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与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在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和开发经济特区来实现的。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外贸和外资流入,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创汇。
通过建立经济特区,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逐渐形成了开放型经济。
这一阶段的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接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进入了加强企业内部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的阶段。
19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推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实行了一系列与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关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依法保护各种经济成分的合法权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保障等。
这些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市场竞争的机会,也为企业提高效益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同时,中国还逐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加强了市场化改革。
1992年,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
在市场化改革中,中国通过建立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改革、放松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措施,逐渐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逐渐建立了本级政府财政自负盈亏的财政体制,并逐步推行了税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和财政分权等措施。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推进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改革,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困难,市场化改革仍有进一步的推进空间,金融体制改革仍面临风险等。
谈分权、财政联邦主义与我国中部经济发展
别是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收返还 、专项补 助和其他补助。理论上 ,转移支付主要面 对 中西部地区。但 是如果真正分地区进行
考 察 ,实 际情 况 却 不是 如 此 明显 ,中部 地 区 的人 均 财 政 支 出处 于 一 个 最 低 的水 平 。
税 收返 还 而 不 是 贫 困 地 区 。
研究仍然是有局限的。1 5 年 ,毛泽东在 96
方两 个积 极 性 的著 名论 断 , 指 出 , 解 决 他 要 中央 和 地 方 的 矛 盾 ,应 当在 巩 固 中 央 统一
辩辩~ 在 爨 。
一
《 论十 大 关 系 》一 文 中提 出 了发 挥 中央 和 地
| 一 l 曩 l
内 容 摘 要 : 本 文 在 财 政 联 邦 主 义制 度
雾* 譬一 中国 区域 经 济发 展 问题
0
的 框 架 下 , 探 讨 了 分 权 的 制 度 成 本 与
◇ 誊 j主 义 的 精 要 就 是 鼓 励 非 同一 模 式 的 地 g
秦 季 谚 蕃
制使地方政 府实际成 了剩余收入索取者 ,
大部 分 的边 际 收 入 都 归于 地 方 。到 2 世 纪 0
1 ) 2 …( 3 、中国石油大学人 文社科 系 北京 12 4 3 8 O 2 9 、中国能源
8 0年代末, 财政包干制使中央财政 占总财 政的比例 以及总财政收入 占GD 的两个比 P 例 却 出现 了大幅 度的 下降 ,财政 收入 与
经 济
謦 簿 尊 。
资、利润 、改革推行速度等指标 ,加大 了
包括 外 资 在 内 的 指标 增 长 的 可 能 性 。林 毅 夫 等 则 从 经验 上 验 证 了我 国 的 财政 分 权 有 利 于 我 国 的经 济 增 长 。 但 是 ,在 中 国过 度地 强调 分 权 意 义 的
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战略是”十七大”以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认为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有高效的财政分权制度。
本文基于2003-2008年间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的估算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产业结构面板数据一、引言财政分权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的重要内容。
财政分权制度的优劣,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张晏和龚六堂(2005)都分别研究过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报告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财政激励。
同时,为了维护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研究财政分权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司政等(司政和龚六堂,2010)用1994-200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和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的关系,认为财政分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非国有制经济部门发展,即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指标,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之一。
因此,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研究获得重大发展。
杜秋莹、李国平和沈能(2006)、朱轶和吴超林(2010)都分别基于中西东部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
本文与他们同样使用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进行分析,但是有以下不同:第一,研究的时间段不同,本文基于2003-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
第二,研究的对象单位不同,本文分析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而不是中西东部面板数据。
本文的结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讨论了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第三部分构建了计量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财政分权改革_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国奇迹的研究兴趣,他们从各个视角、建立各种理论试图诠释中国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奇迹。
在种种因素中,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而在中国所特有的制度安排中,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改革成为了经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那么,中国的财政分权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分权改革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呢?这种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异质性又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呢?它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或机制实现或施加这些影响力的呢?本文从财政分权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财政分权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试图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03BJL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3036)资助。
此项研究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张璟沈坤荣内容提要本文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试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保留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这种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事实上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
这种竞争态势是构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和目标取向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张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3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10093一、我国财政分权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财政分权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划分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和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府的征税权和支出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
国家财政分权改革如何影响了经济增长?
两级收入加起来也不过 占全部预算收入 的 2 % ,5 0 7 %的预算 支 出由中央负责 , 只有 2 %左 右的支 出由二十 5
几 个 省 和两 千 多 个 县 支 配 。 ⑨
15 9 8—16 年 “ 91 大跃进 ” 时期 的分权 。“ 一五 ” 计划 的实施 逐渐暴露 出了种种缺点 。为了克服这种 因高
14 9 9—15 9 7年 的中央集权 。建 国之初 , 为了恢复 国 民经 济 , 国家亟需 集 中资源 。中央政府 发布 了一系
列 的 财 经 法 律 法 规 以 增 强 中央 政 府 的财 政 支 配 权 。为 了配 合 中 央 政 府 对 地 方 的 领 导 , 央 部 门 的数 量 和 职 中 能 也 迅 速 扩 大 ,9 3年 底 , 务 院 的 部 门 由 3 15 政 5个 增 加 到 4 2个 , 了 “ 五 ” 期 , 到 一 末 国务 院 的部 门增 加 到 8 1 个 , 部 门对 各 自所 管 辖 事 务 实 行 垂 直 领 导 , 一 竿 子 插 到 底 ” ④ 与 此 同 时 , 了 迅速 进 入 到社 会 主 义 , 国 各 “ 。 为 我
国财 政分权改 革如何 影响了经济 增长?
研 究 则 发 现 , 税 制 改革 后 分 权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呈 现 了一 种 u 型作 用关 系 。 表现 在 地 区 差 异 上 , 献 中 分 ④ 文 普 遍 发 现 , 政 分 权 对 东 部 地 区 的 经 济 增 长 具 有 显 著 的 促 进 作 用 , 对 中 西 部 地 区 的经 济 增 长 则 没 有 作 财 但
模仿苏联 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进行 了“ 三大改造” 并实施第一个“ 五年计 划” 。总的来看 , 这段时 间的财政体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及原因研究综述摘要:财政分权问题早已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领域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大课题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不断取得丰富成果。
本文将从财政分权的必要性为角度,梳理相关财政分权理论的文献综述,进一步的把握财政分权的原因,期望能够对财政分权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财政分权理论必要性财政分权原因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 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穆斯格雷夫(Musgvare)分权理论.穆斯格雷夫和RB.穆斯格雷夫从考察财政的三个主要职能:配置、分配与稳定出发,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他们根据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的性质,将财政结构划分为各级行政单位。
他们认为,公共产品的关键特征是具有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它表现为一部分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另一部分的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地方性的,如地方上的消防服务等。
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理论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提供公共产品,其所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必须与相关收益区域居民是偏好相一致,是由该地区的居民通过纳税和交费进行支付。
政府间如何分权实验报告 (9)
预习报告一、实验名称:政府间如何分权二、实验目的:1、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收支划分的具体原则与国际惯例。
2、了解政府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计算机,图书四、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1、通过上网搜集与政府间如何分权有关的资料,后查找相关书籍2、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3、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及利益协调摘要:如何进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合理调整其利益结构,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分权模式,经济分权,经济影响一、政府分权模式我国的国家行政权力机关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成的,依据法律规定所辖的区域范围,可分为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
国务院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地方人民正读在他所管辖的行政区域行使其职权,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区的各项行政事务。
在我国,地方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分界线,在传统的体制下,中央政府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大权,然后从中挤给地方政府一点权力。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朝着经济型分权迈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传统的行政性分权的色彩依然很浓。
二、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限是通过宪法明文规定的。
联邦宇宙的分权原则是“中央列举,各州概括”。
就是由联邦列举中央的诸如防务、外交、货币、邮政、征税、高级司法和内部安全事务等重大权力,而未经列举或虽经列举但仍有余留的权力该规各州各府。
我们都知道,国家权力要素通常被分解为立法,行政和司法,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问完整的权力分配也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
因此,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问题,应从联邦制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的分权即联邦制立法权分配、行政权分配、司法体制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地位进行比较。
立法权的分配是整个联邦制分权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联邦制宪法对立法权的分配涉及宪法对立法权的明确划分、双方权力分配更改的可能性,以及联邦对地区性政府立法权的控制等;还包括宪法对立法权的划分、联邦对地方政府的授权以及联邦对地方政府立法权的控制。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基于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基于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基于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框架进行深入研究。
财政分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财政分权制度的实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揭示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模型,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从而更全面地评估经济增长效率。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模型,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分权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明确财政分权制度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构建非期望产出模型,分析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问题。
再次,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优化财政分权制度,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对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之间关系的理解,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分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财政分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旨在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财政权力,以激发地方经济的增长活力。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财政分权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实践与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财政分权制度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展开。
一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例如,Qian和Weingast(1997)提出了“维护市场的联邦主义”理论,认为财政分权通过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问题和原因探析_0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问题和原因探析[摘要]1994年实行分税改革的财政分权化体制,自实施以来,遇到了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县乡财政困难、地区间贫富差距过大、政府层级过多等一系列问题,其原因既有财政体制本身的局限,也有整体环境的不足等等。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分权;增值税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伴随着财政权利的下放,分权让利,分灶吃饭,财政包干,直到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财政分权化过程。
分税制改革进行制度设计时较多地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上关于财政分权的研究和经验,是我国朝着公共财政体制的第一次努力,构建了基本的分权体制。
分税制以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例自改革以后一直保持在45%~50%之间,我国财政体制呈现明显的财政分权特征。
分税制下,中国的财政体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财政体制本身的缺陷,也有更深层次上的整体制度环境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对称,各级政府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支出,以及应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实际上,分税制以前,地方政府已经承担了这些财政支出;改革以后,中央政府正式结束了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的责任,地方政府的职能从提供公共服务向提供公共服务并为服务融资转变。
这是支出责任的下放,并写进了《预算法》,明确地将为有关支出融资的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
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耕地占用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引言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这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任务,旨在优化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本文将提出一些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加强财政管理1. 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建立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审计的监督和审查,确保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2. 加强财政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财政风险,防止财政危机的发生。
3. 推进财政分权: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合理划分,保障地方财政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提高地方财政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
二、优化税收制度1. 简化税收制度:减少税种数量,增加税收分类标准的统一性,减少税收征收的复杂性和随意性,提高税收制度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 减少税收负担:通过降低税收税率和扩大税基,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激发经济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3. 鼓励创新和技术发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三、改革财政支出管理1. 加强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财政支出审批和监督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防止财政支出浪费和滥用。
2. 加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和项目的管理: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推进财政资金的项目化管理:通过项目资金制度改革,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推进财税改革的机制创新1. 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财税改革的监管,防止激进改革和突发事件对财政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财税改革,推动改革落地。
3. 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确保财税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高级经济师考试_财政税收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2套_背题模式
***************************************************************************************试题说明本套试题共包括1套试卷每题均显示答案和解析高级经济师考试_财政税收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2套(100题)***************************************************************************************高级经济师考试_财政税收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2套1.[单选题]某家具生产企业为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3%,2019年5月销售产品200件,每件不含税价为1000元,该月收取包装物使用费20000元。
另外,为保证购买方及时退回包装物,订立了包装物使用期限为6个月的合同,并收取押金40000元。
则本月该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为( )元。
A)42717.95B)37400C)28300.88D)34000答案:C解析:[200×1000+20000÷(1+13%)]×13%≈28300.88(元)。
包装物押金此处没有逾期所以不用计算。
2.[单选题]从( )的角度划分,资源性国有资产分为国有土地资源、国有矿产资源、国有水资源和国有森林草原资源。
A)管理B)经济C)用途D)类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从管理的角度划分,资源性国有资产分为国有土地资源、国有矿产资源、国有水资源和国有森林草原资源。
3.[单选题]下列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缴纳B)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者纠纷未解决的,由实际使用人纳税C)土地使用权共有的,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D)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适用城镇土地使用税D解析:纳税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内容提要:财政分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由于单一的政治激励加上有偏的经济激励,负面的产出近年来逐渐增加,本文构建了一个框架可以同时衡量财政分权的正面产出和负面产出。
采用非期望产出模型计算了各省在1985-2001年的经济效率,我们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状态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有效率的省份开始从京津塘向沿海地区转移。
我们还发现财政分权和开放是能够带来这种综合效率的改善,并且开放能够限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但是1994 年的分税制显著降低了财政分权的作用,同时财政分权在地区之间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一、引言以1978 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到今年刚好经历了整整30 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这一历程带来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GDP增长了14 倍,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了6.7 倍;贫困人口从1978 年的2.5 亿减少到2006 年的2148万。
但是伴随着经济开放过程的还有负面产出1的增加,比如城乡收入差距和中西部地区间差距的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国内市场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和效率损失。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能片面地追求GDP 的最大化,而是在保证GDP快速增长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产出,形成一种优质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增长绝大部分归功于制度上的改革,农业部门的改革使得家庭重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制造业部门引入了物质激励和真实价格,以及民营经济的出现等等。
政府在这一阶段逐渐从经济生产中退出,给予经济发展主体充分的激励。
后来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各地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外资的引入,这些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往的理论无法解释地方政府的这种激励,特别是无法解释为何中国的地方政府有如此高的热情来参与经济活动。
早期用来解释地方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入的理论,大部分都认为向地方政府分权能够提高公共品的提供效率,比如Oates认为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更有激励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这直接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增长;特别是考虑到公共品的供给,地方政府具有更准确的信息,居民的用脚投票的机制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品。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文 章编 号 :10 —1 8 (0 1 2— 1 5— 4 0 1 4 X 2 1 )0 0 6 0
商 业研 究
C MME CA O R ,
E 堡 垡 A
奶 政 分 权 、 经 济 增 长 与 i ¥ : U 变 迁 t Uq 度 | l¥ l
机 制。所 以 ,大 多数文献认为分 税制前后分权 对经 济增 长的 促进 作 用 是 显著 的。譬 如 国际 上 代 表性
研 究 如 钱 颖 一 等 学 者 基 于 18 9 2—19 9 2年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的实 证研 究 验证 了分税 制 改革 之 前 中 国省级
政 府 的财 政 激 励 促 进 了 市 场 发 展 。 国 内代 表 性 的 研 究 通 过 对 18 9 6—20 0 2年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扩 展 样 本 的 计 量 分 析 ,发 现 分 税 制 改 革 之 后 我 国 财 政 分 权
差 异恰 恰 和 不 同 的 财 政 分 权 方 式 有 关 。其 中 中 国
的财政 分 权导 致 了对 地方 的 预算 约束 硬 化 ,印度 的财 政分权对硬 化地方 政府 预算 的成效 却不 明显 。
中 国与 印度 的 乡村治 理 方式 的差 异是 导致 财 政分 权 效 果 不 同 的 重 要 症 结 ,进 而 影 响 中 国 和 印 度 的
对经济增 长 的影 响显 著 为 正 ,同时 财 政分 权 效 应
还 存 在 跨 时 差 异 和 地 区 差 异 效 应 J 。 此 外 ,Fac i ,S g rsh i i h等 国 际 学 者 则 比 较 了 n n 中 国与 印 度 的 财 政 分 权 及 其 经 济 后 果 ,他 们 认 为 中 国实 行 的 是 事 实 上 的 财 政 联 邦 主 义 ,而 印 度 名
政府竞争分为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存在于政治、经济、财 …
财政联邦制:政府竞争的秩序框架?冯兴元1政府竞争分为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存在于政治、经济、财政等领域。
政府竞争有利有弊,要全面禁止政府竞争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比如,即便中央试图完全集中权力,它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取消政府竞争的目的:在高度集中权力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消极服从的对策性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政府间纵向竞争的形式。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治乱循环”,2这也说明政府竞争在我国乃是常态,而非例外。
既然全面禁止政府竞争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政府竞争的秩序框架,以保护正当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
国内外一些学者把中国的财政体制视为财政联邦制或者准联邦制。
比如,彼得·格罗奈维根(Peter Groenewgen)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认为我国属于“没有严格定义的联邦结构”,3鲍尔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其公共财政体制具有联邦制度的一些特征”,4黄佩华等认为中国的体制存在联邦制特点他们认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与一些没有严格定义的联邦结构如奥地利,印度、我国,尼日利亚、西班牙、瑞典和南斯拉夫等显然也是有关系的”。
5何梦笔(Herrmann-Pillath)等认为中国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联邦化”。
6蔡(Tsai)则把中国的体制称作为“正在演进中的财政联邦制(evolving fiscal federalism)”。
78克鲁格(Krug)等认为中国是一事实上的财政联邦制。
9罗兰德等更多的学者直称我国的财政体制,属于“财政联邦制(fiscal federalism)”。
10还有一些学者把中国的经济与财政体制视为联邦制。
比如,温格斯特提出我国1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email:fengxy@.2林新军、宋爱忠(2003):“中国历史‘治乱循环’现象浅析”,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
财政2024年工作计划及目标
财政2024年工作计划及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024年对于财政部来说将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
财政部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部门,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体制机制,加强财政监督和风险防范,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为此,本文就财政部2024年的工作计划及目标进行详细阐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稳健运行财政部将继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做好宏观调控,确保宏观经济政策在合理区间运行。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稳健货币政策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3.深入开展宏观审慎政策调研分析,及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二、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完善财政分权和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1.加强税收征管,推动大力度减税降费,全面实施营改增,深化增值税改革,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增值税制度。
2.完善财政分权和财力保障机制,推动资源税改革,合理探索推进地方税种改革。
3.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国家、地方税收体系互补、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
三、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财政部将继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推进预算资金绩效评价,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
1.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形成全面预算、绩效预算、责任预算、绩效评价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
2.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推动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监督。
3.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的设定与调整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的设定与调整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发展,财政分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调整财政关系的重要途径。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本文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的设定和调整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的设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主要包括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两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经历了多次调整,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导致的。
首先,收入分权的设定。
在税收方面,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增值税的征收,而地方政府则负责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的征收。
此外,中央政府还有独立征收的关税、消费税和特殊消费税等。
在非税收入方面,中央政府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收益、土地出让收入、有偿使用国有资源等收入。
而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城市基础设施使用费等。
其次,支出分权的设定。
在支出分权方面,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主要是根据职责范围进行的。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防、外交、统计、经济监管、科技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城市建设、社会保障、教育、环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的调整财政分权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政策的要求。
在这方面,调整的主要手段是修改税法和制定新的税法。
首先,税法的修改。
税法的修改主要是为了统一税收征收标准。
例如,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起征点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此外,还有一些税收减免政策的调整,例如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的支持等。
其次,制定新的税法。
新的税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要。
例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土地增值税政策、环境税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税法的调整和制定外,还有其他的调整方式。
例如,国家可以提高中央政府的非税收入比例,降低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比例。
财政分权名词解释
财政分权名词解释经济学上的财政分权是指政府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给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面上,如何使得这些财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流动配置,进而实现效率最大化,便是财政分权的关键所在。
财政分权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含国家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组成的两级财政管理体系,并对应着不同的财政职能,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而地方政府则更多地侧重于微观运行。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职能划分的确定是财政分权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扩大直接税比重;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明晰事权与财权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其中,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范围是财政分权的基础,也是本轮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本文通过对财政分权内涵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财政分权改革还存在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因此,要加快推进财政分权改革的步伐,构建现代公共财政框架,使之成为我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念,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财政分权是建立在自由竞争市场基础之上的一种必然结果。
首先,市场机制具有激励效应,它能够保证公共物品的提供效率;其次,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企业的行为,从而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社会财富处于最优状态。
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完美的经济形式,这就要求政府干预,也即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要依据“两只手”的政策,即一只手抓活的、放开的经济,另一只手搞好的、管住的经济。
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市场机制进行监督和引导,克服市场缺陷和弱点,为市场机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发挥财政职能,既为市场主体创造条件,又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减轻市场运行的负担;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收入用在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的方面,而不是在改善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讨论稿系列Working Paper SeriesNo. C2000008 2000-6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1林毅夫刘志强NO.C2000008 2000 年 6 月1 日摘要我们利用了省级数据来估算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的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上所产生的作用。
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同时期其它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 的增长率。
这与财政分权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的假说一致。
另外,我们还发现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里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们感谢Hans Bin swa nfer、Jack Hou、李华刚、Suza nne Piriou-Sall、马峻、An war Shah 和邹恒甫对本文初稿所作的有益的评论和建议。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支持和赞助。
1998年1月13—18日,在泰国曼谷Royal orohid Sheraton召开了 "第3届环太平洋联合经济组织会议",我们向该会议提交了论文,本文基本上是对该论文的修订稿。
文中所有可能的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1.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接近10%的破纪录速度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使家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改革,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了物质激励的企业改革,各种价格改革、技术引进、面向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市场开放以及非国有部门的兴起等等。
在众多的改革措施中,一个重要的但却没有被充分研究的方面就是始于80年代初的财政改革。
本文主要在于探讨财政分权是否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中国的财政分权与世界其它地方的财政分权没有差别,都指中央政府将财政控制下放给地方政府。
在那些财政分权的拥护者眼中,财政权力和责任向各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因为和中央政府相比,各级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信息优势(Oates ,1972)。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引言财政分权是指政府财政权力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分权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竞争性、更好地满足地方需要等。
然而,财政分权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创造财政赤字、不公平分配等。
本文将对财政分权的利弊进行理论分析,旨在探究财政分权的矛盾性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的好处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竞争性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不同的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积极地竞争和协调合作。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更好地管理地方财政资源,提高地方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中央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投资和发展计划来支持地方经济。
财政分权有助于促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益。
更好地满足地方需要财政分权的一个显著好处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
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更加有效地根据地方实情制定财政政策。
例如,开展城市重点工程、扶持地方营商环境等。
这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满足了地方居民的实际需求。
财政分权的负面影响创造财政赤字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更多的财政自主权。
然而,这种财政自主权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其自身的财政资源。
当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地方政府的支出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生,不仅损害了地方居民的利益,也使得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不公平分配贡献最大的地方不一定获得最多的收益,这是财政分权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财政分权涉及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问题,如果分配不合理,则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公平。
例如,高发展的地区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波及弱势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受到威胁,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更好地实现财政分权财政分权自带一些矛盾性,如何做到既能保证财政分权的效果,又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o .5 , 2 0 1 0
小奋研佑
侥 nera N o.359 l
财政分权与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
司 政 龚六堂
10 87 1 0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
摘 要:分权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的基本 目 标 之一, 而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表现, 于是分权能否 促进 , 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本文基于 19 4 9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 ,检验了财政分权与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财 政分权对于非国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倒 U 型曲线的特征,说明分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 促进非国有制经济部门成长,但过度的分权也会抑制其发展 "本文的结果也为理解财政分权 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视角 "
分权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 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基本目 标之一,而非国
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表现(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 经济体,其经济转型的起点都是恢复和发展非国有经济) , 也是反映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指
标之一(樊纲等,20 3 ;李晓西等,20 5 ) "于是分权能否促进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非 0 0
出+ 预算外人均财政支出 " 本文第三部分将给出分权指标的统计描述 , 这里对各地区该指标的差异进行 比较 "
图 1 显示了支出分权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 同时还显示了以同样方法计算的收人分
权指标的变异系数 "通过两个指标变异系数的对比, 可以对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
有大致了解 "
圈 1 财政分权指标 的变异系数
于非 国有经济的发展 ¹ " 与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相 比, 文献 中对于分权和非 国有制经济发展关 系 的经验检验相对较少 "J n , H . , et .(2( 5 )检验了分权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关系 , 认为 i l a ) X
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市场化改革, 但是其样本期间为分税制改革以前 (19 2 一 2 ) , 未 8 199 涉及分税制改革后的情形 "因此,本文试图对 1 9 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分权与非国有 9 4 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检验, 考察财政分权可能的作用机制 "之所以选取这一样本期, 除了 能够补充已有研究之外,也是因为在 1 9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 目 92 标之后,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º, 为研究分权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发展的关系提
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中分别所占的比重 " 为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研究, 本文把上述三个指标, 即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工业产值比 重!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就业比重进行加权平均, 作为非国有经济部门发展水平的测度指 标, 来近似代替非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樊纲和王小
鲁等(20 3 测度各地区市场化指数时对这三项指标所使用的权重,分别为0.288 工业产 0) ( 值比重) ! .37 (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335 就业比重) "在缺乏直接数据的情况下, 使 0 7 0 ( 用均值的合理性在于: 首先, 上述三个指标虽然都能反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 但毕竟
的不均等程度逐渐降低 "与之对比, 收人分权指标的不均等状况要高于支出分权指标, 这
意味着各地区财政收入的不平衡状况要比支出的不平衡更为严重(人均层面), 其背景就
是分税制改革以来, 各地区之间财政收人不平衡加剧 "如黄佩华(20 5 指出, 因为分税 0 )
制下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税收返还的主体是增值税, 而增值税主要来自制造业和服务业 部门, 因而分税制实际上更有利于发达地区从而扩大财政收人差距 "图中还显示出收人
一些地区非国有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真实0比重的相互关系, 表 1 和表 2 分别提供了 相关系数和偏离程度的计算结果º "
¹
. W
关于中国非国有制经济/家底0 的统计问题, 可参见报道 / 发改委困惑:谁清楚非国有经济家底?0 , ht : P t 刀
js e#gov.e可j8 / c xx/ 1034 10 58.ht " t yx j 6 m
障等, 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向维护市场的方向努力 "因此, 分权化使中国表现出/维护市场 的经济联邦制 0(m ar e 一 s r i f d r sm ) 的特征, 推动了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 kt P e v n ee a e r g i l
(Q i , Y . , et . , 1996) " n a l a
关键词 :财政分权; 非国有制经济 ; 市场化; 经济增长
E J L 分类号:D ;H 3 ;0 1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加2 一 7246(2010 )0 一 X 2 一 5 以 l 12
一! 引言和文献回顾
分权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 内容 "1 9 年 的税制改革以制度形式确定 了中央和 94
不是国内 生产总值中非国 有经济的比重,如果直接使用其中某一个代替该比重,可能导致
较大误差 "而且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又确实与这三项指标有关, 或者说这
三项指标各自 都能够反映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内容,所以, 综合使用这三项指标应该相对
能够比较充分的代表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 本文计算了不同指标与能够搜集到的
广度不断加强 "
为r 年第5 期 o
财政分权与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
二! 财政分权和非国有制经济发展指标
1. 财政分权指标 "
在大多数文献中, 财政分权有两类指标:收人分权和支出分权,前者度量财政收人中
地 方政府的自 主(或者 / 自 有0)程度, 后者度量财政支出中地方政府的自 主(或者 / 自
经济, 以及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 即社会中国有和集体经济部门之外的所有经济类型 "
非国有经济发展指标可以用非国有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来度量, 最为直接的是使用 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 "然而由于统计口
径等问题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层面,都缺少这一比重的连续和系统数据¹(个别地区, 如 上海等除外) "各种统计资料中最为常用的三个指标是:非国有经济部门在工业产值 !固
20 7 )指出 ,地方官员作为政治参与人 的晋升激励 同样对于政府行为和经 济发展具有极 0
大的影响力, 甚至比财政激励的影响力更为深刻, /体制性因素犹如一根指挥棒, 对政府 官员的支出偏好产生显著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0(张恒龙 ! 陈宪, 20 6 ), 比如违背经济规律 0 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干预, 对不同类型经济的政策歧视(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对 于央企的偏好)等, 政府权力越大, 进行类似干预和扭曲的能力也就越大, 这无疑又不利
由0)程度 "因为政府部门的 活动终归要 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所以本文采用支出分权的
指标(这也和后文所使用的检验模型相一致) "具体而言, 考虑到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政 府预算外收人膨胀的现象¹,有必要把预算外的收支纳入到分权指标中, 因此本文使用的
财政分权指标定义为: 财政分权 二(地方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 ( 出 十中央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出) , 其中, 全部人均财政支出 二预算内人均财政支
¹ º 例 如 ,199 年实际预算外收人是原来官方统计的 1.6 倍 Z a ( 19 9 ) " 5 h n g 9 0 2 世纪 o 年代发达 国家的这一 比例为 3 % 左右 ,发 展中国家平 均为 1 % , 转型经济为 2 % (张军 ,20 8 ) " 0 4 6 0
4
小 扮研 忆
总 39期 第5
¹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深刻分析过地方政府对于国企和民企的不同偏好所造成的影响, 参见财经 网报道 , ht : ~ P t / 画i ~ 哈 e成 0 20 一 一 lz0 6zs56.h耐 " 01 20/ 3 º 1994 年之后, 财税!金融! 外汇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等重大领域的改革措施开始实施,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
资料来源: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6和5中国财政年鉴6中相应年份数据计算"
从图中不难看出, 各地 区支 出分权指标的地 区差异在逐渐降低 "实际上 自 199 年分 4 税制改革 以来 , 中国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的支出比例大幅度提高了 ,省级财政支 出十 几年来一直维持 了全 国财政支出将近 7 % 的比率 º , 虽然各地的支 出能力在很 大程度上 0 受制于财政收人水平 , 但是在 / 财权上移 ! 事权下移 0的情况下 , 很多支出为地方政府根据 国家规定而不能减少或规避的(陶然 ! 刘明兴 ,2( 7 ), 由此不难理解各地 区支 出分权指标 ) X
地方政府各 自的财权和事权 , 使地方政府形成 了较为稳定的预期 , 强化了地方政府发展经 济的财政激励 "另一方面 , 基于经济绩效考核 的政治晋升激励 , 也使得各地方政府不遗余 力的推动经济发展 "分权和竞争 ,成为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体制内容 , 即 /为增长而
竞争 0 "
与此相应 , 学者对财政分权 与经济增长 的关 系进行 了深人研究 , 包 括 zha g 和 zo n n (1998 ) ! 林毅夫和刘志强 (2( 0 ) !张晏和龚六 堂(20 5 ) ! n 和 Zou (2( 5 )等 " 还有许多 ) X ) ( Ji ) X 文献研究财政分权 ! 地方竞争对于政府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影响 , 如张恒龙和陈宪 (20 6 ) ! 0 傅勇和张晏(20 7 等 " 0 ) 改革 的目标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 , 更是要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以钱颖一 !