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宏观调控 24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1. 引言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调整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来探讨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2. 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整宏观经济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工具。
其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调节总需求,使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内。
2.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常常在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长低迷时期采取,以提高社会投资、消费和充分就业水平。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加速就业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然而,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增加经济波动。
2.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以减少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在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较大时采取,以遏制经济过热和通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优点是能够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避免经济过热。
然而,过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率。
3. 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金融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和金融市场等手段来调整宏观经济总供求的一种政策工具。
其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
金融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消费和生产活动。
3.1 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目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
当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缩减货币供应来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和经济过热;当经济增长较慢,通货紧缩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来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收支平衡与宏观调控
财政收支平衡与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平衡是一个国家财政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政府通过税收等形式挣取财政收入,然后利用这些收入进行各种投资和开支,同时也需要保持收支平衡。
如果政府财政收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将会导致国家财政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引发宏观经济调控的失败。
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财政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财政政策调控效应。
在经济萎缩时,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资和减税来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膨胀时则可以适当增加税收收入,并通过减少投资建设成本和提高债务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财政政策。
然而,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在主要出口国逆周期调节产生效应时已经越来越弱。
同时,在一个国家的财政长期处于赤字状态时,很难保持足够的政策调节余地。
因此,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成为宏观调控的基础。
财政收支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合理财政政策。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预算政策等。
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尽可能地增加国家的收入,实现国家财政的稳定。
其次,财政收支平衡还需要其他政策的支持。
形成合理的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劳动力政策等,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降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进而有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状态,不仅关系到当前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未来经济的发展。
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可能会导致财政体系瓦解,甚至引发财政危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此,各国政府都应加强财政管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合理规划财政支出,使其能够与GDP等经济指标实现匹配,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综上所述,财政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保持收支平衡,包括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劳动力政策等。
只有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才能保持国家财政的稳定,进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2)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
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使企业丧失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它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当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这时就需要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
(4)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其模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手段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5)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有效地平衡供给和市场的矛盾,平抑物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统一意志和行为。
只要运用恰当便能动员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内容提要:财政实现宏观调控职能要靠具体的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融资等五大类,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这在西方教科书上有较多的论述,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需要从实践角度重新认识财政手段的特性和功能。
关键词:财政手段宏观调控作用财政宏观调控是指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整套政策措施体系。
近年来,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推进各项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多种,正确认识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机理,并合理搭配使用,对于有效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至关重要。
一、政府预算政府预算,也称国家预算,具有直接调控、调节力度强的特点,是我国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通常以一年作为预算期间。
政府预算直接贯彻政府意图,其收支规模、结构以及收支的对应关系制约和影响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从预算规模看,政府预算规模的大小反映社会财富向政府转移的比例。
其次,从预算结构看,政府预算的结构以及收支平衡关系反映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通过政府预算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采取逆周期方法,具体运用赤字预算和盈余预算这两种预算形态来实现调节作用,即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时采取赤字预算,而经济过热、需求膨胀时宜采取盈余预算手段。
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其次,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支出的结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再次,可通过政府预算手段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近年来,政府预算作为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方式运作实施。
二、税收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集经济、法律和行政特性于一身,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知识文章】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十年内财政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2. 充分就业我国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一直把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
在过去十年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优先的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形势,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结构调整财政宏观调控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引导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实施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财政透明度另外,政府在财政宏观调控中始终强调财政透明度和法治化。
加强了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确保了财政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5.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精细化,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总结我国在过去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通过以上文章的撰写,我希望您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并且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 产业结构调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财政宏观调控
调控政策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将更为 复杂。财政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政府投资,推进税制 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贴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着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不断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在有力地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探索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 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市场机 制的不足或失灵,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自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 在财政政策转型和调整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牢牢把握相机抉择这一灵魂和关键,财政调 控体系日臻完善。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必须注重调控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间,我国 的宏观调控方式主要是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在决策 上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间接调控。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目标,随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财政调控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变革,逐 步实现了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调控工具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财政调控由被动应 急型向预期主动型转变。二是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必须牢牢抓住相机抉择这个关键。财政调控时机和力度的合 理把握,是调控取得预期成效的保证。财政调控的灵魂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尝试了多种方法治理通胀问题。
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胀过程中采取降低有效需求的理论,认为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需求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控制通胀压力。
新古典学派认为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胀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上世纪经济波动时期普遍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胀,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
其中运行效果较好的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的松紧搭配的政策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特别是在滞涨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政府支出、消减赤字等,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抑制通胀。
2.我国采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对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的经济下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适当合理的运用财政政策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在短期内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对国内商品的需求状态来调节经济发展效果。
对于国内出现的较高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采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有效的改变商品市场供应,淘汰一部分落后产业,积极推动前沿产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合理化调整和持续稳定长期发展具有较高的影响作用。
(2)综合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既可以抵御通胀压力,又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政府实现在新形势下的双赢目标。
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国内需求水平,另一方面扩张财政政策可以适度的提高国内居民的社会需求,当两方面的力量相平衡的时候既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可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
(3)财政政策可以对货币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弥补。
财政与宏观调控
一.减少市场调节成本
○ 经济活动总量的周期波动、以破坏为代价的结构调整、价格向均衡收敛 过程中波动与时滞,都会造成市场成本的增加。
二.弥补市场失灵
○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性、克服垄断等。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修复市场缺陷
法律、法规,产权、决策、以 及经济运行等。 4. 实现社会目标
四.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行政干预等手段来校正市场调节。
3. 市场调节是微观经济活动,政府调控是宏观经济总量控制的手段 4. 企业是以市场目标为标准来确定和选择企业的经营目标。 5. 政府是以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
第二节 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 地位
宏观调控体系是由计划、财政、信贷、劳动、价 格、统计等经济多部门组成的,财政发挥主导作用, 处于核心地位。
12
社会目标:经济稳定、充分就 业、币值稳定、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安定、社会和谐。 5. 实现公平
市场的核心是竞争与价格机制,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 市场还是一个发育不足的市场, 要尽快培育市场,修复市场缺 陷。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 者是效用最大化。因此,经济 主体的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不一 致。
政府特殊利益目标的存在,使政府可能不完全以社会利益来 制定经济政策,而以自己某一目标来制定政策,导致政府的 行为目标与社会公众利益的不一致。
管理失控
政府机构必须是有效率的运行。政府官员政 府政策的是执行者,由于监督的有限性和其
他原因,政府官员中出现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贪污腐化。降低了政府 机构的效率。
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1 2 财 政 宏 观 调控的目标 一. 充分就业
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
汇率政策与外汇管理
汇率政策
通过调整汇率制度、干预外汇市场等手 段,维护汇率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 资活动。
VS
外汇管理
通过实行外汇管制、管理外汇储备等手段 ,控制外汇供求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04
国家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01
02
03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 扶持等措施,促进高新技 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 产业的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政策
货币供应量政策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控制商业 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调节货币 供应量。
利率政策
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 场利率等手段,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进而调节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控制投资风险
国家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投资项 目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
投资方向与重点领域政策
明确投资方向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明 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投资方向,引导社会 资金投向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的 领域。
确定重点领域
协调投资布局
国家统筹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 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协调投资布 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 经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 竞争力。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 联合等方式,提高产业集 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技术创新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强科技研发投入
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
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
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
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
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
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
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
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
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
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应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大量数据分析和实体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除了接受本期“首席观点”栏目采访时重点阐述的几个观点外,他亦强调:宏观调控应摈弃货币政策包治百病的传统思维,实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治理措施,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之势。
于学军认为,在宏观调控中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本来是另一方面的重要措施,但至今却乏善可陈。
其中主要原因是财政搭上了流动性过剩的“顺风车”,自2003年开始每年超常增长,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已由上世纪90年代最低时约11%提高到目前的20%以上。
这几年不仅过去捉襟见肘的中西部地区所谓“吃饭财政”已成为历史,而且政府机关的行政事业费、工资收入等普遍大幅增加;政府投资更是遍地开花,重点工程、城市改造等项目如火如荼。
各级政府哪儿来那么多钱呢?第一是预算内收入在社会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超常增长,近几年基本上以2~3倍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迅猛增加,把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更多由政府集中。
第二是有相当部分的收入并未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内,而是游离于预算作了各种花销。
如果把这一部分统计在内,全国财政收入应当远远超过现在的万亿元。
各级政府出让土地收入到底有多少,占预算收入比重有多高?很大程度上是个未知数。
第三是政府融资,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准确统计。
而后两项出让土地收入也好,政府举债也好,基本上等于花了子孙后代的钱,即一代人占用了未来好几代人的资源。
总之,流动性过剩为财政带来了一个巨大“红利”,也为政府融资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前提条件,而各级政府则抢抓机遇,大力发挥。
企业财政投资宏观调控
浅谈企业财政投资的宏观调控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财政要实施合理财政投资的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发展成本,这样的企业改革才会成功,才会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企业的财政投资改革成功可以形成企业信贷的硬约束力,也是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改进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企业发展;财政投资;宏观调控一方面,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
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
另一方面,财政投资是政府或企业为了实现其职能和经济效益,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化为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行为,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投入资金用于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一、企业的财政投资的特征:1、企业财政投资对象的目的性、经济性。
2、企业财政投资目标以营利性为主。
3、企业财政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样化,需要多方的集资。
4、企业财政在不同的企业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5、企业财政投资决策具有多方面考量的复杂性。
6、企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失效的具体情况,优化资源配置,促企业经济目标的最终实现。
(2)企业实施财政投资的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财政投资对企业的宏观经济发展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3)有利于提供企业技术改革的资金准备,促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财政投资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的货币当局不仅采用了货币供给,同时也使用了利率作为其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经历了五个阶段,总结历次宏观调控经验,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日趋丰富,调控的理念和技术也日趋成熟,调控实践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套运用整和资源配置方面;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控社会需求总量。
3.调节弹性不同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直接,力度大,弹性差;而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伸缩性、灵活性,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间接,弹性好。
4.政策时滞长短不同财政政策内部时滞长于货币一步一步,但其外部时滞短于货币政策。
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同属于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因此二者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用使用方能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分所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的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信用、财政立法和执法、财政监察。
二货币政策的含义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稳定特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稳国际收支等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借款、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目标侧重于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目标侧重于物价稳定。
积极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成功范例
积极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成功范例从重基础建设到重民生“积极财政”十年轮回出新意这是十年之后,我国宏观调控再一次出现“积极财政政策”。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04年始,我国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之后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今年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让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再次改弦易辙,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针对这一调整,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转变主要是为了提振内需,弥补外需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中央推出的十项措施透出的重要信息是宏观政策转向,说明我国整个宏观政策的定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再回头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连续6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让中国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
如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跟之前的政策,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贾康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增发了1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对财政预算作如此大动作的年中调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是极其罕见的。
贾康表示,当时,国务院对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000亿元资金的使用作了认真研究。
项目安排的重点是:第一,增加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第二,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设。
第三,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第四,建设2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计划的17.5倍,超过建国以来的投资总额。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定义很宽泛,它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有一点比较特别的是,某些情况下财政政策无需政府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就会自行发挥作用。
财政政策的这种自动稳定发挥作用模式被称之为“自动稳定器”,其作用工具主要包括累进所得税、社会福利支出和农产品价格维持。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第一,累进所得税。
一般来说,当经济运行处于通货膨胀时,应当增加税收,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运行趋于衰退时,应当减少税收,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
累进所得税制度就具有这种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
个人所得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个人收入会降低,符合纳税规定的人数相应减少,税基相对缩小,适用的累进税率也相应下降,税收就会自动减少。
由于税收的减少幅度会超过个人收入的减少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动力,防止消费与投资需求过度紧缩,减缓经济的萎缩程度,从而达到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之效。
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公司所得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会降低,符合纳税规定的企业相应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适用的累进税率相对下降。
税收就会自动减少。
由于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企业利润的减少幅度,税收便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企业投资需求过度减少,减缓经济萎缩程度,从而发挥反经济衰退的调节作用。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经济高涨,企业利润会增加,符合纳税规定的企业相应增多,因而税基相对扩大,适用的累进税率相对上升,税收就会自动增加。
由于税收的增加幅度会大于厂商利润的增加幅度,税收便产生一种阻力,防止企业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从而发挥反通货膨胀的调节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中两个重要的工具,它们通过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的调整,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进行调节。
在经济处于低迷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对经济的投资和消费水平,来刺激经济增长。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活动。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税或发放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可以用于抑制过热的经济。
当经济运行过热、通胀压力加大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收紧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避免经济过热。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或调整税收结构,来调节经济运行。
例如,可以通过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率,减少收入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与财政政策相对应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体货币条件。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并且是间接的经济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水平,来提高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促进经济的流动性,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
相反,当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紧缩政策,限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控制经济过热。
紧缩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升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成本,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适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曹远征: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曹远征: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时间:2011-08-01来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作者:曹远征编辑:Hlh围绕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的主题,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即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中国经济快速回落的风险、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向及建立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一、两难局面--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最重要的是从决策层传导出来的两难问题。
即今年7月4日新华社刊登了《六大两难问题考验宏调》,文章阐述了当前的宏观复杂形势,揭示当下两难问题。
一是人民币升值若过快会面临出口恶化,就业困难,而不升值又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二是既要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也不能走过去一味扩大出口的老路;三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但相应的企业成本也会增加;四是房地产调控不可半途而废,但房地产大萎缩也对经济不利;五是节能减排要上调资源价格,但当前物价需要控制;六是宏观政策退得过早有二次探底的风险,退得太晚又会加大通胀压力。
怎么理解这两难局面呢?众所周知,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采取了相关刺激政策,目前世界宏观指标在改善,但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及政策力度出现结构分化。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在危机之后迅速恢复,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经济并没有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出口下降使得中国经济出现适度调整。
出口的变动对中国经济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出口引领特征。
图1(简略)是中国GDP增长贡献分解。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自96年代中期后,中国逐步开始走向出口导向性经济,在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对GDP的贡献不断加大,反映在宏观经济运行上是出口引领。
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出口和投资的相互关系上;不是出口增长带动民间投资,就是出口下降迫使政府扩大投资。
可以从几次出口波动来观察政府投资与出口的关系。
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
因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随之萎缩。
1998年出口总额为1838亿美元,仅增长0.5%。
由于出口不振,民间投资意愿低迷,全年非国有投资呈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刺激投资的政策,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57亿,增长14.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5662亿,增长19.6%。
其次是宏观经济过热前的2005年,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开始大幅增长。
2005年已达7620亿美元,增幅为28.6%。
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民间投资热情。
当年非国有部门投资增速超过30%,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增长25.7%,而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仅为17.5%。
图2(简略)是中国出口与投资的关系。
数据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
全年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
民间投资再现低迷,国有部门再次成为替代民间投资下降的中流砥柱,增长超过35%,而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4846亿,仅增长30.1%。
国有部门投资增长率不仅再次远高于非国有部门,而且也高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增长率,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
上述经验表明,投资并非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独立自变量,而是依附于外需的因变量。
在消费增长恒定时,出口扩大带动非国有部门投资,拉动了的GDP。
当出口下降,为拉动经济和应对产能过剩,国有部门就必须扩大投资。
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性经济结构决定了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出口引领特征,并日渐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路径依赖。
呈现出宏观经济政策被迫锁定于出口波动上。
以刺激或者是控制投资作为应对波动的手段,而使用的工具主要依赖于国有部门的投资进退。
2010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商品总额增长18.5%,超过2005年以来平均16.2%的增长,在消费高位运行的同时,出口持续攀升,由2010年一季度的28.7%上升到二季度的40.9%。
贸易顺差在一季度已扩大76.7%的基础上,再扩大18.3%,但投资在缓慢回落,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26.2%回落到2010年第二季度的24.8%。
总体上看,2010年上半年CPI平均在3%以内,而GDP同期为11.1%,目前经济仅在向合意区间靠拢。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宏观经济就面临目前的两难问题。
如果未来出口加速增长,很可能经济就会面临2005年过热的问题,如果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
这就是宏观经济在最近时间一直犹豫不决的核心原因。
二、出口引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我认为不会二次探底,这主要源于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财政、信贷紧缩可能影响部分国家复苏进程,但欧洲地区经济分化明显,新兴市场强劲复苏和法、德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回升将支撑我国对欧出口实现较快增长。
其次,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将影响部分商品竞争力,但中国出口中服装、玩具等轻工制品和电子产品占25%和30%,相比15%的欧元贬值值幅度,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成本优势仍十分明显(见表1简略)。
今年出口实现较高增长与去年基数较低有关。
当然,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将步入再平衡期,长期以来累积的不平衡问题或有所缓解,美国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消费的旧有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出口的平均增速将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受近期信贷紧缩、房地产调控和投资放缓影响,下半年进口增速将明显回落。
预计下半年贸易顺差将明显恢复,全年贸易顺差达1500亿美元以上,但仍低于2007年和2008年水平。
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已恢复并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5.8%,其中对东盟、印度、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率先复苏,2008年同期高出15%以上,即使下半年有所放缓,按照高于2008年5%水平计算,全年出口同比增速仍然可以达到25%以上。
从更长时段来看,由于要素市场改革滞后,中国商品低成本优势尚能维持一段时间,加上生产率和商品质量提高,预计未来中国在全球出口中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参照出口拉动型经济体出口历史,假定未来五年全球出口能够保持2000-2009年8%左右的平均增速,而中国在全球出口中份额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那么中国出口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为12%左右,仅为2001-2008年平均增速的一半,而中国在全球出口中占比将从2009年的9.6%提高到2015年的12%左右。
三、投资波动--中国经济快速回落的风险在消费和出口高位运行的情况下,GDP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
如果投资继续维持高位,经济有可能过热,通货膨胀率升高,如果投资降速过快,则GDP快速下滑。
2010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为25%,增速尽管逐月有所放缓,但程度不大,由一季度的25.6%放缓到二季度的24.8%。
增速仍然稳定,原因在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仍在建设中,政府投资仍在维持。
但民间投资仍未明显跟进。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民间投资主要发生在两个部门,出口部门和房地产部门。
在出口形势一定的情况下,鉴于房地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房地产投资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值得关注。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仅仅由于它对GDP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产能过剩也有重要的影响。
它对上游的影响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非金属矿,它的销售收入跟这几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密切相关。
从下游来看:在家具制造、电器、机械和建材收入上面来看,它也跟它的销售高度相关。
换而言之,房地产并不在于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有多大,而是在于这个行业如果出现问题会对50多个行业造成影响,从而造成宏观经济的扰动。
中国的房地产不仅仅开发性资金是来自于贷款,而且它的销售也依然有贷款,房价的变动会对它的资产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在目前的财政体系下,地方收入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卖地收入"。
中国的财政收入大概是这样的:中央政府收入占70%,地方政府占30%;但是中央政府的支出只有20%多,而地方政府的支出占了80%。
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很大。
如果房价或者是卖地收入下降,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正因为这样房地产不仅仅是对GDP,不仅仅是对某些上下游产业,而且对金融、对财政都有重要的影响。
于是各方面天天在关注房地产问题。
就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来看,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的政策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
这个政策固然有效,但是持久性有困难。
二是目前的政策寄希望于一点,即调整市场结构,寄希望于政府能不能如期的完成它的保障性住房系统计划。
今年政府准备580套住房,就是相当于新房60%。
通过这样的提供,会改变市场结构。
现在市场基本上是以售为主的市场,要解决住房需求就只有去买房子。
保障房的建设是改变这个市场结构,使这个市场变成租售并重的市场。
三是保障房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尤其是头一年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很多人认为由于GDP在下滑,为了保增长,政府在松这个阀门。
另一方面认为这是宏观调控,一定得坚持下去,因此无论情况多糟糕,政府都得把刹车踩的紧紧的。
但是最近的情况发生了变化,9月份中央政府要求580万套住房全部开工,开工要完成90%以上。
而且地方财政有困难的,中央财政将提供专项资金。
地方政府提供土地,中央政府负责资金配套。
如果这个计划在三年中间能够持续下去,那么它能缓解很多的问题。
除了房价的问题,还有50多个部门所谓的产能过剩风险也会被消化相当大的一部分。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仍达到20%以上,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资是重要支撑。
四、稳定增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向从短期看,在出口增长和房地产投资回落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基本具备稳定增长的前景,从而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不会有重大改变;但是,如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且房地产投资下滑严重,或者如果通货膨胀开始高企,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有所微调。
从长期经验看,我感觉中国的宏观政策目标处于一个走廊。
如果GDP低于一个数值,比如八,可能财政收入上会有困难,企业可能会出现亏损。
但同时增长速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速度高到一定程度通胀必然会产生,而当通胀超过5%,宏观经济不稳定就比较明显。
所以,8%GDP增长和5%通货膨胀率二者者之间构成一个不太精确的走廊。
从长短期结合起来看,中国经济不正常下滑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和节能减排三项政策的相互叠加上。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风险,这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目前中国经济已出现稳定势头。
今年9月,PMI重回52%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
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为防止经济过热,对贷款的增速开始进行控制,除有规模限制外,准备金有所提高,央票对冲力度加大。
与控制贷款增速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速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