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合集下载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一、名词解释1.三皇同盟答: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地中海协定》答:《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

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3.《再保险条约》答:《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1890年俾斯麦辞 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推出 外交“新路线”,在大国 关系方面,就是加强与英 国和奥、意的关系,轻视 德俄关系。
Dropping the pilot 1890
① 取消了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
② 极力拉拢英国;
③ 更重视三国同盟的作用 : 1891年续订《三国同 盟条约》,加强了德奥意关系。
Three Emperors‘ League 德意志统一后,O.von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 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 约瑟夫一世及 首相安德拉希· 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 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 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 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访问圣彼得堡 ,德、俄签订 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 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 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 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 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1871-1890 )
Bismarck Continent Alliance System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 里的陌生乘客,面面相觑而又满怀 狐疑地互相戒备,如果有人将手摸 进口袋里的手枪,其临座则做好了 先扣动机枪的准备。 ——俾斯麦对19世纪末欧 洲国际关系的比喻
(一)德国统一后的欧洲局势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摘要: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维也纳体系随之土崩瓦解,欧洲大陆上的国际新格局逐渐浮出水面。

针对新形势,宰相俾斯麦构建一个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使得欧洲大陆保持均势局面。

关键词:德国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正文: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指统一后的德国将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欧洲大陆上,针对德国本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国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利用这些国家的突出矛盾采取自制政策,大陆均势,孤立法国等方式,为其之后的发展扫清道路。

普法战争之后的俾斯麦实行的外交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

他力图遏制法国,为此拉拢俄国,挑起法俄之间的矛盾,并且拉拢奥匈帝国,防范俄国的向欧洲西部与南部扩张,加剧英国与俄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大陆政策在保证德国的安全稳定,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推行是成功的。

这里所要说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分析德国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欧洲国际局势、地理政治环境,以及俾斯麦的个性对这一体系的影响。

1、大陆联盟体系的客观背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在外交上匠心独运地筹划了三次王朝战争,利用丹麦政府不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传统历史地位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与奥地利进行合作挑起丹麦战争,成为德国统一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普奥联合在三公国(两公国与劳恩堡公国)的管理上的矛盾成为普奥战争的发难借口,同时拉拢俄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德意志的统一前进了一大步。

这两次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只有解决法国的阻碍并寻找可为英俄两国接受的时机。

普鲁士推行媚俄政策,不失时机地利用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孤立法国。

最后再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普法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普法战争爆发后,准备充分的普鲁士很快便击败了腐朽孤立无援的法国。

战争的胜利使得德国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此时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

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

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

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

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

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

)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的纠缠。

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不?这可老重要啦!就好比是
一个超级复杂但又超级厉害的大拼图!
俾斯麦,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啊!他搞出来的这个大陆联盟体系,就
像是给欧洲大陆搭了一个特别的架子。

想想看啊,当时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乱啊!就像一群孩子
在抢玩具,谁都不想让谁。

而俾斯麦呢,他就像个聪明的大哥哥,想
办法把大家都拢到一起,建立了这个联盟体系。

这个体系可不简单呐!它把不同的国家通过各种条约、联盟绑在了
一起。

比如说德国和俄国、奥地利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这个体系里很
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拉着手,一起面对外面的风雨。

哎呀,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个联盟体系,欧洲得乱成啥样啊!说不
定天天都在打仗呢!那老百姓得多惨呀!
但是呢,这个体系也不是完美的呀!就像一件衣服,总会有几个小
线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也慢慢出现了。

比如说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啊,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这就
好比一群人一起吃饭,有人想吃辣的,有人想吃甜的,很难完全调和嘛。

而且后来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呀,俾斯麦走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好像船长换了,船的航行方向可能就变了。

我觉得啊,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相对稳定,但也因为各种问题最终没能
一直持续下去。

它就像一道特别的风景,虽然不完美,但却有着独特
的魅力和意义呢!你说是不是?。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作者:赵子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6期摘要大陆联盟体系,可以认为是由维也纳体系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立中间的一个过度体系。

是由普鲁士以及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也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所建立的。

它的建立标志是1873年的三皇同盟的形成,解体标志是1894年法俄同盟的建立。

整个大陆联盟体系,是俾斯麦温和的“大陆政策”的延续,目的是在欧洲大陆的范围之内,联合除了法国之外的欧洲大陆强国,通过结盟的形式对法国形成遏制,并保持一种多级的均势政策,以保证德国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俾斯麦所创建的大陆联盟体系并不能阻止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甚至于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三皇同盟本身也是脆弱的。

这篇文章将浅析一下俾斯麦所领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也将讨论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围绕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关键词三皇同盟神圣同盟铁血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作者简介:赵子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6.130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欧洲均势的打破说到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不得不提到同属欧洲风云人物的梅特涅所创建的维也纳体系。

梅特涅所积极推行组建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成为维也纳体系维系的核心,维持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几十年的和平。

他建立起列强之间的均势体系和欧洲的协调机制。

“维也纳体系”的两个基本点是正统原则和均势原则,正统原则是要在欧洲维持帝国的统治,保护王朝统治。

均势原则则是要通过做大国之间的调节者,来缓解大国之间的矛盾,通过结盟等方式来制衡强国,保护奥地利的国家安全与稳定。

欧洲在打败拿破仑之后,对于拿破仑战争的检讨,使欧洲各国都意识到意识形态可怕的威力,各国随即加强了本国的封建王朝统治。

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到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革命,这次革命不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开始在全欧洲范围内传播。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政治地图、列强间的力量对比及国际地位都发生重大变化。

曾经充当欧洲“缓冲地带”的四分五裂的中欧地区崛起了一个令欧洲各国都不容小觑的强国。

欧洲国家对于在人口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他们时刻关注着德国对外政策的取向,处心积虑谋求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

为了不让崛起的德国成为众矢之的,俾斯麦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战略目光构建了大陆联盟体系,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发展和稳定。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无疑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工程之一,但其核心思想却十分明确。

首先就是目标问题。

考虑到德国的实际情况,尽管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相对优势,单个的欧洲大国难以对其造成威胁,但若大国间联盟来共同对抗德国,那么德国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并且,法德在普法战争以后,两国关系积怨至深,难以调和,任何对德国有敌意的国家都很可能成为法国的盟友,一旦法国与其他国家联合来共同对抗德国,那么必然会成为阻碍德国发展的巨大的绊脚石。

因此,俾斯麦构建的联盟体系首要目标就是防止出现一个敌对的大国同盟,尽可能的孤立和打击法国,从而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其次就是对象选择问题。

俾斯麦清楚的意识到尽管法国的复仇战争是德国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但北方的庞然大物——俄国也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如果俄国加入任何一个具有反德性质的同盟,那么无疑会给德国带来致命性的打击,这就要求德国必须处理好同俄国的关系,并且防止法俄结盟。

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德俄直接结盟,那么德国将占有巨大优势,在欧洲事务中也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但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出了德俄结盟这一看似最直接、最合乎逻辑的做法背后的陷阱和脆弱性,于是他选择用一种迂回的政策来实现其目的。

环顾欧洲大陆,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俾斯麦认为英、俄、奥匈是最值得结盟的对象,而处理好德国同这几国的关系正是孤立法国的关键。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在俾斯麦体系建立之前,欧洲处在梅特涅塑造的维也纳体系之中。1848年革命冲击了正统主义原则,打击了 神圣同盟;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协调机制;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构 建的欧洲秩序宣告瓦解。
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1873年三皇同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1872年9月6日,德、 俄、奥三皇在柏林会晤。除了一致表示反对社会主义国际的革命运动以外,并未产生一项共用的政治协定。1873 年6月,俄奥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0月,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从而结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
01 产生背景
03 调整体系
目录
02 形成条件 04 体系瓦解
基本信息
俾斯麦体系,又称大陆联盟体系,是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德意志帝国时任首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耗时近二十 年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此体系始于1873年,正式终结于1892年。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 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大陆体系的初步形成。《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 斯麦为德国构建安全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德皇威廉二世亲政,俾斯麦下台,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标志着俾斯 麦联盟体系的解体。
调整体系
调整体系
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 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 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 麦支持俄奥合作。1886年 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 下对俄进行抵制。

辽宁大学817国际关系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辽宁大学817国际关系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辽宁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7科目名称:国际关系综合满分:150分一、考察目标本科目是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四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共用考试科目。

通过对本科目的考试,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已基本具备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硕士阶段学习的基本条件。

二、考试大纲(一)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论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二、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三、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四、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第一节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政治观念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16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第三节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布丹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法国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欧洲大陆的社会和思想状况第三节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普芬道夫的政治思想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和政治思想概况第二节霍布斯的政治思想第三节弥尔顿和哈灵顿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洛克的政治思想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和启蒙运动第二节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第三节卢梭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的美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潘恩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杰斐逊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汉弥尔顿的政治思想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特点第二节康德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洪堡的政治思想第四节黑格尔的政治思想第十章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19世纪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孔斯坦的政治思想第三节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孔德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第十一章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二)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第一节1500年前后的世界第二节走出中世纪——西欧的兴起第三节现代国际关系的孕育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第二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第三节17—18世纪的欧洲与世界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一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产生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第三节维也纳体系的衰落第四节“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第二节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第三节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第一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前危机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六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节“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动荡第三节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第一节二战的全面爆发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第二节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第三节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第八章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冷战的起源与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第二节美苏关系的缓和、冲突与僵持和东西方阵营的分化第三节新中国外交第四节冷战中的第三世界第九章缓和: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第二节苏联的战略扩张与美苏争夺的新态势第三节多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四编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第十章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第一节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与冷战的终结第二节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第十一章美国霸权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冷战后美国霸权的增长第二节“多强”力量变迁与对外关系第三节冷战后的第三世界结语(三)当代中国外交绪论一、当代中国外交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三、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四、当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五、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六、学习当代中国外交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确立独立自主新型外交第一节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第二节建立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节应对西方国家对华包围和孤立第二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节妥善处理同亚洲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三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努力第四节促成万隆会议发展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第三章同时应对美苏战略压力与争取“中间地带”的战略观点第一节中苏关系恶化第二节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第三节援越抗美的战略方针第四节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努力第五节扭转极左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冲击第四章“一条线”战略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第一节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第三节与西方国家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第四节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五章不结盟、全方位和平外交的确立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第二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三节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第四节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第五节“一国两制”构想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六节参与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第六章“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第一节冷战后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第二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确立第三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实施与成效第七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出新安全观第一节新安全观与推动建立伙伴关系第二节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第三节化解矛盾稳定周边第四节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展多边外交第五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第八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节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其战略取向第三节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第九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一节“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第二节维护国际安全建设持久和平第三节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共同发展第四节合作处理全球性问题推进全球治理第十章新时代中国外交总体布局第一节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促进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第三节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第四节积极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历程第五节中国外交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结束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的主题(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四)、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五)、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作者:于宁宁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3期摘要近代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权衡利弊构建了大陆联盟体系,重新恢复了欧洲均势格局。

大陆联盟体系秉承均势特性,有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的外交取向,其内部充斥着复杂性和矛盾性,随着1894年法俄结盟的出现而瓦解。

关键词俾斯麦大联盟体系述评中图分类号:K516.4文献标识码:A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YU Ningning(History Department,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AbstractAfter Germany unity in modern times, Bismarck thought about gains and losses and built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uropean equilibrium pattern.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herited equilibrium features and got its unique diplomatic orientation of geopolitics. Inside the system, there were full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oriness. In 1894, along with the appearance of France-Russia Alliance, the system disintegrated.Key words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1870年被视为欧洲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分界线”,①这昭示了一个极具冲击性的事实:德国——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后来者的国家统一给欧洲带来了革命性的震荡。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俄一直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1871年俾斯麦支持并帮助取消了1856年《
巴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恢复 了俄在黑海的利益。
h
6
德奥关系的基础
普奥战争之后,由于俾斯麦力排众议,宽 容对待战败的奥地利,为德奥和解创造了 条件。而奥地利也主动与德国和好,以便 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由于 实力有限,奥地利无法获得德国的反俄承 诺,只好接受现实,准备利用奥德关系, 和俄国达成维持巴尔干现状的目标,即尽 力维持巴尔干均势。
柏林会议的特点:不是大国战争之后的会议,而是为了防 止大国战争的会议。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柏林会议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并称为 19-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上三大国际会议。
h
18
二、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柏林会议上俄奥协调陷于破裂,三皇同盟分 崩离析。俾斯麦想做到中庸和不偏不倚, 但是俄国并不满意。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 势,俾斯麦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揭开 了19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秘密 缔结同盟条约的历史。
h
27
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建立
1879年德奥同盟 1881年三皇同盟 1881年奥塞同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
h
28
铁血宰相——俾斯麦
h
29
三、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联盟解体
1881年《三皇联盟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 1884年续订了一次,但是1887年却未能续 约,原因是保加利亚危机。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一、大陆体系的建立 二、大陆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体系的解体
h
1
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的转变原因
一、科技发展是这一转变的经济因素。 二、与历史发展潮流相悖是这一转变的社

第九讲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第九讲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起义蔓延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准
备对土宣战,危机加剧。
《柏林备忘录》
1876年 5月,在俾斯麦的促成下,奥俄在柏
林签订了一个备忘录,两国一致要求土耳其在波黑
两省实行宗教自由的改革,并建议冲突双方停火两
个月谈判。如果停火期满而未达预期目的,大国将 其拒不接受,反而在保加利亚制造了屠杀1.5万居 维亚不久战败。
攻奥两种情形除外;(2)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权利,尤
其是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占有优势的合法性;(3)双
方重申封闭海峡是个欧洲原则。条约有效期三年,内容保密。 基本条款:法国进攻德国时,俄中立;奥匈进攻俄国 时,德中立。
《再保险条约》目标
卑斯麦通过《再保险 条约》,在防止了法俄 结成反德同盟。由于三
两国将不寻求缔结新的同 盟。德国随后加入,形成 三皇同盟。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
1875年初,法拟从德国购进1万匹马;3 月,法国议会通过扩充军队法案,法军人 数达到14.4万人。俾斯麦利用这两件事大 造战争舆论,企图发动战争进一步削弱法 国。但遭到了列强的集体反对。
近东危机
1856年《巴黎条约》规定了近东现状和大国 平衡。但时隔20年,东方问题再次泛起。1875年7 月,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地区爆发起义,反对土耳其的专制统治。塞尔维 亚和门的内哥罗对起义立即给予支持。1876年,
保加利亚不满,1881年6月,与奥匈签约。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三皇同盟、德奥同盟、德奥意三国同 盟、奥塞同盟和奥罗同盟的建立,构成了 俾斯麦联盟体系。目标是孤立法国。其致 在俄奥对抗中德必须站在奥匈一边,这必 然恶化德俄矛盾。
命弱点是:三皇同盟与三国同盟互相矛盾。
二、卑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由于大陆联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
性,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 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 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大陆联盟体系并非真 正恢复了欧洲的均衡态势,欧洲大国间的德法 矛盾、俄矛盾都没有解决。这种现实主义的武 装和平局面最终随着法俄结盟而终结,欧洲国 际关系开始步入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 的轨道。
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林 ; ➢ 1873 年5月初,德俄两国缔结了军事协约; ➢ 1873 年6月,俄奥《兴勃隆协定》; ➢ 1873年10月23日,德加入《兴勃隆协定》协定,协定至
1875年有效,第一次三皇同盟形成 ; ➢ 1878年6月13日,《柏林条约》; ➢ 1879年,德奥同盟; ➢ 1881年6月18日,德俄奥《三皇同盟条约》; ➢ 1881年6月28日,奥匈与塞尔维亚结成同盟; ➢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签订同盟条约,之后俾斯
“大陆联盟体系”:核心在于与奥匈、
沙俄结成 “三皇同盟”以及德意奥结成 “三国同盟”, 缓解三大国在欧洲“东方” 的矛盾。彻底 孤立法国,使它在欧州大陆
上没有外援,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和平与 稳定,凸显和巩固德国在欧陆中心的“霸 主”地位。
威廉二世
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
1、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 1871年5月,《法兰克福和约》; ➢ 1872年9月,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俄国沙皇亚历山
3、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
1890年3月,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 1890年7月,德国与英国签订《赫尔果兰—
桑给巴尔条约》 1891年8月,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
达成一项政治协定 1892年8月,《法俄军事协定》
麦通过1883年针对俄国的德奥罗同盟

第四章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第四章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由于协定条款中英国承担义务的模糊性,英 德两国合作的程度很有限 俾斯麦又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保证 了法国对德战争时俄国的中立



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俾斯麦下台后,德国开始奉行外交“新路 线”,即放弃与俄国的妥协,通过全力加强 与英国的联系抗衡法俄集团 德国决定不再续订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 这促使俄国与法国接近 1892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 体系的终结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俾斯麦认为三皇同盟还不足以保障德国的绝
对安全,遂同意和意大利缔结同盟

1882年,德、奥、意缔结针对俄国的同盟

随后,俾斯麦又把罗马尼亚拉入其同盟体系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列强介入保加利亚危机,在奥地利和英国的共 同抵制下,俄国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 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 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时没有续订, 俾斯麦体系的重要一环脱节了
第四章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第一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1873年三皇联盟


德国统一后,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 结盟反对德国,俾斯麦开始精心设计大陆联盟体系 1873年,在德国促成下,俄奥签订一个政治协定— —《兴勃隆协定》(维持欧洲现状、俄奥磋商合 作),不久德国加入,形成三皇同盟(Three Emperor’s League) 土耳其镇压波黑的起义遭到了俄国的干涉,俄国对 土开战,于战争胜利后在巴尔干获取了重大利益 英奥认为俄国获利太多,1878年,列强在柏林召开 解决近东问题会议,在俾斯麦的主持下,经过妥协, 签订了重新勾画近东地图的《柏林条约》

德国统一与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分析

德国统一与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分析

普法战争
起因:
俾斯麦向来都将奥地利视为统一大业的必然要 冲破的障碍 。丹麦战争结束后, 普奥于1865年8 月签订了《加斯泰因公约》,公约规定两个公国由 普奥两国共同所有,但行政分开,石勒苏益格由普 鲁士管辖,与普鲁士接壤的荷尔斯泰因由奥地利管 辖,该公约对普奥共管的规定显然潜伏着纷争的种 子,并将造成两公国行政的混乱。
埃姆斯急电
1868年西班牙女王被推翻,逃往法国,军政府寻找新的君 主。经过俾斯麦的活动,1870年军政府提出将王位献给霍亨 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激怒法国。法国驻柏林大使奉命到埃姆 斯温泉疗养院,要求普王承诺永远不支持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 班牙王位。这种无礼的态度,令普王威廉一世感到屈辱。之后 威廉一世就把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向柏林发出一 份急电。读过急电,俾斯麦非常开心,询问参谋总长毛奇是否 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毛奇作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俾斯 麦拿起笔来修改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 一 句,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话:“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 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 谈的了。”
一个“德意志邦联”,它包括34个邦国和4 个自由市。每一个 邦 都拥有内政和外交上的全部主权,各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都实 行各自为政的专制统治,德意志成了欧洲大陆封建割据的典型。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但严重的政治分
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销售渠道,即统一的国内 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 币和度量衡,这使德意志根本无法建立统一的市场。 其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如英、法等国 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作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 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 再次,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 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 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国家 统一。

维也纳体系、脾斯麦结盟体系、德意志、意大利统一

维也纳体系、脾斯麦结盟体系、德意志、意大利统一

维也纳体系建立的背景: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和均势。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1、三个等级;教士、贵族等特权等级和资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第三等级矛盾尖锐2、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的束缚3、启蒙思想广泛传播4、当时的财政危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VS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法国政权更迭:(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矛盾:1、传统的防范法国霸权2、意识领域的冲突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为什么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立面呢?1、英国对法战争的实质: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2、“意识形态之战”当时存在两个反对法国革命的集团:一个是英普两国;一个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以及与法国王后有家族关系的奥地利拿破仑对内政策宗教上: 承认天主教为国教政治上: 精简编制,政府改革成军事体制;剥夺人民民主权利经济上: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军事上: 继承大革命传统,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法律上: 编纂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法律规范拿破仑对外政策——拿破仑的战略图谋以革命和自由的名义进行扩张和征服,在欧洲恢复至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的法国天然疆界,在海外恢复18世纪法国丧失的殖民地,建立以法国为母国的欧罗巴合众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灵活选择盟友。 第二、把握时机削弱对手。 第三、强烈主张外交弹性,崇尚机会主义。


俾斯麦外交影响之一
积极影响: 1、俾斯麦可谓近代德国之父,他利用铁血手段结
束了德国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使德 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取得了优势地位 ; 2、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20世纪日本、中国和美国 的外交政策; 3、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4、1879德奥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 缔约国一方如遭到俄国德进攻,另一方应以 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如遭到 其他另一国家进攻,另一方采取善意德中立, 但如果俄国支持该国,则缔约国双方协调作 战直至议和;条约内容保密,有效期5年,可 以延期或修改。

5、1881年三皇同盟
俾斯麦外交影响之二



消极影响: 1、俾斯麦破坏了自维也纳会议以后建立的各项欧 洲协调制度和固有的大国力量均势,却没有建立新 的国际制度和稳定的均势。 2、过分削弱和羞辱法国,埋下了日后法德的互相 仇恨。 3、德国统一不是依靠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和革命, 而是依靠铁与血的武力征服,使得德国近代民主政 治发展不完善 。

1887年6月18日两国签订 《再保险条约》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 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 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 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 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 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 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目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均势外交思想。
主张灵活的均势战略。 基辛格提出:“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 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 他的均势外交,主要通过同盟关系和国际条约加以实现。






通过2个三国同盟、3个《地中海协定》及1个《再保险条约》,俾 斯麦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20年的和平 时间。 2个三国同盟: 1873年德、奥、俄三皇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2个《地中海协定》: 1887年2月,德、英、意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协定》,后 来、奥、西加入,承诺共同维护地中海现状,目标针对法、俄两 国; 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达成《第二次地中 海协定》,共同抵制俄国在土耳其的扩张;

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大国优势的沉浮和移位问题:法国衰落、德国 崛起;中小国家消失,大国斗争中失去缓冲, 维也纳体系支离破碎,增加了欧洲不稳定。 对于德国来说,造就了两个异己力量:法国; 对德国保持警惕的欧洲(他国结盟的噩梦)。

他国结盟的噩梦

“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 会遭到进攻的战线,……我们比任何 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 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俾斯麦

俾斯麦体系的弱点
1、结盟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法德、俄 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实力强大的英 国游离在外 。 2、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 体系过于复杂和精细 。 3、体系的根源性矛盾:俾斯麦体系所反映的 制度性缺陷 。

俾斯麦体系的制度性缺陷

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追求民族统一,采取的是 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结果,民族的统一和民权的 建立难于契合,他完成的是德意志帝国霸权,没有 形成民族主义的民主体制。俾斯麦体制培养出来的 是普鲁士政权的三大支柱——专制王权、军国主义 和容克贵族。在俾斯麦时期,他可以用自己高超的 政治技能来掩盖这种根本性的体制缺陷,但随着他 的辞职,其继任者们迅速回归平庸。被他长期有意 识压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在保守主义的操纵下 被严重扭曲为帝国扩张主义,当具有狂热扩张激情 的威廉二世上台成为德国皇帝后,帝国的内部已经 没有能够约束皇帝野心的机制。
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1890年3月,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 1890年7月,德国与英国签订《赫尔果兰— 桑给巴尔条约》 1891年8月,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 达成一项政治协定 1892年8月,《法俄军事协定》


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已经完全 解体。法国在被孤立了20多年后,找到了一个抗衡 德国的盟友。俄国因找到一个牵制德国的盟友,使 其在欧洲的地位有所加强,从而得以抽出更多的力 量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进行扩张。同时,“大 陆上的大的军事强国分为相互威胁的两大军事阵营: 一方是俄国和法国,另一方是德国和奥地利。较小 的国家不得不集结在这一或那一阵营周围。”至此, 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 的新局面。
俾斯麦外交思想


现实政治或强权政治(Realpolitik)原则。
俾斯麦认为政治首先是一门艺术而非纯粹科学; 现实主义的务实原则,源于俾斯麦的国家利己主义观。 他认为大国政治唯一健康的基础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这是其制定对外政策的 准则。


独立自主的思想
俾斯麦认为,由于普鲁士对外政策、尤其是德意志政策缺乏 独立性和能量,王国的权威受到损害。 俾斯麦主张,普鲁士人应当具有自信,具有独立自主的政策 和具有大国的意识; 因为“一个大国要别人承认自己的大国地位,首先需要深信 并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大国。”
七、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建立
1879年德奥同盟 1881年三皇同盟 1881年奥塞同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 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 进行抵制。 保加利亚危机加重了俄奥矛盾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 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国家利益至上。
反对在对外政策上感情用事。即使是国君也无权也许其个人 好恶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俾斯麦对外政策的评估近乎科学式的计算,以客观标准分析 国家利益。 他与黎塞留一样,对于选择盟友不喜欢受拘束,不论法、奥、 俄均可以考虑,完全根据哪一个选择最有利于普鲁士国家利 益来注重外交权谋。
2、三皇同盟

1872年9月 ,奥匈皇帝弗兰茨· 约瑟夫、俄国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 林 ,三皇会晤迈出了德俄奥三国亲善的第一 步。
三皇同盟
1873 年 5月6日德俄两国缔结了军事协约 , 协约规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 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 1873 年 6月 俄奥签署《兴勃隆协定》:遇有 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 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3 年 10月 德国加入该协定,三皇同盟形 成。

《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 定》和《再保险条约》



1887年2月20日,《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订。 1887年2月12日,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 中海协定》 1887年12月1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意大利加入 。 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 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 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 性质。


灵活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便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 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 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 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的这项“大陆政策”,其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 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
3、柏林会议


1878年6月13日为了解决 近东危机问题召开柏林会 议。 保加利亚问题、波黑两省 的归属问题和俄国在南高 加索获得领土问题。 《柏林条约》 英、俄、奥三国的势力在 近东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和均势。然而,柏林会议 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 在近东地区的利益纠纷和 争霸要求 。
六、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 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 进攻,意大利也担负相同的义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 战(但如果英国进攻德奥,意大利将不承担援助义务);当 一大国(指俄国)进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保持 中立。 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 三国同盟经过多次续约的修改补充,逐渐转变成为具有侵略 性的军事集团,也标志着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同 盟国集团初具雏形。

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皇同盟除 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 他方面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策划 三皇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但这恰好为俄奥反 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同 时也有利于它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 于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的目 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 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 一同盟十分脆弱。

1881年6月18日签订了《三皇同盟条约》 缔约国之一同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国应对盟国保 持善意中立并努力使战争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部 分领土现状的任何改变必须经三个缔约国共同协商; 缔约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 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欧洲原则,土耳其如违反这 一原则,将被视为与受害国处于交战状态,并失去 《柏林条约》保证其领土安全的权益。
第四章 俾斯麦体系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