解1、了解言语产生的脑机制2、了解言语理解及其脑机制3、了解脑损伤病人在言语研究中的作用4、了解读写障碍的类型与神经基础研究十二、应激与健康1、熟悉应激的类型2、掌握应激生理反应及其对健康的影响3、掌握应激与免疫及其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4、了解创伤性应激障碍及其脑机制十三、物质滥用、成瘾与健康1、熟悉成瘾的定义和特性2、熟悉成瘾性药物类型和药理学作用3、熟悉心理渴求和复吸的神经基础十四、心理疾病1、熟悉重度情感障碍的类型2、掌握抑郁症的行为特征、神经生物学特征和治疗3、了解遗传和环境在抑郁发病中的交互作用4、熟悉精神分裂症的行为特征、神经生物学特征和治疗5、了解遗传和环境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交互作用6、了解焦虑障碍的类型、病因和治疗参考教材:1、《生理心理学》,Neil R. Carlson著,苏彦捷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20XX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C1.刺激的强度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它的物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它的新异性,即它对机体的不寻常性、意外性和突然性。
2.什朝向反射?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是什么?(1)朝向反射:就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2)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解释:①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②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③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④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3.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理论、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随意注意生理机制——网状核闸门理论、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
4.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1)朝向反射(略)(2)索科落夫发现,朝向反射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其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
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人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沈政、林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庶芝)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申洪)一、生理心理概述1、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生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生理心理学以心- 身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命题,借助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试图阐明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脑在整体形态,细胞和分子等各个水平上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心理生理学:以人类被试为实验对象,在无损伤的条件下测定一些生理功能参数,主要研究脑在整体水平上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1、脑损伤法:不可逆性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性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法、神经化学损伤)2、脑刺激法:电刺激法、经颅磁刺激、化学刺激法3、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定义: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
ERP 的特性:两个恒定:潜伏期、波形。
4、(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平均诱发电位(AEP)多次进行重复刺激,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得到的与刺激相关的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AEP5、(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AEP的成分刺激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10-50毫秒之间的5个波称为中成分;50-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为晚成分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分类(分为结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技术)和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技术PET),(每种成像技术有两个具体的技术,要掌握他们具体的内容。
)三、感觉过程(一)、视觉过程1、眼的主要结构•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视神经2、视网膜的信息传递3、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瞳孔反射:强光----- 睡孔缩小暗光----- 瞳孔变大•瞳孔皮肤发射:身体任一部位的皮肤----- 疼痛感,引起瞳孔扩大。
以上两种,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主要)、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4、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层,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O荡像落在k网膜上首先引起光化学反应,这些感光物质在暗处呈紫红色,受到光照时则迅速退色而转变为白色。
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
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
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膜细胞的活动。
视紫红质在亮处分解,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
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上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
光线愈暗,合成过程愈超过分解过程,这是人在暗处能不断看到物质的基础。
相反,在强光作用下,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少,视网膜中视紫红质大为减少,因而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
故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与黄昏暗视觉有关。
视紫红质在分解和再合成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将被消耗,主要靠血液中的维生素A 补充。
如维生素A 缺乏,则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称为夜盲症。
视锥细胞也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
称为视紫蓝质。
根据多种动物视锥细胞感光色素的研究,认为它们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的结合物。
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和蓝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感光色素,称为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由于红、绿、蓝三种色光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任何颜色的感觉,因此认为视锥细胞与色觉有关。
色盲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所致。
三种视锥细胞感光的三种感光色素都由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
其中视黄醛基本相同,而三者的视蛋白则存在着微小差异,这一差异可能是它们感光特性不同的原因。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接受光量子后,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漂白), 视紫红质的分解使视杆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称为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是超级化型电位。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A. 静息电位:-30mV外段膜有一定数量的化学(cGMP)门控Na+通道开放:一定Na+内流(暗电流)去极化状态B.光作用时,视紫红质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 化学(cGMP)门控Na+通道关闭, Na+内流→ 超极化感受器电位→ 终足释放递质→ 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5、视觉感受野:指视网膜(视野)上的一个区域,照明该区域时则影响某一视觉神经元的电活动,这一视网膜区域就是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6、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编码(编码明暗(关于开闭反应的全部内容)、编码颜色(三原色、对立色、理论的内容))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GC):同心圆式感受野一般是由中心区和周边区所组成的同心圆结构,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
开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升高;闭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降低。
撤去光刺激引起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敏感刺激:光点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同心圆式开中心细胞(on- 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
闭中心细胞(off- 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
7、颜色视觉理论三原色学说:19世纪初,Young 和Holmholtz 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 种视锥细胞或3 种感光色素;?当这3 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色光刺激时, 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 这样的信息传入视中枢,经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
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对立色理论:Ewald Hering 假设存在着六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白、黑),耦合为三对拮抗机制,即红-绿、黄-蓝以及黑-白视素。
人们对颜色的感知是一对相反的过程:白对黑,红对绿,黄对蓝。
颜色信息并不是以红、绿或蓝等专门通路向中枢传递,而是以成对拮抗的编码形式传递的。
除了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视神经节细胞或视中枢能形成“红或绿”、“蓝或黄”和“白和黑”等拮抗性编码。
人的视网膜上共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
红—绿节细胞能被红光激活而被绿光抑制,或者相反。
黄—蓝节细胞则被黄光兴奋而被蓝光抑制,或者相反。
即在不同光照下产生性质相反的反应。
因此,在视网膜节细胞水平,三色编码系统被对立色系统取代。
8、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和分流处理:(一共有六层细胞. 。
第2、3、5 层:接受来自同侧眼颞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第1、4、6 层:接受来自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9、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简单、复杂、超复杂细胞的特点及功能)(1)简单细胞(simple cell)感受野呈长条形,分为给光区(开区)和撤光区(闭区)。
它的最佳刺激是线条,具有最佳朝向的线条(与给光区朝向相同)能诱发最强的反应。
线条的位置和方向稍有改变,反应即被抑制,简单细胞的功能是检测线条在感受野中的位置和方向。
(2)复杂细胞(complex cell )感受野比较大呈长方形,但无明显的给光(开区)和撤光区域(闭区), 一般用运动的线条刺激来研究,是线条运动方向的检测器,它只对线条在感受野内的朝向敏感,而对位置不敏感。
复杂细胞所编码的是关于刺激朝向而非刺激位置的信息,即只有方向信息,没有位置信息。
(3)有端点的复杂细胞(超复杂细胞)这类细胞的感受野由兴奋区和一端(或两端)的抑制区构成。
因此,这类细胞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明显的终端抑制。
即光带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因此要求刺激有特定长度。
通常这些细胞探测的是线条的终点位置或边缘。
总之,简单细胞的感受野呈长条形,主要检测线条在视野中的方向和位置;复杂形和超复杂型细胞的感受野呈长方形,主要与线条的方位、运动和边角有关。
10、视皮层功能柱:(功能柱的定义、可分为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定义: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视觉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眼优势柱:左眼优势柱与右眼优势柱各自为0.5mm宽,左右相间规则排列。
每个柱内的细胞只对一侧眼的视觉刺激发生最佳反应。
方位柱:存在于初级及次级视皮层中,他们对视觉刺激在感受野中出现的方位的特征进行提取。
颜色柱:小,只有0.1-0.15mm 宽,同一柱内所有的细胞具有相同的光谱特性(颜色选择性),颜色柱由于其体积小,可插在方位柱与眼优势柱之间。
但是颜色特异性的变化与方位变化是互不相关的,说明颜色柱与方位柱是两套独立的柱系统。
空间频率柱理论:视觉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不同,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空间频率的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空间频率柱。
6、超柱的定义、特性(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类(与功能柱相同)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功能柱组合而成,能独立完成包括形状、颜色、运动、方位等的初步感知功能。
在超柱范围内,包括有整套分析图形方位,空间频率和颜色等基本视觉特征的分类神经元,它们对一个共同的视网膜区域内的图像的各个基本视觉特征进行平行的分析处理,它是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听觉过程1、耳的主要结构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2、声音刺激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学参数:声波:物理参数:频率(Hz, 次/秒)、波幅(牛顿/米2)/ 声压(dB)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参数:响度(音强):不同声压水平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差异音高:人耳所能分辨的不同频率波音色:某一复合声的频谱3、音高的神经编码: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
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在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中,音高的编码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
各个神经元有自己最敏感的反应频率,在此频率上给出单位发放所需的音强最低。
4、听觉理论:(听觉共振学说、行波学说、频率理论这三大学说的具体内容)①黑尔姆霍兹的听觉共振学说某一频率的声波传来,只引起谐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基底膜振动,因此,基底膜振动为局部的分离振动。
高频声波——蜗底低频声波——蜗顶②行波学说:贝克西声音传到内耳淋巴液后,引起基底膜振动,并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前传播。
基底膜最大振幅部位决定音调高低:高频声波位于蜗底,低频声波位于蜗顶。
行波的特点:振动从底部向顶部传布时振幅逐渐增加而速度逐渐变慢,当达到基底膜某一部位时即其谐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地方振幅最大,离开该处后迅速变小,再稍远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