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认识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等学校对⼤学⽣系统进⾏思想理论教育的⼀门必修课程,是⼤学⽣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教学⽬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帮助学⽣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观和价值观,树⽴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他们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党的基本路线的⾃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为⾃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法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系列问题。

采⽤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学等教学⽅法和形式。

四、⾯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等学校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式课程考试实⾏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法。

期末进⾏书⾯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等教育出版社,2010.6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问题导⼊:《两⼩⼉辩⽇》对我们的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达到目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 ——毛泽东
主体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不同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认识的客体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人既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认识 活动的客体。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 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 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 识的对象。 —— 马克思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 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是要受条件的制约的,关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离开具 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 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 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 因而判断失误。(4分) (2)所谓的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 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 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 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 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 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 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 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1)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 认识包括想象在内,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丁 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其固有的 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 实际交往的实践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 偏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既有的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象”的前提。丁玲 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固有的理性认识,并受 其影响。
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 全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 主体性和能动性。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 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 运动的辩证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感觉就是 “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 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 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 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 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 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 挎干粮袋,手持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 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 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培根的四假相说
种族假相 洞穴假相 市场假相
剧场假相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 实践为中介实现的。
神雕大侠杨过的 情花之毒是如何 解的?
对于右图,甲说, 这是一只海狮;乙说, 这是一匹马。这表明, 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 识主体决定的。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021/6/16
16
实践要素 主 体
分类 属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社会群体 自然性 社会性 意识性
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客观性 对象性 历史性
工具 物质性工具 智能性工具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特征 能动性 制约性
中介性
2021/6/16
17
实践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 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2021/6/16
24
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 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 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社会规律和自然规 律也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 观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2021/6/16
25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21/6/16
26
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021/6/16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恩格斯
27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2021/6/16
18
实践的功能
实践
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实践创造客体价值功能
2021/6/16
19
认识被认识
审美关系
主体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第二章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思想
两条不同认识路线
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摹写性即人的认识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在思维 中再现 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等。 第二、创造性即人对于对象的反映不仅有对它各种信息的接受,更有对它 们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等。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 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 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⑵价值的特性
第一、客观性(需要、对象、过程与结果) 第二、主体性(相关性、自我性、自调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变换性、发展性) 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论 第四、多维性(具体性、全面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⑴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⑵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知识认识对象是客体,求“真” ;评价认识以价值关系为内容,求“善”与 “美”。 第二、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知识性认识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四、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实 践 !
主体?
认 识 ?
客体?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具有直接现实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⑶逻辑证明是实践证明的重要补充。
2.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⑴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特点:操作性、工具性。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
实践观
唯 物 论 / 认 识 论
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 不断反复和 无限发展
认识 运动 规律
原因(1、2、3)
第五小组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主体 客体 中介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来源 发展动力 目的 检验真理标准
实践活动 基本结构
实践基本 特征
科学实践观
实践形式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回答
基本规定性 创造性 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不同回答 能动反映基本特点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中介环节、质的飞跃 实践到认识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要素的客观实在性;客观规律的支配;人 脑存在转变成现实。 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主体活动处在一定社会关 心中,并受历史条件所制约。
4
实践的基本样式
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 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社会交往王和 政治活动;基于物质生产,并与其变化相适应;方式也是历史地 变化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科学文化实践:形式多样不同(科学、艺术、教育);非纯粹意 识活动。 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产生 发生了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两者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 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新形势——虚拟实践: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实质是 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 化的活动。(特点: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只具有相对独立性,要高度关注,加强引导。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

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

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

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

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

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客观世界,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从而这种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

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我们说人的认识好像镜子反映外界事物,但与镜子反映事物又有很大不同,镜子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人的认识则可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本质。

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静止地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这种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如,一个想过河的人有必要认识河宽河深及桥或船的状况。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一是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二是实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毛泽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原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之一认识论区别于其他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认识到实践有哪些条件: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反映论
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 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 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 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约翰·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主体
(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
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客体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实践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对客 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律的再现。
➢反映具有创造性:把对客体的认识与主体自 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 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目标。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受客观发 展的限制
受主体本 身的限制
无限性
客体发展 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 的无限性Fra bibliotek(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于人们在认识和 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原因在 于后天的实践活动。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 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 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 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 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 是分工的结果。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介
客体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

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主要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问题导入:《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认识的主体(1)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认识主体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这是人能够成为认识主体的自然前提。

B、社会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

离开社会的联系,人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也没有意识,就不能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意识性:意识性,就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不同于动物的有理性、能思维的自觉的人。

(3)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主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主体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主体形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通常以主体存在的规模为标准,把主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个体主体:个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或细胞,任何认识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一个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

集团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规范而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如民族、阶级、政党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组织和群体。

实际上,个人总是以某种形式参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去进行认识活动。

社会主体:是活动着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但它不是个人和集团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力量整体。

它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认识的客体(1)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2)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b、对象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不是自在的东西,只是在它与主体联系起来成为实践和认识对象时,才是客体。

c、社会历史性:就是认识客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3)认识的客体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了解在认识论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把握辩证唯物

了解在认识论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把握辩证唯物

2).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 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真切地接触 认识对象从而能产生感性认识;同 时在改造对象中对象的本质才能展 现和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科学实验 这种实践 中是这样,这样以来人就 可以形成理性认识,即对事物本质 的认识。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书本上 的知识是别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因 而对学习书本知识的人来说总不是 真切的,不是很受用的。只有你经 过亲身实践后得来的知识才是真切 的,受用的,是“真知”。所以,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
2.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就是所谓反映论。在唯物论的反映论看 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 得来的。
荀况认为”求之而后得”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 况就明确指出,没有 什么“生而知之”, 而是“求之而后得”, 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 成的。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 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 程。
3)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 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 和综合的活动。
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 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 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 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

马哲资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案例分析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

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

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

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

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

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客观世界,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从而这种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

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我们说人的认识好像镜子反映外界事物,但与镜子反映事物又有很大不同,镜子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人的认识则可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本质。

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静止地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花!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二
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 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 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认识论的特点
摹写性
摹写
创造性
主体
选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认识的辩证运动,首先是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 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 桂林山水甲天下 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再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识形式,它是认识的 过程。 初级阶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 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哥白尼
第谷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狼桃”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则相反,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 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反映。
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的认识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和接受 外界对象。
实践上
教条主义:把理性认 识当教条,夸大书 本知识,轻视感性 经验,犯类似唯理 论错误。 经验主义:夸大感性 经验,轻视科学理 论,把局部经验当 作普遍真理犯类似 经验注错误。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客观事物 器官 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知觉
表象
眼 耳 鼻 手 舌
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
在头脑中再 客观事物整 现客观事物 体的反映 的形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它们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①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 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②认识方法形式不同 表面现象——内在本质 ③地位和作用不同
根本缺陷 第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 第二,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不能把认识看做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完 成的,是一种直观、照镜子式的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 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 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 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 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 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 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 辩证关系。
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 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 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区 别
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 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 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 (2)它们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 客观的,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一
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 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 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 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 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反 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 的客观性。
理性认识形式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苹果
水果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理性认识形式
判断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已有判断 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
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 断向前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 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 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 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只要使用足够的力气,就能把物体搬走
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间的化合和分解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
感 性 认 识 理 性 认 识
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会下跌
人是没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动物
我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形而上学的错误 理论上
唯理论:否感夸理, 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 是可靠的。但否认感 性认识的作用,单凭 理性认识就可以把握 事物本质。 经验论:夸感否理, 认识无须上升到理性 认识,感性认识是最 可靠的。
感觉 知觉
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 由部分到全体 客观事物整体 的反映 在头脑中再现 客观事物的形 象 由直接到间接
认 识 的 不 断 深 化
表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
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 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 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理性认识特点
间接性
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 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 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
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
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
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 主义路线。
思想和感觉 → 物(先验论) 物 → 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主体
中介
客体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中介
人的肢体延长、体 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
实践中介
客体
1)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2)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3)价值关系:主体改造和反映对象,是为了满 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使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对四季气候的变化、 促进了古代天文 原 游牧部落 水源草地牧场等情 始 学的起源和发展 况的了解和把握 社 促进了古代力 会 农 业 丈量土地和兴修水利 学的发展。 20 世 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迅速发展 纪 以 利用原子能的需要 促进了原子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 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的巨大发展 来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2)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 律性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