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4-15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2●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3.10规定的“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主要涉及以下基本观点:基本观点1、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又如,在古代,中国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中华文化的白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凝聚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教材内容结构】本框题内容包括三个目题。
第一个目题: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关于文学艺术,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作用,即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到的作用。
二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关于科学技术,教材讲了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三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四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政治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判断: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的文化相加。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1)含义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高度称赞我国四大发明:“我们
若要观察科新学发明技的术力量是、一效能个和民结果族,文最显明著程的例度子的便是重印要刷术标、志之一
火药和指南针了......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 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 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 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 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 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 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 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 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感悟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谈一谈你对 中华文化的力量有何新的理解?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
②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 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 源。
Hale Waihona Puke (2012.全国.21)8.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特征之三)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注收意、:借兼鉴收并其蓄他不民是族指文化中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知识梳理(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1)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②特点:③意义:(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1)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3)具体表现:(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2)民族文化地位(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意义。
跟踪练习-、单项选择题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
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2《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ppt课件
•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
1、往前坐
•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2019/10/17
教学资料精选
16
谢谢欣赏!
2019/10/17
教学资料精选
17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纪
公元401- 公元 --1000年 1001---
1500年
时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 北宋到明
代
北宋初 中期
比
50%
例
62%
71%
58%
某英国学者: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 几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国。可以说,中华民族为世界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一般认为,山西人 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具有憨厚 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广东人受海洋开放 文化的影响形成包容、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 事物的心理特征;山东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道德观念、家族观念强烈,比较传统和守旧;而 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着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 的性格;江浙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人们生 活富足安定,这种文化造就了江浙人安逸的生活 态度和性格特征。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2《博大精深中华文化》word教案
广博精湛的中华文化一、【课程标准】: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地域特色,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展现广博精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连续和发展的重要表记。
二、【新课授课】:(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课堂研究:参照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研究提示:(1)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绚烂绚烂。
广博精湛,文化内容既反响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表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表现居者安适心境,北方园林多表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好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绚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流传对亚洲致使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1)作用:文学艺术关于反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到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绚烂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烂、风格鲜亮而独到。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地址。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响社会生活的特其他意识形态。
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感情又承戴独到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广博,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响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公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响中华民族丰富创立力。
◇课堂练习:以下对中国文学艺术议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
形式绚烂多彩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立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答案: D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1
自主学习: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作用 地位 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作用 地位 特点)
2、出现区域文化的原因?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6、中华文化的力量
瓷器艺术 独领风骚
(民族性)
与民 中族 华文 文化 化的 的地 关位 系
各民 民族 族文 文化 化的 的意 关义 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中华文化具有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⑵ 优秀的民族文学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2、 、各出我民现族区国文域化文是的化关的一系原: 因个?不多同区民域文族化之国间的家关系,?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26个民族现在 我你国说或古 烟代雨曾科微技芒经具,有有实用过性和自整体己性特的点 文字,创造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学。如藏族史诗 兰中亭华《远 之望瑰格;宝,萨民族尔之骄王傲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传》、柯尔克孜的《玛纳 后深来遮斯轻 霓揽裳》婆。娑、, 维吾尔族《阿凡提的故事》、彝族的《阿诗玛》。
梧桐更兼细雨,
存在!存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死!死!死!死!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英文版)
(普通版)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你说你爱雨,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 伞;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你说你爱太阳,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 例
高中政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
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
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四、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与那里的河网纵横等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华东的吴越文化和内陆的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是,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科任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六周
上课时间
第七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艺术和一切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必修3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 二 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知 识 目 标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 特色。 ③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 蓄。 ⑤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中华文化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兄弟民 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文化 (1) 特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________,又有各自的 ________。 (2)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 ________,都是 中华民族的 ________。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 ________、 相互 ________,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 解析 ]
审题时抓住 “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
关 ”“ 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 可知,前者体现了
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后者体现了中华文 化的共性。②③正确;地域文化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 联系,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会影响各具特色的地 域文化,但不能说决定,所以①是错误的;④中 “ 日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
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南剧北唱、北戏南
演,说明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渐趋融合,
所以①④入选。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得益于文化 市场的调节,不是“时尚流行”。 因此,③入选,② 不选。 [答案] 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7.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C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
五、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课堂小结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
(1)文字(汉字):作用与意义 (2)史 书 典 籍: 作用与意义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作用 5. 中华文化的力量
知识体系
1. 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
特别提醒
②④ C.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新新人教版必修3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 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 扬弃吸收。如: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 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与佛教文化汇同交融; *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 西亚和西方世界的伊斯兰教、景教及至马球运动,从开 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 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 一个城市造就一种都市人格。如果你走南闯北,就 能品出不同城市的市民性格特征。
• 北京人调侃的净是文化. • 北京的文化性就体现在北京人的“侃大山”上 .
尤其在夏天,几个人围坐一圈,不出几句话,肯定 就冒出一个“侃才”,天上地下、政治经济、历史 地理、文学艺术,无所不包,以至让你觉得他一会 儿是政治家,一会儿是艺术家,一会儿又是经济学 家。
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开 拓市场/资本主义经济
列一列
中国历史上领先于世界 水平的科学技术成就还有 哪些?
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 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1
(1)文学艺术的作用
、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文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学
历史悠久
艺
内涵丰富
术
风格鲜明独特
(2)中华
文化中的文 学艺术
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 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上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 的地位 上占有重要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探究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①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判一判: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提示:错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探究升华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Array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
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
(1)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
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2)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什么特点?答案(1)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2)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整体性。
名师点拨比较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
可见,茶文化()A.为中华文化所特有B.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C.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源于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答案 C解析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所特有,而不是茶文化,故排除A项;本题不是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而是茶文化的特点,故B项排除;根据题意,茶文化历史悠久,融汇多种思想,博大精深,故C项符合题意;本题没有强调茶文化的起源,而是强调茶文化的特点,故排除D项。
方法点拨:区分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从纵向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而博大精深则是从横向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泛。
探究点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区域文化的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区域文化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提醒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趋同。
文化融合指外部文化和内部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即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
探究升华山东东营市在全市范围内集中举行以“弘扬好客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引导大众消费、满足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为主题的“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
“好客文化”是齐文化、鲁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已经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
(1)想一想:“好客文化”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表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2)议一议: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与在干燥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
导致齐鲁文化与其他文化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3)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齐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1)表明了中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它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名师点拨正确区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2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这说明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C、D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选择A项。
探究点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民族文化的作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提醒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判一判: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所以要吸收借鉴一切其他文化。
提示:错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坚决反对西方的文化垃圾,反对西方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中华文化的作用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儿女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探究升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但不同民族的舞蹈却各有千秋。
例如: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朝鲜族跳舞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1)阅读材料,思考:同是舞蹈,不同民族各有千秋。
这说明了什么?(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有什么关系?答案(1)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名师点拨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典例3《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
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
藏族人民群众的作品《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①正确;而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故④正确。
②③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选D项。
方法指导: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三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其中,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新闻播报根亲文化热思乡恋家是中国人共有的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外华人回国寻根祭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河南是根亲文化资源大省。
河南各地市利用节会形式积极开发根亲文化资源,如举办淮阳伏羲姓氏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根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少地方带来了无限商机和滚滚财源。
深度思考(1)根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根亲文化热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答案(1)根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①根亲文化热,表明了海内外华人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根亲文化热带动了经济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
欧洲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
”这段话说明了()A.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D.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答案 A解析“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说明了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A项符合题意。
题干并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淮南豆腐文化、阜阳民俗文化、滁州地方戏曲……在安徽近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有些地方甚至只是隔着一条河、一座桥,两处的风俗习惯却迥然不同。
这体现了()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不同区域的文化无法融合C.文化发展由自然条件决定D.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安徽文化的地域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说法有误,D项不合题意。
3.佛山石湾陶塑艺术,起源于唐朝,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岭南乡土气息,它上承汉代陶塑的传统,又吸收了唐宋以来国画的手法,以及岭南木雕的技巧等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