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探究
新时代论坛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1期12㊀㊀作者简介:付舒(1996-),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田丰禾(1995-),女,汉族,山西阳泉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探究付㊀舒㊀田丰禾(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㊀要: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 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有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我国存在的意义 这些问题,主要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㊁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剩余价值理论,认识到它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价值.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新时代指导意义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1.11.0070㊀引言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就纠正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资本和利润问题研究中的错误倾向.此时正是资本主义早期成长阶段,生产还主要靠工人体力劳动完成.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作量这样的方式,使工人反抗情绪高涨.在这种时代条件下,马克思通过研究指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工资和利益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资本占有劳动.这为他进一步探讨剩余价值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巨大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没有过时,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但仍存在私有制的经济形式,剩余劳动同样存在,但却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因此如何利用剩余价值理论解答我国现有的经济问题,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的独特意义在当今时代仍有重要意义.1㊀剩余价值理论创立1.1㊀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过程1.1.1㊀剩余价值一般的发现在上述背景下,马克思对前人的错误成果进行批判,克服了前人的局限性,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马克思和资本交换性质不同,区分了相反的过程:首先,工人和资本家交换他们的劳动力;其次,将资本家以一定资本交换的劳动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得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第二个过程具有特殊性,与交换的本意相对立.这一过程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也表现出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和物质资料之间自然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占有劳动实现价值增值的社会关系.在这次访问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价值组成的,为了增加原有资本的价值,必须利用劳动力创造比劳动力本身更多的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在经济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得到科学发展.1.1.2㊀剩余价值源泉的探索早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马克思知道,工人在交换资本和雇佣劳动时,用他们的劳动力换取生活信息,用家庭资本换取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创造财富.工人的这种创造力不仅可以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费用,还能使这些劳动力创造比其本身更大的价值.这就使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雏形.劳动力成为商品理论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解释了困扰学界多年的未解之谜,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提供了最重要理论基础.1.2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1.2.1㊀劳动力商品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指出劳动是工人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过程,同时进一步区分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是什么样的.最后马克思总结到,资本概念内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是超出工人生存实际所需的价值的那一部分,即超过了维持生存能力的直接需求的剩余劳动.劳动力商品理论已成为揭示剩余劳动力价值来源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马克思把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与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区别开来.1.2.2㊀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者不仅追求拥有和消费的剩余价值,而且追求资本的增值.因此,他们通常将从劳动者手中无偿夺取的利益分成用于收入消费和用于资本或储蓄两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新价值,现在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以便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提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积累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资本主义无报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工人的剥削和支配.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巨大的佩服差距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失业现象如此严重的本质,也为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提供了理论依据.1.2.3㊀劳动从属资本理论马克思在确定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依赖资本理论.马克思认为,适应这两种形式的剩余价值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工资本.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的传统形式可追溯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早期.目前,还没有适应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社会化生产,劳动力与资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政治或社会支配或从属关系.劳动力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包括放弃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1期13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因素.因此,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从属资本理论不仅阐明了就业劳动属于资本的经济本质,还阐明了资本所有制向社会个人所有制转化的思想以及资本所有制最终灭亡的内在必然性.2㊀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时代意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奥秘不仅对资本主义是多方面的,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也有一系列巨大的贡献.目前,中国正以公有制为主体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在私营企业剩余劳动也是存在的.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还存在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并且将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对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质疑也会自增不减,难道公有制社会也会有剩余劳动,也会有剥削?因此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亟待解答的问题.2.1㊀利用资本积累理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我国的产业结构㊁分配结构㊁劳资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所表现的生产资料社会化,劳动产品社会化等特征为基础,我国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他们所生产剩余价值也是社会化的,而并不是象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为资本家私人所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比以往所有时代创造的价值都多的秘密在于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以使其产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后资本家又进一步改进技术㊁压迫工人提高生产率.这样周而复始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就不断利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势,财产共有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剥削和压迫,缩小贫富差距.在新时代,我们在积极主动开创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要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地剩余价值并实现公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共同财产.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公平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严重打击了国际市场,因此我们更要稳住民生基本盘,积极推动国内市场大发展大循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优势,保障国内外经济走势,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向前,人民生活富裕,创造发展奇迹.2.2㊀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推动我国完善税收制度和分配制度政府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支配和控制来进行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这部分价值也就是税收和国有企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用于公共设施的更新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剩余价值理论中国化的又一创举.从剩余价值理论视角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引入外资和鼓励个体经济㊁私有经济发展,外企的生产资料归外商和企业主私有,也就是说,根据 按资分配 理论,劳动者的在生产中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有一部分归私营企业者所有,其余的部分为公有.为了防止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这些共有的部分就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完成,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我国完善分配政策的理论基础,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制定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贴合剩余价值理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劳动所得.此外,我国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仅可以调动社会的生产动力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我国更早更好的完成百年目标.因此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为我们更好的完善税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断推动我国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2.3㊀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求更充分的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剩余价值理论明确阐述了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人在参与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结合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论,要更加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可以创造巨大财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在我国,剩余劳动是在公有制条件下,不影响国民利益的非对抗性矛盾,因此这种剩余价值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充分调动国民生产积极性,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点,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事实也证明,我国社会发展70多年经验也告诉我们,社会运行离不开人的作用.劳动力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而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价值,这个价值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前进.劳动力的质量也决定着剩余价值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质量,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要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推行各种优惠支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发掘人的潜力,以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尽可能补偿剩余劳动所担负的部分,充分的发挥人的创造性.3㊀总结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的背景,但社会主义保持了其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也在跟随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升华,不断适应各个国家的需要.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今天,剩余价值理论依然永葆生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对我国未来前进道路仍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人才㊁税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富丽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知识经济,2020,(21):67G68.[2]张毅,张轩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J ].鄂州大学学报,2019,26(06):22G25.[3]白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启示[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4):67G71.[4]陈成玉,伍志燕.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 ].学习论坛,2019,(06):40G46.。
简述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定律的内容
一、引言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定律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述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定律的内容入手,逐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二、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定律1. 第一定律: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工资只能覆盖工人的生活必需品。
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
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率将不断提高。
这意味着资本家将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工人的剩余价值却没有相应增长。
这一定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不公平性,以及剥削的本质。
2. 第二定律:剩余价值量的增加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量取决于两个因素: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的量。
当剩余价值率提高时,剩余价值的量也会增加。
另外,如果可变资本的量增加,即雇佣的工人数量增加,也会导致剩余价值的增加。
这意味着资本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或提高剩余价值率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工人的剩余价值被进一步压缩。
3. 第三定律:剩余价值率的下降趋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率将会有下降的趋势。
这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相对可变资本的减少,即雇佣工人所需的资本相对减少。
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因此剩余价值率会下降。
这一定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增长受到生产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制约。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定律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和不公平。
剩余价值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而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又限制了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可能,这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的矛盾得以体现。
在我的理解中,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定律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分析,也是对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一、人工智能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被分为两类: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而剩余劳动则是指超过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水平的劳动。
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工作岗位已经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人类的劳动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必要劳动。
这使得劳动价值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劳动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制造业中,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劳动者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劳动者发现潜在的商机、优化生产流程等,从而提高劳动的价值。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定义和构成,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力相结合,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我们还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确保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劳动者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创新性地拓展和调整,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1. 人工智能对传统劳动价值的挑战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许多低技能劳动者的工作岗位面临着被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替代的风险。
这意味着这些劳动者的价值可能会受到削弱,因为他们的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变得不再稀缺。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劳动者完全失去了价值,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与低技能劳动者不同,高技能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这些能力,但它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高级智能。
专题五:剩余价值理论
有三个部分!
劳动力的价 值?
一是维持工人的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是培养工人劳 动能力所需要的 教育和训练费用
你知道你自己的价值有多大吗? 智联招聘的薪酬满意度调查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生产率是基础。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差别和价值 规律在市场上的作用会引起工资的差异。
m m v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商品价值= 新创造价值=
c+v+m
社会总产值
v+m c+v
国民收入
预付资本=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 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4小时
=100%
4
0
2
8
4
10 m' =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作日(10小时)
4小时
=150%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没有重大产品创新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建立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上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 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 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 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 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 义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理解科技创新的社会根源和动力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所驱动的。
当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和推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这就需要在机械制造、能源利用、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大量的科技创新。
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促使科技创新聚焦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正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教导我们要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从而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环境、政策法规和文化氛围也会对科技创新产生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例如,一个国家如果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就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条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反之,如果政治动荡、政策法规不完善、文化保守,就会阻碍科技创新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综合环境。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
党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党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在机关工作,我们已经学马列主义、讲马列主义好多年,但是今天,通过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却使我对它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
当然,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但是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完备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
同时,邓小平又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也就是说,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他一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其理论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新探
1 马克思揭示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实质并未发 生变 .
化
2 在 收人分配领 域发生的重大调整 . 在二次大 战后 , 由于社会 主义 国家的相继出现 , 内工 国 人运动 的发展 , 以及为维护资本主义 的稳定 发展 , 资本 主义 国家实行 了国民收入 的再 分配政 策和社 会福 利政 策 , 一 在 定程度上缓和 了社会 阶级矛 盾。国家以社会利益代表者 的 身份一方面实现税 收制度 的改革 , 开征 累进 制 的个 人所得
到调整 , 即剩余价值 的分配主体 多元化 , 然而 , 这并没有 改 变资本主 义 的 内在 矛盾性 。进入 2 世 纪 , 1 马克思 的剩
余 价值 理论对 当代社会 的分配制度 仍有其说 服力和生命力。
关键 词 :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主 义社会 变化 ; 当代意义 中图分 类号 :12 7 F 1 . 文献标识码 : A
马 克 思 的 剩 余 价 值 分 配理 论 新 探
王 琴
( 汉工 业 学院 思政课 部 , 北 武 汉 4 02 ) 武 湖 303
摘 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 社会 生产方 式来揭 示资本 主 义社会 分 配的本 质一 资本对 劳动 的剥 削 关 系。
自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 资本主 义国 家政 治、 经济 、 社会 等领域发 生 了深刻的变化 , 资本 主义的 生产 关 系因此 也得
力 的无 限增 长和社会 有效 消 费需求有 限增 长 的矛 盾 , 一 这
义分配关系性质的劳动 券或 劳动 证书 ” 。马 克思在批 判 资 本 主义制度 剥削性 的基础 上 , 出了在无 产 阶级夺取 政权 提 后, 设想 的未来社会的一种公平 、 理想 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一理论中存在一些逻辑错误。
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值得探讨,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仍然存在争论。
价值和价格的对应关系问题也值得关注,价值理论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逻辑错误、来源问题、价值和价格、社会主义、批评、局限性.1. 引言1.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现象,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分析的重要基础,也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深刻的、系统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对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现象,为改变现实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未能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而生产资料的价值又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成本。
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的影响,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波动。
马克思未能考虑这一点,因此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描述现实经济中的生产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假设。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力的自由发展,剩余价值将会消失。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定义,也引发了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影响,探讨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解释,以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
文章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关系,指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与价值关系,为未来劳动价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关系、劳动的定义、劳动价值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人工智能对剩余价值论的影响、新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新解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新思考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劳动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要契机,从而在新的视角下理解和解释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探索新的劳动价值的定义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
这一时代的背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资本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承载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也提出了一种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
尽管《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9世纪,但它的当代价值仍然非常突出。
首先,《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商品化、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占有等等。
这些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比如,在当前全球化与金融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力量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预警机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资本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社会组织的理论构想,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作为一本批判性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勾勒了一种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他认为,资本主义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动力,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虽然马克思的具体方案并不完善,但《资本论》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比如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社会制度。
最后,《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人文学科等领域,人们仍然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
同时,它也成为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目,促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审视。
总而言之,《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它的批判性思想、理论构想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对构建更加公正、可持续的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资本论》将继续为后人的研究和思考提供沃土,推动学术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剩余价值理论doc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缺陷---关于剩余价值的批判一、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理论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便逐一显现出来。
正如马克思主义体系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缺陷也存在于这三部分体系当中。
如,过于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因的主导作用,对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本身的适应调整能力、外因的作用等估计不足;科学社会主义的难以实现性等。
本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缺陷,即剩余价值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之一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之一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里面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根据劳动价值学说,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其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此外上变频也具有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阐述马克思如何在他的经济学理论中构建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接着,我们将分析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实际运用,揭示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剩余价值学说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影响,包括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用于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
我们还将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阐述我们将如何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潜在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一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通过劳动不仅再生产了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还生产出了一个超出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马克思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以利润、地租和利息等形式瓜分。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从制造业到金融业,从医疗健康到教育领域,无一不受到其影响。
在这个新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生产关系。
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取代,而人类的劳动价值也在逐渐受到挑战。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劳动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地位和权益。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变得更加引人关注。
人们开始思考人工智能对这些传统理论的影响,以及如何重新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这些问题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得到更深入的探讨。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劳动关系具有深远影响。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商品的交换中。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即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
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自身生活必需的价值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对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的揭示。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重新思考的空间。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劳动生产关系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生产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卷(附标准答案)
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1.马克思主义2.质,度3.剩余价值率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试述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3.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4.试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1.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2.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违背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五、资料分析题(共1题,每题16分,共16分)1.“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结合马克思的上述论述,请回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1.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被重新审视和解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尝试对人工智能时代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进行创新的理解和探讨。
让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劳动价值被剥削,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利润来源。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和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消灭剥削,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逐渐发生改变。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人类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逐渐替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从而改变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
这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在人工智能时代,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和途径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劳动价值的一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取代了部分人类的劳动力,资本家通过对技术和知识的控制和垄断来获取剩余价值。
这使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给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需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进行创新的理解和解读。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劳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扩展到技术和知识的领域。
人类智慧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劳动价值的一部分,这些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回报。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剩余价值的产生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剩余价值分配机制,使得技术和知识的创造者能够分享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由于我平时课上虽然回答过问题,但次数较少,回答的质量也不高。
在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故借这次机会谈一谈在当今科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学习体会。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产值得我们思考。
马克思创立劳动力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时代,当今的科技背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目的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应该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现代资本主义依然是适用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让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起源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