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合集下载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一、名词解释1.三皇同盟答: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地中海协定》答:《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

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3.《再保险条约》答:《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1890年俾斯麦辞 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推出 外交“新路线”,在大国 关系方面,就是加强与英 国和奥、意的关系,轻视 德俄关系。
Dropping the pilot 1890
① 取消了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
② 极力拉拢英国;
③ 更重视三国同盟的作用 : 1891年续订《三国同 盟条约》,加强了德奥意关系。
Three Emperors‘ League 德意志统一后,O.von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 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 约瑟夫一世及 首相安德拉希· 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 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 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 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访问圣彼得堡 ,德、俄签订 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 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 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 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 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1871-1890 )
Bismarck Continent Alliance System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 里的陌生乘客,面面相觑而又满怀 狐疑地互相戒备,如果有人将手摸 进口袋里的手枪,其临座则做好了 先扣动机枪的准备。 ——俾斯麦对19世纪末欧 洲国际关系的比喻
(一)德国统一后的欧洲局势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摘要: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维也纳体系随之土崩瓦解,欧洲大陆上的国际新格局逐渐浮出水面。

针对新形势,宰相俾斯麦构建一个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使得欧洲大陆保持均势局面。

关键词:德国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正文: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指统一后的德国将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欧洲大陆上,针对德国本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国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利用这些国家的突出矛盾采取自制政策,大陆均势,孤立法国等方式,为其之后的发展扫清道路。

普法战争之后的俾斯麦实行的外交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

他力图遏制法国,为此拉拢俄国,挑起法俄之间的矛盾,并且拉拢奥匈帝国,防范俄国的向欧洲西部与南部扩张,加剧英国与俄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大陆政策在保证德国的安全稳定,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推行是成功的。

这里所要说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分析德国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欧洲国际局势、地理政治环境,以及俾斯麦的个性对这一体系的影响。

1、大陆联盟体系的客观背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在外交上匠心独运地筹划了三次王朝战争,利用丹麦政府不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传统历史地位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与奥地利进行合作挑起丹麦战争,成为德国统一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普奥联合在三公国(两公国与劳恩堡公国)的管理上的矛盾成为普奥战争的发难借口,同时拉拢俄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德意志的统一前进了一大步。

这两次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只有解决法国的阻碍并寻找可为英俄两国接受的时机。

普鲁士推行媚俄政策,不失时机地利用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孤立法国。

最后再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普法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普法战争爆发后,准备充分的普鲁士很快便击败了腐朽孤立无援的法国。

战争的胜利使得德国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此时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

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

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

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

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

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

)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的纠缠。

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不?这可老重要啦!就好比是
一个超级复杂但又超级厉害的大拼图!
俾斯麦,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啊!他搞出来的这个大陆联盟体系,就
像是给欧洲大陆搭了一个特别的架子。

想想看啊,当时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乱啊!就像一群孩子
在抢玩具,谁都不想让谁。

而俾斯麦呢,他就像个聪明的大哥哥,想
办法把大家都拢到一起,建立了这个联盟体系。

这个体系可不简单呐!它把不同的国家通过各种条约、联盟绑在了
一起。

比如说德国和俄国、奥地利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这个体系里很
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拉着手,一起面对外面的风雨。

哎呀,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个联盟体系,欧洲得乱成啥样啊!说不
定天天都在打仗呢!那老百姓得多惨呀!
但是呢,这个体系也不是完美的呀!就像一件衣服,总会有几个小
线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也慢慢出现了。

比如说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啊,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这就
好比一群人一起吃饭,有人想吃辣的,有人想吃甜的,很难完全调和嘛。

而且后来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呀,俾斯麦走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好像船长换了,船的航行方向可能就变了。

我觉得啊,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相对稳定,但也因为各种问题最终没能
一直持续下去。

它就像一道特别的风景,虽然不完美,但却有着独特
的魅力和意义呢!你说是不是?。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作者:赵子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6期摘要大陆联盟体系,可以认为是由维也纳体系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立中间的一个过度体系。

是由普鲁士以及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也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所建立的。

它的建立标志是1873年的三皇同盟的形成,解体标志是1894年法俄同盟的建立。

整个大陆联盟体系,是俾斯麦温和的“大陆政策”的延续,目的是在欧洲大陆的范围之内,联合除了法国之外的欧洲大陆强国,通过结盟的形式对法国形成遏制,并保持一种多级的均势政策,以保证德国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俾斯麦所创建的大陆联盟体系并不能阻止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甚至于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三皇同盟本身也是脆弱的。

这篇文章将浅析一下俾斯麦所领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也将讨论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围绕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关键词三皇同盟神圣同盟铁血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作者简介:赵子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6.130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欧洲均势的打破说到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不得不提到同属欧洲风云人物的梅特涅所创建的维也纳体系。

梅特涅所积极推行组建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成为维也纳体系维系的核心,维持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几十年的和平。

他建立起列强之间的均势体系和欧洲的协调机制。

“维也纳体系”的两个基本点是正统原则和均势原则,正统原则是要在欧洲维持帝国的统治,保护王朝统治。

均势原则则是要通过做大国之间的调节者,来缓解大国之间的矛盾,通过结盟等方式来制衡强国,保护奥地利的国家安全与稳定。

欧洲在打败拿破仑之后,对于拿破仑战争的检讨,使欧洲各国都意识到意识形态可怕的威力,各国随即加强了本国的封建王朝统治。

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到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革命,这次革命不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开始在全欧洲范围内传播。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政治地图、列强间的力量对比及国际地位都发生重大变化。

曾经充当欧洲“缓冲地带”的四分五裂的中欧地区崛起了一个令欧洲各国都不容小觑的强国。

欧洲国家对于在人口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他们时刻关注着德国对外政策的取向,处心积虑谋求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

为了不让崛起的德国成为众矢之的,俾斯麦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战略目光构建了大陆联盟体系,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发展和稳定。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无疑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工程之一,但其核心思想却十分明确。

首先就是目标问题。

考虑到德国的实际情况,尽管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相对优势,单个的欧洲大国难以对其造成威胁,但若大国间联盟来共同对抗德国,那么德国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并且,法德在普法战争以后,两国关系积怨至深,难以调和,任何对德国有敌意的国家都很可能成为法国的盟友,一旦法国与其他国家联合来共同对抗德国,那么必然会成为阻碍德国发展的巨大的绊脚石。

因此,俾斯麦构建的联盟体系首要目标就是防止出现一个敌对的大国同盟,尽可能的孤立和打击法国,从而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其次就是对象选择问题。

俾斯麦清楚的意识到尽管法国的复仇战争是德国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但北方的庞然大物——俄国也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如果俄国加入任何一个具有反德性质的同盟,那么无疑会给德国带来致命性的打击,这就要求德国必须处理好同俄国的关系,并且防止法俄结盟。

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德俄直接结盟,那么德国将占有巨大优势,在欧洲事务中也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但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出了德俄结盟这一看似最直接、最合乎逻辑的做法背后的陷阱和脆弱性,于是他选择用一种迂回的政策来实现其目的。

环顾欧洲大陆,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俾斯麦认为英、俄、奥匈是最值得结盟的对象,而处理好德国同这几国的关系正是孤立法国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灵活选择盟友。 第二、把握时机削弱对手。 第三、强烈主张外交弹性,崇尚机会主义。


俾斯麦外交影响之一
积极影响: 1、俾斯麦可谓近代德国之父,他利用铁血手段结
束了德国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使德 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取得了优势地位 ; 2、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20世纪日本、中国和美国 的外交政策; 3、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4、1879德奥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 缔约国一方如遭到俄国德进攻,另一方应以 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如遭到 其他另一国家进攻,另一方采取善意德中立, 但如果俄国支持该国,则缔约国双方协调作 战直至议和;条约内容保密,有效期5年,可 以延期或修改。

5、1881年三皇同盟
俾斯麦外交影响之二



消极影响: 1、俾斯麦破坏了自维也纳会议以后建立的各项欧 洲协调制度和固有的大国力量均势,却没有建立新 的国际制度和稳定的均势。 2、过分削弱和羞辱法国,埋下了日后法德的互相 仇恨。 3、德国统一不是依靠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和革命, 而是依靠铁与血的武力征服,使得德国近代民主政 治发展不完善 。

1887年6月18日两国签订 《再保险条约》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 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 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 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 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 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 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目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均势外交思想。
主张灵活的均势战略。 基辛格提出:“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 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 他的均势外交,主要通过同盟关系和国际条约加以实现。






通过2个三国同盟、3个《地中海协定》及1个《再保险条约》,俾 斯麦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20年的和平 时间。 2个三国同盟: 1873年德、奥、俄三皇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2个《地中海协定》: 1887年2月,德、英、意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协定》,后 来、奥、西加入,承诺共同维护地中海现状,目标针对法、俄两 国; 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达成《第二次地中 海协定》,共同抵制俄国在土耳其的扩张;

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大国优势的沉浮和移位问题:法国衰落、德国 崛起;中小国家消失,大国斗争中失去缓冲, 维也纳体系支离破碎,增加了欧洲不稳定。 对于德国来说,造就了两个异己力量:法国; 对德国保持警惕的欧洲(他国结盟的噩梦)。

他国结盟的噩梦

“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 会遭到进攻的战线,……我们比任何 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 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俾斯麦

俾斯麦体系的弱点
1、结盟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法德、俄 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实力强大的英 国游离在外 。 2、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 体系过于复杂和精细 。 3、体系的根源性矛盾:俾斯麦体系所反映的 制度性缺陷 。

俾斯麦体系的制度性缺陷

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追求民族统一,采取的是 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结果,民族的统一和民权的 建立难于契合,他完成的是德意志帝国霸权,没有 形成民族主义的民主体制。俾斯麦体制培养出来的 是普鲁士政权的三大支柱——专制王权、军国主义 和容克贵族。在俾斯麦时期,他可以用自己高超的 政治技能来掩盖这种根本性的体制缺陷,但随着他 的辞职,其继任者们迅速回归平庸。被他长期有意 识压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在保守主义的操纵下 被严重扭曲为帝国扩张主义,当具有狂热扩张激情 的威廉二世上台成为德国皇帝后,帝国的内部已经 没有能够约束皇帝野心的机制。
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1890年3月,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 1890年7月,德国与英国签订《赫尔果兰— 桑给巴尔条约》 1891年8月,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 达成一项政治协定 1892年8月,《法俄军事协定》


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已经完全 解体。法国在被孤立了20多年后,找到了一个抗衡 德国的盟友。俄国因找到一个牵制德国的盟友,使 其在欧洲的地位有所加强,从而得以抽出更多的力 量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进行扩张。同时,“大 陆上的大的军事强国分为相互威胁的两大军事阵营: 一方是俄国和法国,另一方是德国和奥地利。较小 的国家不得不集结在这一或那一阵营周围。”至此, 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 的新局面。
俾斯麦外交思想


现实政治或强权政治(Realpolitik)原则。
俾斯麦认为政治首先是一门艺术而非纯粹科学; 现实主义的务实原则,源于俾斯麦的国家利己主义观。 他认为大国政治唯一健康的基础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这是其制定对外政策的 准则。


独立自主的思想
俾斯麦认为,由于普鲁士对外政策、尤其是德意志政策缺乏 独立性和能量,王国的权威受到损害。 俾斯麦主张,普鲁士人应当具有自信,具有独立自主的政策 和具有大国的意识; 因为“一个大国要别人承认自己的大国地位,首先需要深信 并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大国。”
七、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建立
1879年德奥同盟 1881年三皇同盟 1881年奥塞同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 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 进行抵制。 保加利亚危机加重了俄奥矛盾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 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国家利益至上。
反对在对外政策上感情用事。即使是国君也无权也许其个人 好恶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俾斯麦对外政策的评估近乎科学式的计算,以客观标准分析 国家利益。 他与黎塞留一样,对于选择盟友不喜欢受拘束,不论法、奥、 俄均可以考虑,完全根据哪一个选择最有利于普鲁士国家利 益来注重外交权谋。
2、三皇同盟

1872年9月 ,奥匈皇帝弗兰茨· 约瑟夫、俄国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 林 ,三皇会晤迈出了德俄奥三国亲善的第一 步。
三皇同盟
1873 年 5月6日德俄两国缔结了军事协约 , 协约规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 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 1873 年 6月 俄奥签署《兴勃隆协定》:遇有 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 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3 年 10月 德国加入该协定,三皇同盟形 成。

《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 定》和《再保险条约》



1887年2月20日,《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订。 1887年2月12日,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 中海协定》 1887年12月1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意大利加入 。 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 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 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 性质。


灵活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便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 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 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 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的这项“大陆政策”,其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 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
3、柏林会议


1878年6月13日为了解决 近东危机问题召开柏林会 议。 保加利亚问题、波黑两省 的归属问题和俄国在南高 加索获得领土问题。 《柏林条约》 英、俄、奥三国的势力在 近东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和均势。然而,柏林会议 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 在近东地区的利益纠纷和 争霸要求 。
六、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 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 进攻,意大利也担负相同的义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 战(但如果英国进攻德奥,意大利将不承担援助义务);当 一大国(指俄国)进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保持 中立。 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 三国同盟经过多次续约的修改补充,逐渐转变成为具有侵略 性的军事集团,也标志着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同 盟国集团初具雏形。

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皇同盟除 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 他方面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策划 三皇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但这恰好为俄奥反 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同 时也有利于它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 于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的目 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 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 一同盟十分脆弱。

1881年6月18日签订了《三皇同盟条约》 缔约国之一同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国应对盟国保 持善意中立并努力使战争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部 分领土现状的任何改变必须经三个缔约国共同协商; 缔约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 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欧洲原则,土耳其如违反这 一原则,将被视为与受害国处于交战状态,并失去 《柏林条约》保证其领土安全的权益。
第四章 俾斯麦体系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