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版七上《风筝》word学案1

合集下载

2012语文版七上《风筝》word表格教案

2012语文版七上《风筝》word表格教案
内容:《风筝》
节次
第2节
上课时间
修改批注
撰稿人
何一谷
持有人
教学目标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2.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吴友如的题画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

)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二、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预习检查1、丫杈hà憔悴qiáuì模样ú嫌恶xián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â惩罚hãng虐杀nûâ宽恕shù苦心孤诣ì堕duî蜈蚣úgōng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î堕落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3.多音字:shí什物ï劳模什模shãn什么ú模样4、理解词义:四、阅读文,整体感知1、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作文)——是本文的线索,将各部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的主要内容。

(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4、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第二时复习引入——鲁迅的文学常识精读文,深入探究(一)、研习第一、二自然段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风筝来了。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文本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文本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文本教案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出示听读要求: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1、生字词教学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

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

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

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012语文版七上《风筝》word学案

2012语文版七上《风筝》word学案

风筝课题:《风筝》课型:讲读课课时:一课时主备人:高霞审核:宋新蕊时间:学习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读准下列字音丫杈(chà)憔悴(qiáo cuì)模样( mú)嫌恶(xián wù)可鄙( 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 )虐杀(nuè)宽恕( shù)苦心孤诣(yì)堕( duò)蜈蚣( wú gōng )伶仃( ling dīng )3.掌握多音字è凶恶恶ě恶心wù嫌恶shí什物 mó劳模什模shén什么 mú模样二、检查导入1.检查作者和作品的掌握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2.导语: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梳理思路,整体感知1.题目是风筝,可见它是本文的物线。

2.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知错后道歉而不得的沉痛之情。

3.理清课文脉胳第一部分(1、2段),“我”见风筝而悲哀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5~8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吴友如的题画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

)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二、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预习检查1、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3.多音字:shí什物mó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模样4、理解词义: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作文)——是本文的线索,将各部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第二课时复习引入——鲁迅的文学常识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一)、研习第一、二自然段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风筝来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学习重难点>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读一读,我能行)
、我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

线的字注音。


)什物(
惊异”?又为什么“悲哀”?
、文中的小弟是一
三、探究质
、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有过这样的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怎样的
1页《满,与课
的情感有何不同。

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

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放飞一个你我放飞一个我蓝天真小呀你看我们快活的姓名正在悄悄靠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呢不信你把耳朵贴在线上听听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12秋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语文版

2012秋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语文版

《风筝》教学案例【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某某、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合作探究-----品味语句,渗透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们是一群勤奋好学、乐观进取的好学生,所以认识大家很高兴,我很愿意和大家共度这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同学们愿意吗?生:愿意师:老师听了很高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也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评:以上为导入的第一部分,师用鼓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生:喜欢师:请说说你们放风筝时有哪些感受?(多媒体展示放风筝的图片,引生入境)生1:风筝飞得越高我的心情越愉快。

生2:风筝飞得越高把我不愉快的心情带得越远。

生3: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自由。

师:大家谈得真好,你们不仅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

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

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鲁迅先生吧?请大家再了解详细些。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导语】下面是热心本店铺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欢迎参阅。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筝”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2. 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风筝的制作、飞行及风筝的种类、形态等方面的知识。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故事《风筝》体验到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风筝的种类和形态,并了解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2)风筝的种类和形态。

(3)阅读莫言的《风筝》。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课堂讲解法。

(3)阅读故事法。

(4)观看风筝展示法。

四、学习评价和反馈:1. 学习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笔记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反馈:(1)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自主撰写学习笔记并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

(2)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布置相关的作业。

(3)个人成长: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人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长。

五、教学计划:第一课:《风筝》的文化传统教学内容:(1)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及地位。

(2)风筝的种类和形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风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和理解风筝的种类和形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风筝制作与飞行教学内容:(1)风筝的制作方法。

(2)风筝的飞行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第三课:风筝展示与比赛教学内容:(1)风筝展示的形式和内容。

(2)风筝比赛的规则和制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展示和比赛的形式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风筝》语文教案

《风筝》语文教案

《风筝》语文教案《风筝》语文教案1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风筝》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风筝》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

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

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

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

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

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A/130/106/V46026.shtml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21.风筝快乐晨读纸鸢[宋]寇准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赏析]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

“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

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傍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课前预学一、走近作者鲁迅( 1881-1936)____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浙江_________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二、写作背景《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曾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惊惶——惊慌。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颤抖。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大声朗读、默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从“风筝”这个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一是揭示文章写作的缘由;二是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作者把风筝作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回忆往事抒怀言志。风筝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也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凝聚点。
2、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 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一课一得:
《风筝》是一篇难懂的课文,因为在文中融入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所以在讲课之前,我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造句: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暗淡。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对)
(3)“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对)
(4)文章一开始,对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错)
第三部分(12):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语文:1.4《风筝》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册).doc

语文:1.4《风筝》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册).doc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本课文计划用2课时完成;2、学习形式:设置让学生当电视导演来拍电视短片的情景,让学生在有趣、有序、主动、互动中梳理课文,细读课文,揣摩课文,感悟课文;3、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为主,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体悟中“动”起来;4、教学内容:词语教学不单独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如在学习中遇到实际问题,随机解决,而有的词语不妨暂时“存疑”,留待学生课后自己解决;5、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不求“彻悟”,只求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更是真挚而令人难忘。

今天,我们临时导演速成班学习的《风筝》,就是这样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据专家估计,如果能把它拍成电视短剧,收视率一定很高。

下面,就请各位导演以快速朗读的方式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O为鲁迅设计一张名片(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O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对此有何感受?明确:回忆童年时期作为兄长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风筝,由此引发思考和深沉感慨。

O教师与学生交流两个问题:你同意“小时候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赞成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O为了节约经费,准备拍四组镜头,你怎么拍?明确: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本课时重点完成对前两组镜头的探讨)。

三、品味语言四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四个镜头的探讨。

第一组:在第一组镜头中哪些语句你无法理解?你准备如何拍出第一组镜头?男女生分开朗读,学生四人小组相互质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学案
科目:七年级语文班级:七(1)班主备教师:张进云日期:2010年11月11日审阅
学习
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进一步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力
目标
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点
2.找出文章生动描写"风筝事件"中“我”对风筝的态度,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描写“我”对风筝的态度的语句有“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
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偷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自责、同情和悔恨。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做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所以说"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表现了小兄弟天真活泼的,对放风筝如痴如醉的性格。流露出鲁迅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和悔恨;流露出鲁迅对封建家规的控诉和批判。




1、注音:
筝()秃()蟹()蕾()堕()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抄写两遍:
丫杈():
寂()寞():
憔()悴():
萧()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文体
知识
积累
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例的文章。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方法
1.朗读法、默读法。
2.观察与联想。
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
3课时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谁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所以说“故乡的久经失去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小兄弟的什么性格?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2、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也不让弟弟做风筝,后来自己有悔恨和补过的事情。
3、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对鲁迅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鲁迅的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打成一片春日温和。”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严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
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具体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玩游戏是在虐杀儿童的天性。这使人痛恨地感受到封建家规对儿童天性的虐杀。被践踏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纯真的,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心。所以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①“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联系下文思考)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